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最早創立十二平均律的音樂理論家是誰
我國明代傑出的科學家、音樂理論家朱載育,是世界上第一個用科學理論創立「十二平均律」的人。他的律學著作達17部之多,完整、系統地創造了「新法密率」,即十二平均律。朱載育考證的律制,在音高上的誤差小,其精確程度使西方的一些音樂理論家也嘆為觀止。
B. 《新律》是誰的律學成就
《新律》,又稱《魏律》、《曹魏律》,是三國時期魏國明帝時采漢律而製成的法典,它與漢律相比進行了較大的改革,是三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律學成就。
C. 是誰創造了自然規律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提一下物理學里的「人擇原理」(史蒂芬·霍金先生的《時間簡史》附錄中有人擇原理的解釋,包括強人擇原理和弱人擇原理):宇宙為什麼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樣子,那是因為我們站在這里這樣去看它。
想通了這個原理,那麼這個問題好解決了。
一切東西都在運行,那麼要運行就要有個方式(這個似乎沒什麼可說的吧,完全沒有主觀意識在裡面),採用什麼方式完全是隨機的。現在我們要說說所謂規律了。注意,我們所說的「規律」,其實是我們對客觀存在的一種認識。它是我們站在我們的世界觀基礎上對客觀存在的一種總結。
因此,世界就以它自身的方式運行(完全沒有主觀意識下隨機選擇的方式),而我們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總結出我們以為正確的「規律」,這個規律其實就是我們對世界的認識。世界本身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而所謂「規律」,是我們人在自身的知識背景,文化背景等等主管因素下對世界的看法。其發明者可以說就是我們自己。
還是仔細體會體會人擇原理吧,應該會幫助你理解的。
這個問題超出人的理解和想像范圍了,因為我們可能生存在一個這個宇宙的任何物體都無法理解的意識流當中,就像你在你腦海中想像出來的事物,它存在在你腦海中的意識流當中,它跟你的意識流是一體的,它沒有這種能力,也沒有這個可能知道誰創造了它,我們跟宇宙是一體的,我們可能是某個更高層次我們無法理解的元素所創造的虛幻的產物,但對於同一層次的我們來說,我們是現實的,更高層次可能還有它無法理解的比它更高層次的元素存在,這就成了一個無限循環,我們的身體是由很多不同的元素,微小的生命體組成,同樣整個宇宙也可能是由我們這些不同的元素,不同的生命體組成,我們之間是相互聯系,共存一體的,這些聯系產生了一系列的反應,就行成所謂的規律,不管我們多麽渺小,都是跟世間萬物緊密聯系著的,我們能夠在腦海中想像事物,是因為外在事物影響著我們,使我們產生聯想,如果你什麽都不懂,你會問出這個問題嗎?所以我們所想像的事物也不是我們能夠決定的,因為我們的很多思想和行為都是無意識的,它是長期受外界刺激影響所形成的一種習慣或思維方式,同樣的道理,我們的存在,並不是某個更高層次的元素創造的,它也是無意識受影響的,所有事物都是一體的,相互影響著,不停地運動,產生不同的變化,形成各種各樣的物體,所以,在這個世界裡是沒有創造和毀滅的,人死後也會轉化成另一種形式的元素,在這裏,對於我們而言,只有存在與聯系,否則,關於宇宙有多大,宇宙從什麽時候開始的問題,是我們永遠都難以解釋的。
D. 誰創造了音律
伶倫
E. 格律是誰創造的
南齊永明年間,「聲復律說制」盛行,詩歌創作都注意音調和諧。這樣,「永明體」的新詩體逐漸形成。這種新詩體是格律詩產生的開端。這時期比較著名的詩人是謝朓(464左右--499)。謝朓以山水詩著名,詩風清新流麗。他的新體詩對唐代律詩、絕句的形成有一定影響。
F. 是誰創造了法律
這個問題很有趣……大概分成兩種觀點:自然法學派和實證法學派。雖然他們的爭論在內於「法律是什麼」容,不過應該也能回答你的問題。
自然法學派認為法律是來自於神的意志或者人們的正義觀念,認為除了我們日常看到的法律之外還有一個「神性的法」,或者稱為「自然法」。如果我們的實然法和這個「自然法」相抵觸,那麼就不能稱之為法。
實證法學派認為法律是來自於當權者的命令,即使當權者的法律並不是正義的,也依然可以稱之為法。當然這並不是說實證法學派同意當權者的暴政,只是一個簡單的定義而已。
就我個人而言,我覺得法律是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為了保證社會合作的秩序,調節人們的共存關系而相互妥協,由此產生的一系列規范。
如果想深究這個問題,建議去自學法哲學和法制史。
G. 我國魏晉時期創立「新律」的律學家是( )
何承天——南朝傑出律學家,創立了「新律」,十分接近十二平均律,意在消除「黃鍾不能還原」、不能旋宮轉調的缺憾。
H. 十二平均律是誰發明的
十二平均律是目前世界上通用的把一組音(八度)分成十二個半音音程的律制,各相鄰兩律之間的振動數之比完全相等,亦稱「十二等程律」。
十二平均律:目前世界上通用的把一組音(八度)分成十二個半音音程的律制,各相鄰兩律之間的振動數之比完全相等,亦稱「十二等程律」。據楊蔭瀏先生考證,從歷史記載看我國在音樂實踐中開始應用平均律,約在公元前二世紀,但平均律理論的出現,則是1584年明代朱載堉《律學新說》問世之時。實踐與理論之先後出現,其間相去1685年。
明朝中葉,皇族世子朱載堉發明以珠算開方的辦法,求得律制上的等比數列,具體說來就是:用發音體的長度計算音高,假定黃鍾正律為1尺,求出低八度的音高弦長為2尺,然後將2開12次方得頻率公比數1.059463094,該公比自乘12次即得十二律中各律音高,且黃鍾正好還原。用這種方法第一次解決了十二律自由旋宮轉調的千古難題,他的「新法密律」(即十二平均律)已成為人類科學史上最重要的發現之一。
這種律制包括了樂音的標准音高、樂音的有關法則和規律。鋼琴鍵盤上共有黑、白鍵88個,就是根據十二平均律的原理製作的。朱載堉的「十二平均律」理論對世界音樂理論有重大貢獻。直到一百多年之後,德國音樂家威爾克邁斯特才提出了同樣的理論。19世紀末,比利時音響學家馬容曾按朱載育發明的這種方法時行實驗,得出的結論與朱完全相同
三分損益律、純律、十二平均律,在中國同時存在。因此,也就出現異律並用的情況。在歷史上,南朝宋、齊時清商樂的平、清、瑟三調和隋、唐九、十部樂的清樂中,都是琴、笙與琵琶並用;宋人臨五代周文矩《宮中圖》卷中的琴阮合奏,其時,琴上所用應是純律,簽上所用當為三分損益律,琵琶與阮是平均律。可見,南北朝、隋唐、五代,都存在三律並用的情況。在現存的許多民間樂種中,也有琴、笙、琵琶、阮等樂器的合奏。因此,這種三律並用就成了中國傳統音樂中存在的一。
I. 四大樂律的發展,具體那個時期,誰創作了什麼
伯牙:春秋時代的琴師。《荀子〃勸學》有「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之說,可見他的琴藝之高超。相傳代表作品有《水仙操》、《高山流水》。
師曠:春秋時期晉國的樂師。雙目失明,但他的聽覺敏銳,辨別音律十分准確。他的代表作品有《白雪》、《玄默》。
李延年:漢代宮廷音樂家。曾擔任樂府的協律都尉。他的代表作品有根據張騫從西域帶回的《摩柯兜勒》,製作了28首新曲調,作為儀仗使用的軍樂。
嵇康:三國時期魏末琴家、文學家、思想家。他學識淵博,善寫詩賦文論,熱愛音樂,擅長彈琴,以彈奏《廣陵散》著稱。他的代表作品有《聲無哀樂論》和《琴賦》,對音樂和琴的奏法及表現力,作了細致而生動的描寫。
蘇低婆:南北朝時宮廷音樂家。她善彈胡琵琶,家傳龜茲樂調「五旦七聲」宮調體系。其音樂理論,有力地促進了我國古代宮調體系的建立和發展。
萬寶常:隋代音樂家,善彈多種樂器。他的代表作品有《樂譜》。
李隆基:唐代音樂家,他也是我國古代第一位皇帝音樂家。他擅長演奏羯鼓和橫笛,創作改編了《夜半樂》、《小破陣樂》、《霓裳羽衣曲》等。建立了唐代音樂機構教坊、梨園。
李龜年:唐代樂師,他演奏的吹管樂器篳篥技藝高超,很多詩人都聽過他的演奏,並且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句。
姜夔:宋代音樂家、詞人,別號白石道人,世稱姜白石。代表作品有《揚州慢》、《凄涼犯》、《白石道人歌曲》等。
朱載育:明代樂律學家。著有《樂律全書》、《律呂正論》、《律呂質疑辨惑》等書。《樂律全書》總結了前人的樂律理論,並加以發展,首創了「新法密率」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