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科學家對未來宇宙演化提出了哪三種假設
宇宙起源學說
蓋天說
「蓋天說」是我國古代最早的宇宙結構學說.這一學說認為,天是圓形的,像一把張開的大傘覆蓋在地上;地是方形的,像一個棋盤,日月星辰則像爬蟲一樣過往天空,因此這一學說又被稱為「天圓地方說」.
「天圓地方說」雖然符合當時人們粗淺的觀察常識,但實際上卻很難自圓其說.比如方形的地和圓形的天怎樣連接起來,就是一個問題.於是,天圓地方說又修改為:天並不與地相接,而是像一把傘高懸在大地上空,中間有繩子縛住它的樞紐,四周還有八根柱子支撐著.但是,這八根柱子撐在什麼地方呢?天蓋的傘柄插在哪裡?扯著大帳篷的繩子又拴在哪裡?這些也都是天圓地方說無法回答的.
到了戰國末期,新的蓋天說誕生了.新蓋天說認為,天像覆蓋著的斗笠,地像覆蓋著的盤子,天和地並不相交,天地之間相距8萬里.盤子的最高點便是北極.太陽圍繞北極旋轉,太陽落下並不是落到地下面,而是到了我們看不見的地方,就像一個人舉著火把跑遠了,我們就看不到了一樣.新蓋天說不僅在認識上比天圓地方說前進了一大步,而且對古代教學和天文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在新蓋天說中,有一套很有趣的天高地遠的數字和一張說明太陽運行規律的示意圖——七衡六間圖.古代許多圭表都是高8尺,這和新蓋天說中的天地相距8萬里有直接關系.
蓋天說是一種原始的宇宙認識論,它對許多宇宙現象不能作出正確的解釋,同時本身又存在許多漏洞.到了唐代,天文學家一行等人通過精確的測量,徹底否定了蓋天說中「日影千里差一寸」的說法後,蓋天說從此便破產了.
渾天說
日月星辰東升西落,它們從哪裡來,又到哪裡去了呢?日月在東升以前和西落以後究竟停留在什麼地方?這些問題一直使古人困惑不解.直到東漢時,著名的天文學家張衡提出了完整的「渾天說」思想,才使人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前進了一大步.
渾天說認為,天和地的關系就像雞蛋中蛋白和蛋黃的關系一樣,地被天包在當中.渾天說中天的形狀,不像蓋天說所說的那樣是半球形的,而是一個南北短、東西長的橢圓球.大地也是一個球,這個球浮在水上,迴旋漂盪;後來又有人認為地球是浮於氣上的.不管怎麼說,渾天說包含著樸素的「地動說」的萌芽.
用渾天說來說明日月星辰的運行出沒是相當簡潔而自然的.渾天說認為,日月星辰都附著在天球上,白天,太陽升到我們面對的這邊來,星星落到地球的背面去;到了夜晚,太陽落到地球背面去,星星升上來.如此周而復始,便有了星辰日月的出沒.
渾天說把地球當作宇宙的中心,這一點與盛行於歐洲古代的「地心說」不謀而合.不過,渾天說雖然認為日月星辰都附在一個堅固的天球上,但並不認為天球之外就一無所有了,而是說那裡是未知的世界.這是渾天說比地心說高明的地方.
渾天說提出後,並未能立即取代蓋天說,而是兩家各執一端,爭論不休.但是,在宇宙結構的認識上,渾天說顯然要比蓋天說進步得多,能更好地解放許多天象.
另一方面,渾天說手中有兩大法寶:工是當時最先進的觀天儀——渾儀,藉助於它,渾天家可以用精確的觀測事實來論證渾天說.在中國古代,依據這些觀測事實而制定的歷法具有相當的精度,這是蓋天說所無法比擬的.另一大法寶就是渾象,利用它可以形象地演示天體的運行,使人們不得不折服於渾天說的卓越思想,因此,渾天說逐漸取得了優勢地位.到了唐代,天文學家一行等人通過大地測量徹底否定了蓋天說,使渾天說在中國古代天文領域稱雄了上千年.
宣夜說
宣夜說是我國歷史上最有卓見的宇宙無限論思想.它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到漢代則已明確提出.「宣夜」是說天文學家們觀測星辰常常喧鬧到半夜還不睡覺.據此推想,宣夜說是天文學家們在對星辰日月的辛勤觀察中得出的.
不論是中國古代的蓋天說、渾天說,還是西方古代的地心說,乃至哥白尼的日心說,無不把天看作一個堅硬的球競,星星都固定在這個球殼上.宣夜說否定這種看法,認為宇宙是無限的,宇宙中充滿著氣體,所有天體都在氣體中漂浮運動.星辰日月的運動規律是由它們各自的特性所決定的,決沒有堅硬的天球或是什麼本輪、均輪來束縛它們.宣夜說打破了固體天球的觀念,這在古代眾多的宇宙學說中是非常難得的.這種宇宙無限的思想出現於兩千多年前,是非常可貴的.
另一方面,宣夜說創造了天體漂浮於氣體中的理論,並且在它的進一步發展中認為連天體自身、包括遙遠的恆星和銀河都是由氣體組成.這種十分令人驚異的思想,竟和現代天文學的許多結論一致.
宣夜說不僅認為宇宙在空間上是無邊無際的,而且還進一步提出宇宙在時間上也是無始無終的、無限的思想.它在人類認只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可惜,宣夜說的卓越思想,在中國古代沒有受到重視,幾至失傳.
地心說
地心說是長期盛行於古代歐洲的宇宙學說.它最初由古希臘學者歐多克斯提出,後經亞里多德、托勒密進一步發展而逐漸建立和完善起來.
托勒密認為,地球處於宇宙中心靜止不動.從地球向外,依次有月球、水星、金星、太陽、火星、木星和土星,在各自的圓軌道上繞地球運轉.其中,行星的運動要比太陽、月球復雜些:行星在本輪上運動,而本輪又沿均輪繞地運行.在太陽、月球行星之外,是鑲嵌著所有恆星的天球——恆星天.再外面,是推動天體運動的原動天.
地心說是世界上第一個行星體系模型.盡管它把地球當作宇宙中心是錯誤的,然而它的歷史功績不應抹殺.地心說承認地球是「球形」的,並把行星從恆星中區別出來,著眼於探索和揭示行星的運動規律,這標志著人類對宇宙認識的一大進步.地心說最重要的成就是運用數學計算行星的運行,托勒密還第一次提出「運行軌道」的概念,設計出了一個本輪均輪模型.按照這個模型,人們能夠對行星的運動進行定量計算,推測行星所在的位置,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創造.在一定時期里,依據這個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正確地預測天象,因而在生產實踐中也起過一定的作用.
地心說中的本輪均輪模型,畢竟是托勒密根據有限的觀察資料拼湊出來的,他是通過人為地規定本輪、均輪的大小及行星運行速度,才使這個模型和實測結果取得一致.但是,到了中世紀後期,隨著觀察儀器的不斷改進,行星位置和運動的測量越來越精確,觀測到的行星實際位置同這個模型的計算結果的偏差,就逐漸顯露出來了.
但是,信奉地心說的人們並沒有認識到這是由於地心說本身的錯誤造成的,卻用增加本輪的辦法來補救地心說.#初這種辦法還能勉強應付,後來小本輪增加到80多個,但仍不能滿意地計算出行星的准確位置.這不能不使人懷疑地心說的正確性了.到了16世紀,哥白尼在持日心地動觀的古希臘先輩和同時代學者的基礎上,終於創立了「日心說」.從此,地心說便逐漸被淘汰了.
日心說
1543年,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在臨終時發表了一部具有歷史意義的著作——《天體運行論》,完整地提出了「日心說」理論.這個理論體系認為,太陽是行星系統的中心,一切行星都繞太陽旋轉.地球也是一顆行星,它上面像陀螺一樣自轉,一面又和其他行星一樣圍繞太陽轉動.
日心說把宇宙的中心從地球挪向太陽,這看上去似乎很簡單,實際上卻是一項非凡的創舉.哥白尼依據大量精確的觀測材料,運用當時正在發展中的三角學的成就,分析了行星、太陽、地球之間的關系,計算了行星軌道的相對大小和傾角等,「安排」出一個比較和諧而有秩序的太陽系.這比起已經加到80餘個圈的地心說,不僅在結構上優美和諧得多,而且計算簡單.更重要的是,哥白尼的計算與實際觀測資料能更好地吻合.因此,日心說最終代替了地心說.
在中世紀的歐洲,托勒密的地心說一直佔有統治地位.因為地心說符合神權統治理論的需要,它與基督教會所渲染的「上帝創造了人,並把人置於宇宙中心」的說法不謀而合.如果有誰懷疑地心說,那就是褻瀆神靈,大逆不道,要受到嚴厲制裁.日心說把地球從宇宙中心驅逐出去,顯然違背了基督教義,為教會勢力所不容.為了捍衛這一學說,不少仁人志士與黑暗的神權統治勢力進行了前仆後繼的斗爭,付出了血的代價.義大利思想家布魯諾,為了維護日心說,最終被教會用火活活燒死;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也因為支持日心說麗被宗教法庭判處終身監禁;開普勒、牛頓等自然科學家,都為這場斗爭作出過重要貢獻.
大爆炸說
1929年,天文學家哈勃公布了一個震驚科學界的發現.這個發現在很大程度上導致這樣的結論:所有的河外星系都在離我們遠去.即宇宙在高速地膨脹著.這一發現促使一些天文學家想到:既然宇宙在膨脹,那麼就可能有一個膨脹的起點.天文學家勒梅特認為,現在的宇宙是由一個「原始原子」爆炸而成的.這是大爆炸說的前身.美國天文學家伽莫夫接受並發展了勒梅特的思想,於1948年正式提出了宇宙起源的大爆炸學說.
伽莫夫認為,宇宙最初是上個溫度極高、密度極大的由最基本粒子組成的「原始火球」.根據現代物理學,這個火球必定迅速膨脹,它的演化過程好像一次巨大的爆發.由於迅速膨脹,宇宙密度和溫度不斷降低,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一些化學元素(原子核),然後形成由原子、分子構成的氣體物質.氣體物質又逐漸凝聚起星雲,最後從星雲中逐漸產生各種天體,成為現在的宇宙.
這種學說一般人聽起來非常離奇,不可思議.在科學界,也由於這個學說缺乏有力的觀測證據,因而在它剛剛問世時,並未予以普遍的響應.
到了1965年,宇宙背景輻射的發現使大爆炸說重見天日.原來,大爆炸說曾預言宇宙中還應該到處存在著「原始火球」的「余熱」,這種余熱應表現為一種四面八方都有的背景輻射.特別令人驚奇的是,伽莫夫預言的「余熱」溫度竟恰好與宇宙背景輻射的溫度相當.另一方面,由於有關天文學數據已被改進,因此根據這個數據推算出來的宇宙膨脹年齡,已從原來的50億年增到100-200億年,這個年齡與天體演化研究中所發現的最老的天體年齡是吻合的.由於大爆炸說比其他宇宙學說能夠更多、更好地解釋宇宙觀測事實,因此愈來愈顯示出它的生命力.
現在,大多數天文學家都接受了大爆炸說的基本思想,不少過去不能解釋的問題正在逐步解決,它是最有影響、最有希望的一種宇宙學說.
星雲說
太陽系究竟是怎樣產生的,這個問題直到現在仍然沒有令人完全滿意的答案.長期以來,人們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曾經提出過許多學說,其中「星雲說」是提出最早,也是在當代天文學上最受重視的一種學說.
最初的星雲說是在一18世紀下半葉由德國哲學家康德和法圍天文學家拉普拉斯提出來的.由於他們的學說在內容上大同小異,因而人們一般稱之為康德一拉普拉斯星雲說.他們認為:太陽系是由一塊星雲收縮形成的,先形成的是太陽,然後剩餘的星雲物質進一步收縮演化形成行星.
星雲說出現以前,人們把天體的運動變化看作是上帝發動起來的,稱之為「第一次推動」.康德一拉普拉斯的星雲說,用自然界本身演化的規律性來說明行星運動的一些性質,無疑對這種荒謬的觀點是一個有力的打擊,也為天文學的發展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不過,康德一拉普拉斯星雲說只是初步地說明了太陽系的起源問題,還有許多觀測事實卻難以用它來解釋.所以,星雲說在很長時間里陷入了窘境.直到本世紀,隨著現代天文學和物理學的進展,特別是近幾十年裡,恆星演化理論的日趨成熟,星雲說又換發出了新的活力.
現代觀測事實證明,恆星是由星雲形成的.太陽系的形成在宇宙中並不是一個獨特的偶然的現象,而是普遍的必然的結果.另外,關於太陽系的許多新發現也有力地支持了星雲說.
在這樣的背景下,現代星雲說逐漸完善起來了.當然,星雲具體是怎樣演化的,這一點還有不少分歧的意見.有一種觀點認為:形成太陽系的是銀河系裡的下團密度較大的星雲,這塊星雲繞銀河系的中心旋轉著,當它通過旋臂時受到壓縮,密度增大,達到一定密度時,星雲就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逐漸收縮.收縮過程中,一方面使星雲中央部分內部增溫,最後形成原始太陽,當原始太陽中心溫度達到700萬攝氏度時,氫聚變為氦的熱核反應點火,於是,現代太陽便真正誕生了.另一方面,由於星雲體積縮小,因而自轉加快,離心力增大,逐漸在赤道面附近形成一個星雲盤.星雲盤上的物質在疑柔和吞並過程中,最後演化為行星和其他小天體.總之,現在人們己能用星雲說比較詳細地描述太陽系的起源過程,但還有很多具體問題未能很好解決,還有待完善和充實.
宇宙的最初三分鍾
摘自 中華網 科技博覽 王艷紅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者,無也. —老子《道德經》
宇宙誕生之前,沒有時間,沒有空間,也沒有物質和能量.大約150億年前,在這四大皆空的「無」中,一個體積無限小的點爆炸了.時空從這一刻開始,物質和能量也由此產生,這就是宇宙創生的大爆炸.
剛剛誕生的宇宙是熾熱、緻密的,隨著宇宙的迅速膨脹,其溫度迅速下降.最初的1秒鍾過後,宇宙的溫度降到約100億度,這時的宇宙是由質子、中子和電子形成的一鍋基本粒子湯.隨著這鍋湯繼續變冷,核反應開始發生,生成各種元素.這些物質的微粒相互吸引、融合,形成越來越大的團塊,並逐漸演化成星系、恆星和行星,在個別天體上還出現了生命現象.然後,能夠認識宇宙的人類終於誕生了. 這幅大爆炸圖景,是目前關於宇宙起源最可能的一種解釋,被稱為「大爆炸模型」.大爆炸理論誕生於20年代,在40年代由伽莫夫等人進行補充和發展,但一直寂寂無聞.直到50年代,人們才開始廣泛注意這個理論,不過也只是覺得它很好玩,並不信服.人們更願意認為,宇宙是穩定的、永恆的.
但是,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大爆炸模型在科學上有強大的說服力.我們不得不相信,宇宙有一個開始,也將有一個終結.它產生於「無」,也終將回歸於「無」. 宇宙:可有始,可有終?
在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時期,有關創世的問題,一向是留給神去解決的.宇宙起源於何處?終點又在哪裡?生命如何產生?人類怎樣出現?對這些疑問,許多宗教都能給出一份體系完備的答案.至於上帝從哪裡來,這種問題是不該問的.
直到最近幾個世紀,人們才開始學著把神撇開,以超越宗教的角度,去思考世界的本源.這樣一來,就有一個重大的原則性問題需要解決:宇宙是永恆存在的,還是有起始的?
這兩種說法長久以來一直困擾著科學家、哲學家和神學家,對於普通人來說,更是難以理解.假設宇宙在時間上沒有起源,即過去一直存在,那麼宇宙的年齡就是無窮大了.無窮大這個概念,一聽就讓人頭昏腦脹:既然是已經過去了無窮久的時間,我們的「現在」又是什麼呢?而如果說宇宙是有起始的,那麼它就是從「無」中突然產生的了,這最初的一剎那,又是怎樣呢? 憑著人類在短暫的生命中獲得的常識,實在是很難想明白這些東西.不過,我們可以從科學上尋求一些佐證.大爆炸模型的一個基本假設是宇宙的年齡有限,這個說法令人信服的直接理由,來自物理學中一條最基本的定律——熱力學第二定律.這條科學史上最令人傷心絕望的定律,冥冥中早已規定了宇宙的命運. 簡而言之,第二定律認為熱量從熱的地方流向冷的地方.對任何物理系統,這都是眾所周知並且顯而易見的特性,毫無神秘之處:開水變涼,冰淇淋化成糖水.要想把這些過程倒過來,就非得額外消耗能量不可.就最廣泛的意義而言,第二定律認為宇宙的「嫡」(無序程度)與日俱增.例如,機械手錶的發條總是越來越松;你可以把它上緊,但這就要消耗一點能量;這些能量來自於你吃掉的一塊麵包;麥子在生長的過程中需要吸收陽光的能量;太陽為了提供這些能量,需要消耗它的氫來進行核反應.總之宇宙中每個局部的嫡減少,都須以其它地方的嫡增加為代價. 在一個封閉的系統里,嫡總是增大的,一直大到不能再大的程度.這時,系統內部達到一種完全均勻的熱動平衡狀態,不會再發生任何變化,除非外界對系統提供新的能量.對宇宙來說,是不存在「外界」的,因此宇宙一旦到達熱動平衡狀態,就完全死亡,萬不復.這種情景稱為「熱寂」.
宇宙正在緩慢地、但堅定不移地走向這無法抗拒的命運,幾代智者為此懷疑人類的存在是否有意義.暫且撇開這種沮喪的情緒,作一個簡單的推理,我們就可以發現,宇宙不可能有無限的過去.很簡單,如果宇宙無限老,那它早就已經死了.以有限速率演變的東西,是不可能永遠維持下去的.換句話說,宇宙必然是在某個有限的時間之前誕生的. 大爆炸:有推論有根據
第二定律明示了宇宙有起始,但這個重要推論竟然被19世紀的科學家忽略了,它只是在後來成為大爆炸模型的佐證.該模型的提出,是基於20世紀初的天文觀測.
20年代,天文學家埃德溫·哈勃注意到,不同距離的星系發出的光,顏色上稍稍有些差別.遠星系的光要比近星系紅一些,即波長要長一些,這種現象被稱為「哈勃紅移」.它說明,各星系正以很高的速度彼此飛離.一列火車快速駛遠時,它的汽笛聲聽來會沉悶很多,因為聲波相對於我們的頻率變低、波長變長了,這就是多普勒效應.把聲波換成光,產生的效果就是紅移.哈勃對眾多星系的光譜進行研究後確認,紅移是一種普遍現象,這表明宇宙正在膨脹. 這一發現,奠定了現代宇宙學的基礎.
如果宇宙正在膨脹,那它過去必定比較小.如果能把宇宙史這部影片倒過來放,我們勢必會發現,在過去的某個時刻,所有的星辰都是聚合在一起的.這個時間大概是100多億年前,要准確推斷它比較困難.
另外,宇宙膨脹的速度會隨時間發生變化,這與引力有關.萬有引力作用於字宙中一切物質與能量之間,起到剎車的作用,阻止星系往外跑,從而使膨脹速度越來越慢.在誕生初期,宇宙從高密度狀態迅速膨脹,隨著時間的推移,體積越來越大,膨脹速度越來越小.將這個過程向回追溯到宇宙創生的那一刻,可以發現當時宇宙體積為零,而膨脹速度為無限大.這就是大爆炸.
大爆炸是空間、時間、物質與能量的起源.這些概念都不能外推到大爆炸之前.大爆炸之前發生了什麼、是什麼引起了大爆炸,這些問題在邏輯上就是沒有意義的.那以前所有的,只是「無」.
以上所述僅是旁證,似不足以令大多數人信服.如果150億年前發生了一場大爆炸,如此驚天動地的力量是否在今天的宇宙結構上留下了某種印跡?於是,有一陣子,科研人員熱衷於尋找宇宙創生的遺跡,勁頭賽過當年的宗教考古學家尋找伊甸園.亞當和夏娃的文物是一樣也沒發現,原初宇宙最重要的遺跡倒真給找出來了,這就是微波背景輻射. 按照大爆炸理論,最初的幾分鍾里,宇宙是一個熾熱的火球,到處充滿溫度高達幾十億度的光輻射.由於此時的宇宙處於熱動平衡中,這種輻射具有獨特的光譜特徵,稱為「黑體譜」.1965年,貝爾電話公司的兩位物理學家彭齊亞斯和威爾遜偶然發現,宇宙確實浸潤在一種熱輻射之中.這種輻射以相同的強度從空間各個方向射向地球,其溫度約為3K,譜線具有完美的黑體譜特徵.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是對大爆炸模型最有力的支持.
知道了今天宇宙背景輻射的溫度,就很容易推算出,宇宙誕生後約1秒鍾各處的溫度約為100億度.在如此高溫下,不僅我們熟悉的物質無法存在,連原子核也會被撕得粉碎.宇宙只能是一鍋由質子、中子和電子等構成的基本粒子湯.
隨著這鍋湯變冷,核反應發生了.中子和質子很容易聚合在一起,產生由兩個質子、兩個中子組成的氦核.計算表明,氦核形成的過程持續了大約3分鍾,形成的氦約占宇宙物質總質量的四分之一.這個過程用完了所有的中子,餘下的質子就成了氫原子核.
因此,大爆炸模型預言宇宙應當由大約25%的氦和75%的氫組成,這與天文測量結果極為符合.最初三分鍾里形成的氫與氦,構成了宇宙中99%以上的物質.形成行星和生命的豐富多彩的重元素,只佔宇宙總質量的不到l%,它們大部分是在恆星內部形成的.
根據推斷,宇宙的形成距今約100~200億年.
生命:既永恆又無恆
天文觀測表明,各種天體的年齡均小於200億年,這與大爆炸理論契合得非常好.我們的地球大概是50億年前形成的,人類出現的時間更短得不值一提.宇宙現在還算得上年輕,擔憂末日的來臨,對單個人來說是十分無聊的事.然而,為全人類的命運想一想這個問題,還是有必要的.
按照大爆炸模型,宇宙在誕生後不斷膨脹,與此同時,物質間的萬有引力對膨脹過程進行牽制.如果宇宙的總質量大於某一特定數值,那麼總有一天宇宙將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收縮,造成與大爆炸相反的「大坍塌」.如果宇宙總質量小於這一數值,則引力不足以阻止膨脹,宇宙就將永遠膨脹下去.
在非常遙遠的將來,比如1億億億年以後,所有的恆星都燃燒完畢,茫茫黑暗中,潛伏著一些黑洞、中子星等天體.宇宙的尺度已經膨脹到如今的1億億倍,而且還在擴張下去.在這個系統里,引力雖不足以使膨脹停止,但會不露聲色地消耗著系統的能量,使宇宙緩慢地走向衰亡.黑洞在霍金效應的作用下釋放出微弱的輻射,最終全都以熱和光的形式蒸發掉.足夠長的時間之後,連質子這樣穩定的基本粒子也衰變、消亡了,宇宙最終變成一鍋稀得難以置信的湯,其中有光子、中微子,越來越少的電子和正電子.所有這些粒子都在緩慢地運動,彼此越來越遠,不會再有任何基本物理過程出現. 這是寒冷、黑暗、荒涼而又空虛的宇宙,它已經走完了自己的歷程,面對的是永恆的生命,抑或永恆的死亡.這種情景,差不多就是「熱寂」了. 如果引力足夠強大,宇宙終有一天開始收縮,又將如何呢?在大尺度上,收縮過程與大爆炸後的膨脹是對稱的,像一場倒放的電影.收縮的過程起初很緩慢,隨後越來越快.在轉折點過後,宇宙的體積開始縮小,背景輻射溫度上升.漆黑寒冷的宇宙變成一個越來越熱的熔爐,生命無處可逃,全都被煮熟烤焦.最後,行星、恆星也毀滅了,分布在如今浩瀚空間中的物質被擠進一個很小的體積內,最後三分鍾來臨了.
溫度變得如此之高,連原子核也被撕毀,宇宙又成了一鍋基本粒子湯.然而這種狀態也只能生存幾秒鍾的時間.隨後,質子和中子也無法區分,擠成一堆由誇克構成的等離子體.在最後的時刻,引力成為占絕對優勢的作用力,它毫不留情地把物質和空間碾得粉碎.在這場與大爆炸的「暴脹」相對的「暴縮」中,所有的物質都因擠壓不復存在,一切有形的東西,包括空間和時間本身,都被消滅. 這就是末日.它是一切事物的末日.大爆炸中誕生於無的宇宙,此刻也歸於無.無數億年的輝煌燦爛,連一絲回憶也不會留下.
宇宙的起源
宇宙是廣漠空間和其中存在的各種天體以及彌漫物質的總稱.
宇宙是物質世界,它處於不斷的運動和發展中.
千百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探尋宇宙是什麼時候、如何形成的.直到今天,科學家們才確信,宇宙是由大約150億年前發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
在爆炸發生之前,宇宙內的所存物質和能量都聚集到了一起,並濃縮成很小的體積,溫度極高,密度極大,之後發生了大爆炸.
大爆炸使物質四散出擊,宇宙空間不斷膨脹,溫度也相應下降,後來相繼出現在宇宙中的所有星系、恆星、行星乃至生命,都是在這種不斷膨脹冷卻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然而,大爆炸而產生宇宙的理論尚不能確切地解釋,「在所存物質和能量聚集在一點上」之前到底存在著什麼東西? 「大爆炸理論」是伽莫夫於1946年創建的.
連續創生論 〔 作者:佚名 轉貼自:www.scitom.com.cn 點擊數:196 文章錄入:pdyuan 〕
因為大爆炸理論並沒有被證明是真理,所以並不是每個人都會同意大爆炸理論.在近代宇宙學史上曾經和大爆炸理論抗衡的宇宙形成理論還有連續創生論.
1948年,兩位奧地利天文學家邦迪和戈爾德提出一種理論,承認膨脹宇宙但否定大爆炸.後來英國天文學家霍伊爾發展並普及了這個理論,在星系散開的過程中,星系之間又形成新的星系;形成新星系的物質是無中生有的,而且運動的速度非常緩慢,用現在的技術無法測出.結論是,宇宙自始至今基本上保持著同一狀態.在過去無數個紀元中,它看上去就是現在這個樣;在未來的無數個紀元中,它看上去還是現在這個樣子,因此既沒有始也沒有結束.
這種理論被稱為連續創生論,由此形成一個穩恆態宇宙.在十多年的時間里,大爆炸和連續創生論的爭論非常激烈,但沒有實際的證據來決定哪一個對.
1949年,伽莫夫指出,假若大爆炸曾經發生,伴隨而生的輻射在宇宙膨脹過程中應該損失能量,而現在應該以射電輻射的形式存在,作為一個均質背景從天空的四面八方射來.這種輻射在絕對溫度5K(-268℃)時應該是天體的特徵.美國物理學家迪克進一步發展了這一觀點.
1964年5月, 德國出生的美國物理學家彭齊亞斯和美國射電天文學家R·W·威爾遜接受迪克的建議,探測到與伽莫夫預見的特徵非常相似的射電波背景,它顯示出宇宙的平均溫度為絕對溫度3度.
大多數天文學家認為,射電波背景的發現為大爆炸理論提供了結論性的證據.現在一般天文學家都接受大爆炸理論,而放棄了連續創生論的觀點.所以,連續創生論已是明日黃花了.
被物理學顛倒了的現實 至為寫於2003年1月12日
⑵ 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在相同的勞動時間內創造相同的價值。為什麼
讓我們假設一個經濟:只有兩個勞動者、兩種商品;兩個勞動者只靠這兩種商品生活,並分別生產之。開始時,他們的勞動強度完全一致,每天的勞動時間完全相同,並且每天生產的商品剛好夠每天消費,二者的消費結構和數量也完全一致。這種狀態得以穩定存在是需要一些條件的,我們把這些條件簡單地合並假設為這兩個勞動者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勢均力敵,從而處於一種競爭均勢。如果一個想偷懶,偷工減料,使產品質量降低,另一個也必然以牙還牙,最終降低了兩者的生活質量。相反,兩人通過相互協商、共同合作,可以同時提高兩者的生活質量。在這樣的簡單商品經濟條件下,兩種商品實現的是等價交換,其等價的社會本質是二者具有同等的社會地位--政治地位(自尊)和經濟地位。
下一步讓我們假定,突然出現一位天外來客(以下簡稱來客),它把其中一個地球人替換掉並開始生產其原來的產品。假設這時的兩個人(一個地球人、一個來客)仍然只靠這兩種商品生活,且有相同的消費結構和消費數量。但是,來客的生產技術與以前的那個地球人不同了,它半天就可以生產出同樣數量的同樣商品,只不過另外半天它需要學習和訓練才能維持其勞動生產力。在這樣的經濟中,來客的勞動可以稱為復雜勞動,然而這樣的復雜勞動在相同的時間創造了更多的價值嗎?很顯然,從總體上來說,答案是否定的,只是勞動的具體形式發生了變化。
如果我們改變一下假定,認為這個來客雖然曾經為了學習技術而花費了時間和物資,但現在,它的技能是終身不失的,不需要任何新的學習和訓練。在這種情況下,當維持原來的商品交換關系時,他就只需要勞動半天,從而原來的社會平衡就打破了,那麼,接著會發生什麼情況呢?
情況(1):各得其所,相安無事;
情況(2):地球人縮短工時,同時也就減少50%生產,另一半時間用於研究新技術,這樣,在短期內,兩人的生活質量都要下降;
情況(3):新技術從天而降,地球人不費吹灰之力就提高工效2倍,從而實現新的平衡;
情況(4):來客用一定時間和地球人共同生產,從而最終是每日勞動相同時間,也達到一種新的平衡;
情況(5):來客工作時間仍與地球人相同,但是二者的需求發生變化,多消費來客生產的產品,這時兩人的生活質量都得到了提高,從而也是一種平衡。
在以上五種情況中,只有(4)和(5)是比較現實的,而且情況(5)更現實,其實際原型可能是:有更多的人去生產來客的產品,但同時地球人單位產品的相對價值將提高,或者說,來客產品的相對價值將下降,這是由於該產品的個別價值普遍下降而引起的。最終,仍然只能是相等勞動時間的交換,而不論是簡單勞動還是復雜勞動,直到極限情況,都去生產來客類產品,並徹底改變了原來的消費結構。
以上所述是簡單商品生產時代的情況。有一天,資本突然來到人間,原來社會的公平均衡從此就被打破了,資本剝奪了一切勞動者的生產資料,它憑借對生產資料的控制力迫使勞動者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他自己依靠剩餘價值而生活,這就是純粹的資本。資本的本質是等量資本獲得等量利潤。相對而言,勞動交換的本質規律是等量勞動獲得等量報酬。
本文前面所述是一個思想實驗,實際的社會經濟演化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是漸變,並且是各種復雜情況的混合物。另外,這里提出一個推想:具有復雜勞動能力的人似乎也具有某種資本--人力資本,因為他們可以在相等的勞動時間內獲得更多報酬,生活得更好,這就是說,他們為獲得特殊才能預先投入的時間和資金最終要獲得超值回報。
參考:http://economics.cenet.org.cn/show-1546-34202-1.html
⑶ 物種起源詳細攻略
物種起源 流程攻略(1)
--------------------------------------------------------------------------------
http://games.tom.com 2006年12月21日 01時:02分 網友提供
一、按鍵操作篇
滑鼠:控制方向
滑鼠:選擇超能力技能
MOUSE1:攻擊(開槍)
MOUSE2:啟動超能力技能狀態
W:前進
S:後退
A:左移
D:右移
Q:開啟狙槍瞄準鏡
E:更換武器(向前)
F:更換武器(向後)
SHIFT:蹲下
W、A、S、D+CTRL:翻筋斗
SPACE:跳躍
[:拉近瞄準鏡
]:拉長瞄準鏡
二、界面介紹篇
點擊「NEW GAME」之後進入一個界面,有ADVENTURE和TIME CHALLAGE兩個模式。這里著重介紹ADVENTURE,即冒險游戲部分(游戲主要部分)。點擊以後出現了三個可選擇的項目:SHARP SHOOTING、STEALTH和AGGRESSION。每個選項代表了主人公的基本攻擊方式。SHARP SHOOTING是表示主角需要熟練各種槍法,游戲過程中獲得的經驗點數和射擊的距離和精確度有密切的關系。槍支在游戲里的成分比較大,要好好掌握。STEALTH是近身攻擊敵人的技能,主角也必須會靈活使用這項能力,對於過關的評價和賺取經驗值有很大的關系。AGGRESSION代表主角與身俱來的一些超能力技能,這些技能的培養對於在游戲中能否順利克服各種困難,順利通關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多多使用這些技能有助於提升自己的能力點數。
隨便點擊三個中的任意一個,可以進入下一個界面。有兩個選項:一個是進入訓練模式,一個是直接進入正式游戲內容。不過對於第一次玩的朋友來說,建議先進行一下訓練,熟悉一下各種技能的操作。
三、訓練模式小攻略以及8種自身技能的介紹說明
進入訓練模式之後,首先來到一個小房間,根據左上方的提示,先進行射擊訓練。拿槍隨便朝昆蟲標本打一槍。隨後聯系翻筋斗和跳躍的動作,之後就可以進入下一間房間(注意:看到進入的箭頭之後才能按「ENTER」鍵開門)。下一間房間是射擊訓練。按照提示拾起地上的AK47和狙擊槍。根據要求利用
F和E鍵切換各種武器,對准遠端牆上的靶子進行射擊,先用AK47,然後裝備上狙擊槍,利用Q鍵開啟瞄準鏡並且拉近瞄準鏡,朝靶子射擊。然後順利完成了射擊操作,可以進入右邊的大門。
這里訓練的是對主角自己的自身技能進行的訓練。這里有必要先對8項超能力技能作一個闡述:
(1)投擲技能:
主角利用MOUSE2鍵提起身邊的物體(箱子、垃圾桶等等),有點像ONE EPISODE裡面的引力槍。然後按MOUSE1朝敵人投擲過去,殺傷力根據所投擲的物體重量來計算。不過要確保物體在你眼前,否則容易砸到自己。
(2)射擊跟蹤技能:
主角可以通過發射幾束槍線來更好的瞄準敵人,達到精確射擊的目的。操作同上,先MOUSE2,再MOUSE1。
(3)360度攻擊技能:
在周圍敵人眾多的情況下使用。啟動技能之後,主角會自動進行360度大范圍射擊攻擊。
(4)發射鐵盤的技能:
可以提高殺傷力的技能,MOUSE2啟動技能,瞄準敵人之後,朝敵人射擊,會發射出RAZOR-DISK,給予敵人更大的傷害。
(5)子彈時間攻擊技能:
啟動技能之後,主角會自動進入慢動作,與筋斗配合進行攻擊。
(6)發射火焰彈的技能
啟動這個技能狀態之後,主角攻擊會發射出火焰彈,給予敵人持續的燃燒。
(7)控制子彈軌跡的技能:
啟動技能之後,按MOUSE1,可以看到子彈出現在屏幕中央,可以通過方向鍵來控制其走向,用於打擊遠距離敵人和目標。
(8)保護技能:
啟動技能後,在主角周圍會產生一個磁場保護球,可以在危急時刻免遭敵人的攻擊。一旦取消技能,則保護球消失。
說明:某個技能運用一次之後,需要一定時間的恢復。只有技能圖標全滿之後才能再次使用。
⑷ 簡單的創造力小故事
1.「毛毛蟲實驗」(擯棄墨守成規)
法國著名科學家法伯發現了一種很有趣的蟲子,這種蟲子都有一種「跟隨者」的習性,它們外出覓食或者玩耍,都會跟隨在另一隻同類的後面,而從來不敢另尋出路。法伯做了一個實驗,他花費了很長時間捉了許多這種蟲子,然後把它們一隻只首尾相連放在一個花盆周圍,在離花盆不遠處放置了一些這種蟲子很愛吃的食物。一個小時之後,法伯前去觀察,發現蟲子一隻只不知疲倦地圍繞著花盆轉圈。一天之後,法伯再去觀察,發現蟲子們仍然在一隻緊跟一隻地圍繞著花盆疲於奔命。七天之後,法伯去看,發現所有的蟲子已經一隻只首尾相連地累死在了花盆周圍。
後來,法伯在他的實驗筆記中寫道:這些蟲子死不足惜,但如果它們中的一隻能夠越出雷池半步,換一種方式,就能找到自己喜歡吃的食物,命運也會迥然不同,最起碼不會餓死在離食物不遠的地方。
其實,該換一種思維方式生存的不僅僅是蟲子,還有比他們高級得多的人類。
一個非常著名的公司要招聘一名業務經理,豐厚的薪水和各項福利待遇吸引了數百名求職者前來應聘,經過一番初試和復試,剩下了10名求職者。主考官對這10名求職者說:「你們回去好好准備一下,一個星期之後,本公司的總裁將親自面試你們。」一個星期之後,10名做了准備的求職者如約而至。結果,一個其貌不揚的求職者被留用下來,總裁問這名求職者:「知道你為什麼會被留用嗎?」這名求職者老實地回答:「不清楚。」總裁說:「其實,你不是這10名求職者中最優秀的。他們做了充分的准備,比如時髦的服裝、煙熟的面試技巧,但都不像你所做的准備這樣務實。你用了一種超常規的方式,對本公司產品的市場情況及別家公司同類產品的情況做了深入的調查與分析,並提交了一份市場調查報告。你沒被本公司聘用之前,就做了這么多工作,不用你又用誰呢?」
點評:世上的事情有時就這么簡單得讓人難以置信,如果你墨守成規,等待你的只有失敗;相反,如果你稍微動一下腦筋,對傳統的思維方式進行一番創新,就能獲得成功。比如,那種具有「跟隨者」習性的蟲子為什麼就木能動動腦筋,對自己固有的習性進行一下創新——不跟在別人身後漫無目的地奔跑,而像那個其貌不揚的求職者一樣換一種思維方式呢?當然,讓蟲子擯棄自己固有的習性難免苛求,蟲子畢竟是蟲子。但是,人呢?
2.將腦袋打開1毫米
美國有一家生產牙膏的公司,產品優良,包裝精美,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每年的營銷額蒸蒸日上。記錄顯示,前10年,每年的營業額增長率為10%-20%。這令董事會興奮萬分。
不過進入第11年、第12年、第13年時,營銷額則停滯下來,但每月大體維持在同樣的數字,董事會對此3年的業績表現感到強烈不滿,便召開經理級以上的高層會議,商討對策。
會議中,有名年輕的經理站了起來,對總裁說:「我有一張紙條,紙條里有個建議,若您要採用我的建議,必須另付我5萬美元。」
總裁聽了很生氣地說:「我每個月都支付給你薪水,另有分紅、獎金,現在叫你來開會討論對策,你還另外要求5萬美元,是不是太過分?」「總裁先生,請別誤會,您支付我的薪水,讓我平時賣力為公司工作,但這是一個重大而又有價值的建議,您應該支付我額外的獎金。若我的建議行不通,您可以將它丟棄,l分錢也不必支付。但是,您損失的必定不止5萬美元。」年輕的經理說。「好,我就看看它為何值這么多錢?」總裁接過那張紙條,閱畢,馬上簽了一張5萬美元的支票給那個年輕的經理。那張紙條上只寫了一句話:「將現在的牙膏開口直徑擴大1毫米。」
總裁馬上下令更換新的包裝,試想,每天早晚,消費者多用直徑擴大了1毫米的牙膏,每天牙膏的消費量多出多少倍呢?這個決定,使該公司第14個年頭的營業額增加了32%。
點評:一個小小的改變,往往會引起意料不到的變化。當你習慣於舊有的思維模式而走不出一條新路時,何不將你的腦袋打開1毫米?!(摘自:《中國青年報》,2004年4月4日,第3版)
3.打破規則故事三則
第一則:公元前333年冬天,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率領軍隊到達亞洲城市戈爾迪烏姆以搶占冬季營地。在那裡,他聽到了有關這個城市的著名傳說——「戈爾迪之結」(希臘神話中弗利基亞國王戈爾迪所打)。按神諭,誰解開了這個異常復雜的結,誰就將成為亞細亞之王。這個故事引起了亞歷山大的興趣,他命人把他帶到戈爾迪之結前,試圖解開它。但他研究了一會兒,仍找不到繩子的兩端,陷入了困境。他問自己:「我怎樣才能解開這個結呢廣突然,他想出了一個主意:「我要自己來制定解開這個結的規則。」於是他拔出劍,把這個結一劈兩半。亞洲註定是屬於他的了。
第二則:19世紀70年代,當時著名的打字機製造商肖爾斯公司聽到很多用戶的抱怨:打字員打字速度太快的話,按鍵就會撞在一起。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管理層讓工程師們找出一種防止這種現象發生的辦法。工程師們討論了一會兒之後,其中一個人說:「如果我們讓打字員的速度慢下來,會怎麼樣?按鍵就不會擠撞得那麼厲害了。」於是就有了低效的鍵盤排列組合。例如,字母「O 」和「I」在英語中的使用頻率分別排在第3和第6位,但工程師們卻把它們放在鍵盤上由靈活性較弱的手指敲擊的位置。這種「低效邏輯」在鍵盤設計上普遍使用,這個不同凡響的創意解決了鍵盤上的撞擊問題。自從這個解決方案誕生起,打字機的技術發展水平和文字處理技術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第三則:一群俄羅斯移民有在每年的12月30日下午慶祝新年前夜的傳統。《洛杉礬時報》的一名記者聽說後,認為這其中一定有原因,就去采訪他們。
「你們為什麼比別人早36個小時慶祝新年?」她問道。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回答說:「40年前,我們還在蘇聯的時候,生活十分貧窮,我們發現在12月30日清一個樂隊要便宜得多。這就是這種傳統的由來。」令人奇怪的是,這些人中的大多數如今已經富裕起來,他們能夠輕而易舉地支付新年前夜鋪張的娛樂活動,但他們仍然在前一天下午慶祝新年。在所有我們的生活中幾乎都存在類似這種「響了一個陳舊過時的原因而提前慶祝新年」的心態。
4.垃圾筒的故事(尋找跳板)
幾年前,荷蘭的一座城市出現了亂扔垃圾的問題,原本干凈整潔的地方變得有礙觀瞻,因為人們不再使用垃圾箱了。大街上到處都是隨地亂扔的煙頭。啤酒瓶、巧克力糖紙、報紙等各種廢棄物。
衛生部門顯然對此很關心,他們開始尋找清潔城市的辦法。一種辦法是把隨地亂扔廢棄物的罰款從25荷蘭盾(荷蘭貨幣單位)提高到50荷蘭盾。他們嘗試了這個辦法,但收效甚微。另一個方案是增加在這一地區街頭巡邏的督察員,這也可以算是另一種「懲罰隨地亂扔」的辦法。同樣,它也無助於問題的解決。後來,有人提出了下面這個問題:
假如人們在把垃圾倒進垃圾桶的時候,垃圾桶能付錢給他們,會怎麼樣?我們可以給每一個垃圾桶裝一個電子感應裝置和一個硬幣返還系統。每當有人把垃圾倒進垃圾桶,它就會付給他10荷蘭盾。
這種想法至少是對人們的大腦猛敲了一下。「假如……會怎麼樣」這個問題把「懲罰隨地亂扔」變成了「獎勵遵紀守法」。不過,這個想法存在著顯而易見的缺陷,因為如果真的實施這種想法,這座城市就要破產了——歐洲會有一半的人到那裡去倒垃圾。
幸運的是,傾聽這個想法的人並沒有以是否切實可行來衡量它,而是把它作為跳板,進而問自己:「還有其他什麼辦法可以對那哪些把垃圾倒入垃圾桶的人進行獎勵呢?」這個問題使他們找到了下面這個解決方案。衛生部研製了一種電子垃圾桶,它的上部裝有一個感應裝置,當探測到有垃圾倒入時,就會激活錄音機,同時播放其中的一段笑話。換句話說,這是一種會講笑話的垃圾桶!不同的垃圾桶講不同的笑話(有的講低俗的雙關語,有的講冗長無聊的滑稽故事,還有的講簡短的俏皮話),此舉很快就有了成效。笑話每兩周就更換一次,人們都特意地把垃圾倒入垃圾桶,於是城市又恢復了原有的整潔。
5.突破思維框框故事三則
十六歲的少年
1972年美國民主黨提名麥高文出馬和尼克松競選總統。後來,麥高文決定換掉他的副總統競選搭檔。一個十六歲的少年看到了這個畢生的機會,他以五美分一個的價格買下了5000個已經成為廢物的「麥高文——伊哥領」競選名牌和汽車貼紙。隨後他再以每個25美元的價格出售這些具有歷史紀念意義的紀念物。
雖然這個少年一次性的財富並沒有帶來產業界的革命或突破,但關鍵的是他發掘了旁人無法察覺的機會。這個少年是誰?他不是別人,正是當今的世界首富比爾•蓋茨。
便利貼的發現
便利貼的發現十分的偶然。本來科學家是要研究一種黏性很強的膠,卻發現得到的是黏性較弱的弱膠。正當大家感到沮喪的時候, 3M公司的一個人從這個實驗中發現了它真正的價值。
於是,這就變成了一個可以賺取幾十億美元的商機。
清潔工的建議
美國聖地亞哥的克特立旅館是一座重要建築的誕生地。當時旅館的管理人員覺得原來的電梯太小,必須擴建。於是,找了很多工程師來一起解決這個問題。他們設計的方案是從地下室到頂樓,一路挖一個大洞,就可以建一個新電梯了。
他們的談論被一個清潔工聽到了,清潔工問他們要干什麼,於是這些人解釋了方案。清潔工聽後說:可這樣會搞得很臟、很亂呀,而且如果停業的話很多人會失去工作。
一個工程師聽了清潔工的話,於是挑戰性地問:「你有更好的主意嗎?
清潔工想了想說:「為什麼不在旅館的外面修電梯呢?」於是,克特立旅館成了現在已被廣為採用的室外電梯的發源地。
就算不是專家,也會有很棒的點子。
⑸ 如果創造出能夠操縱自然災害的武器,那戰爭會占據絕對優勢吧
現在氣象武器最大的問題還是無法精確控製作用范圍
一般用於對對方後方的道路,後勤,糧食產區進行大面積破壞,消弱對方戰爭潛力
清參加越戰中的氣象戰
⑹ 絕對優勢和相對優勢的定義
絕對優勢:如果一個國家生產某種產品的直接成本即會計成本比別的國家低,就說這個國專家在這屬個產品的生產上具有絕對優勢。
相對優勢:是指某種革新與其所替代的舊的技術相比,其先進的程度。
絕對優勢理論和相對優勢理論區別
共同點
A:無論是絕對優勢理論還是比較優勢理論都屬於技術差異論的范疇。技術差異論,是指各國在生產同一產品時勞動生產率不同所造成的國際分工。
B:都採用了比較的方法來闡述原因。
C:都建立在勞動生產率的差異上,勞動生產率的引進使國際貿易的原因從自然要素領域轉到了生產領域,如果沒有差異,則沒有比較,因此差異是基礎。
D: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並有待於進一步發展。
⑺ 恆生電子股吧股吧
你的目光是不是還在券商板塊上?給你提個醒,這個行業要比券商更受歡迎,比券商從資本市場改革和財富管理需求的爆發中獲得的收益要更大,它一直在券商背後做支撐,那就是金融IT行業,而金融IT龍頭--恆生電子,就是我們接下來要分享的內容。
在分析恆生電子前,我專門整理出來分享給大家這份金融IT行業龍頭股名單,戳這里了解一下吧:建議收藏!金融IT行業龍頭股一欄表
一、 公司角度
公司介紹:公司是國內領先的金融科技產品與服務提供商,主要面向證券、期貨、公募、信託、保險、私募、銀行與產業、交易所以及新興行業等客戶提供一站式金融科技解決方案,說得更通俗點,平時投資者交易的行情軟體,多為恆生電子製作,市佔率在60%左右,在資本市場 IT 領域是占絕對優勢的軟體類龍頭企業。
介紹完了公司的一些基本情況,我們進一步分析公司所具備的投資價值。
亮點一:絕對的領先,絕對的龍頭
在技術方面金融科技行業自身有著較高要求,與新進入行業內的競爭者相比的話,在這20年的持續經營當中,公司擁有足夠多的經營經驗,這讓公司始終處於行業的領先地位。同時,公司在長時間的技術積累下被客戶所認可,例如公司在證券行業的核心交易系統、基金等買方行業的投資管理系統、銀行業的綜合理財系統等都受到客戶青睞,這樣公司就進入了正向循環,技術優異--吸引大客戶--創造大收益--反哺技術--進一步吸引客戶..打造穩定的龍頭地位。
亮點二:更高的用戶粘性,更強的技術創新
對照普通行業的需求屬性,金融機構不一樣,一款交易軟體,需要包含多項內容,比方說簡單的日常看盤,復雜的有交易、融資這類巨額金錢往來,因此尤為需要極高的穩定、安全屬性。這使機構一經選擇,無法隨意更換系統,將客戶與恆生的關系進行深度綁定,給公司創造長期不斷的穩定收入。
更加可貴的是,用戶粘性較高並不能讓恆生停止前進,公司無論是研發人員還是研發費用均保持高於同行的投入水平,創新能力絲毫沒有停滯不前。
亮點三:引進來,走出去,買下來,打開國際市場
公司引進國外先進產品,不僅要學習先進技術,而且要超越它,然後將公司現有的優勢產品拓展到其他發展中國家的證券市場,與此同時,在歐美市場上尋找並進行優質標的並購,既可以增強公司的實力,又能同時藉助標的公司得到一個進入新的海外市場的渠道。以此實現對海外龍頭的追趕,並擴充公司盈利收入。
篇幅是有限制的,受恆生電子的深度報告和風險提示相關內容,都被學姐整理到研報當中了,還不趕緊看一看:【深度研報】恆生電子點評,建議收藏!
二、 行業角度
目前國內資本市場相對不成熟,催生出大量的IT投入需要資本市場的持續改革,以實現證券交易系統的擴容、迭代與完善,這為行業帶來全新的增長。
另一方面,居民財富持續增長、"房住不炒"、打破銀行剛兌等因素都在或多或少地引領居民財富往資本市場轉移,並且會引領財富管理行業走向更快的發展。與之對應的是基金資管規模持續增長催生 IT 運營投入需求,帶動金融IT行業的持續發展是有必要的。
三、總結
總體來講,恆生電子作為行業的領跑者,又積極主動的去創新和擴大企業規模,在未來行業的發展下,公司的發展將竹子開花節節高,但是文章內容多多少少會有滯後性,如果想更准確地知道恆生電子的未來行情,點擊下面的鏈接後立刻就會有專業的投顧幫你診股,看下恆生電子估值怎麼樣,是高估還是低估:【免費】測一測恆生電子現在是高估還是低估?
應答時間:2021-09-28,最新業務變化以文中鏈接內展示的數據為准,請點擊查看
⑻ 求一篇議論文作文:青年學生要有創新精神
今天, 是一個陽光明媚的好天氣, 爸爸帶我和妹妹到九江公園去玩.
坐上公汽來到橋頭, 那裡種著花草、樹,一簇簇綠葉襯托著一朵朵各色各樣的花朵,來到橋上,大橋像一條長龍橫卧在江面上,許多汽車在大橋上快速的行駛著。
來到公園,公園里風景如畫,令人陶醉,寬敞的噴水池裡,碧波盪漾,漂亮的小石橋直通湖中的小亭子,有時小亭子里還有人下棋。
來到湖邊, 爸爸給我們租了一艘電動船, 我們的船像木頭一樣飄浮在湖面上, 我把手伸進水裡, 全身都覺得清清爽爽的, 妹妹也頑皮的撲騰著水花. 我手把著方向舵, 那小船在我手裡就像駕馭著一匹小馬似的, 輕快地馴順地從亮晶晶的浪尖上跳躍首飛了起來. 突然一個急剎車, 原來船被魚網纏住了, 爸爸急忙把船前進檔換成後退檔, 再把船輕輕左右搖擺, 過了一會兒, 船終於從網里逃出來了. 我們租船時間到了.
我們繼續遊玩, 來到蹦床前, 上面有許多小朋友興奮的又蹦又跳, 活潑得像一隻只小猴子. 我被吸引住了, 馬上和妹妹爬上去和他們一起玩起來, 我們在上面蹦呀跳呀活像一隻快樂的小白兔. 我又在裡面認識了許多新朋友, 我們一起在像皇宮一樣的房子里鑽來鑽去, 還騎了老虎、大象、馬,玩過翹翹板。裡面的東西我們玩遍了。
時間過的真快,一眨眼就到了下午,我們依依不捨的回家了。
一天, 我正捧著一本課外書津津有味地看著。
突然,媽媽大聲問我:「紅紅,你在看什麼書啊?是語文《每課一練》,還是數學《同步練習》?」說完又走了過來,突然,她像發現新大陸似的大叫起來:「你怎麼在看這種書啊?趕緊讓這種書消失,不然我就讓它變成碎片!」媽媽的脾氣我是知道的,她敢作敢為。但我還是請求媽媽說:「媽,這不是一般的書,它是高爾基寫的《童年》。再說這書是我向同學借的,你可不能亂來。」「我可不管你什麼高爾基、低爾基。馬上要考試了,你不看看同步練習、每課一練,卻看這種書,你太讓我失望了。」說完,又來搶我的書。我連忙拿起書往樓上跑去,直到把書藏好才放心地下樓來,接受媽媽的教育……
媽媽,我真想對您說:請您理解我。復習果然重要,可課外書也重要啊!老師經常要我們看一些課外書來開闊視野,補充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您卻一天到晚要我看什麼同步練習、每課一練。我已不小了,加上我平時的成績也不錯,我自有分寸,請給我一點空間吧
前幾天,媽媽給我買了一本<<曹操>>,因為我比較喜歡歷史一類的書,特別是歷史人物的故事,所以我僅花了一個星期不到的時間就看完了這本共209頁的書。
當我們一提起曹操,人們就會不由自主地想到他那陰險的笑聲,想起他那種種惡行。可是,自從我讀了這本書後,才覺得曹操了有很多優點,比如:曹操打破了漢末以來依照門第高低任用官吏的標准;能求訪人才;戰爭中能以人之長,補己之短------
我這個中隊長,也很受啟發,學會了取長補短這個道理,還知道了不少歷史知識。最後,我還要提醒大家,以後可不要說曹操是白臉奸臣了,那可是些守舊的看法,曹操可是個了不起的人物,我們甚至在某些地方還要向他學習呢!如果有時間的話,也請大家去讀一讀曹操寫的詩《短歌行》,也許你也會體會到曹操那種求才心切的心情。
今天中午,我家下了一場「暴雨」,這場「暴雨」是因為午睡這樣一件小事引起的。我則是這場「暴雨」的主角。
吃過午飯,我打開電腦,興致勃勃地准備上網,媽媽見了便催我快去午睡。我一聽可就不耐煩了:「睡覺,睡覺,你就知道睡覺!」「要你睡覺,這都是為你好!」媽媽也有些生氣了。可是媽媽的話我一句也聽不進去,便和媽媽頂起嘴來,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最終,我理屈詞窮,忍不住哭了。
事後,細細回想事情經過,我覺得挺後悔的。媽媽說的話的確有道理,睡眠不足不僅會影響健康,還會影響學習。我真不應該不講道理,和媽媽頂嘴。
星期天的早晨,我起了個早床,漫步荔城街頭,去領略都市早晨的怡人景色。
走在街上,我眺望東方,看到一縷縷霞光透過薄薄的雲層,灑向大地,灑在人們的臉上,給每一個人的頭發鍍上一層金輝,好像朝霞要賜給每一個人一頂桂冠。同時,我感受到早晨的清爽,耳邊沒有喧囂的吵鬧聲,沒有汽車喇叭的嘀噠聲,只有晨風在我耳邊低唱,替我吹理著有點散亂的頭發。
晨跑的人們在盡情享受著大自然恩賜的天然美景,他們悠閑地跑著。看到這樣的場景,我也由衷的嚮往,情不自禁地加入了晨跑的隊伍。跑著跑著,眼前出現一道「亮麗景觀」,在路邊的一個廣場,有幾十個穿著紅色衣服的老阿姨,手持花扇,面帶笑容,擺手扭腰,在晨風中翩翩起舞,看上去她們很開心。駐足觀看的人群,有的也為之動「武」,看來她們也想身入其「境」。
早晨,多少人想往的時光,清新的空氣,美麗的景色,悠閑的心境,我深深地為之動情,油然想起老師教過的一句話:一日之計在於晨。我想,以後每個周日的早晨都要起得早,出去逛逛,融入環境,融入社會,從早晨走向美好明天。
每當我看到大哥哥大姐姐們在溜冰場上自由自在,無憂無慮地溜冰時,總有一種羨慕的感覺湧上心頭。瞧!他們多自在呀,有的順溜,有的倒溜,還有的一邊喝著飲料,一邊張開雙臂,猶如輕盈的燕子在空中翱翔。而我,只能傻傻地呆在一旁看著看著……
暑假的一天,表哥來到我家,他把我拖到一邊,神秘地說:「咱們去溜冰怎樣」?「真的?太好了!」我興奮地答應著,心裡又擔心自己摔個四腳朝天鬧笑話。
來到溜冰場,買了票,換上溜冰鞋。哥哥給我講溜冰的要領:「身體稍微向前傾斜,腿往下彎一點……」哥哥邊說邊作示範,可我怎麼也不敢挪動半步。於是哥哥又牽著我的手,慢慢向後退,而我緊緊抓著哥哥的手,嘴裡還嘀咕著:「你可不能放手啊!」哥哥見狀生氣地說:「總是依賴我是學不會的。」我趕忙說:「不行,不要嘛。」哥哥還是放手了。我後退了幾步,又抓緊了扶桿不肯放,一邊像老奶奶走路一樣挪動著步伐。哥哥見了,瞪了我一眼說:「這么膽小,怎麼能學會呢?」我臉紅了,心想:我可不是什麼笨小孩,一定要勇敢點才行。想到這兒,我又一次鼓足勇氣,學著哥哥的樣滑了起來。誰知沒滑幾步「啪」一下摔了個正著,我揉了揉生疼的屁股,一骨碌爬起來,繼續滑了起來。哥哥在一旁為我鼓掌加油。漸漸地,漸漸地,我好象找到了感覺,越溜越大膽,越溜越順,樂得哥哥直誇我:「妹妹,你真棒!比我學得還快。」
現在,我溜冰的姿態可美了,不信,就來看看吧。
想起我剛才所做的事,忍不住就得哈哈大笑。
剛放學的時候,我小跑趕回家,因為今天可以看十分鍾的電視。雖然只是十分鍾,但是我也要好好珍惜。
跑到家門口的時候,我嚮往長一樣,把手伸進脖子里拿鑰匙。可是,怎麼也找不到。我心想:一定是在書包里,我又把手伸進書包里,翻來覆去的找,可還是沒有找到。我急壞了,鑰匙丟了媽媽會生氣的。不,決不對能讓媽媽生氣。
哦,我忘了,剛才在校門口的時候,我還跟孫韻玩兒了一會兒呢,鑰匙一定掉在那裡了。我又跑回學校,在我們玩兒的地方找了半天,可還是沒找著。我急的像熱鍋上的螞蟻後背上全是汗,癢癢急了,我一撓,摸到了一個硬邦邦的東西原來是鑰匙,我剛要發怒的臉上露出了笑容。
回到家,我把這件事告訴了媽媽,媽媽笑的前仰後合。小朋友,你要是親身經驗這件事之後,會不會也哈哈大笑呢?
今天,我和媽媽以及姑姑她們去了佛山。
來到佛山,首先,我們來到了祖廟路。只見祖廟路的街道上車水馬龍,行人車輛川流不息既熱鬧又擁擠。但是,這里雖然繁華,可空氣太差了。汽車排出的廢氣,路邊的服裝店為了引人注目而裝修的木方磚的油漆味兒,難聞極了,真令人身心煩躁。
接著我們來到舊街燎原路。這一條街道上古木參天,樹木蔥蘢,行人稀少,空氣清新,真令人神清氣爽。一陣微風吹來,路旁青翠欲滴的樹木的葉子微微擺動。人一看,便覺得心曠神怡。路旁的一家家物廉價美的服裝店、精品店,裝修得樸素自然,一點也不顯得過分,擺設別致且玲瓏悅目。
僅僅兩條路,也有如此大的區別!一條路深受商業氣味與廢氣的污染,而另一條路卻空氣清新,純朴自然。這不都是我們人類一手所為嗎?親愛的人們,在地球母親尚未完全絕望之時, 醒悟吧!從現在開始,珍惜你身邊的每一滴水珠,珍惜你身邊的每一片綠色,珍惜你身邊的每一把土壤,珍惜你身邊的每一個美好的環境,珍惜你身邊的每一陣清香,珍惜你身邊的每一聲歡樂的鳥啼,珍惜你身邊的每一條自由自在的魚兒。總而言之,珍惜大自然賦予人類的所有美好的一切!從今天開始,為了我們能擁有這鳥語花香的環境,為了我們的子孫萬代還能擁有。學會珍惜每一片美麗的賞心悅目的綠色吧!
練字
自從讀書以來,我印象最深的事就是幾乎我的每個語文老師都要求我們把字寫好,要求我們練字。那時雖然聽老師說,但並未堅持下來,只是偶爾練一練,現在看著自己的字還真的有點後悔當初浪費了太多的時間,沒有把字練好。正好今年放寒假時學校校長給我們布置寒假作業,我想就利用寒假時間來練一練字吧。
但是堅持三天後,每天練兩頁,到了第四天,心就有點癢了,想想還是算了吧,反正一下子字也不會寫好的,但另一個聲音又在耳邊想起,要堅持,不要輕言放棄呀。最後經過矛盾的爭扎,我還是堅持了下來。尤其是當我碰到不順心的事情時,我就拿出紙和筆,安靜的練起字來,結果什麼煩心事都沒了。現在練字已經成為我生活的一種習慣,如里哪天不練倒覺得好像還有一件事情沒完成。經過自己的努力,現在我的字有了一定的進步,今後我還將繼續堅持下去
⑼ 要向《孫子兵法》學什麼:勝負之道帶兵之道
博弈取勝的人工智慧看出了三筆糊塗賬
我們用高熵賽棋認識粒子行為論,就是認識人的行為,它和各單元之間的相互作用提示我們,認識人和社會的關系就不是部分之和那樣簡單。《博弈聖經》上說:「實體一元論在數目上的同一性,發生的因果次序不屬於個人的部分本性,這種屬性是實體的性質。」由此看出,人是代表了實體。如果真正認識博弈實體的理論,就可以確定人性與物的對局是決策粒子二特性,也是大自然的平行法則。如果我們用《博弈聖經》博弈實體政治的定義:我們把統治者模仿大自然博弈實體的秩序,外在於眾多個體的平等性質、用文化私湍規矩與實體法則建立的籠子機構,稱其為博弈實體政治。理解博弈實體政治相關聯的許多事物並把它應用到社會中的具體事件上加以比對,應用《博弈聖經》經濟的定義;經濟,是用規則、貨幣、飛秒瞬間和熵,這四大量具不斷地對0、1、2三維狀態的熵區分。那才是完美的實體經濟知識論。由此,我們也看出了三筆糊塗賬:
一、中國的孫子兵法:運籌帷幄,審時度勢,權衡利弊,知己知彼,至今卻沒有形成標准化的尺度,也沒嚴格的數據。如果我們用科學的定義度量它們,它是一筆糊塗賬。
二、現代人對社會的認識:什麼是各部門之間加強溝通、協調與綜合平衡,什麼是精確思維和模糊思維的對立統一,什麼是個人目標與組織目標綜合思考,什麼是定性定量相結合,什麼是相互合作又相互競爭,什麼是單極思維與綜合思維。我們對每一句話進行追蹤,發現它們抽象、空洞,沒有具體內容。誰也不知道表述的一大半一小半是什麼結構,沒有實體,就沒有性質,沒辦法定性就沒辦法區分,沒辦法量化就沒辦法計算。如果我們用科學的定義度量它們,它又是一筆糊塗賬。
三、近代科學家的理論:廣義相對論和狹義相對論、牛頓的力學和絕對時空觀、彎曲時空、坐標對應、平衡對稱、四維時空、場屬性等這些概念,如果我們用科學的定義度量它們,它是科學家的一筆糊塗賬。
無論他們用什麼方法,都是在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排列,也是在進行博弈的重組。幾百年來,人類探索博弈取勝之道毫無進展,理論思維極度混亂。今日我們用科學的定義再看博弈論、矛盾論、概率論,還有所謂的經濟學名著,無論多麼偉大的經濟學天才,使用上述的這些理論,都不知道怎麼占優,不知道怎麼能贏。
既然他們在預測未來上毫無進展,在科學迅猛發展的年代,就應該對高熵賽棋、研究博弈單方占優的博弈取勝理論有所關注。即使總統競選也是使用了高熵賽棋二人對局的博弈機制。以往談囚徒困境和納什均衡的人都是用一個模糊的概念搬來搬去,坐在辦公室里憑空假想,對天論道,從無知到無聊爭論了半個多世紀,納什均衡到底是什麼,納什他自己都不知道,所以他躲躲藏藏半個多世紀沒有解釋。博弈論是實體與性質的國正論非絕對對立性,是粒子行為狀態區分性理論,是真正的0、1、2、三維角色的0、1、二維對決,相當於「天平兩端與支點」類似於「杠桿兩端與支點」量化成四兩撥千斤「粒湍體博文代碼」;⑧1000-4668091=3047.6000(+-×÷)的精確運算,建立的人工智慧,他使計算機開始模仿博弈取勝的智慧,用籌碼1000斤與4兩表現輸贏與均衡結果的、語文學理論,那才是真正的經濟學理論。
博弈聖經的三維實體編碼0、1、2的理論學說,大概意思是根據高熵賽琪把博弈分為三角色,相當於一個女人、一個男人、混合單打乒乓球比賽,女人代表0、男人代表1、裁判代表2,通過高熵賽琪規則的『插值』代表裁判得分,女人0、男人1、裁判2,他們三人分別得分相等。假如按照高熵賽琪紅為0、藍為1、按0、1粒子贏的順序連續的記錄成120行,120行除2=60粒,這時發現女人0、男人1、裁判2、他們三人分別都贏了60個球。(一粒就是贏一個,也就是粒子行為論的起源)。
看看《博弈聖經》怎樣區分決策人和對抗者的先後次序,為什麼對它們進行了不同的稱呼,滿足了托馬斯·謝林多年的困惑,實現了它們的單方占優。更為諷刺的是,一本本博弈論著作,古老的內容千篇一律,裡面沒有幾句精彩的話,沒有幾個經典的詞,更沒有定理、定律、定義和法則。至今一個個博弈論專家、矛盾論專家、概率論專家和外行知道得一樣多。從《博弈聖經》的出版,人們才知道博弈的二人對局中優先的一個是決策人,滯後的一個是對抗者,《博弈聖經》在166節中寫道:「那些身穿黑色禮服,年邁的紳士們,為博弈的進步捧走了人類最高的諾貝爾獎,這是人類博弈的最高水平,假如他們進入娛樂場,在百家樂的賭台上搏擊,我想他也會像拳擊運動員一樣被擊敗在拳台上,這一定是一個事實,他必須接受這個事實,一定會被裁判瀆秒。」
以往經濟學家為了降低風險,建議投資多元化,「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這種分散投資的經濟思想,實在是經濟學家對博弈取勝的無奈。我們從高熵賽棋實際操作的輸贏結果中得出一個匪夷所思的結論:一個資深的經濟學家在高熵賽棋上的表現比一個智力不全的人還占弱勢,這是無情的博弈事實。《博弈聖經》在453節有一段風趣的表述:「我們根本不能完全理解大自然,或許人們不如老鼠在尋找食物時能選擇最近的路程,那是大自然的拓撲幾何圖像的捷徑。」
博弈聖經著作人有意嘲笑經濟學家;你想讓經濟學家難堪,你就讓他預言。
《博弈聖經》預言的定義;在一個事件或若干個事件未發生之前的一段時間內、對某一狀態的結果,給出命題公理化的語言判定,才稱其為預言。四兩撥千斤「粒湍體博文代碼」;⑧1000-4668091=3047.6000,它們是博弈取勝、計算單方占優理論的標准模型。它讓每一個人的手指上充滿人工智慧,點擊計算機鍵盤,體驗神學、科學、博學,觀賞人與自然博弈的神通,「一人、一指、一鍵,贏天下」。所謂的經濟學家、博弈論專家,已經是一個衰落貶損的稱呼。他們對博弈取勝技術的一籌莫展,他們對自然博弈結構的理解,他們所謂的經濟理論或經濟學說、庸俗的語言和普通人沒什麼兩樣。經濟學家代言博弈實體政治的信息,只有站在政府實體一邊,一大半的信息才有價值。就實體特性變異的意義上說,他既不是預言,也不是預測。《博弈聖經》預測的定義;只有對每一個粒子相鄰的未來狀態、作出「大與小」 或『多與少』的數字化判定,才稱其為預測。
經濟學家像官員一樣代表一個組織,代表一個政府,代表博弈實體發布的可靠信息,也是對政策作出的一般性說明,充其量也就是一個專家官員。
博弈聖經著作人對這一現象深感遺憾;科學大師本應該是學科籠子里的怪物,他們從籠子里跑了出來,改行當官研究政治,研究經濟發展,他們再也不會回到學科的籠子里研究人類的科學難題,再也不會發現科學中的經典理論,再也不會成為造福人類的偉大科學家,最為遺憾的是,民族也就沒有了自己的科學大師。
政治官員不幹政治,經濟學家不幹經濟,科學家不幹科學,都在研究吃吃喝喝拉關系。如果國家缺少了博弈實體政治的理論基礎、未來就缺少博弈實體經濟學理論。假如國家沒有持續性的經濟繁盛、未來就沒有大師的經典傑作。
我們還沒有發現一個經濟學家發表過讓人信服的經典理論,想預測大自然包羅萬象的未來就沒有進展。盡管一個個經濟學家對奇特經濟現象進行了各種解釋,發現博弈取勝的價值理論與事實之間仍是一片混沌(胡扯),至今只有《博弈聖經》著作人真正利用科學的內在知識,利用粒子基因的結構和原理、設想在整體粒子系統中、進行的映射均衡、達到了博弈取勝的證據。現在的經濟學家、企業家、對未來的預測,就像從考古博物館里拿出一塊岩石或骨片,讓經濟學家和企業家猜它是哪個年代一樣,他們和普通人一樣,都是瞎猜,亂猜。自從弗蘭德·利比發現了碳14測定岩石的方法之後,一切才被科學統一了。
博弈聖經著作人說;科學是人類的拐杖。《博弈聖經》科學的定義;文明的永恆、普適、唯一性,就是科學。人們把科學的定義作為認識一切事物的標准、一切事物未被認識之前是復雜的,一旦被認識也就簡單了。
摘自《人與自然的博弈法則》一文
⑽ 後現代文學作品與之前的作品有什麼不同,用理論觀點解釋。
摘 要: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運動的基本精神是不斷反傳統,不斷否定之否定,進而影響人們的精神結構、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它如同一個偌大的強力磁場,吸引著來自四面八方、各種各樣的文化動力,最後構成一個聚合著不同力量的文化中樞。雖然處在這一文化思潮中的後現代主義文學,因為這種巨大的包容性和延展性,呈現出紛繁復雜性、多元多樣性和無序組合性,但從整體上考察,它仍有諸如削平深度模式,「祛魅」文本意義,呈現不確定性,重視現時感覺,傾向互文敘述,意義等待讀者解讀等共同的創作傾向。
關鍵詞:後現代主義文學 價值取向深度模式 文本意義 不確定性 現時感覺 互文敘述 讀者解讀
自20世紀60年代初以來,在西方興起了一個波及全球的文化思潮,它以批判傳統的現代性為標志,時人稱為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運動。其基本精神是不斷反傳統,不斷否定之否定,進而影響人們的精神結構、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它最早出現在建築學中,指那種以背離和批判某些古典,特別是現代設計風格為特徵的建築學傾向。後來被廣泛地移植於文學、藝術、語言、哲學、社會學、政治學甚至自然科學等領域中。它如同是一個偌大的強力磁場,吸引著來自四面八方、各種各樣的文化動力,最後構成一個聚合著不同力量的文化中樞。雖然處在這一文化思潮中的後現代主義文學,因為這種巨大的包容性和延展性,呈現出紛繁復雜性、多元多樣性和無序組合性,但從整體上考察,它仍有一些共同的價值取向。
一、削平深度模式
縱觀後現代主義作家的創作,我們發現,他們已不再是高遠理想的追索者,也不再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他們打碎了百年來自我設定的精神鏡像,摒棄了「宏大敘事」或「元敘事」,削平了玄而又玄的理念之網與深度模式,泯滅了心中最後一點精神聖火,拒絕了對生活美與詩意的處理。他們不再相信傳統文學包括現代主義文學所追求的偉大主題和英雄主角,也不再對這個世界作形而上的沉思冥想,更不再有建構「本質規律」的烏托邦沖動。他們認可文本敘述的個人化、通俗化和游戲化,津津樂道於人類當下生存境遇的表現,原汁原味地再現他們的生存掙扎與生命體驗。他們把生命中的正面價值放逐得無影無蹤,使文學成為展露性慾而無愛情、傾情粗鄙而無崇高、展示日子而看不見憧憬的世俗復制。
首先是利奧塔,他認為後現代是一種精神、一套價值模式,表徵為:消解、去中心、非同一性、多元論、解「元話語」、解「元敘事」;不滿現狀、不屈服於權威和專制,不對既定製度發出贊嘆,不對已有成規加以沿襲;不事逢迎,專事反叛;睥睨一切,蔑視限制;沖破舊有範式,不斷革故創新[1]。然後是傑姆遜,他說:「我們可以用兩個重要特點來界說後現代主義:第一,現代主義原型政治的使命感以革命姿態消解。第二,所有極端現代主義所推崇的東西(如深度、焦慮、恐懼、永恆的感情等等),都消失殆盡,而被柯爾律治稱為想像和被席勒的審美游戲所取代。」[2]並提出後現代主義文化的基本特徵是要削平深度模式,即削平黑格爾的辯證法模式、弗洛伊德的「表層—深層」的心理分析模式、存在主義的確實性與非確實性、異化與非異化的二項對立、索緒爾的符號學所區分的能指與所指模式[3]。另有英國學者邁克·費瑟斯通,他在對後現代主義文學的藝術特徵進行總結概括時,從另外的角度稱:「在藝術中,與後現代主義相關的關鍵特徵便是:藝術與日常生活之間的界限被消解了,高雅文化與大眾文化之間層次分明的差異消彌了;人們沉溺於折衷主義與符碼混合之繁雜風格之中;贗品、東拼西湊的大雜燴、反諷、戲謔充斥於市,對文化表面的『無深度』感到歡欣鼓舞。」[4]還有一些後現代主義理論家、藝術家,如薩特、德里達、福科、哈貝馬斯等,與尼采、海德格爾一起,對傳統道德、經驗、理性、文化體系等提出全面挑戰,不僅不把它們當成永恆的、無可挑剔的東西來接受,甚至不約而同而又深思熟慮地破壞它們。當然,處在後現代語境中的文學,也確實在向兩極邁步:一極是反叛傳統和經典,一極是迎合商品化社會的需要,拒絕「元敘事」或「宏大敘事」,朝著大眾性和亞文化方向邁進。
二、「祛魅」文本意義
「祛魅」(Disenchantment)一詞源於馬克斯·韋伯,漢語也可譯作「解咒」,指對於科學和知識的神秘性、神聖性、魅惑力的消解,引申之,也可以指主體在文化態度上對於崇高、典範、儒雅、宏大敘事、元話語的疑慮和顛覆。在傳統文學觀念中,文本意義始終是一個不依賴於他者而獨立存在的、十分重要又不可或缺的自足體系,體現為作品的主題思想和人文精神。作家在創作過程中要自覺建構相對完整的意義體系和情節召喚意蘊,讀者和評家在閱讀這些作品時也要以這樣的期待視野在文本中捕捉、把握和挖掘這種意義,甚至還得刻意向作品補充和添加一些意義。然而當後現代文化以「祛魅」的方式從本質上否定了意義建構和尋求的可能性以後,那種力求准確、生動和規范地傳達真理/思想/意義的敘述傳統就被顛覆,那些扮演導師/先知角色的作家即遭淘汰。他們不願意勉為其難地再進行意義重建,甚至還要有意規避意義。他們抱持著以現象消解本質、以偶然取代必然、以邊緣分割中心的旨趣,力求從根本上消彌認識的清晰性、意義的明確性、真理的永恆性和價值本體的終極性。所以,如果說在現實主義那裡,文本的意義基本上是確定的,作家十年磨一劍精心結撰的是文本的意義;在現代主義那裡,作者反對的是現實主義的意義、不反對意義本身,他們往往苦心孤詣建構的是有思想深度和象徵蘊藉的文本意旨;那麼,在後現代主義這里,意義根本就被消解、「一切都四散了」,一切都在同一平面,沒有意義,沒有主題,沒有「副題」,甚至連「題」都沒有。正如美國的大衛·格里芬所說:「宇宙間的目的、價值、理想和可能性都不重要,也沒有什麼自由、創造性、時間性或神性。不存在規范甚至真理,一切最終都是毫無意義的。」[5]或者如佛馬克所說:「建造世界模式所進行的任何嘗試,無論認識論上的懷疑證明它是何等的合格,都是毫無意義的。後現代主義者似乎相信,要在生活中建立某種等級秩序、某種次序系統,是既不可能的,也是毫無用處的」[6]。
三、呈現不確定性
後現代主義不僅以「祛魅」文本意義實現了對現代主義的超越和揚棄,而且反對現代主義的典型觀、理性主義的再現摹仿和它們對確定性的追求,呈現出「不確定性」的本質特徵[7]。被譽為「後現代作家的新一代之父」巴塞爾姆就這樣聲明:「我的歌中之歌是不確定原則。」[8]後現代主義小說家多克特羅也說,「生命的形態是變化無常的,人世間的一切隨時都可能變為其它東西……。一切事物,甚至包括語言,都顯得無法擺脫變化無常這一原則支配」[9]。而德里達意義播撒和延異理論,胡塞爾意義意向性理論,加達默爾解釋哲學的對話理論,也都在說明意義的不確定性與生成性。「不確定性滲透到我們的行動、思想和對事物的理解;不確定性構成了我們的世界。」[10]作家理論主張是這樣,他們的創作實踐也是如此。在創作中,他們打斷時間序列和因果鏈條,讓創作充滿模糊性、間斷性、多元性、散漫性、反叛、倒錯、變形,讓情節「要麼少得可憐,要麼多得瘋狂」[11]因為「情節越少不確定性就越大;另一方面,情節越多不確定性也越大,因為情節多了,彼此之間自我消解,故而中心不能成立。」[12]所以後現代主義文學中的不確定性特徵是非常明顯的,它不僅體現在情節方面,而且正如青島大學中文系曾艷兵在《後現代主義小說辨析》一文中所說還體現在「主題的不確定,形象的不確定」和」語言的不確定」上[13]。
四、重視現時感覺
由於文本意義被袪魅,深度模式被消解,曾經被置於認識最底層的感覺就成了後現代主義倍加關注的訴求點。傑姆遜說:「那種從過去通向未來的連續性的感覺已經崩潰了,新的時間體驗只集中在現時上,除了現時以外,什麼也沒有。」[14]所以現時的感覺被後現代主義者看作是唯一的真實、最可信賴的方式。它喪失了歷史感,也無所謂未來,只存在於現實之中,一切生存體驗都是現時瞬間的體驗,而過去和未來,他人和外物,一切直接感覺以外的存在和意義都不過是一些模糊的背景和虛幻的影子。我們可以說,傳統文學向讀者傳達的是關於世界的獨特的理解和認識,而後現代文學傳達給讀者的則是對於世界的一種獨特的感覺和感受,前者是歷時的、理性的和邏輯的,後者是現時的、經驗的和直覺的。
後現代主義文學重視的現時感覺首先是空虛感。這種空虛感來自現代人靈魂的深處,當生存的意義從根本上被否定之後,人的存在便失去了依託和根據,處於可怕的失重狀態,彷彿離開了堅實的地面,飄浮在空中。人無法忍受這種意義的缺失,只有在無意義中去尋求意義,在無依據下重建依據。終極意義的流失造成了人類心靈無可彌補的缺憾和空白,這個世界再也不可能是完美的了。
其次是冷漠感。伴隨空虛而來的必然是冷漠。既然存在從本質上就是無意義和荒謬的,那麼一切的現象和過程就更加虛幻和無足輕重。真與假、美與丑、善與惡、愛與恨、高雅與庸俗、偉大與渺小,甚至生與死都失去了明確的、真實的界限,都變得無所謂,都可以漠然處之。文學也不再揮灑激情、抒寫悲壯、展示崇高,而是「反對現代主義的貴族化傾向與學院派作風,打破高級文化與大眾文化的界限,並抨擊現代主義的『主體性』,宣布主體死亡,走向毫無激情的冷漠的純客觀藝術。」[15]
再者是追求平面感和膚淺性。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慘痛的悲劇以後,人們對以下這些問題:上帝能否拯救人類,真善美在與假惡丑斗爭時能否始終處於絕對優勢,人類是否存在共同的終極價值,思想家為人類所勾勒的各種理想藍圖能否實現等,均表示懷疑。每一個人都在重新考慮人生的終極意義,都在為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做出解釋。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自然環境的嚴重惡化、核爆炸的潛在威脅、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發展方向的不可預知,也使每個人,特別是哲學家、藝術家對歷史、道德、科學的局限性和人類賴以生存的各種價值觀進行深刻的反思、解剖。加之後現代主義者以尼采為精神先驅,又受惠於存在主義者海德格爾、克爾凱郭爾、薩特等人的思想和學說,而且與拉康的後結構主義以及德里達的解構思維形成共鳴和契合,從而形成他們如下的創作向度,即顛覆歐洲歷史傳統和二十世紀前期現代主義者精心建構起來的價值體系、拒斥現代主義構築的優雅形式和隱含深度、取消文化內在/外在、本質/現象的區分、追求缺乏深度感的平面性膚淺性等。一如德里達的名言「本文之外,別無它物」所昭示的:意義就是它的表面所顯示的東西,文本與文字之外沒有真理,也不承載真理,真理沒有客觀性,只是多數人相信為真的信念的協同性。在文學上,「作品審美意義深度的消失而回到一個淺表層次,只在淺表層次玩弄所指、對立、本文等概念;不再相信什麼真理,而是不斷地進行抨擊,但抨擊的對象已不再是思想,而是表述」[16]。因而「後現代主義作家已不是思想家,他們是說故事的能手,故事的意義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故事本身」[17]。
五、傾向互文敘述
在追求實用價值的後工業時代,後現代主義對文學/文化的敘述也隨之進入機器復制狀態,喪失了傳統文學的價值訴求——不斷追求原創性,而轉向對文學史文本的戲擬、對既定語言學規則的重復、對過去經驗的模仿,並由此出現大量互文敘述現象。
所謂互文敘述,是指「一文本與其他文本的關系」[18],它作為藝術家有意為之的一種閱讀的符號代碼,不受時空的限制,充斥著或明或暗的引文,它利用生活現實,更利用大量過去的文學文本、其他作家的文學文本、作家自己的文學文本,還利用讀者早已熟知的情景、人物、神話、情節、場面、話語、風格、結構等,由文本中諸因素之間的內在關聯和相互作用而產生出一種藝術張力,使藝術與現實、現代與古代、人間與神話等形成一種藝術空間的交叉與平行,從而形成一種既是這樣、又是那樣,既可作如是解、也可作如彼解的藝術景觀。比如俄國作家畢托夫的小說《普希金之家》就是這方面的代表性作品。它由三個獨立的文本組成:第一個部分是《出自小說的文章》,是由從基本文本中摘出的內容組成;第二部分是長篇小說本身《普希金之家》;第三部分是給小說文本所作的注釋,叫《最近的回顧》[19]。該作品立足於互文策略:敘述口吻模仿普希金的《別爾金小說集》,具體敘述中許多章節又是在俄羅斯古典文學名著、名篇、名段的名稱——諸如「怎麼辦」、「父與子」和「決斗」、「當代英雄」、「宿命論者」、「射擊」、「假面舞會」——下進行,其中的「銅人」甚至是對陀思妥耶夫斯基《窮人》和普希金長詩《青銅騎士》的雙重模擬。通過這種互文敘述策略,不僅增加了文本的容量,增多了解釋的歧異,而且促使了意義的開放。再如英國著名的後現代主義小說家約翰·法爾斯的小說《法國中尉的女人》,作者一方面在小說中多次引述馬克思、恩格斯、哈代等人的著作、作品,再現十九世紀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另一方面,整部小說的虛構性又顛覆了這種復制的「真實」。這種互文敘述策略所達到的藝術效果,使我們想到霍克斯在談他的《滑稽模仿》時所說的那段話:「寫完《滑稽模仿》之後我才知道,我所模仿的情景莫名其妙地接近加繆死亡的真實情景(對情景模仿),他對孤獨的認可對我是一種最純粹的認可(主題模仿),我把自己那篇不長的小說當成一部滑稽模仿之作,並在題目中點名也就不足為怪了(模仿的自覺性)。」[20]這樣,從敘事美學上講,互文敘述的策略,就既使文本意義向兩極無限延伸,又對被模仿的文本意義進行顛覆;既是跟它模仿對象的合作,又是對模仿對象的荒謬性的揭示;既揭示了後現代主義與前期文學的連續性,又揭示了其斷裂性;既弱化了作者敘述功能,又凸現了虛擬現實的描述意義,從而呈現出一種特殊的藝術風景。
六、文本意義等待讀者解讀
以往的文學創作都強調作者在作品中的主導地位,作家創作了作品就意味著作品的完成,讀者的閱讀也只是被動地接受。而在後現代主義作家那裡,由於文本具有不確定性和開放性,所以文學文本意義的播撒和延異也就自然而然地由作者轉向了讀者。後現代語境下的讀者已不再是單純地以被動接收者身份參與文本意義的延展,作家創作的成果也只是完成了作品的一半,另一半是要等待讀者的積極介入甚至以寫作者的身份參與文本意義的創造性解讀和延異去完成。「讀者跟作品的關系不是理解與被理解的關系,而是讀者參加創作實驗的關系」[21],後現代文學使讀者的建構性達到前所未有的廣闊程度,甚至使讀者與作者的地位相等。
本雅明最先發現這種作者/讀者系統的轉移,他說:「隨著報紙發行量的日益增長,越來越多的讀者變成了作者。這樣作者與大眾之間的區別正失去其基本特徵。」[22]霍蘭德也說:「從某種交際角度看,現代主義似乎強調創作感受與藝術品以及發送者與信息之間的關系,而後現代主義則強調信息與接受者之間的關系」。奧塞·德漢甚至說的更為明白:「到頭來,評論後現代主義作品、後現代主義小說或故事的意義,便在很大程度上留給了觀眾與讀者。」[23]羅蘭·巴特更是將文本分為兩種類型來確立讀者在後現代主義文學作品意義生成中的地位和價值。這兩種文本類型,其一是「讀者文本」(Readerly text),其二是「書寫者文本」(Writerly text)。「讀者文本」是一種「只讀型」文本,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只能簡單地對文本接受或拒絕,而不能參與文本意義的創造;而「書寫者文本」是「讀寫型」文本,讀者在閱讀作品的同時,不再是文本的單純的消費者,讀者也可以參與文本的寫作和意義的生成。在《S/Z》一書中,他是這樣說的,「讀者文本」是讀者知道怎樣去讀,能夠讀懂的作品,如19世紀巴爾扎克式的現實主義小說,它是按照讀者熟悉的「密碼」寫成的;「書寫者文本」則不同,作者和讀者之間沒有達成「默契」,如新小說派的小說,作者寫的作品,讀者不知道其中的「密碼」,無從理解這部作品。這樣讀者就要不斷地探索新的「密碼」,閱讀也要變消極被動的接受為積極主動的創作。比如羅布·格里耶的小說《窺視者》,寫一起奸殺少女雅克蓮的案子。按傳統小說的方式,自然是應該有跌宕起伏的情節、栩栩如生的形象、深刻的生活哲理、復雜的心理描寫等等。但這部小說不是這樣,它使傳統的故事和人物都走向解體,它的故事被包含著各種各樣與兇殺案無關的場景、時間、細節和人物所淹沒;它對男主人公馬弟雅斯的作案動機、作案過程、以及犯罪證據等都語焉不詳,就是他的性格特點、高低胖瘦、面部有什麼特徵等也難以確定,甚至究竟誰是兇手也是一個無法確認的難題。讀者之於這個案子,是偵破員和審判官;讀者之於這部作品,是意義的延異者和主動的創造者,「閱讀文字和理解文字的工作遠離這些文字的作者——遠離他的心境、意圖以及未曾表達的傾向——使得對本文意義的把握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一種獨立創造活動的特性。」[24]
注釋:
[1]王岳川、尚水編.後現代主義文化與美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P8.
[2][22]王岳川.後現代主義文化與美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P103.153.
[3][14]傑姆遜.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C].唐小兵譯.西安:陝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P181-185.182.
[4]邁克·費瑟斯通.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M]. 北京:譯林出版社2000.P11.
[5]大衛·格里芬.後現代科學——科學魅力的再現[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5.P4.
[6][20][23]佛克馬·伯頓斯.走向後現代主義[M].王寧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P97.230. 56-59.
[7]戴維·洛奇.現代主義、反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M].科爾科爾大學出版社.1981.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M].王岳川.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P284-285.
[8]蘭斯·奧爾森.雜七雜八:或介紹唐納德·巴塞爾姆的幾點按語[J].當代小說評論:1991年夏季號.白雪公主[M].[美]唐納德·巴塞爾姆著.周榮勝、王柏華譯.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1994.P200.
[9]多克特羅.拉格泰姆時代[M].常淘等譯.北京:譯林出版社.1996.P83.
[10]伊哈布·哈桑:《後現代的轉折》.見王潮編選《後現代主義的突破》.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1996.P22.
[11][12]胡全生:英美後現代小說敘述結構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P93.93.
[13]詳見曾艷兵.後現代主義小說辨析[J].東方論壇.2002(3):P59-68.
[15]陳世丹.論後現代主義不確定性寫作原則[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1(2) P65~68.
[16]王岳川.後現代文化策略與審美邏輯[J].文藝研究,1991(5):P26.
[17]徐宏力.論後現代主義的無深度文化[J].遼寧大學學報.1994(4):P12.
[18]加達默爾.真理與方法[M].洪汗鼎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P150.
[19]外文所.後現代主義[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3. P220.
[21]何帆、文祥編選:現代小說題材與技巧——當代外國著名作家訪問記[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9.P159.
[24]加達默爾.哲學解釋學[M].夏鎮平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8.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