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洋貨發明

洋貨發明

發布時間:2021-11-13 07:56:20

㈠ 奶粉的發明是中國的5大發明嗎

不是

㈡ 玻璃是哪個國家發明的中國什麼時候開始廣泛使用玻璃

世界最早的玻璃製造者為古埃及人。玻璃的出現與使用在人類的生活里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從4000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和古埃及的遺跡里,都曾有小玻璃珠的出土。

雍正年間,廣州的對外貿易日漸繁榮。每年夏秋之際,計有進二十條西洋貿易大船到港,分別來自英國、法國、荷蘭,奧地利和瑞典。這些大船前來購買中國的茶葉、瓷器和絲綢,雖然船上帶來的基本上都是白銀,一般是三至五噸重的西班牙銀幣,但是也有一些西洋物產,比如呢絨,鍾表等,其中有一樣比較特別的物產,就是玻璃。

(2)洋貨發明擴展閱讀

玻璃是非晶無機非金屬材料,一般是用多種無機礦物(如石英砂、硼砂、硼酸、重晶石、碳酸鋇、石灰石、長石、純鹼等)為主要原料,另外加入少量輔助原料製成的。它的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硅和其他氧化物。

普通玻璃的化學組成是Na2SiO3、CaSiO3、SiO2或Na2O·CaO·6SiO2等,主要成分是硅酸鹽復鹽,是一種無規則結構的非晶態固體。廣泛應用於建築物,用來隔風透光,屬於混合物。另有混入了某些金屬的氧化物或者鹽類而顯現出顏色的有色玻璃,和通過物理或者化學的方法製得的鋼化玻璃等。有時把一些透明的塑料(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也稱作有機玻璃。

㈢ 月份牌是什麼民族發明的

月份牌的誕生源於近代中國門戶洞開後外商致力於洋貨傾銷的廣告宣傳畫。
洋商們起初企望以西洋畫片推銷其產品,然而收效甚微,於是便改用符合中國傳統審美趣味、類似於年畫的形式,突出民俗內容,如「八仙上壽」、「滬景開彩圖」等。在畫面適當的位置標有商品、商號與商標,並配以中西對照的年歷或西式月歷(由此產生「月份牌」這一稱謂),贈送給顧客。這種形式新穎、寓意吉祥的月份牌一經誕生,其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與別具的韻味便贏得人們的喜愛,於是精明的中外商家趨之若騖,樂此不疲。

㈣ 常見的洋貨有哪些,要開始抵制洋貨

比如身上穿的洋裝啦,洋頭發了,電燈泡美國人發明,身份證和人民幣有日產技術,手機里的攝像頭有日美技術,微軟來自美國,你住樓房用的電梯是日本的,電飯鍋日本發明的,味精日本發明的。

㈤ 歷史.清 管同 《禁用洋貨議》:「昔者,聖王之世,服飾有定製,而作奇技淫巧者有誅。」

這是古代高層領導人對科學技術的污衊,也正是這種看法的存在,近代工業革命沒有在中國發生.「淫」指的是不切實際的、賣弄的意思。

㈥ 求幾個中國人為國爭光的故事

焦點訪談12月13日報道了湖南懷化學院大學生洪戰輝的事跡,他的經歷的確感動了許多人。一個年僅13歲的孩子,一副稚嫩的肩膀,當別的孩子還在父母面前撒嬌的時候,他卻已經挑起了照顧家人的重擔,一邊勤工儉學,一邊照顧患病的父親和撿來的小妹妹。如今已是第12個年頭了,他一直堅持著。那麼,面對洪戰輝,我們該做些什麼?
面對洪戰輝,我們應該珍惜人間真情。洪戰輝從13歲起,獨自承擔起家庭重擔,撫養毫無血緣的妹妹10個年頭,他們兄妹間的那份親情,不能不讓人感動。然而,現實生活中,不願意對子女盡撫養義務的父母大有人在,面對生活困境,他們不惜拋棄自己的親生骨肉;不願意對父母盡贍養義務的子女也大有人在,他們為了追求自己小家的所謂「幸福」,兄弟姐妹之間互相推諉,都不願意對父母盡孝心,不惜拋棄自己的親生父母,有的甚至讓父母衣食無著落,流落街頭,父母不得不與子女對簿公堂。對自己的親人尚且如此,更不用說對毫無血緣關系的人做什麼了。面對洪戰輝,我們更應該懂得珍惜人間真情,為所有該付出真情的人付出真情。
面對洪戰輝,我們應當學會自強自立。面對家庭困境,洪戰輝這名年僅 12歲的少年沒有被嚇倒,而是勇敢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擔。經歷過無數艱難困苦,砥礪了樂觀堅強的性格,他不但自己考上了大學,還把「揀來」的妹妹養大,送進學校讀書。盡管生活過的相當艱難,但洪戰輝卻從來沒有申請過特困補助,還多次拒絕了好心人的捐助,在他看來,「一個人自立、自強才是最重要的。」然而,現實生活中,卻有許多人面對生活的困境,完全期待別人的幫助,把別人的幫助看成理所當然,並且接受的心安理得。競爭,也出現了諸如「啃老族」、「傍大款」之類的人,最近還看到不少各種各樣奇特的徵婚者,為了走捷徑,不惜賣身,征男、女有錢人做婚姻對象,自甘墮落。其實,不管遇到什麼情況,完全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走出一條自強自立的路來,這樣,生活應該會更加充實。
面對洪戰輝,我們應當學會真實與樂觀。可以說,面對那樣沉重的擔子,即使是成年人,也會感到壓力的,12年來,洪戰輝經歷了多少苦難,的確難以想像,也許只有他自己知道,他的經歷,讓許多人難以自控地流下了眼淚,但是,洪戰輝並沒有覺得自己有多苦、多可憐,他雖然經歷了那麼多痛苦,自己也哭過,但是他的生活大多數都充滿了很激昂的那種干勁和精神。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面對生活的困境,不去努力改變,而是怨天憂人,心灰意冷,對生活失去信心,更沒有了改變困境的勇氣的鬥志,甚至選擇了逃避。其實,真實與樂觀地面對生活中的一切,用心去發現生活中美好的東西,會感覺到生活原來也如此美好。
面對洪戰輝,我們應當一切珍惜學習的機會。在別人看來,洪戰輝面對家庭中的生活困境,生存都十分艱難,更不用說完成學業了。然而,就是在這種條件下,洪戰輝卻戰勝一切困難,頑強地堅持下來了,初中、高中直至大學,他一路走過來了。然而,現實生活中,面對父母為其創造好的一切有利條件,有些孩子並不十分珍惜,而認為享受父母給的一切是理所當然的,不珍惜得之不易的學習機會,有時甚至認為學習是給父母學,不情願而被動地學習,還有的貪圖輕松、享樂,輕易地放棄學習的機會。等到用的時候,才知道學的太少了,但悔之晚矣,錯過學習的機會,能夠再補上學習這一課就難了。
面對洪戰輝,我們應當學會堅強。十二年來,洪戰輝所走過的道路異常艱難,但是,他沒有逃避,而是選擇了勇敢面對,以頑強的毅力堅持下來了,並且,還能夠樂觀地面對人生,這是很難得的品質。再看看現實生活中,有多少人在困難面前選擇了逃避,有多少人因為經受不住困難的考驗,而走向了生活的歧途,甚至付出了可貴的生命。面對洪戰輝,難道我們還會感覺到困難嗎?如果堅強一些,相信許多人要比洪戰輝的生活容易的多。
當然,我們並不是說每個人都需要有意地去吃苦,去過艱難的生活,而是說當遇到困難的時候,要勇敢地面對,並想辦法經過自己的努力去實現。也不是說不能接受任何人的幫助,而是要學會自強自立,不要完全依賴別人,把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洪戰輝所經歷的一切告訴我們,人生的道路雖然坎坷,但只要敢於面對,是一定能夠克服的,並且,樂觀地對待生活中所遇到的一切,生活就是美好的。洪戰輝給予我們的,更是一種品質、一種精神,就看我們怎麼去做了。

做洪戰輝那樣的「普通人」

洪戰輝一再表示,他是一個普通人。在小不點的眼中,「哥哥並不特別」。而在長沙的一位受訪者看來,洪同學身上那種令無數人為之唏噓、稱羨的道德力量,卻是源於他「透徹的淳樸」。

但是,洪戰輝的「透徹」,又豈止表現在他身上的那些天然淳樸的品質上。

在給網友和讀者的一封公開信中,洪戰輝說:「 我只是一個普通人,沒有什麼轟轟烈烈,只是默默地走,不願放棄。我所有的思維和做法也是一個普通人的。」

這樣的謙遜與淡定,又何嘗不是讓我們感動又令我們汗顏的「透徹」?

我們沒有絲毫理由懷疑洪戰輝的真誠。在他身上,你找不到半點虛妄、驕奢、自矜與矯情。在洪戰輝眼中,一個「普通人」就是一個願意並且敢於去盡他應盡責任和義務的人。當我們意識到,一個人不過是去履行他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也必須「拿出勇氣來」之時,該有一種什麼樣的感想?

也許,在「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的市場社會里,要做成一個「普通人」,真的需要一點勇氣去承擔他應盡的責任,履行他法定的義務。然而仔細一想,一個自覺履行義務、敢於擔當責任的「普通人」,不就是一個大寫「公民」的標准形象嗎?我們學習洪戰輝,不就是為了做一個合格的現代公民嗎?

學習洪戰輝,做一個自立、自強、自尊的現代公民;學習洪戰輝,做一個勇於擔當、自覺履責的現代公民。當每一個人都能像洪戰輝那樣生活,我們才能被還原成公民社會的一個個「普通人」。

洪戰輝,你是當代英雄

大學生洪戰輝的事跡在無數讀者和網民中引起強烈震撼。對此有些人會覺得不可思議。因為洪戰輝不是時下受人追捧的財富新貴,不是人們投以欽佩目光的科技精英,不是華燈下被人前簇後擁的明星大腕,他只是一個普通的大學生,一個歷經生活磨難的青年人,而類似者在全國何止一個?

但洪戰輝所激起的震動,卻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一股心靈的沖擊波正在四處擴散,正在感動與激勵著更多的人。這說明,在我們這個價值趨向日益多元化的時代,無論戴上能人強者寶冕的人有多少種,那些在逆境中自強不息的勇士,仍然具有崇高的精神魅力,仍然是大多數人心目中的英雄,仍然能夠感動鼓舞人們,使人的精神得到洗禮和升華。

洪戰輝通過新華網再次公開表示,他不接受任何捐款,任何人不得以他的名義從事募捐。他認為,苦難和痛苦的經歷並不是他接受捐助的資本,一個人通過自己的奮斗改變自己劣勢的現狀才是最重要的。洪戰輝的這種追求,充分展示了當代中國青年崇高的人生追求,對那些逆境厄運加身,總是覺得低人一等,自嗟自傷、怨天尤人的人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榜樣。

人生價值的多元化,不是單純的成者為王。有積極意義的價值觀總是互相充實,共同豐富社會主義的人生價值觀的。在全國上下都在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努力工作的時代,財富精英們馳騁商海,創造財富,當然令人敬仰;知識精英們勇攀高峰,在科技領域不斷為國爭光,科技強國,理當得到敬重。受到群眾喜歡的文體明星也是如此。但是,這一切並不意味著那些由於種種原因而家境貧窮、身處逆境的人,是微不足道和暗淡無光的人。面對逆境,不絕望、不自棄、不自卑,慨然與慘淡的命運搏鬥抗爭,進而改變命運的人,同樣是進入精神殿堂受人敬佩的人,是對社會有用的人。他們的奮斗精神,也是我們民族精神的升華。

洪戰輝的事跡對廣大青年具有十分重要的學習價值。目前,我國的改革開放雖然取得了舉世公認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改善,但我們畢竟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仍有一部分人要暫時處在貧困當中。黨中央目前正採取措施,大力提高和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但這需要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有些人還要在貧困和逆境中生存。面對這些人們不願接受的現實,是選擇消極逃避,還是奮起抗爭,實際上是選擇了不同的人生。洪戰輝的事跡告訴我們,選擇逃避,於事無補;奮起抗爭,人生才有希望,生命才有價值。

對於逆境厄運,當代青年不應自嗟自傷,而應該像先賢教導我們的那樣,學會對自己說:這沒有什麼了不起,堅持奮斗,生活總會好起來的。如果廣大青年朋友們都能像洪戰輝那樣,無論如何艱辛,都能承擔責任,永不言棄,自重自尊,戰勝困難,我們國家的發展和進步必將越來越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必將會提前實現。

堅忍里有一種力量打動人心

純朴的洪戰輝堅忍而平靜地走著自己的人生之路。談不上驚天動地,甚至缺少想像中的豪情壯志。可就是那些細小平常的堅忍,那種在困境中不言放棄的韌性,那份樂觀向上努力不懈的執著,讓一個年輕人具有一種打動眾人心的力量。
在冷漠成為社會通病的今天,洪戰輝對妹妹的養育和關愛,讓我們感受人性深處善良的溫
暖;在奢侈消費、「啃老」現象讓人搖頭嘆息之時,洪戰輝的自強自立,讓我們看到這一代人積極向上的力量。

命運對洪戰輝很不公平:父親是間歇性精神病人,不堪生活重負的母親離家出走,年幼的弟弟和嗷嗷待哺的妹妹。從12歲開始,貧困與苦難就將洪戰輝推進一個黑暗的枯井。這是一個孩子難以承受的重負,洪戰輝卻用他並不結實的肩膀扛起了一切。

堅持和放棄,時常是一念之差。洪戰輝選擇了前者,也就選擇了持久的抗爭,選擇了決不妥協的自立自強。憑借這份堅忍,他不僅考上了大學,還把「揀來」的妹妹養大,送進學校讀書。生活拮據,他卻從來沒有申請過特困補助,還多次婉拒好心人的捐款。他說,「接受捐款,會讓我失去自立」。

沒有因為苦難而軟弱,沒有因為貧窮而喪失信心,甚至沒有抓住他人同情幫助這根救命的繩索。洪戰輝很清楚自己需要什麼,援助和捐贈,能解一時之難,可誰的一生,完全能在別人的幫助庇護下度過?

自強不息,這是一個因為說過太多遍而顯得有些口號化的詞語,但它確確實實是一些人生命歷程的見證。像洪戰輝一樣,那些平常、樸素甚至卑微、弱小的人,在面對貧窮、苦難、不公之時,於沉默里堅守、於扎掙里奮進,又何嘗不是自強不息?

如果不是某種偶爾,洪戰輝的故事可能不像現在這樣廣為人知。可那濃墨重彩的一筆,對洪戰輝的一生,能產生多大的影響?不錯,偶然的機會,會讓一個人的命運從此發生轉折;可真正改變一個人,甚至改變整個社會的,不是偶爾事件,而是持之以恆的堅忍、不言放棄的自強。

我們沒有理由要求所有人都向洪戰輝一樣,小小年紀扛起生活的重擔,擔負起那些他本不該承擔的諸如養育棄嬰之類的責任。從某種意義上說,承擔苦難重負的人越少,社會就越文明與富足。但是,自強自立的堅忍精神,在任何情況下,對所有人都彌足珍貴。

我們都會面對困境,個人的和整個社會的。困苦家庭的慘淡境遇,貧窮大學生的生存重荷,就業競爭的壓力,經濟發展中的種種難題,改革進程里的暗流險灘……指責和抱怨,解決不了問題;軟弱和等待,也無助於境遇的改變。

不抱怨,不放棄,堅忍自強,是個人面對挫折的選擇,也將是支撐社會走出困境的力量。

我們承認,消除貧困,改變現狀,政府和社會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我們更得承認,制度的變革是緩慢的,常常遠水難解近渴;社會的扶助也是有限的,往往杯水車薪。

一個人,跌落進一個黑暗的枯井裡,在外援無法及時到達的情況下,是痛苦等待,還是想方設法自救?面對難以抗拒的命運,面對艱難險阻,是自怨自艾,還是自強不息?

㈦ 毛衣編織是誰發明的

毛衣編織的歷史非常的久遠,人類在原始生活中利用樹葉、獸皮來蔽體,後來逐步發展,出現了紡織品。最早的手編毛衣,應該出自古代游牧部落的牧羊人之手。某一天,北風漸緊,天快冷了,某一個牧羊人,也許是一個奴隸,沒有氈做的衣服可以禦寒,他找了幾根樹枝,想方設法將手裡的毛線結成一個片片,一個可以裹在身上禦寒的東西,繞來繞去,他終於找到了訣竅,於是,便有了後來的毛衣。
在中亞游牧民族地區,紡織品的原材料是毛,以羊毛為主。另一種重要的防止原材料——棉花是原產於中南美洲的,自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才流行世界,進入中國也是明朝末年的事情。
毛絨線傳到中國,是鴉片戰爭以後的事情,我們看到最早的照片裡面,中國人在冬天不是穿皮袍(里子是各種皮子,外面是綢緞或布)就是穿面袍(里外都是布中間絮棉花),肥肥大大,特別是小孩子,像一個個圓球。最先編織織毛衣的,是來華的外國人,慢慢很多有錢的較時髦的女性也開始學習手工編織毛衣。
到了20世紀初,像上海和天津這樣的沿海租界城市,編織織毛衣已經成了一種時尚。一團絨線,兩根竹針,閑坐在起居室的窗下,陽光透過綉花的白色窗紗,照在女人的肩上,那種舒適嫻靜是說不出來的。在上海,很多專賣毛線的商店都有坐台的師傅,向買毛線的女性傳授毛衣編織技巧,慢慢的,手編毛衣也成為很多女性的謀生手段。「打一手好毛活」慢慢代替「綉的一手好活計」,成為贊揚一位女士心靈手巧的褒獎話。舊上海的月份牌上,總少不了身穿花色旗袍,外套手編白色鏤空花樣毛衣的燙發美女。
不管是絲織品、麻織品還是羊毛織物,都是有經線有緯線,梭織而成的。手工編織毛衣和織布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工藝,手工編織毛衣和絲綢等衣服製作相比,有著很大的靈活性。絲綢等衣服從原材料到成衣需要3個過程:紡線、織布、縫制;手工編織毛衣需要兩個過程:紡線和編織,在編織的時候,除了毛線,你只需要幾根細竹針。如果說梭織產品更適用於大規模生產,那麽編織更適合個人勞動。
手工編織毛衣的盛行使毛線工業迅速發展,就是在戰爭年代,很多民族工業都被迫停產,毛線生產工業還是能勉強維持。比如以生產「抵羊」(真正意思是抵洋——抵制洋貨)毛線聞名的天津東亞毛紡廠,基本能夠正常運轉,只不過被迫換了別的商標。

㈧ 既然火柴是中國最早發明,為什麼火柴在以前又叫做「洋火」

工業嚴重落後,連火柴和煤油也無法自己生產,只能用外國進口的。而當時的人們對外國人的稱呼就是洋人,所以稱外國貨為洋貨。

㈨ 眼鏡是不是我國發明的在我國的歷史情況

眼鏡的起源和發展

我國的眼鏡,有著悠久的歷史,中外史籍中都記載了眼鏡最早起源於中國,是我國古老文化、醫療、技藝的遺產。它的發展變遷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

我們說眼鏡是從中國傳到外國的,是有史可查的,是在13世紀末葉。在西方國家,眼鏡的最早出現正是在13世紀末葉。當時有個義大利人,名叫馬可波羅(Marco Pol6),他曾旅居小國十七年,為元朝宮庭辦事,跑遍中國各地,當時他見到元朝宮庭里有人戴眼鏡,對此他很感興趣,在他回國時就把眼鏡傳到了西方,所以在西方最早製造眼鏡的地方,則是馬可波羅的故鄉棗威尼斯。另外,在馬可波羅的游記中還載有老年人戴眼鏡閱讀小說及小字的記載。

最原始的眼鏡是起源於透鏡(放大鏡),它的製造、應用與光學透鏡的出現有密切的相關。相傳最初發現眼鏡能使物體象放大的光學折射原理是在日常生活中偶然察覺的。當時有人看到一滴松香樹脂結晶體上恰巧有隻蚊子被夾在其中,通過這松香晶體球,看到這只蚊子體形特大,由此啟發了人們對光學折射的作用的認識,進而利用天然水晶琢磨成凸透鏡,來放大微小物體,用以謀求解決人們視力上的困難。這就是我國眼鏡的維形時期。

據《世界之最》介紹:「是在公元前2283年,中國皇帝就通過透鏡米觀察星星。眼鏡是中國傳到外國的。根據孔子(公元前551年?79年)說:中國那時就有人戴水晶和其它透明礦物質做成的眼鏡,用來醫治眼睛或遮避陽光。

經初步考證:有關透鏡和眼鏡的歷史,我國早在戰國時期(2300年前),墨子l 5卷,中己載有墨子很多有關光和對平而鏡、凸面鏡、凹面鏡的論述。公元前三凹世紀時我國古人就通過透鏡取火。東漢初年張衡發現了月亮的盈虧及月日食的初步原因,也是藉助於透鏡的。

中國最古老的眼鏡是水品或透明礦物質製做的圓形單片鏡(即現在的放大鏡),傳說店代大文人祝枝山就曾用過這樣眼鏡,在宋代時就有人用水晶鏡掩日來提高視力了。

明代開始到現在一直稱為「眼鏡」。

十三世紀元代,我國已能利用水晶的折射率做成眼鏡,幫助解決視力不足的困難,但當時戴眼鏡的人並不多。明代宣德年間〔公元14!6一1435年),開始有了「單照「鏡(近似現在的放大鏡)鑒於當時加工技術,只有老花鏡,並限於宮庭內流傳,皇帝常常作為御品賜給年老大臣,以矯正視力老花的缺陷。由此之後眼鏡已進入了人類的生活之中。以後為了便於使用,有的將鏡片縫在帽子上,有的裝裝在鐵圈裡。

十六世紀開始才出現架在鼻樑上的雙片鏡,在鏡架兩端繫上線掛在耳朵上。以後眼鏡架的生產不斷改進,逐漸由繁而簡,出粗糙到精巧。鏡框有紙圈、漆皮、午角、玳瑁、銅圈等。

這些不同鏡框直延至清代後期,開始用鏡腳代替,這樣既美觀又方便,以至出現了以戴眼鏡(平光鏡)為趕時髦的潮頭。清乾隆時,李行南的《中江竹杖詞》巾有「少年不盡風流態,理聰斜窺紅粉妝」之句,就是指江南一帶人以戴眼鏡為時髦,亦有在結婚禮儀時,新娘以上有色眼鏡掩羞容。

我國限鏡的取材和形式的演變,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和工業、手工業的生產發展而變化。從眼鏡形式和鏡框(架)的演變,在我國最古老的眼鏡只有一塊鏡片,不帶邊框,手持使用。後來為了手持方便,則把鏡片用木質(後用金屬)作邊框,固定在一個單柄邊框上,仍然是手持使用(如當今的單柄放大鏡。到明消之際,小國姑蘇(今蘇州)上方山一帶、用水晶製成的鏡片,就是裝在單柄銅框上,叫做單怕眼鏡。蘇州乃是我國水晶眼鏡生產之盛地,流傳古今,遍銷全國,相傳海外。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由於單柄眼鏡使用不方便、開始則把兩個單鏡經過針銷或鉚合連接在一起,如圖1當中旋轉軸可以上下分合,用繩帶牽掛在頭或帽子上、也可利用壓力把它夾在鼻樑上使用。最古老的鏡架(邊框)為木製、紙制、動物角質、皮革和玳瑁甲等材料,後來相繼發漢到採用金屈材料如;銅、鐵、金、銀及現代的各種合金、鍍金、包金、K金、不銹鋼和塑膠材料。其形狀早期眼鏡均為圓形或橢圓形,有的只有邊框無腳服;有的有腳腿也不象現代眼鏡的式樣。

例如:無腳鏡框為折疊式:(即用絲線繩套在耳上使用)有腳鏡框的腿也是折疊式:其鏡盒都是用紙糊的,經過塗漆搞的也很講究.可以掛在腰帶上作裝飾品,其式樣有圓形、橢圓形二種。(如圖1棗2)此外還有為眼鏡配套的鏡套,鏡袋,主要起保護眼鏡和方便攜帶作用。

我國眼鏡行業的形成和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歷史發展階段。

明清之際行業幫會的形成
在我國歷史上(約14 17世紀)隨著個體手工業的發展,眼鏡用料由天然晶石發展到使用玻璃後,眼鏡的使用范圍則開始向民間推廣和擴大,製作技術也有新的發展。

中國姑蘇(蘇州)是我國眼鏡的發源地,蘇州生產眼鏡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對我國的眼鏡業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明代激幀初年(公元1628年>、蘇州眼鏡史上山現了一位傑出的技帥,名叫孫雲球,字文玉,又字泗濱,原籍吳江。他從小勤奮好學,當時他看到視力不健的人很痛苦,但「單照」鏡之類又使用不方便。於是他就汰心研製一種可常架在眼睛上的鏡片。他經過反復多次試驗,利用機械原理發明創造了鏡片研磨機器—牽陀車。這種牽陀車,就是所謂古典法加工的水橙,是用腳踏轉動,採用礦石砂、白泥、磚灰等作研磨劑或拋光材料,把鏡片磨成凸凹透鏡,以適應眼屈光的需要,最後終於掌握了「磨片」技術。用天然水晶石磨製出鏡片。同時他又掌握了「對光」
現稱驗光)的技術,按照人的年齡和不同的視力研製出老花、近視、遠視等品種以及各種光度的鏡片,並編制了一套「隨目對鏡」的原始驗光方法.用以驗目配境。這樣就可以隨目配鏡,效果絲毫不差,戴在臉上也比較方便舒適,以適應各人視力的需要,這是我國主覺驗光配境的開始。

後來.孫雲球又發明研製了不同用途的光學鏡頭,有百花鏡、鴛鴦鏡、放大鏡、多面鏡、幻容鏡等數十種之多。從此,孫雲球製造的眼鏡名揚各地。可惜,這樣一位有作為的技術人才,33歲就病逝了。但是他留下一部名n4《鏡史)的科技著作.對推動後世眼鏡製造技術,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繼孫雲球之後到了清代乾隆、嘉慶年間,蘇州又出了一個製造眼鏡的人才,名叫褚三山.他進一步發展了製造眼鏡的技術,頗有影響。

由於蘇州出了孫雲球、褚三山兩位傑出的製造眼鏡的技術人才,從而推動了當時蘇州眼鏡行業的形成和發展。在1735年,蘇州已出現了專門生產眼鏡的手工作坊。

到了清康熙年間,眼鏡的製作與銷售已在北京、上海、蘇州、天津、廣州等地蓬勃發展。眼鏡已成了專門的商品。

2.清末民初眼鏡行業的順起

自I 840年鴉片戰爭以後,西方的配鏡技術傳人我國,為眼鏡行業的倔起開辟了新的道路。清朝末年,首先是英國人約翰·高德(J。hnGoddard),在上海開設了「高德洋行」,專營機磨檢光眼鏡。之後其他洋人接因而來。如托極司(TobiM)開設了「明晶洋行」,英籍猶太人雷茂頓(Ram5比n)開設的「雷茂頓洋行」等。

至此以後,到19門年曾經在「高德洋行」中國人籌資開設了「中國精益眼鏡公司」。由於精益眼鏡公司的開業,使我國眼鏡行業有了新的發展.特別是在驗光配鏡方面有了很大的改革:

①開始廢除了舊式店鋪沿用已久的「對光牌」驗光配鏡,採用了主客體相結合的驗光技術。

⑨淘汰了純手工操作製做鏡片的方法,設置了機械研磨加工設備,發展了研磨技術,這時不僅能磨製各種不同性質、不同規格的鏡片,還開始自製式監制各類鏡框(架)。

③在檢、磨、割、裝、矯、制等技術方面,由於採用了一些國外的新技術和設備,因而培養了一代製做眼鏡的專業人才,為我國眼鏡行業很快形成一支新的技術隊伍,打下了堅實基礎。

由於精益眼鏡公司生產的眼鏡適應了我國人民的需要,售價又低於洋行洋貨,不久便在全國佔領了市場並在各地開設了分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精益眼鏡公司已在北京、香港、天津、濟南、沈陽、大連、哈爾濱、南京、無錫、蘇州、杭州、揚州、漢口、長沙、南昌、開封、廣州、重慶等十八處開設了分支機構。

在抗戰前,精益眼筐公司的產品,還曾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獎。在1919年.孫中山先生曾到廣州精益公司分店驗光配鏡,並為之題詞:「精益求精」。

1935年前後.上梅除精益眼鏡公司之外、還開設了幾家大型專業眼鏡公司,其中有「茂昌眼鏡公司、吳良才眼鏡公司」等。這些專業眼鏡均設有先進的驗光配鏡設備和鏡片加工研磨、割邊專用機器。

與此同時,北京的眼鏡行業也大為發展。北京先後開設了慎昌鍾表眼鏡行.大明目鏡公司(始建於1937年)等,也都分別設有驗目配鏡和前店後廠的鏡片加工車間。同時,原有老式的生產方式家庭手工業作坊,也隨之發展增多,並且不斷革新其生產技藝,採用一些國外進口材料,使舊式眼鏡在形式上力求更新。從此.北京的眼鏡行業更是興旺發達,進而成立了眼鏡同業工會.協調全行業的共同事宜。這是舊中國北京眼鏡行業的大致形成過程。

3.新中國成立後眼鏡行業的變遷和飛躍

舊中國.眼鏡行業的發展,雖然初具規模,並且有了行業幫會或同工業會等行業組織,但是在其生產和經銷中均屬私人店鋪和家庭手工作坊,其產品大都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裝飾品,產量不多、價格昂貴,因而發展緩侵。特別是生產工業.直到解放前夕,全國生產眼鏡的廠家只廖廖無幾,都是一家一戶,生產工人多則十JL個人,少則一二人,而且生產工藝十分落後、產品質量低劣、品種單調、數十年一貫制。

新中國成立後,在黨的正確路線指引下,眼鏡生產開始由家庭小作坊式的手工生產,逐步到組織起來合作生產的小企業。如:北京在合作化和公私合營前,眼鏡工商業為數不多。

工業有近百戶小作坊,從業人員約有270餘人;商業共有39戶專兼營商店,從業人員不到300人,其中只有十家(即:精益、大明、東方、精明、昌明、四明、寶隆、劉明齋、孫泳良常記)

設有前店後廠的生產車間和同仁醫院眼科附屬的眼鏡片加工車間,共有生產工人46人。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眼鏡行業也得到大力發展。在工業方面,北京、上海、蘇州等主要產地均具有了一定規模的眼鏡生產基礎。如上海眼鏡一廠、上海眼鏡二廠、北京眼鏡廠、北京608廠、北京603廠、蘇州眼鏡廠等,已經成為我國眼鏡工業的大型骨幹企業,其規模均為近千人的國家中型企業。其產員數量質量及配套能力均居全國首位,有的產品則為市級或國家級優質產品,有的名牌產品多年長期出口.行銷全國,馳名中外。

另外,一些國防工業企業,儀器儀表工業也有部分企業轉向眼鏡行業生產加工,商業服務部門也不斷擴大或增加銷售網點和增添驗光配鏡L設備、儀器。有些城市還非常重視理論教育.如北京、、上海、廣州、天津、重慶等還開辦丁眼鏡技術短訓班和職工個等專業技工學校為眼鏡行業培養了大批專業技術人才。

1985年4月,由國家輕工業部倡導牽頭,在江蘇省鎮江市召開了全國眼鏡行業的「中國眼鏡協會」成立大會。到會的入會集體會員企業共有140親家,其中規模較大的骨幹企業有85個,分別隸屆輕工業部、商業部、機械工業部、兵器工業部、農牧漁業部、衛生部和國家科委;分別在14個省、市、自治區等31個城市;共有職工27237人。其中,技術人員l 393人:500人以上的單位15個,200一500人的單位29個,200人以下的單位41個o按經濟性質劃分:全民企業15個,集體企業49個,鄉鎮企業Io個,中外合資企業若干個。這85個單位共有固定資產凈值14522萬元,1984年全年生產能力為:鏡架2018萬副,(其中金屬架590萬副)。鏡片1609萬副,毛坯1694萬副;總產值1.4億元,總銷售I.9億元.總利潤3449萬元,每年出口鏡架、鏡片150萬副,換匯75萬美元。眼鏡協會成立後一年多來又有近百家廠、商申請加入了協會,到1986年底已發展到集體會員企業240個,共有職工3萬余

我國眼鏡行業的發展,是經過了幾千年的發展變遷.至今已形成了一個具有一定規模和一定配套生產能力的大行業,在整個國民經濟當中成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並為國家和人民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閱讀全文

與洋貨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表 瀏覽:294
內地音樂版權 瀏覽:208
公共衛生服務今後工作計劃 瀏覽:457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