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辨析題:隨著資本主義國家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來,技術和科學已日漸成為價值的源泉。 為什麼
這是明顯的錯誤表述。
從政治經濟學角度來說,所謂「價值」就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包括必要價值和剩餘價值。因此說,產生價值的源泉只能是人類的「生產勞動」。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確實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生產力水平,但是並不能說「技術和科學已經成為了價值產生的源泉」。因為從本質上說,科學技術只能作為一種生產方式和手段,在生產力發展與價值產生的過程中,起到一個「橋梁」的作用。
(1)科學技術是創造新價值的巨大源泉擴展閱讀
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的一場信息控制技術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不僅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變革,而且也影響了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類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也在發生了重大的變革。
第三次科技革命加劇了資本主義各國發展的不平衡,使資本主義各國的國際地位發生了新變化;使社會主義國家在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抗衡的斗爭中,貧富差距逐漸拉大。
❷ 有人藉此指出科學技術是 剩餘價值的源泉 你認為這個觀點正確嗎為什麼
錯的!
打個比方,價值這就如同汽車以一定速度行駛一定公里數消耗的是「汽油能量」一樣,因為科學技術使汽車消耗的「能量」減少,難道說汽車消耗的能量不是汽油,而是科技?
價值(交換價值)是一種人類勞動,勞動價值可不是什麼勞動創造價值的理論。馬克思給出了價值的一個定義,並認為這個定義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范圍內是完全正確的。「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
在市場經濟(資本主義)中,勞動者先用自身的勞動與可變資本相交換,得到工資,當勞動者作為消費者與生產商品的勞動相交換,得到消費品,對於資本家來說這種差值,正是交換中勞動的剩餘的支配形式——利潤或者說剩餘價值。打個比方什麼是剩餘價值:假如勞動者給資本家生產1蛋糕需要1小時,勞動者作為消費才用2小時的勞動時間交換回蛋糕,剩餘的1小時就是剩餘價值這種剩餘勞動的支配形式。
如果科技是剩餘勞動(剩餘價值)的來源,那麼貨幣(價值)為什麼不消失呢?相反確成幾何倍增長?由於貨幣也是一種商品,因此勞動價值理論也是一種貨幣理論。
在馬克思經濟學和古典經濟學中,價值代表的是一種社會支配關系,並不代表具體財富(使用價值),即對勞動的支配關系。具體財富(使用價值)是物的屬性,不是人與人的關系。
如:作為商品的,異質的1磅牛肉與1噸牛屎,兩者的「有用性」是不同的,它們是異質的。但1磅牛肉與1噸牛屎相交換,其中是其中凝結了相同的勞動量。你不可能說因為兩者價值相同,每天需要吃1磅牛肉的人,不吃1磅牛肉,而去吃1噸牛屎。可見價值(交換價值)是人的一種勞動,而不是一種「有用性」,正如牛肉的「有用性」與牛屎的「有用性」是不同的是異質的,這種有用性只不過是「交換的這種勞動」(價值或者說交換價值)的載體。
陽光、空氣都是「有用的」,有用性是客觀的,但陽光、空氣沒有價值(交換價值),也就是說陽光、空氣不值錢,不包含錢(價值或者說這種勞動)的原子。
當然交換中的這種勞動具有兩重性,它即是價值(交換價值),又生生產出「使用價值」(有用性或者說財富)。也就是說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但勞動確不是財富(使用價值)的唯一源泉。正如馬克思認為的,大自然與勞動一樣也能創造使用價值,人類勞動也只不過是自然力的一種表現形式。
價值(交換價值)是人與人的關系。不是人與物的關系,人對於物的滿足,在人與物的直接關系中就可能實現,並不需要交換。引用一下《資本論》里的一段話有哲理的話「直到現在,還沒有一個化學家在珍珠或金剛石中發現交換價值。可是那些自命有深刻的批判力、發現了這種化學物質的經濟學家,卻發現物的使用價值同它們的物質屬性無關,而它們的價值倒是它們作為物所具有的。在這里為他們作證的是這樣一種奇怪的情況:物的使用價值對於人來說沒有交換就能實現,就是說,在物和人的直接關系中就能實現;相反,物的價值則只能在交換中實現,就是說,只能在一種社會的過程中實現。在這里,我們不禁想起善良的道勃雷,他教導巡丁西可爾說:
100「一個人長得漂亮是環境造成的,會寫字念書才是天生的本領」。」
人類科技利用科技只不過是改變物的形態,而物的那種客觀屬性,是那種形態下的客觀反映,並不是交換價值。如果物是某個人的,他只利用這種屬性來滿足自身,不發生交換,那麼就不存在價值(錢)這種人對人行為(勞動)支配關系了。如完全軍管的社會其GDP將為零,也就是價值量為零,難道說完全軍管的社會不能生產出財富?
並且剩餘勞動如果來自科技節省的那種,那麼無疑作為度量價值的貨幣,會因價值的消失而消失。當然,你可以說生產組合會改變。如空調代替電善,這是生產組合的改變。但馬克思用平均利潤率排除了,剩餘勞動來自科技進步節約的勞動。
資本主義存在著追求更高利潤率的積累式競爭,這種形態競爭導致平均利潤率。而西方經濟學(新古典)完全無視資本存在追求更高利潤率的積累式競爭,把資本主義說成是技術為主的競爭。
如某種商品,無論產量或者說物質生產效率突然提高多少,但供給與此領域的貨幣量(資本)是一定的,這種貨幣供給量是,即資本與勞動交換的比例,在一定時間內是不會因物質生產效率的改變而改變的,因為系統整體在一定時間內貨幣量是一定的,此領域減少,另一領域就會增加,等量資本必須有等量的利潤。只要某一行業利潤率過高,資本馬上擁入此領域立即改變貨幣與勞動時間交換的比例,或者某一行業利潤過低,資本出售此領域的資產,擁入其它領域,通過這種馬克思揭示的積累式競爭導致平均利潤率。但生產周期或者說生產涵數(生產力)是鋼性,它們沒有資本那麼靈活。你可以1秒鍾之內把上千億資金轉帳到幾千公里以外,確不可能幾個月之內生產出上萬台機器,在這幾個月的時間的資本早就擁入其它領域。
因此價值規律反映出來的也是是等量資本必須有等量利潤,而不是市場會優化配置資源。如當價格上漲,是資本與其它行業對抗,因為等量的資本必須有等量的利潤,產量是受生產周期來決定,它們是鋼性的,不因為因價格的上漲而改變,產量只受生產機器固有生產周期影響。同樣價格下降很多時間,意味著失業,這還是等量資本必須有等量利潤的表現,當人們失業時由於沒有錢買不起消費品,同樣改變了貨幣與勞動的交換比例,形成一種社會秩序。因此價值規律代表的是一種社會支配秩序的均衡,而不是優化配置資源的新古典瓦爾拉斯均衡——生產力與個人選擇的均衡。
❸ 怎樣理解科學技術是創造財富的重要源泉(4分
①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②科學技術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重要標版志;③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權新是發展生產力的決定性因素;④在現代社會,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是創造財富的重要途徑;等等。(4分,每答出一點得1分,其它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給分)
試題分析: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是發展生產力的決定性因素。而現代生產就要靠科技提高生產力的發展,創造財富,據此回答即可。
❹ 科學技術是「剩餘價值的源泉」這個觀點正確么
技術關系完全與剩餘價值無關!價值與剩餘價值代表的是人與人的權力(社會)關系。
假設資本家用於僱用工人的工資或勞動力價值是4小時的勞動時間,然後資本家讓工人工作8個小時,剩餘價值是4小時,即8-4=4。這樣的推論看似簡單,但卻具有重要的意義,即馬克思所表述的,價值與技術是完全無關的(不包含任何使用價值的原子),而只是表示人們之間支配被支配的的社會(權力)關系,在資本主義經濟中,價值轉化為剩餘價值,以勞動為基礎的交換轉化為以剩餘勞動或獲取利潤為基礎的交換關系。
這一剩餘價值理論正是馬克思使用抽象方法分析價值理論所要得到的結論,或者說是馬克思所建立的勞動價值論的目的所在,即馬克思抽象掉所有的其它因素(如使用價值和勞動生產率),從而把價值歸為勞動,價值量歸之為勞動時間,由此來表明人們之間的社會(權力)關系或資本主義經濟關系。價值代表的這種權力關系,我舉一個例子,如我是資本家,我驅使一個女工,我可以讓她用拖拉機挖土1小時,也可以讓她用鋤頭挖土1小時,還可以讓她脫了衣服給你跳脫舞1小時,在這種權力關系中你根本找不到生產具體蛋糕的邊際生產力,這種權力關系中,只能找到人支配人,人玩人的權力關系,即這個女工在這段時間內的勞動(行為)不屬於她,而屬於我這個資本家,這就是價值代表的權力(奴役)關系。
也就是說總量價值、總量利潤、一般利潤率完全與技術生產率無關,正如物質生產效率較低的部分,有可能有物質生產效率較高部門一樣甚至更高的利潤率。
(注意:剩餘價值不等於利潤,只有系統整體的總剩餘價值=總利潤,利潤是剩餘價值是貨幣轉化形式,價格是價值的貨幣值,正如虧損企業的剩餘價值就未能轉化成利潤。)
——————
如果想系統了解,請看我題外話補充的內容。
而使用價值(物的有用屬性或者說物質財富)是物質在那種形態下的客觀存在,並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創造,人類勞動這種自然力只能引導其它自然力改變物的形態,以轉化物的屬性;而商品生產中的人類勞動確存在二重性,第一種作為自然力一部分引導其它自然力改變物的形態以轉化物的屬性上的人類勞動,第二種,即作為價值的抽像勞動,按《1844年經濟哲學手稿》的說法就是人支配人,人玩人權力關繫上的異化的人類勞動。(《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篇第二節就在說使用價值並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創造。)
金錢(價值)增值源於剩餘價值(剩餘勞動)生產,即價值增值的過程就是製造出多數人個人更長的時間不屬於自身的異化。
因此勞動沒有價值,"勞動價值"、「勞動有無價值的爭論「是在無恥掩蓋人支配人勞動(行為)的權力關系的用語,無恥掩蓋了價值是異化的人類勞動本身!(《資本論》第一卷第六篇第十七節,馬克思就在批」勞動的價值「用語,指出勞動沒有價值!)
勞動的價值,等於說勞動的所謂狗屁功勞、功獻,何為功勞、貢獻,正如我支配你去剝你女兒的人皮給我做皮鞋,我也參加勞動,對我來說是成果、功勞、貢獻,可對你來說就是痛苦的異化折磨,這與資本主義中金錢增值(價值增值)是一回事,對資本家來說是功勞、貢獻,可對工人來說就是更長時間不屬於自身的異化。
在馬克思的邏輯中,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本身。或者價值是異化的人類勞動本身,那麼它代表的就不是商品拜物教者認為的財富、蛋糕,而是權力,而價格是用貨幣值計量的價值(被支配勞動),顯然價值概念代表的不是均衡價格,它相當於新古典經濟學、古典經濟學中的實物或服務概念代表的財富,但它不是實物(服務)代表的財富,而是被支配勞動本身代表權力,因此價值與總量相關的一般性實體,是與總量相關的概念。這樣就非常好解釋藝術品的成交價格、姚明等的工資等問題,這些成交的價格只是一筆價值量的渡讓,而系統整體的總量價值量是不會按這種尺度來增值的。即勞動價值論是要證明像產值(或者說實際GDP)實際代表的是被支配勞動代表的權力,而不是代表所謂的財富、蛋糕或者說總生產函數。所謂的經濟增長只不過是資本主義權力關系的拓展。理解這一點對於指導民族國家如何破壞資本主義的世界體系非常重要。
同時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必須代入到價值是某種人類勞動本身的邏輯中,而不是代入到價值是實物,勞動生產實物的邏輯。價值是某種人類勞動本身,是通過商品之間按相同勞動量的比例進行交換推出的,即當商品按相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比例進行交換,推出商品里邊有含有相同的東西,即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或者說人支配人、人玩人權力關繫上的人類勞動。因此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必須代入到商品按相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比例進行交換與平均利潤率均衡的邏輯中,而不是代入與供給數量的邏輯,代入到前者自然會把總量價值、總量利潤、一般利潤率與技術因素的關系完全排除,證明價值代表的是人與人的權力關系,而後者確涉及技術生產率,後者明顯違背馬克思的原意。在這里只有使用價值才與技術相關,價值形成取決於生產資料私人佔有制社會關系,只有生產資料私人制下,勞動才會被奴役成價值。
價格圍繞價值波動的情況:
假設資本有機(C/V的比值)的構成相同,這里資本家的商品交換的尺度必須不低於價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交換尺度,否則長期低於平均利潤率的金錢積累速度,資本就要縮水或者破產,因此資本不會在一個行業技術競爭到破產。積累式競爭才是資本主義的主要競爭形式。這時資本就會通過積累式競爭來對抗。如房價上漲,利潤率太高,連街邊面館的一碗面都會漲價對抗,也就是說這里多數行業的商品都會漲價,當不能直接漲價時,資本就會壓縮產能,開除一定的工人,出售利潤率較低的一部分資產,同時夠買利潤率較高的領域的資產,這樣低利潤率行業利潤率有所上升,高利潤率行業,利潤率有所下降,這樣所有行業的價格向價值的交換比例靠攏,價格就圍繞價值波動了。同樣通縮也是一回事,由於通縮時存在大量的失業率,這時資本家可以看得見的形式壓低工人的工資,直接增加相應工資下的勞動時間,或者相應勞動時間下給更低的工資。事實上這與通漲時的積累式競爭是一回事,只不過通漲時壓低工人工資被與利潤率調整相關的市場價格波動掩蓋。
現實資本主義,價格圍繞生產價格波動:
當資本有機構成不同(C/V的比值不同)時,由於不變資本的比重較高,這樣如果價格還圍繞價值波動,那等量的資本就沒有等量的利潤,這樣不變資本構成比例高的資本必然高於價值的價格波動,不變資本構成比例低的必然低於價值的價格波動,這樣才可能保持統一利潤率,而平均利潤率加到成本價值量上的價格,則被馬克思定義為生產價格。當然如果有機構成不同的商品還要按價值波動,並且保持相同的利潤率,則剝削率不一樣,但在統一市場下,剝削率高於平均水平,工人是會流走的。
可見價值不是什麼均衡價格的概念,是取代了馬克思以外的一切經濟學中的實物(或服務)的與總量相關的概念,它不是實物代表的財富,而是某種被支配人類勞動本身代表的權力。這樣就比較好解釋諸如藝術品的成交價格、姚明的工資等,都是一筆價值量的轉移,而系統整體並未按這種成交尺度來增值,這些從總量理論上很好解釋。
(注意:資本的有機構成增加,並不是技術因素的結果,而是資本不斷積累的結果。因為生產率提高,那麼生產機器等資本品的價值量也會相應降低,但是資本有機構成高的會採用更多的新技術,正如誰的錢多,誰就更易挖走的技術人才和夠買先進的機器一樣。不能因為資本有機構較高的資本,採用更多新技術,就認為有機構成增加是技術關系導致,這種結論非常荒唐。一般利潤率下降不是技術關系導致的,而是資本不斷積累社會關系導致的。有機構成提高,現實反映為地租、專利費等不斷的增加,地租、專利權代表的都是社會關系,而不是技術關系。這樣不變資本夠買的作為商品的資本品事實上是一個遠高於價值的生產價格。)
作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本定理是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所表示的剩餘價值或利潤的來源,即剩餘價值來源於工人的勞動,用馬克思的公式來表示,假設資本家用於僱用工人的工資或勞動力價值是4小時的勞動時間,然後資本家讓工人工作8個小時,剩餘價值是4小時,即8-4=4。這樣的推論看似簡單,但卻具有重要的意義,即馬克思所表述的,價值與技術是完全無關的(不包含任何使用價值的原子),而只是表示人們之間支配被支配的的社會(權力)關系,在資本主義經濟中,價值轉化為剩餘價值,以勞動為基礎的交換轉化為以剩餘勞動或獲取利潤為基礎的交換關系。
當個人自己給自己生產時,個人會節自身的勞動時間,成本是要素消耗(勞動消耗和擁有的資源消耗),因為這里生產的目的是相應的物(或服務)。
而當生產的目的是利潤時,成本就不是要素消耗,而是花多少錢用多少錢代表的交換比例。因為利潤是用貨幣計量的剩餘勞動,支配他人的剩餘勞動就代表了權力。這樣用相應的工資去交換更長的工作時間,或者相應的工作時間下給更低的工資成本才更低,最典型的就是減員增效,不是提高單位工作時間內的物質生產效率,而是提高剝削效率,即讓工人更長的工作時間不屬於自身。馬克思把企業歸為階級斗爭的產物,正是基於此。(而社會主義下顯然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企業,也不存在商品生產,真正的社會主義是非商品化的;社會就像一個人使用自身的勞動時間一樣,使用社會的總勞動時間,這樣就無需考慮任何社會組織的贏利與否,只考慮總勞動時間或者說預算的節約。)
在這里資本主義的成本不是表現為勞動的價值(勞動的狗屁功勞、貢獻)對相應對象的效果,而是表現為勞動力的價值(勞動能力的勞動)代表的人支配人勞動的權力關系。工人當自身的勞動能力出賣給資本家時,其工作時間內他的勞動就不屬於自身,他乾的一切勞動都是資本家指使的。
——————————
(馬克思經濟學對比一下新古典經濟學(西經),談一下新古典理論的理論中的悖論
這里特別需要提出新古典理論中資本的概念問題。在新古典理論(西經)中,資本被作為一種與勞動並列的生產因素,但就技術關系來講,奧地利學派把資本作為一種時間(即迂迴生產)是更為恰當的,因為資本品是勞動生產的,當資本品被作為一種生產要素,一定是因為所假設的分析的時期小於生產周期,只要我們把分析的時期延長,資本品存量將轉化為勞動流量。這樣,資本品在某種意義上講只是「過去的勞動」。當然,這並不防礙為了某種分析的需要而劃分出資本品存量和勞動流量,比如,從技術關系的角度講,如果存在著技術進步,這種存量和流量的劃分就是有意義的。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新古典理論的區別並不在於是否把資本作為一種生產要素或考慮存量與流量的時期劃分上,而是在於現實中的資本(資本品)的價值(貨幣值)是由技術關系決定,還是代表人支配人的權力(社會)關繫上的人類勞動本身。比如用新機器和舊機器同時用來生產第三種機器。在同一個企業中,兩個熟練程度相同的工人,一個配置在技術生產率更高的新機器上,一個配置在技術生產率更低的舊機器上,如果兩者的工資不一樣,那麼低工資工人就會流走。而資本主義企業中生產這第三種機器的成本確不是技術關繫上的勞動要素消耗,而是花了多少錢,用了多少錢代表的交換比例。兩個工人由於生產第三種機器使用的機器不同,技術生產率是不同的,但工資確一樣,生產出來的第三種機器出售的價值(價格)是一樣的,因此把資本當成作為生產函數中的機器或者過去的技術關繫上勞動的迂迴生產是不符合資本主義實際的。
正如劍橋資本爭論揭示的新古典理論中的致命悖論:在新古典的微觀基礎中,一個核心命題是(尤其是新古典的教課書上)要素(勞動和資本)收入等於他們的邊際產品。因此,工資等於勞動的邊際產品,利潤率等於資本的邊際產品。資本量的貨幣測量意味著加總完全不同的實物,比如激光如何與蘋果加總在一起,加總在一起代表什麼意思,這致命的悖論先還不說,在加總成統一的貨幣資本過程中(因為現實資本主義是貨幣經濟,一切脫離貨幣,都是脫離資本主義實際的),要得到到一個貨幣尺度來統一測量的資本,異質的資本品的數量必須乘以它們的貨幣量,然後再把這些乘積相加得到一個總量。但要想求出資本的貨幣量須先假定利息率為已知,根據新古典邊際生產力分配論,利息率(或利潤率)由資本的邊際產品決定;為獲得資本的邊際生產率需要預知資本數量,而實物資本的貨幣量在新古典理論中則被認為等同於預期收益現值的總和。由此,要想求出資本的貨幣價值須先假定利息率為已知,在這就出現了循環推論,這對新古典是致命的。並且以瓦爾拉斯均衡體系的技術分析的邏輯中,根本找不到統一利潤率的趨勢,而統一利潤率化的趨勢確是現實觀測。)
————————————————————————————
另外談一下剩餘價值與利潤及藝術品的價格問題。
利潤不是是剩餘價值簡單減去原料、地租等不變資本,它實際上還是剩餘價值的貨幣轉化形成,而虧損企業的剩餘價值只是未轉化成利潤而已,同時贏利企業或行業,特別是高利潤的企業(行業)的利潤中可能來其它行業的剩餘價值。
因此單個企業中,不能直接採用貨幣為單位計算剩餘價值,如企業出售的商品價格減去工資、原料等資本品折舊上的成本來計算剩餘價值的方法是錯的,而必須要轉化成勞動時間為單位才能計算出價值和剩餘價值,如果不轉化為勞動時間計量,而使用貨幣計量,前提必須假設資本有機構成相同,並且達到平均利潤率均衡,同時還必須假設利率和貨幣的價值不發生變化。
但在馬克思的理論中提出兩個總量相等,即總利潤=總剩餘價值,總生產價格=總價值,即轉型問題。
我們可以看出在馬克思的理論中,價值是與總量相關的概念,而不是什麼均衡價格,而價格只是價值的貨幣值(而古典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價格是相應的實物或服務的貨幣值)。
這個就非常好解釋藝術品的價格、姚明的工資,這只是一筆價值量的轉移,而系統整體確並未按這種交易尺度來增值,正如1元錢從一個人手中簡單的轉讓到另一個人手中不吞噬相應的勞動,不會增值到2元錢。姚明的工資、藝術品的高成交價格,很大程度是富人(資本家)的利潤對這些奢侈消費的轉移支付。我們不能忽略掉總量問題
_________
最後證明一下價值向生產價格的轉型,總價值是等於總生產價格,總利潤是等於總剩餘價值的。上個世紀一百多年來,在轉型問題無論是反對馬克思結論,還是支持馬克思結論的(如日本新古典經濟學家森島通夫)通通把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當成了古典經濟學的勞動價格理論,認為轉型問題像李嘉圖一樣存在尋到計算實物的不變尺度問題,這明顯違背馬克思理論中,價值是某種人類勞動本身的原意,這樣在理解實際GDP代表財富的含義是假的、是邏輯錯誤 時,轉型問題迎刃而解,或者說轉型問題根本商品拜物教者製造出來的偽問題,事實上馬克思自己提出的方法就早已解決。
價值轉型數量轉換模型 首先必須根據馬克思的原有定義設置模型,首先將價值這種總量關系與相對價格以及技術分析關系徹底抽離而僅僅只是聯繫到勞動時間這種純粹的社會人支配人,人玩人的權力關繫上的勞動,不管同一勞動時間生產的具體物質商品數量的多與少,只要聯繫到相等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支配的權力關系,價值總量就是恆定的,將價值聯繫到勞動時間這種純粹的權力關系而與技術因素無關,這是建立起此模型的基礎與關鍵。
假設單位勞動時間的價值量為w ,賦予單位勞動時間以貨幣單位 g ,因此單位勞動時間的貨幣值為W=g*w
∑i(aji + c ji)Wj k
Lk=∑i Lik*Qi =∑i(∑j(aji + cji)Wjk)Qi
單位商品的人工消費價值Vik 以及總消費價值Vk :
Vik =∑jcji Wjk Vk=∑i∑j cji*Wjk*Qi
單位商品i商品的成本價格Kit 和總成本 Kt:
Kit =∑j(aji +cji)Pjt
Kt = ∑iKit*Qi=∑i(∑j(aji+cji)Pjt))Qi
單位i商品的全部預付資本Fit=∑j(bji1+bji2)Pjt +bi3
Ft=∑iFit*Qi=∑i(∑j(bji1+bji2)Pjt+bi3))Qi
系統內所有商品的平均剩餘價值率m· 與平均利潤率 s·:
(m·)k=(G-Lk)/Vk (s·)k=(G-Kt)/Ft
開始迭代的過程:
Wi k+1=∑j(aji+cji)Wjk +(G-Lk)1/V*k * Vik
Pi k+1=∑j(aji+cji)Pjt +(G-Kt)1/F*k * Fit
初始條件:Wi0=單位商品i的原始價位;Pi0=WiN ,終止條件:給定誤差ξ1、ξ2
LIM k→N∣Wi k+1-Wi k∣≤ξ1 i=1,2,3 ……n
LIM t→N∣Pi t+1 – Pit∣≤ξ2 i=1,2,3 ……n
具體求解過程:A = inv(X' * X) * X' * Y
∑j(qji*Ej0)=0
∑j(qji*Wj0)=Xi
q2i=h2*Xi +h3*q3i +h4*q4i+……hn*qni i=1,2,3……n
q1i=-u2q2i-u3q3i-……-unqni i=1,2,3……n
其中:uj=Ej0/E 1 0 h2=1/(W20-u2*W10) hj=(uj*W10-Wj0)/(W20-u2W10)
兩個總量相等表明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無懈可擊,這樣勞動價值論事實上就解決了西方經濟學界「劍橋資本爭論」涉及的資本含義及異質的資本品加總問題;
同時也說明實際GDP(拋掉貨幣值的則為實際GDP)代表總財富、總生產函數的含義是邏輯錯誤,它事實上代表的正是資本主義對勞動支配關系的總和,其表達的含義就是資本主義的總權力關系。(價值是某種人類勞動本身,那麼它代表的只能是權力!正如匯率的不包含任何物質屬性的原子一樣,它實際上代表的正是資本主義的世界體系中,國與國之間資本的權力關系。)
因此,所謂的經濟增長,還不如說是資本主義的權力關系的拓展,當然它對資本主義是絕對是最重要的,只要它不增長,資本主義就得癱瘓。
我們生活在一個高度的商品拜物教的社會,人們的大腦已經被格式化。
❺ 科學技術是「剩餘價值的源泉」這個觀點正確么
科學技術是「剩餘價值的源泉」。這個觀點不正確。
剩餘價值的源泉是剩餘勞動。根據馬克思的理論,剩餘價值是指在剝削制度下,被統治階級剝削的,勞動者所生產的新價值中,勞動創造的價值和勞動報酬之間的差額,即「由勞動者創造的被資產階級無償佔有的勞動」。
剩餘價值考察的是勞動過程當中的「價值增殖」。顯然,此「增殖」非彼「增值」,但決定了經濟現象領域中的價格和利潤增長運動。
(5)科學技術是創造新價值的巨大源泉擴展閱讀:
馬克思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研究生產勞動,發現了剩餘價值學說,揭示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發展規律,確立了無產階級的社會地位及其歷史使命,確定了共產黨的基本綱領和基本路線,成為共產黨的方法論,共產黨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❻ 如何正確評價科學創新的價值
科學技術是否創造價值財富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物質財富創造中有著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對此,人們已基本上達成共識。但是,對於科學技術是不是創造價值財富,則是一個見仁見智的理論難題。筆者以為:科學技術不僅是創造物質財富的巨大源泉,而且也是創造價值財富的巨大源泉。
按照勞動價值論關於商品本身是使用價值與價值的統一的觀點,商品財富本身,必然也是物質財富與價值財富的統一。所以,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既然是創造物質財富的巨大源泉,也必然是創造價值財富的巨大源泉。然而,問題並非如此簡單。這是因為,按照馬克思所提出和創立的「可變資本」與「不變資本」的理論判斷,在生產過程中,只有作為可變資本的活勞動才是創造新價值和剩餘價值的「唯一」源泉。由此,也就排除了科學技術創造新價值和剩餘價值的可能性;再者,科學技術一般要滲透到生產要素特別是生產資料要素之中,才能成為現實的生產力。而生產資料作為「不變資本」,是在生產過程中價值不變的資本,所以,科學技術就不是創造新價值和剩餘價值的任何源泉,至多不過是轉移舊價值的手段而已。由此,不僅貶低了科學技術在價值生產或價值創造中的功能和作用,不利於科學技術在市場經濟中的應用和發展,而且也給我們留下了科學技術究竟能否創造價值財富,特別是能否創造新價值和剩餘價值財富的理論難題。
科學技術能否創造價值財富問題,實質上是如何看待科技勞動的價值創造功能問題。科學技術所以能夠成為創造價值財富的巨大源泉,其內在原因和科學根據主要是:
勞動價值論關於「勞動」的科學含義,
是確認科學技術能夠創造價值財富的一般性內在原因和根據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勞動價值論,在生產過程中,科學技術作為「物化了的知識力量」,同作為可變資本的活勞動的最終物化一樣,具有共同的本質特點:一是就創造價值的勞動的質規定性來說,都是「一般人類勞動的耗費」(《資本論》第1卷,第57頁);二是就作為商品價值實體的勞動的量的規定性來說,「都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勞動時間」(《資本論》第1卷,第53頁);三是就評價和計量商品價值所依據的勞動形態的規定性來說,都是「首先必須計算物化在這個商品中的勞動」(《資本論》第1卷,第211頁)。照此說來,根據勞動價值論的基本理論,在生產過程中應用的科學技術,也就是馬克思本人所說的,「它們是人類勞動的產物,是物化了的知識力量(《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冊,第219頁)。它同作為可變資本的活勞動一樣,也是創造價值、新價值和剩餘價值的同質性勞動源泉。我們不能因為勞動物化的時間先後和表現形式上的不同,而把科學技術排除在價值創造源泉之外。我們這樣研究和確認科學技術是創造價值財富和源泉,不但不否認勞動價值論,而是在更徹底、更完全的意義上承認和堅持勞動價值論,並使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得到與時俱進和創新發展。
勞動價值論關於作為科學技術的復雜勞動,
是科學技術能夠創造較多價值財富的特殊性內在原因和根據
從事科學技術創造、發明和應用研究的科技勞動,是相對於簡單勞動而言的復雜勞動。由於「這種勞動力比普通勞動力需要較多的教育費用,它的生產要花費較多的勞動時間,因此它具有較高的價值。既然這種勞動力的價值較高,它也就表現為較高級的勞動,也就在同樣長的時間內物化為較多的價值」(《資本論》第1卷,第223頁)。但也必須看到,當今世界和中國的復雜勞動的復雜程度,要比馬克思在100多年前所看到的復雜勞動的復雜程度高得多。隨著科學技術特別是電子通訊技術、生物工程技術、航天航空技術、新材料和新能源技術、海洋開發等高新技術的發展,以及相關高新技術產業和企業的發展,有很多新的復雜勞動的復雜程度,是馬克思所沒有見到的,也是難以預見的。在這種情況下,蘊含著更高程度復雜勞動的科學技術,也就能夠創造比馬克思當年所說的簡單勞動的「自乘」或「倍加」還要高得多或多得多的價值、新價值和剩餘價值。
勞動價值論關於相對「共同勞動」而言的「一般勞動」,
是科學技術成為創造價值財富巨大源泉的關鍵性內在原因和根據
在勞動價值論的研究中,至今很少有人注意和研究馬克思關於「一般勞動」與「共同勞動」這兩個重要勞動范疇。馬克思是在論及「不變資本使用上的節約」問題時,「附帶指出,應當把一般勞動和共同勞動區別開來。二者都在生產過程中起作用,並互相轉化,但它們也有區別。一般勞動是一切科學工作,一切發現,一切發明。這種勞動部分地以今人的協作為條件,部分地又以對前人勞動的利用為條件。共同勞動以個人之間的直接協作為前提」(《資本論》第3卷,第120頁)。正是在這個「附帶指出」中,蘊含著科學技術成為創造價值財富巨大源泉的關鍵性內在原因和特別重要的科學根據。馬克思在這里所說的「一般勞動」,正是我們現在研究中所說的「科技勞動」或「創造勞動」。由於這種勞動不僅利用了人類千百年來積累的諸多高智能復雜勞動,而且還蘊含了當今世界廣泛協作的高智能復雜勞動。這些勞動量,往往是難以計量的巨大歷史性和現實性的社會勞動。所以,當科學技術一旦發明和應用之後,也就能夠成為創造價值財富的巨大源泉。例如,在飛機的發明和應用中,從中國古代戰國時代魯班設計過的會飛的木鳥,到德國粵托·利內特1891—1896年發明創造的滑翔機;從美國萊特兄弟1903年發明創造的世界上第一架有自身動力的飛機試飛成功,到現在各類飛機和太空梭在客運、貨運、科學探測和軍事上的多種應用和發展,其前人勞動的歷史積累和後人勞動的廣泛協作,都是難以計量的,從而它所創造的價值財富也是難以計量的。
科學技術社會供給的稀缺性與社會需求的廣泛性,
是科學技術成為創造價值財富巨大源泉的社會性內在原因和根據
科學技術的研究、創造和發明,是一種不同於一般商品的特殊性「技術商品」。由於它的生產過程歷時長久而又十分艱難,而一旦創造發明之後,又有廣泛的社會需求和巨大的應用價值,所以,一般來說,某項重大科學技術發明,往往是「芙蓉出水它自先」,「皇帝的女兒只一家」,或者說「踏破鐵鞋無覓處,世上只有此家有」。在這種情況下,某項科學技術所耗費的勞動時間,本身也就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它的價值,不需要像其他商品那樣,還要經過社會平均必要勞動時間的「平均化」。而且在應用效益巨大,廠家看好,多家競購的情況下,科學技術往往是按照遠遠超過自身必要勞動時間的更多價值或超額價值來出賣。應當說,這是科學技術成為創造價值財富巨大源泉的社會性內在原因和根據。
科學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決定性作用,
是科學技術成為創造價值財富巨大源泉的核心性內在原因和根據
一切價值的形成和創造,都是「以一定的勞動生產率為基礎的」(《剩餘價值理論》第1卷,第22頁)。勞動生產率,又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而「科學的發展水平和它在工藝上應用的程度」(《資本論》第1卷,第53頁),則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最重要的因素;「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正是在於:活勞動的份額減少,過去勞動的份額增加,但結果是商品中包含的勞動總量減少」(《資本論》第3卷,第290頁)。其中,也就蘊含著科學技術成為創造價值財富巨大源泉的核心性內在原因和深層奧秘。一般來說,單位商品中價值結構和價值量的變化,主要是由於科學技術在生產過程中的不斷應用和更新所造成的,即由作為不變資本的物化勞動對活勞動的不斷代替所造成的。在這種代替過程中,單位商品價值結構和價值量的變化,往往會有四種情況發生:一是物化勞動增加的份額與活勞動減少的份額相等,商品價值不變;二是物化勞動增加的份額多於活勞動減少的份額,商品價值增加;三是物化勞動增加的份額少於活勞動減少的份額,商品價值減少;四是物化勞動份額減少,活勞動份額也減少,商品價值較大幅度減少。對以科學技術進步為基礎的價值生產來說,後兩種情況是最常見的理想情況。由於商品的價值不是取決於直接生產過程中該商品自身所包含的個別必要勞動時間,而是取決於決定該商品價值的社會平均必要勞動時間。這樣,由科學技術進步因素所決定的個別價值較少的單位商品的生產或商品總量的生產,就能夠創造較多的價值、新價值和剩餘價值。這不僅是科學技術成為創造價值財富巨大源泉的核心性內在原因和根據,同時也是企業盈虧興衰的深層奧秘和內在原因。
以科學技術為基礎的價值生產的勞動的社會性,
是科學技術成為創造價值財富巨大源泉的最終性內在原因和根據
商品價值的真正形成和實現,或新價值和剩餘價值源泉的真正涌流和實現,最終還是取決於價值生產的私人勞動的社會性。從勞動價值論這個科學意義上說,以上所說的直接生產過程中的一切價值、新價值和剩餘價值,都只是可能性的價值、新價值和剩餘價值。如果離開社會勞動關系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對商品價值的最終決定和實現,不管是對於資本家來說,還是對於工人和管理者來說,除了面前的一堆產品之外,都是兩手空空,分文無有。在商品價值與社會勞動的內在關繫上,「只有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才算是形成價值的勞動時間」(《資本論》第1卷,第215頁),而勞動價值論關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含義,並不只是我們現在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上所說的一層或兩層含義。根據筆者的學習與研究,《資本論》和其他論著中有明確論斷的至少也有八層含義之多。這樣,主要由科學技術因素所決定和形成的單位商品中較少的價值含量,就會在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對商品價值的多次「評判」和決定中,與其他同種價值含量較多的商品相比,最具有競爭的成本優勢和市場優勢,從而也就真正能夠創造和實現較多的價值、新價值和剩餘價值。應當說,這也就是科學技術成為創造價值財富巨大源泉的最終性和實現性的內在原因和根據。
❼ 科學技術在價值創造中的地位和作用
科學技術在價值創造中的地位是決定生產力的因素有工人的平均熟練程度、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條件等多個變數,而科學的發展水平和他在工藝上應用的程度居於重要地位。
科學技術在價值創造中的作用是科學技術在經濟發展中的巨大推動作用,科學技術本身有價值,但科學技術並不能創造價值,而必須於人的勞動相結合才能發揮作用。科學技術在價值創造中的作用具有滲透性、潛在性的特點,是價值創造的一個重要部分,但卻不是新價值的源泉。當前興起的科技價值論存在缺陷,並不能取代科學的勞動價值論。
(7)科學技術是創造新價值的巨大源泉擴展閱讀
科學技術能夠創造價值的原因和根據
科學技術能夠創造價值的一般性原因和根據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勞動價值論,在生產過程中,科學技術作為「物化了的知識力量」,同作為可變資本的活勞動的最終物化一樣,具有共同的本質特點:
一是就創造價值的勞動的質規定性來說,都是「一般人類勞動的耗費」
二是就作為商品價值實體的勞動的量的規定性來說,「都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勞動時間」
三是就評價和計量商品價值所依據的勞動形態的規定性來說,都是「首先必須計算物化在這個商品中的勞動」。
❽ 怎樣理解科學技術是創造財富的重要源泉(4分)
【答案】抄①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②科學技術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重要標志;③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是發展生產力的決定性因素;④在現代社會,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是創造財富的重要途徑;等等。(4分,每答出一點得1分,其它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給分)
【答案解析】試題分析: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是發展生產力的決定性因素。而現代生產就要靠科技提高生產力的發展,創造財富,據此回答即可。
考點:本題主要考查科技對創造社會財富的意義。
❾ 科學技術是剩餘價值的源泉 辨析題
錯誤
剩餘價值是雇傭工人所創造的並被資本家無償佔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那部分價值,它是雇傭工人剩餘勞動的凝結,體現了資本家和雇傭工人之間剝削和被剝削的關系。雇傭工人的剩餘勞動是這種剩餘價值的唯一源泉。
❿ 怎樣理解科學技術是創造財富的重要源泉
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勞動、知識、技術、信息、管理、資本、土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