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李四光發明那三個油田
1953年,李四光提出了「新華夏構造體系。」1954年,他親自組織隊伍,在松遼平原和華北平原開展石油普查,經過幾年的艱苦努力,相繼發現了大慶油田、勝利油田、大港油田……接著,李四光與其它地質工作者共同努力,使我國很快找到了鎢、鉻、鈾、金剛石、煤及稀有金屬礦藏,並在開發地熱、地下水,研究第四紀冰川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
⑵ 誰發現了中國有油田
李四光
回國找油田
1927年,李四光應蔡元培的約請,離開北京南下,主持地質研究所的籌建工作。1928年1月,地質研究所成立,李四光擔任所長。搞地質研究常常要餐風飲露,條件十分艱苦。況且剛剛成立的研究所經費少,設備缺,甚至沒有固定的所址。八年抗戰期間,李四光和他的研究所受盡奔波輾轉之苦。那時,他抽的是用草紙做的煙,穿的是土布衣服,生活十分清苦,但是,他和同事們始終沒有放棄地質研究。由於生活的艱辛和工作的勞累,他患了心絞痛和肺結核。
1948年2月初,李四光從上海啟程赴倫敦,參加第18屆國際地質學會,他的夫人許淑彬也一同前往。會後,他們在英倫三島上又住了一年,一面養病,一面觀察國內外時局的發展。李四光雖遠在歐洲講學考察,但仍關注著祖國的命運。1949年初,他數次給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的許傑(地質學家、解放後曾任地質部副部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等人寫信,支持他們堅守南京,反對搬遷廣州,為新中國地質科學事業保留了一支隊伍及設備。
1949年4月初,以郭沫若為團長的中國代表團赴布拉格出席世界維護和平大會。出國前,郭沫若根據周恩來的指示,給李四光帶了一封信,請他早日回國。看了這封由郭沫若領頭簽名的信,李四光非常激動。新中國就要屹立於世界的東方,自己的本領可以施展,抱負可以實現了。他積極奔走起來,准備盡快返國。可是,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從英國到遠東的客輪船票要一年前預訂,歸期只得拖延。他一面調養身體,一面把科研方面遺留的事情辦完。
李四光焦急地等待著起程的日期。一天,倫敦的一個朋友給李四光打來電話,告訴他,國民黨駐英大使館接到密令,要李四光公開發表一個聲明,否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並拒絕接受人民政協給他的全國委員的任命,否則就有被扣留的危險。
事情緊急,李四光當機立斷。他拿起一隻小皮包,迅速前往普利茅斯港,准備從那裡渡過英倫海峽,先到法國去。普利茅斯港海面寬闊且多風浪,是偏僻的貨運航道,一般人通常都不會從這里渡海,因而能避開國民黨特工人員的追蹤。臨行前,他提筆給駐英大使寫了一封信,讓許淑彬兩天後寄出。第二天,國民黨駐英大使館果然派人來找李四光,許淑彬機警地對來人說,李四光外出考察去了。
兩天以後,許淑彬寄出了李四光留下的信,信中寫道:中華人民共和國是我多少年來日思夜想的理想國家。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是我竭誠擁護的政府。我能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的委員,我認為是莫大的光榮。我已經起程返國就職。他還規勸這位大使脫離禍國殃民的國民黨政府,早日回到光明祖國的懷抱……
兩星期後,許淑彬收到李四光的來信,得知他已到了瑞士與德國交界的巴塞爾,便立即前去會合。
1950年5月6日,李四光終於到了北京。這一年他60歲,但是他覺得,新的生活才剛剛開始。
新中國的誕生,揭開了李四光科學事業嶄新的一章。他提任了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地質部部長和科聯主席。
他認真學習了毛澤東的《實踐論》、《矛盾論》,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等著作,努力用辯證唯物主義指導工作和科研;他注重理論學習,也注意自己的思想改造,「決心扔掉那些舊日留下來的包袱,……達到忘我的境界」;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祖國的地質事業中去,兢兢業業,鞠躬盡瘁。在他的具體領導下,我國的地質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績;1958年,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在第一個五年計劃開端的日子裡,毛主席、周總理就詢問過李四光:我國天然石油這方面遠景怎麼樣?
早在1915至1917年,美孚石油公司的一個鑽井隊,在陝北膚施一帶,打了7口探井,花了300萬美元,因收獲不大就走掉了。1922年,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布萊克威爾德來到中國調查地質,寫了 《中國和西伯利亞的石油資源》一文,下了「中國貧油」的結論。從此,「中國貧油論」就流傳開來。但是,李四光根據自己對地質構造的研究,在1928年就提出了:「美孚的失敗,並不能證明中國沒有油田可辦。」以後他在《中國地質學》一書中,又一次提出:新華夏構造體系沉降帶有「可能揭露有重要經濟價值的沉積物」。這個沉積物講的就是石油。
因此,李四光樂觀地回答了國家領導人的提問:「我們地下的石油儲量是很大的。從東北平原起,通過渤海灣,到華北平原,再往南到兩湖地區,可以做工作……」。
1955年,普查隊伍開往第一線。在幾年裡,就找到了幾百個可能的儲油構造。1958年6月,喜訊傳來:規模大、產量高的大慶油田被探明。地質部立即把隊伍轉移到渤海灣和黃河下游的沖積平原。以後,大港油田、勝利油田,其他油田相繼建成。地質部又轉移到其他的平原、盆地和淺海海域繼續作戰。
1964年12月,周總理在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設起來的大慶油田,是根據我國地質專家獨創的石油地質理論進行勘探而發現的。」李四光的工作得到了黨和國家的充分肯定。
⑶ 誰知道克拉瑪依的油田是誰第一個發現的么
由於周圍荒涼的惡劣環境,千百年來它不被人們重視。直到解放前,一位叫塞里木巴依的維吾爾老人,第一次扣響了克拉瑪依黑油山大門,他在山旁搭了個地窩子,在集油窪地撈取原油,騎毛驢往返於烏蘇與黑油山間,用黑色的油換取生活用品,當地人用此原油點燈,膏車軸等。為發揚艱苦創業精神,新疆石油管理局和克拉瑪依市1982年10月1日在黑油山樹立了近3米高的石雕紀念碑和一尊維吾爾老人騎著毛驢彈奏熱瓦普的塑像。1983年建成從礦史陳列館通往黑油山的瀝青混凝土公路及停車場,到達山頂的石階也建成。 黑油山已成為各族人民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紀念地和游覽勝地.
⑷ 中國的第一個油田叫什麼名字是在哪裡發現的
中國第一個工業油田是1937年在甘肅酒泉發現的玉門油田。新中國成立後開發的第一個大油田是1955年在新疆克拉瑪依市區東開始開採的克拉瑪依油田。
玉門油田發展史:
1938底,孫健初、嚴爽、靳錫庚等愛國學者在抗日戰爭的隆隆炮聲中來到石油河畔的老君廟旁,1939年,玉門油田正式投入勘探開發。
1939年3月,位於老君廟北15米處的1號井人工挖掘方井見油;8月11日,老一井探明K油層,由此揭開了玉門油礦工業開發的序幕。1940年5月,中國有桿泵採油技術開始用於玉門老君廟油田。
1941年,甘肅油礦局成立。同年10月,四井發生強烈井噴,發現L層,玉門油田進入了大規模開發時期。
抗日戰爭期間,玉門油礦共生產原油25萬噸,占同期全國原油產量的90%以上,為抗戰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4)油田發明者擴展閱讀:
克拉瑪依油田現代狀況:
迄今為止,克拉瑪依累計發現油氣田25座,探明石油地質儲量18.29億噸,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766.6億立方米;2004年生產原油 1111萬噸,生產天然氣25.5億立方米,分別比1958年增加30倍和751倍。
今天的克拉瑪依油田,已不再是原來十幾平方公里的黑油山,而是以黑油山為基點,向南、北、東三方輻射的千里油區。
隨著油氣資源的加快開發,克拉瑪依石油煉制及化學工業蓬勃發展。在半個世紀以前只有7萬噸煉油能力的基礎上,建成擁有50多套先進生產裝置、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為1000多萬噸的石化企業,石油化工產品已達220多種,其中一批主導產品填補國內空白。
現在,克拉瑪依-獨山子石油化工基地,已經成為新疆國民經濟的重要增長點。
克拉瑪依油田的主要工作對象准噶爾盆地,發育著巨厚生油岩層,蘊藏著86億噸石油資源和2.1萬億立方米天然氣資源,目前探明率分別只有20%和3.4%左右,勘探開發潛力巨大。
⑸ 玉門油田是誰發現的
玉門地區早在公元三世紀西晉時期就發現有石油,但限於歷史條件,當地人僅用土法撈取石油,用於照明等。
1921年,地質學家翁文灝和謝家榮曾到玉門一帶做過油田地質勘查。1928年12月,地質學家張人鑒到玉門對赤金堡、白楊河石油礦的情況進行了調查,並取石油樣品進行化驗,證明油質甚好,頗有開采價值。
⑹ 大慶油田是誰最先發現的
大慶油田的發現
今天的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石油生產的大國,年產石油達1 億多噸,不僅可以自給,還有部分出口。可是在1949年,我國年產石油僅12萬噸,靠西方的「洋油」過日子。
50年代以前,一種「權威」的地質理論斷定:由於油、氣是遠古時代海洋生物的屍體在高溫高壓下經過化學變化而生成的,所以大型油氣田只能在遠古時代曾是海洋的海相地層中找到,陸相地層則無油或貧油。我國東北、華北、西北廣大地區恰恰屬於陸相地層,所以絕大多數外國學者對我國油氣儲量抱悲觀的看法。
但是,中國的地質學家有自己的獨立見解。從40年代開始,根據西北、四川存在油氣流的事實,反復論證了東北松遼平原具有油氣儲藏的預測。1953年,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基於他創立的地質力學理論和對中國地質的深入考察,指出我國是有豐富油氣資源的國家,建議從華北平原和松遼平原開始尋找油田。 經過3年的普查,首先發現了許多有利於證明松遼盆地蘊藏油氣的證據。 終於在1959年9月26日上午,在黑龍江省肇州縣大同鎮附近,「松基三井」鑽出了工業油源。這時正是新中國建立10周年前夕,為了紀念這個在祖國工業史上值得大慶的日子,大同鎮被改名為「大慶」,整個待開發的儲油構造帶圈定的油田被命名為「大慶油田」。油田為1 億年前湖泊沉積形成的,油氣數量多,質量好。這是我國最大的油田。
1960年初,黨中央批准石油部調集數萬職工和解放軍轉業官兵會師大慶,展開了石油大會戰。經過3 年時間就建成了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年產5 000 多萬噸的大油田,1973年又建成了大慶至秦皇島的輸油管道,並在秦皇島及大連鯰魚灣興建了油碼頭,為石油的運輸開辟了道路。大慶油田為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⑺ 油田第一個發現者是誰
中國第一個油田
-
玉門油田的發現者是:翁文灝、謝家榮、孫健初。具體發現人孫健初.
⑻ 誰是大慶油田的發現者
關於大慶油田,一般的常識是:李四光的理論發現的,王進喜打出來的。此外,還有用黃汲清理論發現的說法,和謝家榮居功至要的論述。一個世界級大油田的發現,怎麼能半個世紀過去了,還不明真相?最近走訪謝學錦先生時,談話中特意問及大慶油田的發現,希望能從訪談中理出頭緒來。
謝學錦先生是中科院院士,我國勘查地球化學的奠基人,近20多年我國80%多的新發現礦產,都是根據他的區域化探填圖項目提供的目標及線索找到的。他父親是謝家榮先生,中國老一輩地質學家,中國礦床學的主要奠基人,中國經濟地質事業的主要開拓者。謝家榮曾是中央研究院院士和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地質部普查委員會總工程師,是注意到在東北平原找油的第一人。
李四光並未說大慶油田是用他的理論找到的
許多年來,國內一直說是在李四光的地質力學理論指導下發現了大慶油田。文革後,地學界開始敢於發表不同見解。黃汲清上書鄧小平,認為大慶油田的發現與李四光的地質力學理論無關。
請教謝學錦先生時,他說:「地質力學和發現大慶這兩者之間確實沒有關系。李四光先生並未說大慶油田是用他自己獨創的地質力學理論找到的。是在大慶油田發現了兩年以後,他有一天寫信給何長工,把大慶油田第一次和他自己的研究聯系起來了。但當時的原話也只是說『再一次證明了華北平原、江漢平原和松遼平原聯系起來作為新華夏沉降帶中三個段落的看法是正確的。這一看法,與地質部找油部署的方向符合』。就這么一句『方向符合』,被人演繹出了傳誦至今的故事。發展到後來,也許是由於政治的某種需要,宣傳的調子越來越高,甚至報刊和中小學教科書都說是根據李先生的地質力學理論找到了大慶油田。李也就默認了。實際上,他寫那封信的時候,不僅石油部的鑽探工作已經發現了大慶油田,而且在華北及江漢若乾地點都發現了油砂。這是先有發現,兩年後再去套理論。而不是以理論指導發現。而且,兩年後去套的這個理論,即新華夏沉降帶有三個段落,只是個大地構造學理論,並沒提到這跟石油有什麼關系,跟怎麼找石油更沒有關系。當時地質部找油的具體部署指揮是普查委員會的常委謝家榮、黃汲清和劉毅,他們遵循的完全是傳統的石油地質學理論及大地構造學理論。在那時地質部普查委員會草擬的各種文件中,根本沒有「新華夏沉降帶」這樣的新式術語,更不用提是用這樣的理論指導在東北的工作了。」
黃汲清沒用陸相生油理論指導大慶油田的發現
黃汲清先生在指出大慶油田與李四光的理論無關的同時,認為把華北平原、松遼平原、鄂爾多斯盆地、四川盆地作為找油重點,是根據他和潘鍾祥的陸相生油理論,結合多年實踐提出的。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大慶油田的發現與陸相生油理論有關系嗎?
謝學錦先生說:「黃汲清先生後來曾明確提出說大慶油田的發現是根據了他的陸相生油理論。這是在他給鄧小平的信和1994年獲何梁何利科學技術成就獎的文字說明中都提到過的。但我以為,這也不夠實事求是。翁文灝、謝家榮、黃汲清、潘鍾祥等人的早期研究工作,都曾發現西部幾個油田賦存於陸相地層中。可是這些油田儲量都不大。世界上其他地區在此前發現的在陸相地層內的油田儲量也都不大。誰也沒有提出過可以在陸相沉積中找到像大慶這樣的大油田。在1955年決定將松遼平原的石油普查列入普查委員會計劃之前,黃先生也從未寫過有關中國東部石油遠景的文章,更未寫過松遼平原石油遠景的文章。在1957年第三次石油普查會議上,黃先生的報告中提到陸相生油時,也只是說:『1943年我們根據在新疆等地的工作結果提出陸相生油的重要性……但就整個世界來說,海相生油無疑還是占著絕對的重要地位。今後我們要繼續注意陸相生油,但對海相生油更要注意。』『海相優於陸相,在其它條件相同時,沉積盆地有海相沉積比無海相沉積好。』對松遼平原他也只是說,『南部平原位於法庫以南……可以存在第三紀海相地層。』『松遼平原的關鍵問題是:(a)加緊進行物探,進一步劃分平原下的構造單元;(b)配合淺鑽,研究松花江群的岩相特徵、分布規律及其生油和儲油的可能性。』他的這些話表明,他並沒有用陸相生油理論去指導大慶油田的發現。
「在大慶油田發現之前,地質學家們設想的是,有可能在松遼平原找到世界上非常重要的海相第三紀的儲油層。這是合乎邏輯常識的,因而是無可指責的。而鑒於當時已經發現的松遼平原下可能存在海相第三紀的事實,如果不去設想可能發現海相油田,而用陸相生油的理論去指導工作,那是不可思議的事,因為它違反起碼的邏輯。」
謝學錦說:「我同意張立生先生的一段話:『歷史不應該是這樣書寫的。在大慶油田被發現並且被證明是陸相生油的油田之後,就說是用陸相生油的理論找到了大慶油田。在發現了大慶油田,又在華北與華中若干鑽探地點發現多層油砂後,就說是按李部長指示,在新華夏構造體系內找油取得了成功。這一樣是在塑造和妝扮歷史,而不是反映歷史。』」
石油地質普查是大慶油田發現鏈上最重要的環節
近些年來,有不少人寫文章,認為謝家榮先生在大慶油田發現過程中的貢獻被抹殺或低估了。對此,謝學錦先生強調,最重要的不是探討哪位個人的貢獻,而是大慶油田發現全過程的歷史真相。
他說:「李四光、黃汲清兩位和我父親不同。李、黃兩位先生主要是理論地質學家,解放前他們的興趣主要在搞理論的研究,尤其李先生,對具體的找礦實踐做的很少。解放後國家發展,迫切要求解決找到礦藏的實際問題,理論家這時很容易想到『自己的理論』要設法靠上實際。而我父親更願意說自己是個經濟地質學家,他的興趣主要在於巧妙地用一切已有的有效的理論知識與方法找到礦。他強調理論找礦,並在具體實施中常有新見解,也有自己的理論。但他從不強調『我的理論』。盡管他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就明確指出:『到現在為止,東北還沒有發現的礦產,最重要的是石油。』而且也不斷發表文章說,盡管全世界油田海相生油為主,但陸相生油在中國的地質情況下亦應給以重視。但是,我認為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們現在可以實事求是地來看一看大慶油田發現的全過程了,搞清楚在這條所謂的發現鏈(Discoverychain)上,哪些是關鍵的環節,哪些人起了關鍵的作用。」
謝學錦認為:「第一個重要的環節是先後有阮維周、翁文波、謝家榮、孫建初、高振西預測東北平原可能有石油蘊藏。特別是謝家榮,反復強調了東北平原的含油遠景,並且在1953年6月根據東北平原有很廣闊的含油氣遠景將其命名為松遼平原(或松遼盆地)。接著,在全國開展大規模石油普查的前夕(1954年),謝家榮發表了《中國的產油區和可能含油區》,將其分為三大類共20個含油氣區域,松遼平原被列為8個『從大地構造推斷,希望很大,但油氣苗分布不廣或尚未證實的可能含油區』之一。其後,李四光也使用『松遼平原』的術語,說出過一句『華北平原與松遼平原的摸底工作是值得進行的。』這樣的話。此外,蘇聯專家也看好松遼平原,指出地質資料甚少的茫茫大平原有石油遠景。這些是決定對松遼平原進行石油踏勘的理論基礎。」
第二個重要環節,謝學錦認為是1955年地質部第一次石油普查會議。他說:「謝家榮在這次會議上作了長篇報告《石油及天然氣礦床的普查》。他在會上提出『在全國含油區和可能含油區內進行大規模的全面的地質普查是十分必要的』。他極力反對當時慣用的方法,即只在發現油苗的附近及地質研究程度高的地點作詳查及鑽探。這次會議後,普委會按照會議精神,組織大批隊伍,分赴各地進行石油普查。這點我們從謝家榮1955年的日記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和黃汲清先生幾乎是天天沒日沒夜地親自部署全國各地的項目,編審計劃,擬定工作方法,並赴野外實地考察、指導工作。在第一次石油普查會議閉幕之後,謝家榮和黃汲清一道專門提出了松遼平原的石油地質踏勘項目,並堅持當年立即做部署工作。黃汲清先生讓蘇雲山收集資料並起草了踏勘任務書,謝家榮親自起草了《關於松遼平原石油地質踏勘的工作方法》。對松遼平原進行石油地質踏勘,是大慶油田發現鏈上最重要的環節。因為有了地質踏勘項目,才能在1956年將松遼平原正式列入全面進行石油普查的地區,進而有了1956和1957兩年在整個松遼平原進行的大規模全面石油普查活動。」
匈牙利地震隊對發現大慶油田起了關鍵作用
那麼,普查的過程中,哪一個環節特別重要呢?
謝學錦先生說:「第三個重要環節我認為是匈牙利地震隊發現長垣構造,地質部鑽探見油砂。當時,匈牙利的Etvos研究所的地震隊是世界著名的。所以中國作出部署,請該所的地震隊來中國做地震找油,並幫助培訓中國作地震方法的技術人員。工作地點定在西部。顧功敘先生後來親口告訴我說,1956年底時,Etvos所地震隊在西部的工作已經做完,但合同期未滿。顧功敘跑去找謝家榮、黃汲清、劉毅,想留這個隊伍再選一地區。顧說,鑒於當時松遼平原石油地質普查已取得進展,於是謝、黃、劉決定,將匈牙利地震隊調到松遼平原作石油地震工作。1957年,匈牙利地震隊進入松遼平原。第二年,他們即在這一地區發現長垣背斜構造。緊接著,地質部在構造上打普查鑽,見油砂!這一關鍵性結果,使松遼平原找油遠景驟然大幅升級。從而導致後來兩部在該地域集中力量鑽探,最終確定出松基一、二、三井的井位。」
謝先生指出:「匈牙利地震隊的工作對大慶的發現有關鍵貢獻。可是從來沒有人提過他們一句。好像我們中國人得了幫助,然後把人家忘得光光的。我覺得這是不應該的。我們應該真實地對待歷史。」
「大慶油田發現的第四個重要環節,」謝學錦先生強調說,「是石油部在地質部的地質工作基礎上進行的大規模鑽探。」
他說:「顧功敘先生對我說,1959年春節清晨,何長工來電話,要他趕緊帶資料去何的家。他去了,看到余秋里、康世恩都在,還有石油部的人。許多圖件在客廳里攤了一地。余秋里蹲在地上看圖紙,一隻空袖子晃晃盪盪。顧說:他最記得的是,余秋里聽完匯報說,我明天就帶200人,立刻動身去現場。此後,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有餘秋里部長的魄力與親臨火線的精神,有石油部的石油地質學家精彩的石油物探工作,正確地擬定松基三井井位,終於在當年國慶節前鑽探噴油,導致大慶油田的發現,舉國歡騰。」
謝學錦說:「可見,找礦並非一種純學院式活動。首先,它總是要涉及到成礦成藏的許多已有的久經考驗的理論。需要根據經驗與敏銳的洞察力來利用這些理論,而有時又不能被它們所限。為能作出正確決策,還需要有明確的戰略部署、先進的技術方法、縝密的工程部署及堅持不懈的工作。大慶油田就是通過這樣一條發現鏈,艱難幸運地取得成功。說實話,它的發現與誰的獨創理論都沒有關系。倒是發現陸相地層中居然能有這種大油田的事實——這也是自然界和理論地質學家開的玩笑,不僅推動了在華北、山東、江漢等地區的找油工作,而且推動了石油地質學的理論研究。」
筆者了解到,當年直接指揮石油普查的謝家榮、劉毅,在反右時都被劃為右派;黃汲清被列為「右派傾向」,不被重用。謝家榮在文革初被批鬥侮辱後,自殺身死。劉毅本是革命老幹部,後來被發送到東北勞改,力盡抱樹而亡。於是,真正在大慶油田發現過程中起過關鍵作用的人物,就很容易地被人忘記了。
同時,大慶油田的發現,不是用李四光的理論找著的,也不是王進喜的鑽井隊打出來的。1959年9月26日松基三井噴油、發現大慶油田時,王進喜在西北,還沒調到大慶來。他1960年4月14日開始在大慶開鑽打井之前,那裡的葡7、葡20、葡4、葡11、太2、薩66、杏66等井都已經打出油了。王進喜那令人贊佩的精神是在後來開發大慶油田的過程里產生的。在大慶油田發現的最後沖刺過程中,石油部中層下層的技術人員是最重要的功臣。
應該記住那些曾被我們忽略了的人。
⑼ 地質工作者在沙漠里發明了大油田
答案:發現;發明;改變;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