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十大發明有什麼,有火葯造紙術還有指南針。還有什麼
一、火葯
北宋年間,火葯在中國已較普遍地用於戰爭。公元1000年,一個名叫唐福的人發明了火蒺藜,在黑火葯方子里加入砒霜、瀝青、鐵蒺藜等製成原始的炸彈。火葯主要原料是木炭,硝石和硫磺,它被火點著或用力敲打之後即刻產生化學反應,生成比原有體積大數千倍的氣體,產生猛烈的爆炸。我國在公元前後就發現或使用這些基本原料,但將它們配製成火葯則是煉丹家的功勞。到唐代末期這三種原料相混的黑火葯方子已經出現。公元1132年南宋人陳規發明了火槍,它是近代槍炮的前身。至公元14世紀初,中國火葯武器的製造和使用技術經由阿拉伯傳入歐洲。
二、活字印刷
公元1040年前後,畢燒土製造了已知的最早的活字。畢升是一位優秀的刻字工人,在長期的刻字實踐中總結出了活字印刷術,其原理與現代印刷術完全相同,分三個步驟:先是制活字,其次是排版,最後是印刷。
活字印刷術在畢之後不斷發展,在活字材料、揀字方法方面都有不斷改進。元代著名農學家王禎創造了木活字印刷術,並於1293年用此法試印了他本人的著作《旌德縣志》,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印了一百部,印刷速度大大提高。
活字印刷術通過維吾爾人傳入高加索,再傳到小亞細亞和埃及的亞里山大里亞以及歐洲。公元1450年以後,歐洲才開始了活字印刷的歷史。
三、指南針
指南針的製造技術在沈括(公元1031—1095年)的《夢溪筆談》中最早提出。沈括指出,在磁石上磨過的小鐵針具有較穩固的磁性,因此決定採用這種人造磁針代替天然磁石製造指向工具。沈括討論了磁針裝置的四種方法,而且他在製造指南針的過程中還發現了磁偏角。他寫道:磁針「常微偏東,不全南也」,這是磁學史上一個重要的發現。有了指南針,遠洋航行才成了可能。所以對早期的航海家來說,指南針是一件無價之寶。
四、船閘
船閘在我國北宋時期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公元1000年前後,在京杭大運河的西河第三堰上創建了一座大型船閘,史稱西河閘,有上下兩個閘門,結構原理與現代船閘相同。此後又在真州、北神、邵伯建立了三個大型船閘,這三個船閘都是在堰埭旁新開運道建閘,與現代在攔河大壩旁建船閘相同。西方到12世紀才在荷蘭出現第一座船閘。
五、算盤
珠算的正式出現並推廣應用是在宋元時期。最詳細記載算盤的製造方法及規格是十五世紀中葉的《魯班木經》。16世紀柯尚遷《數學通軌》(1578年)中有「初定算盤式」,所繪十三檔的珠算盤,其形制與現今通行的算盤相同。明代時珠算開始流行,並因其簡單易學,運算方便而流傳於東亞各國。
六、簡儀
由元代科學家郭守敬於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創造發明。簡儀是類似渾儀的一種天文觀測儀器。由赤道經緯儀、地平經緯儀和日晷三部分組成。儀器除了北天極附近之外,全部天空都可不受遮攔地觀測。簡儀的設計和發明在世界上領先了三百多年。直到1598年丹麥天文學家第谷才製造出能與之相比的儀器。現陳列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一架簡儀,是明正統年間(1437—1442)年所造。
七、煉焦
南宋時期,中國發明了煉焦和用焦炭冶煉金屬,這樣冶煉成的金屬純度大大提高。焦炭是用煤經高溫干餾後所得的固體產物,主要成分為碳,含揮發物(硫分、灰分)很少。用焦炭冶金,保留了煤的長處,避免了煤的缺點。1961年,在廣東新會發掘的南宋咸淳末年(1270年左右)的煉鐵遺址中就有焦炭出土。這是煉焦和用焦炭冶金的最早實物。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煉焦和用焦炭冶金的國家。歐洲人直到18世紀初才知道煉焦並把焦炭用於冶金,比中國晚了400多年。
八、元代大紡車
元代人發明的大紡車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紡車。元人王禎在元貞元年至大德四年(公元1295-1300年)寫成的《農書》中對這種紡車有詳細記載。這種紡車以人力、畜力或水力作動力。與舊紡車相比,紡車的錠子大大增多,達到32枚,生產力顯著提高。原有的腳踏三錠紡車每晝夜紡棉僅七八兩;五錠紡車每晝夜紡麻不到2斤,而大紡車卻可以一晝夜紡麻100斤,大大提高了效率。大紡車的傳動已經採用現在的龍帶式傳動相類似的集體傳動,西方的同類機械要比中國的這種水力大紡車晚幾個世紀。
九、人工全合成牛胰島素
由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鈕經義等人,於1965年獲得人工全合成牛胰島素。經鑒定,人工全合成的牛胰島素其結構、生物活性、物理化學性質、結晶形狀,都和天然牛胰島素完全一樣,這是世界上人工合成蛋白質首次獲得成功。人工全合成牛胰島素的成功,標志著人類在探索生命奧秘的征途中向前跨進了重要的一步,為世界蛋白質的基礎研究和實際應用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十、秈型雜交水稻
1973年由全國雜交水稻科研協作組袁隆平等發明。獲1981年國家發明特等獎。該項發明是利用普通野生稻的雄性不育株作母本,矮桿秈稻為父本,經過連續回交,育成二九南一號、V20、珍珠97等保持系及其同型不育系。通過廣泛地測交篩選,選育一批優良恢復系,完成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三系」配套,配製南優二號、三號;秈優二號、三號,V優6號等雜交組合,還研究出一整套有關雜交稻繁殖制種和雜種一代的高產栽培技術。1980年,該發明作為中國第一項農業技術轉讓給美國。
『貳』 十大發明有什麼
改變世界的十大科技發明:蒸汽機、火車、電話、X光、汽車、盤尼西林、火箭、計算機、DNA、宇宙飛船。
中國只有四大發明:造紙術、印刷術、火葯。
『叄』 +大發明
千年十大發明
中國部分
火葯
北宋年間,火葯在中國已較普遍地用於戰爭。公元1000年,一個名叫唐福的人發明了火蒺藜,在黑火葯方子里加入砒霜、瀝青、鐵蒺藜等製成原始的炸彈。火葯主要原料是木炭,硝石和硫磺,它被火點著或用力敲打之後即刻產生化學反應,生成比原有體積大數千倍的氣體,產生猛烈的爆炸。我國在公元前後就發現或使用這些基本原料,但將它們配製成火葯則是煉丹家的功勞。到唐代末期這三種原料相混的黑火葯方子已經出現。公元1132年南宋人陳規發明了火槍,它是近代槍炮的前身。至公元14世紀初,中國火葯武器的製造和使用技術經由阿拉伯傳入歐洲。
活字印刷
公元1040年前後,畢燒土製造了已知的最早的活字。畢升是一位優秀的刻字工人,在長期的刻字實踐中總結出了活字印刷術,其原理與現代印刷術完全相同,分三個步驟:先是制活字,其次是排版,最後是印刷。
活字印刷術在畢之後不斷發展,在活字材料、揀字方法方面都有不斷改進。元代著名農學家王禎創造了木活字印刷術,並於1293年用此法試印了他本人的著作《旌德縣志》,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印了一百部,印刷速度大大提高。
活字印刷術通過維吾爾人傳入高加索,再傳到小亞細亞和埃及的亞里山大里亞以及歐洲。公元1450年以後,歐洲才開始了活字印刷的歷史。
指南針
指南針的製造技術在沈括(公元1031—1095年)的《夢溪筆談》中最早提出。沈括指出,在磁石上磨過的小鐵針具有較穩固的磁性,因此決定採用這種人造磁針代替天然磁石製造指向工具。沈括討論了磁針裝置的四種方法,而且他在製造指南針的過程中還發現了磁偏角。他寫道:磁針「常微偏東,不全南也」,這是磁學史上一個重要的發現。有了指南針,遠洋航行才成了可能。所以對早期的航海家來說,指南針是一件無價之寶。
船閘
船閘在我國北宋時期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公元1000年前後,在京杭大運河的西河第三堰上創建了一座大型船閘,史稱西河閘,有上下兩個閘門,結構原理與現代船閘相同。此後又在真州、北神、邵伯建立了三個大型船閘,這三個船閘都是在堰埭旁新開運道建閘,與現代在攔河大壩旁建船閘相同。西方到12世紀才在荷蘭出現第一座船閘。
算盤
珠算的正式出現並推廣應用是在宋元時期。最詳細記載算盤的製造方法及規格是十五世紀中葉的《魯班木經》。16世紀柯尚遷《數學通軌》(1578年)中有「初定算盤式」,所繪十三檔的珠算盤,其形制與現今通行的算盤相同。明代時珠算開始流行,並因其簡單易學,運算方便而流傳於東亞各國。
簡儀
由元代科學家郭守敬於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創造發明。簡儀是類似渾儀的一種天文觀測儀器。由赤道經緯儀、地平經緯儀和日晷三部分組成。儀器除了北天極附近之外,全部天空都可不受遮攔地觀測。簡儀的設計和發明在世界上領先了三百多年。直到1598年丹麥天文學家第谷才製造出能與之相比的儀器。現陳列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一架簡儀,是明正統年間(1437—1442)年所造。
煉焦
南宋時期,中國發明了煉焦和用焦炭冶煉金屬,這樣冶煉成的金屬純度大大提高。焦炭是用煤經高溫干餾後所得的固體產物,主要成分為碳,含揮發物(硫分、灰分)很少。用焦炭冶金,保留了煤的長處,避免了煤的缺點。1961年,在廣東新會發掘的南宋咸淳末年(1270年左右)的煉鐵遺址中就有焦炭出土。這是煉焦和用焦炭冶金的最早實物。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煉焦和用焦炭冶金的國家。歐洲人直到18世紀初才知道煉焦並把焦炭用於冶金,比中國晚了400多年。
元代大紡車
元代人發明的大紡車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紡車。元人王禎在元貞元年至大德四年(公元1295-1300年)寫成的《農書》中對這種紡車有詳細記載。這種紡車以人力、畜力或水力作動力。與舊紡車相比,紡車的錠子大大增多,達到32枚,生產力顯著提高。原有的腳踏三錠紡車每晝夜紡棉僅七八兩;五錠紡車每晝夜紡麻不到2斤,而大紡車卻可以一晝夜紡麻100斤,大大提高了效率。大紡車的傳動已經採用現在的龍帶式傳動相類似的集體傳動,西方的同類機械要比中國的這種水力大紡車晚幾個世紀。
人工全合成牛胰島素
由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鈕經義等人,於1965年獲得人工全合成牛胰島素。經鑒定,人工全合成的牛胰島素其結構、生物活性、物理化學性質、結晶形狀,都和天然牛胰島素完全一樣,這是世界上人工合成蛋白質首次獲得成功。人工全合成牛胰島素的成功,標志著人類在探索生命奧秘的征途中向前跨進了重要的一步,為世界蛋白質的基礎研究和實際應用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秈型雜交水稻
1973年由全國雜交水稻科研協作組袁隆平等發明。獲1981年國家發明特等獎。該項發明是利用普通野生稻的雄性不育株作母本,矮桿秈稻為父本,經過連續回交,育成二九南一號、V20、珍珠97等保持系及其同型不育系。通過廣泛地測交篩選,選育一批優良恢復系,完成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三系」配套,配製南優二號、三號;秈優二號、三號,V優6號等雜交組合,還研究出一整套有關雜交稻繁殖制種和雜種一代的高產栽培技術。1980年,該發明作為中國第一項農業技術轉讓給美國。
轉載於《龍城青年》雜志
『肆』 中國水泥發展史的作者簡介
王燕謀,男,1932年11月生,江蘇省張家港市人。
1956年畢業於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化工系本科,1958年底赴蘇聯列寧格勒建工學院(現俄羅斯聖·彼得堡建築大學)留學.1962年獲蘇聯技術科學副博士學位(相當美國哲學博士)。
大學畢業後在中國建築材料科學研究院工作,留學蘇聯歸國後仍回到研究院工作,歷任水泥工藝室負責人、水泥研究所負責人、副院長和院長等職務,獲工程師、高級工程師等職稱。1982年調國家建築材料工業局工作,歷任副局長、局長等職務。
曾任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硅酸鹽學會第五屆理事會理事長,國家建築材料工業局第二、三、四屆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
在中國建材研究院工作期間,參加試制大壩水泥;主持研究油井水泥緩凝機理;指導研究開發硫鋁酸鹽水泥、鐵鋁酸鹽水泥和玻璃纖維增強水泥;主管水泥預分解窯試驗項目。1978年到1979年曾被借調到國家建材總局任引進辦公室負責人,組織引進國外日產4 000噸熟料水泥新型干法成套設備,用於冀東水泥廠和寧國水泥廠建設。
在國家建材局工作期間,主持研究制訂和組織實施中國建材工業技術政策;決策建設水泥新型干法、玻璃浮法、建築陶瓷自動流水作業和玻璃纖維萬噸池窯拉絲等主要建材產品新技術示範生產線;領導制訂和實施建材工業「出口、節能、調整」發展方針;倡導和啟動牆體材料革新和建築節能;重點推進水泥預分解窯新型干法的發展,決定引進水泥新型干法設備設計和製造專利技術,提出和領導實施水泥T型發展出略;按中共中央十四屆三中全會精神積極推進國家重點大中型建材企業改革。
1994年卸任國家建材工業局局長職務後,任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專家委員會顧問、中國投資協會特邀顧問、中國建材協會名譽會長和中國水泥協會高級顧問等職,繼續幫助建材企業改革和發展。
參加試制大壩水泥,獲全國科技大會獎;主持研究油井水泥緩凝機理,獲建材部科技大會獎;指導研究開發鐵鋁酸鹽水泥.獲國家發明二等獎;主持研究制訂中國建材工業技術政策,取得顯著成效,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著作有:著《中國建築材料工業概論》;合著《硫鋁酸鹽水泥》;編著《中國玻璃纖維增強水泥》;主編《當代中國的建築材料工業》;主編《新中國建築材料工業的創業者》。
『伍』 徐世元 是誰
徐世元,男,福建省莆田市人,1963年9月出生,中共黨員,高級工程師、注冊監理工程師。現任福建棉花灘水電開發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兼任福建省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副秘書長。。
主要發表論文或著作
1、基於雙層增量動態規范法的機組負荷最優分配系統,《華電技術》, 2012年第1期,獨著
2、福建省古田溪三級大壩補強加固,《大壩與安全》,2003年第6期,獨著
3、古田溪一級大壩觀測系統改造,《大壩觀測與土工測試》, 1997年第4期,2
4、古田溪一級大壩變形性態分析,《大壩監測技術》,2000第3期,4
5、大壩安全風險的量化分析研究,《大壩監測技術》,2005年第2期 ,3
6、SYSTEMATIC RENOVATION OF GUTIANXI HYDROELECTRIC POWER STATION 《CSHEE》,中國水力發電》,2004年,1
6、古田溪三級大壩安全穩定分析,《福建水力發電》,1998年1期,獨著
7、古田溪三級電站大壩壩基狀態分析與帷幕補強加固,《水電自動化與大壩監測》,ISSN 1671-3893,CN 32-1641/TV,1998年02期,獨著
8、古田溪一級大壩受力復雜壩段有限元應力分析,《大壩與安全》,1889年1~2期,獨著
9、古田溪一級大壩運行及維護情況介紹,《水力發電》, 1990年第8期,2
10、古田溪水力發電廠匹配性整體改造研究,《福建水力發電》, 2004年第1期,1
11、古田溪二級大壩補強加固,《福建水力發電》,2006年第1期,獨著
12、古田溪三級大壩老化病害及其治理《水力發電》,2003年第6期,2
13、古田溪一級水庫提高汛限水位研究,《福建水力發電》,,2003年第1期,2
14、大壩安全分析中的專家權重問題,《水利與建築工程學報》, 2004年1期,3
15、古田溪一級大壩水平位移監控指標擬定,《水電能源科學》, 2000年3期,5
主要獲獎情況
**.科技進步獎等技術類**
2007年獲華電集團公司科技進步二等獎(古田溪三級大壩老化病害研究與治理)
2009年獲華電集團公司科技進步三等獎(大壩安全管理信息導航系統研究與應用)
2010年獲華電集團公司科技進步三等獎(水電站水庫氣象保障服務系統研製)
2011年獲華電集團公司科技進步三等獎(水電機組一次調頻關鍵技術研究)
1994年獲省電力工業局科技進步二等獎(全國首座古田一級大壩安全定期檢查)
2011年獲海峽兩岸職工創新成果金獎(棉花灘電廠進廠公路地災機理研究與治理)
2011年獲全國電力行業與企業文化優秀成果獎(培育「岩」文化 塑造「MHT」管理模式)
2002年獲福建省總工會福建省「十佳」合理化建議(優化水庫調度 節水增發電量)
2004年獲中國水力發電學會優秀學術論文一等獎(大壩安全量化分析)
2003年獲福建省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優秀學術論文一等獎(福建古田溪一級水庫提高汛限水位研究與效益分析)
**行政類**
2005年度獲得中國華電集團公司科技先進工作者
2011年度獲得中國華電集團公司安全生產生進個人
2011年獲中共龍岩市委、龍岩市人民政府福建省龍岩市首屆優秀人才
2004年獲華電福建發電有限公司安全生產突出貢獻獎
2001年獲國家電力公司1996~2000年度安全生產先進生產者
2011年獲得華電福建分公司黨組2010-2011年度優秀共產黨員
1998年獲福建省電力工業局防汛抗洪先進個人
2008年獲全國優秀質量管理(中國質量協會 中華全國總工會 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共青團中央)
2008年獲福建省古田縣人民政府經濟創新能手
2009年獲福建省生產技術情報網福建省生產技術情報網活動先進個人
『陸』 20世紀中國的六項重大發明創造
1,1964年10月16日,15時,中國原子彈爆炸成功。根據解密的資料,為了這顆原子彈的爆炸,中國一共花費了28億人民幣。
2,1967年6月17日,中國又成功地進行了首次氫彈試驗,打破了超級大國的核壟斷、核訛詐政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作出了巨大貢獻。
3,1965年,完成結晶牛胰島素的合成,它有著極為深遠的意義。由於蛋白質和核酸兩類生物高分子有生命現象中所起的主要作用,人工合成了第一個具有生物活力的蛋白質,便突破了一般有機化合物領域到信息量集中的生物高分子領域之間的界限,在人類認識生命現象的漫長過程中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最後,合成胰島素工作的簡報發表於1965年《中國科學》(Science China)。
胰島素的全合成開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質的時代。結構與功能研究、晶體結構測定等結構生物學亦從此開始。多肽激素與類似物的合成,在闡明作用機理方面提供了嶄新的有效途徑,並為我國多肽合成制葯工業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4,袁隆平發明雜交水稻。在他撰寫的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了:「要想利用水稻雜種優勢,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他的理論與研究實踐是對經典遺傳學理論的挑戰,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種優勢」的傳統觀點,極大地豐富了作物遺傳育種的理論和技術。
袁隆平解決了三系法雜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難題。一是提出用「野生稻與栽培稻進行遠緣雜交」的技術方案,終於找到了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徑,於1973年實現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復系的「三系」配套。二是育成強優勢的雜交水稻「南優2號」等一批組合,並在生產上大面積應用,成為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三是突破了制種關,過去的研究認為,水稻異交率僅2.4%,雜種一代種子產量極低,離生產要求相距甚遠,而袁隆平領導的課題組成功地解決了這一難題,制種產量逐漸提高,現在高的已達畝產300公斤以上。
5,1943年我國化學工程專家侯德榜創立侯氏制鹼法,是將氨鹼法和合成氨法兩種工藝聯合起來,同時生產純鹼和氯化銨兩種產品的方法。原料是食鹽水、氨氣和二氧化碳-合成氨廠用水煤氣製取氫氣時的廢氣。此方法提高了食鹽利用率,縮短了生產流程,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降低了純鹼的成本,克服了氨鹼法的不足,曾在全球享有盛譽,得到普遍採用。變換氣制鹼的聯鹼工藝,是我國獨創,具有顯著的節能效果。
侯德榜是我國化學工業的奠基人,純鹼工業的創始人。他發明的「侯氏制鹼法」使合成氨和制鹼兩大生產體系有機地結合起來,在人類化學工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在學術界也獲得了相當高的評價。
6,1975年5月北京大學漢字信息處理研究室,由王選教授等主持工作,綜合運用精深的數學、計算機等多學科知識,歷經15個寒暑,研製開發成功「華光激光照排系統」,為世界上最浩繁的文字──漢字告別鉛字印刷開辟了通暢大道。對實現中國新聞出版印刷領域的現代化具有重大意義。它引起當代世界印刷界的驚嘆,被譽為中國印刷技術的再次革命。
(6)2017年大壩協會發明獎擴展閱讀:
侯氏制鹼法的發展歷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中國從歐洲進口純鹼的道路被阻斷,而當時壟斷中國純鹼市場的英國卜內門洋鹼公司卻囤積居奇,鹼價暴漲。看到這種情況,范旭東先生於1917年在實驗室成功制出了鹼。1920年成立「永利制鹼公司」,1922年請來侯德榜先生作為技術指導,他全身心的投入制鹼工藝和設備的改進上,終於摸索出了索爾維法的各項生產技術。
1924年8月,塘沽鹼廠正式投產。1926年,中國生產的「紅三角」牌純鹼在美國費城的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金質獎章。產品不但暢銷國內,而且遠銷日本和東南亞。
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侵華戰爭,把工廠遷到四川,新建了永利川西化工廠。
制鹼的主要原料是食鹽,也就是氯化鈉,而四川的鹽都是井鹽,要用竹筒從很深很深的井底一桶桶吊出來。由於濃度稀,還要經過濃縮才能成為原料,這樣食鹽成本就高了。另外,索爾維制鹼法的致命缺點是食鹽利用率不高,也就是說有30%的食鹽要白白地浪費掉,這樣成本就更高了,所以侯德榜決定不用索爾維制鹼法,而另闢新路。
他首先分析了索爾維制鹼法的缺點,發現主要在於原料中各有一半的比分沒有利用上,只用了食鹽中的鈉和石灰中碳酸根,二者結合才生成了純鹼。食鹽中另一半的氯和石灰中的鈣結合生成了氯化鈣,這個產物都沒有利用上。
後來他終於想到,能否把索爾維制鹼法和合成氨法結合起來,也就是說,制鹼用的氨和二氧化碳直接由氨廠提供,濾液中的氯化銨加入食鹽水,讓它沉澱出來。這氯化銨既可作為化工原料,又可以作為化肥,這樣可以大大地提高食鹽的利用率,還可以省去許多設備,例如石灰窯、化灰桶、蒸氨塔等。於是他又帶領技術人員,做起了實驗。一直進行了500多次試驗,還分析了2000多個樣品,才把試驗搞成功,使設想成為了現實。
這個制鹼新方法被命名為「聯合制鹼法」,它使鹽的利用率從原來的70%一下子提高到96%。此外,污染環境的廢物氯化鈣成為對農作物有用的化肥——氯化銨,還可以減少1/3設備,所以它的優越性大大超過了索爾維制鹼法,從而開創了世界制鹼工業的新紀元。
『柒』 設計三峽大壩的設計師獲獎設計師 名單
三峽大壩的設計者(總工程師)鄭守仁。
曾經歷過葛洲壩、隔河岩等中國水電工程洗禮的鄭守仁院士,自1993年開始駐守三峽工地,擔負起三峽工程的設計總成、現場勘測、設計科研等重任。17年後,三峽工程將於26日首次蓄水至175米高程,實現正常運行下的最高蓄水目標。
三峽工程的建設方針是「一級開發、一次建成、分期蓄水、連續移民」。實際運行中,三峽水庫於2003年6月首次蓄至135米水位,工程進入圍堰擋水發電期;2006年汛後蓄至156米,工程進入初期運行期;2008年和2009年兩次進行175米試驗性蓄水,但分別只蓄至172.8米和171.43米。
在2017年7月8日於捷克布拉格召開的國際大壩委員會第85屆執行會議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鄭守仁榮獲國際大壩委員會終身成就獎。
如需了解更多建築設計、水利工程等相關內容,可到造價通雲知平台獲取!
『捌』 對人類社會影響深遠的發明有哪些
第一名:萊昂納多·達·芬奇(義大利)
最著名的發明:計算器
提到達·芬奇和他的發明時,你最好問這樣的問題:「什麼東西不是他發明的?」因為他發明的東西實在太多了。達·芬奇的工作日誌里繪有許多東西的設計圖,但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計算器的設計。試想如果缺少簡單的復雜的數學運算,那科學將會是什麼樣子。
達·芬奇堪稱文藝復興開山鼻祖,他能畫(比如傑作《蒙娜麗莎》),能雕塑,也能發明。他那至今令全世界著迷的日記,描繪勾勒了從人體到直升機和坦克的很多事物。
最酷的事實:達·芬奇日記長達13000多頁,至今仍在影響科學研究。2005年,一名英國外科醫生還利用達·芬奇設計的方法做心臟修復手術,這件事情本身就讓人吃驚,你若知道達·芬奇當時連人體循環系統工作機理的一點概念都沒有時,那簡直就是驚詫了。
第二名:尼古拉·特斯拉(美國)
最著名的發明:無線電
雖然尼古拉·特斯拉生前沒有因此得到認可,但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最終還是肯定了他的專利申請,確認是他而不是馬可尼發明了無線電。
特斯拉也許就是為標新立異而生的。雖然他發明的一種稱做「交流電」的輸電方法應用至今,其實他研究的焦點集中於電的理論應用(遺憾的是許多研究成果仍停留在繪圖板上)。就是這個總是自己製作實驗設備(比如用來聚集電能的著名的特斯拉線圈)的特斯拉,提出了范圍涉及從X射線到地震儀的一系列觀點。
最酷的事實:特斯拉直到生命快要結束時還在研究一種致命射線。他的觀點聽起來有點象科幻故事,美國聯邦調查局確實也看不出什麼有趣的東西,結果胡佛總統只好下令將特斯拉的科研資料收走並宣布為「絕密」。
第三名:亞歷山德羅·伏特(義大利)
最著名的發明:電池
伏特雖然沒有發現電,但是他卻想出了一個可將電攜帶的好點子。要知道「伏特電池」可是現代電池的先驅。
伏特一生職業都在搞電的東西。早期他發明了起電盤(即一次充電單板電容),一年之後致力於封閉室燃氣點火發電實驗,在此過程中他發現了沼氣(甲烷),即今天家庭普遍使用的一種氣體。然而真正使其出名的卻是「伏特電池」,其實就是一堆鋅片和銅片交互排列,再加上兩種金屬片之間為增強導電性而浸了鹽水的布料而已。但就是這種粗陋的電池向世界展示了如何利用金屬-化學組合生電的奧秘。
最酷的事實:1810年,拿破崙授予伏特伯爵稱號,以表彰這位偉大的義大利發明家。但榮譽並未就此打住,1881年,以其名字作為電壓的單位「伏特」。
第四名:亞歷山大·貝爾(英國)
最著名的發明:電話
「你能聽到我講話嗎?」
「是的!」
我們能聽到對方講話,多虧了亞歷山大·貝爾發明的電話。
現在有那麼多的電話提供商,但正是亞歷山大·貝爾的功勞造就了世界第一個(也是實力最強的)電話公司——貝爾電話公司。貝爾並不只是個單打一的奇才,他的研究思想涉及空調(實際上他在自己屋裡就搞了原始的空調系統)、水翼船及信息磁存概念(該概念導致生前從未見到的創新發明——電腦)等。
最酷的事實:亞歷山大·貝爾還是世界上第一個金屬探測器的發明者,他組裝這個裝置是為了發現美國總統詹姆士·加菲爾德體內的子彈。結果探測器倒是能工作,不過就是定不出子彈的位置,因為檢查時加菲爾德總統躺在了一張金屬架床上。
第五名:艾薩克·牛頓(英國)
最著名的發明:微積分
如果你費好大勁總算上完了高等數學課程,那你或許就不會是艾薩克·牛頓爵士的熱心崇拜者,因為你遇到的難題基本上就是他的錯——是他發明了微積分。
如果你現在學習物理,無論是談到重力問題(一個蘋果從樹上下落的故事,不管真假,確是一個有力的例證),還是光線和光學原理,你還得從艾薩克·牛頓爵士的研究成果開始。牛頓第一個提出「光是由粒子構成的」,這原理讓他研製出了反射望遠鏡(如今以他的名字命名)。此外,牛頓還在聲、熱原理研究方面作出了貢獻。
最酷的事實:人們很容易認為科學家就是一群不問世事的實驗室「耗子」,不過牛頓是個例外:他曾給英格蘭國王當了將近兩年的法官,干著處決假幣偽造者的買賣。他這段法律生涯快結束的時候,手下還有10個待處決的罪犯。
第六名:霍華德·休斯(美國)
最著名的發明:改進飛機設計
霍華德·休斯並沒有發明飛機,他作為「環球航空公司(TWA)之父」主要寫了些關於航空公司的書籍。如今環球航空公司雖已成歷史,但航空旅遊業多虧有了霍華德·休斯才興旺發達。
他曾經對客機提出了一系列的創新設計。比如他重新設計了「H-1」,使可收放式起落架、連桿和連接件等收進機體內部,從而減小了飛行中的空氣阻力。這種創新改進對二戰時期的一系列戰斗機設計都有影響。
說霍華德·休斯是個怪人那是貶損他。他可是出身於著名發明家之家,其父親老休斯發明的油井鑽頭可讓採油設備採到了以前人們接觸不到的資源。霍華德·休斯晚年低調隱居,在年輕風光之時卻是征服航空界和好萊塢的大人物。無論是開發水陸兩棲飛機,還是幽會好萊塢紅星凱瑟琳·赫本或貝蒂·戴維斯,他總是那樣我行我素。
最酷的事實:1972年,休斯受雇於美國中情局,為中情局的一次行動打掩護。這次代號為「珍妮佛計劃」的行動,目的是打撈在夏威夷海域沉沒的蘇聯潛艇。這次行動的效果有限。1975年,一名強盜搞走了休斯的一些秘密資料,將其與中情局的瓜葛抖了出來。
第七名:本傑明·富蘭克林(美國)
最著名的發明:雙焦距眼鏡
我們都知道閱讀是根本,但看卻是讀的先決條件。多虧了本傑明·富蘭克林發明的雙焦距眼鏡,即使視力低於20/20的人也能瀏覽網站的網頁。在寫作《可憐的理查得編年史》,幫美國贏得法國的承認(此舉可是扭轉了美國革命的形勢)和到處對女人大獻殷勤的當空兒,富蘭克林還是對科學做出了相當重要的貢獻。我們許多人或許記得社會研究課程里描繪他在暴風雨中放風箏的畫面。這個實驗讓富蘭克林了解到許多電的知識,也給我們帶來了避雷針。
最酷的事實:發明家和「種馬」(愛對女人大獻殷勤的男人)往往不會扯到同一個人身上,但本傑明·富蘭克林卻是個例外。他是他那個時代最能對女人大獻殷勤的男人,而且他在法國女人中的好人緣也確實有利於美國事業。
第八名:詹姆斯·瓦特(英國)
最著名的發明:改進型蒸汽機
今天我們是不會把蒸汽當作主要能源了,可回到工業革命早期,蒸汽卻是大出風頭的時候。詹姆斯·瓦特花了大量時間改進蒸汽機,驅動世界向前進步。
瓦特雖沒有發明蒸汽機,但卻能讓蒸汽機為人工作。事實上,正是瓦特的創新改進使世界發生了從農業為主到工業為主的重大轉變。除對動力和機器做出如此大貢獻外,瓦特還發明了旋轉機和一種可自動調整機器轉速的被稱作「飛球」的裝置。
最酷的事實:功率的單位「瓦特」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他一直被公認為是世界最偉大工程師。
第九名:約翰內斯·古騰堡(德國)
最著名的發明:現代印刷術
約翰內斯·古騰堡要把所有的小東西拼湊一起,做成了一台活字印刷機。在你意識到他的印刷術可能會掀起一場信息革命這樣的事實之前,你覺得他的想法似乎有點不那麼偉大。
我們誰也不知道《聖經》出自何人之手,但知道其出版發行者的名字:古騰堡。沒錯,此前中國人活字印刷已用了幾百年,但古騰堡是第一個將字印成書籍出版,而不是絲帛書。這項創新使范圍更廣的人能夠接觸到知識,從而催生了「啟蒙時代」。古騰堡作為發明家數一數二,但作為一名商人卻是倒霉蛋。他的印刷術改變了世界,但這並沒有讓他發財,而且在一場狀告自己出資人的官司中,他連這項技術的發明權也丟掉了。
最酷的事實:在債務纏身的困境中,古騰堡靠給美因茨大主教「打工」艱難度過晚年,大主教給他提供食宿,以幫他戒掉嗜飲惡習。
第十名:托馬斯·愛迪生(美國)
最著名的發明:燈泡
再沒有比燈泡更能代表創新的發明了。事實上,愛迪生的發明對世界造成如此深遠的影響,以至於被戲稱為所有偉大思想的象徵。
人們一想到愛迪生很容易把目光聚到燈泡上(他實際改進並使之可行的一個發明設計),其實他真正的意圖是給燈泡通電讓其發光。1882年,愛迪生創建了世界第一個輸電公司,將電送往曼哈頓區的59家消費者。在JP摩根和范德爾比特家族財團的支持下,愛迪生也利用自己的知識給世界提供了早期版本的股票機。
最酷的事實:愛迪生的晚年迷上了一種流行的時尚節食法,即每3小時只喝1品脫牛奶。好在愛迪生沒有將他的知識用在人體生命科學領域。
中國的十大發明
1.火葯
北宋年間,火葯在中國已較普遍地用於戰爭。公元1000年,一個名叫唐福的人發明了火蒺藜,在黑火葯方子里加入砒霜、瀝青、鐵蒺藜等製成原始的炸彈。火葯主要原料是木炭,硝石和硫磺,它被火點著或用力敲打之後即刻產生化學反應,生成比原有體積大數千倍的氣體,產生猛烈的爆炸。我國在公元前後就發現或使用這些基本原料,但將它們配製成火葯則是煉丹家的功勞。到唐代末期這三種原料相混的黑火葯方子已經出現。公元1132年南宋人陳規發明了火槍,它是近代槍炮的前身。至公元14世紀初,中國火葯武器的製造和使用技術經由阿拉伯傳入歐洲。
2.活字印刷
公元1040年前後,畢燒土製造了已知的最早的活字。畢升是一位優秀的刻字工人,在長期的刻字實踐中總結出了活字印刷術,其原理與現代印刷術完全相同,分三個步驟:先是制活字,其次是排版,最後是印刷。
活字印刷術在畢之後不斷發展,在活字材料、揀字方法方面都有不斷改進。元代著名農學家王禎創造了木活字印刷術,並於1293年用此法試印了他本人的著作《旌德縣志》,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印了一百部,印刷速度大大提高。
活字印刷術通過維吾爾人傳入高加索,再傳到小亞細亞和埃及的亞里山大里亞以及歐洲。公元1450年以後,歐洲才開始了活字印刷的歷史。
3.指南針
指南針的製造技術在沈括(公元1031—1095年)的《夢溪筆談》中最早提出。沈括指出,在磁石上磨過的小鐵針具有較穩固的磁性,因此決定採用這種人造磁針代替天然磁石製造指向工具。沈括討論了磁針裝置的四種方法,而且他在製造指南針的過程中還發現了磁偏角。他寫道:磁針「常微偏東,不全南也」,這是磁學史上一個重要的發現。有了指南針,遠洋航行才成了可能。所以對早期的航海家來說,指南針是一件無價之寶。
4.船閘
船閘在我國北宋時期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公元1000年前後,在京杭大運河的西河第三堰上創建了一座大型船閘,史稱西河閘,有上下兩個閘門,結構原理與現代船閘相同。此後又在真州、北神、邵伯建立了三個大型船閘,這三個船閘都是在堰埭旁新開運道建閘,與現代在攔河大壩旁建船閘相同。西方到12世紀才在荷蘭出現第一座船閘。
5.算盤
珠算的正式出現並推廣應用是在宋元時期。最詳細記載算盤的製造方法及規格是十五世紀中葉的《魯班木經》。16世紀柯尚遷《數學通軌》(1578年)中有「初定算盤式」,所繪十三檔的珠算盤,其形制與現今通行的算盤相同。明代時珠算開始流行,並因其簡單易學,運算方便而流傳於東亞各國。
6.簡儀
由元代科學家郭守敬於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創造發明。簡儀是類似渾儀的一種天文觀測儀器。由赤道經緯儀、地平經緯儀和日晷三部分組成。儀器除了北天極附近之外,全部天空都可不受遮攔地觀測。簡儀的設計和發明在世界上領先了三百多年。直到1598年丹麥天文學家第谷才製造出能與之相比的儀器。現陳列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一架簡儀,是明正統年間(1437—1442)年所造。
7.煉焦
南宋時期,中國發明了煉焦和用焦炭冶煉金屬,這樣冶煉成的金屬純度大大提高。焦炭是用煤經高溫干餾後所得的固體產物,主要成分為碳,含揮發物(硫分、灰分)很少。用焦炭冶金,保留了煤的長處,避免了煤的缺點。1961年,在廣東新會發掘的南宋咸淳末年(1270年左右)的煉鐵遺址中就有焦炭出土。這是煉焦和用焦炭冶金的最早實物。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煉焦和用焦炭冶金的國家。歐洲人直到18世紀初才知道煉焦並把焦炭用於冶金,比中國晚了400多年。
8.元代大紡車
元代人發明的大紡車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紡車。元人王禎在元貞元年至大德四年(公元1295-1300年)寫成的《農書》中對這種紡車有詳細記載。這種紡車以人力、畜力或水力作動力。與舊紡車相比,紡車的錠子大大增多,達到32枚,生產力顯著提高。原有的腳踏三錠紡車每晝夜紡棉僅七八兩;五錠紡車每晝夜紡麻不到2斤,而大紡車卻可以一晝夜紡麻100斤,大大提高了效率。大紡車的傳動已經採用現在的龍帶式傳動相類似的集體傳動,西方的同類機械要比中國的這種水力大紡車晚幾個世紀。
9.人工全合成牛胰島素
由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鈕經義等人,於1965年獲得人工全合成牛胰島素。經鑒定,人工全合成的牛胰島素其結構、生物活性、物理化學性質、結晶形狀,都和天然牛胰島素完全一樣,這是世界上人工合成蛋白質首次獲得成功。人工全合成牛胰島素的成功,標志著人類在探索生命奧秘的征途中向前跨進了重要的一步,為世界蛋白質的基礎研究和實際應用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10秈型雜交水稻
1973年由全國雜交水稻科研協作組袁隆平等發明。獲1981年國家發明特等獎。該項發明是利用普通野生稻的雄性不育株作母本,矮桿秈稻為父本,經過連續回交,育成二九南一號、V20、珍珠97等保持系及其同型不育系。通過廣泛地測交篩選,選育一批優良恢復系,完成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三系」配套,配製南優二號、三號;秈優二號、三號,V優6號等雜交組合,還研究出一整套有關雜交稻繁殖制種和雜種一代的高產栽培技術。1980年,該發明作為中國第一項農業技術轉讓給美國。
『玖』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十項發明
火葯
北宋年間,火葯在中國已較普遍地用於戰爭。公元1000年,一個名叫唐福的人發明了火蒺藜,在黑火葯方子里加入砒霜、瀝青、鐵蒺藜等製成原始的炸彈。火葯主要原料是木炭,硝石和硫磺,它被火點著或用力敲打之後即刻產生化學反應,生成比原有體積大數千倍的氣體,產生猛烈的爆炸。我國在公元前後就發現或使用這些基本原料,但將它們配製成火葯則是煉丹家的功勞。到唐代末期這三種原料相混的黑火葯方子已經出現。公元1132年南宋人陳規發明了火槍,它是近代槍炮的前身。至公元14世紀初,中國火葯武器的製造和使用技術經由阿拉伯傳入歐洲。
活字印刷
公元1040年前後,畢燒土製造了已知的最早的活字。畢升是一位優秀的刻字工人,在長期的刻字實踐中總結出了活字印刷術,其原理與現代印刷術完全相同,分三個步驟:先是制活字,其次是排版,最後是印刷。
活字印刷術在畢之後不斷發展,在活字材料、揀字方法方面都有不斷改進。元代著名農學家王禎創造了木活字印刷術,並於1293年用此法試印了他本人的著作《旌德縣志》,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印了一百部,印刷速度大大提高。
活字印刷術通過維吾爾人傳入高加索,再傳到小亞細亞和埃及的亞里山大里亞以及歐洲。公元1450年以後,歐洲才開始了活字印刷的歷史。
指南針
指南針的製造技術在沈括(公元1031—1095年)的《夢溪筆談》中最早提出。沈括指出,在磁石上磨過的小鐵針具有較穩固的磁性,因此決定採用這種人造磁針代替天然磁石製造指向工具。沈括討論了磁針裝置的四種方法,而且他在製造指南針的過程中還發現了磁偏角。他寫道:磁針「常微偏東,不全南也」,這是磁學史上一個重要的發現。有了指南針,遠洋航行才成了可能。所以對早期的航海家來說,指南針是一件無價之寶。
船閘
船閘在我國北宋時期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公元1000年前後,在京杭大運河的西河第三堰上創建了一座大型船閘,史稱西河閘,有上下兩個閘門,結構原理與現代船閘相同。此後又在真州、北神、邵伯建立了三個大型船閘,這三個船閘都是在堰埭旁新開運道建閘,與現代在攔河大壩旁建船閘相同。西方到12世紀才在荷蘭出現第一座船閘。
算盤
珠算的正式出現並推廣應用是在宋元時期。最詳細記載算盤的製造方法及規格是十五世紀中葉的《魯班木經》。16世紀柯尚遷《數學通軌》(1578年)中有「初定算盤式」,所繪十三檔的珠算盤,其形制與現今通行的算盤相同。明代時珠算開始流行,並因其簡單易學,運算方便而流傳於東亞各國。
簡儀
由元代科學家郭守敬於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創造發明。簡儀是類似渾儀的一種天文觀測儀器。由赤道經緯儀、地平經緯儀和日晷三部分組成。儀器除了北天極附近之外,全部天空都可不受遮攔地觀測。簡儀的設計和發明在世界上領先了三百多年。直到1598年丹麥天文學家第谷才製造出能與之相比的儀器。現陳列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一架簡儀,是明正統年間(1437—1442)年所造。
煉焦
南宋時期,中國發明了煉焦和用焦炭冶煉金屬,這樣冶煉成的金屬純度大大提高。焦炭是用煤經高溫干餾後所得的固體產物,主要成分為碳,含揮發物(硫分、灰分)很少。用焦炭冶金,保留了煤的長處,避免了煤的缺點。1961年,在廣東新會發掘的南宋咸淳末年(1270年左右)的煉鐵遺址中就有焦炭出土。這是煉焦和用焦炭冶金的最早實物。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煉焦和用焦炭冶金的國家。歐洲人直到18世紀初才知道煉焦並把焦炭用於冶金,比中國晚了400多年。
元代大紡車
元代人發明的大紡車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紡車。元人王禎在元貞元年至大德四年(公元1295-1300年)寫成的《農書》中對這種紡車有詳細記載。這種紡車以人力、畜力或水力作動力。與舊紡車相比,紡車的錠子大大增多,達到32枚,生產力顯著提高。原有的腳踏三錠紡車每晝夜紡棉僅七八兩;五錠紡車每晝夜紡麻不到2斤,而大紡車卻可以一晝夜紡麻100斤,大大提高了效率。大紡車的傳動已經採用現在的龍帶式傳動相類似的集體傳動,西方的同類機械要比中國的這種水力大紡車晚幾個世紀。
人工全合成牛胰島素
由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鈕經義等人,於1965年獲得人工全合成牛胰島素。經鑒定,人工全合成的牛胰島素其結構、生物活性、物理化學性質、結晶形狀,都和天然牛胰島素完全一樣,這是世界上人工合成蛋白質首次獲得成功。人工全合成牛胰島素的成功,標志著人類在探索生命奧秘的征途中向前跨進了重要的一步,為世界蛋白質的基礎研究和實際應用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秈型雜交水稻
1973年由全國雜交水稻科研協作組袁隆平等發明。獲1981年國家發明特等獎。該項發明是利用普通野生稻的雄性不育株作母本,矮桿秈稻為父本,經過連續回交,育成二九南一號、V20、珍珠97等保持系及其同型不育系。通過廣泛地測交篩選,選育一批優良恢復系,完成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三系」配套,配製南優二號、三號;秈優二號、三號,V優6號等雜交組合,還研究出一整套有關雜交稻繁殖制種和雜種一代的高產栽培技術。1980年,該發明作為中國第一項農業技術轉讓給美國。
轉載於《龍城青年》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