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浮針誰發明

浮針誰發明

發布時間:2021-11-16 11:11:48

① 中國指南針是誰發明的呢

指南針的發明並無確切的時間及發明者出現,在北宋曾公亮的《武經總要》中曾提及在行軍時用「指南魚」來幫助辨別方向,至於「指南魚」則是一片薄如魚狀的鋼片,五分寬,兩寸長,肚皮處有下凹,形狀有如小船般,在經過磁化的步驟後,浮於水面!
指南針
談到指南針,許多人都會聯想到黃帝大戰蚩尤的故事。
但是實際上故事中所提到的指南器具並非指南針,當然黃帝更非指南針的發明者。傳說中的指南器具是指南車,並非指南針。
指南車是利用齒輪讓木車上的木人手指永遠指向南方,完全和磁性無關,而指南針卻得利用磁體的指極性製作,兩者是截然不同的事物。
指南針的起源
談到指南針的起源就得上推至戰國時代,當時有一種稱為「司南」的指南器具,那就是指南針的雛形。
在戰國時代,采玉的工人四處去采玉時,往往需要帶著「司南」以幫忙指引方向。至於「司南」究竟形狀、使用方法為何,依據東漢王充在《論衡》一書中的敘述,它應該是以一塊天然的磁石仔細雕琢成勺子的形狀,南極位在勺子的長柄,在雕琢過程中還需使勺子的重心位在底部中心,再加上由「四維」(即乾、坤、巽、艮)、「八干」(即今之天干)、「十二支」(即今之地支)組成二十四向而雕刻其上的底盤。
其使用方法,則是先把底盤放正,再把「司南」放上讓其旋轉,一旦「司南」停止,長柄所指之處就是南方。
指南針的發明
指南針的發明並無確切的時間及發明者出現,在北宋曾公亮的《武經總要》中曾提及在行軍時用「指南魚」來幫助辨別方向,至於「指南魚」則是一片薄如魚狀的鋼片,五分寬,兩寸長,肚皮處有下凹,形狀有如小船般,在經過磁化的步驟後,浮在水面就能辨別南北。
北宋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一書中,更記載往後對於指南針的製作方法、及世上最早發現磁偏角、人工磁化製作指南針這三件關於指南針的相關記載,除了記錄下當時發展,沈括更把製作方法加以比較出優劣,成為了解當時指南針發明的最佳參考資料。
指南針的發展
一般談到指南針的發展,就讓人立刻聯想到「羅盤」。
所謂的「羅盤」指得是磁針和方位盤的相結合,它又稱為「羅經盤」,我國在南宋時代就出現了,當時稱為「地螺」。
「羅盤」依照磁針在方位盤的放置方法而分為水針和旱針兩種,兩者分述如下:
水針
出現年代:宋代
製作方式:磁針用水浮法放在方位盤上
史書證明:1、徐競所著之《宣和奉使高麗田經》
2、《事林廣記》中所稱之指南魚
旱針
出現年代:宋末元初
製作方式:不用水浮法者即是
史書證明:1、於《事林廣記》中所稱之指南龜│
外傳與影響
指南針大約在十二世紀末十三世紀初之際,傳到阿拉伯,然後又由阿拉伯傳入歐洲,後來歐洲演變出旱羅盤,再於明代時經日本傳回我國。
指南針對西方最大的影響莫過於西方開始海外大探險。
結合當時國家有計畫的海外探險,以及天文、地理、造船、航海技術的配合,再加上羅盤的使用,因而造成西方一連串的海外探險。
在各國相競的向外發展下,新航線、新大陸逐一被發現,讓歐洲人在短時間內看到更多不同的事物與民族,進而促使歐洲人以客觀的觀察和比較的眼光來看待不同的民族與文化,是為指南針的另外更深遠的

② 關於浮針效果

對於落枕,頸肩部疼痛,網球肘等急慢性疼痛,有立竿見影的功效!留針(是指裡面的針,而非整個針身)時間越長,效果越好,一般兩天左右!

③ 指浮針是哪個朝代的

材料中所說的「指浮針」是指什麼?(答案:指南針)它的發明產生了怎樣的影響?(答案:它的發明被廣泛應用於生產和生活,特別是促進了航海業的發展,對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第15課 印刷術、指南針與火葯
知識要點
1. 隋唐時期,我國發明了雕版印刷術;唐朝末年,成都是雕版印刷的中心;世界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年代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唐朝咸通九年)刻印的《金剛經》。
宋朝時雕版印刷進入全盛時期。北宋中期(11世紀中),平民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明朝時,我國發明了彩色套印術,分為套版和餖版兩種形式。
2. 戰國時,人們利用天然磁石製成指南器具司南,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北宋時,指南針發明,並開始用於航海。南宋初期,發展為羅盤針。南宋時海外貿易發達,指南針廣泛用於航海。
3. 火葯是唐朝煉丹家發明的。唐朝末年,火葯開始用於軍事。宋元時期,火葯武器廣泛用於戰爭,主要有突火槍、火箭、火炮等。北宋真宗時,歷史上第一個生產火器的作坊「廣備攻城作」在開封設立,其中有專門製造火葯的「火葯作」。
4. 中國古代發明的對外傳播
① 元朝時,活字印刷術傳到歐洲。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400多年後(15世紀),歐洲才有活字印刷。
② 12世紀,指南針經阿拉伯傳入歐洲,促進了世界航海業的發展。
③ 13世紀至14世紀,火器傳入阿拉伯和歐洲
蓮山課件 原文地址:http://www.5ykj.com/Health/qi/55029.htm

④ 四大發明中的指南針是誰發明

張衡。

中國最早使用的指南工具,是戰國時期的司南。它看上去就像個勺子回,其實也就是答大磁鐵勺子!因為磁鐵有磁性,一邊指向南方,一邊指向北方,司南上的勺子柄,就總是指向南方。

張衡利用機械原理和齒輪的傳動作用,發明了指南車,張衡指南車是一種裝有特殊的差速齒輪裝置和指向器的單轅雙輪車。

不僅解決了在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史方面的一道難題,而且維護了指南車在科學技術史上的重要地位,也進一步維護了中國古老燦爛文明的聲譽。

(4)浮針誰發明擴展閱讀:

指南針發明的意義:

指南針在後來的航海事業中建立了偉大功勛,開辟了人類交往以及征服自然的新境界。在人類社會文明史上佔有著重要的地位。

它的發明和運用,大大推動了航海業的發展,促成新大陸的發現,促進了商業貿易的擴大和人類文化的交流,對世界經濟文化的發展帶來了重大的影響。

⑤ 浮針是浮起來的針嗎關於浮針的認知誤區,你中了嗎

浮針是浮針療法的簡稱,也是其專用工具一次性使用浮針的簡稱,並不是“浮起來”,而是用一次性使用浮針在非病痛區域的淺筋膜層(主要是皮下疏鬆結締組織)進行掃散手法的針刺療法。該療法是符仲華教授根據傳統針灸結合現代醫學,發明並不斷發展形成的。


浮針療法主要適用於軟組織傷痛,比如肩周炎、網球肘、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急性腰扭傷、腱鞘炎、膝關節炎、痛風等,也可用於中風、小兒腦癱、面癱、痛經等等。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浮針的留針時間比較長,在此期間患者避免劇烈活動和洗澡,以免汗液和水進入機體引起感染。

⑥ 指浮針何時發明,xiele

指南針也叫羅盤針,是我國古代發明的利用磁石指極性製成的指南儀器。

因此,介紹司南必須從磁石說起。
磁石通常稱為「吸鐵石」,它把許多鐵屑緊緊吸在一起,就象一個慈祥的母親吸引自己的羅盤針(15張)孩子,所以人們稱它為「慈石」。磁石吸鐵是因為每塊磁石兩頭都有不同的磁極,一頭叫正極,另一頭叫負極。人類居住的地球也是一塊天然大磁鐵,地球的南北兩頭也有不同的磁極,地球的北極是負磁極,地球南極為正磁極。根據同性磁極相排斥,異性磁極相吸引的原理,拿一根可以自由轉動的磁針,無論站在地球的什麼地方,它的正極總是指北,負極總是指南。
編輯本段發明
戰國時期,人們利用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製成了指南工具──司南。但是,戰國時期的司南是什麼樣子無法考證。《中國歷史》課本插圖──「司南」,是根據中國歷史博物館展品「漢代司南模型」繪制的。這個模型是後人根據史書記載以及地下出土的漢代地盤實物製成的。地盤是青銅做成的,內圓外方,中心圓面磨得非常光滑,以保證勺體指示方向的准確性。中心圓外圍依次布列八卦、天干、地支和二十八宿,共計二十四個方位。地盤中心的小勺是用整塊的天然磁鐵磨成的,磁鐵的正極磨成司南的長柄,勺頭底部是半球面,非常光滑。使用時先把地盤放平,再把司南放在地盤中間,用手撥動勺柄,使它轉動,等到司南停下來,勺柄所指方向就是南方。這種勺形司南直到八世紀時仍在應用。
編輯本段歷史
到了宋代,勞動人民掌握了製造人工磁體的技術,又製造了指南魚。指南魚是把薄鋼片剪成魚形,長二寸,寬五分,魚的肚皮部分凹下去,使魚象船一樣能浮在水面上。然後把魚和天然磁鐵放在一起,由於磁體的吸力,鋼片受磁感應也具有磁性。這種人工傳磁方法製成的指南魚比使用司南方便多了,只要有一碗水,把指南魚放在水面上就能辨別方向了。經過長期的改進,人們又把鋼針在天然磁體上摩擦,鋼針也有了磁性。這種經過人工傳磁的鋼針可以說是正式的指南針了。沈括在他的《夢溪筆談》中提到他對指南針的用法做過四種試驗,即水浮法、縷懸法、指甲法和碗唇法。「水浮法」是把指南針放在有水的碗里,使它浮在水面上,指示方向。「縷懸法」就是在磁針中部塗上一些蠟,上面粘一根絲線,把絲線懸在木架上,針下安放一個標有方位的圓盤,靜止時鋼針就指示南北。「指甲法」就是把鋼針放在手指甲面上,輕輕轉動,由於手指甲的光滑,磁針就和司南一樣也能發生指南作用。「碗唇法」是把磁針放在光滑的碗邊上,轉動磁針,便和指甲法一樣發生指南作用。沈括經過精密的觀察實驗,還發現磁針指示的方向並不是正南正北,而是微偏西北和東南,這種發現在科學上叫磁偏角。
編輯本段應用
我國不但是世界上最早發明指南針的國家,而且也是最早把指南針用於航海的國家。十一世紀末,指南針開始用於航海,北宋時候的朱彧在《萍洲可談》里講到當時海船上的人辨認地理方向,晚上看星辰,白天看太陽,陰天落雨就看指南針。北宋時期出使朝鮮的徐競在《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中也說:船隊航海,夜晚「視星斗前邁,若晦冥,則用指南浮針」。可見那時從事航海的人們已經普遍地掌握了指南科學知識。隨著指南針在航海上的廣泛應用,指南針本身裝置也得到了改進。南宋時開始把磁針與分方位的裝置組裝成一個整體,這就是羅盤。到了元朝,又有人造出立針式的指南龜和指南魚。課本上的指南針插圖,是現代所用指南針的示意圖。
指南針的發明和應用,不僅使人們克服了遠航時不易辨別方向的困難,而且也推動了世界航海事業的發展和文化交流。南宋時一些阿拉伯商人和波斯商人經常搭乘我國的漁船往來貿易,他們學會了指南針的製造方法,同時又把這個方法傳到了歐洲。到了十二世紀末、十三世紀初,阿拉伯和歐洲一些國家才開始用指南針來航海,比起我國已經遲了一百多年。

⑦ 浮針療法的發展

開始時,我們採用浮針療法時,使用傳統針灸針具———毫針,用毫針作為浮針療法的工具,在治療部位較小、病痛較輕的疾病時效果快捷,療效也比較確切,但下列的一些因素促使了我們下決心改變針具:
(1)在病變部位大或深時,用毫針作工具的浮針療法效果不明顯,常常需要多個毫針,甚至多針效亦不彰。
(2)因為浮針療法需要長時間留針,由金屬製成的毫針留置於體內常常會因為移動等因素造成疼痛,或刺破血管等組織。
(3)金屬針留置於體內,會在病人心理上造成強大負擔。
(4)據我們觀察,浮針療法的療效與針具的粗細有密切關系。
(5)在用毫針作為浮針療法器具的時候,很多病人擔心把金屬針留置體內會造成自己在家裡無法處理的後果,因此寧可浪費時間,等候醫生下班前才取針。這樣既耗費了醫生的時間,也不利於科室空間的利用。
由於上述的各種情況促使我們發明浮針針具(簡稱浮針),也就是現在的軟套管針。雖然,現在看起來浮針沒有什麼奇妙的,但當時卻是花費了我們很多的時間和精力,經過了幾個步驟才有了這個小發明:
(1)首先我們想到用物理方法來達到目的。
(2)化學方法也可考慮。
(3)在皮下疏鬆結締組織內注射一定量的液體(如葡萄糖注射液)
最後,我們想到了復合的辦法:主要結構為軟套管和套於其中的不銹鋼針芯,前者有較好的柔軟度, 而後者有足夠的剛性和硬度。在2002年獲得國家發明專利(見圖)。

⑧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及發明人

指南針的發明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利用磁鐵在地球磁場中的南北指極性而製成的一種指向儀器,有多種形體。戰國時期,已發現磁石吸鐵的現象,並用天然磁石製造「司南之勺」,「其柄指南」。此後,經過長時期的實踐,發現人工磁化的方法,造成更高一級的磁性指向儀器。宋代科學家沈括首先記載了地磁偏角,說用天然磁石摩擦鋼針,使之磁化成為磁針,可以指南,而常微偏東,並介紹了四種支掛磁針的方法:一是浮於水面,二是放在指甲上,三是放在碗沿上,四是線縷懸掛(見彩圖縷懸法指南針 據沈括記載復制模型)。宋軍中配備指南魚,是將薄鐵葉剪成魚形而磁化,用於陰天和黑夜判斷行軍方向。後來又發展成磁針和方位盤聯成一體的羅經盤,即羅盤。曾三異在《因話錄》中記載當時有「地螺」,「或有子午正針,或用子午、丙壬間縫針」。這種地羅還是一種水羅盤。當時,陰陽家用地羅看風水。在清丈田地和判決土地訴訟時,也使用地羅。據《萍洲可談》、《宣和奉使高麗圖經》、《諸蕃志》和《夢粱錄》記載,至晚在北宋後期,指南針已用於航海,南宋時,使用「針盤」導航。這種針盤還使用「浮針」,這對於海上交通的發展,中外經濟文化交流,起了極大作用。
火葯的發明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古代煉丹家制葯時,逐漸發現硫黃(S)、 焰硝(KN□)和木炭(C)的混合物有燃燒和爆炸能力。唐末天□年間(904~906),在戰爭中開始出現火葯箭,還出現「發機飛火」的記載,即用拋石機投擲火葯包,作燃燒性兵器。宋朝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設廣備攻城作,其中有生產火葯的部門。《武經總要》一書記載了火葯的三種配方,生產火葯已達相當規模。盡管生產技術嚴格保密,仍傳入遼朝,故從日本大量進口硫黃的同時,又嚴禁硫黃和焰硝向遼出口。宋神宗趙頊時,邊防軍中已大量配備火葯弓箭、火葯火炮箭等兵器。遼道宗時,也已在南京析津府(今北京)「日閱火炮」。南宋時,水軍也配備了霹靂炮、火炮、火箭等兵器,在建康府(今江蘇南京)、江陵府(今湖北江陵)等城市都設有火葯兵器製造業。早期火葯兵器威力有限,不可能取代冷兵器。但自南宋中期以後,火葯兵器在兵器中的比重顯著增大(見彩圖火箭(模型)將火葯筒縛在箭支的前部,利用火葯燃燒時產生的後推力帶動箭支前進,宋代軍隊配備的火葯武器之一)。金朝火葯製造技術來源於遼,金軍攻宋之初,已使用火炮。此後,在宋、金、元之間的戰爭中,火葯的使用愈益頻繁。金末抗擊蒙古軍時,曾使用震天雷、飛火槍等火器。宋代出現了類似近代炮彈的鐵火炮,卻仍用拋石機投射;又發明了突火槍,以巨竹為筒,發射「子窠」,類似於後世槍炮,卻尚未使用金屬發射管。這是遼、宋、 金代火葯兵器進步的極限,卻已決定了後世火葯兵器的發展方向。總之,遼、宋、金代可算是人類使用火葯的奠基時期。到元、明又發現了銅鐵鑄造的管狀火器——銃和炮。
造紙術的發明
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在前人造紙術的基礎上,改革和推廣了造紙技術。新的造紙術使舊的不便書寫的麻紙變成了至今大致結構沒有改變的良紙工藝。
在蔡倫造紙術出現之前,在中國,商代用甲骨,西周用青銅器,春秋時用竹簡、木牘、縑帛作為記事材料。漢代,農業發達,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化事業蓬勃發展。笨重的竹簡和昂貴的縑帛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尋求新的書寫材料已成為時勢所趨,造紙術就因此應運而生。
據20世紀中葉以來在新疆、陝西、甘肅等地出土的麻質古紙,專家確認為西漢麻紙的片狀纖維物,說明造紙術可能出現在蔡倫之前,而且可能與人們對紡織用麻的處理過程有關。但這些西漢麻質古紙上都沒有發現可以辨識的書寫文字,加上對化驗分析結果解釋不同,對西漢是否已出現了造紙術中術界尚有很大爭議。閃此《後漢書·蔡倫傳》對蔡倫發明造紙術的記載,是迄今為止有時間和人物的准確記載造紙術的最早記錄,廣為人們承認。
印刷術的發明
自從有了紙以後,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讀書的人多起來了,對書籍的需要量也大大增加了。
晉朝初年,官府有書二萬九千九百四十五卷。南北朝時候,梁元帝在江陵有書籍七萬多卷、隋朝嘉則殿中藏書有三十七萬卷,這是我國古代國家圖書館最高的藏書記錄。
除了官府藏書,私人藏書也越來越多。比如晉朝郭太,有書五千卷;張華搬家的時候,單是搬運書籍,就用了三十輛車子。
印刷術發明以前,只有官府和郭太、張華那樣的富人才能有這么多的藏書,一般人要得到一兩本書也很不容易,因為那時的書都是手抄本。要抄這么多的手抄本,得花費多少人力呀!這種情況如果不改變,怎麼能夠滿足社會上的需要呢?
歷史上常常有這樣的情況:一項科學發明,只要社會上迫切需要它,同時又有產生它的物質條件,那麼,它就會很訣出現的。雕版印刷術的出現就是這樣。
在雕版印刷術出現以前,社會上已經廣泛應用印章和拓碑。
印章有陽文和陰文兩種,陽文刻的字是凸出來的,陰文刻的字是凹進去的。「如果使用陽文印章,印到紙上就是白底黑字,非常醒目。但是印章一般比較小,印出來的字數畢竟有限。
刻碑一般用陰文,拓出來的是黑底白字,不夠醒目。而且拓碑的過程比較復雜,用來印製書籍也不方便。但是,拓碑有一個很大的好處,那就是石碑面積比較大,一次可以拓印許多字。
如果截長補短,把拓碑和印章的各自特點結合起來呢?情況當然就不一樣了。
我國勞動人民在拓碑和印章這兩種方法的啟發下,發明了雕版印刷術。
雕版印刷的方法是這樣的:把木材鋸成一塊塊木板,把要印的字寫在薄紙上,反貼在木板上,再根據每個字的筆劃,用刀一筆一筆雕刻成陽文,使每個字的筆劃突出在板上。木板雕好以後,就可以印書了。印書的時候,先用一把刷子蘸了墨,在雕好的板上刷一下,接著,用自紙復在板上,另外拿一把干凈的刷子在紙背上輕輕刷一下,把紙拿下來,一頁書就印好了。一頁一頁印好以後,裝訂成冊,一本書也就成功了。這種印刷方法,是在木板上雕好字再印的,所以大家稱它為「雕版印刷」。
我國的雕版印刷是在什麼時候發明的呢?對這個問題,歷史學家還沒有統一的意見,但多數人認為是在唐朝時候發明的。

⑨ 指南針是誰發明的

黃帝發明指南車。
後來的司南、指南針,以及浮針則都是人民大眾創造的。

閱讀全文

與浮針誰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表 瀏覽:294
內地音樂版權 瀏覽:208
公共衛生服務今後工作計劃 瀏覽:457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