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創造力負相關

創造力負相關

發布時間:2021-11-13 13:35:13

㈠ 什麼叫做創造

創造力,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綜合性本領。創造力是指產生新思想,發現和創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種創造性活動所必需的心理品質。它是知識、智力、能力及優良的個性品質等復雜多因素綜合優化構成的。

一個人是否具有創造力,是區分人才的重要標志。例如創造新概念,新理論,更新技術,發明新設備,新方法,創作新作品都是創造力的表現。創造力是一系列連續的復雜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動。它要求人的全部體力和智力的高度緊張,以及創造性思維在最高水平上進行。

(1)創造力負相關擴展閱讀

特徵

1、變通性

思維能隨機應變,舉一反三,不易受功能固著等心理定勢的干擾,因此能產生超常的構想,提出新觀念。

2、流暢性

反應既快又多,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表達出較多的觀念。

創造,顧名思義就是首先創立製造出新東西。在《辭海》里,創造是「創造前所未有的事物」。創造是一項復雜的人類活動,因此,要想對其進行有效的定義,必須顧及一定的事實,即創造本身包含創造的過程和創造的成果

創造必須首先是具有豐富創造活動體驗的實踐過程,其次該實踐過程還應該有獨創性的成果。因此,創造是伴隨有獨創性成果出現的、具有豐富創造性體驗的實踐過程。

3、獨特性

對事物具有不尋常的獨特見解。聚合思維在創造能力結構中同樣具有重要作用。所謂聚合思維是指利用已有定論的原理、定律、方法,解決問題時有方向、有范圍、有程序的思維方式。發散思維與聚合思維二者是統一的、相輔相成的。

人們在進行思維活動時,既需要發散思維,也需要聚合思維。任何成功的創造性都是這兩種思維整合的結果。創造力與一般能力有一定的關系,研究表明,智力是創造能力發展的基本條件,智力水平過低者,不可能有很高的創造力。

另外,創造力與人格特徵也有密切關系,綜合多人研究的結果表明,高創造力者具有如下一些人格特徵:興趣廣泛,語言流暢,具有幽默感,反應敏捷,思辨嚴密,善於記憶,工作效率高,

從眾行為少,好獨立行事,自信,喜歡研究抽象問題,生活范圍較大,社交能力強,抱負水平高,態度直率、坦白,感情開放,不拘小節,給人以浪漫印象。

㈡ 人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想像創造能力是否對立

一個人的出生,並不能決定他邏輯思維能力的好壞。一個人邏輯思維能力的好壞版,是需要從小不斷的鍛煉,不權斷地提高,而後逐漸形成一種良好的思維慣性。然而這個由你「日積月累」培養出來的慣性,將會在你今後的思考中,起到「無與倫比」的重要性。我們在解決問題的時候,一般有兩種思維路徑:第一個是從現象出發,對各種現實證據的歸納總結,從而抽象出一個解釋的模型,這個模型可以解釋問題並且預測現象的規律,我們給這個解釋模型起了個名字,叫「理論」。比如牛頓大哥蘋果樹下被砸了頭,歸納出來萬有引力定律,就是一個相當經典的理論,這個理論解釋了為什麼蘋果會落地,當然也預測了如果你扔個梨也會落地。這就引出了第二個問題解決路徑,即從前人歸納出的理論出發,去解釋遇到的問題。

以上是一個嚴密的邏輯環,當然需要強大的邏輯思維能力支撐,那麼這個跟想像力有什麼關系呢、細想一下,如果沒有想像力,怎麼能歸納出來那麼抽象的解釋、萬有引力、進化論、墨菲定律、當然不能。

所以說,二者不但不矛盾,而且是息息相關的。那麼能么能提升呢?說簡單也簡單,說難也難,沒有捷徑,多看,多觀察,多思考,多表達,慢慢就好了。

㈢ 為什麼創造力並非是天生的

美國最成功的廣告人之一S·肯尼迪說:「近20年來,我作專業演講師,每年都可以獲得幾萬美元的回報。但我小時候卻結巴得厲害,我很害羞(其實到現在還是,我不善於與他人相處)。當我剛開始演講時,我渾身不對勁,極不舒服。我早期錄制的演講磁帶,有的聲音十分糟糕,如果現在能在市場上發現的話,我都把它們買回來。我現在大部分時間靠寫書維持生計。我出版過6本書。我自己出版的書籍、使用手冊、課程等等,遠銷世界各地,每年賺錢超過百萬元。每年大概有成千上萬的人平均掏出199元訂我的刊物。可是我還記得,當年我在學校里的寫作成績得的卻是C,新聞學成績是B。我在中學時,語文老師都建議我將來做個管道工人,後來也有人給過我類似的建議。我大概只能同意到這種地步,即我真的很懷疑我有寫作的天賦,可是我絕對可以靠寫作賺點兒錢。我想,所謂的『天賦』這種想法和問題根本不相關,才華究竟是遺傳得來的還是後天培養而成的,這一問題的爭論也不相干。倒不一定是無稽之談啦,只是不相關而已。如果你受限在某一領域中,如果你真的沒有天賦,只要你肯干,還是有補救的機會。如果你很想在某個領域出人頭地,又恰巧在該領域具有『天賦』,那就太值得可喜可賀了。不管你身處哪種情況,你決心要做的事情,十有八九都能實現。」

難道有「天生的營銷員」嗎?還是有人天生就當不了營銷員?如果你留意一下報紙上的出生啟事,看到的都是許許多多的男嬰、女嬰出生的消息,絕對看不到什麼「小營銷員」出生的消息。齊格·齊格勒曾說,他在密西西比州亞素市出生時,當年的啟事寫的是「一位營銷員誕生」,這是令人懷疑的,齊格勒雖然可稱得上有史以來最偉大、最有名的營銷員之一,但在他光輝事業的背後,也有著鮮為人知的真相——他早年曾一敗塗地,一事無成。

很多人固執地相信,各行各業的成功人士都天生就是這塊料,一生下來就註定將來要吃這碗飯的。因此,他們的這種觀點嚴重束縛了自己的選擇,不知失去了多少自我發展的可能性。

當然,世上真有一些人,他們生來就漂亮,註定成為照相機的寵兒,因而當了成功的模特兒或男女演員。相反的是,傳奇歌手托尼·本尼特曾經嚴重怯場,而不得不努力克服這一弱點。不過,也有人顯然生來就要吃演藝圈的飯。有人生來具有運動天賦,比如邁克爾·喬丹及艾密特·史密斯。然而,就連我們心目中的「天生贏家」其實也不全是真的,原因有兩個方面。第一,他們數量太少、太罕見、太不合常理了。第二,他們也要勤奮工作,並努力運用天賦,把天賦變為優勢。

大多數的成功人士盡管在各自的領域里表現卓越,看起來輕松自如,但他們絕對不是天生就做得到的。

如果你很想做某件事,卻有人告訴你缺乏這方面的天賦,你不一定要信以為真。你不妨放開手腳去拼一把。你不去親自試一試,怎麼能知道你具備哪方面的天賦呢?

你過去對自己天賦及能力的看法,你過去發揮或缺乏天賦及能力的經驗,別人對你的天賦及能力的意見等等過去的一切,都可能影響你的前途,你不應該任由這一切主宰你,你應該自己把握、決定你的未來。

每個人都應該去尋找並發現自己能比別人做得好的領域。打個比方,不是誰都可以當大企業家。有人覺得自己適合做企業家,那是因為他們還沒有失業的緣故。不過,這並不能表示你就能做大企業家。要想做一名成功的企業家,你必須有遠見、有抱負、不怕挫折,忍受孤獨寂寞才行。這可不是每個人想擁有的性格。

有不計其數的人,還沒有弄明白自己到底喜不喜歡這一行,就急於培養自己在這方面成功的技能和特質。許多年輕人常常會問:「哪些機會搶手做哪一行好?」作為一個聰明的人要問的應該是:「對我來講,做哪一行最好?」每個人得到的答案都大相徑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倒不是因為某一行你不能做。其實你可以做任何事情。

根據你個人的個性特點及想達到的目標,再決定你應不應該做某一行。事實上,有些關於工作的金玉良言,都是建議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再朝哪個方向發展。因為你的努力會促使你達到既定目標。

羅素說:「我發現,如果我要寫一篇題目比較難的文章,最好的計劃是努力加以思索——盡我一切可能努力思索,用幾個小時或者幾天,最後再讓工作轉入潛在狀態。幾個月之後,我有意識地再回到這個題目,發現工作已經完成了。在我發現這個技巧之前,我往往因為毫無進展而連著幾個月憂心忡忡。解決問題並不能靠憂慮,那幾個月的時間等於白費。現在我可以將這幾個月用在其他的追求上了。」

如果我們想想那些作家、發明家和其他從事創造性工作的人。他們的經驗會告訴我們,創造性的觀念並不是在大腦工作時產生的有意識的思維,而是在意識放棄所考慮的問題,並把注意力轉向其他地方時自動和自發地產生的,就好像晴空中響起的霹靂一樣。這些創造性的觀念也不是不經過對問題最基本的意識思維而突然降臨的。這些證據只能導致一個結論:為了得到「靈感」或「預感」,一個人必須首先熱衷於解決一個特定的問題,或者尋找一個特定的答案。他必須有意識地加以考慮,收集與問題有關的一切信息,考慮一切可能的行動方案。最主要的是,他必須有解決問題的熱望。但是,在他確定了問題之後,他就要在自己的想像中看到預期的結果,並且盡量收集一切信息和事實。這時,多餘的掙扎、焦躁和操心不僅無濟於事,反而可能阻礙問題的解決。

著名法國科學家費爾說,實際上,他的一切有益的想法都是自己沒有積極考慮問題的時候產生的。而且,當代科學家的成功與發現,也可以說都是在他們離開工作崗位的間隙完成的。比如:托馬斯·a·愛迪生在一個問題上卡住時,總是躺下來打一個瞌睡,而不是一味地硬鑽下去;達爾文曾經說過,有一次,他苦苦思索了好幾個月,也沒有整理好《物種起源》中需要表述的一些想法。忽然,有一種直覺在腦海掠過,「我現在還記得我坐在馬車里趕路所經過的那個地點,當時答案一下子出現在腦子里,使我高興極了。」

我們往往錯誤地認為,這種「下意識思維活動」僅僅是作家、發明家與「創造性工作者」才有。其實,我們大家都是創造者,不管是廚房裡的家庭主婦、學校師生、推銷員還是企業家。我們都具有同樣的「成功機制」,用以解決個人的問題、管理企業、出售商品,就像創作小說和進行發明一樣。羅素建議他的讀者使用他的方法來解決世俗的個人問題。杜克大學的J·B·萊恩博士認為,我們所謂的「天賦才能」只不過是一種過程,是人的頭腦以自然的方式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但是我們錯誤地認為,只有這一過程應用在寫作或繪畫上才可以稱為「天賦才能」。

你內在的成功機制在產生「創造性行為」和「創造性觀念」方面發揮著同樣的作用。任何一種行為技巧,不管是體育、彈鋼琴、談話或是銷售商品,都不是痛苦地、有意識地去思索每一個要完成的動作,而是在放鬆的情況下,讓事情自然去完成。創造性行為是自發性的和「自然」的,沒有自覺意識和鑽研的性質。即使世界上技藝最為嫻熟的鋼琴家彈鋼琴時,也不能有意識地考慮哪一個手指該觸摸哪一個琴鍵——那樣的話,他連一個最簡單的曲子也彈不好。以前在學琴時,他曾經有意識地思考過這件事,但是後來在練習中,他的行為最終變為一種自動的和習慣性的動作了。只有停止意識的努力,使彈琴成為一種無意識的習慣機制(這是成功機制的一部分)時,他才能成為一名技藝高超的演奏家。

有意識的努力會抑制或「阻礙」你的自動創造性機制。有些人在社交場合自我意識過強而感到局促不安,就是因為他們過於有意識地、過於焦急地想做出正確的事。他們過分注意自己的一舉一動。每個動作都是「考慮好的」,每一句話都是經過再三權衡之後才說出來的。我們說這種人是「被抑制的人」,這句話一點也不錯。但是更正確的說法應該是,那個人沒有「被抑制」,而是他「抑制」了自己的創造性機制。如果這些人能夠「放得開」,不做作,不操心,對自己的舉止行為不多加研究,他們就能有創造性地、自發地行動,「成為他們自己」。

㈣ 根據高夫的實驗可知,正相關與負相關形容詞的多少

㈤ 創造力的基本性質

創造力具有以下五方面的基本性質:
1)普遍性。創造力的普遍性是指人類社會中的每一個成員一般都具有創造力。創造力並非超凡之力或神秘之力,它首先是人的自然屬性。
創造力無時不有。人類從製造工具的誕生之日起就開始創造。創造性的勞動不僅促使類人猿完成了向人類進化的飛躍,同時也為人類施展自身的創造力提供了廣闊的天地。
創造力無人不有。一般認為,一個能從事智力活動的人,在一定的條件下都能產生新的思維或行為亦即從事創造,因而也就具備一定程度的創造力。
人的先天性生理素質對創造力有一定影響,但是並不能決定創造力的高低或限定創造力的發展程度。例如,人的腦容量的大小與創造力不存在線性相關的關系。有資料介紹,俄國作家屠格涅夫的大腦重量為2012克,而差不多同時代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法國作家法朗士的大腦只有900多克。腦重的差異雖然在一倍以上,卻沒有影響這兩位作家在創作,過程中充分發揮各自的創造力。
人在社會生活中得到的許多附加因素,如身份、學歷、職業、地位、財富等,雖然多少同創造力有關但沒有必然聯系。例如; 郝建秀創立先進工作法、倪志福發明新式鑽頭的時候,都是普通工人。華羅庚最初發表數學論文的時候,只有初中二年級文化程度。
2) 特殊性..創造力是人的一種十分珍貴的特殊能力,它的特殊性主要表現為個人創造時間的有限性和創造時機的隨機性。
個人創造時間的有限性。任何個別的創造者進行創造的時間也總是有限的。即使是在生命存在的時期內,人也不可能時時、事事都進行創造。由此觀之,個體的創造時間就更為有限,從而表明創造力是極為珍貴的特殊能力。
創造時機的隨機性。從創造者自身來說,既無法精確預測未知的創造時機何時到來,又不能預先准確安排創造成果的具體形式。創造力的有效發揮往往是內因與外因相結合的結果,外因的誘發有時會對創造起到關鍵的作用。然而,並不是所有的人在任何條件下都能適時地抓住有利於創造的機遇。
3)社會性。 在很多情況下,創造活動表現為群體的共同實踐,創造成果是群眾集體智慧的結晶。例如,遠古以來許多重大發明成果的創造者早已佚名。是誰設計了尼羅河畔的金字塔?是誰創建了橫貫華夏的萬里長城?由於年代久遠,缺乏准確的資料記載,因此我們只能推測:是古代埃及人和古代中國人。 個人的創造離不開社會條件。在不少情況下,創造可以表現為個人的思維與行為。即便如此,也離不開社會提供的必要條件。在完全脫離人類社會的條件下,個人的創造力是難以產生的。狼孩的悲劇就是一個例證。由於自幼與社會隔絕,狼孩只是動物學意義上的人。非社會的生長環境使他們沒有學會正常思維,當然更談不上具備創造力。
4)能動性。能動性是指創造力能對客觀世界產生強烈的反成深遠的影響。
創造力是智力因素的有效綜合。創造力與智力是不同的兩個概念,但創造力同智力的組成因素密切相關。創造者進行創造的過程中,往往要綜合運用觀察、記憶、思考、想像等智力因素,不僅使它們得到有機的統一,而且有效地組合成主動、積極、活躍的創造力,產生出前所未有的嶄新成果。創造力能動性的意義首先就在於此。
創造力受非智力因素激發。 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創造力是人類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的結合,不僅是人腦特有功能與人體特有技能的外部表現,而且受人的理想、抱負、意志、感情、情緒、精神狀態等非智力因素的影響。在有利的條件下,創造者會受到上述非智力因素的激發而產生極大的創造力。有不少人在千鈞一發的危難關頭能夠急中生智,想出異乎尋常的方法化險為夷,就是創造力受非智力因素激化的能動性表現。還有一些人不畏艱辛,不怕挫折,以頑強的意志和毅力堅持長時期的艱苦奮斗,終於在某個領域獲得新的突破與成功,這也是創造力在非智力因素影響下發揮能動性的例證。
5)可開發性。可開發性是創造力的一個鮮明特點,意味著創造力存在可以挖掘的潛在優勢。正是在不斷挖掘、不斷開發的前提下,創造力才得以發展增長,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創造力的差異性是可開發性的前提。不同人的創造力是有大小高低之分的。例如,英國人斯旺從1848年開始研製電燈三十餘年並研製出碳絲燈泡。美國人愛迪生也試驗過多種材料製造電燈泡卻屢遭失敗,直到1879年在《科學美國人》雜志上讀到斯旺製成碳絲燈泡的消息,才受到啟發並轉而研究碳絲燈泡。可是,斯旺長期只帶一名助手孤軍奮戰;愛迪生卻組建了研究所,同難 許多人合作攻關。斯旺只停留在實驗室研究階段;愛迪生則造注重推廣應用。為了使電燈具有實用價值,他改革了電路聯接方式,研製了細燈絲燈泡、變壓器。供電網等有關成果。斯旺在制出第一個碳絲燈泡32年後才首次申請了一項專利;愛迪生卻在研製碳絲燈泡以後的四年內獲得與電燈有關的專利147項。相形之下,愛迪生的創造意識、創造方法、創造能力都大大地超過斯旺。電燈發明者的桂冠也理所當然地戴到了愛迪生的頭上。
創造力可開發性的理論依據。創造者施展創造力的過程中,創造性思維發揮了主導作用,而人腦正是創造性思維的發源地。現代生物科學的研究表明,人的大腦有左右兩個半球,每個半球均由大腦皮質(皮層)、大腦白質(髓質)基底神經節和側腦室組成。其中大腦皮質是思維的器官,表面約集中了140億個神經細胞。其構造之復雜,功能之特異,都難以估量。根據實驗資推測,人腦的記憶容量相當於七億多冊書籍,單項記憶可保持八十餘年。僅就記憶存儲功能而言,即便是一個勤奮好學的人,一生至多隻利用了自己大腦功能的百分之幾。由此可見,人腦還存在極大的潛力。正是這種潛力,為創造力的可開發性提供了理論依據。

㈥ 智商和創造力的關系是成正比還是成反

智商和創造力既不成正比,也不成反比,在科學研究層面,它們二者是沒有關系的.這是因為,智商需要可重復性,需要可衡量,而創造力不可重復,且很難衡量——你今天能創作出來,明天也能創作出來嗎?你創造出一個文明說它很牛,我說我創造出一個文明比你的更牛,怎麼衡量?有人曾經研究創造力和智力的關系,但是因為創造力既不能量化,又沒有統一的衡量標准,所以不同的研究得出不同的結論,相互之間也互不承認.因此科學界不認可二者的相關性,目前只能說創造力和智力沒有關系.換句話說,我們都知道創造力是存在的,但沒辦法把它和智商掛鉤.

㈦ 創造力表現有幾種特徵

一是變通性,意思是說具有較強創造能力的人,其思維活躍,靈活多變,專舉一反三,聞一知屬十,觸類旁通,不易受定勢的影響;

二是獨特性,對問題有獨特、新穎的見解,遇事常有思想、新觀念、樹立新形象和拿出新點子、新辦法;

三是流暢性,知識經驗豐富,思路開闊而流暢,方法靈活,智力活動阻滯少,反應迅速。創造力的本質特徵是創新,然而它並不神秘莫測。創造力與創造思維一樣,人皆有之,並非少數天才人物所特有,它是人類的一種普遍的能力。

㈧ 如何培養創造力

培養創造力的方式:

1,激發求知慾和好奇心,培養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像力,特別是創造性想像,以及培養善於進行變革和發現新問題或新關系的能力;

2,重視思維的流暢性、變通性和獨創性;

3,培養求異思維和求同思維。

對於人來說,創造力不僅是天賦和才能,而且還是一種責任。創造力不是「deus ex machina」(解決一個困難的出乎意外的方法),也不能呼之即來,由創造力富有成果的表現看來,創造力是教育、培養和實踐的結果。閱題在於洞察創造活動的全過程,為促進創造力創造先決條件。

(8)創造力負相關擴展閱讀:

影響創造力的因素:

1,知識,包括吸收知識的能力、記憶知識的能力和理解知識的能力。吸收知識、鞏固知識、掌握專業技術、實際操作技術、積累實踐經驗、擴大知識面、運用知識分析問題,是創造力的基礎。

2,智力,智能是智力和多種能力的綜合,既包括敏銳、獨特的洞察力,高度集中的注意力,高效持久的記憶力和靈活自如的操作力,還包括掌握和運用創造原理、技巧和方法的能力等。這是構成創造力的重要部分。

3,人格,包括意志、情操等方面的內容。它是在一個人生理素質的基礎上,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創造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創造素質。優良素質對創造極為重要,是構成創造力的又一重要部分。

參考資料:

創造力-網路

㈨ 智商和創造力的關系是成正比還是成反比的

智商和創造力既不成正比,也不成反比,在科學研究層面,它們二者是沒有關系的。這是因為,智商需要可重復性,需要可衡量,而創造力不可重復,且很難衡量——你今天能創作出來,明天也能創作出來嗎?你創造出一個文明說它很牛,我說我創造出一個文明比你的更牛,怎麼衡量?有人曾經研究創造力和智力的關系,但是因為創造力既不能量化,又沒有統一的衡量標准,所以不同的研究得出不同的結論,相互之間也互不承認。因此科學界不認可二者的相關性,目前只能說創造力和智力沒有關系。換句話說,我們都知道創造力是存在的,但沒辦法把它和智商掛鉤。

㈩ 如何看待小孩的社會化和創造力抹殺的關系

有這么一個實驗,只有兩個問題:
1.你是個7歲的孩子,今天學校不上課,你可以有一整天自己的時間,你會做什麼?去哪裡?去見誰?
2.你可以有一整天自己的時間,你會做什麼?去哪裡?去見誰?你的答案會有什麼不同?

做完這個測試之後,兩組人又分別做了幾道關於創造力的測試題,比如給一個舊輪胎設想新的用法,完成一幅未完成的素描。結果發現,之前想像自己是個7歲孩子的人,在之後的創造力實驗中,分數遠遠高於那些正常的成年人。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激發創造力最好的辦法就是把自己想像成孩子。

對大部分人的一生來說,創造力是一個不斷下降的趨勢。有數據顯示,這個趨勢從孩子進入幼兒園之後就開始了。學前兒童平均每天會問父母100個問題。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有時候你真的很希望他們能閉嘴。不幸的是,他們真的會閉嘴。進入中學後,他們基本上都不再問為什麼了,這往往也是他們參與感與動機感一落千丈的時期。

這到底是一個孩子心智成長或者社會化的自然反應,還是學校的教育導致了這種下降?
英國教育專家肯·羅賓遜在TED上做過一次演講,主題就是「學校如何扼殺了創造力」。他講了一個很有趣的故事:一個小女孩在上繪畫課,老師饒有興致地問她,你畫什麼?她說,我畫上帝。老師說,沒人知道上帝長什麼樣啊。小女孩說,他們一會兒就知道了。

童言無忌。兒童的世界沒有規則,沒有禁忌,所以創造力如花兒綻放。但一旦他們進入現代教育系統,就進入一種成人世界預設的價值判斷標准。這個依託於工業化社會的教育系統有一套嚴格的學科等級制度,排在最前面的學科是數學和語言,然後是人文學科,藝術排在最後。它要求和鼓勵一種邏輯性的思維方式、事實性的記憶、語言和數學技巧,它教育你如何正確地解決問題,而不是有創造力地解決問題。這個系統占據了我們人生最初的20多年: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直至找工作。一旦這種思維方式被內化,變成習慣性的思維方式,代價必然是創造力的衰落。

家庭也常常無意中扮演創造力殺手的角色。理論上,每個家長都希望有一個富有創造力的孩子,但現實世界裡,創造力是個復雜的概念,而且它往往在注意力渙散、白日夢或者不守規則的時候出現。也就是說,最有創造力的孩子常常是麻煩製造者,他們經常作為麻煩製造者而遭到父母的呵斥,而不是鼓勵。

匈牙利裔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MihalyCsikszent-mihalyi,人稱「創造力大師」)曾專門寫過一篇文章,教父母如何在自己的孩子身上發現創造力,而不是把它當成孩子的調皮胡鬧橫加責備。比如一個孩子的惡作劇中表現出幽默感,常常沉浸在某種玩耍中,喜歡用一種東西指代另一種東西,喜歡一個人玩,會自己發明新的游戲,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拒絕完成某項指派的任務等等。在童年的中期,大概9到10歲,有些孩子會創造關於另一個世界的幻想。他們一次次地重返那個世界,甚至為那個世界發明語言。這是創造力的強烈徵兆。

契克森米哈還提出過一個很有趣的理論——創造力產生於焦慮與無聊之間。高創造力的孩子往往出現在這樣的家庭里:父母一方面鼓勵孩子發展自己的獨特性,一方面又給他們提供一個安穩的環境。他們既滿足孩子的需求,又挑戰他們的能力。這導致一種適應性——在焦慮的時候,父母清晰的規則會減輕他們的混亂感,而無聊的時候,他們可以尋求變化。

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急速變化的現代社會需要創造性思維,更甚於傳統工業時代的思維方式。最近一項針對60多個國家、30多個行業的1500名CEO的抽樣調查顯示,創造力,而不是智力,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能力。更可靠的證據來自一項長期心理實驗。5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E.保羅·托倫斯組織過一次大規模的兒童創造力測試,共有400多名兒童參加,人稱「托倫斯兒童」。測試內容由一些相對簡單的語言和圖畫測試構成,從流暢性、靈活性、獨特性和精緻性等幾個方面來評價個體兒童的創造力(當年托倫斯設計的測試至今仍是創造性思維測試的黃金工具)。此後幾十年,托倫斯教授一直持續跟蹤當年被測試的兒童,並記錄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獲得的每一項成就。結果發現,這些孩子在童年時期的創造力指標以驚人的准確度反應了他們成年後的成就。那些在托倫斯測試中得分越高的孩子,日後成為企業家、發明家、大學教授、作者、醫生、外交官的機會要大得多。有學者分析了托倫斯測試的數據,得出結論說,就預測一個人的未來成就而言,創造力指標的准確度比IQ要高出3倍。

這里我們應該先澄清一個概念,到底什麼是創造力?
科學家早就意識到,智商不能反映一個人全部的認知能力。上世紀40年代,美國南加州大學的心理學家喬伊·吉爾福德(JoyPaulGuilford)設計了一個關於創造力的評測模型,關鍵的參數為發散性思維(DivergentThinking)與聚合性思維(ConvergentThinking),前者能產生很多個不同的想法,後者則將不同的想法整合成一個最好的結果。

現代神經科學的研究證實,負責聚合性思維的是左腦,它憑借邏輯和分析來檢測細節與過程,但缺乏一種高度、抽象的聯系。負責發散性思維的則是右腦,它與直覺和非言語思維有關,具有音樂、繪畫、綜合、整體性和幾何空間的辨別能力,能將信息的碎片組合成整體。

當你試圖解決一個難題時,大腦的第一個反應是聚焦在明顯的事實和熟悉的方案上,尋找是否有現成的答案。這時主要是左腦的工作。如果答案沒有出現,左右腦會同時激活。右腦的神經網路開始搜尋可能相關的記憶,為左腦的神經網路提供陌生的模式、不同的意義、更高層次的抽象。在搜尋到一個可能的關聯之後,左腦迅速鎖定這個念頭,注意力系統從閑散狀態進入高度集中狀態。大腦在瞬間內將這些分散的線索組合成一個新的想法,這就是俗稱「靈感迸發」的瞬間。所以,創造力既非偉大的發明,也非彈鋼琴、畫畫,或者穿奇裝異服,而是一個過程,左右腦協作的過程——它需要大腦在發散性思維與聚合性思維之間不斷轉化,從新的、舊的、被遺忘的信息中產生一個全新的、最佳的結果。這個過程並不容易,但每一次努力與挫折,都將內在的思維建構往前推一小步,直到你開始以全新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世界。

一個經常的疑問是,創造力能教嗎?
每個人的大腦構造不同,必然有些人天生更傾向於發散性思維,有人更傾向於聚合性思維。有一種奇怪的病叫額顳痴呆(FrontotemporalDementia),病人左腦的神經細胞大量死亡,雙側額葉、顳葉前端萎縮,逐漸喪失說話能力,無視社會規則。缺乏禁忌的結果是,他們的藝術才華開始釋放出來。有些病人一輩子沒拿過畫筆,竟得了繪畫大獎;還有人從沒碰過樂器,卻能即興演奏。

雖然一直沒有科學證據將藝術訓練與創造力提升直接聯系起來,但已經有大量的研究證明,藝術訓練,包括音樂、舞蹈、繪畫、戲劇,都能強化大腦的注意力系統,從而提高一個人的整體認知水平。很多兒童藝術培訓班的口號是:學藝術讓你的孩子更聰明。

閱讀全文

與創造力負相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表 瀏覽:294
內地音樂版權 瀏覽:208
公共衛生服務今後工作計劃 瀏覽:457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