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陶行知創造教育的方法有哪些
他的教育方法和思想可以概括為:一個理論,三大原理,四種精神,五大主張。
1、一個理論即生活教育理論,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名稱。
2、三大原理是: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本體論,也叫起源論,陶行知認定教育來源於生活,主張教育要依靠生活,改造生活。
社會即學校,是生活教育理論的場所論。認定社會本身就是一所大學校,主張教育要依靠社會的力量,應濟社會的需要。
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論。認定在生活中教法、學法、做法是不可分割的。
主張事情是怎樣做的,學生就應該怎樣學;學生是怎樣學的,教師就應該怎樣教。教法和學法都來源於做法,統一於做法。
3、四種精神是:
「愛滿天下」的大愛精神;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奉獻精神;
「敢探未發明的新理,敢入未開化的邊疆」的創造精神;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的求真精神。
4、五大主張是:行是知之始、在勞力上勞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傳、六大解放。
行是知之始,是陶行知的哲學思想,認為認識來源於實踐,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在勞力上勞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傳都是具體的教學方法。
在勞力上勞心,即主張手腦並用;以教人者教己,即主張教學相長;即知即傳,則是主張隨學隨教。
六大解放,是陶行知創造教育思想和民主教育思想的反映,可以理解為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原則。
六大解放是指解放兒童的頭腦、雙手、嘴、眼睛、時間和空間,還兒童以自由,從而解放兒童的創造力。
(1)教育的創造擴展閱讀: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縣人,中國人民教育家、思想家,偉大的民主主義戰士,愛國者,中國人民救國會和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1908年十七歲時他考入了杭州廣濟醫學堂。1917年秋回國,先後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國立東南大學教授、教務主任等職。
1926年起發表了《中華教育改進社改造全國鄉村教育宣言》。1929年聖約翰大學授予他榮譽科學博士學位,表彰他為中國教育改造事業作出的貢獻。[2]1931年主編《兒童科學叢書》。
1935年,在中國共產黨「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1945年當選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兼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
1946年7月25日上午,因長期勞累過度,不幸逝世於上海,享年55歲。
參考資料:網路-《陶行知教育名篇》
『貳』 教育創造了人本身 這句話誰說的起源於_____
呃,沒有人說過,是你聽錯或看錯了吧,應該是勞動創造了人本身,恩格斯說的專
「勞屬動創造了人」是馬克思主義學說《自然辯證法》(恩格斯著)中的一個命題。
原文:從某種意義上,我們不得不說,勞動創造了人本身。(這一句也成為恩格斯之名言)
《自然辯證法》是恩格斯的一部重要的哲學著作。恩格斯在書中概括了以往的特別是自19世紀以來的自然科學方面的重大成就,強調了勞動在猿轉變為人的過程中的決定作用,提出了勞動創造了人和人類社會等重要思想。恩格斯的關於自然辯證法的思想與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分別闡明了馬克思主義的自然觀、自然科學觀和社會歷史觀。《自然辯證法》從最低級的運動形式一直論述到人及人類社會的產生,從而與唯物史觀銜接起來,構成一個完整的哲學體系。
『叄』 陶行知教育思想中,「創造教育」的定義是什麼
創造教育:英國心理學家、優生學家高爾頓開創造教育研究之先河,著有《遺傳的天才》等。20世紀40年代美國奧斯本研究集體創造思考方法,著有《思考的方法》。20世紀50年代以來,這種教學在美國得到發展。如布法羅大學開設了指導學生創造性思維實驗課程。20世紀60年代以來創造教育在日本亦受重視,1960—1979年有關創造力培養著述譯作有250多種,並開展這方面的實踐活動,設「發明教室」等。德國則把對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滲透在中小學各年級的課堂教學中。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創造教育受到廣泛重視,初步形成理論體系。創造教學已成世界性潮流。陶行知為中國創造教育開拓者,於20世紀30年代在育才學校設立「育才創造獎金」,後發表《創造宣言》。60年代後,台灣省教育界亦就此進行實驗研究。如賈馥茗1968年在國語科中進行小學生創造力發展的實驗等。70年代末80年代初創造教育在中國再度興起。如1982年中華創造力開發研究所研究人員在上海和田路小學進行實驗,運用一些專門編排和設計的教法。此後,這方面的研究在各地普遍開展。
陶行知是我國創造教育理論與實踐的開拓者,創造教育思想是他生活教育理論體系的精髓,其創造教育實踐更是貫穿於他整個教育活動之中。創造教育思想是陶行知針對中國傳統教育的種種弊端,結合中國教育實際,在美國教育思想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教育思想的基礎上而提出的一種既符合中國國情、又體現現代教育思想的新的教育理論。
陶行知實施創造教育的目的,可以從學生和教師兩方面來看。就學生而言,創造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學生「手腦雙揮」「手腦聯盟」「手腦雙全」——這就是創造教育要達到的目標,又是實現創造教育的手段。陶行知曾經說過,「手腦結合,是創造教育的開始」「手腦雙全,是創造教育的目的」。就教師而言,教師的創造,不像宗教家、戀愛至上主義者、美術家,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愛人。教師「所要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教師的成功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他指出:「先生之最大的快樂,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說得正確些,先生創造學生,學生也創造先生,先生、學生合作而創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創造教育的手段。要解放兒童的創造力。陶行知提出了著名的「六大解放」,並認為「有了這六大解放,創造力才可以盡量發揮出來。」
創造教育的三個關鍵:在培養兒童創造力方面,陶行知提出了「充分的營養、良好的習慣和因材施教三個關鍵」。
『肆』 在教育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藝術家,問題是怎麼在長大之後仍然保持這種天賦。——畢加索
每個人都受益於創造力,我們穿的衣服、用的電器、看的小說……都是源自創造力。讓孩子從小擁有較強的創造力,也就能創造更美好的明天。
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創造力,是家庭教育的一個重點。
呵護孩子珍貴的好奇心
孩子的好奇心非常珍貴,它是孩子探求知識的動力所在。著名教育家陳鶴琴曾說過:「好奇行為是小孩子得到知識的一個最緊要的門徑。」
好奇心強的孩子往往會表現為:問題比較多,總是尋根問底;喜歡拆東西,總想找到內部的秘密。家裡若有一個如此有探索精神的孩子,當媽媽的真應該萬分高興才是。
給孩子講故事
為故事虛構景物、人物、聲音、情境及氣味等,這種想像力對孩子是十分有建設性的。與錄音機相比,父母講故事給孩子聽,更有親切感和交流性。孩子在聽故事的過程中會隨時發問,在愉快的對話中,指導孩子從已有的經驗中得到新的主意。
鼓勵孩子與他人合作
一個人的創造力是有限的,當孩子與其他孩子一起來做某件事的時候,孩子會從他人那裡得到啟發,創造力進一步得到提升。比如,一個孩子舉辦一個party,可以鼓勵孩子去找幾個小夥伴一起來准備。從選擇地點、主題、需要的裝飾品,流程和節目,獎品和食品等等,全部有孩子一起討論完成。這個過程,孩子不僅提升了創造力,還體會到了合作的力量。
做游戲是一種好方法
游戲是幼兒的主導活動,在游戲中,兒童從單純模仿發展到創造,他們逐漸創造性地開展游戲情節,創造性地扮演游戲角色,創造性地製作游戲道具等等。
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培養對孩子將來的成長和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具備想像力和創造力能力的孩子對人與事物較敏感,點子多,問題多;他們回答問題時有自己的看法,常是不按牌理出牌;喜歡為事物想新奇用法;好奇心強、想像力豐富;充滿幽默感;喜歡做較難、較具有挑戰性的事。
『伍』 為什麼說教育有創造文化的功能
因為文化是靠人來創造的,而教育的第一大功能正是培養人,就是一個這么簡單的邏輯。
『陸』 創造教育的提出與發展
20世紀復 60 年代以來創造教育制在日本亦受重視,1960—1979 年有關創造力培養著述譯作有 250 多種,並開展這方面的實踐活動,設「發明教室」等。德國則把對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滲透在中小學各年級的課堂教學中。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創造教育受到廣泛重視,初步形成理論體系。創造教學已成世界性潮流。
陶行知為中國創造教育開拓者,於 20 世紀 30 年代在育才學校設立「育才創造獎金」,後發表《創造宣言》。60 年代後,台灣省教育界亦就此進行實驗研究。如賈馥茗 1968 年在國語科中進行小學生創造力發展的實驗等。70年代末 80 年代初創造教育在中國再度興起。如 1982 年中華創造力開發研究所研究人員在上海和田路小學進行實驗,運用一些專門編排和設計的教法。此後,這方面的研究在各地普遍開展。
『柒』 如何對幼兒進行創造教育
1.給孩子提供盡情探索的環境
在保證孩子身體安全的情況下,不要給孩子設置太多的限制,生活中有很多東西時孩子創造力的源泉。因此,家長應當給孩子提供一些能夠幫助他們想像和創造的事物,如:刮紙、蠟筆和各種玩具,這些都是能夠有效開發幼兒創造力的材料,家長應當給孩子創造這樣一個能夠盡情發揮、盡情探索的環境。
2.當孩子問為什麼時,要先聽他的想法
孩子都喜歡問為什麼,面對這樣的問題,家長要認識到這是很好的學習時間,大多數的父母遇到這樣的情況都會耐心的解決孩子的問題。事實上,家長應當先讓孩子說說自己的看法和想法,這樣孩子能夠將自己的想法再思考一遍,形成邏輯,再變成語言說出來。在這樣的流程中,孩子沒有被動的接受信息,而是針對問題做出了自己的思考,對培養創造力十分有效。
3.重視孩子的邏輯,不要用成人的思路
孩子是天真無邪的,他們的思維沒有收到太多社會價值觀念的影響,因此孩子在思考問題時也是天馬行空的。面對孩子的豐富想像力,家長應當盡可能的理解孩子的想法,多多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並且引導孩子做出實際行動,將想法付諸實踐。而不是強行按照自己的思路和邏輯灌輸給孩子,扼殺孩子的創造力和想像力。
4.孩子做了錯事要先問問原因
富有創造力的孩子往往更敢於嘗試新鮮事物,也就會犯下更多的錯誤。如果孩子拿著好好地玩具車,但是把玩具車拆了。家長先不要訓斥孩子,而是要問問孩子為什麼要拆掉汽車,拆掉之後有沒有什麼想法。只有嘗試理解孩子的想法和行為,才能夠避免孩子的創造力受到阻擋,更好的促進孩子創造力的發展。
5.如果孩子創作了什麼,不要隨意評價
當孩子製作了一個稀奇古怪的東西或者畫了一幅四不像的畫時,家長不要試圖用成人的眼光理解這是什麼東西,也不要告訴孩子世界上沒有這樣的東西,這個東西沒有用,沒有人這樣畫畫等等。要知道,孩子的每一次創作都是一次嘗試,在慢慢的創作中,孩子會獲得豐富的經驗積累,為以後的學習帶來積極的作用。
『捌』 創造教育的構想
(1)創造教育前提:人地位的提升。
教育是創造人的活動,人是教育的核心因素。我們過去的教育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考試為手段、以考分定終身,學生(人)是沒有地位的,或者說是沒有充分地位的。
首先,要發現人的價值。就是要肯定與維護人(學生)應有的地位、作用與尊嚴。懂得學生不是動物、機器,而是有自己思想、觀念的活生生的人。這個人是改造自然、推進社會的巨大力量,並且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尊嚴,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與理解,獲得其應有的地位,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其次,要重視人的個性。個性即是人生在個體上的表現或反映,它是人們的生理心理和社會性諸方面的一系列穩定特徵的綜合。個性是人的主觀能動反映機能得以充分發揮的前提,最富有個性的人往往最具有創新能力。創造教育必須要重視人的個性,尊重學生的心靈自由和心靈世界的獨特性。
(2)創造教育目標:創造素質的培養。
創造教育的目標不是追求傳統教育和繼續教育的「灌輸」、「充電」和「加油」等作用,而是要起「引爆」的作用,旨在釋放人類的潛能,並強調開發潛能要同培養人的優秀品質和積極人生態度相結合。總之,創造教育關注的中心是創造素質,這種素質在現代和未來人才的各種素質中具有統治作用和最大的時代適宜性。創造素質包括創造性品質、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技能。
創造性品質屬於非智力因素,是創造性活動的內存動力機構。包括創造人格、創造個性、創新意識、創新精神等。創造品質是創造性活動成功的關鍵,集中體現為強烈的創造動機、頑強的創造意志和健康的創造情感,它反映出創造主體良好的思想面貌和精神狀態。我國各級各類學校、特別是中小學的品德教育課程應當適應時代發展要求,把培養創造品質或創造人格作為重要內容。
創造性思維能夠打破常規、突破傳統,具有敏銳的洞察力、直覺力、豐富的想像力、預測力和捕捉機會的能力等等,從而使思維具有一種超前性、變通性。創造性思維是創造力的核心,具有非常規性和積極主動性兩個根本特點,是創造教育要著力培養的最可貴的思維品質。
創造性技能是反映創造主體行為技巧的動作能力,是在創造智能的控制和約束下形成的,屬於創造性活動的工作機構。具備寬廣而扎實的基礎知識,廣闊的視野,以及善於綜合開拓新領域的能力。良好的創造技能,包括一般工作能力和動手能力,熟練掌握和運用創造技法的能力,創造成果的到達能力(論文寫作)、表現能力(藝術創作)和物化能力(創造設想物化為模型和產品)。創造技能也像其他技能一樣,只有通過訓練和實踐才能真正獲得。
總之,創造性的品格和人生態度,創造性的思維能力,以及從事創造活動的技能,這三者便是創造教育要努力實現的目標。
(3)創造教育環境。
馬克思說:「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人剛出生時的差別是不大的,連哭聲也幾乎一樣。但幾經滄桑、雙鬢斑白之時,他們的能力見識、觀念個性、成就命運卻有天壤之別。其中差別也有賴於人所處的社會生活環境。「桔生淮南則為桔,生於淮北則為枳」。可見,實施創造教育,創設、營造創造性的教育環境有著重要的意義。
如何營造良好的創造教育環境呢?就是要努力創造「無拘無束的氣氛」,讓學生「自由地呼吸」。這種氣氛的內涵應該是民主、自由、平等、和諧,要求管理民主、師生平等、學術自由、教學相長。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學生的「自由精神」。所謂「自由精神」,就是一種敢於沖破舊習慣和舊勢力的力量,它是人的能動反映機能的實現。一個人只有具有「自由精神」才能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
(4)創造教育內容。
心理學研究表明:知識與能力之間存在著極大的相關。知識越豐富,產生重要設想的可能性就越大。正如泰勒所說:「具有豐富知識和經驗的人比只有一種知識經驗的人更容易產生新聯想和獨到的見解。」
基於現代科學和社會發展對人的智能結構的要求,創造教育中既要有自然科學知識的內容,又要有人文科學知識的內容,要從傳授分科知識轉到進行整體知識教育,重視拓寬知識面,盡量開闊思考的領域,培養綜合能力。既要注重基礎知識教育,又要追隨科學發展的新動態,強調讓學生掌握最新科學知識和邊緣學科。另外,還要突出方法論的內容,普及創造學知識,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5)創造教育方法。
我們應該根據人腦生長發育的特點,在不同時期採用不同方法。在創造性的啟蒙時期(3~9歲)以發現教育為主,重點在激發學生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產生好奇的心理,學習發現問題的方法。在創造性的培養期(9~22歲)要注意強化腦的功能,提倡教師、學生共同探究、共同思考問題,培養學生多提問題、多想問題的習慣。在創造性的結實期(22~28歲)要深入鑽研問題,廣泛接觸社會實踐,將所學知識真正運用於社會的生產生活實踐。
總之,一方面教師要啟發性地「教」,不僅要讓學生「學會」,更重要引導學生「會學」。對學生不只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激勵思維,啟發學生善於學習、勤於思考、勇於創造。另一方面學生要創造性地「學」,樹立起批判意識,增強思維的靈活性和深刻性,並進而突破思維定勢的局限,為提高創造力奠定基礎。
(6)創造教育途徑。
首先是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是實施創造教育的主陣地。課堂上,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在開發學生愛學、樂學天地的同時,開發課堂教學效益的最大值。將學習過程從「吸收——儲存——再現」轉向「探索——研討——創造」。不但教給學生各門課程的知識,更要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發現新問題」的能力。因此,要激發學生潛能,教師必須退隱為「導演」,把活躍在舞台上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其次是課外活動。課外活動通常是開展創造教育的重要場所,其優點是可以將課堂上學到的東西運用於實際,可以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可以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動手能力。因而,創造教育的許多成果都是在第二課堂中取得的。
為此,要實施創造教育,擺在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是:如何為培養學生的創造素質提供更廣闊的活動空間,讓學生卸下肩頭沉重的書包,輕輕鬆鬆地投入到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中去。學校應當成立課外興趣小組,開展各種形式的演講比賽、辯論大賽;此外,讀課外書、做讀書卡、練書法、彈琴、畫畫、做家務勞動等應成為學生的必做作業。這樣既豐富了學生業餘生活,又鍛煉了學生的實際能力。
第三是社會活動。實施創造教育不僅是學校的事,也是全社會的事,如果社會能給創造教育提供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對於培養和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也是一條有效的途徑。如現在中央電視台和各種報刊舉辦的各種智力競賽活動,就激起了許多青少年學生的創造慾望和興趣,出現了許多新的創造,取得了明顯的成績。
學生的許多時間並不都是生活在學校,他們作為社會的成員,時時生活在社會的群體中。如果讓他們接觸社會實踐,用自己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中遇到的問題,這不僅為社會實際需要解決了一些困難,而且鍛煉了他們的創新能力。
(7)創造考核制度。
我們的考核制度以往是以分數來衡量學生,以升學率來評價教師和學校的,在有意無意中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創造教育必須建立一套新的評價體系來衡量學生、教師和學校。要把學生的個性、品德、思維方式、學習能力、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等作為評價的重要量值,要把學生有無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作為判斷一名教師、一所學校教育水平的基本標志之一。
學生應當樹立「沒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就不是21世紀的好學生」的觀念,教師和學校應樹立「如果沒有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的人,就是沒有培養出能夠適應21世紀要求的人才,就是教育的失誤」的觀念。學生把培養創造素質作為自己的追求,教師、學校、家長和社會把培養創造人才作為自己的責任,那麼中國的教育就能與世界的教育接軌。
『玖』 創造教育的來源
(1)創造教育的溯源。
據考究,創造教育的思想自古有之,但真正明確提出並具體、系統地實施,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國20世紀30、40年代的一些企業。1933年,美國電氣與電子協會高級會員H·奧肯寫成了發明講義,並向麻省教育部申請在波士頓開辦發明訓練班;1937年,R·史帝文森在通用電氣公司為技術人員開設了創造工程課程。這可認為是創造教育的濫觴。
1938年,美國BBDO廣告公司副總裁奧斯本發明了發明技法「頭腦風暴法」,被稱為創造力開發上的里程碑,奧斯本也被稱為「創造學之父」。10年後在布法羅大學創辦了培訓創造性思維的學校,正式開始進行創造教育。50年代以後,以吉爾伏特為首的一批美國心理學家參與了創造力的研究,創造力與教育的關系受到重視,創造性教學受到關注。由此看來,創造教育源起於企業界、工業界而非教育界。
(2)創造教育的概念及其特點。
創造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我們中小學實施的應是廣義的創造教育,是指根據創造學的基本原理,以培養人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造個性、創新能力為目標,有機結合哲學、教育學、心理學、人才學、生理學、未來學、行為科學等有關學科,全面深入地開發學生潛在創造力,培養創造型人才的一種新型教育。
其主要特點有:突出創造性思維,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為重點;注重個性發展,讓學生的稟賦、優勢和特長得到充分發展,以激發其創造潛能;注意啟發誘導,激勵學生主動思考和分析問題;重視非智力因素。培養學生良好的創新心理素質;強調實踐訓練,全面鍛煉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