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在社會實踐中提高學生創新能力
【摘要】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新時代向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迫切希望高等學校為社會輸送創新人才。本文針對如何提高應用型本科院校在社會實踐中提高學生創新能力進行探討,通過對社會實踐活動與創新人才培養之間關系的分析,研究了社會實踐在創新能力培養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時提出了社會實踐活動對創新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剩餘2319字)
㈡ 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1、轉變教育觀點,培養創新意識
教師觀念的轉變是實施創新教育的關鍵和前提,教師觀念不改變就不可能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的學生。首先,要認識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地位和作用,教與學的關系,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以飽滿的熱情參與課堂教學活動。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夥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構建而獲得。
因此,教師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應是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評價者,而不是知識的灌輸者,不要把教師的意識強加於學生;而學生是教學活動的參與者、探索者、合作者,學生的學習動機、情感、意志對學習效果起著決定性作用。
其次,在教學方法上也要改變傳統的注入式為啟發式、討論式、探究式,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處理所獲起的信息,使新舊知識融合貫通,建構新的知識體系,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中獲得成功的喜悅,滿足心裡上的需求,體現自我價值,從而進一步激發他們內在的學習動機,增加創新意識。
2、營造教學氛圍,提供創新舞台
課堂教學氛圍是師生即時心理活動的外在表現,是由師生的情緒、情感、教與學的態度、教師的威信、學生的注意力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所產生的一種心理狀態。
良好的教學氛圍是由師生共同調節控制形成的,實質就是處理好師生關系、教與學的關系,真正使學生感受到他們是學習的主人,是教學成敗的關鍵,是教學效果的最終體現者。
因此,教師要善於調控課堂教學活動,為學生營造民主、平等、和諧、融合、合作、相互尊重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心情下學習,鼓勵他們大膽質疑,探討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親其師,信其道,師生關系融洽,課堂氣氛才能活躍,只有營造良好的教學氣氛,才能為學生提供一個鍛煉創新能力的舞台。
3、訓練創新思維,培養創新能力
創新思維源於常規的思維過程,又高於常規的思維,它是指對某種事物、問題、觀點產生新的發現、新的解決方法、新的見解。它的特徵是超越或突破人們固有的認識,使人們的認識「更上一層樓」。因此,創造思維是創造能力的催化劑。提問是啟迪創造思維的有效手段。
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於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使學生在課堂上始終保持活躍的思維狀態。通過特定的問題使學生掌握重點,突破難點。愛因斯坦曾說:「想像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想像是指在知覺材料的基礎上,經過新的配合而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通過想像可以使人們看問題能由表及裡,由現象到本質,由已知推及未知,使思維活動起質的飛躍,豐富的想像力能「撞擊」出新的「火花」。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誘發學生的想像思維。
4、掌握研究方法,提高實踐能力
科學的研究方法是實現創新能力的最有效手段,任何新的發現,新的科學成果都必須用科學的方法去研究,並在實踐中檢驗和論證。因此,教師要使學生掌握科學的探究方法,其基本程序是: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
課堂教學中主要通過實驗來訓練學生的實踐能力,盡量改變傳統的演示性實驗。驗證性實驗為探索性實驗;另外還可以向學生提供一定的背景材料、實驗用品,讓學生根據特定的背景材料提出問題,自己設計實驗方案,通過實驗進行觀察、分析、思考、討論,最後得出結論,
這樣才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和創作能力。有時實驗不一定獲得預期的效果,此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失敗的原因,找出影響實驗效果的因素,從中吸取教訓,重新進行實驗,直到取得滿意的效果為止。這樣不僅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而且還培養學生的耐挫能力。
5、教師應具備的能力和知識結構
現代社會,知識重量的增長及更新換代加速、新學科的涌現,促進了教學內容的更新和課程改革,呼喚著教育終身化。不斷學習成為現代人的必然要求。教師成為知識的傳授者,更要適應現代教育的發展需求,不斷學習新知識、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繼承是學習;創新也是學習。
教師要提高自學能力必須要做到:能有目的學習;能有選擇的學習;能夠獨立的學習;能在學習上進行自我調控。最終走上自主創新性學習之路,以學導學,以學導教。
同時,教師知識結構必須合理,現代社會的教師不能僅用昨天的知識,教今天的學生去適應明天的社會,作為教師除了掌握有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要有心理學,教育學知識,要掌握現代信息技術,才能適應現代發展的需要,才能更好地去當好先生而去教好學生。
6、利用新的信息,觸發創新靈感
現代社會,教師要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最新信息的能力。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新技術、新成果的不斷涌現,瞬息萬變的信息紛至沓來,令人目不暇接。只有不斷地獲取並儲備新信息,掌握科學發展的最新動態,才能對事物具有敏銳的洞察力,產生創新的靈感。
否則,創新將成為無水之源、無土之木。因此,要引導學生通過各種渠道獲取新信息,如:通過圖書館、電視、報紙、互聯網、社會調查等獲取信息,為創新奠定堅實的知識基礎,這樣才能在科學的高屋建瓴,運籌帷幄,駕馭科學發展的潮流,才能使創新能力結出豐碩的成果。
(2)在實踐中培養學生創造能力擴展閱讀
實踐教學體系構建應遵循以下3條基本原則:
1、特色性原則
特色是學校生存和發展的源動力,為此,確立以素質教育為核心,技術應用能力培養為主線,應變能力培養為關鍵,產學研結合為途徑,與時俱進的人才教育培養模式這是我院實踐教學體系構建中遵循的原則。
2、實用型原則
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要充分體現專業崗位的要求,與專業崗位群發展緊密相關。以此為原則組成一個層次分明、分工明確的實踐教學體系。如實驗、實訓教學平台可分為基礎實驗技能訓練平台、專業崗位技能訓練平台、專業崗位實踐平台三大步進行構建。
3、混合型原則
混合型體現在教師類型的混合、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混合、教室與實驗室的混合等方面,淡化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專業教師與實踐指導教師、教室與實驗室的界限,打破原來按學科設置實驗室的傳統布局,對實踐教學設施進行重新整合,形成一體化混合實踐教學模式。
㈢ 如何在綜合實踐課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真正的教育必須培養出能思考會創造的人。」 當今時代,知識的獲得已經不能單靠教師的傳授,知識需要靠自己一生不斷努力、學習、探索、發現。因此,教師的任務不僅停留在傳道、授業、解惑,而是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主動參與學習是創新學習的前提和基礎,也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一種能力。只有主動參與,才能充分發揮主體的能動性,才能激活思維,發揮潛能、創新學習。我的具體做法是:
一、民主、和諧、寬松的學習環境是培養創新能力的前提和保障
課堂教學不僅是知識傳遞的過程,也是師生情感交融、人際交往、思想共鳴的過程,創造一種師生心理相融、民主交往、寬松的課堂氣氛是促進師生自主創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方式。
1、明確告訴學生在上綜合實踐課老師是一個參與者、引導者和組織者。實踐中,我重視建立民主、和諧、寬松的學習環境。
2、實踐活動課以小組合作為主要形式,小組成員可以自由組合,組長和記錄員代表小組的發言人由他們自己選出。
3、師生平等參與,在《我會欣賞音樂》一課中,讓學生了解了音樂給人們的好處以後,針對學生膽小,鍛煉他們的膽量,我就給了學生表現自己的一個平台,用一節課的時間,讓學生自由上台唱一首歌。同時我向學生保證,由我第一個開始,當我唱完後,同學們都熱烈鼓掌,緊接著馬思危、魏明辰、張澤明……上台唱,男同學起初有點怕,後來給這種和諧、寬松的環境感染,也上台演唱。一節課下來,不少同學還要求下午繼續,由於有了平等、民主、和諧、寬松的課堂環境,學生就能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去。
4、教師根據活動內容,預先提出思考性問題讓學生課前思考。在期末學生寫的感受中全部學生都寫我喜歡上綜合實踐課,因為上這樣的課輕松、自主,希望以後還有這種課上。
二、學生的想像力是創新能力的乳名
豐富的想像力是產生創新能力的必要條件,黑格爾說:「最傑出的藝術表現本領便是想像。」愛因斯坦認為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概括著世界的一切。可以說,一個人的想像決定了他們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所以在實踐活動中,在讓學生動手的基礎上,充分鼓勵學生去大膽想像。如在《我的小天地》的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自主性和創造性,由學生自已獨立設計,然後在小組講出自己為什麼要這樣設計,各組再選出代表在班上交流介紹。又如《未來汽車》活動也是如此,學生們想出各種各樣的汽車,有的可以水陸兩用,有的可以飛過障礙物,有的可以在冰上行駛,甚至有的想像到可以飛……盡管學生們想像設計出的社區和汽車,不一定能實現,但他們敢於想像、敢於創新的精神,使學生們變得更聰明、更富有創造力。
三、親身體驗是創新能力的前位
綜合實踐課顧名思義就是實踐,不讓學生去實踐,去親身體驗,就只是有名無實。因此,在《小廚師》活動中,我讓學生定好菜名列出做菜的材料,然後在父母陪伴下負責購買、洗、切、炒、照(寄宿制學校)等。周一上課,學生們把做飯菜過程的照片展示出來,通過演說把自己親身實踐的過程講清楚。那栩栩動聽的語言,彷彿置身於新奇有趣的學習環境中,他們彷彿把自己變成了一個大廚師。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設計出多種美食,讓教師和學生觀看。那一盤盤獨具特色的菜,真讓人垂涎欲滴。特別有趣的是,在這次活動中設立三個獎:一個是實踐獎,一個是菜色獎,一個是解說獎。得獎的同學更是高興極了,沒得獎的同學也非常高興,他們決心課後認真學習有關烹調方面的知識,日後再見高低。
四、體驗成功,激發思維,把創新推向高潮
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說:「人最本質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經常獲得成功,可以使孩子振奮精神、情感愉快,在心理上得到滿足,思維活躍,創新能力得到發展。
在《簡易電風扇》製作中,同學們都按照說明書的說明動手去做,陸寬、宋文謙開始製作時,線圈就是轉動不了,後來老師告訴他,線圈的漆包線還沒刮開,通不了電。經這一提示,他們很快做好,線圈不停地轉,他們高興極了,其它同學也為他們獲得成功高興,不少同學圍過去問這問那,很快就做好了。又如《小廚師》中,當他們把做的菜展示出來,並請求老師品嘗,這是讓別人給予他們的肯定。
總之,新課程條件下,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改變自己已經習慣了的教學方式,有意識地給學生一定機會,讓他們親身體驗學習過程、鼓勵合作學習、自主學習和探究式學習,真正使學生獲得全方位的發展,教師應以學生學習的合作者身份調動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營造出活躍、積極的課堂氣。
㈣ 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一、創造力是素質教育的核心
首先要弄清楚什麼是創造力呢?創造力是根據一定的目的和任務開展能力的思維活動,產生新認識,創造新事物的能力。例如:語文教學中的作文訓練就是創造力的表現。創造力是一系列的連續的復雜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動,它要求人的全部體力和精力的高度集中。說到創造力,我們很容易把它與智力活動聯系起來,但是創造力絕不僅僅是智力活動,它不僅表現為新思想,新技術的發明,而且是一種追求創新的意識,是一種發現問題,積極探求的心理取向,是一種善於把握機會的敏銳性,是一種積極改變自己並改變環境的應變能力。不過創造力較強的人通常有較高的智力,但是智力高的人不一定具備卓越的創造力。
二、 多方位的培養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創新的先導,是成功的起點。為此,教師應該培養學生的濃厚的學習興趣,用興趣來吸引學生自己去探索創造,從而使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將寓言、詩歌、民謠、音樂、漫畫等學生感興趣的東西融入教學之中,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為學生創設情境,讓學生每上一節課都有新的感覺,新的發現,新的體會,從而激發學生的強烈的求知慾和萌動的創新意識。
如何開發學生的創造力,真的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也是一門很深的學問。我認為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多了解學生的興趣,從他們感興趣的事物著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達到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自覺自願去學,老師只是一個引導者。學習的主人是學生,不要用標准答案來規范學生的思維,而應該從多角度多方面來啟發學生的思維,對學生所提出的一些很新很怪的想法,不要用對錯來分析,而應該鼓勵學生對同一問題提出多種不同的見解,特別是語文教學中,很多主觀問題就應該要求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去分析,從而得出多種答案,只有這樣,才能更加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
三、創設寬松的學習環境,給學生更多的自由發揮的空間
創新是人的本質特徵,創新能力並不是少數傑出人的專利,而是每個正常人都具有的潛在品格,縱觀目前的課堂教學,相當一部分教師喜歡代替學生學習,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看到或者不相信學生的創新潛能。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轉變觀念,解放思想,把學生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師要善於寓教於動,寓教於樂,發揮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首先要尊重學生與眾不同的疑問和觀點。其次給學生留出一定的時間,讓他們從事一些具體創造性的活動,為學生提供自由選擇的機會。再次,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培養,如抽象邏輯思維和具體的形象思維的培養。最後,鼓勵首創性允許學生在自由探索和實踐中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或看法。從而使學生沖破「標准答案」的樊籬,能夠用心讀書,用心思考,有所知、有所悟,有所發現。
四、 憑借語文教學中的創造性的因素,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
創造力的核心就是創造性思維,其中發散性思維,形象性思維和直覺思維更是創造性思維中最高有創造性的成分。如何使學生掌握創造性思維的策略,以發展其創造性思維能力呢?
a) 教學中運用發散性思維方式提問
教學中教師的提問是促進學生進行思維活動的最直接的手段,因為學生的思維往往是從問題開始,教師他問的種類不同,對學生的思維的促進作用也是不同的,那麼課堂教學中如何進行提問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呢?我認為運用發散性提問方式,要求學生盡可能產生多而新的想法,主要運用的方式「除此之外還有哪些呢?」,「還有什麼新的見解?」「如果……,那麼會怎麼樣呢?」等,重在啟發學生多方面,多角度進行思維操作,對思維進行求異,引導有利於促進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例如:九年級上冊第13課《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一文,文章的一開始就是列出一組四個不同形狀的幾何圖形,讓學生從其中找出一個性質與其他三個不同的圖形。對於上面的問題,你是怎麼回答的呢?要是你選擇的是b,那就恭喜你答對了。因為圖形b是唯一一個僅由直線構成的圖形。這時老師就應該啟發學生:「我們看看是否還可以選擇其他的答案?」經老師這么一問,學生就會再次去認真觀察圖形,分析它們的特徵,並進一步進行思考,從而得出選擇c也可以。因為非對稱圖形只有c一個,所以會被認為和其他圖形不同。確實如此,這也是正確答案。答a也可以。因為a是唯一沒有角的圖形。那麼,d又怎麼樣呢?這是唯一一個由直線與曲線構成的圖形,因此d也是正確的。總而言之,也就是說,由於我們看圖的角度不同,所以得出的答案也是多樣的。教師只有在自己的教學中充分運用好上課提問的方式,才能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㈤ 如何在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1.通過「嘗試探究」,引導學生創新學習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天生具有好奇心,對未知世界充滿好奇,什麼都想親自試一試,並希望自己是一個成功者。嘗試探究教學最基本的特點是「先練後講」。因此,在教學中,我注意做到,在知識的構建、知識的運用與發展等數學問題的教學中,在老師的引導下,由學生先行嘗試學習解決,再由師生共同歸納講解。這一「先行嘗試」,對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及其能力的形成和培養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嘗試」是學生創新學習的心理基礎。因此,在教學中我注意做到:①根據學生的心理需求,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重視做好學生進行「嘗試」的引導。同時,我做到鼓勵學生敢試,對於嘗試成功的,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師生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悅,使之對嘗試充滿信心而敢去試一試;對嘗試有困難或失敗的, 我則及時給予啟發引導,鼓勵再試。②我注意做好鋪路搭橋。抓住知識的新舊聯系,組織好嘗試前的舊知識復習,為學生搭起嘗試的「橋梁」,做好嘗試的准備,打好嘗試成功的基礎。③我注意科學設計嘗試題,嘗試題做到讓學生「試」有方向、「試」有目標、「試」有所獲。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學生實際,嘗試題的設計形式應有所不同。「同步嘗試題」、「變異嘗試題」和「發展嘗試題」是嘗試探究教學中嘗試題設計的基本形式,只要根據內容的難易度和學生的實際水平靈活運用,就能設計出符合學生實際的嘗試題。
2.創設情景,為學生創新學習營造良好氛圍
「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的內容的興趣。」嘗試探究教學注重通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樂於嘗試和探究討論。入情入境的教學,能吸引學生學習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能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為學生創造樂於嘗試、樂於探究討論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慾望。
教學「分數大小比較」時我用「孫悟空分西瓜」的故事,創設「問題情境」,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探究個中奧秘;教學「圓柱體表面積」時,我注意利用電腦媒體對圓柱體的表面進行不同形式的展示,創設「動態情境」,以增加學生探究的樂趣,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和創新思維;教學「圓的認識」時,我利用電腦媒體,設計出輪子是長方形、橢圓形、圓形、三角形等狀態下運動畫面效果,創設「應用情境」,以啟發學生對圓的特點的認識;教學圓錐體體積時,組織學生進行圓柱和圓錐量杯互為「倒水」的實驗,創設「實驗情境」,以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圓柱與圓錐的體積關系,從而推導出圓錐體的體積計算方法實踐證明,富有啟發的故事、聯系緊密的生活實例、動手操作等,能為學生創設理想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慾望,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從而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樂於嘗試、樂於探究討論,對培養學生創新學習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3.引導課堂自學,提高學生創新學習的能力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掌握基礎知識,學會創新學習,培養學習能力,需要一定的「學習過程」來保證。在實施嘗試探究教學過程中,我注重把學習過程作為創新學習的重要環節,並貫穿在課堂教學之中,通過指導課堂自學課本、討論和交流,引導學生主動構建知識,主動了解和發現知識的產生與發展,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參與中獲得創新學習的機會,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習質量和學習效率。現代教學研究表明,課堂教學中的觀察、遷移、比較、歸納、推理、實驗、動手操作等教學活動,是學生獲得學習過程的重要形式。
4.組織學生開展討論,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討論」是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一種重要方法,更是學生進行創新學習的重要形式。因此嘗試探究教學應該注重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開展討論式學習。教學實踐證明,開展課堂討論,一方面可以發揮學生「群體」的學習作用,讓學生獲得更多的自主學習的機會與空間,同時讓學生在討論中互相啟發、互相幫助、互相評價,從而學會合作,學會交流;另一方面,討論可以使學生敢於質疑問難,敢於標新立異,敢於大膽求新,從而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
在組織學生開展「討論」時,我做到善於引導,精心組織。在內容上,有的放矢,充分發揮民主性。我根據教學需要,結合學生實際設計討論問題,以保證討論圍繞重點,抓住關鍵,言之有物;並注意引導學生在質疑問難中主動提出討論問題,從而培養學生敢於發現問題、敢於提出問題的信心和能力。同時,在組織形式上,我講求實效,切實給學生創設一定的討論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切實進入角色;並科學把握好討論時機和調控好討論過程,切忌隨意性與形式化,靈活進行小組討論與全班討論的操作,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從而提高討論的效率和效果;同時密切重視討論結果的反饋,鼓勵學生敢於創新、敢於發表不同見解,從而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5.實踐出真知,要讓學生融入到社會實踐當中
數學無處不在、無處不用、無處不學,我們除了改革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使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知識、提高能力。同時,我們也要避免「閉門造車」現象,一定要讓學生盡可能地融入到社會實踐當中,從實踐中去學習、去提高。提高學習知識的能力,同時也要培養應用知識的意識和能力,這也是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一個環節。有的學生好學,有的學生會學,我們要在數學教學中,結合生產、生活實際,不斷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應用能力。例如:教學「容積」時,對於不同形狀容器體積的大小,學生有時候用自己的眼睛看到的和實際計算出來的數據是有差別的。同樣容量的容器,有的看起來就顯得多,而有的看起來就顯得少。對於這樣的問題,學生們一般都比較感興趣,我讓他們到生活中去找不同形狀、但容量相同的容器進行比較,尋找其中的奧秘。有條件的話,還可以讓學生們設計出自己的容器作品來參與比賽。也可以從學生當中徵集一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作為材料,讓大多數學生參與其中,大家共同想辦法、出點子、進行擴散思維訓練,從中選出最優秀方案來。這樣,實踐出真知,同樣,實踐出創新。不但鍛煉和檢驗了從實踐中獲取知識的能力,而且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用知識的能力,是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培養的有效途徑。
我們必須更加地努力,百倍地付出,圍繞著創新能力培養這一目標來開展我們的數學教學以及課內外活動,通過這些活動來激發學生的熱情和活力,進而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要真正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這需要多方面的努力,特別是學校和教師的努力,這直接關繫到學生的教育和成長。只有我們充分認識到這一點,並通過共同的努力來使其變為現實,國家創新人才的培養才有望實現,我們的未來才會有更多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出現。
㈥ 如何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綜合實踐」課的教學必須貼近生活,走進生活,這是由「綜合實踐」課自身的特徵所決定的,也是新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一方面,綜合實踐課具有基礎性和創造性的特徵,所謂基礎性是指綜合實踐課學習的是日常生活的知識,訓練的是日常的生活習慣和簡單的技能。所謂創造性是指綜合實踐課是為學生今後適應現代化生活和參與實踐打下基礎的,而未來的生活是未知的,要不斷的創新。無論是基礎性還是創造性,都必須以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為基礎的,離開了生活妄談基礎性與創造性,都只能是捨本逐末,緣木求魚。另一方面,從去年秋季以來,新課程改革已在嘉興大地如火如荼地展開,重實踐、重創造、生活化已成為新課程改革的主題詞。
陶行知先生高瞻遠矚,早在幾十年前,就提出要使學生得到六大解放:解放孩子的頭腦,使他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孩子的雙手,使他能幹;解放孩子的嘴,使他能說;解放孩子的空間,使他能夠接觸大自然:解放孩子的時間,使他能學自己想學的東西。有了這六大解放,創造力才可以盡量發揮出來,而解放思想的核心就在於把自主權還給學生,在「動中學、手腦並用」,在實踐中開啟創造的門扉,養成不以現成知識為滿足,不以固有技能為唯一的習慣,並培養學生躍躍欲試的創新意識、綜合實踐能力。
那麼如何在綜合實踐課程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呢?下面就以本人上的一堂課《我們身邊的交通標志》為例,談談自己的一些粗淺的做法。
一、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學中啟發創造性思維,培養科學人才,這和發現式學習分不開。不論是學生獨立發現,或是教師指導發現,學生皆系主動地參加學習,探索途徑,以求達到學習的目標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綜合實踐活動的教學要立足學生的學,要精心設計教學過程,要研究外部的刺激與頭腦內部的思維活動。教學中,利用啟發性的提問、追問等形式,激發學生的興趣,做到明理清楚,促進學生的求知慾,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活動。使學生不斷產生對事物的探索、發現、想像和表現的慾望。使學生廣泛和深層次地參與到教學中來。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在工具、材料的准備上給學生創造條件,任他們選用,激發他們的創造熱情。教師在教學中既要發揮主導作用,又要能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興趣,啟發他們的思維,引導他們面對操作任務進行觀察,分析,找出規律,選擇方法和工具,啟發他們知道做什麼,怎麼做,為什麼這樣做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文章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出自http://www.gkstk.com/article/wk-78500001382498.html,轉載請保留此鏈接!。讓他們充分體會到自己是學習和實踐的主人,感受到實踐的艱辛和獲得成功的體驗,感受到成功的樂趣,進而感受到自身價值與勞動的價值。
如何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呢?關鍵是要在課堂上給學生自由發展的時間,教師應該把講的時間騰出來讓學生去練、去說、去思考、去操作,在課堂上實現陶行知先生在《創造的兒童教育》中所提倡的六大「解放」。如上《我們身邊的交通標志》這一課時,我是這樣做的:
1.選擇學生喜愛的課題。當時,我們海鹽縣武原鎮正在創建省級文明城鎮,政府花了大量的物力、財力在武原鎮的大街小巷設立了許多的交通標志。「這些標志是什麼意思?有什麼作用?」看到孩子們對標志產生了如此濃厚的興趣,我想:現代社會是一個充滿規則的社會,遵守規則是每個公民應盡的職責。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標志,如同形象的語言,時刻提醒著公民遵守規則;標志與人們的生活還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何不因勢利導,引導學生認識生活中各類標志符號,了解標志的意義,從而豐富其生活經驗,增強遵守社會公德的責任心。於是,我決定組織學生開展以「我們身邊的交通標志」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課題提出來後,學生的興趣都很高,對活動投入了極大的熱情。
2.活動中,無論是現代式的網上資料查詢、傳統的去圖書館,還是從照片拍攝中反映出的各種交通標志,還有訪問過程中受到的熱情款待、碰壁經歷……都能看得出學生體驗生活的痕跡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論文
而整個活動過程,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反思意識、信息素養、良好的表達能力以及人際交往能力。一個學生曾在活動總結時這樣說道:「輪到我上前采訪時,我心裡像揣著一隻兔子一樣怦怦直跳,說話聲音像蚊子在叫,結結巴巴,說些什麼自己也不知道。現在回想起來,我當時怎麼就那麼害怕呢?如果有下一次,我一定會挺著胸大聲地跟人講話的。」
3.有的學生出師不利,在活動中遇到挫折時,老師應嘗試用「挫折教育」讓學生品味人生,鼓勵他們勇於面對失敗,培養良好的「抗震」心理素質,這是一種人生的體驗。
二、加強綜合實踐活動的合作教學。
現代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培養教育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其中學生合作教學是綜合實踐課的特徵之一。教師根據活動資料內容,課堂教學要採用多種教學形式和方法,為學生提供合作學習的條件與環境,可以兩人合作,也可以小組合作。讓他們在活動中學會與同學共處,學會團結互助,學會分工與合作,在活動中獲得有關實驗態度、意志力、操作方法和良好的行為習慣等方面的種種補益,這樣有利於實現自我教育和主動的發展,也有利於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小組合作意識。教學中,教師應為學生創設討論、交流的情境,通過合作、意見交流、辯論等形式,促進師生、生生的溝通互動,使學生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來看待問題、解決問題,在自己建構的基礎上,通過對不同意見的聆聽、理解、接納、贊賞、爭辯、互動,使學生不斷修正自己的見解,更主動、更完善自己對知識的建構。
《我們身邊的交通標志》活動剛開始,學生們就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自主組合合作小組。他們或以小區為單位,或以興趣愛好差不多組合成組。民主選出組長,由組長進行分工。在成果匯報時,每個小組都以自己喜歡的形式向全班展示自己的調查成果。他們有的以照片的形式,向大家展示了那裡的交通標志,並走到老師和同學當中,當場進行采訪,把采訪的結果寫在黑板上,然後組長根據統計情況進行分析總結……有的用畫路線圖的方式,向大家展示本組調查結果及發現。有一個組在調查中發現在勤儉路和秦山路的交叉口處,紅綠燈的位置裝得太高,夏天,樹葉茂盛的時候,樹葉有遮住紅綠燈的可能,不利於行人、駕駛員的辨別,存在著一定的交通隱患。有的組在調查中發現了一些交通標志上被損壞的現象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他們發現有的交通標志被人為的破壞,在上面亂塗亂畫,什麼辦證號碼XXX……及時向交警反映,得到了交警的肯定。同時他們還采訪了交警叔叔了解了交通標志的分類情況及標志特徵。還有的組在調查,訪問的過程中,發現許多大人對交通標志缺少一定的了解,他們覺得應該進行一次認識交通標志、保護交通標志的宣傳活動。由於活動是孩子們感興趣的問題,因此,在活動中同學們都能積極參與。從學生的匯報過程中可看出,他們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獲,都能樹立了自信心,都充分地展示了自我。在活動中,學生能積極主動、自主合作探究進行學習,學習熱情高漲,並體會到合作學習、互助提高的樂趣。學生已懂得關注生活,懂得了發現他們生活中的問題,並知道這些問題及困惑可以通過什麼樣的方式進行解決。
三、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創新意識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文章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出自http://www.gkstk.com/article/wk-78500001382498.html,轉載請保留此鏈接!。
教育學、心理學研究表明:創新性因子孕育於童年期,潛藏在學生的興趣之中,或者說是從興趣中滋長。這是由於學生的個體經驗小而零散,他們的思維沒有條條框框的約束,因而比成年人的思維更大膽、更豐富、也更具個性。所以作為教師,要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學生樂於接受的教學方式來滿足學生積極學習的心理需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教師要從實際出發,運用學生樂於接受的教學形式,滿足小學生積極學習的心理需求。課堂教學要讓學生在充分表達自己的知識經驗和見聞,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鼓勵他們新穎的創意。允許他們按照自己的構思和設計顯示獨特的操作方法。如:在教學《我們身邊的交通標志》這一課的最後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調查發現,設計標志。教師引入:在這次調查中,同學們發現了還有一些應該設置標志的地方,卻沒有相應的標志,請同學們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設計一些標志,可以獨立完成,也可以小組合作。
(1) 學生動手設計標志。
(2) 介紹自己的標志,說清楚標志的含義,告訴大家將標志設置在何處?
通過設計、交流,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問題與處理問題的能力。運用已有的繪畫技能進行標志的設計,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論文。
課後延伸:
通過這次調查同學們收獲可真不小!不僅認識了不少交通標志,還發現了不少問題:如人們自覺使用標志情況令人甚憂,設置標志出現誤區等等
針對這些問題同學們都提出了許多合理化建議,讓我們再次走到社會中開展一次「標志在行動」的活動,用我們手中筆,用我們富有感召力的語言,用我們生動有趣的表演,讓人們更好地了解標志、使用標志。
在宣傳標志的同時,讓學生進一步關注生活,關注社會。做社會的小主人,進一步增強學生的社會意識。並能進一步規范學生的言行,做一個文明的小公民。在活動中促使他們形成再研究的願望,形成良好的「願學」循環。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創造的教育是以生活為教育,就是生活中才可求得教育。」只有創造才能帶來生活的高質量,只有創造才是生活教育的最高境界,創造是實現教育的全面宗旨的重要方面和主要途徑。」今後,我們將繼續從改善學生生活入手,著力於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促進學生整體素質主動發展,提高生活質量,以此推進「生活創新教育」的更深入發展。
㈦ 在教學實踐中怎樣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一、當前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弊端及其分析
近年來,學校教育教學改革雖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在傳統觀念的束縛和升學考試的重壓下,學校教育特別是課堂教學中長期存在的一些問題並未得到根本解決,諸如重書本知識傳授,輕實踐能力培養;重學習結果,輕學習過程;重間接知識的學習,輕直接經驗的獲得;重教師的講授,輕學生的探索;重視考試成績,忽視整體素質提高等弊端依然在教學實踐中普遍存在。這一切不僅造成學生學習興趣下降,學習負擔加重,探索精神萎縮,而且極大地妨礙了學生整體素質的全面提高,影響了教育方針的全面貫徹落實,影響了創新人才的培養。從新課程標準的角度來審視,當今的課堂在培養學生的素質上,特別是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面存在著很多弊端,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1.弊端一:亂用權威,缺少交流。新課程改革後,學生們普遍反映,現在的課堂教學,形式多樣,經常開展討論、交流和合作學習,讓大家共同提高。但在平時的課改活動中,我們也看到有的教師面對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的多樣,怕課堂出「亂」,就制訂了煩瑣的課堂規范,課堂組織按照教師的指令,井然有序的進行,這樣就使整個課堂處於教師的嚴密控制之下。因為教師牢牢控制了課堂,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勢必受到制約,常常出現課堂討論不到位,活動放不開手腳等現象。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往往只有機械的討論和活動,討論不到位,活動不充分,思維不深入,這樣師生之間就不能真正達到情感互動和思維碰撞。這種模式使學生不會交流,不會思考,不會質疑,這種沒有交流的課堂效率極為低下。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無條件地尊重教師,甚至屈從於教師的權威,必然導致盲從和迷信,其直接後果就是學生缺乏創造性、主體性。
2.弊端二:無所適從,放任自流。新課程實施以來,課堂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課堂上不再是老師唱主角,新的課堂中,師生「動」起來了,學生「活」起來了,這勢必增加了管理的難度。部分教師面對課堂變化,一時束手無策,不知該怎樣去管理。他們不敢再用「規矩」去約束學生不良行為,生怕被扣上「不尊重學生」的帽子,擔心違背了新課程理念。正因為在課堂教學管理上存在著認識誤區,部分教師對課堂教學管理缺少了以往的力度,或者教學管理不到位、不得法,無所適從。新課程下課堂教學一旦缺乏了有效的管理,勢必會出現這樣的情形:在課堂上學生想說就說,胡亂插嘴,旁若無人;或者人聲鼎沸,高談闊論,游離主題;或者想動就動,東張西望,自由離開座位。這樣課堂目標的落實和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勢必成了一句空話。
二、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
所謂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並非都要像科學家、發明家那樣,在學習活動過程中有什麼驚人的發現,有什麼偉大的發明,只要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不拘泥書本,不迷信老師,不死記硬背,敢於標新立異,大膽思維質疑,有所發現,有所發展地掌握所學知識,即是他們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體現。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途徑很多,其中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最根本的有效途徑。在課堂教學中必須堅持不懈的、多渠道、多方面的努力和探索。我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面做了許多嘗試。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數學家陳景潤因為愛好數學而發明「哥德巴赫猜想」;瓦特小的時候觀察到壺里的水沸騰後壺蓋會跳動而深受啟發,長大後發明了蒸氣機。興趣是創造的動力,成功的先導,一個人的創造性成果,無一不是在對所研究的問題產生濃厚的興趣的情況下所取得的。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就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來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上要打破教材的條條框框,努力創新,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手段,發揮現代化教學手段集聲、像於一體的教學場面,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不斷獲取新的感受、新的想法、新的發現,進而激發其濃厚的學習興趣,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從而萌動創新意識。
比如在講授重力時,我對同學們說:千百年來,「蘋果」不知「落地」多少次了,而人們只看到「蘋果落地」就可以吃了,但有一個人──牛頓卻獨具慧眼看到了「重力」,並由此推廣到宇宙間的萬有引力,再介紹後來人們根據這一引力定律推導出了海王星的運行軌道,並導致海王星的發現。這樣,讓學生感受知識產生的過程及知識的力量所在,從而產生學習的興趣和創新的激情。同時也能讓學生感受科學家為追求真理而不怕艱辛、百折不撓的研究精神,從而激發學生知難而上,不怕挫折和失敗的堅強意志。從中充分開拓學生的創造能力,以及在創造背後所隱藏著的鮮明的個性。
2.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課堂教學是師生情感交流的情感場。加強師生情感的溝通,創造平等、和諧的學習環境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關鍵。為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我特別注重教室的布置、板報的設計、牆上懸掛條幅的選擇等,一些看得見、摸得著的物態文化,學生會在不自覺中的狀態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教育和啟迪,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創造能力。
幾年的課堂教學實踐證明,每一名學生都具有一定的潛在的創新能力。只是有的學生可能在這方面表現突出些,有的學生可能在那方面表現突出些。要想發揮學生的創新潛能和實踐能力,就應在教學過程中,為他們營造一個創新學習的氛圍,這就要求教師做到:一是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對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各種方法及手段,都應給予理解和重視,給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和空間,以便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克服那種滿堂灌,一切都教師說了算的教學方法。二是要尊重學生的人格,教態要和藹可親,語言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循循善誘,即要有嚴父般的諄諄教誨,又有慈母般的暖暖愛心,使學生在學習中敢想、敢說、敢做。即使學生說錯或做錯了,教師也不要諷刺挖苦學生,以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三是要多鼓勵少批評。鼓勵和支持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在學習過程中答錯了允許重答,答不完善允許補充,不明白允許發問,不同意見允許爭論,形成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師生共同參與,樂於探究的良好環境,在民主、平等、和諧的氛圍中,努力把教學活動變成活躍學生思維,啟迪學生智慧,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創新的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創新潛能和實踐能力。
3.激勵學生質疑問難。要實施創新教育,我們就必須打破被動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渴望創新,追求創新,參與創新。幾年的教學實踐使我體會到:學生能夠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只有善於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學生才能產生創新意識,因此,教師首先要注意,捕捉那些善於質疑,敢於發問,思維敏捷,好奇心強的學生,並善於保護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克服老師主宰課堂,只有教師提問學生,不準學生向教師質疑的弊端,要把學生提問、講座作為一個重要的教學環節,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把學生的思維從狹窄的封閉的圈子裡解放出來。對能提出一些創見性問題的學生及時給予表揚。其次要根據學生好奇好問好動的年齡特徵和教材本身特點,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自己動手,互相討論主動質疑問難,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規律,歸納總結、解決問題。如在學習《大氣壓強》時,我模仿「氣功」大師,通過憋氣、運氣、跺腳、伸腰等一連串優美而誇張的動作,將一隻手插入半盆水中,然後大喊一聲,將臉盆用一隻手吸了起來。同學們看得目瞪口呆,不知老師用什麼辦法能把半臉盆水提起來。等老師把手伸出,原來手中有一塑料吸盤,這種吸盤可以貼在鏡子或牆壁上,可用來掛衣物等,用手將吸盤內空氣擠出後,利用大氣壓,便可把臉盆吸了上來。從而順利引出了《大氣壓強》,並揭穿了生活中的「空手取物」偽科學表演。使學生認識到多問幾個「為什麼」、「怎麼辦」就會發現處處有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4.重視學生的主動探究。以學生為本,讓學生在學習中能夠不拘泥課本,不依常規,標新立異、別出心裁、積極地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觀點、新思路、新設計、新意圖、新途徑、新方法。以「科學探究」為主要形式,通過探究性實驗增加學生探究過程體驗,學生能夠保持對自然界的好奇,領略自然現實中的美妙與和諧;能夠保持對科學的求知慾,樂於探索自然現實和日常生活中的道理。通過一個個探究性實驗,來辨析真偽引發認識沖突,激起探究的深入,從而達到成功的彼岸,體會成功的樂趣,為以後創造、創新奠定堅實的基礎。
注重讓學生「在興趣中探究,在自主中學習」,帶給學生一種創造的激情。如在《光的傳播》一節時,以探究光的直線傳播條件為核心,重視光的直線傳播的應用,從教學模式上突出「探究」,讓學生參與以「探究」為目的的實驗活動。讓學生去想,去說,去做,去表達,去感悟。傳統教學常常將「光的直線傳播」作為介紹課來處理,忽略了課題的方法教育功能和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探索能力的培養。因此筆者力圖將本課題的教學變為師生共同參與的探究課。設計引入課題從常見的「人眼看物體」開始討論,以激發學生認識光的興趣並對學生進行勞動創造人類文明的思想教育。問題提出後,讓學生自行設計實驗,通過實驗研究,讓學生自己歸納出光的直線傳播的條件,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同時,對於一些抽象的物理現象通過現代化教學手段直觀化,讓學生從直觀的物理現象中自行探究得出結論。使學生始終處於積極參與探究的狀態之中,充分展現物理課教學的特點和魅力。由於教師在課堂上採取比較靈活的方法,使學生產生獲得知識的滿足感。在教學中教師不失時機地安排「個體探究」、「小組探究」、「集體探究」、「師生共同探究」的環節,讓學生體驗到「發現規律」的快樂,達到深化知識,弘揚個性,培養創新思維的能力。
5.挖掘教材中的創造性因素。新課標教材中很多知識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極好的教材,而且各知識點都是彼此的聯系,按一定邏輯順序組成的,是一個個相對獨立的整體。教師要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創造性因素,引導學生正確思維,大膽創新。
㈧ 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
一,為什麼要研究這個問題呢?有以下四點根據。
(一)是貫徹教育方針,促進人全面發展的需要。
(二)是深化教育改革,適應為新世紀培養創新人才的需要。
(三)開發右腦潛力,促進思維創造力全面發展。
(四)適應國家上級學校選才需要。
二,怎樣結合教學培養學生創造思維能力?
(一)轉變觀念,把教的過程轉變為學的過程。培養學生樂於自覺求疑、主動探索的積極性與自學能力。如:黛玉教詩。
(二)在教學實踐中,注意培養學生獨立觀察、比較,「異中求同」「同中求異」的思維習慣。
(三) 在處理理解、掌握、運用新老知識矛盾過程中,培養學生創造思維能力:
1,由以知引導出未知過程中,培養聯想與想像能力;
2,由舊知過渡到新知結果中,消除思維定勢;
3,由具體到抽象,由抽象到具體,培養學生綜合、分析、系統能力;
4,由知識到技能,在實驗、實踐中,培養學生創造能力;
5,由內到外,由結果到過程,注重考試的啟發與創造性。
(四)注意不同年齡段學生認識過程的不同特點,開展有針對性的不同教學活動。
(五)注意非智力因素在智力發展中的作用。
(六)要特別重視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
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
創造性思維,專指在創造性活動中的思維過過程。它是創造力的核心。而所謂創造力,是指為改善某一目標,在以往經驗、知識基礎上,經過反復分析、對比、聯想、想想、綜合等思維活動,提出新設想的能力,即發現新問題和創造性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創造性思維,一般認為有如下五種品質:
一敢懷疑、不盲從、勇於突破舊框框的求異性;
二善於由此及彼進行縱向、橫向、逆向聯想的品質;
三從不同角度想問題的多向性品質;
四省略思維步驟或跨越事物相關度差距及可觀度限制的跨越性品質;
五具有辯證分析能力和思維統攝能力的綜合性品質。
一,為什麼要研究這個問題呢?有以下四點根據。
(一)是貫徹教育方針,促進人全面發展的需要。
人類社會的高度發展,要求人的自身發展去適應它、促進它。因此,從推動現代化建設出發,培養全面發展的創造性人才,就成為擺在教育面前的主要課題。
人的全面發展,是指人為了適應社會的需要在生理、心理兩方面的發展。心理,包括感知、記憶、思維、想像、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等人的心理現象的總體。包括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智力,即通常指的智慧,是人的各種能力的綜合。包括觀察、注意、記憶、思維等能力,其核心是人的思維能力,特別是有別於再現思維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改善人們智能結構,提高人的素質的需要。如愛因斯坦所說:「要是沒有能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有創造能力的個人,社會的向上發展就不可想像。」
(二)是深化教育改革,適應為新世紀培養創新人才的需要。
托夫勒在《未來的沖擊》一書中說:「明天的社會,將是人類在技術系統下處理情報資料,運用考察力,而從事於創造性的工作。至於機器則越來越僅是日常的例行工作。」培養21世紀所需要的人才,是世界各國教育改革所追求的目標。日本由七十年代開始的第三次教育改革根本目標,就提出「為人的心身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世界中的日本人」。著重培養適應未來科學發展的人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包括「能從多方面觀察事物的敏銳思維能力;形象思維能力和概念抽象能力;能抓住整體中復雜相關的各個部分和要素的分析能力;能全面的、變化的抓住事物的綜合能力;盡可能多的專門領域的知識,特別是邊緣學科的知識。」
這個目標的確定,出於它經濟競爭的需要,也是為世界科學技術革命的發展所決定的。人類第一次科技革命,以1687年牛頓力學體系的建立與蒸汽機的廣泛應用為標志,與其相對應的,培根提倡科學教育,出現了誇美紐斯的班級授課制度與教學原則,以及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第二次科技革命,以麥克斯韋電磁理論的建立(1873年),電磁波的被證實(赫茲於1888年),和電力的普遍應用為標志,與之相對應的,在教育領域提倡義務初等教育,普及中等教育,建立理工學院,發展師范教育。第三次,以相對論與量子理論的建立,原子能的開發應用為標志。在教育方面,提倡科學教育,強調專才教育,建立研究生制度。提倡中等義務教育,發展職業教育。第四次,科技革命,,以系統論、資訊理論、控制論等的建立及電子計算機的普遍應用為標志。在教育方面,提倡終身教育、智能教育、未來教育。博才教育育創造教育。由此可見,提倡創造教育,大力培養青少年創造性思維能力也是教育自身發展內外部規律所決定的。
從提高人的自身素質看,進行創造思維能力的培養是符合人類智能發展過程的。美國布魯納認為,人類發展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對書本知識的識記、領會。第二階段,用原則概括來解決新問題、分析新情況的能力。第三階段,創造性思維的結合和評價。人類智能由低到高層次的發展,電腦的廣泛應用,為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提出了必然性與現實性,開辟了難以預計的美好前景。
(三),是開發大腦潛力,促進思維全面發展的需要。
美國醫學、生理學家1981年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獲得者斯佩里博士創立的右腦開發理論認為:人的大腦分成左、右兩個半球,它們各有分工,又互相配合。左腦專管邏輯思維,右腦專管形象思維,負責繪畫、音樂、自然風光欣賞,憑直覺觀察事物,縱觀全局,把握整體。按大腦生理學來解釋,可分為類別認識能力、圖形認識能力、形象認識能力、空間認識能力、繪畫認識能力、形象認識能力。右腦的記憶容量是左腦的萬倍。一個人聰明不聰明,才思是否敏捷,主要取決於右腦。
長期以來,我們的教學內容重視數理與語言,而這是大腦左半球的功能。人們只重視左腦功能的發展,忽視了右腦。然而腦科學表明,左右腦半球同樣具有高級智力功能,只是有著不同的思維模式及功能。左大腦半球善於分析、抽象、計算和求同,是人腦處理語言、數學,進行抽象邏輯思維、集中思維、分析思維的智力活動控制中心;而大腦右半球則善於想像、虛構、感受和求異,是人腦處理表象、進行具體形象思維、直覺思維、發散思維的智力活動控制中樞。左右兩半腦在功能上雖有分工,但也有一定互補能力,是相輔相成、協調統一,缺一不可的。然而我們的教育只注重大腦一半功能的開發,這是一種多麼巨大的浪費!特別是與創造活動直接有關的許多高級智力功能,如具體的、形象的、直覺的、綜合的思維能力,都有在於人腦的右半球。加強形象思維的培養,發展創造思維能力,必然促進右半腦智力的發展和整個大腦的生理發育,充分發掘人類自身的最大的潛力。
邏輯學家費斯德說:「知識的高速發展部分的必須歸於人類業已積累起來的背景知識所起的背景知識所起的積累作用-----但是,自從十六世紀以來,促使人類長足進步的主要是思維方式亦即科學方法。」因此,腦力的開發,人類自身素質的提高將給人類帶來不可想像的巨大財富。促使人類社會發生歷史性的巨大變化。
(四)是適應國家為上級學校選才標準的需要。
國家高考的試題,時根據培養目標、教學大綱、考試大綱和教材決定的。反過來,也必將推動教學向著人才培養目標方向發展。幾年的考題都注重基礎知識和運用能力的考察。測驗思維的靈活性、創造性、敏捷性。八七年語文卷十六頁,五千五百多字,沒有機敏的頭腦,根本適應不了要求。
創造學在國際上的研究,已有五十年的歷史,只是把它作為一門技術訓練課程,納入學校教育中還是近年來在個別國家的事。近兩年,我國語文界有些同志結合教學對創造思維某些方面能力的培養,做了很好的探索,這是被語文課的性質和特點所決定的。作為基礎工具課的語文分語言和文章。從語言作為人的意識符號看,他是與人的高級神經活動(第二信號系統)相聯系的。它不僅是交流思想、表達感情意志的工具,也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工具。這也可以說是語言的一種內部功能。從文章與文學作品角度看,一百九十是篇精選課文幾乎都是作者匠心獨運的創造性成果,是培養創造性思維最好教才。所以在語文教學中,自覺的、有意識的加強這方面探索,一定會把語文教學水平提到一個新的歷史高度。
二,怎樣結合教學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呢?
(一)轉變觀念,注意把教的過程變為學的過程,培養學生主動探索、自覺求異的學習積極性與自學能力。
據說外國父母在孩子放學時,總愛問「你今天又向老師提什麼問題了?」而中國父母則問:「老師今天又教你什麼了?」中國老師往往喜歡那種「終日不違如愚」式的學生,而外籍教師則抱怨中國學生不好教,不知提問題。只有把立足點移過來,把教的過程變為學生學的過程,才能發揮學習主體的能動作用。
我國古代很注意啟發性教學。孔子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和學記中的「導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都是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主動探索,自覺求異。「憤、悱」就是在疑難面前,欲解不能的狀態。後三局就是誘導啟發增強自信。《紅樓夢》林黛玉很懂這個道理。在她教香菱學詩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能領略她循循善誘的師德師能,更能領會出她關於構思詩的感性思惟狀態及詩的標準的論述。第四十八回黛玉教香菱學詩分這樣幾步:
一注重自學,加強指導。開始主要布置香菱自已多讀範文,從旁指導。
1,去其畏難,鼓其自信心,破其迷津。黛玉接手後就說:「什麼難事,也值得去學!不過是起承轉合,當中承轉是兩副對子,平聲對仄聲,虛的對實的,實的對虛的,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你又是一個極聰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詩翁了!」
2,導其方向,破其迷津。香菱說她最愛陸放翁的「重簾不卷留香久,古硯微凹聚墨多」,黛玉道:「斷不可看這樣的詩,你們因不知詩,所以見了這淺近的就愛。一入了這個格局,在學不出來的。」
3,精選教材,要學生細心揣摩。王維五律100首,老杜七律120首,青蓮七絕1--200首。肚子里先有這三個人在做底子,然後再讀其它。
二抓住重點、難點,平等討論。也不說的很多,而是順人思路,藉以破難,因勢利導。一日,黛玉道:「可領略了些滋味沒有?」香菱笑道:「領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說與你聽聽。」黛玉笑道:「正要講究討論,方能長進。你且說來我聽。」香菱笑道:「據我看來,詩的好處,有口裡說不出來的意思,想去卻是逼真的. 有似乎無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黛玉笑道:「這話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從何處見得?」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聯雲:`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象是見了這景的。若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再還有`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這`白'`青'兩個字也似無理。想來,必得這兩個字才形容得盡,念在嘴裡倒象有幾千斤重的一個橄欖.還有`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這`余'字和「上」字,難為他怎麼想來!我們那年上京來,那日下晚便灣住船,岸上又沒有人,只有幾棵樹,遠遠的幾家人家作晚飯,那個煙竟是碧青,連雲直上.誰知我昨日晚上讀了這兩句,倒象我又到了那個地方去了。」
寶玉笑道:「既是這樣,也不用看詩。會心處不在多,聽你說了這兩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黛玉笑道:「你說他這`上孤煙'好,你還不知他這一句還是套了前人的來。我給你這一句瞧瞧,更比這個淡而現成。」說著便把陶淵明的"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翻了出來,遞與香菱。香菱瞧了,點頭嘆賞,笑道:「原來`上'字是從`依依'兩個字上化出來的。」寶玉大笑道:「你已得了,不用再講,越發倒學雜了。你就作起來,必是好的。」
三是苦練實練,激發靈感。香菱接受作業後苦到什麼程度呢?寶釵說;「這個人定是瘋了」。「可真詩魔了」。詠月詩寫了兩遍不合格,被退回重寫。最後終至精血誠聚,靈感來潮,激發潛能,「忽於夢中得了八句」。總算成功了。
黛玉教詩,是一篇完整的創造思維教學過程。從中可見,教者首先必須深諳教材真髓,才能名師出高徒。黛玉的詩道、品格合於一身:「透徹玲瓏……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也。豈冬烘翁可比?
縱觀近年語文教改中,涌現出的優秀教師,盡管具體做法有異,但都貫穿了這條誘導啟發基本精神。
1,加強預習,強調自學能力的培養。學生不僅帶著老師提出的問題去自學、思考,還要進一步探討老師為什麼要這樣提出問題,主動的把懷疑、評價預想加到裡面,學會自己提問題。不僅解疑,而且質疑。這樣在邊讀邊思考中,是自己處於主動支配地位,從而提出反映鞥新的因果聯系、新的信息組合的較高層次的問題。這樣問題的提出就標志著認識已跨進新創造的大門。愛因施坦說:「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
在這里,學生通過自己讀書,愛葉老說:「可獲得獨創成功的快感」,(包括能向老師提出創設性的問題)、「作比量長短的思考」 、「集中了追求解決的注意力」,和第一次閱讀新教材的新鮮求知慾。這種心理是繼續向下學習的巨大內動力。布魯諾說「學習最大的刺激乃是對新教材的興趣。」
2,導讀、討論,是學生在進一步精讀教材的基礎上解疑問難,和師生討論啟疑解疑的過程。讀書要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邊讀邊勾劃圈點。隨疑隨記,隨得隨評,隨積累隨歸納整理,養成不動筆不讀書的習慣。在課堂導讀過程中,教師最應忌諱的就是炫耀多知善講。仍要注意引導學生思路發展。自己則「引而不發,躍如也」。為學生設疑、啟疑、點疑,以便使學生在師生在共同解疑中,不斷發現和提出新的問題,把問題逐漸引向深入。
朱熹是提倡讀書有疑的。他說「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方始是學。」但是他未能向前邁一步,在似乎無所疑之中去創設新疑,這才是創造性思維所要求的,這「 方始是學」的根本目的倘不能在學思結合有所創新上下工夫,那學得再多又有什麼用?美國亞克敦,除了博覽圖書館書以外,把家中收藏的七萬冊書全部讀完了,而且做了讀書附記與校勘,但終生無任何創造性建樹,無一專著發表。鄭板橋曾說:五經二十一史,藏十二部句句都讀是書獃子,漢魏六朝,三唐(初盛晚)兩宋詩人,字字都學,便是蠢人。
在討論過程中,要特別注意保護學生積極性。氣氛輕松活潑,學生智力才能處於最佳狀態。學生不愛發言有兩個障礙,除了不相信自己,習慣於照抄書本與老師的話,主要是怕答不好丟面子,自尊心特別強。因此老師不要輕易說這也不行那也不對,把課堂搞的緊張兮兮的。還要特別注意保護好那種好提新問題的冒尖學生。
西德心理學家海特納教授,為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提出12條訓練法,對我們很有啟發。例如第二條他說:「不以權威態度對待學生」,第五條,「不要向學生予示結果和方法,要推遲判斷。」第七條,「鼓勵學生獨自評價他人的進步、成績。」第十一條,「培養挫折忍耐力」及十二條「抓住整體結構,不讓學生過早研究一個孤立組成部分。」以免過早單一化
或鑽牛角尖里出不來。這些對語文教學的導讀、討論這一步,都有重要啟示(見《創造學》)。
3,練習與考試。很多成功的語文教師都十分注意在聽、說讀書訓練與考試中,對學生進行創造思維的培養。
習題的設計,深淺適度,靈活多樣,富於思考。題,出的好,學生對這個思維發散點興趣能厚,可以在比較、聯想、想像中「精鶩八極,心游萬仞」,調動各種接受器官參與活動,使學生感到勞動創造的愉快。在愉快中進取。這樣就要求練習題注意目的性、多樣性、趣味性、啟發性、差異性。而在考察題目的類型上也注意從判斷、選擇、配對、比較、填充、分析、綜合、量大、題活、綜合性強等多方面考慮,以便於有助於發展人的創造思維。
(二)注意結合教學,培養學生「異中求同,同中求異」的觀察能力。
觀察,包括注意與知覺兩個階段,是有意的知覺活動。由於知覺同思維密切聯系是觀察的主要特徵,故觀察有時也被稱為思維的知覺。有人把大腦功能分成四種能力:吸收能力、貯存能力、運行能力與創造能力。觀察與注意即屬於吸收能力。觀察,不僅在耳聰目明,更表現為心智腦力敏銳深刻,注意力的集中。而這正是創造思維所需要的品質。
達爾文曾經說過:「我沒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沒有過人的機智。只是在感覺那些稍縱即逝的事物並對其進行觀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中人之上。」作家、美術家、科學家、發明家,無不得力於觀察力的敏銳。晚清著名畫家任伯年,為朋友畫貓多幅不中意,直到有一晚上爬上房頂,親自觀察了一隻又驚又怒的貓,才華除了傳世的《狸貓圖》。中學課本吳丞相為歐陽修品畫,也說明了觀察的重要。
觀察,一要進行細致的比較,找出同中之異和異中之同。比如有這樣一個智力測驗題: 「南來的北往的兩隊人要同時過一座獨木橋,怎樣過?」粗心的孩子就可能想加寬橋面,機智的孩子可能想一個抱一個調換位置。而善於觀察的孩子可能發現,題給的條件,從南來和向北往實際上是一個方向,按次序走就可以了。這里用的南來北往,不是習慣用語的固定含義,有向南去的,有向北去的,而是就字面取義。傳說福樓拜教莫伯桑寫作時就要求他觀察一堆篝火和樹,寫出這堆篝火和這棵樹的特點;還曾要求他寫出與別個不同的雜貨商與守門人的特點,而且要他用一句話讓人知道一匹馬與前後五十匹馬的不同之處。
二要從不同角度進行觀察。「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就是這個道理。
三要就觀察到的東西進行聯想、推理,像福爾摩斯那樣。
四要注意敏捷,講究速度。高考語文題量很大,反映慢的,不等弄明白,下課了。
(三)在處理理解、掌握與運用知識過程中,培養創造思維能力。
㈨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教育是知識創新、傳播和應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搖籃。」這句話明確指出,教育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變學生適應性發展為創造性發展,是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這是擺在語文教師面前的新課題,本人根據近幾年教學實踐淺談幾點體會:
一、營造輕松、活躍、民主的教學氛圍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首先要給學生創營造一個輕松、活躍、民主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更要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並樂於表現自已的所知、所想、所能。在課堂中,要多給學生發表獨立見解的機會,對有獨到見解的學生要給予鼓勵。即使有錯誤的看法也允許討論改進。只有在允許學生思錯、說錯、做錯的寬松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才能通過多說、多想、多做的鍛練,提高多角度、多層次的思維能力,才能激發他們主動參與探索的熱情,從而誘發創新意識。例如教學《一個小村莊的故事》一文時,我設計這樣一個問題:「讀了這篇課文,你想說些什麼?」問題一提出,整個課堂都活躍起來,同學們有的說:「我讀了這篇課文,心情難過極了,我恨那個小村莊的人們,是他們把美麗的小村莊毀掉的。」有的說:「我想對小村莊的人們說,你們別再砍樹了,這么好的森林就這樣被你們糟蹋了,你們會遭到報應的。」有的說:「你們毀掉森林,也等於毀滅自已。」也有的說:「小村莊的人們太笨了,如果他們賣掉樹木得錢後到城市去買房子住,就不會被洪水捲走了。」也有的說:「我們要愛護樹木,保護環境,保護我們綠色的家園。」通過想像,同學們各抒己見,說什麼都有,從同學們的回答中,就蘊含著這樣一個內容:他們已經意識到了環保的重要性,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這樣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再加上學生豐富的想像,創設了一個輕松、活躍、民主的課堂氣氛,使學生的思維能無拘無束地、自由地展開、有利於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二、讓學生在課堂上成為學習的主人、敢於說話、敢地探索
教學過程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過程,因此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就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思維。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問學生答是常用的教學形式。老師提問後,一個學生答錯了,再問另一個,答對了,就算全班都懂了。這種練習只要求學生能找出一個固定的正確答案,無需再多思考其他。這種強制性的、封閉的教學限制了學生個性的發展。也制約了學生發散性思維的發展,阻礙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
在教學過程中,不僅使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會學」切實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因此,在課堂上,我們應該多運用恰當的提問,鼓勵學生尋求多種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當問題獲得初步的答案後,注意用「誰還想說」、「誰還有不同的方法」等話語鼓勵學生大膽發表獨立的見解,應該贊揚愛「尋根問底」的學生,而不歉棄他們「羅嗦」,他們的「羅嗦」會引發一個開放性的課堂。如,教學《亡羊補牢》這則寓言時,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在教學中我激勵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地評價文章中的人物,在學生活躍的討論、交流形成了以下不同的觀點:⑴、亡羊之前先補牢。牧羊人不應該丟了羊再去補牢。⑵、亡羊捉狼。狼是造成亡羊的根本原因,只有捉到狼並把狼打死,才能使其他羊免除威脅。⑶亡羊築牢。牧羊人應認識到,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是全面加固羊圈,而不是東挪西補。通過學生的想像,討論等實踐活動,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廣闊性,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
三、組織合作學習,讓人人都有機會參與創新
讓學生自由主地參與學習活動,是學生敢於創新的前提,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因為一個人的能力有限,只有善於與他人合作,將不同的知識加以交流、綜合、提高和運用,才能適應當今時代發展的需要。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合作」是一種比知識更重要的能力。善於與人合作,既可體現個人品質與風采,也是當前素質教育的內容之一。對於創新而言,「合作」也是必不可少。因此,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還得認真組織合作學習。
為了提高「合作」成效,達到攜手共進的目的,我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成績、個性特徵、性格或性別等因素來搭配組成小組,讓他們在合作學習中充分交流、溝通信息、取長補短、從而擴大眼界、開闊思路。尤其對一此性格內向,思維不那麼敏捷的學生;更應讓他們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得以模仿、鍛練和提高。讓思維活躍的同學影響、帶動他們,只有這樣,他們才有機會參與創新學習,逐步學會表達、學會交流、學會合作、學會創新。
總之,教師應積極創造條件,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自覺性,激發他們求知慾,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素質教育才能最終落到實處。
四、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培養學生創新
精心設計的課堂提問,不僅能夠把學生思維、注意力帶人一種特定的問題情培,為學生提供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的機會,使得得教師及時得到反饋信息,隨時調控教學進程,而且能夠學生通過回憶、聯想,建立起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創性思維,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下幾種課堂提問方式,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1.把握整體,感知性提問
提問要緊扣課文內容,集中在那些圍繞教學目的和要求,有利於突出重難點,全面理解課文內容的教學點上。讓學生通過獨立回答問題,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思路。例如在教學《窮人》一課,我設計這樣五個問題:①課題中的窮人指誰?寫了他們的什麼事?②桑娜夫婦在生活已經非常貧窮了,他們為什麼還主動抱養鄰居西蒙的兩個孩子?③課文採用了語言、神態、心理活動的描寫方法來寫人物,有什麼好處?④想想課文題目為什麼用「窮人」,換別的題目可不可以?⑤文章學完了,說說你從中學到了什麼?這五個問題,既有利於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又有利於培養學生分析課文、理解課文的能力,為學生的創新學生奠定了基礎。
2.創新求異 散性提問
課堂提問要著眼於課文的藝術構思,問題設計要富有趣和吸引力,能夠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並且促使學生在生疑——讀書——解疑的過程中,獲得創造思維的樂趣和滿足。通過思考有所發現,獲得知識引起學生解決問題的願望,這樣才能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提問效果。一位老師在教學《詹天佑》一課,講到詹天佑巧妙地設計「人」字形鐵路,解決火車爬陡坡地困難時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現在科技發達了,老師請你當回一工程師。你能想出其它的辦法,讓火車很容易地爬上陡坡嗎?」這樣一問,引起學生的充分想像,思維自然非常活躍,想出了好幾種富有創意的辦法。比如「加大火車馬力」;「設計輕便節能火車,利用能量轉化輕易爬上陡坡」:「設計懸空軌道」等,讓學生體會到創造想像的樂趣,從而樹立學生敢於創新的信心。
3.發揮想,質疑性提問
「學起於思,思源於疑」。疑是創新的開始,也是創新的動力。學生的質疑也正是創新思維活躍的表現。事實證明,學生的提問往往能夠比教師的提問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因此,課堂上教師一定要給學生留出提問的時間和機會,讓學生開動腦筋去發現,提出和解決問題。學完《窮人》一課,從學生的面部表情可看出他們有疑問。我鼓勵他們提出來,幾個學生不約而同地站起來發問:「桑娜和漁夫能養活五個孩了嗎?」其它的學生圍繞這個問題,結合當時的社會制度,討論並發揮想像,延續課文。學生正欲明白故事的結局,於是,大家踴躍續編故事,美好的、悲慘的、戲劇性的……各種精彩的想像,閃爍著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
4.總結深化,探索性提問
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因此問題設計必須有思維訓練的價值。老師藉助提問引導學生把作者的思路變成自己的思路,通過再告思維,成為知識和真理的探求者、發現者。《刻舟求劍》是小語第四冊中的一則寓言,孩子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學完課文後,發現一個問題:劍仍沒找著呀!老師抓住這個時機,給孩子們提出一個探索性的問題:「相信你們都比文中那個求劍者聰明!你們想個辦法吧,幫他把劍找到!」孩子們沉思片刻舉手了:「回憶自己在哪掉的劍,劃船回去掉劍的那個地方去找。」「用繩子綁一塊大磁鐵,磁鐵碰到掉的劍,會吸上來」……這個問題的解決,不僅使孩了們更深刻地認識「正確處理正在變化的事物」這個道理,而且讓孩子們在探索問題中形成了自己解決困難與問題的能力,也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創造性思維。
轉載,僅供參考。
㈩ 如何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教育是用來為學生圓夢的,孩子們都是懷著美好的「夢想」進學校的,他們的「夢」燦爛得很,都是「美夢」。教師也有「夢想」,真切地希望培養的孩子將來都是棟梁之才,能大展宏圖。教育歸根結蒂是提高人的生命價值,歷史悠長,人生苦短,同樣是短暫的人生,有的人光輝燦爛,有的人黯淡無光,關鍵決定於人的創造力高低。在人類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以後,創造力對實現人生價值的意義就更大了。 一碗米究竟能創造多少價值,在一般人手裡,按米是用來做飯的常規常識,加點水煮成米飯,就是一塊錢的價值,但如果在有創造力的人手裡,可以將米浸泡後分成幾份,找來蘆葦葉包成粽子,就可以買到五、六塊錢,當然如果將米加酒麴發酵,精心釀成一瓶美酒,可以賣到二、三十元錢。在這里,人的創造力是起決定性因素的,人的創造力是可以通過教育激發和培養的,我希望我的學生都具有創造力,使人生價值最大化,這是我在近三十年教師生涯中,堅持進行創造教育實踐和研究的原因。 我們無法使每個學生都能圓成為瓦特、愛因斯坦、比爾??蓋茨的夢,但幫助、激發學生為實現理想而努力,這是教師的職責。但在一切為考試,為分數而教的中國教育大環境下,不理會學生這樣那樣的夢想,使有成為瓦特、愛因斯坦、比爾??蓋茨潛質的孩子遭到摧殘和壓制,摧毀這些美好的夢想。審視一下我們現在的教育,素質教育進行很多年了,但有多少學校和教師真正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教育的主要目標,又有多少教師了解或者掌握了創造教育的基本理論、原則和實施方法,我國學生的創造力水平又有多少實質性的提高? 創造教育的內涵是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動手製造能力的培養,「兒童的智慧在手指上」,創新精神的養成離不開動手能力的培養,最有效的途徑是手腦並用,互相促進。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應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從而逐步掌握科學方法與勞動技能,最終成為具有良好科學素養又有實踐動手能力的創新型勞動者,這是當今教育改革的方向。創造力的培養對學生終生的發展實在是太重要了。下面讓我們了解有關創造的一些基本知識。 一、什麼是創造 創造是人類為實現一定目的,通過其智慧行為向社會提供具有社會價值和社會意義的創造性成果的活動。 創造主要有以下幾個特徵: (一)主體性 創造的主體必須是現實的人,是個人或群體,只有人能夠根據自己的需要積極地改造世界。同時,創造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創造者在創造過程中必須要進行積極主動的獨立思考和具有一定的思維智慧。強調主體的能動性、創造性、自主性,強調人們在創造活動中主體的創造性人格、創造性精神、創造性思維方式的綜合效應和作用。 (二)目的性人在行動之前,總是抱有一定的目的,而一個人的行動就是把這種目的付諸實踐的過程。創造目標的選擇和實施,創造動機的產生,都受人們思維的控制和調節,創造是一種有目的的行為。 創造也是人類自我意識的一種體現,它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也促進了人類自身的發展。 (三)創新性創造成果應當是新穎的、獨特的、前所未有的,模仿和抄襲都不屬於創造。人類的社會實踐並非都是創造活動,人類的勞動成果也並非都是創造成果。 創新也是人們經常使用的一個概念,創新是指人們創造性勞動及其價值的實現,在這一點上,創新和創造並無本質上的差別。但是,創新相對於創造可以是一個更加廣泛的概念,它並不過分強調成果的首創,對創新成果的界定也不如創造那樣嚴格,因而在習慣上,創新似乎比創造更容易被人們理解和接受。 (四)功利性創造應該能為社會帶來實際或潛在的功利,也就是說,創造成果必須具有社會價值和社會意義,而不涉及創造者的創造動機。創造的有益性也往往被當作功利性的一個標准,即創造不能違反公共道德和科學原理。 基於對「創造性」涵義的不同理解,創造又可分為狹義創造和廣義創造,狹義創造是指產生的成果對整個人類社會來說是新的、有價值的、獨創的;廣義創造是指所產生的成果僅僅對於創造者本人或有限的群體來講是一種新的產物,而對全人類來說則不一定是新的,或許其他地區、國家已經有了。人們一般所指的創造都是指狹義創造。 在創造教育中,學生的許多創造成果,在嚴格意義上講都是「非創造性的」,根據創造的四項特徵,都不能視同創造,但學生為獲得成果而進行的探索過程,對其本人來說,卻是具有創造性的,對學生創造潛能的挖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具有積極的意義,因而在創造教育中,我們不應過分看重創造成果的多少,而應注重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和創新能力的提高。 二、創造的分類 人的創造活動,根據不同的劃分方法,可以有不同的分類形式。 (一)根據創造的涵義不同,可分為發展、發現和發明等 1.發展——指相對於原來狀態有所前進和提高。 2.發現——對客觀事物自身的狀況及規律的認識有新的突破、新的進展,獲得了新的知識。 3.發明——運用自然法則,按一定的目的去改變和調整客觀對象,從而獲得新的事物或事物新的狀況、結果和方法等。 (二)根據創造成果的新穎程度,又可分為創造、改造和改進 , 1.創造——其參照系為整個人類歷史,創造成果對於整個人類社會來說是新的、有價值的、獨創的。 2.改造——指在已有創造的基礎上進一步改變和更新,或者是將某一領域的創造成果移植於另一新的領域。 3.改進—— 一般指相對於改造而言,其創新和進步的程度不如改造。 除按上述情況分類外,還可按創造活動指向的客體劃分 (如:新的、美的藝術形象和體能創造,產生新的物質產品的創造,產生新的精神產品的創造……);按專業領域劃分;按創造的產物或結果劃分等。 創造可以按照不同的特點進行分類研究,創造成果可以有不同層次的社會價值和社會意義,創造過程存在著不同的難易程度,但有一點值得強調,創造者在其創造探索過程中的創造性是等價的。因而,在學生中開展的「小發明、小創造、小探究」活動是值得積極推廣的。在這一點上,日本政府及其教育界給予了充分重視,對學生在學習和科研活動中的小創造、小發明採取許多有力措施予以支持,並制定了「實用新案」等法律措施予以保護,甚至認為小發明家、小創造者也「不比諾貝爾獎金獲得者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