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沒有關於催人的詞語,就是比如催人的速度,工作時快點的等這種詞彙
速度!速度!
『貳』 人的一生中詞彙增加最快的時期是應該是先去吧
嬰兒
青春
『叄』 為什麼詞彙發展中會有新詞的產生和舊詞的消亡的現象
為什麼詞彙發展中會有新詞的產生和舊詞的消亡的現象?請舉例說明。
答:詞彙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現實現象的變化聯系十分緊密。隨著工農業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新事物層出不窮;語言為表達這些新事物的需要就要創造新詞。
如:指稱新事物的「軟體」、「特區」、「光碟」、「影碟機」等;指稱新現象的「代溝」、「黑客」、「打工族」、「發燒友」等指稱動作行為的「下崗」、「搶灘」、「扶貧」、「走穴」、「打假」等指稱性質狀態的「火暴」、「縮微」、「搶手」、「有償」等。
另外舊事物的消失也必然會引起舊詞的消亡;因為現實生活交際中已經不再涉及這些事物;必然也就用不著這些詞語。
如:「諸侯」、「知府」、「天子」、「翰林」等。新詞的產生和舊詞的消亡;正好說明語言與社會的密切關系
『肆』 幾個催化方面的詞彙什麼意思呀
on-stream stability 就是指的催化劑的穩定性,說明催化劑不易失活. 查看原帖>>
『伍』 人一生中,詞彙數量增長最快的時期是什麼時候
嬰幼兒時期,每掌握一個詞都是詞彙數量的幾何倍數式增長
『陸』 表示對在某一方面突出或有鮮明特徵的人形象描述的人群詞彙有哪些
北漂族、蟻族、高帥富、高富美、海龜、極客、夜貓子、切客、小二、
『柒』 以前看過一個英文單詞,是一個中國很有文化的人創造的(好像是郭沫若之類的)
積極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是jī jí,意思是肯定的;正面的;促進發展的;努力進取的;熱心的。語出郭沫若《洪波曲》第五章三:「從積極方面來說,歌詠可以團結自己的力量。」 中文名積極外文名 positive 拼 音 jī jí 反義詞消極注 音ㄐㄧ ㄐㄧˊ 相 關《洪波曲》
『捌』 銳詞的出現給人帶來了什麼影響
我們會不知不覺地發現,回憶起近年來的很多社會熱點事件,留在腦海中的不再是一個長句子的新聞標題,而是少到三四個字,多到五六個的詞.比如「打醬油」、「躲貓貓」、「俯卧撐」、「很黃很暴力」、「欺實馬」、「囧」、「雷」、「山寨」、「犀利哥」等等.這些所謂「銳詞」的背後其實都是來源於一個新聞事件或一類社會現象,而通過一個個形象生動的詞語、恰當鮮明地總結出來後,讓人們更深刻地記住了這些關鍵信息.
在互聯網上,每天都會有許多網友創建新詞,據全球最大中文網路網站互動網路負責人介紹,互動網路每天收錄大量由網友自發創建、編輯的新詞,其中不乏「犀利哥」、「寂寞黨」、「獨二代」等新銳詞彙.
「你如果不懂『銳詞』,在互聯網上簡直沒法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這樣說,「新詞出現的頻率太高了,每個人都無法掌控全部,最前衛的人對大量的『銳詞』也往往無所適從.過去只有報紙或者權威傳播工具才能造詞,現在在互聯網上,只要網友設想出好玩的新詞,互聯網上就會有很多人在義務傳播,這個詞會一下子傳得很快.」互動網路對於「銳詞」的解釋是這樣的:「銳詞可理解為新銳網路熱詞的縮寫形式,是由極富天才創造力的互動網路網友編寫而成的.它作為一種詞彙現象,反映了一個國家、一個地區在一個時期人們普遍關注的熱點話題和民生問題,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是一種值得關注的網路文化現象.」
「銳詞」帶來巨大輿論壓力
在互動網路網站上,代表當前社會最新動態的高度濃縮的網路流行語,已經成為了網友們最關注的重點板塊.而編寫「銳詞」和傳播「銳詞」也成為網友熱衷的網路活動,許多網民甚至還由此養成了造詞的習慣,他們每天都會將自己所見所感,凝練成詞,然後在網路上進行編輯,以創造新的流行「銳詞」.
「詩人和網友是詞語的兩個使用先鋒.」接力出版社副總編輯、1998年就開始寫《語詞筆記》的黃集偉這樣說.像不久前發生的「肯德基秒殺活動」,就是網友第一時間在互動網路上建立了「肯德基秒殺門」的詞條,並隨即被博客、社區、SNS、即時通訊工具等在網路上大量轉發,迅速引起了網友的高度熱議,從而對肯德基公司造成了巨大的輿論壓力.
對「銳詞」應予以正確引導
「銳詞」的大量流行,在成為一種新的網路流行趨勢的同時,也開始引起其他媒體的高度關注.目前,一些電視媒體正與互動網路展開合作,聯合發布新銳詞語,開辟了各類詞欄目,引用網友們創造的「銳詞」,報道和解讀社會熱點事件.
在多個互聯網事件上可以看出,「銳詞」這種全新形勢的信息載體,已經成為網路時代傳播的新式武器,這種傳播方式對於傳媒界來說應該有一定的啟示.對此,有業內人士預測,隨著銳詞現象的日益深入,「詞閱讀」、「詞傳播」、「詞報道」、「詞交流」的時代將全面到來.屆時,原本僅流行於互聯網上的「銳詞」現象,將有可能演變成真正的大眾文化.對此,有關部門對「銳詞」現象應該予以正確的引導和修正,讓網路「銳詞」成為主旋律傳播的有力武器.高賽
『玖』 獲得諾貝爾獎的催化劑的創始人是誰
諾貝爾經濟學獎: 2007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萊昂尼德·赫維奇、埃里克·馬斯金和羅傑·邁爾森3名美國經濟學家,以表彰他們在創建和發展「機制設計理論」方面所作的貢獻。 聲明指出,「機制設計理論」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解釋何種制度或分配機制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經濟損失。作為一個重要應用領域,這一理論為最優貿易政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今年已90歲高齡的赫維奇出生在俄羅斯的莫斯科,後加入美國國籍,至今仍活躍在經濟研究領域,現任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經濟學榮譽教授。據當地媒體報道,在得悉獲獎消息後,赫維奇激動萬分,對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夠得到外界肯定表示非常高興。 馬斯金於1950年出生於美國紐約,現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前譯普林斯頓進修學院)教授。羅傑·邁爾森1951年出生於美國波士頓,現任芝加哥大學教授。這兩名獲獎人均於1976年取得哈佛大學應用數學博士學位。 諾貝爾和平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宣布將2007年度諾貝爾和平獎授予美國前副總統戈爾與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業委員會(IPCC)。 他們獲獎的理由是因為「在創造以及傳遞有關人為氣候變化知識上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以及在解決氣候變化問題所需要的各種度量上所打下的堅實基礎」。 戈爾現年59歲,是一位堅定的環保主義者,在白宮任職期間,他積極推動柯林頓簽署《京都議定書》。離職後的戈爾仍然周遊列國宣傳環保觀念,戈爾的另一項「環保大手筆」是投資並參與拍攝紀錄片《難以忽視的真相》。在影片中,戈爾一改過去刻板的政治外表和略顯木訥的個性,以地球村普通公民的身份向人們展示全球變暖的危害:長此以往,冰川將融化,洪水將泛濫,人類的家園將遭遇毀滅性破壞。影片出乎意料地獲得高票房和好評,令他名利雙收。 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美國前副總統戈爾10月12日在獲獎後表示,自己對獲獎感覺很榮幸,並稱氣候變化屬於道德問題,而不是政治問題。據美國媒體報道,戈爾發表獲獎感言時說,地球正處於非常時期,氣候危機不屬於政治事件,而是對人類道德和精神層面的挑戰,這次獲獎也是提升公眾對氣候關注的極好契機。戈爾還表示,他將把分得的獎金全部捐獻給氣候保護聯盟。 諾貝爾文學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11日宣布,英國女作家多麗絲·萊辛獲得2007年諾貝爾文學獎。 萊辛1919年10月22日出生於現在的伊朗,父母都是英國人。1925年,她跟隨父母搬到英國在非洲的殖民地南羅得西亞(現屬辛巴威)生活,並在那裡度過了大部分童年和青年時光。1939年至1949年,萊辛經歷了兩次失敗的婚姻,育有3個孩子。 1949年,萊辛帶著一個兒子和第一部小說的手稿回到英國倫敦。1950年,她發表了第一部小說《青草在歌唱》。這部小說因深刻揭露了非洲殖民地的種族壓迫和種族矛盾而引起強烈反響,萊辛由此在文壇嶄露頭角。 1952年至1969年,萊辛陸續發表系列小說《暴力的孩子們》。其間,她還在1962年發表小說《金色筆記》,這部作品被公認為她的代表作。她不僅因這部作品蜚聲文學界,還樹立了自己作為女權主義者的形象。萊辛創作的小說還包括《黑暗前的夏天》《第五個孩子》等。 萊辛是一位多產作家,除了小說以外,還著有詩歌、散文、劇本等其他體裁的作品。她的許多作品都取材於在非洲的親身經歷,以獨特的自傳體風格著稱。作品題材涵蓋了種族矛盾、兩性關系、美蘇冷戰、原子戰爭、環境污染、科學危機和青年暴力等問題。 諾貝爾物理學獎: 北京時間10月9日下午5點45分,200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69歲的法國巴黎大學阿爾伯特·費爾特(Albert Fert)和68歲的德國尤利希研究中心的彼得·格倫博格(Peter Grünberg),因為幾乎同時獨立發現了巨磁電阻效應(GMR:Giant Magnetoresistance)而共同分享了這一獎項。兩位科學家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54萬美元)的獎金。 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在宣布物理獎歸屬時說,這是一次「好奇心導致的發現」。但其隨後的應用卻不啻為革命性的,因為它使得計算機硬碟的容量從幾十兆、幾百兆,一躍而提高了幾百倍,達到幾十G乃至上百G(1G等於1024兆)。 一度被光碟所超越的硬碟儲存技術,又重新奪回了自己的領先位置。在每一台筆記本電腦中,都流動著這個物理效應的「幽靈」。磁碟存儲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