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五字四句古詩帶詩意
1.《靜夜思》——李白
2.《送友人》——李白
3.《樂游原》——李商隱
4.《憶梅》——李商隱
5.《夏日絕句》——李清照
Ⅱ 反復相明是什麼意思
反復地論證
事情真相把
問題搞清楚
弄明白
Ⅲ 如何欣賞中國畫
南齊謝赫的書《古畫品錄》,其中就提到:
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
這便是後人稱之的國畫欣賞的「六法」。
氣韻生動
氣韻,如同人的氣質。一個滿腹詩書的人和一個販夫走卒給人的感覺,就是氣質上的不同。而這種感覺用到國畫的描述上,就是指的氣韻。
作品的氣韻靈動,反映的是作者的文化底蘊、審美傾向、創作激情,這絕不是技法上的學習可以造就的,也就是說兩個氣韻相同的畫家,不論派別師承,出來的作品會給人相似的感覺。氣韻正是作品的精髓,功夫不在技法,不在畫中,而在生活。
一副好畫的精氣神,是作品綜合氣質對欣賞者的視覺和心理沖擊。觀賞者能夠感受到作品的氣勢,或閑適,或冷峻,或放曠不羈,這些感受都來自對氣韻的理解。
骨法用筆
用筆表現在技法上,就是勾勒、點染、皴筆,而暈染、潑墨則是融合「點線面」為一體的技法。
除了色彩之外,繪畫的基本支撐,即點、線、面三術。傳統國畫最講線條:「平、留、圓、重、變」五筆和「濃、淡、破、積(漬)、焦、宿」六墨,就是指線條的頓挫、疏密、快慢、濃淡、干濕、粗細、虛實的組合搭配。
應物象形
這個就是指國畫的內容了。我們知道國畫分為工筆和寫意,工筆者,筆法精緻細密,講究的是形像;寫意者,筆法粗枝大葉,講究的是神似。
但不論是工筆還是寫意,國畫都是以意為先。工筆畫也是講究的意會,有那樣現實中的東西真的長成畫裡面那樣?工筆畫再像也不會像照片。因為底子還是神似,所以我們會了意,不自覺地忽略了這種差距,認為真像。實際上是畫家抓住了事物的神韻並重現了出來。
國畫應物象形的內涵是神似。
隨類賦彩
國畫中的用色,和「應物象形」一樣,並不完全追求真實。畫師們總能夠通過色彩的運用來表現自己想突出表現的東西,給觀賞者提示。淡雅、明艷、超然,都能夠通過著色來表現。而水墨畫里則以墨色的濃淡、深淺來表現。
經營位置
是指國畫布局。和西方的畫作比起來,國畫的透視性差,是二維的,平面的。只有通過布局來營造曠遠、高聳、深邃、寧靜等往往需要用透視來表現的視覺效果。
這種手法是反自然的,卻能給人藝術的觀感和享受。比如《洛神圖》、《韓熙載夜宴圖》、《清明上河圖》以及描繪皇家巡遊的各種繪畫作品,如果用透視法來表現,必將捉襟見肘,而國畫的方法則顯得游刃有餘。
國畫和詩詞相同的地方,就在於經營位置里的留白。這是最能體現布局的功夫的,留白,能讓觀者看到沒有畫出的內容,以通過各自的想像里,獲得各自不同的藝術感悟。
傳移模寫
這個是指國畫的藝術技法的傳承。國畫作為一門傳統藝術,對前人的學習和自身創新都非常重要。
「傳」是傳承,「移」是改進,「模」是學習,「寫」是創新。
一個畫家能不能把前人的技法靈活地運用到自己的畫作里,那是要功夫和悟性的。而一個人的畫毫無章法,則會被視為「瞎畫」。
但是只會技法,沒有個人風格,算不上好的作品。藝術講究創新,不能給人新意,不能讓人眼前一亮,那是「工匠之氣」,永遠稱不了大家。
這種創新,必須以傳統為基礎,而不是憑空創造。
不懂國畫的技法,不懂技法產生、發展的源流,是無法說出一幅畫好在哪裡,頂多隻能說:「好看,我喜歡。」
這大都是出於一種直覺,也就是我們的六法之首的「氣韻生動」,其實是我們感受到了畫家的個人修養、價值傾向等內心素養的氣質體現。
宋代文人畫興起之後,文化底蘊成為國畫作品的精髓。
畫者有底蘊,欣賞者也不能缺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