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教學美的價值及其創造

教學美的價值及其創造

發布時間:2021-11-15 18:04:57

A. 如何深入挖掘歷史教學中的美育價值

1、通過歷史人物來進行教學
通過歷史人物的榜樣力量,使得在學生美育價值的培養過程中可以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從古到今,有多少文人騷客、英雄好漢,使得我們被深深折服。這正是我們可以進行美育價值教育的上佳教材。
歷史人物的行動以及其思想主張都集中體現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中所流露出的,是一種安民濟世的人文情懷,是一種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對學生有重要的激勵作用,使學生的心靈、品格、情操在潛移默化中得到陶冶和升華。對於培養學生堅強不屈的的奮斗精神,樹立熱愛祖國、奉獻社會的道德追求具有極其重大的教育意義。

2、鑽研並挖掘教材中蘊含的美育價值
杜威曾說:「歷史是永恆的建設性的道德遺產,歷史教學將發揮最自然的倫理價值。」在的中學歷史教學, 不是單純的說教,而是在不同的專題中,對學生進行思想品格上的美育價值的培養。在中學階段的歷史學科中,幾乎涵蓋了人類所有的發展、變革與進步。教材的全面性,證實了在培養學生美育價值方面發揮著與眾不同的優勢。無不反映了藝術家對現實美的篩選和提煉,而且包含著藝術家的審美理想和思想情感,它們以其獨有的神韻向學生傳播美,激勵學生嚮往美、創造美。

教師應該對教科書的內容的,進行深入的研究並且去挖掘教材中所涵蓋的美育價值,在教學過程中,能夠更加深入的進行教學,使得達到對學生進行美育價值的培養的目的。

3、開設專題講座, 幫助學生理解美育價值
有不少的同學會認為上課的過程是枯燥無味的,所以對於歷史教材中的美育價值的吸收也是甚微。故而,我們可以開設這樣一些專題講座,通過精彩的講座達到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美育價值的目的。
例如:通過《在歷史中的國民素養》《滄海桑田的變革》等一系列講座,讓學生從不同的視覺角度看到更加全面的問題。

4、開發和利用豐富的社會資源
歷史課程中所涵蓋的社會資源可以說是異常豐富。其中包括了歷史遺址、博物館、紀念館、檔案館以及蘊含豐富歷史內容的景觀等一系列教材。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豐富的社會資源,鼓勵學生去參觀、並展開調查。在探究式的學習下,學生的實踐能力也能得到提升,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關注人類、關注生命、關注社會現實的美育價值。

以上為有關論述,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B. 教學節奏美的理論依據及教育價值有哪些

一、教學美的內涵

何謂教學美?目前人們對此有著不同的見解。

「教學美作為美的一種特殊形態,也同樣具有美的本質屬性。成功的、卓越的、符合教學規律的教學是美的,因為這種教學顯示了人的本質力量。」[2]

「教學美是師生在創造性的教學活動中,把自己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結果……在教學過程中,師生直觀自己的本質力量,感受到了創造性的教學活動所帶來的審美愉快。這就是教學美。」[3]

「教學美即是教學過程中各個方面的和諧運作,使教學呈現美的特徵,實現教學的審美化。」[4]

「教學美的本質就是教師上課表現出來的諧趣、意趣、情趣衍生出來的綜合美感效應。」[5]

「教學美即是指存在於教學活動中的美。它體現於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按照美的規律進行的教學創造性活動。它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本質力量在創造性教學活動中的感性顯現及對象化的結果。」[6]

「用意義審美主義來審視教學,教學美就是意義呈現的過程,意義越豐富,審美性越高。審美性教學正是要突破傳統教學在「意義領域」的封閉性,教學美不能局限於韻律、節奏、勻稱等外在形式的美,而是一種內在的美,本質的美,這是意義審美主義要表達的審美觀念。」[7]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教學美是指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所共同創造的審美因素和美感效應綜合而成的整體。也就是說,教學美是一種綜合美,它是一個高度綜合、統一的有機整體,由各種美的潛因組合而形成的。作為綜合美的教學美,其綜合性有多側面的表現:它體現著教學與美的統一、教的美與學的美的統一、教學目的美與手段美的統一、教學內在美與外在美的統一、教學科學美與藝術美的統一、教學美的創造與欣賞的統一等。

(一)教學美是教學與美的統一

教學美實質上是教學與美的交叉、綜合而生成的新的事物。它含有教學,但不是一般的教學,而是有美滲透的教學;它含有美,但也不是一般的美,而是以教學為載體的美。可以說,教學美是教學與美的復雜而深刻的關系的直接體現。因此,我們不宜採用那種「非此即彼」的方式簡單地提問:教學美到底是「教學」還是「美」?應該看到,教學美其實既不是單純的「教學」,也不是單純的「美」,更不是教學與美的彼此簡單相加,而是一種「亦此亦彼」、渾然一體的復雜現象和存在狀態。客觀地把握這一點,在研究過程中就不致損傷教學美的整體性。

(二)教學美是教的美和學的美的統一

教學美不應只是教師的教之美,它還有更為豐富的內涵。既應該包含教之美,也應該包含學之美。在教學中,教與學的聯系表現為教是為了引導學。如美國分析教育哲學家謝弗勒(Isreal Scheffler)認為:「教學是有意識的行為,目的是要導致別人的學習。」[8]赫思特(P.H.Hirst)則說:「教學活動是一個人A(教師)的活動,其用意在於實現另一個人B(學生)的活動(學習),其用意在於完成某種目的情態(例如,認知與鑒賞),其目的就是X(例如,信念、態度及技能)。」[9]既然教和學是統一的,那麼教之美與學之美也應該是統一的。就像有的研究者指出的,「教師的教的活動應該是立美活動,學生的學習活動應是審美活動」「立美和審美統一是教與學的最高統一」。[10]立足於教的美和學的美相統一的高度研究教學美,是一項富有挑戰性的課題。

(三)教學美是目的與手段的統一

教學美的提出,無疑是對傳統教學理論的一次躍進。傳統教學理論只關心如何「借美造人」,不關心如何「立美育人」。教學美將致力於教學自身的美,它要研究教學自身怎麼做才美,教學自身的美對造就一代新人的作用等。博大深沉的美學理論給教學研究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為教學研究開辟了無比寬闊遼遠的前景。教學越是重視其審美價值的追求,學生參與的審美活動就越多,審美經驗就越豐富,一般心理能力和審美能力就更易提高,教學效果也就越好。但是也應該看到目的與手段統一的重要性。「藝術家的技巧在創作中具有重要的且是必要的功能,這又往往帶來偏重它的弊害,這也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實際上,藝術家若把精力過分地凝集於技巧,偏重於追求技巧效果的話,那就很容易欠缺藝術固有的內在生命的翔實與火焰,使作品成為脆弱、枯燥而沒有魅力的東西。技巧達到技術家般精緻的作品只能以其妙技令人感嘆,但也往往令人產生嫌惡之念,而那些技巧並不洗練的作品,卻使人能馬上感受到生機蓬勃的生命之火,反倒喚起了人們的喜愛。」[11]追求並做到目的與手段的統一,將使教學美更加凸顯其教育價值。

(四)教學美是內在美與外在美的統一

黑格爾指出:「美的要素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內在的,即內容;另一種是外在的,即內容所藉以表現出意蘊和特性的東西。」[12]教學之美也確有內在、外在的不同表現。內在的教學美是對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而言的。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是由一定社會所規定的,它反映著時代的特點和性質,既有「真」的要求,也在「善」的期待;既有規律性,也有目的性。因此,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本身具有美的特點。外在的教學形式美主要指教學方法與途徑、課堂氣氛、學風等方面的美。形式與內容是一對哲學范疇,形式與內容的統一是客觀事物的基本屬性。正如別林斯基所闡述的那樣:「如果形式是內容的表現,它必然和內容緊密地聯系著,你要想把它從內容中分出來,那就意味著消滅了內容;反過來也一樣:你要想把內容從形式中分出來,那就等於消滅了形式。」[13]就像我們欣賞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根本感覺不到哪是內容,哪是形式,更無法把這幅畫的形式內容分開,我們感受到的是完整、統一的有意味的形式和形式中的意味。在畫這幅畫時,達·芬奇使用的是顏料、色彩、畫布,但是在觀眾面前,「顏料」「色彩」「畫布」沒有了,有的只是微笑著的「蒙娜麗莎」。

美學家葉秀山在論及美的本源時,認為美是世界本身所具有的,不是人贈予世界的,因此,美就是將隱藏在世界之中的「意義」呈現出來。[14](45-46)意義的呈現就是美和審美。葉秀山把意義的呈現稱為美的「開放性」,[14](50)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全新的審美觀念。用意義審美主義來審視教學,教學美就是意義呈現的過程,意義越豐富,審美性越高。審美性教學正是要突破傳統教學在「意義領域」的封閉性,教學美不能局限於韻律、節奏、勻稱等外在形式的美,而是一種內在的美,本質的美。好的教學活動,師生互相開放,彼此關照,使教學中透出人情之美、人性之美、人格之美,這是教學美之內層。在此之上是形式上的美,包括語言的美、手段方式的美。教學美的最高境界即教學本身的美,即教學本身為愉悅、真、善、自由、和諧、平等等價值性所充盈的境界。教學的內在美是一種精神氣質的美,是根本性的美,教學的外在美是對內在美的充分體現,與內在美應該是統一的。但是教學有時也存在內在美與外在美不統一的現象,那無疑是對教學整體綜合美的一種破壞。

(五)教學美是科學美和藝術美的統一

人類對科學美和藝術美關系的認識較為晚近。英國著名博物學家赫胥黎曾意識到:「科學和藝術就是自然這塊獎章的正面和反面,它的一面以感情來表達事物的永恆的秩序;另一面,則以思想的形式來表達事物的永恆的秩序。」[15](2)美國科學家薩頓(W.S.Sutton)曾將分別對應於「真」「善」「美」的科學、宗教與藝術形象地比喻為一個三棱錐塔的三個面,並認為:「當人們站在它的不同側面的底部時,他們之間相距很遠,但當他們爬到塔的高處時,他們之間的距離就近多了。」[15](3)受科學、藝術統一論的影響,教學通常被表述為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艾斯納(Eisner,1982)說:「每一個成功的教學過程,不僅僅可以通過有關的教學和課堂管理的科學來分析,也可以依據所創造的環境——學習發生的知識背景的藝術來分析。」[16](18)因為「在科學不能效力的地方,藝術會發揮作用。這就是說,要更多地在藝術和科學中都保持明智」。[16](384)教學的科學和藝術都是不可或缺的,否則即破壞了教學的完整性。

C. 教學評價的價值是什麼

教學評價的價值在於可以讓教師更加客觀的認識到自己教學當中的不足和潛力,為以後的教學提供經驗教訓。

D. 教學的本質是什麼

本質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組成的一種人類特有的人才培養活動。通過這種活動,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文化科學知識和技能,促進學生素質提高,使他們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

教學在人類文明的發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推動了重大的科學技術進步。二十世紀科學技術進步給人類生產和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確實令人贊嘆不已。從遠古時代 起一直是人們幻想的「順風耳」,「千里眼」,「空中飛行」和「飛向太空」都在這一世紀成為現實。

(4)教學美的價值及其創造擴展閱讀:

教學相關概念:教育的主要功能是:

(1)教育的最首要功能是促進個體發展,包括個體的社會化和個性化;

(2)教育的最基礎功能是影響社會人才體系的變化以及經濟發展。現代社會重教育的經濟功能主要包括:為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提供良好的背景;提高受教育者的潛在勞動能力;形成適應現代經濟生活的觀念態度和行為方式;

(3)教育的社會功能是為國家的發展培養人才,服務於國家的政治、經濟發展。

(4)教育的最深遠功能是影響文化發展,教育不僅要傳遞文化,還要滿足文化本身延續和更新的要求。

E. 如何培養孩子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教學設計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將幼兒教育的內容分為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大領域,其中藝術教育作為五大領域之一有著自身獨特的作用。在幼兒期,幼兒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有很多種,如音樂、舞蹈、美術、手工製作、書法、影視作品等,其特徵也各不相同。教師應通過藝術活動的開展,讓幼兒感受不同藝術形式的基本特徵,體驗審美愉悅,深化幼兒對美的感受能力;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發現和感受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造美。下面我談談在幼兒音樂教育中如何更好地培養幼兒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一、觀賞自然美:培養幼兒發現的能力。幼兒處於認知發展的最初階段,觀察力、注意力、抽象想像思維能力正在初步發展。而對美麗奇妙的世界,該如何引導幼兒去發現美,為表現美、創造美積累經驗呢? 1、傾聽自然美 幼兒生活在大自然中,自然界豐富的事物和現象給了他們形成美感的源泉,教師應利用周圍的環境,引導幼兒觀察、發現、感受和欣賞美的事物,一起傾聽自然中各種好聽的聲音,如鳥叫聲、蟲鳴聲流水聲等,引導幼兒感知聲音的音色、強弱、快慢等,想像聲音像什麼,是什麼東西發出來的,帶領幼兒領略自然美。 2、欣賞節日藝術美 一年中有很多的節日,節日里都會有各種慶祝的活動。如春節、元宵節、中秋節、六一節等,在這些節日來臨之際,可組織幼兒觀賞這些文藝節目,讓幼兒感受節日特有的藝術美。 二、欣賞音樂作品,培養幼兒感受美的能力 。俄國兒童文學家別林斯基曾說過:"應當竭力使孩子們少領悟一些,但要多感受一些。"幼兒美的感受力不但需要從長期的、有計劃有目的欣賞活動中獲得,同時需要有正確的方法促進其感受美的能力的提高。 1、教給幼兒欣賞音樂作品的方法 。引導幼兒從作品旋律的節奏,強弱,快慢和情緒、樂段的變化去感受音樂的特點,甚至是討論作品的背景和意境等,如在學習音樂欣賞課《奇妙的大森林》時,在樂曲中高音區跳躍的旋律表現出了小松鼠的歡快,低音區緩慢的旋律則代表了大象的穩重。在欣賞體驗中,孩子們感受到了音樂帶給他們的快樂。 2、為幼兒提供適宜的音樂作品 。由於幼兒期孩子感受力的有限,還不能感知音樂中細微的變化,因此教師要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幼兒選擇音樂作品,最好是選擇一些簡單,情緒情感鮮明的樂曲(如搖籃曲、進行曲、舞曲)等,發展他們對音樂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三、在感受音樂的同時,培養幼兒的表現力。從《綱要》的精神中可以看出,培養幼兒進行藝術活動時要提倡幼兒的參與性,充分挖掘其表現形像的潛力。表現是實踐性很強的音樂學習領域,是學習音樂的基礎性內容。是培養幼兒音樂表現能力和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在音樂活動中注意培養幼兒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以及綜合性藝術表演能力,使幼兒能用音樂的形式表達個人的情感,並與他人溝通,融洽感情。 1、歌唱活動 :唱歌的目的是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感染,我們不能只滿足於教孩子唱會一首歌,重要的是啟發幼兒准確地表達出歌曲的感情和藝術形象,進入歌曲的意境,用自己的真情去演唱和體味。做到真確的呼吸,准確的吐字、准確的音高和節奏、自然而美好的聲音等等,孩子才能進入表現音樂的最佳狀態,唱出的歌聲真摯動聽,從而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使幼兒充分理解歌曲的內容,結合他們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和詞語,作形象的比喻和講解,把歌曲蘊含的豐富情感和藝術美挖掘出來,激發幼兒對理解歌詞的興趣,引導他們將自己投入到唱歌中去,正確地、創造性的表達出歌曲的情感和藝術美。 如在音樂活動《小樹葉》中,因為歌曲有兩段,而兩段所要表達的情感是完全不同的,這就要求小朋友唱歌的情緒是不同的,開始小朋友們總是把握不了歌曲的感情,唱起來沒有表情,聲音不好聽。對此,我把歌曲用一個孩子離開媽媽的故事講解給小朋友聽。我說,第一段是樹葉寶寶要離開自己的媽媽,心裡又難過又害怕,因此唱的時候聲音要低沉,緩慢些。臉上的表情是難過害怕的。第二段,小樹葉是堅強勇敢的,它告訴媽媽明年春天又會回到媽媽的懷抱,應該用歡快明亮的聲音來唱。臉上的表情是開心的。在經過這樣的理解與練習後,幼兒的歌聲中充滿了感情,歌聲中浸染著美的色彩。 2、樂器教學 :樂器教學最大的價值在於增強了音樂活動對幼兒的吸引力,促進幼兒對音樂的感受、理解、表現和創造能力的發展。 當某件樂器第一次出現在幼兒的面前時,幼兒總按捺不住想玩弄樂器以發出聲音,這時,我會先告訴幼兒怎麼正確地拿放樂器,怎麼樣讓樂器發出好聽的聲音達到正確演奏,老師說什麼,孩子做什麼,給幼兒畫一個框。雖然活動是井井有序,可是幼兒的學習是被動的,削弱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想到這里我又利用平時戶外活動剩餘的時間帶領幼兒去音樂大教室感受樂器,在這里也讓他們'亂一亂',讓幼兒自己去發現,以保護幼兒對新玩意兒產生的好奇。 3、律動教學的目的在於通過律動培養與發展幼兒對音樂的感受力和表現能力,而不在於律動的動作本身,它是一種讓幼兒全身心投入到音樂之中的審美體驗活動。 瑞士音樂教育家達爾克羅茲認為:在音樂上,凡聲音的強弱、速度的快慢、節奏的長短、聲音的高低等各種變化的動感,均可以身體的動作予以表現,特別是節奏。凡有節奏,就有律動;凡律動均有節奏。個體對音樂的身體反應是直覺的、自然的、即興的。 教律動時,以往總是「教師編,孩子學」這種機械式模仿,束縛了幼兒的手腳和大腦。我在音樂活動中打破這個常規,讓幼兒自己聽音樂、自己去感受、自己去理解、自己去想像,把聽到的音樂用自己的手、腳做動作去自行發揮、自我表現。在音樂活動中,我總是鼓勵孩子們根據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大膽地去表現自我,這既有利於自信心的樹立,也利於良好個性的培養。每次的音樂活動最後我都會讓全班孩子起立自己找一個空地,盡情的跳舞,全班幾十個人編了幾十個小舞蹈,盡管有的大同小異,有的動作也欠優美,但我還是表揚和鼓勵了大家,因為這畢竟是他們的心血,他們自己的「作品」。 四、提供創造機會與空間,激發幼兒的想像力,培養幼兒的創造力。 幼兒是最富有想像力和創造力的,但是當前的一些社會環境和不良教育方式卻限制了幼兒的想像力。我認為創造力培養的過程就是讓幼兒在音樂活動中自由自在,心情愉快,精神放鬆,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理解各種音樂所表達的形象、意義、最終用自己認為最適合的聲音表達出內心的感受,同時進行即興創造和創作實踐活動,創造出屬於孩子們自己的新的音樂過程。 1、利用多種途徑提供藝術創造的機會和空間。在幼兒園中,教師要提供寬松的環境氛圍,利用身邊的資源(如錄音機、電視等)播放音樂、表演等,鼓勵幼兒模仿表現,不過多限制幼兒,盡可能多地為幼兒提供可以自由參與的條件和機會。甚至是有意組織、邀請和鼓勵幼兒參加一些藝術活動(如:唱歌、律動、舞蹈和表演等集體音樂活動),讓孩子們在愉快的藝術活動中培養美的經驗,並達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2、鼓勵支持幼兒對聲音的探索,重視幼兒在活動中的即興性。工具、材料還有自然界都能發出聲音,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幼兒去聆聽、探索和想像。如引導幼兒聆聽和分辨用不同物品、打擊樂器或敲擊方法發出的聲音的不同,用不同的物品、打擊樂器模擬自然界和生活中有特點的聲響,用嗓音和身體動作發出不同的聲響和節奏等,充分發揮幼兒的想像力,重視和鼓勵幼兒在活動中的即興表演,用自己的方式完成創造活動,感受創造樂趣。 3、在活動中注重培養幼兒良好的節奏感。節奏是學習音樂最基礎的部

F. 什麼是教學價值

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情境,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並使學生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其核心在於激發學生的情感。它是一種把教育科學和藝術熔為一爐的教學方法,突破了以往教學中唯智主義的框框,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G. 怎樣體現小學美術課堂教學價值研

農村小學美術課堂教學對整個國民文化素養提高的作用不容忽視。關注農村美術課堂教學,就是關注人的發展、關注社會的發展。但是,農村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現狀卻不容樂觀。根據農村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的現狀,及改善農村小學美術教學的對策,我談談個人粗淺的認識。一、農村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的現狀1.學科地位重視不夠少數領導、部分教師的觀念陳舊,認識不到美術教育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甚至認為美術學科只是語數英等的附屬學科,利用美術課學習、復習其它學科的知識。另外,美術作為循環使用教材,往屆學生使用後破損現象嚴重,上級只按比例配備教材,造成教材不齊,無法確保美術課的正常開設,更談不上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美術課在教育教學評價上也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如一些學校對美術教學在計算工作量時只相當於語文、數學等主要學科的70%,美術教師在評職、評優、評先等方面的待遇都低於其他主科教師。這些都是造成美術教師教學隨意散漫的主要原因,這些現狀嚴重製約了農村小學美術教育的發展。2.專職美術教師緊缺農村小學受固有條件的限制,許多學校都無法配備專職美術教師(有的學校甚至一個專職美術教師也沒有),由其他學科教師或年老教師甚至後勤人員兼任,教師的專業素質得不到保障。兼職教師駕馭教材能力普遍偏低,教學水平相應較差。他們絕大多數沒有經過專業學習和培訓,沒有專業老師引領導,沒有研究氛圍,肯乾的老師也只是摸著石頭過河。3.教材偏深,教學內容繁復全國統編教材內容包涵美術的各個方面,如雕塑(木雕、石雕)、建築、壁畫、自然景觀等形式融為一體來表現的藝術,很多教學內容不著邊際,一些課題讓人無從下手。統一的教材制約著教師教學內容的自主發揮,根本無法達到教學要求。教師只有適當地拋開教材,到生活中去尋找和挖掘美術資源。目前農村小學採用較多的美術教學形式是:剪紙、鉛筆畫、蠟筆畫、水彩畫、樹葉粘貼、撕紙畫等。這些教學有時目標不明確,要求不高,造型的基本方法欠佳,往往流於形式,成為一種游戲活動,有的學生興趣很高但得不到滿足。4.必要的教學設施缺乏有的學校無專用教室,即使有美術專用教室,距美術教學的學標准還有較大的距離。教室里只有幾塊畫板,美術櫥櫃內只有幾個石膏模型,教師常用的必備示範工具、材料微乎其微。多媒體教學設備更是不盡人意,由於沒有電化教學設備,美術教材自帶的教學資源無法使用,更談不上教師去開發新的現代化教學資源,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成為一句空話。就算有,許多時候還是用做擺設,並不能真正充分地發揮作用。5.學生繪畫工具和材料得不到保證由於家長對美術學習認識的偏頗(不支持、不過問的佔65%),和部分農村小學對美術課的開設無法得到保證,使得學生家長對美術學科的重視程度大打折扣。許多學生連最起碼的美術學慣用具都無法配備,更談不上按照美術教材的要求,配齊其它的材料和工具。所以,使得一些教學內容無法進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美術課教學任務的完成,阻礙了美術教學的順利進行。6.校外美術活動少組織學生進行校外美術活動或與之相關的活動少之又少(甚至沒有),其原因主要是我們的藝術教育一直以來只注重技能的傳授,忽視了學生發自內心的對美的感受和表現。二、改善農村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的對策改善農村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的責任首先是教育行政和學校領導。教育行政和學校領導必須在以下方面有所作為:1.增強依法治教意識各級中小學,尤其是農村中小學,必須嚴格按照國家課程計劃開齊開足美術課程,嚴格按照美術課程標准和教材內容進行教學,任何一個稱職的教育管理者都應該樹立依法治教的意識,自覺執行教育教學法規。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對藝術教研員的配備,對美術教師工作量的認定及評職、評優、評先都應與其他學科一視同仁,盡量做到評價的公正、公平。同時,要對美術教師加強培訓,不斷促進教師素質的提高。3.大力改善學條件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大對學校美術教育經費的投入,積極創造條件,配置美術專用教室、展覽室,按照教育行政部門制定的器材配備目錄,配備美術教學及活動器材,確保美術教育工作的正常開展。4.開發課外教學資源農村學校在美術教學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可通過組織學生參觀游覽,感受、欣賞鄉土藝術;聽有關傳說、趣聞、歷史故事;利用攝影、寫生收集創作題材。讓學生從欣賞客觀的形式美過渡到其客觀內容的美,從而把美的事物通過自己的藝術創作表達出來,使學生深深體會到藝術靈感來源於生活,創造也來源於生活。當然,作為有強烈事業心的教師來說,更要通過研究課堂教學來改善自己的美術課堂教學。1.引導學生配備必要的學習工具和材料按要求主動准備學慣用具和材料是學生學習能力的一種表現。而學生對美術學習有興趣,自然會記得帶齊學慣用具或材料。因此,在每次上新課之前,要花一定的時間並提出一些問題來幫助學生認識將要學習的新知識,以此培養學生准備工具和材料的興趣和意識。比如,在執教《動物面具》一課時,我是這樣引導學生的:先讓學生說說這節課是繪畫課還是手工課,學生馬上回答是手工課;課本上都用了哪些材料進行製作的,學生辨別出有卡紙、手撕的紙條、西瓜皮、胡蘿卜、舊報紙等材料。除了這些還可以利用哪些材料來製作漂亮有趣的動物造型呢?我拿出事先用不同材料製作好的小老鼠、老虎、猩猩、獅子、兔子、猴、狗、牛等動物面具進一步啟發學生。他們看到我手上拿的各種各樣的動物面具時都「哇」地叫起來:誇張的耳朵、有趣的眼鏡……這時我再進行誘導:你們想不想也像老師一樣做這些漂亮有趣的動物面具呢?「想——!」教室里響起整齊的回答。「這就是我們下節課要學習的內容,哪個同學到時帶的材料最齊全,老師相信他製作出的造型肯定最有趣!」結果,同學們都帶來了許多製作材料。2.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欣賞課學習可以根據學生特點,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欣賞、了解名家的繪畫技巧及表現手法;欣賞兒童畫與中外優秀美術作品,讓學生將兒童畫和這些作品進行比較,找出各自特色;欣賞繪畫、雕塑、建築、工藝美術作品,使學生知道美術有很多樣式,糾正學生中存在的重繪畫學習,輕手工製作學習的認識偏差;欣賞中國美術、西洋美術與民間美術,讓學生體會書畫藝術、建築藝術、工藝製作的魅力所在,激發學生熱愛傳統藝術的情感。3.整合信息技術與美術課程我們上美術課時,總不能天天做「游戲」。現在上美術課的主要問題是相關教材資料缺乏,設備不齊。特別是欣賞課,有些作品是經過幾次印刷的,色彩效果欠佳,圖片又不多,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也就不能激發學生的美感。因此,運用現有的教學設備來做補充就非常有必要。可以找一些資料,如錄像、幻燈、光碟等,讓學生觀看欣賞。通過聲音、圖像、音樂激發學生興趣;通過生動豐富的素材資料,將學生從課堂枯燥的說教中解脫出來。只有通過大量的作品欣賞,才能使學生增強感性認識,讓學生在不斷的藝術熏陶中,提高自己的創造能力。例如,我在教學《卡通開通》《有趣的漢字》《表情豐富的臉》《我設計的船》《鳥的紋樣》《會變的花》《手印指印變變變》時,運用多媒體,通過聲音、動畫、視頻、投影等手段,為學生創造出一個個色彩繽紛、聲像同步、亦動亦靜,能再現生活,又高於生活的情景,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使他們積極地參與學習。4.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動手實踐藝術源於生活。如果脫離了學生的生活經驗,那將使藝術失去原本應有的魅力,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我從學生的生活經驗中選擇活動素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例如,在元旦、教師節等節日,我指導學生製作立體賀卡,把學生的生活經驗與美術創作有機地結合起來,讓他們把平面的構想立體化,培養和鍛煉學生剪、折、刻等方面的手工技藝。再如,我帶學生進行藝術節會標設計、圖書封面設計、郵票設計、板報報頭設計、小書簽設計、手印畫設計等,培養學生創新的實踐能力,並讓他們在製作中感受到快樂。栽什麼樹苗結什麼果,播什麼種子開什麼花。農村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是一塊亟待研究與開發的園地,我們要在充分認識美術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基礎上,對農村小學美術教育投入足夠的熱情,加強研究和實踐,尤其要注重美術與文化及社會的聯系,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構建一種開放的、既能容納又能擴展的美術課程並落實於教學實踐,讓美術課堂真正成為孩子們的「營養快線」。農村美術教育,任重而道遠!

H. 語文老師在語文教學中有哪些創造性價值

白沙思源實驗學校梁花[摘要]:創造是一種活動,是人類活動中最高級的形式。創新能力是人們進行創造活動的一種特殊能力是個體創造性的最好表徵。創新能力也是反應個體在解決任務中有效的對原有知識經驗進行加工、組合、創造新設想、新事物的能力。小學語文閱讀創新能力的培養不僅有利於學生充分的表現自我,展示自己的才華,而且有利於學生創造精神的形成,因此小學語文閱讀創新能力的培養也是教育教學不可忽視的重要培養目標之一。[關鍵詞]:學習主體、提高意識、激發興趣。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不僅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而且能鞏固知識,開拓視野。因此,如何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閱讀創新能力成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關鍵。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文素質的不斷提升,促使教師為培養學生具有閱讀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人,成為了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當務之急。以創新為目標才是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更好地帶動學生學好語文知識、閱讀博覽等方面的語文綜合能力。因而,閱讀創新能力的培養成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核心之一。《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准》明確指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高真知的科學態度,初步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因此,重視閱讀教學中對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就需要我們廣大教師突破傳統教學思想的束縛,擺脫固有習慣經驗的禁錮,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大膽地、積極地進行創新教學實踐。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教學經驗,這樣才能探索出一條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目標,又符合教學規律的新方法。變教師的滿堂灌、透徹分析為適當指導,科學點拔,把閱讀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實現學生的自主閱讀。下面就本人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對小學生進行創新能力培養談談自己的體會。一、教師應認識到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新課程隨著時代的教育教學的新氣息走向我們,廣大教師不但在理念上親近了新課程,而且在教學觀念、教學方式上更是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受中國傳統教育的影響,仍有一部分教學擺脫不了傳統的灌輸、聽教模式的束縛,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扼殺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阻礙了學生創新意識的發揮與發展。教學過程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組成的共同的活動過程;同時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教學過程是學生的認知過程,只有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才能收到預期的良好效果。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任何高明的教師,都不可能替代學生學習。美國著名教育理論家布魯納認為:教師的作用在於組織、引導、點撥,學生要通過自己的活動獲取知識,而每個學生都願意擔當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勝利者,體會創造的樂趣。因此,在閱讀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能發現問題並提出問題,產生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慾望,使學生成為閱讀的真正主人。例如《桂林山水》一文,文章運用了對比、排比、比喻等手法向我們介紹了祖國山河的壯麗,文章邏輯性強,語句簡潔優美,學起來很容易懂。教學課文時,我引導學生學習文章的第二自然段,然後放手讓學生自學第三自然段,學生能准確的懂得作者採用了對比的手法突出桂林的山別具一格,並且掌握作者採用排比、比喻的手法寫出桂林的山具有奇、秀、險的特點。學生的學習興致很高完全投入到了文章中去,學生是閱讀真正的主人。二、教師應提高自身素質,增強自身創新意識。學校是培養人才的搖籃,學校教育在促進先進文化,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方面有特殊光榮而艱巨的任務。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育方針,教育方向和人才培養目標,是通過教師來實現;各項教育制度,要通過教師來執行;教育質量,學生素質,要通過教師來提高。隨著素質教育的推廣和深入,對教師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提高教師的素質是教育工作不懈的追求。只有教師提高自身素質和業務水平,才能做好教育教學工作,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才能適應教育現代化的需要。沒有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維護和實現人民群眾受教育的利益,就是一句空話。因此教師一定要教好書、育好人,肩負起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和提高民族素質的庄嚴職責。要肩負起這庄嚴的職責,就得不斷提高教師的素質。一方面要利用平時的課余時間學習新的教育教學觀念和新課改理念,更新自身教育觀念。無論是教育名家的教育專著還是普通教師的教學心得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另一方面,老師要擴展自己的視野,了解國際國內教育形勢,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掌握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和創造者,教師的知識和業務水平決定著教育的質量。要想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自己必須是一條小溪,一條永不斷流的小溪。這更要求教師具備廣博的知識和廣泛的興趣,具備深厚的專業功底和獨特的教學藝術,具有出色的教學效果和對教育教學的深入研究。因此,只有不斷學習,才能不斷提高。記得2010年到海口跟班學習時聽了跟班韋老師的一堂試卷講評課讓我受益匪淺。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拿到試卷後我會從第一道題講起,然後順序講完便大功告成了,但韋老師並沒有這樣做她,她一開始就講評閱讀題和習作題,然後再講學生丟分較多的基礎題。這讓我清楚的認識到學生的注意力是短暫的,應抓住重點來進行教學,一份試卷大部分學生對基礎題掌握得較好,而閱讀題和習作題就不盡人意了。因此,要想把教育教學工作做好我們只有不斷的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三、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育學》告訴我們:強烈的閱讀慾望和興趣,能調動學生的內在潛力,促進閱讀效率的提高。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學習時就會全神貫注,積極思考。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教學時要很好地創設某種教學情景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積極地、主動地,懷著探索的心理狀態投入到語文閱讀的學習活動中去,達到啟迪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如《永生的眼睛》一文,文章啟示我們:以自己的愛心給他人帶來幸福,生命才更有意義。學習這篇課文,主要一點是要培養學生做一個有愛心的人。但面對這群物質生活較優裕的孩子,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他們可能不大會去愛別人。於是,課前我先讓同學們輪流用紅領巾把眼睛蒙上然後讓他們在教室里取東西,完後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此時你最想要的是什麼?如果你遇到了這樣的盲人你會怎麼做呢?這樣,以此切入課文,學生學習的興趣加強了,而且班級也形成一種很融洽的氣氛。2、聯想,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是一句英國諺語,說的是一千個讀者眼裡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閱讀教學中,想像思維是經常用到的思維方式之一,想像能力也是語文能力的重要內涵。學生的閱讀過程,實際上是學生通過作者的語言再創造一個新形象的過程,這個過程的推進離不開學生豐富的想像力。學生的想像力一豐富,對作品的閱讀理解也豐富。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善於採用多種方法培養學生的想像力,比如人物形象的再塑造,故事情節的續寫等方式去培養學生的想像力,豐富學生的想像力,鍛煉學生的想像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例如:在教學《狼牙山五壯士》一文時,課文上完了我沒有直接告訴學生五位壯士有的並沒有死而是讓學生對課文進行續寫。有的學生寫到好人有好報,五位壯士跳崖後他們並沒有摔死他們有的被掛在了樹上,有的掉進了河裡,鬼子走後群眾把他們救了傷好後他們繼續投入了解放戰斗。這是多麼富於合理的想像。3、運用網路資源,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運用多媒體網路課件可以使我們的學習資源更加豐富、充實。因此,教師常可利用網路進行課堂閱讀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現行教材中,許多教材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距比較遠,造成學生對課文內容難以理解,這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產生了一定的阻礙。因此,教師可在不同的教學環節中合理地使用網路資源輔助教學,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文時,利用網路課件進行教學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優美的音樂旋律伴隨下,讓學生盡情欣賞了圓明園昔日輝煌的景觀,欣賞完,讓學生自由描述自己的所見、所感。之後,又讓學生觀看被慘遭侵略者肆意踐踏而毀滅的圓明園景象,前後的鮮明對比,在學生心中產生了巨大的震撼,激發了同學們不忘國恥,增強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4、引導求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現實生活中,人們一般按常規思維去處理事情,解決問題。但有的事情和問題按常規思維卻解決不了,在這種情況下,就得大膽求異,突破思維定勢,從事情或問題的反面(逆向)去想,以取得成效。這就是求異思維或叫逆向思維。求異思維是創造型人才必須具備的思維品質。例如在教學《司馬光砸缸》這一課中,我們知道司馬光是絕頂的聰明。他的絕頂聰明就在於不按常規去想,而是從反面設想,使水離人,砸缸放水,救了落水的小孩。司馬光之所以能在緊急關頭用砸缸的法救出落水兒童,正是因為他的思維有異於普通人,也是他的創造性潛能得到了較好發揮的體現。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我讓學生認真地去閱讀課文並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學生說課文講的是司馬光用石頭砸破缸救出掉在水缸里的小朋友的一件事。接著我又問學生:司馬光是用石頭砸破了缸救出了人,那麼除了司馬光這種法,你們還有什麼其他的方法救那個小朋友嗎?這個問題一出,同學們會通過思考得出各種不同的想法,從而開發了他們的潛在能力。應該說,每個人身上都有創造性潛能,一個人的創造性無法展現的原因,不是因為沒有這種潛能,而是因為受到外部條件或內部因素的限制,沒有得到相應的培養和開發所致。因此,我們要啟發求異,訓練學生的求異性思維。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5、鼓勵質疑,激發學生的創造興趣。世界上許多發明創造都源於疑問。因此,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去自主質疑,發現問題,大膽發問。教師不要怕節外生枝影響教學過程。學生提出的問題即使是錯的,我們也要肯定他愛動腦筋,並且耐心地予以啟發和指導。學生提出的問題是對的,要及時給予表揚和肯定,特別是對一些有開拓性的、價值較高的問題,更要積極引導學生去解決疑難獲取知識。當然,解決疑難要把學生獨立思考、學生協作討論、教師適時點撥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在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後解決問題,使其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發展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創造性。例如,在教學《狼和小羊》一課時,當我們都沉浸在繪聲繪色地分角色朗讀時,突然,有個學生問:老師,狼那麼兇殘,想吃小羊易如反掌,為什麼還要找借口呢?這時,其餘學生也紛紛附和著:是啊是啊,狼吃小羊撲上去就得了,為什麼還要找三個理由呢?於是,我豎起大拇指,先誇獎了那個孩子一番:你提出的問題很有價值,連老師也沒想到,你真是個會思考的孩子!然後就組織全班學生分組討論。隨後的發言更是讓我感受到他們身上的無窮潛力。熱情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可以開拓和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把學生引入問題的天地,讓他們各抒己見,這樣就會大大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教學的效益。總之,小學語文閱讀創新能力的培養不僅有利於學生充分的表現自我,展示自己的才華,而且有利於學生創造精神的形成,因此小學語文閱讀創新能力的培養也是教育教學不可忽視的重要培養目標之一。特別是創新教育更是一個嶄新的課題。語文教學需要創新教育為它注入活力,讓它向更加有效、健康、文明的方向發展。

I. 如何理解教學美展現技能怎樣才能提高教學美的展現技能

一、課題背景及界定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堂教學要講究導入的藝術。一個精彩的導入,既使學生情趣盎然,又可激起強烈的求知慾望,讓課堂教學收到良好的效果。可見,一堂課良好的開頭是多麼的重要!的確,課堂教學導入是教師譜寫優美教學樂章的前奏,是師生情感共鳴的第一個音符,也是課堂教學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課堂導入語,能迅速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很自然地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同時,良好的課堂導入更是展示教師教學藝術的「窗口」,是教師對教學過程通盤考慮周密安排的集中體現,熔鑄了教師運籌帷幄、高瞻遠矚的智慧,閃爍著教師的教學風格。因此,合理而新穎地導入新課,可有效地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激發聯想,激勵探究,為一堂課的成功鋪下了基石。 從目前農村學校調查顯示,目前許多小學教師在新課導入語的設計上存在著不合理現象,不注重導入環節,只是一味地抓課堂練習。有些教師雖然也很關注導入語的設計,但也只是一帶而過,流於形式。例如:許多教師為了提高教學質量,不重視教學中「導入」環節,認為導入太浪費時間,不如抓緊時間教書本知識或加強練習;有些教師雖然也很關注導入,可形式過於單一且呆板,譬如:回顧己學過的相關知識和內容,並從這些預備知識中轉入本節課的學習;還也有些教師一直都很注重課堂導入,但是「事倍功半」的現象卻屢見不鮮。

閱讀全文

與教學美的價值及其創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表 瀏覽:294
內地音樂版權 瀏覽:208
公共衛生服務今後工作計劃 瀏覽:457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