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八思巴文的介紹
八思巴文是元朝忽必烈時期由「國師」八思巴創制的蒙古文字,世稱「八思巴蒙古新字」,它的創制推廣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蒙古人社會的文明進程。
② 八思巴文是誰創制的如題 謝謝了
八思巴文是元朝忽必烈時期由"國師"八思巴創制的蒙古新字,世稱"八思巴蒙古新字".八思巴文是古代的"國際音標"和"世界語",它的創制推廣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蒙古社會的文明進程
③ 八思巴文的人物簡介
八思巴(公元1235—1280年)是藏傳佛教薩迦派的第五代祖師(又譯「發思八」,「帕克思巴」),本名羅卓堅贊,意為「慧幢」,系西藏薩嘉人氏。據說其人三歲能講喜金剛修法,聽眾嘆為稀有,於是稱之為「八思巴」(藏語,意為「聖者」)。九歲時,又因講喜金剛續本《二觀察》而名聲大著。南宋淳祐七年,他隨其伯父薩班·貢噶堅贊至涼州(今甘肅武威),會見成吉思汗之孫,蒙古窩闊台汗次子闊瑞皇太子,自此歸附蒙古。
憲宗三年(公元1253年)八思巴被忽必烈召至左右,為忽必烈夫婦等二十五人授佛戒。忽必烈即位後,他於中統元年(公元1260年)被尊為「國師」,授以玉印,任中原教主,統天下教門。至元年間,奉詔創制蒙古文字並於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頒行全國,稱「蒙古新字」或「蒙古字」,俗稱「八思巴文」。次年又升號「帝師」,進封「大寶法王」,統領西藏十三萬戶。至元十三年八思巴返回西藏,由元世祖忽必烈作施主,集康藏七萬僧眾興曲彌法會。自任薩迦寺第一代法王,執掌西藏政教全權,為西藏實行貴族僧侶統治之始。他還曾將藏族建築技巧,雕塑等引進內地,又將內地印刷術等傳入西藏。有著述三十餘種,傳世至今的有《薩迦五祖記》。圖示為忽必烈的聖旨金牌,用八思巴文書寫,據內蒙古大學教授包祥解讀為:「憑長生天的氣力,皇帝的稱號是神聖的,若有不服,問罪致死。」出土於內蒙古興安盟的索倫河谷 。
④ 八思巴文起源那個朝代什麼地方人使用
八思巴文起源於元朝初期。是元世祖忽必烈命國師藏區高僧八思巴創制的新蒙古文字,先在蒙古上層中推廣,後來不了了之。
⑤ 八思巴的八思巴文
八思巴結合蒙、藏、漢等多種文字創造出了八思巴文。這是元代時官用文字,皇帝下達的詔書等官方用書都採用了這種文字,使文字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統一。因為元朝統治者是外來民族,所以對其統治幫助很大。
⑥ 什麼是八思巴文,八思巴文是中國的嗎
元朝八思巴來創制的拼音文字。源八思巴(1235~1280)烏思藏薩斯迦(今西藏自治區薩迦縣)人,被元世祖忽必烈尊為國師,命制蒙古文字,後升帝師。八思巴文最初稱為「蒙古新字」,不久改稱「蒙古字」。至元六年(1269)忽必烈頒發詔書推行,官方採取了一系列行政措施,擴大其使用范圍。1368年元朝滅亡...
所以 毋庸置疑八思文當然是中國的
⑦ 八思巴文的起源
八思巴文屬於拼音文字,有音無義,類似音標,元代用來拼寫蒙古語,回鶻語,漢語。國家培養專門人才學習該文字。使得八思巴文成為貴族文字。皇帝派遣只懂得八思巴文而不懂蒙古語的漢族官吏,到軍營傳達情報。這就類似密碼,漢族官吏不懂得蒙古語,不了解自己帶來的聖旨真正含義為何,而蒙古族將帥卻能安全准確地受到情報。
八思巴文最初稱為「蒙古新字」,不久改稱「蒙古字」。至元六年(1269)忽必烈頒發詔書推行,官方採取了一系列行政措施,擴大其使用范圍。1368年元朝滅亡後,八思巴文遂逐漸被廢棄。現在國內外學術界通用兩種名稱,一是按創制者命名,稱作「八思巴文(字)」;一是按字母形狀特徵命名,稱作「方體字」。 按忽必烈的規定,八思巴文是用來拼寫一切語言的。現存資料也說明,它的書寫對象包括蒙、漢、藏、梵、維吾爾等多種語言。拼寫各種語言時,有兩種拼寫原則:一是按口語語音拼寫,如拼寫蒙古語和漢語;一是按所拼寫語言的書面形式轉寫,如拼寫藏語和梵語。在蒙古語文獻中出現的個別藏語借詞的寫法有兩種形式,一種與藏語書面形式相同;一種與藏語書面形式不盡相同。後者可能是依據蒙古人的讀音。(見彩圖)
八思巴文以音素為表音單位,字母分母音和輔音。母音a不專設字母,以零形式表示,即音節首的輔音和介音嫀、揃後面不寫其他母音字母時,就表示後面有母音a。 八思巴文作為元朝的國書,作為一種通用於多種語言的統一的書面形式,給後人留下了許多歷史資料。現存資料中,拼寫維吾爾語、藏語和梵語的資料很少,拼寫蒙古語和漢語的資料較多,其中包括元朝官方文件的原件和碑刻,以及銅印、牌符、錢鈔、圖書、題記等。
⑧ 八思巴文是什麼年代的它是什麼時候開始使用的!
元代,中國元朝時期 開始使用的!
⑨ 朝鮮文字是在八思巴文的基礎上創制的嗎
摘錄自維基網路
以下朝鮮語 = 韓語
總述
朝鮮人在15世紀以前是借用漢字來紀錄他們的語言的。諺文(Hangul,Joseongul,即韓古爾或朝鮮古爾,韓文或朝鮮文)創制以後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一直都沒有代替漢字成為書寫朝鮮語的文字。到了20世紀初,由於受到日本語的影響,韓文開始與漢字並書,並且此時的「韓漢混寫文」成為了書寫朝鮮語的主要方式。朝鮮半島獨立以後,南北韓政府基於民族性的考量先後開始廢除朝鮮語文中的漢字,主張單用韓文書寫紀錄朝鮮語(即純文)。北韓自1946年即開始限制漢字的使用,到1949年徹底廢除了漢字;南韓於1948年規定不得於政府公文中使用漢字,到1968年則進一步明令禁止使用漢字。而中國的朝鮮族社會也於1953年開始廢除了漢字,單用韓文書寫紀錄朝鮮語。
朝鮮文字創制前的文字使用狀況
朝鮮文字創制以前,朝鮮人使用漢字紀錄書寫他們的語言。他們紀錄語言的手法有兩種:一種是口說朝鮮語手寫文言文,這種紀錄手法跟古時的日本與越南一樣。由於古時的朝鮮人「崇漢」、「崇儒」的思想濃厚,所以這種紀錄語言的方法在上層社會成了主流。而另一種雖然也是用漢字來書寫,但是書寫的秩序與規則必須依照朝鮮語的句法。這種紀錄手法又分做「書記式紀錄法」跟「吏讀式紀錄法」兩大類。
「書記式紀錄法」是將話語中的辭匯用對應的漢字寫出來,並且根據朝鮮語的詞彙順序排列這些漢字。以1940年出土的「金石文」(一塊用書記式紀錄法書寫的朝鮮文石碑)裡面的文句為例:
* 原文:二人幷誓記 天前誓 今自三年以後 忠道執持 過失無誓
* 現代朝鮮語轉寫: 두 사람이 하께 盟誓하여 記錄한다. 하느님 앞에 盟誓한다. 只今으로부터 三年以後에 忠道를 執持하고 過失이 없도록 盟誓한다.
* 分析:두(二)사람(人)이 하께(幷,一齊) 盟誓하여 記錄한다. 하느님(天,蒼天) 앞(前)에 盟誓한다. 只今으로부터(自) 三年以後에 忠道를 執持하고 過失이 없도(無)록 盟誓한다.
* 中文翻譯:紀錄兩人一起發誓。在蒼天面前盟誓。發誓從今往後的三年,堅守忠誠之道,力求沒有過失。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書記式紀錄法」寫出來的文章幾乎就是漢文。
「吏讀式紀錄法」不僅用漢字紀錄漢字詞彙,而且還用漢字的音或意來表達朝鮮語的助詞和語尾的發音。根據紀錄這種紀錄法是由新羅時期的薛聰首創的,後世的人們又不斷的改善此種紀錄法的漢字使用方式。這種紀錄法一直延用到19世紀末。朝鮮被日本合並以後,基於民族情緒以及朝鮮民族主義的產生,這種紀錄法被韓漢夾寫文代替。
朝鮮文字的創制以及使用狀況
1443 年,李氏朝鮮的世宗大王召集了集賢殿鄭麟趾等學士,根據朝鮮語的音韻結構以及中國音韻學創制了專門紀錄朝鮮語音韻的文字。當時這種文字的名字叫做諺文(或彥文),但是政府頒布實行的文件叫做《訓民正音》,這個名稱遂於朝鮮本國逐漸普及開來,只是中國學術界一般稱之為「諺文」而少講「訓民正音」。到了二十世紀初,該文字的另一種名稱「한글」(hangeul)開始出現。在朝鮮語里「한」是「大」的意思、「글」是「文」的意思,所以「한글」可以被理解為「大字」或「偉大的文字」。而在華語學術界,一般用音義結合的方式來翻譯這個詞。「한(han)」音譯做「韓」,「글」則意譯做「文」,「한글」就被翻譯做 「韓文」,而不翻譯為「大字」或「偉大的文字」。
關於創制這種文字的動機,人們可以從《訓民正音》序章上獲得答案:「國之語音。異乎中國。與文字不相流通。故愚民有所欲言而終不得伸其情者多矣。予為此憫然。新制二十八字。欲使人人易習。便於日用耳。」翻譯成現代漢語是「我們國家的語言,和中國的不一樣,用文字(跟中國)不能交流。因此一般未受教育的人民,想要說話、最終卻不能表達意思的人很多,我對此很傷心,(所以)新創造了二十八個字,想讓每個人都很容易地學習(它),以便於日常使用。」
雖然這種文字是當時上流社會人士創制的,但是它卻遭到了上流社會人士的排斥。有的官員甚至要求世宗廢除此種文字,他們怕這種文字流傳入中國,被當時的中國人嘲笑為「夷字」,而將朝鮮看做是蠻夷之一。當然也有不少的官員在私人的環境裡面用這種文字紀錄朝鮮語,比如寫家書就一般都用這種文字來寫。需要說明的是,韓文在字型結構上利於跟漢字夾寫,但是當時的朝鮮人是嚴格區分「韓」「漢」兩種文字,在實際使用韓文的時候並沒有夾寫漢字。另一方面,由於婦女普遍較少機會接受教育,她們即使會書寫,也大多隻會韓文而不會漢字。所以,到了朝鮮中期,雖然官場上仍然使用漢字,但民間及婦女普遍都使用韓文來書寫。而到了宣祖末年,當時的御醫許浚更著手把漢文的醫典用韓文編寫解讀,以使醫術能在民間普及。這些都是韓文在民間流傳的一些證據。
朝鮮文字在燕山君時期,曾一度被禁止使用。燕山君被推翻後,雖然禁令撤銷,但使用朝鮮文字的人仍然不多。
朝鮮半島被日本佔領以後,朝鮮民族開始覺醒,他們開始將韓文看做是自己民族的文字,自己民族的驕傲,並開始提倡使用。這個時期受到日本語書寫方式的影響,人們在書寫韓文的時候,也夾用了漢字,形成了「韓漢夾寫文(或韓漢混用文、國漢文)」。
二戰後的朝鮮語文字使用狀況
二戰以後,朝鮮人將韓文作為主要文字,將漢字作為輔助文字書寫紀錄朝鮮語。1940年代末到1950年代初,三個朝鮮語具有官方地位的國家先後廢除了漢字,施行了純韓文書寫政策。
1945 年,金日成發出的指示,要求朝鮮共產黨(今日朝鮮勞動黨的前身)黨內所有出版物不要夾用漢字,而應該使用人民大眾看得懂的朝鮮文字印刷。第二年,北韓就有部分的出版物不再夾用漢字。1947年,北韓的「勞動新聞」開始在部分版面里使用純韓文印刷,而到了1949年則徹底使用純韓文印刷,這也意味著韓漢夾用書寫朝鮮語的**在北韓正式結束。由於北韓特殊的政治體制,廢除漢字的政策並沒有受到民間與學術界的強烈反對,這項政策一直被北韓政府強制推行到了今天。
在韓國,民眾與學術界裡面反對純韓文的勢力與支持純韓文的勢力相當,並且每任總統對漢字與韓文的看法又不一致,所以韓國政府時而恢復漢字的使用或並書,時而又用政令的方式要求使用純韓文,一直搖擺在這兩個政策之間。隨著接受純韓文教育的新世代不斷步入社會以及習慣閱讀韓漢混寫文的人的老去,今天在韓國,使用純韓文已經成了主要趨勢。
純韓文
지금으로부터 삼년 이후에 충도를 집지하고 과실이 없도록 맹서한다.
韓漢並書
지금으로부터 삼년 이후에 충도(忠道)를 집지(執持)하고 과실이 없도록 맹서한다.
韓漢夾寫(韓主漢從)
지금으로부터 삼년 이후에 忠道를 執持하고 과실이 없도록 맹서한다.
韓漢夾寫(漢主韓從)
只今으로부터 三年以後에 忠道를 執持하고 過失이 없도록 盟誓한다.
1945 年,美軍臨時管制政府的學務部根據朝鮮語教育審議會的意見,在其公布的語言政策中規定的國民學校(即現在的「初等學校」,相等於大中華地區的小學)和中等學校(相等於大中華地區的初中)的教科書不能使用漢字,政府文書也要用純鮮文書寫,不得已的情況下可以並寫漢字。但是這項政策不觸及民間以及社會的文字生活。同時這項政策也成了朝鮮語世界中官方廢除漢字的首例。此後的1948年韓國的制憲會議制定了相關的韓文專用的法律,1945年的政策得以延續。 1950年,內務部通令容許夾寫漢字,但是五年以後該通令被推翻。1970年,根據朴正熙總統的指示,政府強化了韓文專用政策的推行,鼓勵出版界使用純韓文。1974年,文教省公布「教科書韓漢並書方針」,結束了1970年以來的「禁用漢字」的「寒冬」。1999年8月7日,金大中總統發布總統令,要求在必要的情況下並書漢字以確保公務文書的內容准確的傳達。
受到政府語言政策的不斷變化,漢字政策也遭遇了廢除與復活交替的命運。但是漢字政策在總體上還是比較連貫。韓國的漢字政策主要體現在教科書用字上(在韓國稱做教育漢字)。1950年韓國文教部公布了一千個教育漢字。七年後,教育漢字擴充到一千三百字。1972年文教部公布了一千八百個基礎常用漢字。1991年4月1日**院又公布了2731個「人名用字」。在韓國,受到純韓文教育的影響,各級學校的漢字教育不斷弱化,但是多數韓國人還是有能力認讀常用的漢字。除了專門學科的要求或者專門訓練,一般的韓國人已經不能熟練的書寫漢字,在電視上,我們不單時常可以看到劇集內同一個歷史人物的漢字姓名出現三、四個不同版本,一般的高中生就算用漢字寫自己的地址,也經常連一些非常簡單的漢字也寫錯(例如:把「區」字寫成「九」字)。電影《頭師父一體》(韓文原名두사부일체,英文片名My Boss,My Hero,港譯隔籬位系古惑仔,大陸譯名我的老大、我的英雄)亦以故事主角因為連自己名字的漢字也不會寫,所以有重返校園的念頭。
在中國,雖然政府也強制推行純韓文書寫的政策,但是並沒有壓制反對的聲音,1958年,在延邊語文研究會准備委員會的一項關於是否恢復漢字的調查中,主張恢復的意見成了優勢意見,1961年他們還向上級政府請求恢復漢字。1980年代,由於中國改革開放的結果,朝鮮族社會再度出現要求恢復漢字的呼聲,但是此時反對的勢力也很強,雙方就恢復漢字與否進行了激烈的爭論。此時的報紙雜志有的開始對讀者進行恢復漢字與否的調查,有的則直接恢復漢字的使用。
朝鮮文字
朝鮮語目前使用15世紀朝鮮王朝世宗國王創制的訓民正音書寫,這種文字有著很顯著的獨創特徵。韓國朝鮮學者認為,朝鮮文字在極短的時間內被突然創造出來,整套文字系統幾乎不受任何文字的影響,除了組字的時候字母排列規則受了漢字影響,以及長期以來從中國吸收來的漢語詞彙的讀音與漢語讀音類似以外。而其他國家很多學者認為,朝鮮字母受八思巴字影響創制出來的。
**八思巴字是中國元朝忽必烈時,由國師八思巴根據當時的吐蕃文字而制定的一種文字,用以取代標音不夠准確的蒙古文字,並被用來作為橫跨歐亞的蒙古帝國的各種語言的統一文字書寫方法。然而,帝國中一直只有元朝所採用,並主要用作為漢字標音之用。元朝的統治被明朝推翻之後,八思巴字遂廢棄不用,但還在北元通行過一段時期。但到了明末,蒙古高原的蒙古人被國外的其他蒙古民族同化,轉而重新採用蒙古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