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文學藝術的創造規律

文學藝術的創造規律

發布時間:2021-11-13 22:02:44

⑴ 另有一種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學藝術方面創造性的構思

(1)別具心裁 (2)因地制宜 (3)自出心裁 (4)稱心如意 (5)珠光寶氣

⑵ 文藝美學什麼是對藝術存在的反思

在西方傳來文藝學之前,中國也有自己的文藝學,雖無其名,卻有其實。我們今天可以稱它為古典文藝學。作為其中的組成部分,藝術的文學(美文學)也包含在內,其獨特的創造規律也得到了探討。

但是,西方現代國家強行打開了中國封閉的大門,也帶來了西方現代文明。中國的古典文藝學受到西方美學的影響,也發生了新變。由梁啟超、王國維、蔡元培、魯迅拉開序幕,中國的古典文藝學逐漸邁向文藝學現代化的道路。一、開始運用西方現代美學,闡發中國古典理論。如王國維用康德、叔本華、尼採的美學,闡發中國傳統的意境說、形式論、悲劇觀。二、探索文學藝術特點,關注揭示審美特徵。如梁啟超結合中國文學藝術的實際,提出新境界說;對藝術的文學(美文學)和非藝術的文學作了嚴格的區分,把小說置於重要地位,並對藝術文學中的審美感情、審美趣味作了進一步分析,區分美的感情和丑的感情,高尚趣味和低劣趣味,在美學上極有價值。三、高度重視審美教育,發揚藝術的審美作用。蔡元培倡導以美育代宗教,把美學和德育、智育放在同一系列,魯迅則把美術(文學藝術的總稱)作為美育的重要手段,充分發揮文學藝術的「不用之用」。此時,「國學為體,西學為用」尚是主要趨向,但這種變化的意義卻不可低估。

在蔡元培倡導美育的推動下,美學在二、三十年代的中國活躍起來,然後在四十年代,逐漸具有自己的理論形態。「西學為體,國學為用」成了主要趨向。這時的美學,雖然主要也還是引進西方理論,但呈現出這樣的特點:一、對西方美學重在融會貫通,領會精神要點,避免死搬硬扯,玩弄辭句。二、注意結合中國實際,不脫離創作實踐。三、盡量使用中國自己的話語,並無失語之感。

美學在中國,早有理論化的趨勢。呂chéng@①、陳望道、范壽康等的美學,雖還都只是「概論」性質,但都有理論化趨勢,基本上都是以價值為主導來談美學,把美學看作是一種價值科學。二十年代是中國美學的初創時期,尚未建立自己獨立的體系。到了三十年代,朱光潛的《文藝心理學》雖然也在評述西方美學,但在評述中建構自己的美學,闡發自己獨到的見解,把中國傳統的美學思想也融合進來,形成以研究創作心理為中心的獨立的美學思想體系。到了四十年代,蔡儀則依據認識論(其實只是反映論的一個維度),把藝術歸結為對美的認識,寫成《新藝術論》、《新美學》,構築成自己的認識論美學。無論是朱光潛的美學,還是蔡儀的美學,都以文學藝術為材料,但兩種美學所要回答的問題卻不相同。朱光潛是要探究藝術之美,使藝術美發揮陶冶情性的作用,而蔡儀則重在探索包括藝術之美和現實之美共具的美的本質,幫助人們認識客體。因而,這是兩種不同的美學體系。

到了四十年代末,美學歸於沉寂。在五十年代,文藝政治學佔了主導地位。文藝如何為政治服務,成為建國以後文藝學關注的中心。陶冶情性的審美學,認識世界之美的認識美學,都不可能得到發展。於是,傳統的美學受到冷落。但是,美學理論還是存在,生活美和藝術美的辯證關系,藝術美可以而且應該高於生活美,這種比黑格爾、車爾尼雪夫斯基美學更為精闢的美學火花,仍然在文藝學中燃起。

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聲中,曾出現了建國後第一次美學熱潮。盡管在學術層面上尚只是停留在探究美是客觀的、主觀的,還是主客觀統一的哲學思辨上,但這一爭論本身喚起了文藝界、美學界對審美現象的關注,並且引發了對於馬克思主義美學思想的興趣。加之,在提出反對蘇聯修正主義之後,也引起了我們自己的反思,深感以政治代替藝術、政治和藝術混淆,很難推動文藝的發展。所以在六十年代初,依照周恩來的意見,由周揚主持的文藝十條中的第一條,就是要解決文藝和政治的關系問題,明確提出:我們不但要強烈的政治內容的作品,「也需要沒有什麼政治內容,但能給人以生活智慧和美感享受的作品。」接著,周揚按鄧小平的意見,抓了人文社會科學的教材建設,把文藝學、美學放在重要地位,親自關注《文學概論》(蔡儀主編)和《美學概論》(王朝聞主編)兩本教材的編寫,他還拜訪過朱光潛,鼓勵和促成《西方美學史》的撰寫和出版。可惜,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把美學和藝術當作資產階級的玩藝一掃而光。斯文掃地,何來審美!

開放改革給中國帶來了新的憧憬和希望,審美理想之光引發了八十年代的新的美學熱潮。但這時的美學已不是停留在哲學的思辨,而是著眼於思想的自由解放,美被看成了自由的象徵。隨著個性的解放,各種美學應運而生。「己為中心,為我所用」,使美學走向多元。沿著這條思路發展下來,美學已經流向各個實踐領域,滲入日常生活,因此,實用美學、生活美學、大眾美學、旅遊美學、服飾美學、飲食美學、人體美學,甚至兩性美學都涌現出來,一切使人發生快感的對象,都被看作是美。那末,文學藝術還成為美學的對象嗎?一向重視文學藝術的朱光潛、王朝聞、伍蠡甫、蔣孔陽都表首肯。文藝美學或藝術美學,應專注於探索文學藝術共有的審美規律,也要進一步探索不同藝術部類各自的特殊審美規律。當然,也不能把藝術現象孤立起來,應該把藝術的審美規律和人類的普遍審美規律聯系起來。這是普遍——特殊——個別的三重審美規律,既有聯系,又不能混同。正是從這種認識出發,北京大學的《文藝美學叢書》、王朝聞主編的《藝術美學叢書》,從文藝美學或藝術美學,又擴展到電影美學、戲劇美學、繪畫美學、雕塑美學、音樂美學、舞蹈美學、書法美學、小說美學、詩歌美學、建築美學、攝影美學等領域。李澤厚主編的《美學譯文叢書》,翻譯過來的也有不少是藝術美學。誠然,美學的領域並不只限於文學藝術,但文學藝術仍然是美學關注的重要領域。

從美學的角度來看文學藝術,這不是縮小了而是擴大了文藝學的視野。更重要的是,這為文學藝術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古典文藝學對文學藝術的審視重在整體感悟,輕於分析解剖,難作理性把握。西方美學對文學藝術的審視,則善於條分縷析,抽象推理。中國的古典文藝學應該吸取西方美學之長,從中國的藝術實踐出發,由感性具體上升為知性抽象;然而,不能僅僅停留於此,還得由知性抽象上升為理性具體,回返到藝術實踐,從而在更高階段上把握藝術活動的整體。這正是中國文藝學走向現代化,建設當代文藝學的必由之路。

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只要還活著,就有自己的生命活動。但是,人的生命活動和其他生物不同,它本質上是實踐的。面對大千世界,人必須和對象世界相互交往,進行多樣的實踐活動,從生產實踐、交往實踐到生活實踐。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又內化為精神活動,反過來又參與實踐活動,相互作用,相互滲透,不僅使得物質實踐中的精神含量越來越高,而且出現了以追求精神價值為主的實踐活動:精神實踐。在各種實踐活動(生產、交往、生活)中,人們不僅追求實用價值、功利價值,而且追求審美價值,以提升人生境界。進一步的發展,審美活動從其他實踐活動中獨立出來,從而發展為一種獨立的實踐活動:藝術生產。

如果把文學藝術作為人的一種特殊的生命活動來考察,可以深入探索的問題很多。人類為什麼需要文學藝術?文學藝術是一種什麼樣的生命活動、人的什麼樣的存在方式?人怎樣在生活中產生了審美體驗,又怎樣轉化為文學藝術?文學藝術究竟對人發生什麼樣的作用又如何起作用等等,近二十年來都得到了研究。但是,依我看來,當前最需要進行深入研究的還是:文學藝術應該如何按照美的規律來創造。

文學藝術,應該是美的創造,需按美的規律進行。但我們常見到的,卻往往不是。平庸隨處可見,醜陋也屢見不鮮。「應然」和「本然」,在實踐中時常對立,這本不足為奇。不按照美的規律進行的所謂「創作」,比比皆是,藝術垃圾日益增多。那末,當文學藝術正在日益走向商品化的時代,還要來奢談美的規律,豈非不合時宜、多此一舉?不,正是在交換價值規律的作用范圍日顯廣泛之時,文學藝術更不應違反自己的審美創造本性,更不能違背美的規律。我們呼喚藝術精品,就必須更重視美的規律。只有按照美的規律的創造,才會出現藝術珍品。

⑶ 文學藝術的創作方法有什麼兩大流派

文學藝術的創作方法有兩大流派: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
文學的創作方法是多種多樣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是其中最重要的兩種。一般認為,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偏重於對事物作客觀的描寫,作家的審美理想融化於藝術描寫之中;要求細節描寫的真實,藝術概括的典型化,在典型環境中描寫出典型人物等。浪漫主義創作方法則往往不加掩飾地突出作家的主觀情緒,結構奇特,重在表現,並常常使用變形的假定性手段,創造強有力的人物性格等。
中國"五四"新文學運動以來,作家們所運用的創作方法經歷了一個比較急劇變化的發展過程。就整個現代文學史來看,現實主義創作方法佔據著主流的地位。
五四運動前後,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茅盾、和文學研究會都大力倡導寫實主義。當時,寫實主義和現實主義是同義詞,有時也被稱作"自然主義"。郭沫若和創造社則在他們的文學主張和創作實踐中表現出浪漫主義的傾向。這兩大流派所主張的不同創作方法都是在繼承中國古典文學傳統的基礎上,吸收了外來文學思想的影響,在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潮流中結合當時的文學運動而形成的。後來,在革命文學論爭中,也注意探討了新舊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區別。1933年4月,周揚(起應)寫了《關於"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一文,第一次把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介紹到中國來,"創作方法"的概念也是這時候引進中國的。1942年,毛澤東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明確地提出,在藝術方法上,"我們是主張社會主義的現實主義的"。1953年9月,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會上,再一次明確了"必須進一步發展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方法",認為"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方向,是'五四'以來中國新文學運動的基本方向"。1958年之後,毛澤東又提出了"革命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方法。
近幾年來,文藝理論界對現實主義、革命現實主義、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革命現實主義與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等創作方法重新進行了探討。許多作家還吸收了西方現代派中某些創作方法。

⑷ 文學藝術的起源

文學藝術的起源

文學藝術起源於生?勞動。它的?生一直要追溯到人類生活的最原始階段。原始人在其勞動的過程中,由於筋力的張馳和工具運用的配合,自然地發出勞動的呼聲。這種呼聲具有一定的高低和間歇,在一定時間內,或者重復而無變化,或者變化而有規律,這樣就?生了節奏。這種簡單的節奏就是音樂、舞蹈的節拍和詩歌韻律的起源。從文獻來看,文學藝術起源於勞動是可以得到很好的說明的。例如《淮南子·道應訓》說:「今夫舉大木者,前呼'邪許',後亦應之,此舉重勸力之歌也。」這幾句話是根據《呂氏春秋·淫辭篇》來的,「邪許」本作「輿謔」。所謂「舉重勸力之歌」,就是指人們集體勞動時,一倡一和,藉以調整動作、減輕疲勞、加強工作效率的呼聲。舉重時是這樣,舂碓時也是這樣。《禮記》的《曲禮》和《檀弓》二篇都說:「鄰有喪,舂不相。」「相」是送杵聲,其作用與舉大木者的呼「邪許」正復相同。再從現實生活來看,水手的搖櫓和拉纖,建築工人的打夯,碼頭工人的搬運,都可以聽到集體的、個人的或彼此互相唱和的歌聲,音調和諧而有節奏。從這些地方我們極其明顯地看到勞動和文學藝術的密切關系,而且那種節奏是在勞動時的特殊條件下?生的、規定的。這就再一次有力地證明了文學藝術起源於勞動這一論斷的正確性。原始人在勞動中發出的有節奏的呼聲,雖然只是一種聲音,沒有任何歌詞,但那種自然而健康的韻律實際上就是詩歌的起源,也是文學創作的開始。關於這,魯迅更說得很明白:人類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創作的,可惜沒有人記下,也沒有法子記下。我們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連話也不會說的,?了共同勞作,必須發表意見,才漸漸的練出復雜的聲音來。假如那時大家?木頭,都覺得吃力了,卻想不到發表。其中有一個叫道「杭育杭育」,那?這就是創作。……倘若用什?記號留存了下來,這就是文學;他當然就是作家,也就是文學家,是「杭育杭育」派。棗《且介亭雜文·門外文談》但雖然如此,那種有聲無義的韻律究竟不是詩歌。真正有意義的詩歌又是怎樣?生的呢?原來原始人在長期的勞動中,由於大腦和發音器官的發達,逐漸?生了思維和語言。當然語言在最初也不過是簡單的呼喊,後來才逐漸發展?音節分明、以至於能夠作?人類的思想交流和社會交際的工具。這時候如果在呼聲的間歇中隨意添上一些語言,即使是最簡單的語言,如《候人歌》那樣:「候人兮猗!」(《呂氏春秋·音初篇》)只是在「兮」、「猗」的呼聲上添了兩個詞。然而這種表意的語言一旦同具有節奏性的呼聲或嘆聲結合時,便成?有意義的詩歌。當然,這僅僅是原始的詩歌形式。後來還有不少民歌保存這種形式,句末常常帶有呼嘆作用的聲符,如「兮」、「猗」之類。但這個聲符的作用已經不如原始詩歌組成部分那?重要。社會生活日益復雜,語言日益發展,這種詩歌形式,特別是文人作品中作?語助詞的呼嘆詞,其作用幾乎降到可有可無的地位。間有保留這種原始性的,有如梁鴻的《五噫歌》,每句末都用一個感嘆詞棗「噫」字,那是很少的。這樣的結尾形式,如果我們不從原始詩歌的發展上去探討,那就不好理解。它並不是一種新形式,而是原始形式的遺留,作者有意識地加強詩歌句尾的節奏性和呼嘆作用而已。《詩經》中的《麟之趾》、《騶虞》等篇以及曹丕的《上留田行》都是屬於這一類型的。不可想像,原始人剛剛學會說話,或者還沒有創造任何記錄語言的簡單符號的時候,會出現什?單純的文學作品。因此歌舞和音樂融合在一起就成?原始人藝術活動的一般形式。例如《呂氏春秋·古樂篇》的一段記載: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一曰「載民」,二曰「玄鳥」,三曰「遂草木」,四曰「奮五穀」,五曰「敬天常」,六曰「達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禽獸之極」。又如《河圖玉版》也有一段記載:

古越俗祭防風神,奏防風古樂。截竹長三尺,吹之如嗥,三人被發而舞。由此可見,遠古時代的歌舞總是互相結合的。「投足」是一種舞的姿態。三個人手裡拿著牛尾巴,投足而歌,和三個人吹著竹筒,被發而舞,這正是歌舞和音樂相結合的最好的說明。在這種最樸素的集體文藝活動中,並沒有某種單純的文學獨立存在著。原始人的文學藝術活動,本是一種生?行?的重演,或者說是勞動過程的回憶,也可以說是生?意識的延續和生活慾望的擴大。因?其中顯然包含著功利的目的,表示熱烈的願望。因此,原始的詩歌韻語常常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例如《吳越春秋》的《勾踐陰謀外傳》所載的《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六(古肉字,指禽獸)。從前有人認?這是黃帝時代的歌謠,固然沒有根據,但從它的內容和形式上看,無疑的這是一首比較原始的獵歌。它回憶了幾乎全部的狩獵過程,反映了漁獵時代的社會生活。不僅《彈歌》如此,即如上文所提到的葛天氏之樂也足以說明這一點。?什?唱歌跳舞一定要拿著牛尾巴呢?顯然因?野牛或家畜都是那時的人們所最珍貴的東西。?了表示它和生?勞動有密切的關系以及對自己生活的需要,這種歌舞的表現形式在他們看來,自然是最恰當的。可以聯想到,這和印第安人的「野牛舞」有點類似。(註:參考普列漢諾夫《藝術論》第90頁。魯迅譯。)再看那葛天氏的八闋,其歌名雖或出於後人的追述,但其中如「遂草木」、「奮五穀」、「總禽獸」等名稱,也顯然符合古代勞動人民的狩獵、牧畜和耕種幾個階段的生活內容。而所謂「敬天常」、「依地德」等歌,可能就是反映人們對於生?有關的氣候和土壤的重視。總之,文學藝術起源於勞動,而原始人的文學藝術活動是和他們的集體生?勞動分不開的。原始人不認識自然的客觀規律,認?周圍的世界可以用自己主觀的意志隨便改變。他們相信自己語言的力量,企圖用它來「控制自發的害人的自然現象」,甚至企圖用它去影響神,以達到某種願望;於是常常把詩歌當作「咒語」來使用。目的是?了滿足對現實的要求,而方法則是把人們的能力加以理想化。這是屬於藝術的創作。例如相傳?伊耆氏的《蠟辭》: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棗《禮記·郊特牲》雖然是以祝詞的面貌出現,但本質上實具有「咒語」的作用。因?從詞句上看,與其說是祈禱,不如說是命令。這里,作者在指揮自然服從自己的願望。他如相傳?舜的《祠田辭》(《文心雕龍·祝盟》),以及淳於髡所述的《田者祝》(《史記·滑稽列傳》)等,都是想通過詩歌形式的語言來達到某種幻想的目的,帶有濃厚的原始宗教色彩。所以說,詩歌的發展,又與原始宗教的「咒語」有密切關系。散文的?生較晚於詩歌,它是語言和邏輯思維進一步發展的結果,而以文字?其必要的條件。未有文字,早有詩歌,而散文則?生於既有文字之後。由於社會生活的需要,促進了散文的發展。散文本來不用韻,但它在發展的最初階段,由於物質條件的限制,也要求簡短、精煉,便於記誦,所以往往有節奏、有韻調而富於詩的味道。先秦散文中常雜有大量韻語,可能與這種情況有關。例如:無偏無頗(註:古本作「頗」,今本作「陂」,乃唐開元中所改。),遵王之義;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無偏無黨,王道盪盪;無常無偏,王道平平;無反無側,王道正直。會其有極,歸其有極。棗《尚書·洪範》又如: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幹道成男,坤道成女。棗《周易·系辭傳》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棗《周易·系辭傳》凡韻語部分,大抵也就是語言的旋律最自然、音樂性最強烈、詞意最精粹的部分。這種現象不是偶然的,它反映了散文發展最初階段的特點

⑸ 什麼是文學藝術的內部規律

文學的規律,是關繫到對文學本質認識的問題,也是文藝學方法論的一個重要課題。什麼是文學的規律?文學有沒有外部規律和內部規律?兩者的關系怎樣?這當中存在著種種分歧意見。我們過去的文學研究,主要借重於外部規律,即文學與經濟基礎以及上層建築中其他意識形態之間的關系,例如文學與政治關系,文學與社會生活的關系,作家的世界觀與創作方法等,近年來研究的重心已轉移到內部規律,即研究文學本身的審美特點,文學內部各要素的相互聯系,文學各種門類自身的結構方式和運動規律等等,總之,是回復到自身」。

⑹ 文學創造的本質規律是什麼

文學創造作為一種生產,是人與世界即主客體間的特定關系的反映。因此,要理內解文學創造的本質容規律和特點,必須科學地理解文學創造的主客體及其相關聯系。文學創造的客體是特殊的社會生活。文學創造的主體是特殊的藝術生產者。

⑺ 文學創作中有哪些基本的構思原則

文學創造的構思階段上承文學創造的發生階段,下接文學創造的物化階段。構專思階段可屬以說是從觀念上實現或基本實現創作動機所提出的目標,為物化階段准備好可以下鍋的「米」。
在構思階段,需要掌握的主要問題是作家進行藝術構思時內在心理機制和構思的基本方式。
一/藝術構思及其心理機制
藝術構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積累和藝術發現的基礎上,在某種創作動機的指導下,以心理活動和藝術概括方式,創造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意象序列的思維過程。
從藝術構思的一般過程看,其心理機制有共同之處: (一)回憶與沉思 (二)想像與聯想 (三)靈感與直覺 (四)理智與情感 (五)意識與無意識 二回憶和沉思
回憶就是積極地和有意義地從記憶中提取信息。它是藝術構思的重要機制。構思中常用的回憶方式有:直接回收法,挨次掃描法,按層次推論法等。
沉思是在寂靜和孤獨中對某個中心意念或意象的深沉思索。沉思的又一心理功能是對沉思的對象進行再度體驗。

⑻ 文學藝術的定義

文學藝術起源於遠古時代人類的生產勞動。勞動推動人的思維和語言發展,導致手的完善,使文學藝術的產生成為可能。原始人在協同勞動中伴隨勞動的節奏發出的勞動號子,形成了最初的音樂和詩歌。舊石器時代晚期洞壁繪畫描繪狂奔的野豬、猛獁象和鹿群,中石器時代的岩畫表現手持弓箭追獵山羊的人群,都說明原始藝術是直接來自生產勞動,是這些活動在藝術上再現。作為觀念形態的文學藝術作品,是一定的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中反映的產物。人類生活中存在著的豐富的文學藝術原料的礦藏,是一切文學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社會生活對於文學藝術的需要,是文學藝術發展的動力。文學藝術來源於社會生活,又反過來作用於社會生活,成為最易被人們接受、影響面最廣的社會意識形式。進步的文學藝術,對於教育人、改造人、推動歷史前進起著重要作用。一定社會歷史階段文學藝術的發展狀況,是該時代精神文明發展水平的標志之一。 文學藝術同其他社會意識形式相互影響、相互滲透。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哲學和科學影響著文學藝術並作為思想內容包含在文學藝術作品中。由於文學藝術能夠以生動的形象感染人,常常被用作傳播其他社會意識形式的工具。在階級社會中,作者總是站在一定的階級立場上認識、反映和評價生活,文學藝術作品也反映一定階級的利益和願望,必然帶有階級的色彩。不同社會不同階級的成員,由於具有某種相近的生活條件,共同的民族心理,也會有一些共同的美感和藝術愛好。文學藝術的發展以社會經濟的發展為基礎,同時又保持著相對的獨立性。文學藝術的發展與社會經濟的發展不完全同步,文學藝術的繁盛時期不一定是社會經濟的繁盛時期。 文學藝術學作為一個專業學科來講,指的是「文學藝術」學,即「文學藝術學」不是指「文學」與「藝術學」的簡單合並,而是指關於「文學藝術」的學科。 文學藝術學著重於文學藝術的探討,致力於把握文學藝術的性質、規律等理論層面的研究,對文學藝術的創作、文學藝術的賞析及作家寫作能力的培養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然而,文學藝術學專業並不局限於文學領域的研究,而是延伸到影視藝術、舞台表演藝術等方面,從而使文學藝術學專業具有廣闊的研究空間和發展前景。 「文學藝術學」通常也簡稱為「文藝學」,而「文學藝術學」一詞的鮮明性、包容性體現了這個專業的特色,且能夠避免人們將文藝學誤解為有「藝」無「文」的偏差。

⑼ 從中國現當代文學看藝術的發展規律

一、文化的美學特質 在中國古代,「文化」一詞有觀念性和教化性之意,在西方,「文化」一詞產生於拉丁語,原意是對土地的耕種。中西方的解釋雖有所區別,但它們都把「文化」分作物質形態和精神形態兩種財富。就精神形態而言,文化可分為文字性文化(文學)和視覺性的文化(藝術)。由此可見,「文化」是在人類生產勞動的實踐中產生的,「文化」本身就包含著藝術,藝術自然而然孕育著「美」(即藝術的審美性)。 二、當代文化消費觀下設計藝術的轉向 1.轉向物質形態的消費文化 20世紀60年代,西方社會便進入後工業社會即後現代時期,文化發生了轉向——由形象代替語言,這成為文化轉型的標志。由於現代人對於由文字組成的經典文學名著閱興趣的減弱;對陶器、青銅器、雕塑等人類古老藝術形式的身體直接感受力日趨下降;對傳統的一些藝術形式的欣賞耐力的喪失等情況的存在,人們再如同閱讀小說那樣吃力的閱讀青銅器時,審美趣味就發生了變異,因而各種文化形態均被簡縮為視覺文化或影像文化。 「形象就是商品」說明視覺文化逐漸與市場社會相聯系。有人說,現代社會中只有兒童和真正的藝術家仍具有強烈的身體直接感覺,而大多數人的身體直接感覺已簡化為簡單的佔有感。在經濟沖擊下的現代社會生活中,在經濟搭橋、文化唱戲社會趨勢下,文化成為產業,藝術成為消費品。「設計」是一個工業概念,設計在西方在15世紀以來一直被使用。從根本上說,工業設計和設計師是隨著歐美的工業革命及社會的需要出現的。隨工業產品的機械化批量生產,產品生產的分工不斷細化,使工業設計者、製造者和銷售者之間相分離,設計師開始成為工業生產和消費之間的調節人,從而在設計活動中有了「市場」的概念。設計的物質形態范疇表現為:設計的一切活動都是為「市場」而存在,設計的產品來充分滿足「消費文化」的物質需求。 2.轉向精神形態的藝術化傾向 從美學觀點來看,真正的文化中的美主要存在於兩個方面,一方面存在於設計製作器物時思想情感的感性直觀性的表達,另一方面存在於以語言、文本為主體的文學和以線條、色彩、節奏、韻律為主體的藝術之中。由於物質形態文化向「視覺文化」轉變,如廣告、電影等大量的電子媒體和機械復制手段的視覺形象表現出對文字的壓制——既藝術對文學的壓制,已經成為可視物和慣常的文化現象。 文字性文化、視覺性文化的一個重要的差別在於:文字是敘述性的,其意義的呈現需要一個領悟的閱讀過程,文字的形象性和美感因素在意義理解之中,比起視覺性文化來顯得次要一些。而視覺文化則是結構性和空間化的,其意義的呈現是通過色彩、線條、形式和結構的空間組織來完成,傳達信息和美感是瞬間的。產品總是以這樣或那樣的知覺結構作用於人們的視覺世界,當這種知覺形式和結構具有某種和諧、秩序之時,他們也具有了審美形式的特徵,並與設計產品的功能因素、技術因素和美感因素一起,展示其審美文化的特徵。以廣告為例,廣告是工業產品和消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產者和消費者溝通的重要環節,在「市場」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廣告由最初的「廣而告之」的實施告之作用,到成為商業廣告整合策劃的一部分;廣告由傳統的依靠電視、廣播、報紙和雜志四大宣傳途徑之上又增加了網路、媒體等視覺手段,構成以視象、聽覺、文字、意念為一體的視覺形象,文字少了,獨白少了,從而代表精神文化的藝術轉變的視覺形象在設計藝術的實踐中完成了。 3.審美具有了生活化的傾向 費瑟斯在談及後現代文化的歷史中論述了這樣一個事實:隨著後現代藝術的到來,藝術和生活之間的界限被消解了、高雅文化和大眾文化之間的層次差異消弭、後現代主義藝術通過對傳統藝術觀念的否定最終否定了藝術自身。 三、當代文化消費觀下設計藝術的發展趨勢 1.在發掘、掌握、運用好本土的傳統民族化元素的基礎上不斷創新 2.及時溝通與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借鑒、運用好世界性的設計元素

⑽ 文學藝術形式有哪些

文學藝術形式有小說,散文,詩歌,劇本,民間傳說。具體介紹如下:

1、小說。專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屬,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體裁。人物,情節,環境是小說的三要素。

2、散文。散文是一種抒發作者真情實感,寫作方式靈活的記敘類文學體裁。

3、詩歌。用高度凝練的語言,形象表達作者豐富情感,集中反映社會生活並具有一定節奏和韻律的文學體裁。

4、劇本。是一種文學形式,是戲劇藝術創作的文本基礎,編導與演員根據劇本進行演出。

5、民間傳說。在中國民間傳說中,故事的主人公一般有名有姓,其中有的是歷史中知名的人物。

閱讀全文

與文學藝術的創造規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