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再創造式音樂治療的演唱演奏

再創造式音樂治療的演唱演奏

發布時間:2021-11-14 08:09:41

Ⅰ 音樂治療是什麼

我覺得音樂治療的目的和應用領域,操作方法的當代音樂療法在國內外的發展趨勢,音樂療法,已遠遠超出了應用心理學的領域,也就是說,音樂治療是心理治療的一個分支,是不是大多數人認為的,但涉及范圍更廣的獨立的學科,因此,上述定義可以作為藍西綜合音樂心理學而不是一個全面的音樂治療定義。應用音樂療法不僅涵蓋了心理學、醫學、音樂學也涉及教育,甚至很多未知的科學。音樂治療的臨床研究也表明,題目本身並不和其他學科的理論研究之間的關系,但在音樂和臨床療效的治療方法,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把綜合心理學、音樂治療的定義醫學、音樂為一體的學科,至少可以認為這一定義音樂治療本身是不全面的。」

Ⅱ 怎樣理解音樂是再創造的藝術

音樂藝術既生動、鮮明,又飄渺、抽象;既無需藉助詮釋、譯述而能給人以直接的感受,又往往令人覺得深邃高遠、撲朔迷離、難以言狀。因而這種具有廣泛群眾性的藝術,又常常被人說"聽不懂",尤其是一些器樂作品。音樂何以這樣感人?它怎樣表情達意?繁復的品類樣式有哪些分辨的線索?解決這些問題,既需要感性的積累,也需要理性的把握。正是:感受到的東西不一定能夠很好地認識;只有認識了的東西才能更好地感受它。

音樂--作曲家精心譜寫的作品,經過表演家精心唱、奏而呈現在聽眾面前,並被聽眾感受到的音樂,實際上是一個特定的音響過程,一個多種要素結合一道,涵載著一定生活內容、思想感情的,活躍、流動、組織有序的音響過程,它續續揚揚,作用於人們的聽覺,引發人們種種相應的生活、情感的體驗和聯想,使人隨之步入藝術審美境地,並從中獲得某種精神享受和滿足。由這段概述引申開去,我們從四個方面對音樂的主要藝術特徵,加以簡要剖析。
一、音樂是聲音的藝術;作為音樂藝術物質材料的聲音,是一個超脫了自然原型的特殊的音響體系

這一點是音樂具有與其它藝術不同的種種特殊性的根源所在,也是音樂諸多藝術特徵生成的根源所在。音樂不同於口技,不同於戲劇、影視中的"音響效果",音樂是一種表現力極強的、獨特的藝術品種。這首先由於它賴以存在的物質材料,不是一般意義的聲音;是人在漫長的歷史實踐中,經過反反復復的選擇而留取下來的,經過多方面加工組織起來的一些特殊的聲音,它們源於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但又超脫了"自然客體"的屬性。譬如,從高低方面講:太高太低的、不易清晰聽辨和不便准確控制的聲音,都被陸續淘汰,留下來在音樂中使用的,大體上就是現在的鋼琴上所能奏出的那88個音。這88個音各有自己固定的音高;由低至高依次排列起來,成為"音列"。音列中的音根據振動頻率的倍數關系,被劃分成若干"組"。每組--即每一個"八度"之中,按高低相等的距離,分設12個半音,其中有7個音被稱為"基本音級"(如鋼琴上的白鍵音),另5個音被稱為"變化音級"(如鋼琴上的黑鍵音,7個基本音級分別命以固定的名稱--C、D、E、F、G、A、B,這就是"音名"。變化音級的名稱,按基本音級加註"升""降"來稱謂。如"升C"(#C)、"降D"(b D),"升D"(#D)、"降E"(bE)等等。

為了歌唱方便,各音還命有"唱名",這便是:"Do、Re、Mi、Fa、Sol、La、Si"。構成"音列"等等還只是音在高低方面的初步組織。音列中各個音間距離相等,每個音都有等同的意義,而這種相互等同、各自孤立的音是不能表達音樂思想、感情的。因此需要進一步組織:以某一個音為穩定音,其它若干音依不同的傾向關系與穩定音聯結成一個體系--調式。
調式種類很多,現在廣泛使用的調式有:西洋大、小調式;中國漢族五聲調式,其它民族調式等。調式體系中的音叫做"調式音級"。

調式音級除了按各自級數稱謂--二級音、三級音、四級音、五級音……--之外,還分別命有專用的名稱,如大小調式各組音分別稱為:"主音、上主音、中音、下屬音、屬音、下中音、導音"。

調式體系中的各個音級之間,已不再僅僅是單純的音高關系,同時還構成了旋律和音程的關系。在調式音級穩定與不穩定的基礎上,進而將旋律、音程在縱向與橫向方面相結合,形成多聲部--和聲、復調……以上是對音在高低方面的一些選擇和加工。同時,在長短方面進行加工,組成節奏、節拍體系;在音質、音色等方面進行選擇加工,形成"樂種"、"聲種"、"聲部"、"樂器組"等等不同意義上的各種分體系。經過這諸多方面的選擇、加工而構成的"音樂音響"總體系,其聲音的優化程度、美化程度、可操作程度;運動中的穩定與不穩定、平衡與不平衡、緊張與舒緩等內在的動力和邏輯、色彩、力度等等--一整套表現性能,不僅具備了,而且完善、強化起來。對它的掌握和運用,愈益能夠體現人的自覺的意願和要求。這樣的聲音,也只有這樣的聲音才成為了音樂藝術的物質材料。
二、音樂是時間的藝術;音樂藝術的展現要在一定的過程中完成

音樂藝術特別生動活躍,特別具有"動人也切""入人也深"的感染力量。為什麼?古希臘哲學家、美學家亞里士多德就曾這樣思考:為什麼音樂的表現力比色彩大如許之多?結論是--因為它是時間性的。事物在運動中存在,人在運動中生活,人對事物的感受和認識有一個過程,人的思想感情的深化、發展也在過程中實現,因此,通過聲音運動過程來展現的音樂藝術,對反映運動著的事物,表達發展、深化的思想感情,有著特殊的適應性。調轉過來,在欣賞過程中音樂的這種"特殊的適應性",便轉化為特殊的感染力。例如:欣賞一幅攝影或繪畫作品《晨曦》:廣闊的近景、遙遠的天際,金黃與緋紅的光芒塗抹著朝霞、鋪灑向大地。構圖簡潔、明快,形象活潑、爽麗。從建築物的輪廓、路面的凈潔以及道旁的花草、人物的眉宇之間,都可以看到脈脈生機、欣欣向榮。然而,這晨曦中的大地怎樣地在醒來,勃勃生機又怎樣地在涌動……要進一步真切地感受這些,則需欣賞者發揮想像力,將自己身置其境,並使畫面上的一切活躍起來去體味。可是欣賞音樂作品情況便不同了。譬如聽挪威作曲家格里格《培爾·金特》第一組曲(作品第46號)中的第一曲《朝景》:長笛在中高音區奏出一個四小節的樂句,柔和的68節拍,明亮的E大調,清瀅流動的旋律線……明徹的音色、委婉的曲調,在木管組長音的襯托之下,顯得格外甘美,令人心曠神怡。接著,這一旋律由雙簧管降低8度在中音區奏出,襯景長音改由弦樂組擔任。隨後,這兩句音樂上移大三度,在#G大調上重復。經過在B大調短暫停留過渡,這一旋律又由整個弦樂組在E大調上奏響。曲調引伸,音區擴展,織體綿延,和聲、調性的轉換等等,這一切融成一體,注入人們的心田。於是,人們感受到的不是一個靜止的"朝霞滿天"的畫面,而是個有變化的過程,"光線"在變,"色彩"在變,"溫度"在變,由太陽"吐露微明"到"噴薄欲出"到"冉冉升起",勃勃生機也由萌動、積蘊到習習涌動……這些感受獲得於一個過程,這一過程也正是音樂展現的過程,二者同步。
音樂藝術有一種引人"介入其中"的力量。這是因為音樂的律動和起伏,會自然誘發人體運動機制產生變化、與之相應。一支隊伍集合起來出發行進,沒有人喊"一二一",眾人的腳步自然走不齊。倘若此時,有一支軍樂曲奏響,它節奏鮮明、雄壯有力:過一會兒請看,人們的腳步隨著這樂曲的進行,已經整齊劃一。人們都有這樣的體驗: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不僅注意力集中於它,而且肌肉、肢體、喉嚨、牙關以至循環系統、呼吸系統都會隨著它而張弛。身體運動機制的活動、變化,又直接作用於情緒使之興奮、波動。所以,沒有任何一種藝術能夠像音樂這樣:可以在一個短暫的時間內,使眾多的人按照同一意向感奮起來,而且可以達到那樣強烈的程度。正因如此,任何一個國家、一個軍隊,都要搞軍樂、軍歌、進行曲和其它能夠統一步調、鼓舞士氣的音樂。近幾年,我國社會音樂生活中突出的問題之一便是品類失衡。希望有更多更好的反映人民奮發進取、建設"四化"的內容,明快嘹亮、催人振奮、鼓壯威風的音樂作品和表演。這是群眾的呼喚,人民的呼喚,也是時代的呼喚。

三、音樂是表現的藝術;所謂"音樂形象"是形成於頭腦中的形象,是感情化、性格化的形象

表現藝術是相對於再現藝術而言的。這兩類藝術都反映生活、表達思想感情,不同的是:再現藝術反映生活要模仿、復現客觀生活的形態,創造"看得見摸得著"的藝術形象,通過具體的形象來達意抒情。表現藝術則是將來源於客觀生活的思想感情,直接地披露出來。音樂是典型的表現藝術。音樂的音響是感情的直接載體。涵載著感情內容的音樂,給人的感受是直接的,或者也可以稱為是"直觀的"。人們在從音樂音響中直接獲得相應感受的同時,會生發種種想像,這想像可能浮現為具體的"畫面"、"圖景"、"情境"……生動、活躍的想像,反過來可以強化自己的音樂感受,但音樂自身卻沒有也不可能提供任何實實在在的可視的形象。例如,欣賞偉大的波蘭作曲家肖邦的鋼琴作品《C小調練習曲》(作品第10號之12)時,你可以聽到:八小節強烈、激憤的引子過後,左手奏出急速上下奔騰、持續不斷的音流,有如狂風咆哮;右手奏出帶有附點節奏、急促有力的旋律,傳遞著激越奔放的情緒,氣勢恢弘。隨著音樂發展,情緒愈加高漲,一瀉千里,強勁的藝術感染力撼動著人們的心弦。如果,聆聽這音樂的聽眾,對作曲家肖邦崇高的愛國主義品格、熾熱的民族情感有所了解,又知道這首樂曲寫於1831年波蘭起義失敗之後,那麼他的欣賞活動會更加主動積極,進而捕捉到更多的東西,碰擊出更多的"火花"。當然,對作品中藝術主人公的英雄性格,痛苦、不安、憤怒、激昂,對其為祖國的悲劇而感發的慷慨的斗爭精神,也會有更加深切的感受。然而,不論聽眾欣賞過程怎樣積極,藝術主人公卻不因此而真的呈現在舞台上。演奏這一樂曲的鋼琴家也不是英雄"角色"的扮演者,他只在演奏,把作者的、作品中的情感,化為自己的情感,直接、傾心地表現給聽眾。

四、音樂是再創造的藝術;音樂的表現有穩定性的一面,又有演繹性的一面

歌譜、樂譜是記載音樂的符號。把用符號記載的音樂變為實際音響的音樂,需要通過演唱、演奏,這唱、奏表演即被稱之為"二度創作"。二度創作可以無數次地進行,而每次唱、奏,無論對於譜面的原作來講,還是對於前次的表演來說,都不是"復述"或"重播",而是對作品的一種再創造。再創造是積極的,包含著演奏、演唱者對作品的再理解;對作者藝術表現意圖的再領會和技術、藝術上的再處理、再發揮。因此,音樂表演被看作是"對作品的解釋"、"對作品的表現";也因此優秀的演唱、演奏者被稱為"表演藝術家"。

藝術貴在獨創,二度創作同樣貴在有獨到的處理。同是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作品第61號),海菲茲和大衛·奧依斯特拉赫兩位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家的演奏,在音色、力度和若干細部的處理上,有很大差別,反映著兩位演奏家對作品表現的不同,演奏風格的不同。不論是更加酣暢明麗(前者),或是更加濃郁深情(後者),都使人獲得很高的藝術享受和滿足。因而,人們絕不緣於他們演奏的各有不同而取此舍彼或厚彼薄此,相反人們會把它們視為同樣珍貴的兩種版本、兩種範例。

樂隊演奏也是這樣,同是德沃夏克的《e小調第九交響曲》("新世界",作品第95號)由托斯卡尼尼指揮演奏的,與卡拉揚指揮演奏的,與小澤征爾或李德倫指揮演奏的,各有藝術表現上的明顯差異,各有獨到的意趣和價值。於是人們可以發現一種現象:美術鑒賞家、收藏家以持有原作、原件為顯貴,而不以握有多種臨摹品為榮;相反,音樂鑒賞家、收藏家則以藏有諸多名樂隊、名指揮、名演奏演唱家的音響品為富有。其原因就在於臨摹是復制;而後者,作品雖是一個,但每人、每次的表演都是一種再創造;各有獨到之處的(音響)版本,都別有自己的藝術價值。從音樂這一特點的角度來看,廣泛流傳下來的音樂作品,大都已不是或者根本就不曾是嚴格意義上的"原件""原版"。

音樂藝術得以在人們不斷進行二度創作的過程中,不斷有新的智慧、才華、創造性注入其間,因而具有永不凋謝的生機。音樂藝術之所以特別鮮活,也得益於它流傳在不斷的再創造、再豐富的基礎之上、過程之中

以上所述是音樂藝術的四個基本特徵。沿此線索,深入進去、體味開來,可以領會到音樂與姊妹藝術之間是怎樣相互通聯、又怎樣相互區別的。音樂所特有的表現手段、技法、規則、方式等等,也無不根植於此

Ⅲ 醫生手術時為男孩演奏鋼琴 ,「音樂治療」對於病情真的有用嗎

“音樂治療”只能起到輔助作用。

01、醫生手術時為男孩演奏鋼琴。

11月16日,在義大利安科納市的一家醫院里,一名10歲小男孩正在接受脊髓腫瘤手術,手術台旁邊有幾位醫生正在忙碌,還有一名身穿醫生手術服男子征坐在一架鋼琴旁邊演奏著輕柔的鋼琴曲。

這一幕被人用視頻拍了下來,傳到國內後很快引起熱議,醫生在手術時為病人演奏鋼琴曲這樣的事還是頭一遭,至少在以前我個人是沒有聽說過的,這有可能是一次不錯的嘗試。

不過所謂的“音樂治療”也僅僅只是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真正要想治病還得看醫生怎麼安排,而且在各大醫院每個手術室整架鋼琴也不現實,也不是每個醫生都擁有這樣的技能。

Ⅳ 音樂治療的詳情

通俗點解釋,不同的音樂具有不同的情緒,音樂作為治療的手段,它最大的優點就是可以作為一種情感語言讓人自如地表達(或者說宣洩)自己最真實的情緒,也能最快地讓治療師理解來訪者的情感。包括聆聽、演唱、演奏、改編再創造或者以音樂作為伴奏等形式。在治療的不同階段介入的方法也會不斷調整,治療手段達到上百種,並且應用的領域也十分廣泛,包括心理治療、團隊建設、臨終關懷、音樂無痛分娩、特殊兒童教育等。

順便問一下你做的是什麼閱讀啊?這種新興的學科都有涉及?

Ⅳ 簡述音樂治療的三種方法

音樂能超越語言表達情感世界。音樂可以開啟自閉症兒童封閉的內心使其情感能與外界交流,而語言障礙、情感障礙正是自閉症兒童的問題所在。大興區精神病醫院精神科劉永翼

        音樂可以刺激多重感官。音樂與人的聽覺、視覺、觸覺、運動覺、平衡感等多重感官同步,因此,音樂治療師參與下的音樂行為可以產生有效的刺激作用。通過這些刺激可以改善兒童的智力、記憶力、注意力、並能加強兒童的整體協調能力以及駕馭空間的能力。

      有目的的音樂活動能增強兒童的自信。音樂治療與音樂教育不同,它並不停留在對一般音樂能力的培養,而是運用音樂增強自信、建立良好的人際交往關系。

      音樂能發展社會交往能力。音樂很適於集體合作,當兒童能夠相互配合共同演唱或演奏時,人際交往能力就開始產生了。

      音樂治療運用了精神分析理論,認為音樂及音響的激發力可以直達潛意識,可以引起自閉症兒童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反應。在安全的、無威脅的音樂環境下,可以消退自閉症兒童的心理防禦機制。合適的樂器可以成為與音樂治療師建立關系的中介,在樂器上的情緒宣洩可以使患兒的心理防衛崩塌。對自閉症兒童的音樂治療更重視心理、情緒的調適,而不以做行為訓練為主。

    自閉症兒童音樂治療的宗旨和分類:

       對自閉症兒童的音樂治療是:先使自閉症患兒與音樂(包括樂器)建立關系,再與音樂治療師建立關系,從而使其走出其封閉的內心世界。

      世界各國的音樂治療大致可歸納為三種:接受法、主動法和即興法,這些方法技術在對自閉症兒童的音樂治療中都有成功的應用。

    孤獨症兒童音樂治療的形式:

    1、 個別治療:個別治療就是一對一的治療方式,是對孤獨症兒童音樂治療中使用最多的形式。尤其在治療的開始階段,對於內心封閉、情緒行為紊亂的患兒,只能採取一對一的個別治療。這時的個別治療要求治療師用一切方法使患兒感到安全,無威脅。治療師對患兒的任何情緒發泄、憤怒、尖叫、甚至攻擊性的表現都要接受,或以沉默應對,對患兒情緒的宣洩可以用音樂支持或安撫。

    音樂治療中建立關系是關鍵,在個別治療中,只有治療師與患兒建立起了穩固的一對一的關系,才能改善患兒的情緒行為,促進他們各種心理能力的增長,為參加小組治療奠定基礎。

    2、 小組治療(團體治療):小組治療常用在對孤獨症兒童音樂治療的深入發展階段。社會融合是治療的終極目標,小組治療是培養社會交往能力最直接的方法。在1名音樂治療師配合1~2名助手的集體治療中可以採取演奏樂器,包括重奏、合奏,有領有和的演唱方法。豐富多彩的音樂活動都以游戲的方式進行,在這些讓兒童感到快樂的嬉戲式的音樂活動中,兒童學會與他人相處並接受他人,體驗到社會交往必須具備的秩序感,學會自我表達及接受他人的表達等等。這一切都是在歡樂的音樂氛圍中得到的。

Ⅵ 下列哪項屬於音樂治療的形式

音樂治療四種形式分別為:接受式、即興式、再創造式、創作式。

Ⅶ 32分算自閉嗎

emm,自閉的話其實是一種病。但可以來形容心態,32分的話,心態好點也沒多大點事,加油,路還很長

Ⅷ 演唱,演奏形式有哪些

獨唱:一個人單獨演唱歌曲,稱為"獨唱"。人聲分類中的任何聲部都可以擔任獨唱。演唱時一般用鋼琴或小樂隊伴奏,有時還可加入人聲伴唱。 獨唱要求演唱者有較高的藝術素養和較好的歌唱技巧,獨唱者是音樂作品的解釋者和表現者,他(她)直接運用"聲"和"情"對音樂作品進行藝術的再創造。

(2)齊唱:很多人一起演唱單聲部的歌曲,稱為"齊唱"。齊唱的人數多少不限,可以是男女混聲齊唱,也可以是男聲齊唱或女聲齊唱。齊唱時,可以用樂器伴奏,也可以不用樂器伴奏。 齊唱要求歌聲整齊、統一、宏亮。齊唱歌曲大都富於戰斗性和號召力,是群眾歌詠活動中的主要形式。

(3)合唱:將許多人分成幾個聲部,同時演唱有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曲調的歌曲,稱為"合唱"。常見的合唱形式有:混聲二部合唱(由男女聲混合組成),混聲四部合唱(由女高、女低、男高、男低四個聲部組成),同聲合唱(分男聲、女聲、童聲的二部、三部合唱)等形式。合唱一般用鋼琴或樂隊伴奏,但也有不用樂器伴奏的,稱為"無伴奏合唱"。 合唱有著豐富的表現力,講究整體音響的諧和與協調,要求各聲部的音色相應統一,音量相應平衡,各聲部的出現有層次。另外,對各聲部的音準、節奏、力度、速度都有嚴格的要求。

(4)領唱:在齊唱或合唱中,由一個人單獨演唱一個樂段或一些樂句的,稱為"領唱"。 領唱部分一般與齊唱或合唱部分構成呼應,形成對比。

(5)對唱:兩個人或兩組人作對答式的演唱,稱為"對唱"。對唱有男女聲對唱,男聲對唱,女聲對唱等形式。 對唱大多是單聲部歌曲,氣氛熱烈而歡快。

(6)重唱:多聲部的歌曲每聲部只有一人(或二人)演唱的,稱為"重唱"。重唱有男女聲二重唱,男聲或女聲重唱(包括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等形式。 重唱和對唱的主要區別,就在於重唱是以多聲部(兩個聲部或兩個聲部以上)的形式出現。但是有的歌曲往往將對唱和重唱結合在一起。如黃河大合唱中的《河邊對口曲》,先是甲、乙兩兩男聲對唱,然後將甲、乙兩個曲調疊置起來,組成重唱。

(7)輪唱:將許多人分成兩個或三個、四個聲部,各聲部相隔一定的拍數,先後演唱同一曲調,稱為"輪唱"。 輪唱時,各聲部形成此起彼落、相互呼應的熱烈氣氛。這種手法叫做"卡農",是復調音樂的一種。

(8)小組唱:一個小組的人同時來演唱一首單聲部的歌曲,稱為"小組唱"。小組唱實際上是齊唱的一種形式,只不過人數較少而已。 如果演唱的是多聲部歌曲,則稱為"小合唱"。

(9)表演唱:演唱歌曲時,邊唱邊做動作,這種有動作表演的演唱,稱為"表演唱"。表演唱在演唱方面往往採取對唱或小組唱形式。

(10)大聯唱:圍繞一個特定的專題,選擇內容有關的歌曲,並採用詩朗誦或樂曲聯奏等方法,將各歌曲連貫起來進行演唱,稱為"大聯唱"大聯唱不一定局限於齊唱,可能還包括獨唱、合唱、輪唱等多種聲樂演唱形式。 中西樂器知識 骨哨、編鍾、古琴。

1.有教練在前面指揮,團員在後方吹奏
2.獨奏曲將會突出獨奏的樂器,比如站起來吹或者在教練旁邊吹
3.有合唱的,有些曲子在演奏是會配合演唱
4.娛樂型,演奏的曲子屬輕快型,團員會一邊演奏,一邊做動作,如跳舞,走下台,做一些娛樂觀眾的事。

Ⅸ 音樂的表現要素、手法和結構是什麼

一、音樂常見的表現要素是什麼?
音樂常見的表現要素有:旋律、節奏、調試、調性、和聲、速度、力度、音區、音色、織體;
二、音樂常見的手法是什麼?
1、接受式——通過聆聽音樂的過程來達到治療的目的;
2、再創造式——通過主動參與演唱、演奏現有的音樂作品,根據治療的需要對現有的作品進行改變的各種音樂活動(包括演唱、演奏、創作等)來達到治療的目的。
3、即興演奏式——通過在特定的樂器上隨心所欲地即興演奏音樂的活動來達到治療的目的。
三、音樂常見的結構是什麼?
音樂常見的結構有曲牌聯套體、板式變化體和單曲體3種

Ⅹ 音樂治療該如何使用

在專業的音樂治療過程中,治療師需要評估患者的病症及嚴重程度,定製個性化的治療方案,並定下治療目標,治療師必須非常清楚音樂能給治療對象帶來什麼改變,這和隨意地聽音樂有本質區別。

除了音樂本身的作用,治療師與治療對象之間的關系與配合尤為重要。「治療師知道如何用音樂烘托氛圍,」尹譽霏舉例說,「我曾治療過一個患『惡劣心境障礙』的患者,當時選擇的治療方法是歌曲創作,他唱自己寫的歌,我彈琴伴奏。其中有一段患者情緒較為激動,表達有些吃力,我就用和聲烘托給他支持並鼓勵他表達。唱完後,患者哭了很久,他覺得那一刻他把憋了幾年的情緒發泄出來了。」

音樂能起到類似於「葯物作用」的四種效應:心理效應,人的情緒、認知跟著音樂變化;生理效應,音樂能引發全腦反應,從而影響人的免疫系統、內分泌、神經遞質釋放等;社會效應,當我們與他人分享音樂時,社交能力和人際關系得到促進;審美效應,音樂之美作為生命中的積極資源可以喚起生存信念。

音樂治療有許多方式,主要分四類:聆聽體驗,如讓治療對象談論聆聽音樂後的感受、描述想像的畫面等;再創造,如通過唱歌、打節奏的方式改善協調能力和注意力;即興演奏,演奏簡單的樂器與他人進行互動;音樂創作,如改寫歌詞、即興歌唱。

音樂雖好,但並非什麼病都能治。如精神分裂症患者以葯物治療為主,音樂治療作為輔助;對於焦慮症、神經衰弱患者來說,音樂治療也需配合葯物治療,但其改善症狀的效果很好,可以進行深入的治療;而對於壓力大的年輕人、亞健康的中青年、退休的老年群體,只要對音樂有興趣,都可以通過音樂治療來解決心理問題、心理創傷或使自己心靈得到成長。

與再創造式音樂治療的演唱演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表 瀏覽:294
內地音樂版權 瀏覽:208
公共衛生服務今後工作計劃 瀏覽:457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