㈠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三大發明(台灣書上寫)
中國是1040年,畢升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術
韓國是1377年,金屬活字印刷
歐洲是年,鉛字的活字印刷
韓國的說法已經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承認,並將之編入小學課本以傳後世。
台灣是否也寫入課本,不清楚,如果寫入了,也不稀奇,畢竟韓國已經得到國際認可。
當然,中國依然可以說活字印刷是我們發明的,但金屬字或者鉛字的活字印刷,確實不屬於中國。
1
活字印刷術是一種印刷方法,使用可以移動的金屬或膠泥字塊,用來取代傳統的抄寫,或是無法重復使用的印刷版。
最早的活字印刷大約在1040年出現,當時的中國人畢升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術,用於取代雕版印刷術。與畢升同時代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有具體記載。但以泥塑的方式製作活字,技術並未成熟而不適於實用,故僅有很少數量的書籍以活字進行印刷,且多由官方付印,並未對於中國及其他地區的印刷造成實質影響。畢升的發明在中國常被稱為「古代中國四大發明」之一。
1440年左右,約翰內斯·古騰堡將當時歐洲已有的多項技術整合在一起,發明了鉛字的活字印刷,很快在歐洲傳播開來,實質上推進了印刷形成工業化。鉛字印刷術隨著西方傳教士於19世紀傳到中國並流行開來。古騰堡所發明的鉛字,實際上同時含有鉛、錫與銻。
2002年到2005年,中國印刷博物館研究室根據《夢溪筆談》的記載,研製出了可以實際使用的泥活字,證實了泥活字的可行性。
因為活字合金含有鉛等對人體有害的金屬、使用麻煩以及工藝上的不足,在電腦排版流行以後,逐漸消聲匿跡。
2
韓國:是活字印刷術的起源國?
2006年10月24日 來源:北京青年報
「從《直指》到U書」——韓國高舉兩把文化利劍,外加1500萬歐元的巨額入場費,以「古典與現代完美結合」的新穎形象呈現在法蘭克福國際書展的主賓國前台。然而,為何諸多國際知名書商依然望「韓流」而卻步呢?
走進國際書展的主賓國會館,彷彿進入了一片後現代風格的遠古藝術叢林。盡管大廳中央的石墓林懾人心魄,極具驚悚效應,設計者的獨到匠心還是令人暗自稱奇 。18根仿石器時代的石墓碑柱烘托出歷史氛圍,白牆上閃現出一排白光靈動的警句:「超越時代——渾然不覺。」
在石墓林中走讀「1377年,世界上發生過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韓國方面的答案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金屬活字本——《白雲和尚抄錄佛祖直指心體要節》(簡稱《直指》)誕生了,這比德國人古登堡的四十二行聖經還要早78年。
自認為一直站在日本、中國文化陰影里的韓國,此次便是高舉著 「活字印刷術起源國」的尚方寶劍,一路劈開路障,順利登上全球最大書展主賓國的舞台,在數萬觀眾的集體記憶里刻上烙印。
然而,「金屬活字印刷」一直是中韓兩國之間共同爭奪的古代科學專利。北宋時期,平民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但在韓國學者看來,畢升只有奇思妙想,所造活字並不適用,很快便被束之高閣。中方專家引用《夢溪筆談》、《造活字印書法》等歷史文獻中的相關資料反唇相譏,要求韓國學界匡正視聽、還歷史本來面目。近年來,韓國政府對《直指》表現出異乎尋常的重視,進行了超大規模的宣傳,並爭取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承認,確立了《直指》的世界元老地位,並將之編入小學課本以傳後世。
於是,韓國,確切地說——南韓,昨天還委屈地隱身於中、日兩位芳鄰的光環之下,今天就儼然成了人類書籍印刷的指路人。另據史書記載,公元1443年,精通儒學的韓世宗李祹命令集賢殿學士創立了由11個母音和14個輔音組成的表音字母。這種文字三年後頒布時被稱為「訓民正音」,在此之前,幾乎所有的高麗王朝歷史、典章、文藝、科技書籍都使用漢字記載。據展會負責人介紹,正是因為韓語字母「一天之內即可學會」,韓國的文盲率幾乎為零。
㈡ 西方航海家在航海中使用了古代中國人發明的什麼科學
指南針
指南針又稱司南,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的磁針,磁針在天然地磁場的作用下可以自由轉動並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常用於航海、大地測量、旅行及軍事等方面。物理上指示方向的指南針的發明由三部件組成,分別是司南、羅盤和磁針,均屬於中國的發明。 據《古礦錄》記載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的磁山一帶。
指南針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磁石磁性認識的結果。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的發明對人類的科學技術和文明的發展,起了無可估量的作用。在中國古代,指南針起先應用於祭祀、禮儀、軍事和占卜與看風水時確定方位。
㈢ 宋代三大發明是哪些
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造紙、活字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葯,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而後三樣發明,都是在宋代出現的。
根據資料記載,最早的印刷術,是隋唐之際發明的雕版印刷。它是先用手工刻出陽文反字,塗上黑墨,然後復印在紙上。這種方法比手抄要經濟許多。但雕版所花的工夫太長,而且刻好一塊木板,要改動一個字,就得全部重刻;如果要印別的書,又得重新雕字。
宋代慶歷年間(1041年—1049年),有個叫畢昇的工匠,覺得雕版印刷很費事,就想改變這種狀況,他經過反復琢磨,終於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術。
所謂膠泥活字,就是用膠泥做成的單字。先用一種很細的黏土,做成許多方塊,刻上反字,一字一枚,然後放在土窯里用火燒硬,再按字韻順序排列在專用的盒子里。排印時把一個個活字撿排在鐵框里。鐵框的底部撒上松香、蜂蠟、紙灰等帶有黏合性的混合物,將排好字的鐵框拿到火上加熱、壓平。待冷卻凝固後,框中的活字既平整又堅固,就成為版型,塗上墨就能印刷。印刷時,可以用兩塊鐵框同時交替進行。一版在印刷,另一版便繼續排字,使印刷不會中斷。每版可印1000次以上,速度快,質量好。經常用的字,就刻制幾十個活字;冷僻的字,隨用隨刻,立即燒硬就可使用。印版中發現錯字,也可隨時更換。完畢之後,將版型放在火上烘烤一下,等脂蠟熔化活字就會從鐵框上脫落下來,然後供重復排版使用。
畢昇所創造的膠泥活字印刷,是一套完整的印刷技術,已具有製作活字、排版和印刷三個環節,與現代鉛字排印原理基本一致,它是現代鉛字印刷的前身。
後來活字印刷術流傳到了國外,最早傳入朝鮮。大約在13世紀初,朝鮮人在學習宋代活字的基礎上,首先發明了金屬活字,然後又傳入亞洲其他各國。歐洲人採用活字印刷則比較晚,那已是15世紀中期以後的事了。
提起印刷術,不能不提到宋代一個非常著名的科學家沈括。
沈括是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出生於1031年,死於1095年。他一生在科學的很多方面做出了貢獻。
沈括晚年的時候,寫下了一部科學著作,叫《夢溪筆談》。這是一部宏偉的著作,論述、記載了包括天文、歷法、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地質、醫學、考古、文學、音樂和繪畫等許多方面的內容。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記載了畢昇發明和運用活字印刷的情況。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沈括的記載,我們今天就不知道是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沈括的《夢溪筆談》還記載了宋代的另一重大發明,那就是指南針。
早在東漢以前,我國的勞動人民就已經知道利用天然磁石製成一種形狀像勺、能辨別南北方向的工具,那就是最早的指南針,當時把它稱作「司南」。
「司南」在磨製成形的過程中,因為受擊發熱而容易失去磁性,因此製成後的磁性較弱,指南效果不好。
宋代人針對「司南」的不足,創造了人工磁化的方法,使指南針的使用獲得了重大進步。
根據人們的總結,宋代的指南針有四種不同形式:一種是把指南針浮在水面上,讓它自由轉動;一種是把指南針放在手指甲上,利用指甲的光滑,指針可以靈活轉動;另一種是把它放在光滑的碗唇上,使它旋轉;而最好的一種,就是用蠟把細絲線綴在指南針的正中,將它懸掛在無風的場所,讓它靈活轉動。
宋代人在發明了可以准確指示方向的指南針之後,立即將之應用於航海。
在北宋末年一些人所寫的書籍中,就有關於海上航行應用指南針的記載。沈括對指南針的使用方法及其性能有細致的觀察和研究。因此,在利用指南針進行地形測量時,他發現磁針所指的方向並不是正南,往往是稍向東偏移。這種物理現象,歐洲人是直到哥倫布遠渡大西洋時才發現的,沈括的發現整整早出了400年。
火葯在宋代之前早已經出現了,但配方不合理,因此沒有獲得廣泛應用。到了宋代,火葯配方有了改進,增加了硝的含量,並加入了其他易燃、易爆及有毒原料,從而使火葯真正具備了威力。
火葯有了威力,宋代人就把它運用到軍事上。大約在9—10世紀,火葯已經被用來製造兵器。970年,有個叫馮繼升的人,向宋太祖演示了火箭的製造法。這種火箭的用法是,點燃箭頭附近裝的用火葯製成的燃燒物,用弓射向敵營,它可以被看作是最早的火葯兵器。
到了後來,火葯兵器的種類越來越多,最後出現了利用火葯的爆炸性能製造的鐵火炮,也就是炸彈。
火葯的製造方法,在13世紀的時候,傳入了伊斯蘭教國家。大約100年之後,歐洲人在與伊斯蘭教國家的戰爭中,才學到火葯武器的製造方法。
㈣ 中國古代誰的發明開啟遠洋航海時代
希望對你有幫助:指南針的發明開啟了遠洋航海時代,但是指南針發明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漫長的發展。 指南針的發明不是一蹴而成的,而是經過了漫長的辛勤研究和不斷的改進,逐漸發展而製成的。據史書記載,最初人們發現天然的磁石能吸鐵,繼而又發現磁鐵利用地磁吸引,總是指向南端,從而在公元前三世紀的戰國年代,人們用天然磁鐵礦琢磨成當時稱為「司南」的指南針。還發明了一種車上安裝木頭人,車子里邊有許多齒輪,無論車子如何轉動,木頭人的手總是指向南方的「指南車」。公元一世紀初,即東漢初年,王充在《論衡》中記述了磁勺柄指南的史實。但「司南」等由於是用天然磁石製成的,容易失去磁性,使用起來既不方便,效果又不很好。在北宋時,著名的科學家沈括總結了前人的經驗,在物理方面又發現地磁偏角的存在,利用人工磁化法製成了使用方便、效果較好的指南針,就是用天然磁石上磨擦後帶磁性的鋼針來指南。此法製成的各種指向性的儀器,雖然在形狀上和裝置方法上有新的發展和差異,但其原理基本上是一樣的。 到了宋代,勞動人民掌握了製造人工磁體的技術,又製造了指南魚。指南針的發明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由於生產勞動,人們接觸了磁鐵礦,開始了對磁性質的了解。人們首先發現了磁石引鐵的性質。後來又發現了磁石的指向性。經過多方的實驗和研究,終於發明了極具實用價值的指南針。 指南針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對磁現象有了深刻的認識。古代中國人認為,磁石吸鐵,有如慈母懷子,因此在先秦的許多文獻中,多將「磁石」寫作「慈石」。戰國後期的哲學家韓非的著作中,不但有關於磁現象的記載,而且有把磁性用於辨別方位的記載。這表明,在那時人們已開始用磁石來製造最初的羅盤。 到了西漢時期,中國古代磁學有了進一步發展。東漢哲學家王充在其著作《論衡》中曾有過這樣的記述:「司南之杓,投之於地,其柢指南。」這說明,作為指南針前身的司南在當時已得到較為廣泛的應用。指南龜是當時流行的一種新裝置,將一塊天然磁石放置在木刻龜的腹內,在木龜腹下方挖一光滑的小孔,對准並放置在直立於木板上的頂端尖滑的竹釘上,這樣木龜就被放置在一個固定的、可以自由旋轉的支點上了。由於支點處摩擦力很小,木龜可以自由轉動指南。當時它並沒有用於航海指向,而用於幻術。但是這就是後來出現的旱羅盤的先聲。 磁石吸鐵是因為每塊磁石兩頭都有不同的磁極,一頭叫正極,另一頭叫負極。人類居住的地球也是一塊天然大磁鐵,地球的南北兩頭也有不同的磁極,地球的北極是負磁極,地球南極為正磁極。根據同性磁極相排斥,異性磁極相吸引的原理,拿一根可以自由轉動的磁針,無論站在地球的什麼地方,它的正極總是指北,負極總是指南。 戰國時期,人們利用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製成了指南工具──司南。但是,戰國時期的司南是什麼樣子無法考證。《中國歷史》課本插圖──「司南」,是根據中國歷史博物館展品「漢代司南模型」繪制的。這個模型是後人根據史書記載以及地下出土的漢代地盤實物製成的。地盤是青銅做成的,內圓外方,中心圓面磨得非常光滑,以保證勺體指示方向的准確性。中心圓外圍依次布列八卦、天干、地支和二十八宿,共計二十四個方位。地盤中心的小勺是用整塊的天然磁鐵磨成的,磁鐵的正極磨成司南的長柄,勺頭底部是半球面,非常光滑。使用時先把地盤放平,再把司南放在地盤中間,用手撥動勺柄,使它轉動,等到司南停下來,勺柄所指方向就是南方。這種勺形司南直到八世紀時仍在應用。
㈤ 宋朝三大發明對人類歷史有何重大影響
這些偉大的發明曾經影響並造福於全世界,推動了人類歷史的前進。火槍,火箭,火炮等武器全部由中國發明,宋朝由於單兵作戰素質不高,因此大力發展軍事科學技術,以求平衡,影響世界的火葯武器由此誕生。
造紙術 據考古發現,我國大約在公元前1世紀,就已經有了紙,不過這時的紙只是紡織業漂絮漚麻的副產品,產量很低,質量也差,還不能用於書寫.到東漢時期,蔡倫在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對造紙術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和創新.除了用麻作原料之外,還採用樹皮等一些含纖維的東西.並採用石灰鹼液蒸煮的加工技術,從而大大提高了紙的產量和質量.此後紙張開始代替竹帛,在全國推廣.公元6世紀後,我國的造紙術不斷外傳.使朝鮮、日本、阿拉伯、歐洲等地先後學會了造紙術.紙從此成為傳播文化、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
印刷術 我國造紙發明以後,由於出版書籍的需要,印刷術也隨之產生.公元6世紀初的隋、唐之際,出現了最早的雕版印刷術.這種印刷術一般用木材為原料,先在木板上刻反字,再給字板塗上墨,印在紙上.由於節工省時.很快盛行起來.宋代雕版印刷達到鼎盛時期,宋太祖開寶四年 (971年)於成都板印《大藏經》,共印5048卷,雕版達13萬塊,用了12年的時間才雕印完工.如此浩大規模的印刷,足以表明雕版印刷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在1041--1048年間,雕刻工畢?又創造了活字印刷術.即用膠泥做成規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體單字,用火燒硬,成為單個的膠泥活字.用這些活字排版,既節省費用,又大大縮短了時間,十分經濟方便.活字印刷的出現是印刷史上一項重大的革命.元代王禎又將膠泥活字改為木活字,創造了轉輪排字架.此後還出現了錫、銅、鉛等金屬材料製成的活字.活字印刷術從13世紀後傳到朝鮮、日本,到15世紀中葉,歐洲才掌握了活字印刷術.活字印刷術是我國人民為人類做出的又一項重大貢獻.
火葯 火葯是在煉丹過程中發明的,公元8~9世紀,煉丹家已經知道硫磺、硝石與木炭混合燃燒時,會發生劇烈的反應.這樣,在唐代就發明了以這三種物質為原料的黑色火葯.到宋元時期,各種葯物成分有了較合理的定量配比,並且先在軍事上得到使用,出現了最早的火炮、火槍、火箭、地雷、炸彈等火葯武器.現在中國歷史博物館珍藏的銅火鏡,製造於元年順三年(1332年).它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銅炮,由於靠火葯作為推動力,其威力較大,稱它為「銅將軍」.火葯在13世紀時傳到阿拉伯持國,阿拉伯和波斯把製造火葯的硝稱為「中國雪」.14世紀以後,我國製造火葯武器的技術經阿拉伯傳到歐洲.
指南針 最早的指南針出現在戰國時期,當時是天然磁石磨成勺形,把它放在特別光滑的地盤上,用以指南,稱為司南.到宋代後期,人們又發現鋼鐵在磁石上磨過後,也會產生磁性.於是又出現了以此為原料的指南針.由於航海事業發展的需要,人們又開始使用了以此為原料水浮式指南針在陰雨天辨別方向.到元代時,航海已完全靠羅盤指南針指引航向.隨著對外貿易和海上交通的發展,指南針及應用技術先後傳到阿拉伯地區,並很快傳到了歐洲.
造紙、活字印刷術、火葯、指南針這四大發明不僅對我國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發生過較大的作用,尤其是對正在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西方一些國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成為歐洲資產階級發展的必要前提.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火葯、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兆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葯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近代實驗科學家的始祖培根在《新工具》一書中也曾說過:「如果想看看各種發明的力量、作用,最顯著的例子就是新近發明的印刷、火葯、指南針.因為這三種東西曾改變了整個的面貌.第一種在文學上,第二種在戰爭中,第三種在航海上.從那裡接著產生了無數的變化、變化是這么之大,以至沒有一個帝國,沒有一個學派,沒有一個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這三種發明在人類事業中產生更大的力昨和影響.」由此可見,四大發明對推動世界的歷史進程做出了巨大貢獻.
中國古代的技術成就十分輝煌,其中很多技術水平部遠遠超過了世界其他國家.但是,這些實用性很強的技術,都是為當時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因此,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發明的新技術一旦被統治者看中,便能得到重視,並盡快提高和完善以至推廣使用.反之,對統治者利益相關不大的技術發明則要遭到阻止和扼殺.就這一點來講,中國古代技術曾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和中國近代技術又遠遠落後於世界,都與封建統治者利益有密切的關系
㈥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為哥倫布麥哲倫實現遠洋航行提供重要技術保證的是
指南針。一根裝在軸上的磁針,磁針在天然地磁場的作用下可以自由轉動並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南極指向地理南極(磁場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
常用於航海、大地測量、旅行及軍事等方面。物理上指示方向的指南針的發明有三類部件,分別是司南、羅盤和磁針,均屬於中國的發明。
(6)古代航海三大發明擴展閱讀:
哥倫布麥哲倫的航海目的和動機是不一樣的。哥倫布開始航海事業是因為自己的興趣使然,更是為了證明地球也是圓的這一道理。從小就嚮往探險和航海的哥倫布在長大之後更加堅定內心的夢想。哥倫布認為,從一個地方出發一直向前走,最終會回到那個地方。
為了驗證自己的想法,身體力行,著手於航海事業。哥倫布的航海事業完全是出於自願,自發地組織,自己去說服西班牙女王資助自己的事業。而麥哲倫的航海則帶了一些政治色彩和國家之間相互較勁的黑暗鬥爭。
哥倫布麥哲倫的航海成果也不一樣。哥倫布開辟了新航線,橫渡大西洋並且到達了美洲大陸。但是,沒有完成自己環球旅行的夢想。和他相比,麥哲倫就幸運多了,麥哲倫的船隊橫渡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最後回到了歐洲,完成了世界上首次環球旅行。
㈦ 宋代在文字航海戰爭方面三項重大發明分別是什麼傳播了什麼意義是什麼
㈧ 中國航海四大發明是什麼
造紙是蔡倫,、火葯來源於練丹術的副產品 活字印刷 畢升。 雕版不好考正,指南針司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