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摩天大樓是誰發明的呢
一般認為是美國建築師威廉•勒巴隆•詹尼(William Le Baron Jenney,1832—1907),是他設計了 10層樓局的國內保險公司大廈(Home Insurance Building)。它於 1885年挺立在了美國芝加哥拉撒爾路和門羅大街交匯處。這棟建築是第一棟全部是 框架結構的建築,完全由鑄鐵、熟鐵和貝西默鋼組成。然而,也有人認為第一個摩天大 樓是由美國芝加哥的荷拉伯特和羅許事務所(Holabird and Roche)設計的。這個公司 是由詹尼的兩個學生創立的,他們設計了框架結構的塔克馬大廈(Tacoma Building)。 塔克馬大廈實際上是於1889年建造完成的。國內保險公司大廈和塔克馬大廈分別於 1931年和1929年遭到毀壞。19世紀末,鋼鐵的使用、安全電梯的發明和中央空調的採用共同使得摩天大樓 的建造成為可能。建造高樓的潮流一經開始就迅速流行起來:另一個芝加哥的公 司伯納姆與魯特(Burnham and Root,伯納姆也是詹尼的學生於1895年建造了14 層樓高的雷恩萊斯大樓(Reliance Building);它也是鋼筋框架結構。摩天大樓的發 展現在還可以從美國芝加哥的蓋奇建築群(Gage Buildings)的建築風格中看見。 蓋奇建築群中的兩棟建築分別是由荷拉伯特和羅許事務所設計的,其中還有一棟 建築是由號稱摩天大樓設計大師的劉易斯•亨利•蘇利文(Louis Henry Sullivan, 1856—1924)設計的。芝加哥由荷拉伯特和羅許事務所設計的其他摩天大樓還包括 馬凱特大廈(Marquette Building,1894)和芝加哥論壇報大廈(the Tribune Building,1901)。
2. 混凝土建築是哪國人在什麼時候發明的
約瑟夫·莫尼哀主持建造的首座鋼筋混凝土橋鋼筋混凝土花盆的設計圖紙鋼筋混凝土的問世,引起了建築材料的一場革命。然而,令人驚奇的是,發明鋼筋混凝土的既不是建築業的科學家,也不是著名的工程師,而是一個和建築不搭界的園藝師。他就是法國的約瑟夫·莫尼哀。2007年,在上海世博局主辦的一次大型世博歷史巡展活動中,展覽總策劃俞力先生遍尋不著一件展品——一塊鋼筋混凝土,後來才發現,原來它被布展人員誤認為是建築廢棄物抬出了展區。俞力告訴參展人員:「在1867年巴黎世博會上,這可是一件神奇的展品,一件令花匠莫尼哀十分驕傲的展品。」靈感源自植物根系約瑟夫·莫尼哀(Joseph Monier,1823-1906)是19世紀中期法國巴黎的一位普通花匠。在他管理的花園中,奇花異草生機盎然、香氣撲鼻,行人路過此處,無不駐足觀賞。莫尼哀每天都要和花盆打交道。最初,花盆都是由一些普通的泥土和低級陶土燒制而成,也就是常見的瓦盆。這些花盆不堅固,一碰就破。莫尼哀去咨詢其他花匠朋友,可他們也都面臨著同樣的困擾;去找專門製作盆罐的工人,他們也沒什麼好辦法。那時候,水泥開始作為建築材料使用,人們用水泥加沙子製成混凝土,蓋樓房、修橋梁。混凝土有良好的黏結性,變硬固化後又具有很高的強度,漸漸引起了其他行業的注意。莫尼哀決定自己想辦法改進花盆。他想到了當時比較流行的混凝土材料,便用水泥加上沙子製造水泥花盆,按現在的說法就是混凝土花盆。混凝土花盆果然非常堅固,尤其是不怕壓。但混凝土花盆和瓦盆一樣也有缺點,就是經不起拉伸和沖擊,有時,對花木進行鬆土和施肥都會導致花盆破碎。「再想辦法改進!」莫尼哀勉勵自己。有一次,他又摔碎了一個花盆。不過,他有了一個發現:花盆的碎片雖然七零八落,可花盆的泥土卻抱成一團,仍然保持著原狀,好像比水泥還要結實。莫尼哀仔細觀察,原來是植物的根系在泥土中蜿蜒盤繞,相互勾連,使鬆散的泥土抱成了堅實的一團。[分頁]
莫尼哀有了新的主意,他打算仿照植物的根系,製作新的花盆。他先用細小的鋼筋編成花盆的形狀,然後在鋼筋里外兩面都塗抹上水泥砂漿,乾燥後,花盆果然既不怕拉伸也能經受沖擊。莫尼哀發明的鋼筋混凝土花盆,在巴黎的園藝界很快得到推廣。莫尼哀在1867年獲得專利權。首座鋼筋混凝土橋如果莫尼哀的發明只是局限在自家的花圃里,人們不會記住莫尼哀這個名字。有一天,巴黎一位著名的建築師到莫尼哀的花圃里看花。他看到了莫尼哀用鋼筋混凝土製作的花盆,大為驚訝。他鼓勵莫尼哀把這項技術運用到工程上,並為他牽線搭橋。莫尼哀開始應用這項技術製作台階、鐵路的枕木,還有鋼筋混凝土的預制板,並逐漸得到一些設計師的支持和社會的承認。1867年,在巴黎的世博會上,莫尼哀展出了鋼筋混凝土製作的花盆、枕木。而在同一時期,法國人蘭特姆還用鋼筋混凝土製造了一些小瓶、小船,也在這屆世博會上展出。一些建築商在世博會上親眼目睹了鋼筋混凝土的優點:既能承受壓力,又能承受張力,造價還便宜。鋼筋混凝土引起了他們廣泛的興趣。上海現代集團建築結構師李應勇表示:「鋼筋混凝土發明應用之前,歐洲一些設計師已經開始建造比較高的樓房,採用的是鋼鐵結構;鋼鐵結構的樓房堅固但造價昂貴。」1875年,在一些設計師的幫助下,莫尼哀主持建造了巴黎,也是世界上第一座鋼筋混凝土大橋。這座橋長16米、寬4米,是座人行的拱式體系橋。當時,人們還不明白鋼筋在混凝土中的作用和鋼筋混凝土受力後的物理力學性能,因此,橋梁的鋼筋配置全是按照體型構造進行,在拱式構件的截面中和軸上也配置了鋼筋。1884年,德國一家建築公司購買了莫尼哀的專利,並對鋼筋混凝土進行了一系列科學試驗。一位叫懷特的土木建築工程師研究了它的耐火性能、強度,混凝土和鋼筋之間的黏結力等等,並在此基礎上研究出了製造鋼筋混凝土的最佳方法。從此,鋼筋混凝土這種復合材料成了土木工程建築中的主角之一。「應該說,鋼筋混凝土的出現和在建築上的應用是建築史上的一件大事,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它幾乎被認為是一切新建築的標志,它給建築的結構方式與建築造型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直到現在,鋼筋混凝土結構仍表現了它在建築上所起的重大作用。」李應勇說。上世紀初滬粵「嘗鮮」鋼筋混凝土技術應用到中國,最早在上世紀初的上海和廣州。「19世紀末,上海的建築包括租界內的樓房絕大多數都是磚木或磚混結構。直到20世紀初,外灘的亞細亞大樓、上海總會、東風飯店等歐洲設計師設計、建造的樓房才開始整體或部分使用了鋼筋混凝土結構。」李應勇表示,其中,最能反映這些建築從傳統風格向現代風格轉變的是江海關大樓(現為上海海關辦事處)。(詳見早報10月16日A47版《江海關大樓送中國赴世博》)據史料記載,江海關大樓分別於1857年、1891年、1925年被三次重建。如今矗立在外灘中山東一路13號的江海關大樓於1927年建成,由著名英資建築設計機構公和洋行設計。大樓建築風格總體上屬於古典主義,正立面是典型的多立克柱式。主樓共有9層,加上塔樓,總高度約79.25米,是當時上海外灘最高的建築物。這一次重建採取了鋼結構與鋼筋混凝土結構混合模式。上世紀一二十年代,廣州、天津等地也先後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建造高樓。南方大廈就是廣州第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高層樓房。
3. 中建三局造樓機還需要工人幹活嗎
肯定還需要,不過基本上需要一定技術的人員
4. 中國造樓機展現了怎樣的中國速度
據報道,中國,已經是全球工程機械最大的製造基地,所有門類的工程機械中國都能製造,日前有媒體評論稱:有一種造樓機叫「中國速度」!5小時頂升4.5米,大樓工期縮短20%!
上一代造樓機平台上塔吊等重型設備,需要設置專用的洞口,平台頂升後,再對塔吊進行頂升;完成全部重型設備的頂升通常需要2天。而現在,整體頂升可以將工期至少縮短20%。僅用5小時,新一代造樓機就完成了它500米關口的挑戰,這是中國建造技術的新高度!全球300米以上的高樓,有將近70%是中國建造。
希望中國製造的設備可以早日遍布全球各地!
5. 「空中造樓機」真能4天蓋起一層樓嗎
未來,這里每兩分鍾將有一輛高端家用汽車下線,中國第一套全流程汽車模擬生產系統,是如何突破關鍵技術的?中國的超精密加工數控系統,如何在每分鍾24000轉的超高速度下,把零件的粗糙度控制在0.02微米以下?海拔累計落差14000米,中間還被縱貫南北的橫斷山脈阻隔,人類歷史上最具挑戰的鐵路工程,如何在中國人手中變成現實?
「空中造樓機」挑戰超高層建築,打造中國第一高樓
對於建築行業來說,300米超高層建築是一道門檻,而500米則是一個更難的關口。建設一棟的物料和裝備,總共有五六十萬噸,是300米建築的兩倍,施工風險更是比300米高樓大了4倍,這對於施工平台的穩定性和承重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上圖你所看到的最新一代「空中造樓機」,是中國首創。它最牛的實力就在於,它的頂升力達4000多噸,能讓建築施工在千米高空如履平地,在8級大風中平穩進行,4天一層的施工速度更是讓國內外驚艷,展現了中國超高層建築施工技術,在全世界領先的地位。
切割開始,激光頭上下浮動,始終與零件保持著0.7毫米的距離。類似這樣的拐彎,傳統加工工序要使用四、五種設備,至少花上三天才能完成。現在,只要幾分鍾,就能一次性完成數百甚至上千個孔徑和復雜工序的精加工。
有了這種超級裝備,航空航天零部件的製造周期可以壓縮到原來的十分之一。中國的目標是到2020年在空天領域實現機床國產化率80%。
6. 空中造樓機費用及樓板是現澆還是預制
首先應該回答不好衡量。一般情況是現澆樓板比預制板每平米貴20%~30%。
精確的比較需要將涉及預制板和現澆板所有項目套齊後再進行比較。
預制板的費用項目主要有:製造、安裝、運輸、模板、預制鋼筋、嵌縫等以及人工費用;
現澆板的費用項目主要有:鋼筋、模板、砼澆築等以及人工費用。
具體比較的時候,還要考慮到預制板是在施工現場製作還是在預制廠製作,現澆板的板厚、施工工藝、工期要求、現場施工條件以及結構整體的要求所產生的成本/費用。
分別計算兩者的總費用,然後將總費用除以板的總面積(平方米),即可得出較為精確的比較結果。
7. 誰發明了樓梯
兩名美國人分別在十九世紀末研究電動扶梯。1897年,傑斯·雷諾(jesse w. reno)在美國紐約康尼島的游樂場版建成了一條使用斜板權行走,類似是電動扶梯的機動游戲。而查理斯·西伯格(charles seeberger)則在1898年購下一項關於電動扶梯的發明專利,並且與奧的斯電梯公司合作,1899年在紐約州製造出第一條有水平的梯級,扶手和梳齒板的電動扶梯。1900年舉行的巴黎博覽會上,西伯格成功展出了他們以「電動扶梯」(escalator)為名的產品,並且獲得了一項頭獎。1910年奧的斯收購了西柏格的專利,次年再購下雷諾的公司。1920年,奧的斯把兩者的設計結合,成為今天電動扶梯的基本設計。
電動扶梯最先進入中國是1935年。當時上海的大新百貨公司安裝了兩台奧的斯單人電動扶梯,連接地面至二樓,和二樓到三樓。
8. 世界上第一台壓縮機是誰發明的
樓主,上兩世紀的1824年人們發現了吸收式製冷原理,1855年由法國生產出世界上第一台吸版收式制權冷裝置。世界上第一台家用冰箱於1918年由美國Kelivator公司的E.J.copeland工程師設計而成。1926年美國GE公司試製成功世界第一台封閉式壓縮機電冰箱,此後家用電冰箱製造在美國迅速形成為一個重要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