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藝術與教育的關系
在教育技術:領域的定義和范疇一書中第三章的研究和理論的影響一節里涉及有關藝術部分:
圖3.1中教學技術某些教學技術的理論基礎和領域范疇之間的關系裡開發這一領域為:傳播、視覺思維、視覺學習、視覺傳播、美學、美感。
圖3.2中教學技術某些教學技術的研究和領域范疇之間的關系裡開發領域為:媒體、文本設計、視覺學習。
在這一章中對具體的研究和理論對教學技術的領域作出貢獻和影響的方式進行綜述里的設計里的傳播理論和知覺-注意研究中論述到「傳統的傳播研究,特別是當和已經公認的人類學習的原則相結合時,對教學實際的影響時很重要的,特別時微觀情境的設計,例如頁面布局、屏幕設計、圖形和視覺設計。有關知覺及引起可控制注意的研究有特別的重要性。弗萊明(1987)描述了那些對設計者最重要的獲得注意力原則。具體而言,注意有高度的選擇性,常常被吸引到那些具有適度復雜性和新奇性的事務上,並受到學習者期望和教學暗示的強烈影響。弗萊明(1987)總結了與設計相關的知覺的特點,包括組織、比較和對比、顏色、接近程度、相關值和信息的顯示區域。」
「在歷史上,諸如上述的研究讀一媒體設計和開發具有重要意義。目前,他對新技術領域入圖像設計、桌面出版和多媒體聚焦西的設計有重要影響。更進一步說,對於視覺思維、視覺學習和視覺傳播的研究也具有及其重要的意義。」
在開發領域中有關論述中講到
「開發不僅受到傳播理論的影響,它同樣受到視覺和聽覺加工理論、視覺思維以及美學的影響。」
在微觀層次的研究中,」這些研究影響了文本設計和利用不同的技術開發教學材料的方法。計算機屏幕設計時目前微觀層次傳播指導原則應用的一個例子」。
「由於視覺思維、視覺學習和視覺傳播等理論的應用,開發范疇同樣受到視覺素養運動的影響。」
「對於製作教學材料過程中的視覺化處理,視覺思維理論可用於生成指導思想。視覺思想是一種內部的反應狀態。與其它階段相比,它包括更多的心理圖像的操作及更多的感覺和情緒的聯想(Seels 1993d)。阿恩海姆(Arncheim)(1972)把視覺思維描述為前意識的和隱喻性的思想。視覺思維要求具備將圖像按線條、形狀、顏色、紋理或者構成等元素進行組織人們可以利用這些視覺元素構成視覺語句,這對所有年齡段的人的學習都有深刻影響。」
「視覺學習理論的應用將重點放在視覺設計上,並且融入各種媒體化教學中。
㈡ 藝術史的創新和創造性對美術教育的啟發
創造性思維通常指創造性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它具有新穎性 和獨特性的特點,能使學生的學習活動中發現問題,有助於培養學生的鑽研精神,開發學 生的智力和發展能力。而美術學科是以培養學生對藝術的興趣與愛好,以教授學生的美術 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開發學生的藝術素質;培養和發展他們的審美能力,激發學生學習 活力與創造力為其特點的。作為美術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美術基礎理論和技法的同時,更 應注重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那麼,如何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 造性思維呢? 一、精心做好教學設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培養學 生的創造意識。 二、樹立學生為主體的意識,引導學生多角度觀察問題、發現問題,培養學生的求異 思維,發展學生個性。 三、鼓勵學生多方聯想,引導學生學習必要的知識與技能,發展學生的想像力,培養 學生的自信心。 四、認真進行作品評價,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生的審美評價能力,培養學生 的思維獨創性。 關鍵詞:創造意識 求異思維 想像力 美術教育 正文:人類已經步入二十一世紀,以知識經濟為特徵的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需要的 是高素質的人材,而高素質的人材要靠教育來培養,作為藝術教育之一的美術教育其根本 目標是全面培養學生的素質與能力,而對學生創造思維能力的培養更是美術教育的重中之 重。美術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在對學生創造思維能力培養方面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因 為美術無固定的答案,作品貴在創新。即使兒童的作品也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這對培養 學生創新與創造能力方面無疑超過其他學科。 創造性思維通常指創造性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它具有新穎性和獨特性的特 點,有助於培養學生的鑽研精神,開發學生的智力和發展能力。由於美術學科的特殊性和 無窮的藝術表現力,美術表現形式的不斷創新,而這些創新又必須從發現問題開始,才能 有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作為美術教師的在引導學生學習傳統基礎理論和技法的同時,更應注重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那麼,如何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 性思維呢? 一、精心做好教學設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培養學生 的創造意識。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而進行課堂教學的基礎又是好的教學設計。可以 說教學各環節組織、設計的好壞,直接關繫到課堂教學的成敗,同時也直接影響到學生對 教學內容的注意、接受與理解。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積極性的調動,關鍵是引起學生的有 意注意。每位學生都有好奇心,這是對學生的天性,是對新事物探究的一種心理傾向,學 生一旦對客觀事物產生興趣,亦會在頭腦中產生許多疑問,而積極的去思考,並力求獲得 新的認知。所以精心做好教學的組織設計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說這是培養學生創造意識的 重要途徑。如對《生活用具--鉛筆線描寫生》一課的教學設計,從內容上看本課比較枯 燥,不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表現角度看,學生對線描的認識易停留在對物象外型的表 現上,不易創作出相對深入、生動的作品。所以在設計教學時,教師應在教學初始,就要 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如:採用比較法教學導入,選取表現內容一致的兩幅作品,一幅為 素描作品,一幅為速寫作品。通過對比,引導學生認識作品的不同表現形式所產生的不同 效果。再在內容上選取學生較感興趣的用具(馬燈、斧頭等新異物象),當教師再次用簡 練的線條迅速的表現出一幅生動的靜物速寫作品時,學生就會對如何表現這一內容產生極 強的學習慾望,對線條的運用、表現、組織方式、方法等產生興趣,再通過輔導、展評等 環節的精心設計,學生就會在高漲的學習熱情中完成各自的速寫作品。 這些對學生興趣的調動,必將引起學生對繪畫表現技能及其頭腦中深層表象內容的挖 掘,激發起創造意識,所以說,好的教學設計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十分有利於學 生創造思維能力的發展。 二、樹立學生為主體的意識,引導學生多角度觀察問題、發現問題,培養學生的求 異思維,發展學生個性。 臵學生於學習的主體地位是素質教育的主體地位意識,是充分調動學生自覺、積極地 參與教育過程,最大限度激發其創造思維活動的最關鍵的一環。 創造思維的顯著特點是其思路具有多向性,而多角度觀察內容的積累及表現又是實現 思維多向性的基礎。通過教師給學生正確的觀察順序和觀察方法,提出明確的觀察任務, 指導學生進行多角度觀察、比較觀察,逐步養成有目的、有意識的觀察習慣;學會在觀察中發現問題,促使學生沿著不同的途徑,突破習慣的范圍,產生出變異見解,並由此而發 展學生自身的獨立表現個性,是完成學生創造思維能力發展的先決條件之一。 兒童思維是以具體形象思維能力為主要形式逐漸過渡到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 的,但這種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與感性經驗相聯系,具有很大成分的具 體形象。所以對兒童的藝術教育絕不能簡單地按成人的意志,以成人的標准教給學生,應 以學生的自由表現為主,重在發展學生與生俱來的創造本能與創造熱情。兒童的繪畫作品 甚至比成人更純真、更富創造性。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在觀察與表現中,不拘泥於客體的 外在形象,學生可任意將觀察視點擴展,不僅表現所見,也表現所思、所感,甚至可以將 整個客體幻化成有活力的生命,承認學生審美個性特徵和差別的客觀存在,使學生始終處 於學習的主體地位,這樣他們的內在原動力就會不斷地被激活,其智力潛能就會充分地發 揮出來,逐漸形成積極認識世界,創造美的世界的能力。 三、鼓勵學生多方聯想,引導學生學習必要的知識與技能,發展學生的想像力,培 養學生的自信心。 鼓勵學生多方聯想,在聯想過程中使學生的聰明才智得以發揮,是培養創造思維能力 的又一種有效方法。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學習必要的知識與技能是培養學生創造思維能力 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如果學生對自己的創造力並沒有真正的認識,就會缺乏應有的自信 心,教師應把創造學的觀點深入淺出的講給學生聽,使他們認識到自己是有創造才能的。 沒有這些,任何出色的構思都難以實現,樹立學生的自信心也就無從談起,更不要說全面 培養學生能力了。 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還要樹立新的教學觀,從傳統的教學觀念中走出來,從過去 的「教」學轉化為「悟」學。前者的作法是要把知識講深講透,掰開揉碎填鴨式的教給學 生,學生易失去自我探究的動力的和習慣。而「悟」學的作法是以學生本身為起點,點化 學生的悟性,把學生帶入環境中,讓學生自己尋找所需要的東西。這樣無論何時何地學生 都會找到學習的突破點。記得有位名人曾說過,一般的教師教給學生的是真理,而優秀的 教師是教學生去發現真理。 促進學生進行聯想感悟的方法有很多:如運用語言描述;通過學生自身感官去感受; 組織表演等多種方法。通過這些方法能夠使學生積極的參與教學,並能使其產生與視覺形 象有關聯的形象或生活經歷、經驗的聯想, 創造出新的形象。在學生進行聯想時,教師 要根據學生課堂上表露出的想法加以引導,使學生在美術課上沒有失敗和犯錯誤的感覺, 創設一種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能夠充分的表現自我,形成自信。如對《上學路上》一課的教學,學生雖然在上學的路上會看見遇到不同的景物、人物,但 當讓他們進行創作表現時,學生就會感覺到有一定的難度,這樣非常有必要以兒童化的語 言給學生講解一些有關於創作方法的問題,如:如何構思;怎樣選材;怎樣概括取捨;怎 樣設計形象及組織畫面等問題。當然對這一部分的知識講解不要過多,過多學生就會在表 現時畏首畏尾,要使學生理清思路,學生就會很容易創作出好的作品,當學生出現表現房 屋概念化的時候,若通過學生用語言進行特徵描述,教師在根據其創意進行有針對性的語 言引導啟發,就會調動其思維的活躍,樹立起藝術表現的自信心。 再如:《畫彩蛋》一課的教學,可通過讓學生進行不同質感的(皮球、雞蛋、棉球等) 觸摸體驗,去了解物體的概念,質的問題,並進行聯想,由於學生觸摸不同物體其質感不 同,就會創作出如小豬。西瓜。雲等不同的物象。同時在對學生作品進行評價時,以鼓勵 性語言為主去引導學生。這樣做十分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和發展他們的聯想能 力。想像是比聯想更高級的心理活動,它是在聯想的基礎上進行的創造。由於學生的素質 與表現水平的差異,有必要在表現主題上設臵不同難易的表現主題。 四、認真進行作品評價,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生的審美評價能力,培養學 生的思維獨創性。 作品評價是美術課堂教學效果反饋的一項重要內容,通過對作品的評價,從中可以發 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否擺在了恰當的位臵,學生對所學內容掌 握的程度如何等。引導學生評價作品時,可先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自我評價,再在小組中 進行相互評價,還可在組際間進行評價。通過評價,學生會對作品所呈現出的不同表現形 式,內容等方面產生興趣,去尋求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去重新進行理解再認,無論其再認 的是對是錯,學生都會有一個心理綜合的反應過程,其反應越迅速,感受能力就越強,獨 立思維就越活躍。在評價學生作品時,教師決不能以「像不像」的「客觀」標准來評價學 生作品,而應是看學生作品中是否有個人對客體獨特的感受和獨特的見解,是否抓住了客 體突出的一點進行深入刻畫。因為無論什麼樣的學生,都具有自己獨特的心理活動,教師 要善於發現其個性化的表現因素,從中采擷出閃光點,及時加以鼓勵和表揚,對於好的給 予正面肯定,對於需要改進的方面提出建議,決不能把教師的意圖強加給學生。評價時, 要以其創意為尺度,創意好,畫面效果好可評為優,創意不夠,畫面美感不強的提出努力 方向,留給改進的餘地,畫好後下堂課再評,給每位學生以再表現的機會和希望。 如對小學《人物動態》一課的教學,在學生完成作品時,由於學生表現內容的多樣, 教師要在眾多的作品中綜合成幾類典型,並啟發學生要從哪幾個方面進行評價(創作時間、表現效果、技法內容等),怎樣評價等問題。評價時可讓學生先對自己的作品進行創意設 計表述後,學生互評,教師隨機穿插、引導補充評述,並引導學生對運動規律、人體結構、 生理現象等細節方面的觀察與理解,促進學生對作品的感悟能力與綜合評價能力的提高。 這樣做便於學生相互間交流與溝通,同時找出自己的不足,有利於教師發現學生的閃光點 及其創意與表現間的差距,為下一課有目的、有側重地進行教學或輔導提供依據。通過這 樣的訓練,學生的獨立審美評價能力就會得到增強,同時學生進行再創造的慾望也會更強 總之,培養學生創造思維能力的方法有很多,只要不斷地積極探索,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就會得到有效的鍛煉和發展,學生一旦具備了較強的創造性思維能力,不僅能改善 學生的學習狀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還能使其在藝術道路上終生受益。我們的美術教 育也就能真正落到實處。
㈢ 藝術教育的意義何在
藝術教育,偏重於學科範疇的專業教育。在中國,它又常常被塑造成為職業技能教育性質的東西;審美教育,實際上屬於跨學科教育,兼具常識性和普及性,是一種適用於全體國民的公民性教育。審美教育是藝術教育的基礎,幫助孵化出更多的藝術專業人才;藝術教育是審美教育的提升,藝術教育的成果反哺審美教育的不斷發展成長。很多家長由於混淆了藝術教育和審美教育的區別,所以,便會想當然地覺得送孩子去畫幾天畫,上幾節鋼琴課,跳一個學期的芭蕾舞,就算是孩子接受審美教育了。
實際上,審美教育和藝術教育最大的不同,在於藝術教育講求專一性,而審美教育更強調多樣性。審美教育本是一種「非課堂性」的生活化教育,學校教育不應該對它形成障礙。實際上,中小學校學校的美術課和音樂課,列入審美教育范疇比較合適。校外藝術培訓機構中,也有關注非藝術專業目標性的審美教育方向探索者,這些探索對學校教育做的不足的地方是一種有益的補充。不過,大部分校外藝術培訓機構都在拚命搞更容易見成效並受到社會認可的專業技能教育,天長日久,家長們就會把這種教育模式想像成等同於審美教育。
審美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提高生活品質,提升幸福指數。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完善三個條件:建立審美觀念,提高審美能力,豐富審美實踐。建立審美觀念,就是讓孩子弄懂審美的基本概念,對審美具備一定的常識認知,分清楚審美和藝術的差異;提高審美能力,就是讓孩子對不同的審美對象培養起相適應的原則和能力,從審美的角度讓孩子見識到審美對象的共性和個性;審美能力的培養,不能單靠課堂教育,應該結合審美實踐來完成。
㈣ 為什麼說創造性能力的培養是藝術教育的核心想像力與設計的關系
藝術作品更多來源於作者的創造和靈感,如果只是簡單地仿照他人內作品,那就永遠不會成為容自己,所以創造力是藝術教育的核心。
想像力豐富的人,才會創造出非凡的藝術作品。如果一個從事藝術的人沒有超凡的想像力,在藝術方面也不會有太大的造詣。
視覺藝術想像力是決定藝術創作成功與否的重要條件之一。視覺藝術思維的訓練首先要從想像和聯想的訓練人手。藝術家的想像力除了天賦之外,後天的訓練也是舉足輕重的。因此,要讓藝術家積極地開動腦筋,針對藝術創作中的主題、類型、手法、思想內涵、形式美感和色彩表現等方面,充分展開想像的翅膀,發揮藝術創作的想像能力,不拘束於個別的經驗和現實的時空,而讓自己的思維遨遊於無限的未知世界之中。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與科學一樣,沒有想像力的藝術創作。
㈤ 藝術教育的意義有哪些
藝術教育在當代社會究竟具有怎樣的價值和意義呢?(一)對個體而言,藝術教育是生命早期發展的主要動力,是全面提升個體素質與能力的重要路徑。
特別需要強調的是,藝術教育在個體生命的早期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從發生學的角度看,兒童與藝術最近,每個兒童都擁有一顆藝術的心。兒童就是天生的藝術家。每個兒童都天生擁有著游戲的精神和藝術的心靈。游戲則是連接兒童與藝術的最佳通道。研究發現:兒童幼時的游戲程度,直接決定其成長的質量。因為通過藝術的教育,能開發兒童的游戲和藝術本能,能使兒童感知到世界的多種形式,如線條、聲音、韻律等。正因為如此,一些有遠見的教育家主張,在7-14歲期間,藝術教育應該成為學校生活的主旋律。所以,沒有藝術和游戲陪伴的兒童,是孤獨不幸的;沒有藝術和游戲的童年,是黯淡無光的。如果一個孩子喪失了內心的藝術本能,人性意義上的「死神」就會降臨。
從人的個體成長的整個過程來看,藝術教育是全面提升個體素質與能力的主要路徑。
藝術教育有助於培養人的認知能力。人的認知能力是人首要的、基本的能力,也是形成其它能力的基礎。智識教育強調的是邏輯的、理性的認知能力,更多在開發人的左腦。藝術教育則側重於直覺的、感性的認知能力,更多在開發人的右腦。從腦科學角度來說,藝術,協調著人的左右腦,使兩者既保持相互的平衡,又在相互促進中得到提升和發展。
藝術教育有助於培養人的創造能力。創造能力是人類能力系統的重要內容,也是考察一個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標志。因為藝術思維更側重於直覺,具有跳躍性、非線性,因此在任何類型的發明創造的過程中,會起到畫龍點睛的關鍵作用。在這個意義上說,當「人轉向藝術時,就進入了創造活動的實驗室」。康德對此做了這樣的描述:「藝術是神聖的,它比科學更高深、更深刻。它揭示的真理超越了科學的范疇。」這句話從一個側面揭示了藝術創作具有原創性,是一個發明的過程,是從無到有的過程。
藝術教育有助於提高人的審美能力。馬克思說:「如果你想得到藝術的享受,那你就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藝術大師羅丹說,世界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而要培養美的眼睛,藝術教育就必不可少。因為藝術教育的目的指向之一是審美。審美是藝術教育價值的核心意蘊。
從美感的形成角度看,藝術教育對於喚醒與塑造兒童的美感具有重要的意義。每個兒童內心深處都有一種審美的潛能,只是它取決於是否能夠被浪漫地喚醒,又是否在相應的精確之後,能夠被綜合塑造為更高層次的美的意境、生命的境界。通過藝術教育,在孩子心中播下美好的種子,可以形成螺旋上升的經驗結構,形成足夠豐富的感受、感知以及溝通能力。因而,藝術教育也是對美感的喚醒。
藝術教育喚起人對審美的需要,培養人的審美趣味,形成人的審美觀念,通過對藝術作品的感受、欣賞、理解和創造,人會逐漸形成一定的審美能力。一旦人成為審美的人之後, 那麼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按照美的樣式來改進自己的生活。
藝術教育有助於提升人的心理調適能力。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社會競爭的日趨激烈,人的心理普遍存在承受力小,調適能力差,凈化能力弱等問題。而藝術由於它直接作用於人的情感世界,與人的身心關系最為緊密,並在人的理性和感性沖突之間找到平衡,使人的生活方式由「物質化、身體化」向「藝術化、審美化」轉變,因而具有心理療治功能的作用。這也是藝術教育所特有的精神救贖的功能。在日本等國家,用藝術治療心理疾病,已經成為一種新型的治療技術。如通過繪畫療法,讓病人釋放並表達自己;通過音樂療法,讓病人發泄情緒;通過戲劇療法,讓病人藉助於表演回歸自我等等,具有十分顯著的效果,受到人們的普遍歡迎。
藝術教育有助於培養人的社會交往能力。藝術教育不僅讓人學會創造,也能夠讓人學會合作和交往。在藝術學習的過程中,會通過使用一系列視覺的、聽覺的、動覺的信號和動作,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意見和建議,對於溝通與表達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同樣,參加藝術學科的集體學習過程,就是學習合作和交際能力得到提升的過程,而這些素質,對學生當下的和未來的生活都極為重要。
更重要的是,藝術教育有助於人的人格形成。兒童通過不同形式的藝術教育,逐漸形成初淺的平衡、空間、架構等意識,並會根據這些來形成和諧的性格,不斷滋養精神、涵育生命、圓善人性。藝術的學習過程,在培養記憶、觀察等能力的基礎上,一定伴隨著聚精會神、堅持不懈、有的放矢等,這些是形成完整人格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學習過程也是促使形成富有個性化的、獨特的、穩定的、統整的行為模式、思維模式和情緒模式的過程,無疑對人的當下生活,對今後的成長、發展,對塑造形成健全人格和完美人性,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二)對學校而言,藝術教育是碎裂學科的粘合劑,是倦怠時刻的興奮劑。
在學校生活中,藝術教育具有特別重要的價值,它不僅對於其它學科的學習具有顯著的正相關,而且使學校生活張弛有度,充滿活力。
近年來,隨著腦神經認知學科的發展,藝術教育的價值得到了進一步發掘,科學家們發現,藝術是為長期教育服務的。如果只關注考試成績,而考試又只針對數學等知識體系的話,藝術會明顯地處於劣勢。「如果我們要求短時間就有結果,那藝術將無能為力。藝術發展的是那些需要長期積累才能發展完善的神經系統。不過,優勢一旦顯現,將無所不及,從精細的運動技巧到創造能力,乃至情緒平衡能力的提高都將表露出來。」
有科學研究顯示,在充分的藝術教育與其他學科成績測驗之間,存在著穩定的正相關關系。參加藝術活動的學齡期學生在口頭記憶測試上所獲得的分數,要比班上那些沒有參加藝術活動的同學明顯高出許多。美國加州大學研究表明,「每周參加音樂活動三次的學生,在數學、閱讀、歷史、地理測試中的成績要比那些不參加活動的學生的成績平均高出40%。」
同時,藝術教育還會對其他諸多教育因素產生積極影響。根據美國學者EricJensen的研究:「藝術用非一般的方法來影響通常令教師感到棘手的學生,使得拖拉、曠課和輟學的現象減少了;藝術使學生之間的交往更加友好,爭吵和歧視減少了,冷嘲熱諷也減少了;藝術使環境變得充滿發現,重新點燃那些已厭倦被灌輸知識的學生對學習的熱愛;藝術為各種水平的學生提供挑戰,水平的跨度從發展遲緩到天資聰慧,所有學生都能夠自發地找到適合自己的水平;藝術讓學習者融入真實的世界中,戲劇、音樂、美術、舞蹈等文化產品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受眾;藝術使學生成為持之以恆的、自我管理的學習者,而不是一個只從高獎賞測驗中獲取事實性內容的知識儲藏庫;與社會經濟地位高的學生相比,社會經濟地位低的學生從藝術指導中獲得的知識和他們一樣多或更多。」
為什麼藝術教育會有著這樣令人驚異的效果?我們認為這首先和藝術的「粘合」功能相關。藝術學科(教育,不應該是學科)不僅僅是機械枯燥生活的潤滑劑,更是被課表割裂的教育生活的粘合劑。從本質來看,教育本應是渾然一體的,但是由於知識的極速增長需要提高學習的效率,這才逐漸有了分科。這樣的分科本身就導致了教育整體上的碎裂。藝術教育的存在,把教育生活連綴為一個和諧的整體,讓學習生活變得更加輕松、美好,讓生命在高強度的學習過程中,並不顯得緊張與忙碌,而仍然擁有從容與優雅。
這種粘合發生在一天、數天、每天的學習中。就像一天中的課間休息時,無論高歌一曲還是翩躚起舞,這既是藝術教育,也同時是一節課和另一節課之間的美妙聯結;就像在為期數天、數周的一個課程的學習中,在每一個課程的開頭與結尾,我們用藝術來呈現課程對生命的書寫,這也是一個課程和另一個課程之間的美妙聯結;而在所有的普通日子之間的一個個節假日,或者是根據學校、根據教室的需求創造的「自己的節日」,都會在擦亮一個節日的同時,照亮期間的普通日子,從而把一個日子和另一個日子有機聯結為一個教育的整體……
同時,精神上的高度興奮專注形成的高峰體驗,會讓人忽視身體的疲憊,但人畢竟不僅是精神的人,同時也是物質的人,在高強度的學習之後,人的肉體會疲憊,也就對學習自然產生倦怠。但是,因為藝術思維另一種思維,使用的主要是右腦,其他科目的學習更多使用左腦,所以,通過藝術教育不僅鍛煉了右腦,還讓左腦得到了充分的休憩,為新一輪的學習重新注入激情。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這里提及的藝術教育,不僅指藝術學科的教育,如美術、音樂等藝術科目,也泛指在其它學科中實施的藝術教育,比如數學、化學等學科,當教師在數學課上講述那些神奇的圖形結構,在化學課上展示那些美妙的分子組合,讓孩子以美術的方式進行描繪時,不僅能夠讓教學變得生動有趣,也會相應產生同類效果。
(三)對家庭而言,藝術教育是日常生活的詩意化,是道德教育的愉悅化。
家庭教育是一種潛移默化、無聲無息、全方位的教育,是整個教育最基礎最重要的環節。但是,家庭教育以日常生活為載體,活生生的現實既在累積著教育的廣度與力度,其瑣屑雜亂的一面也會不斷沖刷、消減著深度與高度。由於血緣的特殊關系,家庭教育往往容易劍走偏鋒,剛性有餘而柔性不足。
在家庭中有意識地開展藝術教育,首先能夠讓日常生活變得詩意,讓教育變得柔軟,從而家庭成員的生命的存在,最終如同詩人荷爾德林贊頌的那樣:「充滿勞績,然而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同時,如果說學校教育的重心往往放在知識的傳授上,那麼,對道德人格的教育則是家庭教育的最大目標。藝術作為人類豐沛美好的情感和直觀可視智慧的結晶,能夠直接給心靈以震盪和沖擊。通過藝術教育而開展道德人格教育,則會避免說教,更加靈動、愉悅。如此一來,藝術教育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家庭教育的優勢與強項,迴避家庭教育的劣勢與弱項,從而為教育搭建起一個更加美好而堅固的教育共同體。
(四)對社會而言,藝術教育能夠彌合被不同標准切割的人群,提高全社會的內聚力和創新力。
在社會中,尤其是在城市化、全球化的後工業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空間上的距離越來越接近,但心理上的距離卻越來越遠。選擇越來越多的人們越來越被不同追求、不同職業、不同喜好,乃至不同收入等具象而微的標准切割,成為越來越孤立的個體。
美國學者艾伯利斯明確指出:「藝術教育有利於形成一個有內聚力的社會。」藝術教育使人不僅僅了解藝術本身,而且更多認知和理解藝術背後的社會文化、精神和價值,如此附著於藝術之上的文化、精神、價值更易於得到生動的傳播與廣泛的認可,必然會促使人們產生共同的社會文化和精神,價值和話語,從而形成強大的社會內聚力。我們可能都有一種共同的感受:每當雄壯悲愴的國歌響起,我們總是熱血沸騰,深深地被其中的愛國主義情懷所震撼。如果全體公民都了解自己的藝術文化,這個社會就會更加容易形成共識,公民的文化素質以及他們對社會的貢獻就會提高,社會內聚力就越強。從這個角度來理解,藝術教育還具有提升國民素養、構建和諧社會、築造精神家園的作用。
一般而言,藝術永遠是以創新者、弄潮兒的形象,站立在每一個時代的前沿。通過藝術教育,我們可以了解社會的文化思潮,緊跟時代的步伐,藉助於藝術思維的方式和藝術作品特有的闡釋範式,沖擊陳腐老舊的社會觀念,在更深遠的層面上綜合把握事物的本質,從而更新觀念,革新思想,用新的眼光和新的方式,重新發現並改造世界,推動社會進步。
以曾經熱播的電視劇《士兵突擊》為例,一個軍旅題材的電視作品,本來只會吸引一部分觀眾的注意。但是,因為這個作品凝練地呈現出了一種「不拋棄,不放棄」的團隊精神,一種自強不息的個人精神,而成為一時間的社會熱點,被廣泛傳播。我們的教育如果能夠通過這樣的藝術作品而開展,就能夠讓這種精神在全社會得到更深入、更持久、更徹底的弘揚。
(五)對民族而言,藝術教育是傳續民族精神的瑰寶,是積淀民族文化的法寶。
藝術和藝術教育天生與民族和民族文化血脈相連、水乳交融。藝術和藝術教育,二者在相互作用中,共同提升著一個民族的審美品味,鍛造著一個民族的文化之魂。
通過藝術教育,受眾的藝術品味得到提高,督促也激勵著創作者創作出更好的作品;創作者凝聚個體的精神呈現時代的思考,所創造出更好的藝術品,則影響著人們,提升著人們的藝術品味;二者結合,共同接受著時間的淘洗,一個民族就在這樣的不斷繼承、不斷超越中,讓自身不斷革新,戮力創造。
我們強調,在藝術教育上,要堅持多樣化與民族化。這看似矛盾的表述,恰恰是一個硬幣不可分割的兩面。「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比如我國的國粹藝術崑曲與京劇,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藝術教育的重要載體。通過這一類優秀傳統文化的藝術教育,使學生通過唱做念打、生旦凈末丑等形式,充分體味這些藝術背後的歷史、文化,從而提升對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的鑒賞能力。藝術教育正是這樣無形而又深刻地塑造出中國人的精神與靈魂,決定了中國式的生活態度和審美方式,既在孩子心中播下中國藝術的種子,也讓孩子因此成為一個「中國人」,從而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世界人」。
(六)對人類而言,藝術教育能夠幫助我們形成看待世界的第三隻眼,交給我們開啟世界的另外一把鑰匙。
真、善、美,如同三盞燈,照耀著人類前行。「真」是指科學和真理等必然性的知識,解決「是什麼」的問題;「善」是指道德和宗教信仰等應然性的范疇,解決「怎麼做」的問題;「美」是指藝術、人文、情感和審美等或然性的領域,解決「如何是」的問題。
如果說,「真」是世界的第一極,「善」是第二極,那麼,「美」則是世界的第三極。如果說,科學是用共同的語言揭示不同的世界,道德和宗教是用共同的語言揭示共同的世界,那麼,藝術則是不同的語言揭示不同的人性世界。對真善美的追尋,不僅是全人類用以實現自我的方式,而且,以科學求真、以宗教求善、以藝術求美,是全人類在發展中總結出的追尋真善美的有效方式。
在這個意義上說,藝術是人類看待世界的第三隻眼。人們一旦學會了用藝術的眼睛去看待世界,也就會自然而然地用這隻眼睛省察日常生活、反觀自我成長,從而在心靈上發現自我,在精神上獲得豐盈,在生命上感受意義,在人生中活得從容。
藝術是開啟世界的另外一把鑰匙,這是藝術的另一個重大價值。這把鑰匙,我們可以稱作藝術思維。
隨著科學日新月異的發展,人類對萬物的理解越來越清晰,一個人在童年所學習和掌握的知識越來越多。這些知識基本都是有序的、精確的、線性的,從邏輯上是有因有果,從時間上是有始有終。通過對這些知識學習,兒童逐漸理性地把握了這個世界,兒童的思維也逐漸因此訓練為理性的思維。
但是,世界是立體的,是多維的;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僅僅依靠科學和道德宗教,無法對世界產生全面認知。如果說科學是外求,是以各種工具去辨析萬物,藝術則顯然是內求,是以自身直覺去感應世界,以自身經驗去把握世界。馬克思曾把人類對世界的把握方式分為兩種,一種是物質掌握,一種是精神掌握。前者是指生產勞動實踐;後者是指藝術等實踐。這種精神掌握方式不同於物質掌握方式,它不是通過構建科學的知識體系來認知世界,而是訴諸人的感性直觀能力來獲得對世界的把握;不是依靠必然的邏輯結構來把握世界,而是依賴感受力來(即形式美的眼睛和音樂感的耳朵)獲得對世界的認知。因而,在藝術思維的角度下,世界呈現給人的場景是可感的、豐富的、彈性的、張力的。
在現實生活中,伴隨著理性思維的單向開發,往往會有對藝術思維的抑制。畢加索曾經發出這樣的感嘆:「我在很小的時候畫的就像是拉菲爾,可是我終其一生希望畫的就像是一個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原因很簡單:藝術是藝術家情感磅礴噴涌的產物,是經驗通過直覺井噴的產品。這種過程,對年齡越小的兒童,就越發是自然的生存狀態,但對成人來說,卻是需要不斷突破束縛才能重返的狀態。
藝術思維尤如一座「渾沌」立交橋,它在萬事萬物之間建立起非理性的聯系,尤其是諸多能夠被深刻感知卻又無力名狀的事物,可以藉由它,瞬間四通八達。古今中外許多傑出的科學家,往往也是頗具藝術修養的人士。比如愛因斯坦對音樂、文學的迷戀,早已成為膾炙人口的佳話,竺可楨、蘇步青、李四光、高士其、李政道等也都具備深厚的藝術修養。難怪美國藝術學博士貝蒂·艾德華呼籲:「人人都應像藝術家一樣思考!」
毫無疑問,結合科學與藝術、內外兼備地二者共同發展,讓二者從兩極向中間並進,最終融合、平衡,才是最為理想的思維模式,才能更加完整地理解世界。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教授因此特別強調,「藝術和科學是一個硬幣的兩面,是不可分割的。」1987年,《科技日報》發表了錢學森、錢三強、錢偉長、蘇步青等近30位我國著名科學家暢談文藝的文章,均表明他們的藝術生活極大地豐富了他們的科學想像力。
總而言之,藝術教育在人的發展、社會進步的進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柏拉圖甚至有這樣一個的觀點:藝術應成為教育的基礎。可以說,不重視德育,損害的是一代人的道德水準;不重視智育,損害的是一代人的認知水平;不重視體育,損害的是一代人的身體健康;而不重視藝術教育,損害的則是一代人的心靈世界,損害的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想像力和創造力。
㈥ 請問公共藝術教育與藝術教育是一回事一個概念嗎
公共藝術教育與藝術教育不是一回事、一個概念。
1、公共藝術教育針對非專業人群,目的是培養審美能力;藝術教育包括專業藝術教育和非專業藝術教育,非專業藝術教育即是公共藝術教育。
公共藝術教育指的是對非專業人群通過藝術的形式提升藝術修養、培養審美能力、挖掘大腦潛力和創造力、完善人格的一種教育手段。
2、藝術教育是一種提高個人素質、修養的新興教育,藝術教育是要提高人們對美的感受和理解,培養對藝術的表現力和創造力。藝術教育必須進行必要的技術訓練,不能停留在單純的知識傳播、感受、鑒賞,而是必須掌握一定的技能。
3、藝術教育包括專業藝術教育和非專業藝術教育,專業的藝術教育強調深度;公共藝術教育強調的是廣度。
4、藝術教育具有兩種不同的含義和內容。狹義的講,可理解為對培養藝術家或專業藝術人才所進行的各種理論和實踐教育。廣義的講,藝術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而不是專業藝術工作者。廣義的藝術教育是以強調普及藝術的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通過對優秀藝術作品的欣賞和評價,來提高人們的審美修養和藝術鑒賞力,培養人們健全的審美心理結構。
㈦ 如果你作為一名藝術教育老師,你會為幼兒創造和提供什麼樣的藝術課堂或環境
藝術教育老師給人家一種很輕松的感覺,然後嗯,讓小孩覺得很開心的一種藝術環境和氛圍。
㈧ 藝術的功能與藝術教育的功能的區別
第一節 藝術的社會功能
藝術的社會功能有許多種,但其中最主要的是審美認知作用、審美教育作用、審美娛樂作用三種。
一、審美認知作用
人們通過藝術鑒賞活動,可以更深刻地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歷史、認識人生。
孔子「《詩》可以觀」、「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1、藝術對於社會、歷史、人生具有審美認知作用
由於藝術活動具有反映與創造統一、再現與表現統一、主體與客體統一等特點,往往能夠更加深刻地揭示社會、歷史、人生的真締和內涵,具有反映社會生活的深度和廣度的特長,並且常常是通過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給人們帶來難以忘卻的社會生活的豐富知識。
2、藝術對自然現象具有審美認知作用
對於大至天體、小至細胞的自然現象,藝術也同樣具有審美認知作用。藝術可以幫助人們增長多方面的科學知識。
二、審美教育作用
藝術的審美教育活動,主要是指人們通過藝術欣賞活動,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啟迪,實踐上找到榜樣,認識上得到提高,在潛移默化中,使人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發生深刻的變化,引導人們正確地理解和認識生活,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藝術的審美教育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藝術作品,使讀者、觀眾和聽眾感受與領悟到博大深厚的人文精神。
1、藝術的審美教育作用來自於對生活本質特徵的揭示,來自於滲透其中的藝術家的思想感情、生活態度、社會理想和審美理想。
2、藝術審美教育作用具有以情感人、潛移默化、寓教於樂等特點。
以情感人的方式,是藝術教育與其他教育之間最鮮明的區別。藝術作品總是灌注著藝術家的思想情感,通過生動感人的藝術描繪,作用於欣賞者的感情,使人受到強烈的感染和熏陶。
藝術作品對人的教育,常常是在毫無強制的情況下,使欣賞者自由自願、不知不覺地受到感染,在這種漸漸地長期作用下使人的心靈得到凈化,對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面貌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在藝術作品這種長期潛移默化作用下而形成的思想情操,常常具有更強的穩固性和延續性,常常成為人生觀、世界觀中最核心的組成部分。?
三、審美娛樂作用
藝術的審美娛樂作用,主要指通過藝術欣賞活動,使人們的審美需要得到滿足,獲得精神享受和審美愉悅,賞心悅目、暢神益智,通過閱讀作品或觀賞演出,使身心得到愉快和休息。
1、藝術能給人以精神上的享受
2、藝術能使人得到積極的休息
3、藝術能使人得到教育和啟迪
第二節 藝術教育
藝術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根本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在當代社會生活中,藝術教育尤其具有重要的意義與作用。藝術教育的根本任務和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
一、美育與藝術教育
18世紀德國美學家席勒正式提出「美育」的概念。
1、美育的核心是藝術教育
雖然美學理論關於美的形態有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的劃分,實施美育的途徑又有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區分,但普遍認為藝術教育是實施美育的主要手段。由於藝術具有審美認知、審美教育、審美娛樂等獨特的功能和作用,具有以情感人、潛移默化、寓教於樂等特點,使得藝術成為審美教育的主要內容和主要方式。藝術美作為美的集中表現形態,它對提高創造美和能力,培養人的審美理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等方面,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2、藝術教育是審美教育的主要方式
因為藝術具有審美認知、審美教育、審美娛樂等功能,具有以情感人、潛移默化、寓教於樂等特點,使得藝術教育成為審美教育的主要內容和主要方式。
二、藝術教育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意義
現代社會中,「藝術教育這一個概念,有著兩種不同的含義和內容。從狹義上講,「藝術教育」被理解為對於培養藝術家或專業藝術人才所進行的各種理論和實踐教育,如各種專業藝術院校正是如此,戲劇學院培養出編劇、導演和演員,音樂學院培養出作曲家、歌唱演員和器樂演奏員等。從廣義上講,「藝術教育」作為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而不是為了培養專業藝術工作者。藝術教育作為美育的核心內容,能夠普及藝術的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提高人們的審美修養和藝術鑒賞力,培養人們健全的審美心理結構;促進人們道德的完善和智力的開發;發展人的感知、理解、創造等諸種能力;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當代社會尤其要需要藝術教育。
三、藝術教育的目標與任務
藝術教育的根本目標和任務,就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1、普及藝術的基本知識,提高人的藝術修養
提高人的藝術修養。藝術修養是人的文化修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文精神的集中體現。現當代社會中的人,必須具有較高的文化修養與藝術修養,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與時代的需要。
2、健全審美心理結構,充分發揮人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藝術教育之所以在整個教育中有著特殊地位與作用,就是它可以培育和健全人的審美心理結構,培養人們敏銳的感知力,豐富的想像力和無限的創造力。藝術活動作為人的一種高級精神活動,能夠極大地促進和提高人的思維能力。在藝術創作和藝術欣賞這種自由的精神活動中,人的創造力也得到充分的發揮。
3、陶冶人的感情,培養完美的人格
列寧曾經說過:「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於真理的追求」。由於藝術是審美情感的集中體現,因而,藝術教育對於人的情感培養與提高,有著特別重要的作用。歷來的思想家、藝術家們,都十分重視藝術對於人的情感陶冶和凈化作用,強調通過藝術教育來培養人們美好、和諧的情感和心靈,從而實現完美人格的建構。
㈨ 藝術教育對孩子創造力想像力的影響有哪些
您好來,各人感覺藝術對孩子的源影響體現在下面幾點:
一、藝術教育是幼兒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幼兒期是人的藝術才能開始表現的時期,這一時期對幼兒進行藝術教育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藝術創作是培養幼兒手、眼、腦協調活動的操作教育
藝術創作是一個手、眼、腦並用的過程,需要幼兒用多種感官去感知審美對象,用腦去想像,理解、加工審美意象,用語言去表達自己的審美感受,用手操作工具和材料去表現自己的審美感受、思想情感和所見所聞。
三、藝術教育有利於培養幼兒的健全人格
創作也是離不開兒童的個性而獨立存在的,老師正可以通過幼兒的作品和創作過程來發現和了解每一個幼兒獨特的個性,並通過藝術教育來影響和促進他們健康個性的形成。
四、藝術教育可以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想像力和創造力
五、 藝術教育有助於幼兒大腦潛能的開發
六、 藝術教育有利於幼兒學習其它學科和適應將來的工作
望可以幫助你。順便可以關注下正人國際集團公眾號,有很多雞湯提供
㈩ 藝術教育究竟具有怎樣的價值和意義
(一)對個體而言,藝術教育是生命早期發展的主要動力,是全面提升個體素質與能力的重要路徑。
藝術教育在個體生命的早期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兒童就是天生的藝術家。每個兒童都天生擁有著游戲的精神和藝術的心靈。游戲則是連接兒童與藝術的最佳通道。研究發現:兒童幼時的游戲程度,直接決定其成長的質量。因為通過藝術的教育,能開發兒童的游戲和藝術本能,能使兒童感知到世界的多種形式,如線條、聲音、韻律等。正因為如此,一些有遠見的教育家主張,在7-14歲期間,藝術教育應該成為學校生活的主旋律。所以,沒有藝術和游戲陪伴的兒童,是孤獨不幸的;沒有藝術和游戲的童年,是黯淡無光的。如果一個孩子喪失了內心的藝術本能,人性意義上的「死神」就會降臨。
從人的個體成長的整個過程來看,藝術教育是全面提升個體素質與能力的主要路徑。(向藝葵a~pp專業老師在線實時為您答疑==)
藝術教育有助於培養人的認知能力和創造能力。創造能力是人類能力系統的重要內容,也是考察一個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標志。因為藝術思維更側重於直覺,具有跳躍性、非線性,因此在任何類型的發明創造的過程中,會起到畫龍點睛的關鍵作用。在這個意義上說,當「人轉向藝術時,就進入了創造活動的實驗室」。康德對此做了這樣的描述:「藝術是神聖的,它比科學更高深、更深刻。它揭示的真理超越了科學的范疇。」這句話從一個側面揭示了藝術創作具有原創性,是一個發明的過程,是從無到有的過程。
藝術教育有助於提高人的審美能力。馬克思說:「如果你想得到藝術的享受,那你就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藝術大師羅丹說,世界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而要培養美的眼睛,藝術教育就必不可少。因為藝術教育的目的指向之一是審美。審美是藝術教育價值的核心意蘊。從美感的形成角度看,藝術教育對於喚醒與塑造兒童的美感具有重要的意義。每個兒童內心深處都有一種審美的潛能,只是它取決於是否能夠被浪漫地喚醒,又是否在相應的精確之後,能夠被綜合塑造為更高層次的美的意境、生命的境界。通過藝術教育,在孩子心中播下美好的種子,可以形成螺旋上升的經驗結構,形成足夠豐富的感受、感知以及溝通能力。因而,藝術教育也是對美感的喚醒。
藝術教育喚起人對審美的需要,培養人的審美趣味,形成人的審美觀念,通過對藝術作品的感受、欣賞、理解和創造,人會逐漸形成一定的審美能力。一旦人成為審美的人之後, 那麼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按照美的樣式來改進自己的生活。
藝術教育有助於提升人的心理調適能力。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社會競爭的日趨激烈,人的心理普遍存在承受力小,調適能力差,凈化能力弱等問題。而藝術由於它直接作用於人的情感世界,與人的身心關系最為緊密,並在人的理性和感性沖突之間找到平衡,使人的生活方式由「物質化、身體化」向「藝術化、審美化」轉變,因而具有心理療治功能的作用。這也是藝術教育所特有的精神救贖的功能。在日本等國家,用藝術治療心理疾病,已經成為一種新型的治療技術。如通過繪畫療法,讓病人釋放並表達自己;通過音樂療法,讓病人發泄情緒;通過戲劇療法,讓病人藉助於表演回歸自我等等,具有十分顯著的效果,受到人們的普遍歡迎。
藝術教育有助於培養人的社會交往能力。藝術教育不僅讓人學會創造,也能夠讓人學會合作和交往。在藝術學習的過程中,會通過使用一系列視覺的、聽覺的、動覺的信號和動作,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意見和建議,對於溝通與表達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同樣,參加藝術學科的集體學習過程,就是學習合作和交際能力得到提升的過程,而這些素質,對學生當下的和未來的生活都極為重要。
更重要的是,藝術教育有助於人的人格形成。兒童通過不同形式的藝術教育,逐漸形成初淺的平衡、空間、架構等意識,並會根據這些來形成和諧的性格,不斷滋養精神、涵育生命、圓善人性。藝術的學習過程,在培養記憶、觀察等能力的基礎上,一定伴隨著聚精會神、堅持不懈、有的放矢等,這些是形成完整人格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學習過程也是促使形成富有個性化的、獨特的、穩定的、統整的行為模式、思維模式和情緒模式的過程,無疑對人的當下生活,對今後的成長、發展,對塑造形成健全人格和完美人性,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二)對學校而言,藝術教育是碎裂學科的粘合劑,是倦怠時刻的興奮劑。
在學校生活中,藝術教育具有特別重要的價值,它不僅對於其它學科的學習具有顯著的正相關,而且使學校生活張弛有度,充滿活力。
藝術用非一般的方法來影響通常令教師感到棘手的學生,使得拖拉、曠課和輟學的現象減少了;藝術使學生之間的交往更加友好,爭吵和歧視減少了,冷嘲熱諷也減少了;藝術使環境變得充滿發現,重新點燃那些已厭倦被灌輸知識的學生對學習的熱愛;藝術為各種水平的學生提供挑戰,水平的跨度從發展遲緩到天資聰慧,所有學生都能夠自發地找到適合自己的水平;藝術讓學習者融入真實的世界中,戲劇、音樂、美術、舞蹈等文化產品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受眾;藝術使學生成為持之以恆的、自我管理的學習者,而不是一個只從高獎賞測驗中獲取事實性內容的知識儲藏庫;與社會經濟地位高的學生相比,社會經濟地位低的學生從藝術指導中獲得的知識和他們一樣多或更多。」
(三)對家庭而言,藝術教育是日常生活的詩意化,是道德教育的愉悅化。
家庭教育是一種潛移默化、無聲無息、全方位的教育,是整個教育最基礎最重要的環節。但是,家庭教育以日常生活為載體,活生生的現實既在累積著教育的廣度與力度,其瑣屑雜亂的一面也會不斷沖刷、消減著深度與高度。由於血緣的特殊關系,家庭教育往往容易劍走偏鋒,剛性有餘而柔性不足。
在家庭中有意識地開展藝術教育,首先能夠讓日常生活變得詩意,讓教育變得柔軟,從而家庭成員的生命的存在,最終如同詩人荷爾德林贊頌的那樣:「充滿勞績,然而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同時,如果說學校教育的重心往往放在知識的傳授上,那麼,對道德人格的教育則是家庭教育的最大目標。藝術作為人類豐沛美好的情感和直觀可視智慧的結晶,能夠直接給心靈以震盪和沖擊。通過藝術教育而開展道德人格教育,則會避免說教,更加靈動、愉悅。如此一來,藝術教育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家庭教育的優勢與強項,迴避家庭教育的劣勢與弱項,從而為教育搭建起一個更加美好而堅固的教育共同體。
(四)對社會而言,藝術教育能夠彌合被不同標准切割的人群,提高全社會的內聚力和創新力。
在社會中,尤其是在城市化、全球化的後工業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空間上的距離越來越接近,但心理上的距離卻越來越遠。選擇越來越多的人們越來越被不同追求、不同職業、不同喜好,乃至不同收入等具象而微的標准切割,成為越來越孤立的個體。
藝術教育有利於形成一個有內聚力的社會。藝術教育使人不僅僅了解藝術本身,而且更多認知和理解藝術背後的社會文化、精神和價值,如此附著於藝術之上的文化、精神、價值更易於得到生動的傳播與廣泛的認可,必然會促使人們產生共同的社會文化和精神,價值和話語,從而形成強大的社會內聚力。
(五)對民族而言,藝術教育是傳續民族精神的瑰寶,是積淀民族文化的法寶。
藝術和藝術教育天生與民族和民族文化血脈相連、水乳交融。藝術和藝術教育,二者在相互作用中,共同提升著一個民族的審美品味,鍛造著一個民族的文化之魂。
總而言之,藝術教育在人的發展、社會進步的進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柏拉圖甚至有這樣一個的觀點:藝術應成為教育的基礎。可以說,不重視德育,損害的是一代人的道德水準;不重視智育,損害的是一代人的認知水平;不重視體育,損害的是一代人的身體健康;而不重視藝術教育,損害的則是一代人的心靈世界,損害的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想像力和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