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創造政治和諧

創造政治和諧

發布時間:2021-11-14 05:18:45

A. 政治九年級 怎樣構建和諧社會

1、構建和諧社會必須用科學的發展觀來指導
科學發展觀就是認真落實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這既是經濟工作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也是解決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諸多矛盾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2、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
把控制人口、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長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使經濟建設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良性循環。把當前發展與長遠發展統籌規劃,促進環境增長方式的轉變,實現經濟和社會的長期可持續發展。自然資源的持續利用是保障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標志。提高人口生活質量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目標。
3、把控制人口、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放在突出的位置
4、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人類生存在大自然,就必須融於大自然當中,人類要很好地生存,就必須要營造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因為我們要從自然中不斷索取,如果不按規律地加以保護,必然受到懲罰。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進程中,必須把生態環境建設和生態治理二者有機結合起來。
5、構建和諧社會要發揮區域優勢
(1)優化產業結構,提高區域經濟競爭力
發揮區域優勢,在人口密集、勞動力和基礎比較好的地方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產業和高科技產業,提升區域競爭力。在工業產業鏈條中,從一般加工業到機械製造業再到電子信息業和高科技產業,產業結構要由低到高發展的形態,不斷優化產業結構,不斷提高高端產業的比重,不斷發展高附加值的產品結構。這樣才有利於提升區域經濟的競爭力。
(2)推動工業重型化,提高區域經濟競爭力
在工業條件比較好的地區如廣東的惠州、珠三角,東北老區等地,隨著資本密集度、技術密集度和高加工度的提高,重型裝備工業和石油化學工業成為產業升級的方向。發達國家出於競爭和比較優勢的需要,逐步向欠發達國家轉移重化工業。我們要抓住發達國家工業轉移的機遇,適時地承接轉移,發展自己,增加我們的產業結構的高度。
(3)大力提高工業化進程,提高區域經濟競爭力
區域經濟競爭力的提高要依靠工業化,區域經濟的發展要靠工業化,要實現經濟現代化,歷史證明,工業化是必由之路。在以農業為主體的地區,必須以工業化作為導向,加速工業化,進而以工業來反哺農業,改造農業,以搞工業的方法來搞農業,實現農業產業化。工業化同時是城市化的基礎,是城市化的產業支撐。城市是隨著工業的發展而逐步擴展的,而城市作為人才、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聚集地,又為工業提供便利的服務,進而推動工業化的發展。所以,在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業產業化中,工業化是核心,是推動力,因而也決定著區域經濟的競爭力。構建和諧社會就是要使這一地區的經濟從農業經濟為主體到以工業為主體的質的飛躍。
(4)努力解決"三農"問題,提高區域經濟的競爭力
政府引導、科學規劃、通過市場運作、產業化來支撐城鎮化機制,加大中心鎮的建設力度,大力抓好農村的"三化"建設。重點扶持偏遠山區和落後地區完成鎮通行政村公路硬底化建設,促進偏遠落後地區的經濟發展,健全村級財務管理制度,加強農村集體經濟審計監督,規范集體資產和財務管理,減少農村基層組織與村民之間的矛盾,使農村穩定和諧。
(5)打造"以民為本"的政府,提高區域經濟的競爭力。
必須按照科學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和人民滿意的要求,努力提高政府的服務意識、引導意識、行政能力和管理水平。轉變職能,要實行"積極不幹預政策"。為企業和市場構築良好的平台,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切實抓好政府機關作風建設。落實廉政建設責任制和述職述廉制度。努力建設一個"以民為本"的和諧政府。
此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還要解決多方面的矛盾。全社會要通過正確的引導,倡導科學,文明道德,弘揚主旋律,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文化宣傳、工、青、婦等部門要通過評選"五好家庭"、"模範丈夫"、"微笑妻子"等方式、方法來構建和諧社會的最小的單元——細胞家庭。構建和諧家庭,構建和諧生活小區,構建和諧村莊(全國文明村,省級文明村,市級文明村),評選和諧單位、和諧戰線、行業、構建文明省、市、縣、鎮等等,使全社會形成一個良好的和諧氛圍。

B. 政治題——構建和諧社會的意義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同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機統一的。它們既有不可分割的緊密聯系,又有各自的特殊性。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堅實基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又可以為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條件。我們要通過發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來不斷增強和諧社會建設的物質基礎,通過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來不斷加強和諧社會建設的政治保障,通過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來不斷鞏固和諧社會建設的精神支撐,同時又通過和諧社會建設來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創造有利的社會條件。

C. 「構建和諧社會」是指什麼它的任務是什麼

今天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富有時代意義、蘊涵和諧豐富的新課題,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以深刻的啟示。

1.人與社會的和諧,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標

人與社會的關系,始終是人生存與發展所面臨的主要關系。古代社會「人的依賴關系」把人進行等級分裂,造成人的對立;資本主義社會人對物的依賴關系,使人陷入物質價值的追求而互相爭斗,都不能實現和諧發展。為了解決人與社會的沖突,馬克思和恩格思提出了「自由人的聯合體」,即在這樣一個聯合體中,「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這一思想既揚棄和超越了單純群體本位和極端個人本位,又否定和克服了個人與社會關系的割裂,是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的理想目標。這就要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把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統一起來既要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又全面提高大學生的自身素質,充分發揮大學生的內在潛能。

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結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幫助大學生了解這個目標對自己要求包括思想政治素質方面的要求,提高按照這些要求進行自我教育,自我塑造的自覺性、主動性;並且把縮小「現實」與「目標」之間的差距作為自己應該承擔的歷史使命,增強社會責任感、使命感,激發奮斗精神;其次,必須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地緊密結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歷史進程中社會生活實際,勇於積極主動地回答而不是消極迴避大學生所關心的問題,尤其是重大現實問題,才能滿足大學生渴望答疑解惑的需求,指引他們在急劇變化而且日益多樣化生活中找到明確的前進方向;真正做到人與社會的和諧;第三,大學生必須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深入進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深入進行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規范為基礎,深入進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深入進行素質教育。只有這樣才能造就和諧的大學生,不僅具備豐富的專業技術知識,還具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能正確合理地處理個人與自然,個人與社會的錯綜復雜的關系,真正融入社會,融入自然。在當前構建和諧社會情況下,還要深入開展和諧社會教育,科學發展教育,促進大學生全面和諧發展。

2.人與環境的和諧要求拓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領域

人與環境的和諧包含人與自然的和諧和人與社會環境的和諧。第一,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所面臨的基本關系。馬克思主義認為,人一方面要發展科學技術,發展自己,超越自然,成為自然的主人;另一方面,人要從私有制和個人本位狀態下解放出來,克服孤立的個人的狹隘,尋求類主體的人和自然關系的和諧。從我國的歷史和現實情況來看,一方面,由於科學技術落後,人對自然的開發還不充分,許多人還處在對自然的依賴狀態;另一方面,在我國實現現代化過程中,也出現了人與自然的矛盾與沖突,一些人在利用科學技術發展工業時,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過分開發稀有資源並造成污染,使環境惡化,危及人的生命安全;一些人物慾膨脹,無節制地享用自然珍惜資源和現代物資條件,加速物種滅絕和垃圾遺棄,破壞了生態平衡;一些人為了眼前利益,對自然資源進行盲目甚至掠奪性開發,違背自然規律,已經並還將遭受自然的嚴厲報復和懲罰。人與自然的矛盾已經威脅到人與社會的生存和發展。因此,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拓展新的領域,比如進行生態教育,不但要提高大學生的掌握科學技術和能力,而且要強調統籌發展和對自然的責任,反對物質享樂主義,不斷抑制和緩解人與自然的矛盾,探索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和諧格局。第二,人與社會環境的和諧。《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全社會都要關心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支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宣傳、理論、新聞、文藝、出版等方面要堅持弘揚主旋律,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為大學生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各類網站要牢牢把握正確的導向、主動承當社會的責任,積極開發教育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網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要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更多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各級政府和企事業單位要鼓勵和支持面向大學生的公益文化活動。要依法加強對學校周邊的文化、娛樂、商業經營活動的管理,堅決取締干擾學校的正常教學,生活秩序的經營性的娛樂活動場所,嚴厲打擊各種刑事犯罪活動,及時處理侵害學生合法權益、身心健康的事件和影響學校、社會穩定的事端。黨政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以及街道、社區、村鎮等要主動配合作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現代信息技術的延伸,網路的重要作用,要求我們要拓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域,搞好網路道德教育,把握互聯網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權。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以課外活動為主要特徵的群體文化,是一個學校的精神、傳統、作風和文化追求的綜合體現。校園文化對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層的滲透作用。實踐證明校園文化是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很好的一種新的載體,校園文化活動可以豐富大學生的人文知識,陶冶情操,提高他們的人文素質,培養他們的人文精神;可以寓思想政治教育於文娛活動、知識傳播之中;具有「無意識教育」和「形象教育」特點。當前要拓展校園文化建設,緊緊圍繞和重塑和再創校園文化既體現歷史傳統,又反映時代特徵校園精神展開,追尋校園文化建設的新亮點,培養高素質的現代人。學校要積極主動建立與家庭互相溝通的渠道,同時爭取全社會的大力支持,努力建立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群齊抓共管、有關部門各負其責、全社會大力支持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形成全黨全社會共同關心支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強大合力,達到匹配性和諧。

3.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人,而人既是個體的人,又是群體的人,並且都是感情、有需要的。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年齡層,處於思想逐漸趨於成熟階段,他們的思想活躍,自我意識、平等意識較強,每個學生都迫切的希望別人關心他們,尊重他們;因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根據這個特點展開,以學生為根本,尊重他們,尊重他們的權利和尊嚴,啟發學生的自覺性;以學生為基本,關心他們,關心他們的需要和利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學生為資本,開發他們,開發他們價值和能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具體的來講,要構建以人為本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體系。第一,確立大學生主體地位,建立大學生參與的思想政治教育機制。確立大學生主體地位,就是尊重學生在整個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主動性的發揮,給他們以平等自由參與的機會,讓他們能充分地自我認識、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激勵和自我完善,從而學會對自我負責、對他人負責、對社會負責,以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確立大學生主體地位,還要引導和鼓勵學生主動地參與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活動,如引導學生對形勢政策的分析,開展熱點問題的討論;鼓勵大學生參加的社會調查和實踐,開展社會服務活動與義務勞動,參與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等等,促使大學生主動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和諧發展。第二,注重人文關懷,健全大學生就業指導和心理健康教育服務體系。加強對大學生的人文關懷,理解學生、尊重學生、愛護學生,關注學生的實際需要、特別是對貧困生的幫助,建立以國家助學貸款為主體,包括「獎、貸、減、免、勤、資、補」為一體的幫困助學制度,為學生的發展創造條件是構建以人為本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重要基礎。因為,只有在得到愛護、獲得尊重、保證身心健康的前提下,學生的主體性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主動參與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多項活動中。這種人文關懷的內容是豐富的、多方面的,其中尤其要健全大學生就業指導和心理健康教育服務體系。當前,大學生就業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高等教育的擴招,大學畢業生的數量呈逐年上升的趨勢,而社會提供的就業崗位相對偏少,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進一步加強對畢業生的就業指導與服務工作。學校要把畢業生的就業指導與服務工作確定為「一把手工程」,由黨委書記、校長負總責,各院系也成立以黨政一把手為組長的就業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健全畢業生就業工作的組織機構和工作制度,開設大學生就業指導課,提供個�%D

D. 政治:如何構建和諧的家庭關系

1、要互相尊重。對外人,我們都能做到最起碼的尊重,何況是最親的親人。

2、多溝通。多交流交流是家人之間解決問題的一個手段,不管遇到什麼問題還是事情,交流溝通是解決問題的最快途徑。

3、一顆寬容的心。不管是父母與子女還是夫妻,有一顆寬容包容的心,能夠讓對方在這個家庭裡面生活得更加的舒適。

4、如果婚姻緊張,一線照顧者更加強跟孩子的關系,剩下一位則慢慢淡出家庭。這個過程中孩子逐漸長大,但依然不知道什麼叫做健全的家庭關系,不知道什麼是愛,不知道怎樣正確跟異性相處,對婚戀觀也沒有概念。

(4)創造政治和諧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要認識到家庭和諧不僅可以為每個家庭成員創造一個有利於生存和發展的小環境,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生活質量,可以使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要認識家庭和諧不是僅靠一個美好的理念和想法就能實現的,而是要善於化解家庭中隨時可能發生的矛盾和沖突,善於在家庭成員之間及時溝通,把矛盾解決在萌芽狀態,減少或縮小因矛盾而產生的不良影響。

E. 從政治角度講,為什麼要構建和諧社會

必要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適應了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的客觀要求,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願望。要在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扎扎實實做好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各項工作。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個社會理想,也是包括中國共產黨在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不懈追求的一個社會理想。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經驗,根據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和我國社會出現的新趨勢新特點,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民主法治,就是社會主義民主得到充分發揚,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切實落實,各方面積極因素得到廣泛調動;公平正義,就是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誠信友愛,就是全社會互幫互助、誠實守信,全體人民平等友愛、融洽相處;充滿活力,就是能夠使一切有利於社會進步的創造願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會組織機制健全,社會管理完善,社會秩序良好,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社會保持安定團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這些基本特徵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全面把握和體現。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遵循以下原則: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必須堅持科學發展,必須堅持改革開放,必須堅持民主法治,必須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全社會共同建設。
如何做:1.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同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機統一的。要通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來不斷增強和諧社會建設的物質基礎,通過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來不斷加強和諧社會建設的政治保障,通過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來不斷鞏固和諧社會建設的精神支撐,同時又通過和諧社會建設來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創造有利的社會條件。
2.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須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五個統籌」,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全面發展;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必須尊重人民群眾的創造精神,通過深化改革、創新體制,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必須注重社會公平,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妥善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必須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堅持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以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使改革發展穩定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確保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確保社會政治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為了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要切實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發展社會主義民主、落實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處理好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和治理工作、做好保持社會穩定的工作。
3.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加強和改善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各項工作的領導,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擺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建立有效的領導機制和工作機制,認真研究解決重大問題和突出問題,不斷認識和把握新形勢下和諧社會建設的特點和規律。

F. 為加速政治和諧的建設,你准備怎樣做

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
一、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原因是什麼?
1、主要原因:①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②堅持深化改革、不斷擴大對外開放;③堅持四項基本原則;④堅定不移地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可持續發展戰略;⑤堅持計劃生育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⑥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等。
2、根本原因: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二、改革開放的作用是什麼?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決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
三、改革的必要性和實質是什麼?
1、必要性: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還不成熟、不完善,存在種種弊端,因此,必須進行改革。
2、實質: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四、我國為什麼要長期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
1、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
2、我國現代化建設面臨著資金不足、技術和管理經驗落後等困難。
五、面對改革開放的大趨勢,我們中學生應如何去做?
我們應充分認識到改革開放事業的艱巨性,積極宣傳我國的改革開放政策,爭做改革事業的擁護者、參與者和推動者。同時,我們還應樹立平等、開放、參與的國際意識,加強學習,努力實踐,全面提高自身素質,為將來參與我國的對外開放事業做好充分准備。
專題二: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著力構建和諧社會
一、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法是什麼?
1、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2、核心是以人為本。
3、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4、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二、要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我們應該怎樣做?
①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積極向公眾宣傳保護環境和合理利用資源的基本國策。②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道德素質,為構建和諧家庭、和諧社區、和諧校園做力所能及的事情。③針對本地區存在不和諧現象,如:環境問題、治安問題等搞好調查,並向有關部門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建議,為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作出自己的貢獻。
專題三: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
一、我國目前的小康具有什麼樣的特點?總體小康與全面小康有什麼不同?
我國已初步實現小康,已經在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然而,我國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在21世紀頭20年,我國要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二、作為青少年學生,我們能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做些什麼?
我們要樹立遠大志向,立足我國的基本國情,著眼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努力學習,提高科學文化素質,自覺投身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擔當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專題四: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一、如何理解又好又快的發展理念?
「好」就是以人為本,關切民生,推進民主,保障人權,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之路,實現人民幸福的最大化。「快」就是加速「好」的實現,努力把「好」變成現實
。二、我國為什麼大力提倡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1、這是由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的。2、這是緩解我國目前嚴峻資源環境形勢的必然選擇。
3、這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選擇。
三、如何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1、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要堅持計劃生育和保護資源、環境的基本國策,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2、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
3、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要提高資源利用率,減輕環境污染,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真正實現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4、堅持改革開放。
專題五:節能減排 建設生態文明
一、為什麼要節能減排、建設生態文明?
1、這是由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的。
2、這是貫徹落實科學觀、實現可持續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3、建設節能減排型與環境友好型社會與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根本要求相一致。
三、怎樣建設生態文明?
1、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2、堅持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3、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誰開發誰保護,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
4、加大環保科技攻關力度。
5、堅持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
四、青少年應為節能減排、建設生態文明作出怎樣的貢獻?
①青少年作為祖國未來的建設者,要關注我國的人口、資源、環境形勢,積極擁護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保護資源環境的基本國策和可持續發展戰略;
②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培養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習慣;
③樹立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積極同破壞環境、浪費資源的行為作斗爭,依法保護好我們的家園。
專題六: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
一、60年來,內蒙古自治區發生的巨大變化給了我們哪些啟示?
1、必須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2、必須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3、必須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4、必須充分調動全國各族人民的積極性。
二、為維護民族團結、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我們青少年能做些什麼?
維護民族團結是每個公民的神聖職責,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我們青少年要自覺履行責任和義務,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風俗習慣、語言文字等;在物質上、精神上關心和幫助少數民族同學;堅決同破壞民族團結的言行作斗爭,為維護民族團結、國家統一作出貢獻。
專題七:加強文化建設 發展先進文化
一、在當代中國,發展先進文化就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就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培養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這也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根本任務
。二、我國應如何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1、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2、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3、積極吸收整個人類所創造的一切優秀文化成果。4、自覺抵制腐朽思想的影響。5、加強對青少年的傳統文化教育。三、在加強先進文化建設的過程中,我們青少年應該怎樣做?
我們青少年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繼承和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培養自己的文化創新能力;自覺學習和吸收一切優秀的文化成果,尊重其他國家和民族文化的價值;積極參加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為傳承、弘揚、繁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作出貢獻。
太多了,放不下了,自己去初中政治教學網看看吧

G. 淺談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創建和諧單位

現在我國正處於轉型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好壞直接關繫到能否建設和諧社會和建設和諧社會的成敗。作為從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員,要搞好工作,關鍵在人,做人的工作就是做人的政治思想工作。如何做好新時期的思想政治工作,發揮廣大工作人員的主人翁作用,對於穩定隊伍,提高隊伍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增強思想政治人員工作的動力和能力
思想政治工作人員要想緊跟不斷發展的新形勢,就要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和指導實踐,提高其開拓創新能力。既要加強政策理論學習,提高政策水平,又要加強業務知識學習,增強服務本領。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涉及面廣,難點多,矛盾多,要想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就要到實踐中去發現新問題、研究新特點、總結新經驗、探索新途徑。通過學習、思考、實踐,進一步提高開拓創新的能力。綜合協調也是做好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必備的重要能力。提高綜合協調能力首先要增強大局意識。大局就是全局,就是發展趨勢。增強大局意識,就是認識大局,把握大局,服從和服務大局。要從大局出發,整合力量,團結協作,推動工作的完成。其次要善處各方關系。要善於協調各方關系,只有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才能相互支持,通力合作。尤其是要處理好各種利益關系,對涉及職工的切身利益的事情要做到辦事程序公開,增加透明度,允許提意見,使職工對單位有一種信任感和責任感。這樣,無形中就可以拉近單位與職工的距離,增強職工對單位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從而使廣大職工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
二、 營造進取氛圍,提高隊伍的凝聚力
在實際工作中,要充分發揮機關幹部職工的主人翁作用,不僅注重把全體職工的思想、抱負、信譽同單位的興衰聯系起來,使廣大員工樹立「單位興我榮、單位衰我恥」的觀念,還要堅持用人標准,把基層真正思想好、作風硬、素質強的人挑選到合適的思想政治工作崗位上來,並不斷提高他們的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更好地發揮政治工作人員在工作中的先鋒模範作用,以此增強單位的凝聚力、感召力。在隊伍中廣泛開展豐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活動,使全體職工認識日趨統一,精神日益振奮,干勁不斷增強,群體意識不斷強化。
三、 增強為基層服務的能力,達到穩定隊伍的目的
通過關心人、理解人、尊重人達到激勵人、塑造人的目的。作為思想政治工作人員,首先要不斷的強化廣大職工的主人翁地位。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質是走基層路線,只有真正樹立起全心全意為基層服務的思想,尊重廣大職工的主人翁地位,最大地調動廣大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才能促進一個單位的健康穩定發展,這也是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所追求的根本目標。
其次要及時教育和引導職工正確認識和對待局部與整體,眼前與長遠,以及集體與個人利益之間的關系,本著全心全意為職工說話、為職工辦事、立足基層的宗旨,切實關心職工疾苦,為職工排憂解難。一要增強對解決困難職工生活問題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認識。困難職工是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如果他們的基本生活狀況得不到保障,就會極大地挫傷他們工作的積極性。為困難職工辦實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老問題解決了,可能新的問題又產生了,必須堅持不懈地把解決困難職工生活問題作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務來抓。其次要深入開展好「送溫暖」「獻愛心」等互助活動,把它作為切實解決困難職工生活問題的重要措施,使困難職工不僅在經濟上得到幫助,而且在精神上也獲得幫扶。
總而言之,在現實生活和工作中,我們認識到,建設和諧社會不僅需要一流的人才、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技術、一流的裝備、更需要一流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員做保證。做好新時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們的神聖職責和使命,思想政治工作人員只有緊密聯系實際,服務大局和職工,才能從根本上提高隊伍的凝聚力,保持隊伍穩定,才能開創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H. 從政治角度論構建和諧社會

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個社會理想,也是包括中國共產黨在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不懈追求的一個社會理想。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經驗,根據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和我國社會出現的新趨勢新特點,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民主法治,就是社會主義民主得到充分發揚,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切實落實,各方面積極因素得到廣泛調動;公平正義,就是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誠信友愛,就是全社會互幫互助、誠實守信,全體人民平等友愛、融洽相處;充滿活力,就是能夠使一切有利於社會進步的創造願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會組織機制健全,社會管理完善,社會秩序良好,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社會保持安定團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這些基本特徵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全面把握和體現。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同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機統一的。要通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來不斷增強和諧社會建設的物質基礎,通過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來不斷加強和諧社會建設的政治保障,通過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來不斷鞏固和諧社會建設的精神支撐,同時又通過和諧社會建設來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創造有利的社會條件。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須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五個統籌」,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全面發展;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必須尊重人民群眾的創造精神,通過深化改革、創新體制,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必須注重社會公平,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妥善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必須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堅持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以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使改革發展穩定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確保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確保社會政治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為了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要切實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發展社會主義民主、落實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處理好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和治理工作、做好保持社會穩定的工作。

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加強和改善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各項工作的領導,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擺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建立有效的領導機制和工作機制,認真研究解決重大問題和突出問題,不斷認識和把握新形勢下和諧社會建設的特點和規律。

I. 構建和諧社會、創造文明生活需要做些什麼 運用政治術語

中國如何「構建和諧社會」?
● 易憲容
「構建和諧社會」是中國今年「兩會」的主題,也是「兩會」代表的共識及政府工作報告中的三大任務之一。可以說,政府工作報告基本上是圍繞著如何構建和諧社會在各個具體事項上展開。

現在要問的是,什麼是社會主義的和諧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如何可能?有人認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小康社會;有人認為和諧社會是一種理想、一種社會的終極目標;也有人認為和諧社會是人氣比較順,心態平和,彼此交往謙讓有禮、互敬互助。

對於前兩種解釋來說,比較大而化之,如果以此涵義,可能會讓民眾覺得到與現實相去太遠,可望不可求,因此這樣的理解是不符合中國和諧社會之本義的。對於後者,則比較具體實在,但沒有辦法用制度與規則來界定。

社會掠奪泛濫破壞和諧

在本文來看,和諧社會盡管有它的社會基礎、政治基礎、思想基礎及經濟基礎,但這些基礎歸結到一點就是社會中的每一個人能否根據個人的約束條件,來盡個人的社會責任及分享個人應有的權利,同時,個人的努力能夠通過社會公平公正的評價體系得到認可,不會受剝削與掠奪。

以個人應有的權利擴張為基礎,以此就能夠擴展到家庭和諧、組織和諧、社會和諧、國家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而這種多層次和諧不僅是有機的、動態的,而且是具體的、實在的,應該體現在每一個人現實的生活中,體現在每一個人衣住行的點點滴滴上。而只有每一個人的應有權利得到尊重與保護,才是中國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也是和諧社會之動力與源泉。

在現實生活中,為什麼會有不和諧的現象存在?如在中國,為什麼社會財富分配的兩極分化會越來越嚴重,農村與城市的二元結構越來越扭曲,貧者居無片瓦富者豪宅遍布會越來越明顯?為什麼民眾對房價的瘋漲反應會如此之強烈?股市投資者會對股市的低迷大聲吶喊?就在於中國現有的制度安排及法律規則出現某種程度的不公平。

正是由於制度規則的不公平,一方面不少民眾應有的權利或是不能夠真正分享,或是容易受到侵害與剝奪,另一方面又有人利用這種不公平大獲其利,從而一部分人掠奪另一部分人,社會掠奪泛濫,和諧社會如何可能。

比如,中國的銀行體系就是通過制度規則讓整個社會大部分金融資源集中少數銀行手中,然後行政機構又通過利率管制的方式來獨享這些資源。在這里,通過利率管制,一方面國內銀行以十分低的利率迫使全國民眾的儲蓄進入壟斷性銀行,另一方面銀行又能夠輕而易舉地以高利差向企業與個人信貸。這種不合理的制度規則使廣大民眾的財富流向國內銀行體系及少數企業與有權的個人,同時國內銀行與獲得銀行貸款的人也輕易地獲得高利潤。

國內銀行是這樣,國內股市、房地產等市場都是如此。可以說,如果這樣一些制度規則不能夠改變,和諧社會是無法建立的。

還有,中國房地產業為什麼在短短的時間內涌現許多富翁?為什麼中國的富翁一半以上會是房地產商?為什麼中國的房價會在短期內節節瘋漲?這既有在征地中對農民與城市居民的利益掠奪,也有對消費者的掠奪,對全國儲蓄民眾的掠奪。因為,中國房地產業以非市場化的方式,把房地產市場所需要的要素(土地、資金、勞動力等)成本讓全國民眾來承擔,而讓房地產的收益歸少數人所有。這種對民眾利益的侵害,可能是目前中國社會不和諧的最大的根源。

個人利益必須受到保護

那麼,在目前的情況下,構建和諧社會如何可能?最關鍵的方面就是通過法律制度來確立民眾的基本權利,通過法律制度規則來保證民眾的基本權利不受掠奪。只有這樣,民眾才能夠在現有的市場條件下力得其所,社會和諧就得以形成。

當然,個人基本權利得以確立與保護就得有一套利益沖突的協調機制。因為,在市場中,個人之間、個人與組織之間、組織與組織之間、組織與政府之間、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及國家之間,各種利益矛盾與沖突不可避免。當這些利益發生沖突時,不僅需要個人有正當表達利益訴求的渠道,也有接受這些訴求並在決策過程中表達的渠道。

在中國的社會中,為什麼惡性事情經常發生?為什麼民眾不能夠通過正式的渠道來爭取個人利益?原因在於這種機制沒有建立,或是機制不暢通。

總之,和諧社會的核心不是理想,而是民眾基本權利的享有與保護,而這種享有與保護得由政府來提供相應的法律制度,有一套有效的利益協調機制。這些都是中國經濟得以持續發展的核心。沒有市場經濟,中國經濟不能繁榮,沒有和諧社會就不能長治久安。中國能否走向和諧社會,需要一點一點地來做。

·作者是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金融發展室主任

《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提出,要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不斷提高黨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這一條在中國社會發生深刻變化的今天顯得尤其重要和迫切。

古今中外,無論是當權者還是一般善良的百姓,都希望有一個和諧的環境、和諧的社會。對此,各國政治先哲們開過許多葯方,當今世界也不乏長期沒有動亂、沒有戰爭、社會矛盾不那麼尖銳、各方面關系比較和諧的社會的例子。但問題在於,執政的中國共產黨如何在今天中國的具體環境下構建和諧的社會?

機會平等,是實現社會和諧至關重要的條件,也是一些國家的成功經驗。機會平等,就是每個公民,不管貧富「貴賤」、能力高低、是男是女,都有平等參與機會競爭的權利。競爭的結果是另一回事,但每個人都享有得到這種機會的權利,這種權利受法律保護不可剝奪。這是社會公正與正義的重要體現,也是人權的重要內容。一個社會能保證做到機會平等,就能最大限度地激活社會活力,調動人們的積極性,就能使人們心平氣順。今天社會上許多怨氣就是產生於我們這個社會還沒有真正做到機會平等。如公職、就業、教育等關繫到每個人切身利益的事情上,有些人、有些群體被公開或暗中剝奪了平等爭取機會的權利。各種社會不公,有些單位和企業實際存在的性別歧視、年齡歧視和長相歧視現象,由少數人甚至個別人在小范圍選用幹部的做法,以及經濟活動中的種種黑箱作業……無不屬於這方面的問題。那些被無辜排斥在機會之外的人們,怎麼能讓他們跟社會和諧呢?

發展是實現社會和諧的根本之道。須知,貧困是產生社會不和諧甚至社會沖突的最根本、最普遍的原因。只有最大限度地減少、減輕貧困,才能有效地醫治許多社會病和消除社會裂痕。 而發展是消除貧困的根本途徑。鄧小平看得准,他剝去種種貌似革命的假社會主義理論的外衣,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提出「發展才是硬道理」,而且要加快發展。20多年來,國家成就斐然,初步實現了小康,貧困人口和貧困現象大為減少。這為我國實現社會和諧奠定了較好的物質基礎。但這個基礎對13億人口的大國來說,還不夠堅實,還必須長期堅持發展這個執政黨第一要務不動搖,最終徹底消除貧困,鏟除社會不和諧的土壤。

抽肥補瘦,縮小貧富差別,是緩和社會矛盾,增進社會和諧的普遍做法。有窮有富,是迄今為止的社會常態。我們過去沒有認識到,我們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試圖建立一種人人過著一樣貧富生活的社會。實踐證明,那種模式抑制了人們的勞動積極性和創造精神,失去競爭能力,是不成功的。改革開放後,由於實行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政策,極大地調動了人們的積極性,推動了社會生產大發展。但由於人的能力不同,主客觀條件不同,獲得機遇的先後和多寡不同,於是就出現了一般社會都會出現的窮富差別,地區差別。對於這種現象,黨、政府和社會,首先應承認合理合法的差別,不應採取貧富拉平的做法,要繼續鼓勵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競爭發財致富,同時通過政策為弱勢人們和地區創造必要的條件增強他們的致富能力,尤其要通過依法稅收將富人和富裕地區的一部分財富收上來進行第二次分配,部分稅收用於發展公益事業,部分用於對弱勢群體和弱勢地區的補貼,這叫「抽肥補瘦」。實踐證明,這是許多國家都實行的有效政策。

當然,對以權謀私,通過各種腐敗手段非法暴富的人,必須堅決沒收非法所得,實行堅決打擊。他們與勞動致富者和合法經營致富者有著本質的不同。

用正確的手段和方法,化解和處理社會矛盾,是增進社會和諧所應該提倡的文明方法。其實社會矛盾任何時候、任何國家都會存在的,只是尖銳程度不同而已。社會要形成習慣於用合理合法的方式表達利益要求和用合理合法的方式化解和處理矛盾的機制和社會氛圍。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只會用以暴力對暴力的方式來處理矛盾,結果矛盾不但解決不了,還造成巨大的社會動盪和社會積累的巨大破壞,最後還是人民吃虧。今天的社會與過去不同了,執政者與人民群眾之間,各個社會群體之間,不存在不可調和的根本矛盾,是根本利益一致前提下的矛盾,完全應該而且能夠通過溝通、協調、調解以至行政、法律等文明的方式來解決。通過教育,在全社會形成團結互助,平等友愛,扶貧濟困的風氣,形成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風氣,形成講誠信,重責任,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的風尚。

在中國建立和諧的社會,關鍵是執政黨自身。首先執政黨內部,特別是領導高層,必須是和諧的,團結的。過去一個嚴重的教訓,是黨的高層不和諧,斗爭不斷。高層不和諧,下面各級能和諧?黨內不和諧,社會能和諧?今天不同了,全黨上下很和諧。全國有數以百萬計的黨組織,7000萬黨員,只要共產黨內部和諧,全國就亂不了。當然黨內要和諧,必須發揚黨內民主,營造黨內發表不同意見和平等討論的環境,要建立健全黨內民主制度和監督制度,把全黨積極性調動到提高黨的執政能力上來。

改革開放,是各個社會階層和社會群體利益格局的調整。中國共產黨任重道遠。但有充分理由相信,中國共產黨有能力在改革開放過程中,不斷調整化解各種矛盾,建立起中國歷史上最和諧的社會。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放到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相並列的突出位置,號召全黨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這是一個具有時代性、戰略性的重大決策。各級黨組織要從社會轉型、體制轉軌時期的實際出發,以與時俱進的精神,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正確處理影響和諧社會建設的一些重大關系。

一是正確處理經濟建設與社會各項事業發展的關系,全面落實科學的發展觀。我們黨所主張建立的和諧社會,是一個全面系統的目標,僅靠GDP的增長,無法支撐起一個人民所嚮往的全面的小康社會。因此,各級黨委必須把落實科學的發展觀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按照 「五個統籌」的要求,實現社會各個方面的和諧發展。要堅決克服一些地方在經濟建設上捨得投入,而在社會事業發展上無所作為的傾向,要切實把社會事業的發展放到重要位置,與經濟建設一同部署、一同推動、一同檢查、一同落實,促進經濟建設與科教文衛、社會保障、環境保護等各項社會事業的協同共進。

二是正確處理激發社會活力與維護社會穩定的關系,為改革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既充滿活力又富有秩序的社會。一方面,我們要通過改革,激發社會各階層的創造性活力,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在保持社會生機和活力的前提下謀求社會秩序的和諧穩定,始終做到「活而不亂」。因此,必須高度重視和妥善解決改革中因利益調整引發的社會矛盾,避免體制轉軌、社會轉型時期社會矛盾的激化。要自覺把社會和諧作為穩定工作的最高目標,堅持以和諧指導穩定工作,以和諧檢驗穩定工作,切實解決影響社會穩定的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

三是正確處理效率與公平、先富與共富的關系,妥善協調不同社會階層、群體和地區之間的利益矛盾。實現共同富裕和社會公平是和諧社會建設的兩根支柱。當前群眾對行業壟斷、城鄉差別、幹部特權、收入差距拉大等現象十分不滿。建設和諧社會,必須正確處理效率與公平、先富與共富的關系,既要通過深化改革,完善市場體制,提高資源配置和利用效率,又要通過宏觀調控,在二次分配中維護社會公平;既要鼓勵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裕起來,又要防止兩極分化;既要保護發達地區、優勢產業和先富群體的發展活力,又要高度重視和關心欠發達地區、比較困難的行業和群眾。各個地方在加快發展的同時,要把維護社會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綜合運用財政、信貸、就業、扶貧開發、法律援助等手段,逐步建立符合和諧社會目標要求的,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分配公平和人道主義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機制,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四是正確處理行政管理與社會自我管理的關系,打造社會管理新格局。真正的和諧社會是一個國家權力與公共權利良性互動的社會,是國家的行政管理與公民個人的自主管理相統一的社會。目前我們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沿用著過去以行政管理為主導的社會管理體制,這同經濟社會的發展不相適應。各級黨委政府,要按照「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總要求,堅決克服一切恩賜思想和包辦代替的做法,在進一步提高黨和政府管理社會的效能的同時,善於通過村民自治、社區自治組織,社會團體、行業組織、中介組織以及工青婦等群眾組織和各類群眾代表會議等,形成社會管理的整體合力。

五是正確處理發揮傳統政治優勢與創新群眾工作機制的關系,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正確處理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既要發揮黨組織與人民群眾密切聯系的組織優勢,發揮思想政治工作的傳統政治優勢,更要注意創新群眾工作的運行機制,建立一套確保我們黨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始終實現、維護和發展好人民根本利益的長效機制。一些地方之所以社會矛盾比較突出,干群關系緊張,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對群眾冷暖漠然視之、不聞不問,致使群眾有苦無處訴、有理無處說、有冤無處申;有的工作責任心不強,推諉扯皮,久拖不決,致使小事拖大、矛盾激化;有的辦關系案、人情案,甚至貪污受賄,以權謀私,引起民憤;有的動輒使用專政工具壓制普通上訪群眾,引起群眾不滿。這些問題的根源在於,我們的群眾工作機制僵化,缺少應對新時期、新形勢下各種新矛盾、新問題的有效辦法。各級黨委政府都要認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特點和規律,把工作重點放在建立群眾工作的長效機制上,逐步建立順暢的民意溝通機制、有效的矛盾調處機制、便民利民的服務機制、公正的司法機制、完善的監督機制和嚴格的責任追究機制。

http://www.2008red.com/member_pic_94/files/hze/html/article_1447_1.shtml

閱讀全文

與創造政治和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表 瀏覽:294
內地音樂版權 瀏覽:208
公共衛生服務今後工作計劃 瀏覽:457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