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誰創造了語法

誰創造了語法

發布時間:2021-11-15 23:52:53

❶ 是誰創造了語言和人為什麼要創造

1語言是人類為了交來流和適應生產力源的發展的必然的產物
2中國的語言傳說是一個叫倉頡的人發明的,我認為語言最先的創造是又人類在實際的生活中創造的,最先的語言只是一個音的表達,後來人們慢慢習慣了稱呼這個東西的固定發音,加之時間的打磨變形成了現在的語言
3人是群居的動物,在遠古也不例外,人群居在一起就有人去領導去管理去支配,語言就是因此而統一的

❷ 英語語法是自然產生的,還是由學者憑空發明的

首先人們說,語言發展。後來人們出現了,試圖解釋它,並圍繞它制定規則。

例如,「whom」這個詞就有很長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whom這個詞的起源)。像大多數英語語言一樣,它不是由語法學家發明的,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演變的。

一般來說,語法學家不會「發明」單詞。他們所做的就是創造規則來解釋如何使用語言。在過去(甚至現在!),語法學家有時會犯錯誤,因為他們強加的「規則」並沒有反映人們實際講這種語言的方式。

[我也許應該補充一點,規定語法學家堅持的一些形式在這些規則出現之前就已經在英語中使用了;正是這種堅持這些形式是「正確的」而其他形式是「錯誤的」的嘗試,導致了語法學家所說的人們「應該」說話的方式與他們實際說話的方式之間的不匹配。語法學家並沒有發明單詞(比如「whom」),但他們有時會人為地制定單詞如何使用的規則。

❸ 誰創造了漢語

傳說中漢語的創始人是倉頡,有「倉頡造字」之說

❹ 是誰創造了日語語法

曾經在語法課上談過日語的演化,日語的語法主要是日本的先民創造的,當然時間很長,估計從繩文時代 約前10000年~約前300年 就開始了。後來的發展受到了中國和朝鮮的影響,大約到江戶時代1603~1867 就基本成型了。
在日語和日本文學的講授過程中,學生往往會因為不了解日本人特有的思維方式,而無法理解日語和日本文學中的特殊現象。本文旨在通過對日本人思維方式的探究,揭示日語和日本文學中一些特有現象產生的深層原因,從而幫助學生從根源上認識日本人特有的思維方式,以便更好地學習掌握日語和日本文學。一、日本人思維方式形成的歷時性探討思維方式被認為是文化的母體,所有的文化表現都具有其母體---思維方式的投影。人類的思維方式對其語言和文學無疑會產生重大的影響,日語和日本文學作為日本文化的主要表現形態,無疑受到了日本人思維方式的左右。繩紋時代日本人的思維方式還處於幻想思維階段,神秘性是其主要特徵。那個時代的日本人崇拜各種各樣的動植物和自然之物,他們所創造的精神產品大多含有非理性的因素;彌生時代日本人的思維方式從幻想思維向經驗思維轉化,但是這種轉化是不充分和不徹底的。在彌生文化的思維方式中,還存在著「靈物」、「神」等的概念,同時,中國的經驗性思維方式和他的精神產品---儒學的政治、經濟、倫理等觀念也在這個時候被日本人吸收,並在一定程度上開始用經驗性思維方式進行思考,以此來認識外部世界。儒學的思維方式強於對事物的總結,弱於對事物的分析,重視以直覺認識、感悟事物,但缺乏嚴密的邏輯性論證。儒學的這種思維方式不僅對古代的日本人有重大影響,其文化積淀對現代日本人也有深遠影響。如果考察日本人的思維方式,就會發現其中具有經驗綜合性的總體思維傾向與和諧統一的思維傾向。日本人思維方式的形成不僅受到了儒學的影響,它的形成還有自然、社會及歷史的原因。但是儒學在日本的長時期的傳播,無疑對日本人的總體性思維方式的形成和傳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即使是在現代日本雖然在科學和技術領域內引進了西方的強調分析、對立的思維方式,但是傳統的總體性思維方式體現在日本人生活的各個方面。例如:作為儒學文化圈的民族,日本人從整體把握出發,在姓名的排序上也會將家族的名字放在最前面,然後寫上自己的名字,在寫具體住址的時候,往往會首先寫國家的名字,其次是城市的名字,接著是街道的名字,最後是住宅的名字。另外,基於總體性思維方式日本人的主流意識、集體主義、協作精神、完全統一、內外有別等意識直到現在仍然十分強烈。二、日本人特有的思維方式對日語產生的影響日本學者中村元指出:日本人認為世界上所存在的一切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因此,對任何思想也會以寬容和調和的精神對待。所以,現代的很多日本人既是佛教徒,同時又是神道教徒。在他們的家裡,並列擺放著佛壇和神龕。在一個日本人的一生中,既要在神社裡舉行「七五三」儀式[1],又要在基督教教堂里舉行結婚儀式,最後要在佛教寺院里舉行葬禮,也就是說日本人的思維方式具有濃重的調和色彩,其融合的特徵非常鮮明。那麼在日語中,日本人的思維方式又是以怎樣的形式潛伏其中的呢?日本的學者中村元指出:漢字還未傳到日本之前的古代日本語,即「和語」中表達感性的或者是表達內心情感的詞彙非常豐富,而另一方面具有能動性、思維性、理性和推理性作用的詞彙卻非常貧乏。「和語」的詞彙幾乎都是具體性、直觀性的,而抽象性的名詞幾乎沒有。儒教和佛教傳到日本以後,表達抽象哲學的詞彙全部都是漢字詞彙。明治維新以後,甚至到了今天,表達西方哲學思想的詞彙也幾乎都是清一色的漢字詞彙,所以日語不像梵語和德語那樣,適合表達哲學思想。日語表達的曖昧,在世界語言當中是非常突出的:例如,日語中的「很」、「實在」的意義必須放到具體的場合,同時還要通過日本人特有的直覺來區分它的實際意思。有時候「很」「、實在」是表示「感謝」,有時候是表示「同情」,有時候表示「祝賀」,有時候是表示「太不像話」的意思。「很」、「實在」一詞既可以在婚禮上用,也可以在葬禮上用。就像《日本人的美意識》一書中所寫道的那樣:「日語具有強烈的曖昧性,經常會省去主語和賓語。在翻譯日本文學的時候,譯者如果不添加主語和賓語,不懂日語的人就無法明白句子的意思。日本人往往靠語感、敬語等直覺出話題中人物之間的關系,所以,外國人稱日語簡直就像謎語一樣。」[2]日本人在平常的相互交流中,從不明確地說「是」與「不是」,即使是很清楚的事情也會採取「好像」或「似乎」的說法,以此顧及對方的感受(或是體面)是日語表達的技巧,即所謂「婉轉表現」。日語中有一些是忌諱的詞語,例如「四」和「九」通常被認為是不吉利的數詞,因為在日語中,「四」和「死」同音,「九」和「苦」同音。在結婚儀式上,「回去」一詞是非常忌諱的,這讓人聯想到新人各自回到自己原來的家中,暗含離婚之意。這種忌諱語現象正是與日本人善於直覺思維和經驗思維的特點有關,而不能用理性思維進行解釋。日語中有大量的外來語,這與日本人思維的寬大性有關。外來語雖然本來是來自日本以外國家的語言,但日本人總能將其加工改造,並為其所用。總之,日語的「婉曲表現」、「待遇表現」、「謙遜表現」、「省略表現」、「忌諱語」、「禮貌語」、「寒暄語」、「附和語」以及日本固有的語言---「和語」與外來語的混用,都是日語的特點,都是源自日本人特有的思維方式對其語言的直接影響。三、日本人特有的思維方式對日本文學的影響日本文學像一面鏡子,反映著日本人的「物化」思維。西方的主體意識是超越於客體之物,即所謂「人化」思維,與此相對,東方的主體意識是親近自然物,將之作為客體完全地反映出來,而主體則融化其中,這就是東方人的「物化」思維。從日本文學現存的古老的神話中,也能看出日本人把自然作為一切事物的母體與根源的思想,因而日本人對自然懷有特殊的親近感。從日本最古老的史書《古事記》和《日本書記》中,已經可以領略到日本人季節感的萌芽。日本最古老的歌集《萬葉集》中的作品也充分體現了日本人思維中的自然思想。紫式部的《源式物語》對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刻畫入微,而且通過對四季變換的景物描寫襯托出了主人公源式的思想感情。近世的松尾芭蕉在旅行中,記錄下了日本各地的自然景物,寫就了《幽深的小道》這樣的游記,也創造出了《古池》這樣的著名俳句。在這些作品中,作者充分地表現出了自然的閑寂、古雅。這種「物化」思維形成了日本文學中特有的「物哀」精神。「'物哀'除了作為悲哀、悲傷、悲慘的解釋外,還包括哀憐、同情、感動、壯美的意思。'物哀'所含有的悲哀感情,絕不是對外界的自然壓抑毫無抵抗力所表現出來的哀感,它經過藝術錘煉,升華為一種獨特的美感。因而'物哀'便成為一種純粹的美意識,一種規定日本藝術的主體性和自律性的美形態。這就是通常稱作悲劇的美形態。'物哀'的感情也就是悲劇的感情。」[3]近現代文學的代表人物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繼承了日本傳統的「物哀」精神。他在《伊豆的舞女》、《雪國》等名篇中,表現出了日本式的「物哀」的自然感情。筆者認為,這種「物哀」的精神正是日本人「物化」思維的直接結果,日本文學中所表現出來的「物哀」這一基本特徵,成為日本人共同的藝術追求和日本民族特有的審美旨趣。綜上所述,總體性思維、「物化」思維、非理性思維、經驗思維、直覺思維等日本式的思維方式無疑注入了所有日本人創造的文化中,其中尤以其創造的日語和日本文學最具代表性,它們向世界展現出日本人特有的思維方式和獨特的精神氣質。了解了這一點,就能夠使學生們更好地理解日本人特有的思維習慣對日語及日本文學產生的影響,從而使他們在學習日本語言及其文學的過程中少走彎路。

說語法與思維的話,資料比較難找,可以自己摸索寫篇論文了

❺ 英語語法是誰創立的,是一夥人,還是某一人,為什麼他或他們講的一定是對的呢

這問題牛逼。
其實人們一開始說話哪裡有什麼語法啊,最初的祖先發現發一些音節表達共同的意思就可以溝通哇塞好方便啊,然後大家就都開始用這個詞。慢慢地詞越來越多
等到詞足夠多的時候有那麼一群人說我勒個擦這得定個標准啊,於是語法就出現了,並不斷完善至今~~

❻ 誰創造了語言

目前有四種比較主來要的理源論解釋語言誕生。第一種觀點提出人類語言來自模仿,比如古人類看到荒野中的狗在叫,人類學狗的叫聲叫「汪汪」,以後慢慢便用「汪汪」聲來指代狗。第二種觀點是19世紀初出現的「叮當理論」,即自然主義理論。這種理論認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本質,本質發出聲音來都會出現回聲,這種回聲創造很多詞彙,比如英文中的ball,b代表彈性,all代表一種圓滾滾的物體。第三種觀點是我們熟悉的馬克思主義語言起源理論,認為勞動創造語言,最初的語言是在勞動中從號子發展而來。第四種觀點提出語言產生於感情,在表示憤怒、愉快等感情沖擊下,強大氣流通過聲帶產生語言,並認為人類基本感情喜怒哀樂發出的聲音,形成最基本的詞彙。

❼ 現代漢語是誰發明的

福州是中國近代新文化的傳播地。船政大學實行開放型的教育方式,推動了中學西傳、西學中傳和中西文化的融合,成為近代新文化的傳播地。如陳季同把《紅樓夢》、《聊齋志異》等書譯成法文在巴黎出版;林紓、王壽昌翻譯《巴黎茶花女遺事》(林紓還譯過英、法、日、俄等10多國小說184部,自著10多部小說);嚴復翻譯世界八大名著《原富》、《法意》、《天演論》等;馬建忠撰寫第一部古漢語語法專著《馬氏文通》;日意格編撰《法漢袖珍詞典》等。
1899年,福州蒙學堂成立了,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的搖籃。蒙學堂的創辦者們滿懷愛國熱忱,林白水主張:「救國的第一要義是教育,要喚起全國人對國事的關注,才能談革命。」黃展雲認為:「今日之事,需革命以救國,而從事革命又莫先於教育為革新。」另一位創辦者鄭權(字仲勤),也常與革命同志「討論開通風氣,疏浚民智諸要著」,所以人稱仲勤是「福建輸入革命之第一人。」其他幾位創辦人員或兼任教員,如方聲濤、陳與年、林志烜、何琇先等,都是當時的民主革命者。這些革命志士以革命精神指導辦學,又以辦學推進革命、培育革命志士。蒙學堂的創辦者都是具有新思想與大志向的革命者。是近代中國創辦白話報與革新教育的先驅者,具有強烈的民主革命思想。
現代漢語來自福州。從福州〝閩都別記〞書里,可以看到福州在乾隆年間,已經有半口語半文言的書了,已經完善了一整套書寫系統。到了船政大學的改革,推動了中學西傳、西學中傳和中西文化的融合,近代中文在此誕生了。1899年再經過蒙學堂先驅們,以白話報和革新教育的推廣,改變了整個中國。除了船政大學,福州是中國最早興辦近代教育的城市,近代中文也是經過近代福州其他學校的改革,兩者相輔相成,成就了近代的中文。

❽ 英語語法誰發明的

語法是有用的,就像別的法一樣,防止走錯路,如果沒有法,隨便怎麼說英語都行,誰能懂啊?

❾ 誰發明了英語語法 我要打死他

盎格魯撒克遜人

❿ 語言是誰發明的

人 是有類發明的.一開始就是用簡單的聲音來表達一些信號. 隨著生活的需要,變得越來越復雜. 回答者:cllwzx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7-3 16:18 安生的讀書筆記:赫爾德《論語言的起源》 1.譯序: 背景:關於語言起源的討論:17,18世紀的語言神授觀 孔,盧,赫的世俗語言觀 赫駁斥另兩個人的語言觀以及神授語言觀 語言來源於人類本身: 「當人類還是動物的時候,就已經有了語言。」 感覺導致了語言的誕生。語言是為了表達情感而生。 人與動物共有的語言:自然的自發語言 為了創造語言,人類需要「悟性」。 此書的英譯本:F.M.barnard,1969,J.G.Herder on Social and Political Cultur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李 本傑明: Reading in Western Idea of Man,Society and Culture,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2.第一卷:人類憑借其自然能力,能夠自行發明出語言么? 第一篇: 當人還是動物的時候就已經有了語言,人的感覺和熱情都通過聲音來表達。 1.個體的感覺之弦是針對其他個體而發的,呼喚著回聲。(安:可見語言具有社會性,是出於交流的需要。) 假定一條自然規律:不要獨自一人感受,要用聲音表達出你的感受。 一個祝願:你用聲音傳達出的感受將為你的同類認可,被感同身受。 生物並不孤立:它與整個自然聯結在一起。 自然為感覺之弦配上了聲音,這便是語言。語言最初為人與動物共有。人為的語言已經排擠了自然的語言。社會文明抑制了激情。但激情仍然在母語中通過重音表達出來。P3(安:重視激情,非理性,也許是盧梭的影響)(母語與民族性有何關系嗎?) 人的本性離動物越遠越難以理解動物。我們只能理解與我們關系密切的種類。自然的語言是每一類動物本身的社群語言(Volkersprache)。 語言應該喚起圖像,圖像會自動說話。 2.形而上學的語言:vs 古老粗野的語言:一切古老民族的語言對於異族來說都是不可名狀的 由字母來表達語音實在太不明確了。一種語言越是生動就越是不可想像通過字母去把握它。P7 語音通過長期的文字使用後就會變得方便而統一,依附於字母。(安:書寫的影響) 語言離起源越近,發音越不清晰,越難記。因此字母其實是很晚才出現的,目的在於方便記憶。P9 詩人,演講家,巫師的魅力在於自然的音。語言是:直接的感覺的語音(兒童的語言)。成人的語言與之完全不同。 駁斥孔的語言觀。駁斥盧梭。 立論: 人以有語言能力而區別於動物 動物的藝術本能與其生存范圍成反比。人的生存范圍大,所以人的藝術能力弱,沒有動物的語言。 動物的生存范圍越大,感覺分工越細。動物的語言表達了強烈的感性的表象,是與生俱來的,絕對自然的。 動物的語言是源於強大專一的本能。P37 第二篇 (語言與第一個區分特徵一起誕生) 1.人類高於動物,不是因為程度上的差別而是種屬的不同。人之為人就在於他有語言。語言是人的本質所在。人的感官與想像力因為有更廣闊領域而自由了。人因此不得不拋棄本能。人因此而以自身為行動的目的。人的力量所具有的這種傾向就是「知性」(Verstand)或理性(Vernunft),或者意識(Besinnung)。是人的感性本質和認知本質、認知本質和意願本質的結合形式,是全部力量擇取的發展方向。P22不論在何處,心靈都是一個不可拆分的整體。 理性能力是人的種屬特徵,是相對感性和本能而言的全部思維力量。 人是一種能悟識的生物。兒童有理性,但是不成熟。P24 2.沒有什麼「純粹的理性能力」。只存在感性與理性的此消彼漲。 當人處在他獨有的悟性狀態中,悟性初次自由地發揮作用,他就發明了語言。所以語言的發明對於人來說是自然的。 思考能力和自然: 確認行為:第一個被意識到的特徵就是心靈的詞。語言就這樣發明了。eg:過來一隻咩咩叫的羊。沒有獅子那樣阻礙認識的本能,沒有強迫遠離的感官,所以人的內在意識可以發揮作用,以人的方式認識到羊。叫聲是一個聽到的符號,心靈通過它想到一個明晰的概念。在心靈中發現語言的起源。認為語言源於社會的預定和協調的說法沒有道理。 人類心靈在沒有語言和社會參與的情況下也必須能夠發明語言。這是他與自己心靈的契約。P29 區分的特徵成了心靈內在的符號。(安:心靈內部應該是有一個結構) 一個人如果沒有理性和人性,又怎麼能把理性和人性教給他呢?P33 詞的內在而必要的發生是明確的意識行為的標記。 重點:語言乃是我們人類種屬外在的區分特徵,正如理性是人類的內在區分特徵一樣。確認就是命名(安:喜歡這句話,我也是這么認為的)。P36 思想是心靈與自我的對話,與他人的對話。是交往聯系的手段。 結論:第一個區分特徵對於自我是區分的符號,對於他人是傳遞訊息的詞。(個體自己確定能指所對應的所指,人與人通過能指發生交流,但他們各自有自己的所指。由於所指的隱私性使得能指無法完全承載和支撐所指,帶來了交流的障礙,正如不同民族之間語言無法通約:因為每個人有自己心靈的母語。) 第三篇 語言要素的最早標記是什麼?聽覺。大自然通過聽覺向他展示自身。「這樣,他就有了一部小小的詞彙(疑為詞典),等待著發音器官給它們打上印記。」P39 真理就是:「人依靠知性統治自然,而知性也正是語言之母;從物體發出的聲音中,人提取出區分特徵,從而構成一種生動的語言。」 原初的語言里,發聲的動詞是最早的生命要素。只有行為、活動,而沒有行為主體。只有謂語,沒有主語。(安:因為人只有先認識到他者,才能意識到自我的邊界和自我……) 語言的全部構造方式正是人類精神的發展方式,正是人類發現的歷史。動詞是語言的根基,名詞是從動詞發展來的。P41 感性的人邁出的兩步:一,名詞由動詞發展而來;二,具象轉變為抽象。(安:二者是否就是同一回事呢?但動詞其實也有某種概括性。具象轉化為抽象似乎意味著能指和所指的距離變大,符號化。)P42 「人與周圍的所有事物建立起關系,所有的事物似乎都在對他說話,都在為了他的利益行動或與他抗爭;而他則要對它們作出反映,或贊同或反對……人類思維的所有這些痕跡都刻在了最早的名稱上面!」P42正是這類感情決定了語法上的性。(語言發明者)他的感覺和情感匯合在一起。「語言中的詩情畫意和性別區分反映了人類的興趣,而言語彷彿成了人類生殖手段的延續。」P43(安:可見語言本身是帶有非理性因素的,不過,這非理性本身是和理性相融合的。其實人本身就是這樣,不存在純粹理性/非理性的人。) 詩歌比散文古老,是一切生物的自然語言,是心靈的詞典,充滿激情。 最早的人類語言是歌唱。從純粹感覺的發聲中不可能產生出人類語言,因為還缺少每一種生物用它自己的語言進行的命名活動。(安:這就引入了外界,而非只是自我。語言建構起人與世界之間的一種關系,它屬於人,卻又指向外界。) 「整個自然都在鳴響、歌唱,而人要運用其知性,把握其感覺,盡可能地運用其器官,才能形成自己的歌唱,他的歌唱可以說是一台匯集了所有自然聲音的音樂會。……是一切生物的語言在人類語聲的自然音階內獲得的表達!」P45 「知性把語聲鑄成區分特徵,語聲於是成為詞。」P46 那麼那些不發聲的事物呢? 觸覺。 因此得出兩個論點: (1)一切感官都只不過是心靈的知覺方式,而通過區分特徵,心靈形成明確的概念,與此同時產生了內在的語言。(2)一切感官都只是一個統一的心靈的觸感方式。一旦這種觸覺明晰起來,升級為一個區分特徵,詞作為外在語言的符號就產生了。 結論:聽覺是中介感官,成為通往心靈的門徑。 (1)面對外部刺激,聽覺是人類各種感官的中介。P50(將觸覺作為首要感官的世界太小,將視覺作為首要感官的世界太大。聽覺居中。)通過聽覺,每一種感官都有了語言能力。這樣,人所看到的,觸摸到的,就都可以發出聲來。通向語言的感官於是成為我們的中央聯系感官,我們成了擁有語言的生物。(安:其實未必然,否則怎麼解釋聾子也可以認識世界呢?作者對聽覺如此重視,是因為語言主要表現為語音的形式。他認為人是通過語言來把握世界、跟世界打交道的。其實人內在的理性可以與外在的各種符號(各種感官的對象)相對應,而不只是聲音。於是……人是符號的動物。)P51

閱讀全文

與誰創造了語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表 瀏覽:294
內地音樂版權 瀏覽:208
公共衛生服務今後工作計劃 瀏覽:457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