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是誰發明的避孕套
我也不知道啊 給你查查啊 哈哈 避孕套由來已久。類似的「性愛工具」在古埃及和古羅馬時代的藝術品上均有描繪。這種最早的避孕套,是用動物膀胱或魚鰾製成的。 1492年,哥倫布的水手們把梅毒從美洲的海地帶回了西班牙,一年後又傳至法國、德國和瑞士。由於歐洲的性開放,梅毒橫掃了歐洲,10年後,這種病毒便征服了整個世界。早期發明的避孕套並不是用於避孕的,而是用於防止性病傳播,所以稱它為陰莖套、保險套、如意袋等。 世界上有關避孕套的最早文字記載(1564年)出自於義大利帕多瓦大學的解剖學家加布里瓦·法羅皮奧(1523~1562年),他描述了一種浸有葯液的亞麻布套製成的陰莖套。他聲稱這項發明的目的,是為了預防性病,其次是用來避孕。1551~1562年間,他曾對1100名各種類型使用這種避孕套的人進行了調查,結果令人滿意。 現代的避孕套是17世紀晚期的一位英國醫師約瑟夫·康德姆(Joseph Condom)發明的。避孕套在英文詞彙中被命名為Condom。康德姆發明的避孕套,是採用小羊的盲腸製成的。先把羊腸剪成適當的長度,曬干,接著用油脂和麥麩使它柔軟,直至變成薄薄的橡皮狀。 18世紀陰莖套在歐洲一些妓院內非常流行。 以後,人們才認識到它還有避孕的功效。到了近代,由於世界人口劇烈增長,陰莖套才作為男性的避孕工具,並正式命名為「避孕套」。 早期的避孕套,大多是用亞麻布或羊腸製作的,進入19世紀後,逐漸為乳膠質避孕套替代。第一個乳膠避孕套,是荷蘭物理學家阿萊特·雅各布博士在1883年發明的。到了20世紀初,伴隨著乳膠工藝的發展,避孕套的生產技術也獲得了改進,但其厚度為0.06毫米,這使得夫妻往往不能「盡興」。1949年,日本人率先研製出了厚度僅0.02毫米的「超薄型」優質避孕套。不久,俄羅斯生產廠商匠心獨運,又生產出了表面布滿許多微小的乳膠顆粒,或帶嵴呈螺紋狀的避孕套。 麻煩採納,謝謝!
❷ 大號的發明
大號的發明; 大中與(意 Tuba;法 Tuba;德 Tuba;Bass Tuba;英 Tuba;俄 Tyba),也稱「士巴」或「貝司」,泛指若干種低音銅管樂器,是西洋銅管樂器中號體最大、發音最低的一組樂器。大號的前身是蛇形號(Serpent)和奧菲克萊德號(Ophicleide),它們的發音原理與木管樂器相像,由啟閉管側的音孔來縮短或延長空氣柱的長度改變音高,其音響有力,但比較粗獷,與一般的銅管樂器音響不致。為尋求與銅管樂器更為協和的低音樂器,十九世紀的許多音樂家和樂器製造家進行了探索與發明創造,先後出現了邦巴東號(Bombardon)、尤風寧號(Euphonium)和由德國作曲家理查德·與瓦格納(Richard·Waguer, 1813-1883)發明的瓦格納大號(Wagner Tuba)等低音樂器。在音響效果上較前有了明顯的改進。許多作曲家在作品中使用了這些樂器,產生了與銅管樂器相協和的音響效果。 現代大號的發明,通常批的是:1835年由德國樂器製造師·弋特弗里德·莫里茨( Moritz·J·G,1777-1840),根據當時普魯士的一個軍樂隊的音樂監督維爾海姆·旨里德里赫·維帕列赫特(Wieprecht·W·F,1802-1872)的設計草圖,製造完成於柏林的F調倍低音大號。這種大號最初在軍樂隊中使用,它音域較寬、演奏技術也比較靈活,音響效果比較好,得到許多作曲家的贊同,很快就被用進了管弦樂隊中。 薩克斯·阿道夫(Sax·Adolphe,1814-1894)在大號的改進上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他成功地確定了銅管樂器之間的尺寸比例,形成了七種基本尺寸的薩克斯號(Saxhorn)系列,並於1845年申請了專利。因此,也有人稱大號為薩克斯大號。 蘇薩號(Sousaphone),也叫「扛號」或「圈貝司」,屬於大號的一個種類。由美國著名的軍樂指揮家、作曲家蘇薩·約翰·菲利普(Souai·John·Philip, 1854-1932)發明而得名,他把抱著演奏的橢圓形號體的大號,改造為圓圈狀號體,並能套在身上,背著演奏的大號。既方便了軍樂隊的使用,同時也增強了樂隊的氣勢。1899年發明的蘇薩號的喇叭口是朝左上方的並和號體連為一體。新型的蘇薩號完善於1908年,它的喇叭口和號體是分離的,使用時,將喇叭口組裝到號體上,用螺絲固定,喇叭口在演奏者的頭頂並朝向前方。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音樂的發展,大號樂器一直在不斷地改進和完善。現在樂隊中使用的大號,多為倍低音大號。
❸ 太陽號的發明過程
蘇薩的父親是葡萄牙後裔,母親則有德國血統。但這並未使他們的兒子精於世道或過早地顯露出音樂天賦。蘇薩於1854年出生於華盛頓,7歲時便開始學習小提琴。6年後,他在一個馬戲班樂隊中謀到一席之地,但他的父親認為那是個不可靠的職業,因而在以後由他安排,替蘇薩在海軍陸戰隊樂隊注冊,當了一名見習演奏員。
5年的海軍陸戰隊樂隊生涯所積累下的豐富經驗,對於一個來來的軍樂隊指揮家來說已足夠,蘇薩設法離開了該樂隊。幾個月之後,他便帶領一支小型演出隊四處演奏,並陶醉於他首次創作的樂曲而帶來的歡樂之中。20歲的他已發現許多的音樂出版商都樂意接受他的作品,其實,那隻不過是些歌曲,簡易的戲曲小品偶爾也有一兩部輕歌劇而已。而進行曲――這些給他在音樂史上奠定永恆地位的傑作――要在稍後的時期才問世。
直到後來,蘇薩以美國海軍陸戰隊樂團樂長的身份重返公職,並在5屆總統的任期國內工作和服務。也就是在這段時期,他的樂隊在政府的一些最隆重的儀式和慶典中擔任了重要的角色,而他也向美國人民奉獻上了早期的進行曲傑作。
蘇薩於1886年創作的《羅馬鬥士》進行曲,是他給予美國樂壇的首次真正的震動。這首進行曲為他以後的許多成功的作品定立了風格。從美國東海岸的樂隊都把這首樂曲作為他們的保留曲目。在費城的一次大檢閱中,人們竟聽到由17支軍樂隊同時高奏的《羅馬鬥士》。在其後的幾年裡,他又創作出了許多他最傑出的進行曲。如《聖泊爾·費德里斯》――海軍陸戰隊用它來鼓舞士氣――《高中學生進行曲》和《華盛頗郵報進行曲》等等。
由於華盛頓郵報一直致力於鼓勵公立學校的學生們用更加具有文學性的語言表達他們的思想,蘇薩有意為該報創作這首進行曲獻給它和它的讀者。這是個絕妙的主意。1889年,華盛頓郵報要舉辦一次有獎競賽,以鼓勵兒童的短文創作。授獎儀式安排的史密斯琛學院進行。屆時,所有的來賓和參賽者都將欣賞到海軍陸戰隊樂隊特選出來的樂曲。授獎活動的前幾天,郵報請蘇薩為大賽創作一首樂曲,他非常樂意地答應了。這樣,在1889年6月19日這一天,《華盛頓郵報進行曲》在二千多兒童和他們父母、朋友的面前奏響,從而成為了蘇薩創作的最偉大的作品之一。當時,美國的一些舞蹈大師正在不遺餘力地向公眾介紹一種新的舞廳舞蹈,於是便將《華盛頓郵報進行曲》作為推廣這種舞蹈的伴賽樂曲,以確保其流行開來。後來,這種舞蹈確實獲得了成功,在所有的舞廳里,華爾茲迅速地退居其次。那時候,蘇薩剛30出頭。
和另一位著名作曲家福斯特一樣,年輕的蘇薩在處理財務方面沒有任何經驗,對商務也一竅不通。他的一些早期優秀作品,僅以每曲35美元的低價全部賣給了亨利·克萊門――費城的一個奸滑、狡詐的出版商。發行所帶來的豐厚利潤,蘇薩未得分文,卻使克萊門建起了一家管樂器工廠。
作為海軍陸戰隊樂隊樂長,蘇薩的收入很難在富有的美國人之中排上名農。他的年薪約在1,500美元左右。因此當有人提出如果他願意組建他自己的樂隊,就將他的年薪翻4倍,再加上演出的利潤分成時,他無法抵禦如此誘惑,他一生中第二次做出了辭去公職的決定。當1892年他的職務辭去之後,便立即著手成立他自己的優秀樂團。他的聲譽傾刻間就吸引了全國眾多的一流管樂家。到1893年的時候,蘇薩的樂團已成為芝加哥國際博覽會上最引人注意的節目。同年與沃特·達姆羅什和約愛樂樂團在卡內基音樂廳的成功合作演出,更使樂團聲譽鵲起。
此時的蘇薩,已開始意識到他的作品具有巨大的潛在價值,就在他的新樂團組建後的第二年,他與康涅狄格州的出版商約翰.喬奇簽訂了一份合同。這份合同確保了他獲得作為一位作曲家所應享有的尊重和利益。合同簽訂後出版的第一首進行曲是《自由之鍾》。這首樂曲使蘇薩在其後幾年裡盡賺了35,000元。而他後來的作品更使其收入增加了好幾倍。
蘇薩最偉大的進行曲構思於1896年,即他在歐洲度完假返回美國的歸途中。「當我在甲板上來回走動時(他在他的自傳《向前進》中這樣寫道),腦海中開始體會到軍樂隊演奏特有的節奏撞擊效果――,在整個海上旅途中,想像中的樂隊總是在不停地奏響同一個主題,非常清晰。旋律聲在耳畔回盪,再回盪。在船上,我沒有把音符立即記在譜子上,但當我一上岸,就馬上把腦海中樂隊演奏的旋律、節奏等記錄下來了。」
蘇薩在輪船甲板的構思的這首進行曲就是《星條旗永不落》,這也許地是他所創作的最偉大、最流行的樂曲了。直到今天,任何重大的遊行、檢閱,如果沒有安排這首令人激動不已的作品,都會被認為是不完整的。
蘇薩和他率領的那些長號、大管、圓號、小號、單簧管、大號,薩克管、雙簧管、短號演奏家們,還有那些出色的鼓手們,來往穿梭於全國各地作巡迴演出。當時,軍樂隊里最大大的成員叫「黑里康大號」,演奏時就像纏繞在身上一樣,在其它樂器演奏前,它那巨大的喇叭口沙啞、粗魯地嘟嘟幾聲。蘇薩不喜歡這種音樂效果,為此他親自設計了一種大號,帶一個直立的喇叭口,這樣就使得這種大號的音量可以擴散展開、柔和動聽,直到滿意為止。後來,製造公司沃爾利特公司為這種新樂器起名為「蘇薩號」。此名延用至今,而旦直到現在,它仍是軍樂隊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蘇薩並不滿足於僅僅在國內演奏。他的樂隊曾先後4次前往歐洲演出。在1911年,他們開始了雄心勃勃的環球巡迴演出,向南非、澳大利亞、紐西蘭、斐濟群島和夏威夷的人們介紹他的偉大進行曲作品。在夏威夷時,蘇薩全身被人戴上許多花環,以至將耳朵都遮掩了。蘇薩有很多朋友和崇拜者,他們中很有一些名聲顯赫的人士。如職業拳擊家鮑比·菲德莫恩期,約翰·蘇里文,西—美戰爭中的英雄喬治·德威上校,英王愛德華7世和托馬斯·艾迪生。
當斯特拉文斯基――他後來成為費城交響樂團的藝術總監――首次到美時,他在紐約馬戲場出席了蘇薩的一次音樂會。斯特拉文斯基後來說,那些進行曲讓他激動不已,蘇薩進行曲所特有的節奏進行讓他心曠神怡,他認為其價值是無與倫比的。從那時起,斯特拉文斯基說,他一直都想見見「那個留著海盜胡須的傢伙」。
確實,直到1917年美國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蘇薩重新參加海軍時為止,胡須一直是蘇薩相貌的重要特徵。他的身材矮胖,要不是那付修剪整齊、微微上翹的胡須,他可說是貌不驚人,但由於在海軍陸戰隊的高領制服上再加上這付胡須,就好像給他平添了一般英武之氣。在他率領自己的樂團,而不是在海軍陸戰隊和海軍軍隊服役的25年間,在某種程度上,胡須成了蘇薩最明顯的標記。他的胡須總是修飾得干凈整潔,絕對沒有一根胡須零生亂長。這簡直就和他的作品一模一樣,精雕細琢、結構完整、完美無瑕。如果說胡須是他多年來一直鍾愛的尤物,但在戰爭期間卻沒有了它的位置。從1917年起,灰白上翹的胡須便結束了它構成蘇薩神聖尊嚴姿態和光彩照人形象的崇高使命。
❹ 什麼叫大號
1.正規的名稱,常用的名稱,稱號;
2.互聯網用戶的帳號,真實常用的帳號,一般指玩游戲用的常用重點帳號。
3.在南方部分地區,如廣西等地,大號指大便,相對應的小號指的是小便。
4.大號,指軍號或薩克號系的大型低音銅管樂器;帝王的號令;對他人字型大小的敬稱。語出《易·渙》:「渙汗其大號。」
5.大號(或低音大號)是一種管樂、管弦樂隊中音域最低的銅管樂器,一八三五年德國人魏普萊西特發明。這種樂器有降E調和降B調C調F調四種,大號的音色非常的深厚,在樂隊中擔當最低音聲部,為了步行及攜帶方便,通常使用背帶把大號抱在胸前演奏。
❺ 大號是什麼意思
解答如下:
大號(或低音大號)是一種管樂、管弦樂隊中音域最低的銅管樂器,一八三五年德國人魏普萊西特發明。
這種樂器有降E調和降B調C調三種,大號的音色非常的深厚,在樂隊中擔當最低音聲部,為了步行及攜帶方便,通常使用背帶把大號抱在胸前演奏
❻ 誰發明了「=」「()」
運算符號並不是隨著運算的產生而立即出現的。我國在商代就已經有加法、減法運算,但同埃及、希臘和印度等文明古國一樣,都還沒有加法符號,只是把兩個數字寫在一起來表示相加。公元6世紀,印度人開始把單詞的縮當成運算符號。後來歐洲人承襲印度人的做法,如16世紀,義大利科學家N·塔塔里亞用義大利文"Più"(加的意思)的第一個字母表示加
❼ 長號是誰發明的
長號 古稱長鳴、中鳴、招軍、銅角、馬吹等。是瑤、壯、苗、彝、哈尼、布依、土家、維吾爾、漢等族唇振氣鳴樂器。瑤語稱當嘹。彝語稱大巴拉。布依語稱莽列。維吾 爾語稱卡奈依。漢族稱大號、長尖、喇叭、尖子號等。流行於全國各 地,尤以廣西、雲南、貴州、新疆等省、區最為盛行。 歷史較悠久。我國古代所有喇叭類型的氣鳴樂器都通稱為角,最初是用天然的牛角吹奏,後發展為用竹、木、皮革、銅等材料製作,長號則是由古代的角衍變而來。古代為軍中樂,文 獻多有記載。《通禮義纂》:「長鳴角也,按蚩尤師魍魎與黃帝戰於涿鹿,帝令吹角,為龍鳴,以御之。魏武帝征烏桓,軍思歸,乃減角為中鳴,其聲尤悲,以應胡笳」(引《太平御 覽》)。《通雅》中有:「長鳴今時之號通也,口圓而長,如竹,……從中抽出吹之, 晉即有鳴葭。」在漢代的鼓吹樂中,開始是用角和笳,後又以鼓和角為主要樂器。唐代段成 式《篥格》:「革角,長五尺,形如竹筒,鹵簿、軍中皆用之,或竹木,或皮。」《唐書 ·儀衛志》:「大駕鹵簿,長鳴中鳴大角者皆二十。」宋代沿用此制,至紹興十六年(1146 年),長鳴、中鳴竟達各六十之多,遼、金兩代鼓吹部的長鳴和中鳴各二十。明時方有銅角 。 明代王圻《三才圖會》:「古角以木為之,今以銅,即古角之變體也。其本細,其末鉅,本 常納於腹中,用即出之。為軍中之樂。」這種銅角與今日所稱長號極為相似。1959年,在江 蘇省江寧縣水閣子應塘村的明代沐英墓中出土一支長號,三節構成,全長115.5厘 米、喇叭口直徑20.5厘米。據《明史》載,沐英(1345年—1392年)生前曾授為帳前都尉,是個武職官員。這件長號當為他生前在儀仗中所用的樂器,現藏於江蘇省博物館。 通體用薄銅片製作,由上、中、下三節銅管組成。上節為嘴節,頂端有鍋底形號嘴,中節為 伸縮節,下節為喇叭節(圖)。管體可伸可縮,不使用時,上、中兩節可縮進喇叭 節內,對攜帶和保存十分方便。各民族、各地區的長號,規格不同,長短不一。 瑤族的當嘹和壯族、苗族的長號,流行於桂西和黔東南一帶。管體全長155厘米。上節長30 厘米,頂端號嘴直徑5厘米、深0.8厘米,下端銅圓包直徑6厘米。中節長61 厘米,喇叭節長64厘米、喇叭口直徑22厘米。演奏時,上、中兩節拉出,左手伸直托扶管身 ,右手持握上節,管體略傾向左側,口貼鍋形號嘴吹氣發音,多為基音和第一、第二泛音, 聲音低沉、深厚,音量洪大,聞及數里。一般不單獨吹奏。在廣西、貴州,是各族八音(即 八仙)樂隊的低音樂器。所奏樂曲,均為八音曲牌。 彝族的大巴拉,流行於雲南楚雄、大姚、施甸和四川西昌、會理一帶。在四川涼山彝族自治 州博物館里,收藏著一支阿都土司家的長號,全長171厘米,上節52.3厘米、中節60 .5厘米、下節59厘米。吹嘴直徑4.8厘米、孔徑3厘米。長號是彝族節日喜慶和婚 喪嫁娶等場合中必用的樂器,在傳統節日里,要同時奏響幾十支長號,音響驚天動地,場面 分外壯觀。 維吾爾族的卡奈依,流行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銅制,三節,全長150厘米~180厘米。能奏 出 筒音和五度泛音兩個音。過去常在藩王、伯克的迎賓儀式中使用;現在多用於喜慶節日的群 眾性歌舞活動中,它常作為納格拉、蘇爾奈民間鼓吹樂隊的低音樂器。演奏中不時地奏出筒 音和五度泛音,使之成為樂曲中有固定音高的持續音,因其音量宏大而使演奏效果特別強烈 ,可壯樂隊聲威,烘托節日氣氛。卡奈依經常使用一對或兩三對,很少單獨使用,其用量 多少可表示禮儀的隆重程度。吹奏者常對稱地站在鼓吹樂隊的兩旁,整齊地轉動卡奈依的方 向,把音響傳向四方。 漢族地區的長號,一般全長130厘米~150厘米,廣泛用於蘇、浙、閩、豫等地的民間吹打音 樂中 ,如浙東鑼鼓、十番鑼鼓等。許多戲曲音樂伴奏也使用長號,如在京劇傳統劇目中,在豫北 、冀南、魯西、皖北的古老劇種大平調(劇團中稱長夾子)和大弦戲中,在河南各地的羅戲音樂伴奏中,都要用到長號,有的還使用兩支。凡武將出場、元帥升帳、兩軍對壘、開打廝殺 等場面,都要吹奏,以示斗爭激烈、氣勢威武。河南有些地區在民間喜慶活動中,也要用數 支長號齊奏。
記得採納啊
❽ 長號發明者
長號
古稱長鳴、中鳴、招軍、銅角、馬吹等。是瑤、壯、苗、彝、哈尼、布依、土家、維吾爾、漢等族唇振氣鳴樂器。瑤語稱當嘹。彝語稱大巴拉。布依語稱莽列。維吾 爾語稱卡奈依。漢族稱大號、長尖、喇叭、尖子號等。流行於全國各 地,尤以廣西、雲南、貴州、新疆等省、區最為盛行。
歷史較悠久。我國古代所有喇叭類型的氣鳴樂器都通稱為角,最初是用天然的牛角吹奏,後發展為用竹、木、皮革、銅等材料製作,長號則是由古代的角衍變而來。古代為軍中樂,文 獻多有記載。《通禮義纂》:「長鳴角也,按蚩尤師魍魎與黃帝戰於涿鹿,帝令吹角,為 龍 鳴,以御之。魏武帝征烏桓,軍思歸,乃減角為中鳴,其聲尤悲,以應胡笳」(引《太平御 覽》)。《通雅》中有:「長鳴今時之號通也,口圓而長,如竹
❾ 大號的介紹
大號(或低音大號)是一種管樂、管弦樂隊中音域最低的銅管樂器,一八三五年德國人魏普萊西特發明。這種樂器有降E調和降B調C調F調四種,大號的音色非常的深厚,在樂隊中擔當最低音聲部,為了步行及攜帶方便,通常使用背帶把大號抱在胸前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