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和什麼構成了豐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五、生命的層次/雪峰
從靈性的反物質結構來講,生命分為16個層次,依次為:
第一層:上帝。完美無暇的反物質結構,其靈能滲透一切物質和空間,沒有任何阻礙。
第二層:神。有瑕疵的反物質結構,其靈能滲透一切物質和絕大部分空間,但無法進入清涼界,無法與上帝抗衡。
第三層:仙佛。仙佛屬同一個生命等級,不同之處在於「種族」差異。
仙根據其神通大小,又分為天仙、神仙、陸地仙、人仙、鬼仙。
天仙的基本特徵是:不受時間和空間的約束,能感應到宇宙各處的細微變化,能感應到上帝和神的意識,並能依據上帝和神的意識迅速做出快速反應。天仙能化有形於無形,無形於有形,有千變萬化的神通,能化身萬千,同時存在於不同的生命空間。天仙的大本營就是極樂界的「仙島群島洲」。
神仙的基本特徵是:無法化身萬千,但有神通變化,能騰雲駕霧、隱形變型,可自由往來於陰陽兩界,不食人間煙火,能查知過去未來,瞬間能行十萬八千里的一百次方。神仙不願群居,所以他們沒有大本營,他們「行於是,止於是,造次於是,逍遙於是,」除清涼界和天界外,他們無影無蹤,隨處可去,真可謂「天馬行空,獨往獨來。」
陸地仙的基本特徵是:壽命長、飲食少、無疾病、無煩惱、能水面行走、能穿牆而入、能在樹尖上飛行、日行萬里不疲倦,陸地仙主要集中在萬年界。人間偶爾也有陸地仙,但普通人無法遇到和見到。
人仙的基本特徵是:有肉身,但意識與常人不同,知曉宇宙結構、知曉36維空間,知曉宇宙、生命、人類的起源,知曉因果轉化機理,知曉生命輪回的規律,是得道賢人,是具備了完美人性的人,他們沒有私有財產,不參與任何形式的對抗或競爭,凡事隨緣而化、隨遇而安、隨機而做、隨性而動,是依據完美的人性靈性而生活的人。人仙已經清楚的知道自己生命的下一站將到達何處,所以對死亡沒有任何的恐懼,可以說,已經逃脫了死亡的束縛。人仙集中的地方就是千年界,人類社會中萬分之一的人具備了人仙的素質,若能再進一步,就可以步入人仙的行列。
鬼仙的基本特徵是:肉體已經死亡,但意識仍停留在人間的生命。一般是聰明絕頂的急於求成的人轉化成的。
佛依據佛性層次分為十大類,在無上正覺洲生活的屬於最上乘佛,其次為在神州、廣寒洲、三界往返洲、仙島群島洲、阿彌陀佛洲、瀛梧洲、迦葉洲、婆羅洲、蓮花洲生活的佛,蓮花洲的佛是最下乘的佛。人間無真正的佛,有的只是每個人的如來本性,一旦有人修煉出了如來本性,馬上就會圓寂,生命會在瞬間到達佛的初級層——蓮花洲。
第四層:魔。是佛的化身,是佛在修煉期間短暫走入極端的表現,魔的威力高於佛,容易達到神的地步,所以,一旦發現有魔大量存在,上帝就親自出馬,把他們約束在陰極黑洞體內。
第五層:人。人是靠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靈覺在地球上生活的生命,是沒有神通變化、依靠食物生存的動物。依據人的來源的不同,人大致可分為五種,即渾人、俗人、凡人、賢人、仙人。
渾人:靠本能生存的人,其前世是樹木或低等動物。
俗人:靠慾望生存的人,其前世是高級動物、家畜或飛鳥。
凡人:靠情感生活的人,其前世是俗人或凡人。
賢人:靠理智生活的人,其前世是仙人或賢人。
仙人:靠靈性生活的人,其前世是仙人或千年界的人仙。
另外,人類社會中有千萬分之一的人,他們是帶有特殊的使命從萬年界、或極樂界、或天界下凡的仙、佛、或神。
第六層:飛鳥。飛鳥是生活在四維空間中的生命,比人的智慧低,但比人自由,活動的空間也比人大,屬於群居、家族式生活種群,其中仙鶴屬飛鳥中的上品,壽命長,靈性高,其餘鶴、鸛、大雁等稍次一級,鷹、梟類再次一級,林中棲息的鶯、鸚鵡、雀鳥和喜歡在寬闊地帶生活的鴿、鴉等及依水為生的鴛鴦、白鷺、鴨等更低一級,家禽和有翅膀,但飛不起來的如鴕鳥等為鳥類的最低級。
第七層:花卉植物。凡開花不結果實的植物均稱為花卉植物,有些樹和有些草也開花,但不結果實,它們都屬於花卉植物。花卉植物靈性極高,幾乎是萬年界花卉植物的仿製品,除點綴大自然之外,主要是針對人類中的賢人和仙人而設置的,為的是提醒和點化人類中靈性高的人不要忘了有一個神仙境界,向萬年界發展。牡丹屬花卉中的極品,芍葯、海棠、荷花、水仙、臘梅、桂花、梅花、九月菊、玉蘭、杜鵑、蘭花、曇花等屬上品花卉,玫瑰、丁香、君子蘭、春蘭、扶桑、合歡、馬蘭、茉莉、迎春、月桂、鬱金香、菊花、仙人掌、仙人球等等為中品花卉,楊花、蘆花、藤花、萱花、菱花等為下品花卉。
第八層:家畜。受人類管制和保護,直接為人類服務的生命,雖然自由度沒有野生動物高,但生存風險卻比野生動物低,假如把野生動物比喻為沒有受過「文明教育」的「文盲」,那麼,家畜是受過「文明熏陶」的受紀律的「高中生和大學生」。野生動物只知索取,家畜只知奉獻。
第九層:陸地野生動物和江河湖海中的水族類。
第十層:樹木。
第十一層;昆蟲。
第十二層:草和稼禾。靈芝是草中的極品,文竹、吊蘭等是草中的上品,稼禾蔬菜是中品,小草為下品。
第十三層:微生物和菌類。
第十四層:陰間魑魅魍魎。
第十五層:冰凍層中的生命。
第十六層:火煉層中的生命。
生命的層次主要是依據生命體具有的靈性的高低劃分的,越是高層的生命,自由度越大,生活的品位越高,生活的質量越好,越是低層的生命自由度越小,生活的品位越低,生活的質量越差。
這就是說,神不願意成為仙和佛,仙和佛不願意成為人,人不願意成為鳥,鳥不願意成為花卉,花卉不願意成為家畜,家畜不願意成為野生動物和水族類,野生動物不願意成為樹木稼禾,依次類推。
對人而言,前進的方向應該是向高層生命空間發展,渾人應該向俗人發展,俗人應該向凡人發展,凡人應該向賢人發展,賢人應該向仙人發展,仙人應該向陸地仙、神仙、天仙和佛發展。
生命的道路非常清晰,從空間的角度講,人間的人應向千年界努力,千年界的人仙應向萬年界的努力,萬年界的陸地仙應向自由自在的神仙努力,四海為家的神仙應向極樂界努力,成為天仙,到達極樂界就達到了生命的頂峰,人不可能成為神,更不可能成為上帝。
一切就是這么的清晰明了和簡單。
㈡ 大自然用死的物質創造了這樣豐富多彩的生命中的死字的含義
指沒有代謝、繁殖等生命的基本特徵
㈢ 大自然如何創造各種生命
解釋生命誕生之謎得由化學概念開始。人體由不少於25種不同的化學元素組成,而世上存在100種自然產生的化學元素,最小的作為氫,和最大的是鈾。所有這些元素來自哪兒?為什麼我們擁有如此豐富的化學可能性?首先簡要的說明一下。
氫從創世大爆炸後不久即存在,幾乎所有其它要素中都是在這過後才被創造的,例如透過超新星的爆炸,這些超新星爆炸對於生命也是重要的,因為他們把新創做的原素吐進外層空間,並形成新星系或新生命,我們身體里的大多數要素,都產生在太陽形成之前,我們的生命其實很大程度上由星塵所組成的。
那些決定性元素的產生,都是由更小的原子的原子核透過核反應熔合產生更大的原子的原子核,並釋放出生命誕生必需要的能量;而核反應熔合的第一步,就是兩個氫原子的結合,形成氘,氘是整個生命誕鏈子里的第一個和至關重要的元素,氘如果不能形成,宇宙可能除了氫以外就不會有另外的元素了,所有生命(如果還存在的話)都會氫這單一元素所組成。而且,核反應失敗,新星也會停止形成。
因此,一切生命都取決於能否熔化和製造氫和氘。
這里出現第一個人類生命的巧合。
熔化和製造氫和氘的自然力量,如果這力量並不是剛剛好這份量,而是弱了百份之十,人類生命並不會出現。不止如此,如果這力量稍稍強了百份之十,生命也永遠不會出現。可是,一切力量卻全都剛剛好操控在這理想的百份之十之內,因而最終產生了人類的生命。核反應沒有稍稍快了一點,另一邊廂,核反應卻也沒有在生命來臨之前就耗盡,一切都是剛剛好,恰恰好,天衣無縫。
這時候第二個生命的巧合來了:當氫和氘被成功製造了之後,氘原子透過同樣的熔化過程結合成氦原子,但氦原子必須形成更大的原子,但問題是:兩個氦原子的結合,是違反物理定律的,也就是說,兩個氦原子根本是不可能的。
兩個氦原子不能結合,但在熔化的新星內部,他們卻能相撞並」暫時」黏在一塊,有多」暫時」呢?大概是千億億億份之一秒(數字太長不知該怎樣打)。
這還不止,在這千億億億份之一秒里,偏又剛好,有第三個氦原子黏過來,這樣,氦原子就能結合了,誕生了宇宙第一個」碳十二」。差不多宇宙中所有的碳也是這樣情況之下產生的,沒有碳,也就永遠不會有現在的生命。生命的起源,就是不可能的居然發生了。
接著又來第三個更巧合的巧合。這樣一次」稀有」的事件不做足夠的碳,讓生命誕生,除非某些事情大大提升它的效力:有諧共振。而有諧共振必須保持在一定的能量水平上,才能發揮效用。曾經出現的那次,讓生命誕生的有諧共振,其能量水平如果高了一點兒/低了一點兒,人類生命也不會出現,然而,一切又是剛剛好,恰恰好,天衣無縫地,被放在一塊。
生命的巧合和幸運還遠不止此,接著的例如,電磁作用」剛好」比核力量弱一百倍,愛恩斯坦所說的奇異的空間平坦(大爆炸後宇宙空間只出現極輕微彎曲),不是一元二元也不是四元五元而是」剛好」三元次方的世界,」剛好」平衡的量子世界,宇宙的歷史和生命誕生的歷史」剛好」配合,等等。
總而言之,生命的幸運,是比任何戲劇效果還是驚人的一連串」巧合」的結果,如果把那些可能性的百份比相乘,得出的」生命誕生的可能性」,可能是科學史上曾經出現過的最低的一個值。
㈣ 大自然的生命力為何是多姿多彩的
(1)依據活動主題「生命」設計即可;如尊重生命,珍愛生命;
(2)只要學生能自己由一段話或者幾句話引出我們應該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我們的世界也會因為生命而更加精彩!
(3)依據動植物與人類的關系解答;
(4)結合實際作答.
故答案為:
(1)尊重生命,珍愛生命;
(2)序言:我們應該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我們的世界也會因為生命而更加精彩!
(3)①動植物在物質上為我們提供生活所需,如人類搜需要的氧氣,人類食物的來源等等;②動植物帶給人們精神享受,如:觀賞奇花異草、蟲魚鳥獸;③動物對人類的幫助,如:信鴿送信,海豚救落水的人;等等.
(4)我們應該與動植物和睦相處,動植物是人類的朋友,珍稀動物是全人類的財富,我們要愛護它們,保護它們,為保護動植物貢獻自己的力量.
㈤ 大自然用死的物質創造這樣豐富多彩的生命這句話所包含的感情
首先分清主幹, 主:1.大自然 2創造 3.I個生命 干:1.死的,物質, 2.豐富多彩 ,再次結合語境,即上下文,分清作者的意圖,褒貶 , 最後用連貫的優美的語句表達出來就好了。另外一個作品有時不止一種情感,所以不能固定思維。 我的理解:注意句子裡面的「這樣」,這是語氣詞,在不經意間吐露出作者對大自然這個造物者的無比驚嘆,贊美,以及對生命的豐富多彩來由的驚訝,說明了造物者的神奇。表現了作者崇尚造物者,或者是對自己渺小而失落。。。 《 一定要結合語境》
㈥ 大自然的語言豐富多彩
大自然的語言豐富多彩:從秋葉的飄零中,我們讀出了季節的變換;從歸雁的行列中,我們讀出了集體的力量;從古樹的年輪中,我們讀出了生命的蒼勁;從台風的肆虐中,我們讀出了大海的憤怒。
㈦ 大自然創造生命的目的是什麼
以哲學的角度看,生命的出現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必然結果。它既不是神創造的,也不是魔創造的。
以生物學的角度看,生物的出現是基因變異和不斷重組的結果。
以地理的角度看,生物的出現是因為地球有適宜的熱,水與氧氣。有相對安全的地球外部環境,地球被重重大氣層包圍,有助於減少宇宙間有害射線。如平流層上臭氧吸收紫外線。
以物理學的角度看,地球擁有適宜的重力,不至於把人拋入太空。人有適宜的抗壓能力,否則就會給大氣的壓強壓扁。
。。。。。。。
終上所述,生物在地球上出現是客觀的,而不是主觀的。
當然你的思想也有可取之處。至少你的思想堅持了」人是萬物的尺度「這句話的片面性。孟德斯鳩很早就發現了以科學和理性為基本價值的人類文明的缺陷。那就是人與自然的決裂。
人們習慣於用理性與實用性看待自然,導致自然環境不斷惡化。既然大自然創造了生命,那麼我們就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人畢竟只是自然的產物,要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
」人是萬物的尺度「是慾望的尺度,應當適可而止:是生命的尺度,應該尊重生命;是自然的尺度,要敬畏自然。
我們構建環境友好型社會,不是要求環境對我們友好,而是要求我們對環境友好。
有時,唯心主義是有積極意義的。
如果人類是上帝創造的,而上帝就是自然本身,我們信仰上帝,不就更好地有利於我們學習與自然和諧相處嗎?
㈧ 關於地球上豐富多彩的生命有哪些說法
在倫敦自然史博物館的很多地方,在燈光昏暗的走廊里,在陳列礦物和鴕鳥蛋以及一個多世紀的其他生產性雜物的玻璃櫃之間,幽深之處建有秘密的門——說秘密,至少是在這樣的意義上:那裡沒有什麼值得引起參觀者注意的地方。偶爾你會看到一個人從一扇門里走出來,一副想著什麼事的樣子,亂蓬蓬的頭發,看上去像個學者。他腳步匆匆地順著走廊走去,很可能消失在前面另一扇門里。但是,這種事情是很少發生的。在大多數情況下,那些門一直關著,看不出裡面還有一個——一個相似的——同樣龐大的,在許多方面比之公眾知道和熱衷的那個博物館還要精彩的自然史博物館。
自然史博物館里存放著大約7000萬件物品,涵蓋生命的每個范疇,這顆行星的每個角落,每年還向這些收藏品里增添10萬件左右。但是,實際上你只有看一眼不對外展出的東西,你才會知道這確實是個寶庫。在大櫃小櫥里,在設有一排排架子的長長的房間里,瓶子里浸泡著成千上萬件動物標本,方方的卡紙本里別著幾百萬只昆蟲,抽屜里塞滿了亮閃閃的軟體動物、恐龍骨頭、早期人類的顱骨,以及無數被夾子壓得很平整的植物。你簡直有點兒像在漫遊達爾文的大腦。光貯藏室里就有20多公里長的架子,上面放著一罐接一罐的動物,保存在甲基化酒精里。
這里放著約瑟夫·班克斯在澳大利亞採集的標本,亞歷山大·馮·洪堡在亞馬孫河流域採集的標本,以及達爾文在乘「貝格爾」號船遠航中採集的標本——還有其他大量標本,不是非常稀有的,就是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或者二者兼之。許多人會喜歡伸出手去摸一摸,有的還真的這么做了。1954年,博物館從一位名叫理查德·邁納茨哈根的熱心的收藏家那裡獲得了一批出色的鳥類標本。邁納茨哈根是《阿拉伯半島的鳥類》的作者,還寫過許多別的學術著作。在許多年裡,他一直是博物館的一名忠實的參觀者,為了寫自己的書和專著差不多每天都來做筆記。箱子到達以後,管理人員連忙撬開來看看裡面是什麼東西,說得婉轉點兒也是吃驚地發現,大批標本上貼著博物館自己的標簽。原來,邁納茨哈根多年來一直在為他們「收藏」標本。這就解釋了為什麼他有穿大衣的習慣,即使在暖和的夏天。
幾年以後,軟體動物部門的一位可愛的老常客——人家告訴我,他「還是一位挺傑出的紳士」——正當他把價值連城的海貝殼塞進他的齊默助行架的空心腿里時,他被當場發現。
「我認為,總是有人對這里的東西垂涎三尺。」理查德·福泰一面領著我參觀博物館的不對外開放部分,一面若有所思地說。我們漫步穿過一個又一個部門,只見人們坐在大桌子跟前,仔細研究著節肢動物、棕櫚葉子和成箱的發了黃的骨頭。到處可見人們在不慌不忙地從事一個宏大的事業,這個事業是永遠也完不成的,因此沒有必要匆匆忙忙。1967年,博物館發表了一份關於約翰·默里探險的報告,那是一次對印度洋的考察,這時候距離探險結束已經44年。在那個天地里,人們是以自己的速度來辦事的,包括福泰和我乘坐的那部小小的電梯。電梯里有個學者模樣的老頭兒。電梯以大約沉積物下落的速度慢騰騰地往上移動,福泰和老頭兒親切地聊開了天。
那個人走了以後,福泰對我說:「他是個很可愛的傢伙,名叫諾曼,42年來一直在研究一種名叫金絲桃的植物。他於1989年退休,但仍然每個星期都過來。」
「怎麼研究一種植物要花42年?」我問。
「有點兒不可思議,對嗎?」福泰表示贊同,他想了片刻,「他顯然研究得很透徹。」電梯門開了,只見面前是一個用磚頭砌成的出口,福泰顯得有點不知所措,「這就怪了,」他說,「過去這兒是植物部。」他按了按電鈕再上一層樓。我們爬上後樓梯,小心翼翼地穿過幾個別的部,只見研究人員在不辭辛勞地研究曾經有過生命的物品,終於找到了通往植物部的路。於是,我被介紹給萊恩·埃利斯,以及那個靜悄悄的苔蘚世界。
當埃默森富有詩意地談到苔蘚喜歡生長在樹木的北側的時候(「在漆黑的夜晚,樹幹上的苔蘚就是北斗星」),他指的其實是地衣,因為苔蘚和地衣在19世紀是不分的。真正的苔蘚實際上對生長的地方並不挑剔,因此它們不能充當天然的指北針。實際上,苔蘚什麼也充當不了。「也許哪一大群植物也不像苔蘚那樣幾乎毫無用處,無論在商業上還是在經濟上。」亨利.S.科納德寫道。這話是在《怎麼識別苔蘚和葉苔》一書中說的,裡面不無心酸的味道。該書於1956年出版,現在許多圖書館的書架上仍找得到,幾乎是試圖普及這個課題的惟一作品。
然而,苔蘚是一種繁殖力很強的植物。即使不算地衣,苔蘚仍是個興旺的王國,大約有700個屬,1萬多個種。A.J.E.史密斯寫的那本厚厚的《英國和愛爾蘭的苔蘚群》長達700頁,但英國和愛爾蘭絕不是突出的苔蘚之鄉。「到了熱帶你才會知道苔蘚之繁多。」萊恩·埃利斯對我說。他是個文靜而話語不多的人,在自然史博物館已經幹了27年,從1990年以來一直擔任這個部門的主任。「要是你去比如馬來西亞的雨林,你很容易發現新的物種。不久以前我自己也去過。我往下一看,就看到一個從來沒有記錄的物種。」
「因此,我們不知道還有多少個物種沒有被發現?」
「哦,沒錯兒。大家都心裡沒有數。」
你或許會認為,世界上不會有多少人願意花畢生的心血來研究那個不起眼兒的東西,但實際上研究苔蘚的有好幾百人,他們對自己的課題懷有強烈的感情。「哦,是的,」埃利斯對我說,「會議往往開得還很活躍。」
我請他舉個有爭議的例子。
「哎呀,這兒就有一個,是你的一位同胞挑起來的。」他微微一笑,翻開一本厚重的參考書,裡麵包含幾幅苔蘚的插圖。在外行人看來,這些苔蘚最醒目的特點是彼此看上去都差不多。「那個,」他指了指一種苔蘚說,「它們原本是一個屬,鐮刀蘚屬。現在重新分成了三個屬:鐮刀蘚屬、Warnstorfia和Hamatacoulis。」
「大家有沒有因此動手打起來?」我問,也許還真的懷著一絲希望。
「哎呀,這是很有道理的。完全有道理的。但是,這意味著要花很多時間來重新整理收藏品,那些書也一度過了時,因此大家有一點牢騷,你是知道的。」
他對我說,苔蘚也有好多謎。有個著名的例子——反正對於研究苔蘚的人來說是很著名的——有一種離群索居的苔蘚,名叫斯坦福濕地蘚,是在加利福尼亞州的斯坦福大學校園里發現的,後來又發現它生長在英國康沃爾半島的一條小路邊,但在中間的哪兒也沒有遇到過。它怎麼會存在於兩個天各一方的地方,這是個謎。「現在,它被稱為斯坦福棕色蘚。」埃利斯說,「又是一次修正。」
我們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
要是發現了一種新的苔蘚,就要把它和所有別的苔蘚進行比較,看看是不是已經有過記錄。接著,你就要寫出正確的描述,准備好插圖,把結果刊登在體面的雜志上。對於苔蘚分類學來說,20世紀算不上是個豐收時代。該世紀的許多工夫都花在清理19世紀留下的混亂和重復的攤子上。
那是個採集苔蘚的黃金時代。(你也許還記得,查爾斯·萊爾的父親就是個研究苔蘚的大人物。)有個名叫喬治·亨特的英國人孜孜不倦地尋找英國的苔蘚,他很可能為幾種苔蘚的滅絕起了作用。但是,多虧了這樣的努力,萊恩·埃利斯的收藏品才成為世界上最全的收藏品之一。他總共有78萬件標本,壓在又大又厚的紙本里。有的非常古老,維多利亞時代的人在上面蛛絲般地寫滿了說明,就我們所知,有些可能是羅伯特·布朗的手跡。布朗是維多利亞時代偉大的植物學家,曾揭示布朗運動和細胞核。他創建了該博物館的植物部,並在最初的31年裡主持這個部門,直到他1858年去世。所有的標本都保存在油光光的舊紅木櫃子里。這些櫃子非常精美,我談了幾句看法。
「哦,那是約瑟夫·班克斯爵士的東西,是從他在索荷廣場的家裡搬來的。」埃利斯漫不經心地說,彷彿是在鑒定剛從宜家家居買來的傢具,「他做這些櫃子是為了存放從『奮進』號航行中搜集來的標本。」他若有所思地打量著那些櫃子,好像是很長時間以來第一次看到,「我不知道我們最後怎麼在苔蘚學領域跟它們打上了交道。」他接著說。
這句話里包含著豐富的歷史內容。約瑟夫·班克斯是英國最偉大的植物學家,「奮進」號航行——即庫克船長繪制1769年金星凌日圖、宣布澳大利亞為皇家殖民地的那次航行——是歷史上最偉大的植物探險。班克斯支付了1萬英鎊,相當於今天的60萬英鎊,讓自己和另外9個人——1名博物學家、1名秘書、3名美術家和4名僕人——加入了這次為期3年的環球探險活動。天知道性格粗率的庫克船長是怎麼和這幫子文縐縐的、嬌生慣養的人相處的,但他似乎很喜歡班克斯,禁不住欽佩他在植物學方面的才能——後輩們也懷有同樣的感情。
沒有哪個植物考察小組取得過那麼大的成就,過去沒有,此後也沒有。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這次航行將許多不大知名的新地方——火地島、塔希提島、紐西蘭、澳大利亞、新幾內亞——占為殖民地,但主要是因為班克斯是個敏銳和天才的採集家。即使由於檢疫規定而未能在里約熱內盧上岸,他還是為船上的牲口偷偷弄來一包飼料,做出了新的發現。似乎什麼也逃不過他的目光。他總共帶回來3萬件植物標本,包括1400件以前沒有見過的——能為世界上已知的植物總數增加大約四分之一。
但是,在一個渴求知識幾乎到了荒唐程度的時代,班克斯的巨大收獲只是總收獲的組成部分。採集植物在18世紀成了一種國際性的狂熱。榮譽和財富都在等著能發現新物種的人。植物學家和冒險家們竭盡全力來滿足世人對新奇植物的渴求,達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地步。托馬斯·納托爾,即那個以卡斯珀·威斯塔的名字來命名紫藤的人,來到美國的時候還是未受過教育的印刷工,但他發現自己對植物很感興趣,徒步來回穿越半個美國,採集到了幾百種以前沒有見過的植物。約翰·弗雷澤——福萊氏冷杉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花了幾年時間在荒野里為葉卡捷琳娜大帝採集標本,最後發現俄羅斯已經換了個新沙皇。新沙皇認為弗雷澤是在發瘋,拒絕兌現他的合同。弗雷澤把全部東西帶回切爾西,在那裡辦了個苗圃,向英國鄉紳們出售杜鵑花、木蘭、弗吉尼亞匍匐植物、紫菀,以及其他來自殖民地的奇花異草,令他們欣喜萬分,他自己也掙了不少錢。
只要有合適的發現,就能掙到大錢。業余植物學家約翰·萊昂花了艱苦而又危險的兩年時間採集標本,收到了相當於今天125000英鎊的回報。然而,許多干這種事的人完全出於對植物學的熱愛。納托爾把自己找到的大部分標本贈給了利物浦植物園。最後,他成為哈佛植物園的主任,網路全書般的《北美植物志》的作者(這本書不僅是他寫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他排字的)。
那隻是植物部分。還有新世界的全部動物群——袋鼠呀,鷸鴕呀,浣熊呀,紅貓呀,蚊子呀,還有別的難以想像的奇特東西。地球上的生命量似乎是永無盡頭的,正如喬納森·斯威夫特在一首著名的詩里指出的:
所以,博物學家注意到,一個跳蚤,
捕食較小的跳蚤;
較小的跳蚤還有更小的跳蚤可以咬。
哪是盡頭誰知曉。
所有這些新的信息都需要歸檔、整理並與已知的信息進行比較。世界迫切需要一個可行的分類體系。幸虧瑞典有個人已經准備停當。
他的名字叫卡爾·林奈(後來經過允許又改名為更有貴族味的馮·林奈),但現在人們只記得他已經拉丁化的名字Carolus Linnaeus。他生於瑞典南部的拉舒爾特村,父親是個貧窮而又雄心勃勃的路德教助理牧師。他在學業上很懶惰,因此他的父親又氣又惱,把他送到(據有的說法,是差一點把他送到)補鞋匠那裡去當學徒。想到自己一輩子要往皮子里敲釘子,小林奈不寒而慄,懇求再給他一次機會。他的要求得到滿足。此後,他始終堅持要在學術上作出成績。他在瑞典和荷蘭攻讀醫學,雖然他漸漸對大自然產生了興趣。18世紀30年代,他使用自己制定的體系,開始為世界上植物和動物的物種編制目錄。他的名氣漸漸響起來。
很少有人像他那樣心安理得地對待自己的名氣。他花了很多業余時間來繪制和美化自己的肖像,宣稱從來沒有出過「一個更偉大的植物學家或動物學家」,他的分類體系是「科學領域最偉大的成就」。他還謙虛地提出,他的墓碑上應當寫上「植物王子」的墓誌銘。對他的贊揚備至的自我評估提出質疑絕對不是一件明智的事。這么做的人往往發現自己的名字被用來命名野草。
林奈的另一個鮮明特點是他持久不變地——有時候可以說是狂熱地——對性感興趣。某些雙殼類動物和女性外陰的相似性給他留下了尤其深刻的印象。有一種蛤蜊的一些部位他給起名為「外陰」、「陰唇」、「陰毛」、「肛門」,以及「處女膜」。他按照生殖器官來對植物進行分類,把它們描述得會像人那樣談情說愛。他在描述花朵及其行為時,經常提到「亂交」、「不能生育的情婦」和「新婚之床」。到了春天,他在一段經常被引用的話里寫道:
愛情甚至來到植物中間。男男女女……舉行婚禮……以性器官來顯示誰是男的,誰是女的。花兒的葉子當做新婚之床,這一切造物主已經作好了極好的安排,掛起了如此高雅的床幔,灑上各種各樣淡雅的香水,新郎和他的新娘可以在那裡更庄嚴地慶祝婚禮。一旦床鋪這樣准備停當,接著就到了新郎擁抱新娘,把自己交託給她的時候。
他把一種植物命名為「陰蒂」(即蝶豆屬)。許多人認為他很古怪,這是不足為怪的。然而,他的分類體系是極富魅力的。在林奈之前,植物的名字過分重於描述,長得不可開交。由於名稱不一,植物界簡直一片混亂。一位植物學家不知道Rosasylvestrisalbatunrubore,folioglabro是不是就是指別的植物學家稱之為的同一種植物。林奈乾脆把它叫做Rosacanina(多刺月季),從而解決了這個難題。這樣大刀闊斧地縮短植物名稱,使這些名稱對大家有用並為大家接受。這需要的不僅是果斷,還需要一種本能——實際上是一種天才,能夠發現一個物種的顯著特點。
林奈分類系統的地位已經牢固確立,我們很難想像還能有別的體系來取而代之。而在林奈之前,分類體系是極其隨意的。動物的分類標准可以是:野的還是家的,陸生的或水生的,大的還是小的,甚至它們被認為是漂亮和高貴的還是無足輕重的。布豐根據動物對人的用途大小來進行分類,幾乎不考慮解剖學上的特點。林奈按照生理特徵來進行分類,把糾正上述不足作為自己畢生的事業。分類學——即分類的科學——再也沒有走回頭路。
這一切當然都要花時間。他的大作《自然體系》在1735年的第一版只有14頁。但是,它越來越長,越來越長,到了第12版——林奈活著見到的最後一版——已經擴展到3卷,長達2300頁。最後,他命名或記錄了大約13000種植物和動物。別的著作覆蓋面還要廣泛——約翰·雷在一代人以前完成的3卷本英格蘭的《植物通史》僅植物就包括了不少於18625種——但是,林奈有著沒有人可以相比的地方:連貫、有序、簡潔、及時。雖然他的作品早在18世紀30年代已經問世,但到18世紀60年代才在英格蘭聞名遐邇,使林奈在英國博物學家的眼裡成了個元老式的人物。別處都沒有那樣熱情高漲地採用他的體系(這就是為什麼林奈協會設在倫敦而不是設在斯德哥爾摩的原因之一)。
林奈不是完美無瑕的。他的作品裡收集了怪獸和「怪人」,輕信水手和其他想像力豐富的旅行家的描述。其中有一種野人以四肢走路,還沒有掌握語言藝術,是「一種長著尾巴的人類」。但是,我們不該忘記,當時是個很容易受騙上當的時代。18世紀末,接連傳說有人在蘇格蘭沿海看到了美人魚,連大人物約瑟夫·班克斯也對此很感興趣,十分相信。不過,總的來說,林奈的差錯被他那健全而往往又英明的分類方法抵消了。他取得了許多別的成就。其中,他認為鯨與牛、鼠和其他普通的陸生動物同屬四足哺乳動物這個目(後來又改名為哺乳動物)。這是以前沒有人做過的。
開頭的時候,林奈打算以一個屬名和一個數字來記錄每一種植物——如旋花1號、旋花2號等等,但很快發現這種辦法不大令人滿意,接著又想出了以雙名來分類的辦法。直到今天,雙名分類法仍是該體系的核心。他本打算把雙名體系用於自然界中的一切,如岩石、礦物質、疾病、風等等。然而,不是人人都熱情地贊成那種體系。許多人為這個體系往往比較粗俗而感到不安。這有點兒諷刺意味,因為在林奈之前,許多植物和動物的俗名也是很低級的。蒲公英被認為具有利尿作用,因此在很長時間里被人們稱做「尿壺」。別的常用的名稱包括母馬之屁、裸體小姐、抽動的睾丸、獵狗之尿、光屁股和大便巾。一兩個這類粗俗的名稱也許在無意中還保留在英語里。比如,少女之發苔蘚(即鐵線苔蘚)中的「少女之發」並不是指少女頭上的頭發。總之,長期以來人們覺得,自然科學里有的名稱應當以傳統的方式來重新命名,使之更加嚴肅。因此,當他們發現那位自封的植物王子竟然在他的作品裡不時插入陰蒂屬、性交屬和外陰屬這類名稱,大家不免覺得有點兒不快。
在隨後的年月里,許多這類名稱漸漸地被棄之不用(雖然不是全部:普通的笠貝在正式場合仍被稱做性交履螺屬),為了滿足自然科學越來越專門化的需要,又引入了許多別的高雅名稱。尤其是,那個體系又漸漸採納了一批等級名稱作為基本架構。「屬」和「種」,博物學家們在林奈之前已經使用了100多年;在18世紀50~60年代,生物學意義上的「目」、「綱」和「科」開始使用;而「門」是1876年才(由德國人海克爾)創造出來的;直到20世紀初,「科」和「目」一直被認為可以替換使用。植物學家使用「目」的地方,動物學家一度使用「科」,有時候幾乎把大家搞得很糊塗。
林奈曾把動物界分為六類:哺乳動物類、爬行動物類、鳥類、魚類、昆蟲類和蠕蟲類,凡是不能放在前五類的都放在第六類。從一開始就很明顯,把龍蝦和小蝦都放在蠕蟲類是不能令人滿意的,於是就創建了許多新的種類,如軟體動物類和甲殼動物類。不幸的是,這種新的分類在各國用得很不統一。為了重新統一步調,英國人於1842年宣布了一套新的規則,叫做斯特里克蘭法則,但法國人把這看成是專橫跋扈,動物學會馬上予以反擊,提出了自己的與之相矛盾的法則。與此同時,美國鳥類學會決定把1758年版的而不是別處使用的1766年版的「自然體系」作為所有命名的基礎,原因不明。這意味著,在19世紀,許多美國鳥兒被歸於與它們的歐洲兄弟鳥兒不同的屬。直到1902年,在國際動物學代表大會的一次會議上,博物學家們才終於開始顯示出妥協精神,採用了統一的法則。
分類學有時候被描述成一門科學,有時候被描述成一種藝術,但實際上那是一個戰場。即使到了今天,那個體系比許多人認為的還要混亂。以描述生物基本橫剖面的門的劃分為例,有幾個門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如軟體動物(包括蛤蜊和蝸牛)、節肢動物(包括昆蟲和甲殼蟲)和脊索動物(包括我們以及所有有脊骨或原始脊骨的動物);除此以外,情況很快變得越來越模糊。在模糊不清的門當中,我們可以列舉頜胃門(海洋蠕蟲)、刺胞亞門(水母、水螅水母和珊瑚)和鋸棘門(或稱小小的「陰莖蠕蟲」)。不管熟悉不熟悉,這些都是基本的門類。然而,令人吃驚的是,在關於有多少門或該有多少門的問題上,人們的看法大相徑庭。許多生物學家堅持認為總數大約是30個門,但有的認為20來個門比較合適,而愛德華.O.威爾遜在《生命的多樣性》一書里提出的數字高達令人吃驚的89門。這取決於你以什麼立場來進行分類——即生物學界人士所說的,取決於你究竟是個「聚合分類學家」還是個「分離分類學家」。
在更平常的層面上,對物種叫法不一的可能性更大。一種山羊草究竟應該被叫做Aegilopsincurva,Aegilopsincurvata還是Aegilopsovata,也許不是個大問題,不會激起許多非植物學家的熱情,但在有關的人士當中可以引發非常激烈的爭辯。問題在於,世界上總共有5000種草,其中許多連懂草的人看起來也極其相像。結果,有幾種至少被發現和命名了20次,好像幾乎沒有哪種草不是被獨立發現至少兩次的。兩卷本的《美國草志》用了密密麻麻的200頁來清理所有的同義詞,都是植物學界漫不經心地經常使用的重復名稱。那還僅僅牽涉到一個國家的草類。
為了解決在全球范圍存在的差異,一個名叫國際植物分類學協會的組織對次序和重復的問題作出裁決。它不時下達命令,宣布從今以後加州倒掛金鍾(一種普通的假山庭園植物)要被稱做柳葉菜;叢毛草現在可以被視為織絲柳葉草的而不是偽織絲柳葉草的同一種類。在通常情況下,這些都是歸攏歸攏的小問題,不會引起多少注意。但是,要是他們有時候觸犯了人們心愛的庭園植物,就不可避免地會引發一片憤怒的尖叫聲。20世紀80年代末,普通的菊花(根據表面看來是合理的原則)被逐出了同名的屬,歸到了不大有意思的山菊屬。
種植菊花的可是一批自尊心很強的人,而且人數很多。他們向種子植物委員會提出抗議。這個委員會聽上去很別扭,但實際上是存在的。(別的還包括蕨類植物委員會、苔蘚植物委員會和真菌委員會,都對所謂「總報告人」的執行官負責;這樣的機構真是值得愛惜的。)雖然關於命名的一些規定應該嚴格遵守,但植物學家們對情緒不是無動於衷的,於1995年撤消了那個決定。由於類似的情況,碧冬茄屬、衛矛屬植物,以及一種常見的朱頂蘭屬沒有遭受降格的命運。但是,許多種老鸛草屬植物不在其列,幾年以前,在一片抗議聲中,那些植物被轉到了天竺葵屬。這些爭論在查爾斯·埃利奧特的《盆栽棚文獻》一書中都得到了有趣的描述。
同樣的爭吵,同樣的重新分類,也發生在所有別的生物領域,因此要得出個總數完全不是你想像的那麼容易。結果,究竟有多少東西生活在我們這顆行星上,我們心裡無數——用愛德華.O.威爾遜的話來說,「連個最接近的大概數」都不知道。這是個非常令人吃驚的事實。據估計,這個數字是從300萬—2億不等。更加不可思議的是,據《經濟學家》雜志的一篇報道說,世界上多達97%的植物和動物物種尚待發現。
在已知的生物中,100種當中有99種以上只有一個簡單的描述——「一個科學名稱,博物館里的幾個樣品,科學雜志上的零星說明。」威爾遜是這樣描述我們的知識狀態的。在《生命的多樣性》一書中,他估計已知的各類物種——植物、昆蟲、微生物、藻類以及一切——為140萬種,但接著說那隻是一個推測。別的權威認為已知的物種數量要稍稍多一點兒,大約在150萬—180萬種不等,但這些東西沒有個集中記錄的地方,因此無法去哪裡核對數字。總之,我們實際上不知道我們實際上知道些什麼。這就是我們目前令人不可思議的狀態。
原則上,我們可以去找一找每個專門領域的專家,問一問他們的領域里有多少個物種,然後加起來得出個總數。許多人實際上也是那麼做了。問題在於,任何兩者得出的總數很少吻合。有的得出的已知的真菌有7萬種,有的得出的是10萬種——相差了將近50%。你可以找到很有把握的斷言稱已被描述過的蚯蚓是4000種,也可以找到同樣很有把握的斷言說是12000種。就昆蟲而言,數量在75萬—95萬種不等。你知道,這一些是根據推測而已知的物種數量。至於植物,公認的數量是在248000—265000種之間。這個誤差似乎不算很大,卻是整個北美的有花植物數量的20倍以上。
把東西整理得有條不紊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20世紀60年代初,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科林·格羅夫斯開始系統研究250多種已知的靈長目動物。結果發現,同一種動物往往被描述了兩次以上——有時候是七次,而那位發現者還不知道自己在研究的動物在科學界早已知道。格羅夫斯花了40年時間才把這一切整理出來,那還是個比較小的群的動物,而且容易區分,總的來說也沒有爭議。要是有人試圖對這顆行星上的大約2萬種地衣、5萬多種軟體動物或40萬種以上甲蟲做類似的工作,天知道會有什麼結果。
有一點是肯定的,世界上存在著大量生命,雖然實際數量只能根據推斷——有時候是漫無邊際的推斷——來進行估計。20世紀80年代,在一次著名的實驗當中,史密森學會的特里·歐文在巴拿馬雨林里用殺蟲劑噴灑了19棵樹,然後撿起從樹上掉進他網里的一切東西。在他的捕獲品當中(實際上是幾次捕獲品,因為他按季節重復了這個實驗,以確保逮住遷移的物種),有1200種甲蟲。根據別處甲蟲的分布情況、森林裡別的樹生物種的數量、世界上森林的數量、別的昆蟲的種數等等變數,他估計整
㈨ 什麼構成了豐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動物、植物、真菌、細菌、病毒等,共同構成了豐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或者說 海洋,陸地,大氣,動物,植 世界因生命而精彩
新課指南
知識與技能:了解神奇的生命世界,欣賞生命的奧妙,感受生命之美;認識世界萬物是相互依賴、相互聯系的,學會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善待生命;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對自己的生命健康負責,尊重他人的生命和健康;學會從大自然以及人們的相互關系中,體會生命世界的多彩、神奇、珍貴,培養愛護自然、鑒賞自然、保護環境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看圖片、視頻、動畫,總結出多彩的生命構成了繽紛的世界,掌握歸納問題的方法;通過分析地球上生命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知道生命需要相互關愛,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通過「探究園」中的活動,觀察、分析、思考多彩神奇的生命世界,敬畏生命、熱愛生命;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在輔之以理論指導的基礎上,通過「實踐與評價」活動,正確認識人類與大自然的密切聯系,提高環境保護意識,善待野生動物、保護野生動物。並通過愛心行動付諸實踐;通過「閱讀與感悟」領悟生命世界息息相關,學會用心去觀察和愛惜這個美好的世界;結合活動,研讀、領悟「心靈導航」闡述的問題,從理性的層面理解生命、人類生命與自然界、環境保護等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以心靈的眼睛來關注和欣賞多姿多彩的生命世界,感受世界的美好;通過加深對人類與環境關系的認識,了解生命個體間的相互依賴性,學會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善待生命,建立起對生命的責任意識,從小養成愛護自然、欣賞自然和保護環境的行為習慣,達到和他人、社會、自然的良好互動關系,讓我們認識到地球生物組成了一個巨大的生態系統,人類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應該尊重其他生命,培養我們的保護環境、愛護動植物、拯救地球的意識和責任感。
教材解讀 精華要義
情景導入
這條小魚在乎
在暴風雨後的一個早晨,一個男人來到海邊散步。他注意到,在沙灘的淺水窪里,有許多被昨夜的暴風雨卷上岸來的小魚。它們被困在淺水窪里,回不了大海了,雖然近在咫尺。用不了多久,淺水窪里的水就會被沙粒吸干,被太陽蒸干,這些小魚都會被乾死的。
男人繼續朝前走著。他忽然看見前面有一個小男孩,這男孩走得很慢,而且不停地在每一個水窪旁彎下腰去。他撿起水窪里的小魚,並且用力把它們扔回大海。終於,這個男人忍不住走過去:「孩子,水窪里有幾百幾千條小魚,你救不過來的。」
「我知道。」小男孩頭也不抬地回答。
「哦?那你為什麼還在扔?誰在乎呢?」
「這條小魚在乎!」男孩兒一邊回答,一邊拾起一條小魚扔進大海。「這條在乎,這條也在乎!還有這一條,這一條,這一條……」
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跡。自然萬物構成一個共存共榮的生命大系統,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就孕生於自然界並依賴於它。沒有大自然的恩賜,我們的生命就喪失了存在的可能。所以,我們應該對大自然抱有敬畏之心、感激之心。也正因為如此,讓我們體會包括大自然在內的所有生命的尊貴,保護環境、愛護動植物對自身健康成長的重要性,以及對他人生活的重要意義。體會生命的可貴,並在此基礎上熱愛生話,積極地投入生活,讓自己的生命更有意義更有價值,讓自己的生活更為豐富。 知識詳解
知識點1 多彩的生命構成繽紛的世界
Ⅰ.生命世界豐富多彩
豐富多彩的生命裝扮了美麗的世界,使世界變得生動、精彩。地球上有著豐富多彩的生命。在這個星球上,人的生命因為智慧而閃爍著奪目的光彩。生命是一首昂揚的樂章,也是一幅精美的畫卷。你要用怎樣的音符韻律來吹奏彈唱,用怎樣的色綵線條來鋪陳渲染?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色彩,有的絢麗,有的平凡。絢麗讓我們品味綻放的熱烈,平凡讓我們品味朝陽與落日的從容。不管絢麗還是平凡,生命屬於我們每個人只有一次。珍愛生命吧!
探究交流
教材第24頁
沒有生命的世界會是什麼樣?看到這兩幅圖片,我感到; 。你曾被某種生命打動過嗎?請向同學們展示你課前收集的有關人類、動物、植物、微生物等生命體的實物或圖片。我收集的是 ,我對他(它)的簡單介紹: 。地球上的生物都具有頑強的生命力,我更喜歡 ,因為 。
點撥 教材上進用的兩幅圖,一幅是各種生命自由生活、充滿活力的圖片;另一幅是沒有生命的乾涸的大地。通過對比,讓我們看到生命給世界帶來的活力與美好,世界萬物的生機及活力,大自然生命世界的關好。生命的豐富可貴以及神奇美麗。熱愛生命,樂觀向上;保護生命,意志堅強。生命是地球上最珍貴的財富,世界因生命的存在而變得生動和精彩。人類是自然界的一分子,生命世界中的每一個生命都以獨特的價值存在著。生命需要彼此尊重。人類與自然之間能否和諧共處,關鍵就在於人類必須在活動中等重自然規律,保護生態環境。我們要欣賞生命,尊重生命,以珍愛生命、善待生命的行動去建立自身與他人、社會以及自然之間良好的互動關系。
我收集的是楓葉。「霜葉紅於二月花」,是對它的最好描述。
地球上的生物都具有頑強的生命力,我更喜歡小草,因為它的頑強的生命力和表現出的堅韌。地球上的生物都具有頑強的生命力,生命是地球上最珍貴的財富,世界因生命的存在而變得如此生動和精彩。每種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各種生命息息相關,需要相互尊重、相互關愛。
相關鏈接 人類的起源
38億年來,在地球上形成和成長起了「生命之樹」,人類是這像生命之樹上最奇異的枝條。人類是生命最復雜、完美和高能的物質結構。人類的產生是十萬相關事件幸運結合的意外結果。
Ⅱ.生命是值得珍愛的
當我們看見小草翠綠、樹影婆娑,聽到蟲鳴鳥叫、人群喧鬧,聞到清新空氣、百花芳香時,我們感受到萬物欣欣向榮,世界充滿生命力和無窮希望。生命是地球上最珍貴的財富,世界因生命的存在而變得如此生動和精彩。
人的生命是平等的,但是,正是對自己生命意義與價值的不同的體會與認識,使不同人的生命有了不同的色彩。有位哲人說過這樣的話:「人的身體本身是輕盈的,或者說是輕飄的,只有在其充滿了意義,選擇了他所追求的價值之後,才會變得沉重而有分量。」不同生命階段對自己生命的價值,有其不同的深度。只有認識和把握了這種生命的深度,並以此指導自己的生活,自我的生命與價值才會閃光,生活也才會有意義。 自己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