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發明活字印刷術的故事

發明活字印刷術的故事

發布時間:2021-11-15 16:45:26

A.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過程

在發明活字印刷術之前,傳統的雕版印刷術一直佔領著印刷市場的主導地位。雕版印刷最早出現在隋朝。先是把木板刨平,然後在木板塗一層漿糊,再把寫好的確文稿翻貼在版面上,刻字工人把字一個個刻出來。待到印刷時,將油墨塗在制好的文字版上,再蓋上白紙,用刷子輕輕刷平,文字就印在紙上了。雕版印刷比手工抄寫方便很多,對我國早期的文化傳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雕版印刷的不足越來越明顯了,不僅笨拙費力,又浪費材料,每一版只能用一次,而且存放不便,如遇錯別字又極不易更改。據史料記載,在宋太祖開寶四年(971年),一部《大藏經》的印刻,立時12年,雕版達13萬塊之多,可見工作之繁瑣。
畢異作為一名長期從事印刷工作的人員,更是越發感到雕版印刷的弊病急需改進。他認真總結前人和自己工作中的經驗,反復琢磨,試圖找到更先進的方法,但卻一直未能有所突破。直到有一天,他看見一群小孩子在他家門口玩捏泥巴,才豁然開朗。孩子們用泥巴捏出了各種動物、樹木、房子、椅子等東西,然後,就把這些東西隨心所欲地進行排列,編出不同的故事來。畢舁看著看著,靈光一現,心想:如果用泥巴捏成一個個的字,然後再排列成句子,不就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效率了嗎?
想到這一方法後,畢舁立刻著手實踐起來。他經過不斷實驗,反復摸索,最後還是決定用泥巴,不同的是,他在泥巴裡面加入了一些膠水。這樣,即容易刻又刻不壞。他先把泥巴切成小方塊,在上面刻上字,燒硬,冷卻,再將刻好的單字按韻排好。以便查找。印刷時,按文章找出活字,將其排列在鐵板上,四周用鐵框固定。除此,他還在鐵板上預先鋪一層紙灰、松脂和蠟混合成的黏合劑。然後,把活字版放在火上烤,黏合劑熔化時,就用平板將單字牢牢地壓平,等冷卻後,每一塊活字版就成了一個堅固的整體。接下來,只要在版上刷上油墨,敷上紙,輕輕一壓就可以了。等印完後,再用火將鐵板烤熱,黏合劑熔化後,就可以將活字取出來,保存,以備下次使用。為了提高效率,畢舁採用兩塊鐵板,一板印刷,一板排字。交替使用,使印刷速度大為提高。
畢舁發明的這種膠泥活字印刷術概括起來有五大步驟,即製作活字、排版、印刷、拆版和活字歸韻,比起雕版印刷,這種方法製版迅速,印刷質量高,而且可以重復使用,節約了材料又縮短了印刷周期,堪稱印刷史上劃時代的突破。
活字印刷術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更是印刷史上的偉大創舉,為全世界文化知識的傳播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對中國乃至全世界的歷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B. 活字印刷術是怎樣被發明的

畢A是北宋時期人,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發明家,發明了活字版印刷術。

畢A總結了歷代雕版印刷的豐富的實踐經驗,經過反復試驗,於宋仁宗慶歷年間發明膠泥活字印刷技術,實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項重大的革命。

他的字印為沈括家人收藏,其事跡見於沈括所著《夢溪筆談》中。

北宋慶歷年間,畢A為書肆刻工,用新的活字印刷方法,使印刷效率一下子提高了幾十倍。

他的師弟們大為驚奇,紛紛向師兄取經。

畢A一邊演示,一邊講解,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發明介紹給師弟們。

他先將細膩的膠泥製成小型方塊,一個個刻上凸面反手字,用火燒硬,按照韻母分別放在木格子里。

然後在一塊鐵板上鋪上黏合劑,如松香、蠟和紙灰,按照字句段落將一個個字印依次排放,再在四周圍上鐵框,用火加熱。

待黏合劑稍微冷卻時,用平板把版面壓平,完全冷卻後就可以印了。

印完後,畢A把印版用火一烘,黏合劑熔化,拆下一個個活字,留著下次排版再用。

師弟們禁不住嘖嘖贊嘆。

一位小師弟說:「《大藏經》5000多卷,雕了13萬塊木板,一間屋子都裝不下,花了多少年心血!如果用師兄的辦法,幾個月就能完成。畢A笑著說,「去年清明前,我帶著妻兒回鄉祭祖。

有一天,兩個兒子玩過家家,用泥做成了鍋、碗、桌、椅、豬、人,隨心所欲地排來排去。

我的眼前忽然一亮,當時我就想,我何不也來玩過家家:用泥刻成單字印章,不就可以隨意排列,排成文章嗎?哈哈!這不是兒子教我的嗎?」師兄弟們聽了,也哈哈大笑起來。

「但是這過家家,誰家孩子都玩過,師兄們都看過,為什麼偏偏只有你發明了活字印刷呢?」還是那位小師弟問道。

好一會,師傅開了口:「在你們師兄弟中,畢A最有心。

他早就在琢磨提高工效的新方法了。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啊!」「哦——」師兄弟們茅塞頓開。

其實在畢A發明活字印刷術前,雕版印刷被廣泛運用。

雕版印刷對文化的傳播起了重大作用,但是也存在明顯缺點:第一,刻版費時費工費料;第二,大批書版存放不便;第三,有錯字不容易更正。

此外,自從有了紙以後,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讀書的人多起來了,對書籍的需要量也大大增加了。

至宋代,印刷業更加發達起來,全國各地到處都刻書。

北宋初期,成都印《大藏經》,刻板13萬塊;北宋朝廷的教育機構國子監,印經史方面的書籍,刻板10多萬塊。

從這兩個數字,可以看出當時印刷業規模之大。

宋代雕版印刷的書籍,現在知道的就有700多種,而且字體整齊樸素,美觀大方,後來一直為我國人民所珍視。

這些都為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提供了經驗、借鑒。

由此可見,雖然活字印刷術是畢A個人的發明創造,但這裡面確實凝聚著前朝歷代很多勞動者的智慧。

畢A發明的活字印刷術,改進了雕版印刷的這些缺點。

畢A總結了歷代雕版印刷的豐富的實踐經驗,經過反復試驗,在1041年至1048年間,製成了膠泥活字,實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項重大的革命。

畢A發明的活字印刷方法既簡單靈活,又方便輕巧。

其製作程序為:先用膠泥做成一個個規格統一的單字,用火燒硬,使其成為膠泥活字。

然後把它們分類放在木格里,一般常用字備用幾個至幾十個,以備排版之需。

排版時,用一塊帶框的鐵板作為底托,上面敷一層用松脂、蠟和紙灰混合製成的葯劑,然後把需要的膠泥活字一個個從備用的木格里揀出來,排進框內,排滿就成為一版,再用火烤。

等葯劑稍熔化,用一塊平板把字面壓平,待葯劑冷卻凝固後,就成為版型。

印刷時,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敷上紙,加上一定壓力,就行了。

印完後,再用火把葯劑烤化,輕輕一抖,膠泥活字便從鐵板上脫落下來,下次又可再用。

畢A發明的活字印書方法,同今天印書的方法相比,雖然原始了些,但是它從刻制活字、排版到印刷的基本步驟,對後代書籍的印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這種印刷技術不僅促進了我國古代文化事業的繁榮,而且很早就被介紹到國外,為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畢A還試驗過木活字印刷,由於木料紋理疏密不刀,刻制困難,木活字沾水後變形,以及和葯劑粘在一起不容易分開等原因,所以畢A沒有採用。

畢A的膠泥活字版印書方法,如果只印兩三本,不算省事,如果印成百上千本,工作效率就極其可觀了,不僅能夠節約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速度和質量,比雕版印刷要優越得多。

現代的凸版鉛印,雖然在設備和技術條件上是宋代畢A的活字印刷術所無法比擬的,但是基本原理和方法是完全相同的。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為人類文化作出了重大貢獻。

這中間,平民發明家畢A的功績是不可磨滅的。

可是關於畢A的生平事跡,後人卻一無所知,幸虧畢A創造活字印刷術的事跡,比較完整地記錄在北宋時期著名科學家沈括的名著《夢溪筆談》里。

C. 活字印刷術的由來

活字印刷術是一種古代印刷方法,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經過長期實踐和研究才發明的。先製成單字的陽文反文字模,然後按照稿件把單字挑選出來,排列在字盤內,塗墨印刷,印完後再將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時再次使用。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北宋慶歷間(1041年-1048年)中國的畢升(970年—1051年)發明的泥活字,標志著活字印刷術的誕生。他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人,比德國人約翰內斯·古騰堡的鉛活字印刷術早約400年。元代王禎成功創制木活字,又發明了轉輪排字。明代中期,銅活字在江蘇南京、無錫、蘇州等地得到較多的應用。

D. 活字印刷術的由來

活動印刷術是在宋朝時期畢升發明的。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這個是非常的厲害的。

E. 華升發明印刷術的故事

畢升(?-1051)北宋布衣,淮南路蘄州蘄水縣直河鄉,即今湖北省英山縣草盤地鎮五桂墩村人。初為印刷鋪工人,專事手工印刷。他在印刷實踐中,深知雕版印刷的艱難,認真總結前人的經驗,發明活字印刷術。其方法,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有具體記載。畢升創造發明的膠泥活字,是我國印刷術發展中的一個根本性的改革,是對我國勞動人民長期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對我國和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作出偉大貢獻。
在此之前,只有摹印、拓印和雕板印刷,既笨重費力又耗料耗時,不僅存放不便,有錯字又不易更正。畢升發明的活字印刷方法既簡單靈活,又方便輕巧。其製作程序為:先用膠泥做成一個個規格統一的單字,用火燒硬,使其成為膠泥活字,然後把它們分類放在木格里,一般常用字備用幾個至幾十個,以備排版之需。排版時,用一塊帶框的鐵板作底托,上面敷一層用松脂、蠟和紙灰混合製成的葯劑,然後把需要的膠泥活字一個個從備用的木格里揀出來,排進框內,排滿就成為一版,再用火烤。等葯劑稍熔化,用一塊平板把字面壓平,待葯劑冷卻凝固後,就成為版型。印刷時,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敷上紙,加上一定壓力,就行了。印完後,再用火把葯劑烤化,輕輕一抖,膠泥活字便從鐵板上脫落下來,下次又可再用。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印刷史上的一次偉大革命,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為我國文化經濟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為推動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畢升創造發明的膠泥活字,是我國印刷術發展中的一個根本性的改革,是對我國勞動人民長期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對我國和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作出偉大貢獻。
畢升的膠泥活字首先傳到朝鮮,稱為「陶活字」。後來又由朝鮮傳到日本、越南、菲律賓。十五世紀,活字板傳到歐洲。公元1456年,德國的戈登堡用活字印《戈登堡聖經》,這是歐洲第一部活字印刷品,比中國的活字印刷史晚四百年。活字印刷術經過德國而聲速傳到其他的十多個國家,促使文藝復興運動的到來。十六世紀,活字印刷術傳到非洲、美洲、俄國的莫斯科,十九世紀傳入澳洲。從十三世紀到十九世紀,畢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傳遍全世界。全世界人民稱畢升是印刷史上的偉大革命家。畢升於1051年(宋仁宗皇 右三年)逝世,與其妻李妙音合葬於今英山縣草盤地鎮五桂墩村睡獅山之陽。1052年(宋仁宗皇右四年)二月初七日,其子畢嘉、畢文、畢成、畢榮,其孫文顯、文斌、文忠為之立碑。
1990年畢升墓碑在英山盤地五桂村家坳發現,墓地西3公里處為畢家鋪,南一公里處的肖家大屋傳為原畢宰相府,東十五公里處有宰相畢翰儒墓。經中國印刷技術協會、中國印刷博物館籌委會、湖北省文管會等單位委託中國歷史博物館研究員、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史樹青等28名專家者鑒定,確認無疑。

F. 活字印刷術的故事

活字印刷術是一種古代印刷方法,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經過長期實踐和研究才發明的。先製成單字的陽文反文字模,然後按照稿件把單字挑選出來,排列在字盤內,塗墨印刷,印完後再將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時再次使用。下面讓小編給大家講一講活字印刷術發明的故事吧。
活字印刷術發明
被譽為「文明之母」的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古代的印刷術分為雕板印刷術和活字印刷術兩類。雕板印刷術先行出現,在公元前,中國已懂得印章捺印的方法,後來又會拓印碑石,至隋遂發明雕版印刷之技術。雕版印刷盛行於唐而完善於宋。直至本世紀初期,雕板印刷一直是中國文獻和圖籍的主要印刷方式。在這1000多年的歷程中,雕板印刷術不斷得到發展和完善。雕板的材料除了木板外,又有石板、銅板;印刷除單色外,又有彩色套印;印刷品則從初期的單頁圖文、小型書籍,進而發展到大型類書的印製。五代時期刻印《九經》等儒家典籍130冊,花費時間22年。宋代刻印《大藏經》歷時12年,刻板13萬塊。明清時期集佛、道二教典籍所刻印的《道藏》、《續道藏》亦是工程浩大的雕板印刷壯舉。
活字印刷
雕版印刷事業,從唐代推廣應用,到宋代得到普遍發展,大大地豐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對於繼承和發揚中國的學術傳統,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雕版印刷術比起以前的手寫傳抄手段不知要節省多少人力和時間,對於書籍的生產和知識的傳播來說,確實是一個巨大的革命。但是,雕版印書必須一頁一版,有了錯字難以更正,如果刻一部大書,要花費很多時間和木材,不僅費用浩大,而且儲存版片要佔用很多地方,管理起來也有一定的困難。而在雕版的基礎上發明的活字排版印刷術則可以解決這些矛盾,進一步提高印書效率。
活字印刷術就是預先製成單個活字,然後按照付印的稿件,撿出所需要的字,排成一版而施行印刷的方法。採用活字印刷,一書印完之後,版可折散,單字仍可再用來排其它的書版這個方法直到現在也是世界上生產書籍、報紙、雜志的方法之一。
活字印刷術在今天已經發展到高度機械化的地步,是現代文化的一根主要支柱。歐美國家的某些學者一般地都把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說成是十五世紀中葉(1440-1450年)德國人谷騰堡的貢獻,並且把活字印刷術和印刷術等同起來,因此得出谷騰堡是"印刷術的發明者"的結論,這顯然是不符合事實的。首先,書籍印刷不能僅限於活字印刷術,雕版印刷術也是一種主要的方法。活字印刷是在雕版印刷的基礎上出現的。而中國人民最早發明雕版印刷術已經是顛撲不破的事實。所以谷騰堡不是"印刷術的發明人"是毫無疑問的。其次,活字印刷術盡管對於歐洲人來說有更重大的意義,盡管谷騰堡是歐洲第一個應用這個方法的人,但是,確鑿的事實告訴我們,活字印刷術是中國人首先發明的,而且由中國直接或間接地傳到世界各地。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谷騰堡(或者是別的人)是在這個影響之下,才創制出拉丁文字的活字印刷術的。
活字印刷術是在十一世紀中期,中國北宋慶歷年間(1041-1048年)天才工人畢升所發明的畢升發明的活字,是先用木、後以泥為原料製成。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它比谷騰堡應用的活字早四百多年。活字印刷技術最關鍵的問題之一是活字製作材料的選用及其製作的工藝方法。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曾經用粘土、木材、銅、錫、鉛等原料進行過多種試驗,都獲得了成功。畢升即首先成功地製作出以膠泥為原料的活字。中國古代的活字,以製作材料不同,可以分為兩大類:第一是非金屬活字,如泥、木、磁所製成的活字。第二是金屬活字,如:錫活字、銅活字、鉛活字等等
早在宋代畢升時期,已有人試驗以木為原料製作活字,因木字遇水膨脹,效果不佳,而未成功,畢升才改木為泥發明用泥製作活字。然此後不久,木活字印刷研製成功並得以發展和推廣,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續》等木活字本和維吾爾文木活字的出土為此提供了實物證據。元代農學家王禎製作木活字和轉輪排字架獲得成功,並於大德年間用木活字印刷了《旌德縣志》,但是也已經失傳。明代之後,木活字印刷逐漸發展起來。
據文獻記載,畢升首先採用膠泥製成一個個的單字,再用火燒堅硬後成為活字,用這批活字試制印刷書籍獲得了成功。公元十一世紀的四十年代,中國宋朝慶歷年間(1041-1048年)畢升發明了泥活字印刷。關於這項發明,在宋代科學家沉括著《夢溪筆談》卷十八"技藝"門里作了如下記載:
"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自馮瀛王始印五經,後世典籍皆為板本。慶歷中有布衣畢升又為活板。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一字為一印,火燒令堅。先設一鐵板,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欲印,則以一鐵范置鐵板上,乃密布字印,滿鐵范為一板,持就火煬之葯稍熔,則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常作二鐵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數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餘印,以備一板內有重復者。不用則以紙貼之。每韻為一貼,木格貯之。有奇字素無備者,旋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不以木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與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訖再火,令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升死,其印為予群從所得,至今寶藏之。"
泥活字印刷是中國科學技術史上的一大發明。據《夢溪筆談》所載,畢升泥活字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直接在泥坯上刻字,而不必先寫在紙上反貼後再進行鐫刻;二是泥字厚度薄如錢唇,這與現存翟氏泥活字實物及有關文獻記載的木活字在外形上有較大差別;三是將活字排放在盛有松香、蜂蠟、紙灰等物的鐵范中,然後將鐵范放在平火上烘烤,使松香、蜂蠟、紙灰製成的粘合劑熔化,將泥活字粘牢在鐵板上。
對上述的特點分析可知:其一,就印刷技藝而言,在雕版或活字坯上刊刻出已經反貼上版的字,最為簡單,是一個刻工所應具備的起碼條件。若能在雕版或活字坯上直接寫出反體字,則功力已非同一般。若能直接用刀在雕版或活字坯上刻出反體陽文字來,則必須諳熟書、刻兩種技藝。畢升可以直接操刀在泥坯上刻出反體陽文字,當為一個印刷技巧十分諳熟的高手。其二,乾燥的泥坯,性脆易崩,無論刻刀多幺鋒利,一下刀則泥粉四濺,字體邊緣崩損得十分厲害,這種邊緣呈鋸齒狀的字跡經燒制後,若作為一種篆刻藝術品欣賞也許頗有特色,但若將這種邊緣殘缺、筆劃呈鋸齒狀的字印刷成書,則很難被讀者接受。實驗證明,當泥坯濕度在30%左右時,下刀不粘不澀,十分易於刻出筆畫邊緣整齊的字。所以,畢升直接刊刻的是具有一定的濕度的泥字坯。其三,無論是濕泥還是干泥,在刊刻中都不能用印床等固定,否則泥坯或者變形或者破碎,只能放在桌面或平台上進行刊刻。為了使字坯保持穩定並便於刊刻,字坯外形當以扁平狀為妥。文獻中描述畢升泥活字"薄如錢唇",是對泥坯外形十分形象的描述。"錢唇"是指錢幣平面上內緣較厚的那一部分,寬度約在4毫米左右。如此厚度的泥坯,刻制便利、乾燥迅速、燒制時受熱也易均勻。其四,用松香、蜂蠟、紙灰的共熔物作為粘合劑,將泥活字固定在鐵范中用於印刷,似為畢升首創。這種方法與後世王禎用界行及木銷固定木活字的方法大不相同。其原因估計是,畢升泥活字呈扁平狀,無法用界行、木銷等擠壓固定,採用粘合固定是最簡便也是最實用的方法。
此後,西夏政權採用泥活字印刷佛經,並有實物流傳至今;元代時有人繼續用此方法印刷泥活字本,可惜沒有實物留傳,元時期的泥活字印刷書籍,已無從查考了;清代時,李瑤和翟金生兩人分別採用畢升方法自製泥活字印書獲得成功,而且已留傳至今
元初,科學家王禎發明了木活字,並改進行了活字印刷術。把每行字夾住,排滿後再用木屑塞緊,省去了畢升固定和取下字印之不便。為了減輕排字工人來回尋找單字的勞動,提高排字效率,王幀還匠心獨運地發明了一種「轉輪排字盤」。他把木活字按韻編號排列在兩架木製的大轉盤里,一架用來放選出的可用字,另一架放普通常用的字。排字工人只要坐著推動轉盤,「左右俱可推轉摘字」。
在中國古代活字印刷中,除泥活字、木活字外,還有錫、銅、鉛等金屬活字以及瓷活字,但大量應用的是木活字。1773年,清政府組織刻成253500餘枚棗木活字,先後印行《武英殿聚珍板叢書》138種,共2300多卷,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活字印刷活動。
活字印刷不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還有其它一些優點。如發現錯字可隨時更換,不必像雕版那樣要從頭開始,也不會產生雕版的蟲蛀、變形及保管困難的問題。只要有了一套活字,便什幺書都可印,大大節省了寫刻雕版的費用,又縮短了出書時間。這種既經濟又簡便的印刷方法,是畢升在世界印刷史上樹立的一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豐碑。
活字印刷為印刷術之一大革命。中國之雕版印刷術在發明後不久,即傳至日本,後來又在十二世紀傳入埃及。歐洲大約在十四世紀才有木版印刷的圖像,現行之木版水印畫依然採用雕版印刷之方法。活字印刷術則在大約十四世紀傳到朝鮮、日本,復由中亞傳至小亞細亞與埃及,並影響於歐洲。歐洲最早用鉛、銻、錫合金所制之活版印刷,乃1450年德人古騰堡(J.G.Gutenberg)所創,距畢升之發明已四百餘年了。可以說,活字印刷術是中國對世界進步的一大貢獻。
有了活字印刷術,整個世界的文化、教育、溝通等等都發生變化了,就中國而言,中國突然進入了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印刷的書籍比起前代成倍的增長,圖書的普及帶動了文化的傳播,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中國歷史進入到一個新的時代。

G. 活字印刷術發明的歷史意義

活字印刷術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

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製成單字的陽文反文字模,然後按照稿件把單字挑選出來,排列在字盤內,塗墨印刷,印完後再將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時再次使用。北宋慶歷間(1041-1048)中國的畢升(?-約1051)發明的泥活字標志活字印刷術的誕生。他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人,比德國J.谷登堡活字印書早約400年。

活字印刷
印刷術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經過長期實踐和研究才發明的。

自從漢朝發明紙以後,書寫材料比起過去用的甲骨、簡牘、金石和縑帛要輕便、經濟多了,但是抄寫書籍還是非常費工的,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至遲到東漢末年的熹平年間(公元172-178年),出現了摹印和拓印石碑的方法。大約在公元600年前後的隋朝,人們從刻印章中得到啟發,在人類歷史上最早發明了雕版印刷術。

雕版印刷是在一定厚度的平滑的木板上,粘貼上抄寫工整的書稿,薄而近乎透明的稿紙正面和木板相貼,字就成了反體,筆劃清晰可辨。雕刻工人用刻刀把版面沒有字跡的部分削去,就成了字體凸出的陽文,和字體凹入的碑石陰文截然不同。印刷的時候,在凸起的字體上塗上墨汁,然後把紙覆在它的上面,輕輕拂拭紙背,字跡就留在紙上了。 到了宋朝,雕版印刷事業發展到全盛時期。雕版印刷對文化的傳播起了重大作用,但是也存在明顯缺點。第一,刻版費時費工費料,第二,大批書版存放不便,第三,有錯字不容易更正。

北宋平民發明家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改進雕版印刷這些缺點。畢升是北宋中期的一個普通平民知識分子,當時人稱布衣。他總結了歷代雕版印刷的豐富的實踐經驗,經過反復試驗,在宋仁宗慶歷年間(公元1041-1048)製成了膠泥活字,實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項重大的革命。

畢升的方法是這樣的:用膠泥做成一個個規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體單字,字劃突起的高度象銅錢邊緣的厚度一樣,用火燒硬,成為單個的膠泥活字。為了適應排版的需要,一般常用字都備有幾個甚至幾十個,以備同一版內重復的時候使用。遇到不常用的冷僻字,如果事前沒有準備,可以隨制隨用。為便於揀字,把膠泥活字按韻分類放在木格子里,貼上紙條標明。排字的時候,用一塊帶框的鐵板作底托,上面敷一層用松脂、蠟和紙灰混合製成的葯劑,然後把需要的膠泥活字揀出來一個個排進框內。排滿一框就成為一版,再用火烘烤,等葯劑稍微熔化,用一塊平板把字面壓平,葯劑冷卻凝固後,就成為版型。印刷的時候,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覆上紙,加一定的壓力就行了。為了可以連續印刷,就用兩塊鐵板,一版加刷,另一版排字,兩版交替使用。印完以後,用火把葯劑烤化,用手輕輕一抖,活字就可以從鐵板上脫落下來,再按韻放回原來木格里,以備下次再用。畢升還試驗過木活字印刷,由於木料紋理疏密不勻,刻制困難,木活字沾水後變形,以及和葯劑粘在一起不容易分開等原因,所以畢升沒有採用。 畢升的膠泥活字版印書方法,如果只印二三本,不算省事,如果印成百上升份,工作效率就極其可觀了,不僅能夠節約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速度和質量,比雕版印刷要優越得多。現代的凸版鉛印,雖然在設備和技術條件上是宋朝畢升的活字印刷術所無法比擬的,但是基本原理和方法是完全相同的。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為人類文化做出了重大貢獻。這中間,我國的平民發明家畢升的功績不可磨滅的。可是關於畢升的生平事跡,我們卻一無所知,幸虧畢升創造活字印刷術的事跡,比較完整地記錄在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的名著《夢溪筆談》里。但是除開西夏文字的幾本推測為活字印刷的佛經外,中原地區無發現活字印刷的中文印刷品!

H. 活字印刷術是怎麼發明的

國家圖書館是中國藏書最多的圖書館,這里古籍浩如煙海,許多孤本及絕版書往往可以在這里找到。前些年,國家圖書館中發現了一些古籍,這些古書不是用雕版印製的,而是用普通鉛字排版方法印製的,只不過經過鑒定這些字用的不是鉛字,而是用泥做成的單字模,經過排版組合而成。這一發現使專家們立即想起了宋朝學者沈括《夢溪筆談》一書中記載宋朝發明活字印刷術的故事。於是專家們得出結論:這些活版印刷的古書證明了沈括記載的真實性。這樣一來,中國早在千年前就發明了活版印刷術,不僅有了史料的記載,更有了實物的證明。

沈括在他的書中比較詳實地記下了活版印刷的情況。宋仁宗慶歷年間(公元11世紀中葉),有一位叫作畢昇的平民發明了活版印刷。這種方法比起雕版印刷來,既經濟,又方便,更縮短了出書時間,它開創了直到20世紀90年代還在使用的鉛字排版印刷的先河。畢昇看到每印一部書都要刻成百上千的大版,常常要用好多年才能雕刻好,而書印完了,版也就沒用了。他想到,如果把這些版分解開,使其成為許多塊小版,每塊版上只有一個字,要排什麼句子,只要將這些字版組合在一起,不是既方便又省事嗎!更何況印完書以後把版拆開,拆下來的字版下次還可以再用!於是他試制了許多木質活字。但是他發現用木頭做的活字版,由於它們的木紋疏密不同,沾水後有伸縮性,排出版來高低不平,此外還容易沾上葯物很不好清除,使用起來不夠理想。

於是他又開始尋找別的材料,他找到了膠泥。畢昇用膠泥刻字,泥質又細又軟,很好刻。刻完了,用火一燒,字模就變硬了。這真是個好辦法!畢昇刻了許多單字,做成不少單字印模。他又准備好一塊鐵板,鐵板上放著松香、蠟、紙灰,鐵板四周圍著鐵框,鐵框里密密地擺滿字印模,滿一鐵框就是一板,拿到火上加熱,葯熔化後,用平板把字壓平。為了提高效率,他用兩塊鐵板,一塊板印刷,另一塊板排字,這塊板印完,第二板又准備好了。這樣交替使用,印得很快。每一個單字,畢昇都刻了好幾個印模,常用字就更多一些,以備一板里有重復字時用。至於沒有事先刻好的生僻字,就臨時寫刻,馬上燒好了用。這種方法印幾本書當然顯不出簡便,但印得越多優越性就越顯著,要是印成百上千冊,那就是雕版無法比擬的簡便了。

到了元代,農學家王禎也創製成功木活字,他還發明了轉輪排字架,用簡單的機械增加排字效率。他在《農書》中詳細地說明了他的印刷方法和經驗。王楨造的木活字共有3萬多個,元成宗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他用這套木活字排印自己編纂的《大德旌德縣志》一書,全書6萬多字,不到一個月就印出了100部。到了明清時期,木活字就普遍流行起來。清朝乾隆年間,政府曾使人刻成大小棗木活字253500個,先後印成《武英殿聚珍版叢書》134種,2300多卷。這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木活字印書。清朝還有一部書《古今圖書集成》,是用銅活字印製的,當時金屬活字已經流行於江蘇無錫、蘇州、南京一帶。

中國的印刷術傳入歐洲,成為推進歐洲歷史前進的巨大動力。因為在這以前的歐洲,都是靠人手抄書的。這種情況極大地限制了知識的普及,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和受高等教育。印刷術的傳入改變了這種狀況,但當時歐洲使用的是雕版印刷術。後來,15世紀歐洲也出現了一位如同中國北宋時期畢昇一樣的人物,這個人的名字叫科斯特。

科斯特是荷蘭北部哈拉姆城一個小旅店的老闆。他是個很善於動腦的人,為人也仁慈,小孩子們都喜歡他。有一次,科斯特帶著一群孩子去森林玩,為了討孩子們喜歡,他在一些小塊木頭上面刻字,然後從口袋裡找出一點紙來,給每個小孩印一張。回來時,他觸發了靈感,產生了如同畢昇發明活字版一樣的想法。他想:為什麼不可以用活字體呢?把一面字排好,印刷起來,然後再排一面,這樣可以連續做下去。當時那些刻字工人想用他們刻出的雕版來超過那些抄寫經典的僧侶們,但他們要費很多工夫才能刻出一面來,這太費時間了!而且用完以後就不能再用了,只好燒掉。這么慢的速度,而且每面都要重新刻,要是用能隨意移動的字體多好!

沿著這個思路他繼續想下去:如果能把每個字體用木頭分開刻得平整又清楚,大大小小的成排成列,這是可以辦到的。但還可以更簡化一點兒,用硬一點的金屬熔化後鑄成模型。把字母刻在鋼頭上,然後打在較軟的金屬鑄成的模型上,這樣就可以製成一個活字了。每打一次就是一個模型,每一個鋼頭就可以打出許多活字模來。科斯特抱著試試看的想法造出了許多活字,他用鋼頭刻字母,然後鑄出活字,排成一段段文章,合並成一面。就這樣他印出了一頁頁的書。

科斯特成功了,他印出了歐洲第一部活字印刷的書。這個日期現在已經說不太准確了,有人說是1420年,也有人說是1428年,還有人說是1440年。不管怎樣,活字印刷總算在歐洲出現並得到了飛速的發展。

關於歐洲活字印刷的發明者,另外一種說法是德國的約翰·古騰堡。傳說,歐洲在15世紀以前是沒有撲克的。15世紀時,到中國旅行的歐洲人把中國的骨牌游戲帶回了歐洲。當時骨牌在歐洲風靡一時,而製造骨牌也成為重要產業。歐洲制的骨牌,最初完全是用手工製做的,雕刻之後,塗上顏色。後來知道用印刷的方法,先把模樣刻在薄金屬板上,然後用有顏色的墨水印在紙片上。再以後便用木板代替金屬板,工作效率更高了。據說古騰堡有一天晚飯後和他的妻子玩骨牌。他手中摸著骨牌,心中想:這牌我也會做!第二天他照骨牌的樣子刻了塊木片,再用墨水印出骨牌來。同時,他把妻子的名字也用同樣的方法印出來,這使他妻子喜出望外。

有了這小小的成功,古騰堡進而刻印較復雜的東西。他又印了些聖像,掛在店門口,惹得行人紛紛爭購,這給他帶來了意外的收入。他更熱心於印刷的研究,獲得修道院的允許後,他刊印了《貧者的聖書》。

在實踐中他逐漸體會到,在一塊木板上刻上字,比起用獨立的字模拼版來要困難得多。於是他開始用木頭刻字模,然後創造出排列用的字框,活字印刷終於獲得了成功,這時是1445年,古騰堡覺得喜出望外。

古騰堡最初印刷的只有《聖經》,都是拉丁文的,不適用於更廣泛的地域,後來才開始翻印各國文字的《聖經》,《聖經》才進入一般民眾的家庭。

從印刷術發明到現在,成百上千年過去了,發明者的許多事跡已經湮沒無聞,發明權也出現了多種不同的說法,使我們難以准確地考證事實的每一個細節,然而,印刷術對人類文明和人類歷史進步的巨大作用是每一個人都十分清楚的。盡管今天電腦排版和膠版印刷已經十分普及,我們卻無法忘記我們的祖先為了這一切所作的艱苦努力。

知識點

王禎與《農書》

王禎,字伯善,元代農學家,東平人(今山東省東平縣)。關於他生平的史料記載極缺乏,僅知他曾任旌德縣(今安徽境內)和永豐縣(今江西省境內)縣尹,在任職期間,注意發展農業生產,組織修築水利工程,勸課農桑。也注意考察農業生產技術,積累了許多農業生產知識。在旌德縣尹任中,綜合整理平日筆錄,寫作《農書》,在永豐縣尹任內完成,時間約在元皇慶二年(1313)。

《農書》是一部重要的農業科學著作,它上續《齊民要術》,總結前人的經驗,補充了大量實地考察的結果。全書37集,136000字。基本內容分為農桑通訣、百穀譜、農器譜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講述農業史與主要農耕技術;第二部分敘述各種糧食、蔬菜、瓜果與林木作物的栽培與管理;第三部分繪制各種農具與農業機械圖281幅,並加以說明。《農書》是第一部兼論南北,力圖從全國范圍內對農業作系統性介紹,並把南北農業技術以及農具的異同和功能進行分析比較的農業科學著作。

I. 有什麼關於畢A發明活字印刷術的故事

北宋慶歷年間,畢A為書肆刻工,用新的活字印刷方法,使印刷效率一下子提高了幾十倍。他的師弟們大為驚奇,紛紛向師兄取經。

畢A一邊演示,一邊講解,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發明介紹給師弟們。他先將細膩的膠泥製成小型方塊,一個個刻上凸面反手字,用火燒硬,按照韻母分別放在木格子里。然後在一塊鐵板上鋪上黏合劑,如松香、蠟和紙灰,按照字句段落將一個個字印依次排放,再在四周圍上鐵框,用火加熱。

待黏合劑稍微冷卻時,用平板把版面壓平,完全冷卻後就可以印了。印完後,畢A把印版用火一烘,黏合劑熔化,拆下一個個活字,留著下次排版再用。

師弟們禁不住嘖嘖贊嘆。一位小師弟說:「《大藏經》5000多卷,雕了13萬塊木板,一間屋子都裝不下,花了多少年心血!如果用師兄的辦法,幾個月就能完成。師兄,你是怎麼想出這么巧妙的辦法的?」

「是我的兩個兒子教我的!」畢A說。

「你兒子?怎麼可能呢?他們只會『過家家』。」

「你說對了!就靠這『過家家』。」畢A笑著說,「去年清明前,我帶著妻兒回鄉祭祖。有一天,兩個兒子玩過家家,用泥做成了鍋、碗、桌、椅、豬、人,隨心所欲地排來排去。我的眼前忽然一亮,當時我就想,我何不也來玩過家家:用泥刻成單字印章,不就可以隨意排列,排成文章嗎?哈哈!這不是兒子教我的嗎?」

師兄弟們聽了,也哈哈大笑起來。「但是這過家家,誰家孩子都玩過,師兄們都看過,為什麼偏偏只有你發明了活字印刷呢?」還是那位小師弟問道。好一會,師傅開了口:「在你們師兄弟中,畢A昀有心。他早就在琢磨提高工效的新方法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啊!」「哦——」師兄弟們茅塞頓開。其實在畢A發明活字印刷術前,雕版印刷被廣泛運用。

閱讀全文

與發明活字印刷術的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表 瀏覽:294
內地音樂版權 瀏覽:208
公共衛生服務今後工作計劃 瀏覽:457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