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請問誰發明的情人節
傳說一:Valentine'sday是情人節在英語里的叫法。從字面上來看,很難看出中西方叫法之間有什麼聯系。這裡面隱藏著一個動人的故事。
大約在公元三世紀的羅馬,那時愷撒已經死去快三百年了,暴君Claudius當政。當時,羅馬內外戰爭頻仍,民不聊生。為了補足兵員,將戰爭進行到底,Claudius下令,凡是一定年齡范圍內的男子,都必須進入羅馬軍隊,以生命為國家效勞。自此,丈夫離開妻子,少年離開戀人。於是整個羅馬便被籠罩在綿長的相思中。對此,暴君大為惱火。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他竟然下令禁止國人舉行結婚典禮,甚至要求已經結婚的毀掉婚約。
然而,暴政禁止不了愛情。就在暴君的國都里,居住著一位德高望重的修士,他就是Valentine,我們的主人公。他不忍看到一對對伴侶就這樣生離死別,於是為前來請求幫助的情侶秘密地主持上帝的結婚典禮。一時間,這一令人振奮的消息在整個國度傳開,更多的情侶秘密地趕來請求修士的幫助。
但是,事情很快還是被暴君知曉了,於是他再一次顯示了殘暴面目——將修士打進大牢,最終折磨致死。修士死的那一天是2月14日,公元270年的2月14日。
人們為了紀念這個敢於與暴君斗爭的人,漸漸地使得2月14日成為一個節日。很多世紀過去了,人們再也記不得Claudius的大名,再也記不得他的權杖與寶劍,但依然會紀念Valentine修士,因為那個日子是Valentine'sday,是情人節。
傳說二:在古羅馬時期,二月十四日是為表示對約娜的尊敬而設的節日。約娜是羅馬眾神的皇後,羅馬人同時將她尊奉為婦女和婚姻之神。接下來的二月十五日則被「盧帕撒拉節」,是用來對約娜治下的其他眾神表示尊敬的節日。
在古羅馬,年輕人和少女的生活是被嚴格分開的。然而,在盧帕撒拉節,小夥子們可以選擇一個自己心愛的姑娘的名字刻在花瓶上。這樣,過節的時候,小夥子就可以與自己選擇的姑娘一起跳舞,慶祝節日。如果被選中的姑娘也對小夥子有意的話,他們便可一直配對,而且最終他們會墜入愛河並一起步入教堂結婚。後人為此而將每年的二月十四日定為情人節。
傳說三:一本英語辭典上注釋說,范泰倫節(情人節)二月十四日,來源於古羅馬的牧神節。據說鳥類在這一天開始交配。那時的風俗是:在牧神節期間,每個青年男子從一隻盒子里抽簽,盒子里放的是寫有青年女子姓名的條子。抽到誰,誰就成為那個青年男子的心上人。後來這個節日改為紀念一位叫瓦倫丁的基督教聖徒。
古羅馬青年基督教傳教士聖瓦倫丁,冒險傳播基督教義,被捕入獄,感動了老獄吏和他雙目失明的女兒,得到了他們悉心照料。臨刑前聖瓦倫丁給姑娘寫了封信,表明了對姑娘的深情。在他被處死的當天,盲女在他墓前種了一棵開紅花的杏樹,以寄託自己的情思。這一天就是2月14日。現在,在情人節里,許多小夥子還把求愛的聖瓦倫丁的明信片做成精美的工藝品,剪成蝴蝶和鮮花,以表示心誠志堅。姑娘們晚上將月桂樹葉放在枕頭上,希望夢見自己的情人。通常在情人節中,以贈送一枝紅玫瑰來表達情人之間的感情。將一枝半開的紅玫瑰作為情人節送給女孩的最佳禮物,而姑娘則以一盒心形巧克力作為回贈的禮物。
據說,巧克力成份之一苯基胺能引起人體內荷爾蒙的變化,跟熱戀中的感覺相似。
情人節來歷:
傳說公元三世紀時,古羅馬有一位暴君叫克勞多斯( Claudius)。離暴君的宮殿不遠,有一座非常漂亮的神廟。修士瓦倫丁( Valentine)就住在這里。羅馬人非常崇敬他,男女老幼,不論貧富貴賤,總會群集在他的周圍,在祭壇的熊熊聖火前,聆聽瓦倫丁的祈禱。
這一時代,古羅馬的戰事一直連綿不斷,暴君克勞多斯徵召了大批公民前往戰場,為了保證人們忠於戰爭,他下令禁止人們於此時結婚,甚至連已訂了婚人也馬上要解除婚約。許多年輕人就這樣告別愛人,滿懷悲憤地走向戰場。
瓦倫丁對克勞多斯的虐行感到非常難過。當一對情侶來到神廟請求他的幫助時,瓦倫丁在神聖的祭壇前為它們悄悄地舉行了婚禮。人們一傳十,十傳百,很多人來到這里,在瓦倫丁的幫助下結成伴侶。消息終於傳到了克勞多斯的耳里。他暴跳如雷,命令士兵們沖進神廟,將瓦倫丁從一對正在舉行婚禮的新人身旁拖走,投入地牢。公元270年的2月14日,瓦倫丁在地牢里受盡折磨而死。悲傷的朋友們將他安葬於聖普拉教堂。
為了紀念瓦倫丁,後來的人們把這一天作為「情人節」。
情人節的歷史:
情人節是一個屬於朋友的日子,屬於家人的日子,屬於情人的日子。正如中國人現在用近乎狂熱的熱情過起了聖誕節一樣,情人節也已經悄悄滲透到了無數年輕人的心目當中,成為中國傳統節日之外的又一個重要節日。情人節的來歷和意義可能並不一定為大多數人所知。下面所要介紹的,不過是眾多關於情人節的傳說中的一個。
在古羅馬時期,二月十四日是為表示對約娜的尊敬而設的節日。約娜是羅馬眾神的皇後,羅馬人同時將她尊奉為婦女和婚姻之神。接下來的二月十五日則被稱為「盧帕撒拉節」,是用來對約娜治下的其他眾神表示尊敬的節日。
在古羅馬,年輕人和少女的生活是被嚴格分開的。然而,在盧帕撒拉節,小夥子們可以選擇一個自己心愛的姑娘的名字刻在花瓶上。這樣,過節的時候,小夥子就可以與自己選擇的姑娘一起跳舞,慶祝節日。如果被選中的姑娘也對小夥子有意的話,他們便可一直配對,而且最終他們會墜入愛河並一起步入教堂結婚。後人為此而將每年的二月十四日定為情人節。
在西方,情人節不但是表達情意的最佳時刻,也是向自己心愛的人求婚的最佳時刻。在這一點上,情人節體現出的,不正是古羅馬人設計這個節日的本意嗎?
2. 飛機的一般速度是多少
1、滑行速度一般為10節/小時。
2、起飛爬升一般為160-200節/小時。
3、飛行高度10000英尺以下限制速度為250節/小時、飛行高度10000-28000英尺大約320節/小時。 飛行高度28000英尺的320節大約是地速460節(不算風)800KM/H左右;飛行高度28000英尺以上大約0.76-0.84馬赫,還是800KM/H左右。
4、下降爬升一般為160-200節/小時。
5、落地速度大約130-160節/小時。 飛機有很多種速度,最主要兩種就是地速,飛機相對於地面的速度,還有就是錶速,就是在駕駛艙里顯示的,因為飛機的速度是用空速管對空氣壓力的變化,經過修正以後顯示的。 民航飛機的地速要看機型,飛行高度,風,油門位置很多因素的影響。
3. 喬治·布拉克的人物生平
喬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1882—1963),法國立體主義繪畫大師,1882年生於塞納河畔的阿讓特伊。他的父親是位房地產經紀人。1893年,布拉克全家移居勒阿弗爾,他一邊在父親開的油畫店作學徒,一邊在勒阿弗爾美術學院學習,1902年,他進入巴黎美術學校,受到博納的指導,後又轉入安貝爾學院。他於1904年創辦了自己的畫室。1905年在參觀了秋季沙龍之後,他對野獸派繪畫產生濃厚興趣,遂在以後兩年中參加了野獸派繪畫運動。不過,他的作品卻以其「安祥如歌一樣」的基調,與那種色彩強烈、筆法奔放而令人興奮的地道的野獸派作品風格迥異。之後遇到了對他的藝術起了關鍵作用的畢加索,這兩位偉大畫家的協作史也就是立體主義的早期發展史。直到1914年,他們倆親密合作,創造出自「文藝復興」發明透視法以來的最具革命性的視覺藝術風格。在生命的最後幾年,他創作了兩組驚世駭俗的系列作品,即《畫室》和《黑鳥》,終被尊崇為20世紀的法國繪畫大師。對其早期繪畫影響最大的是塞尚和畢加索。他拋棄了印象主義和當時富於裝飾性曲線的野獸派風格,減少了過度的色彩,以追求橫貫整個畫面結構的最大緊湊性。他對立體主義運動早期的大多數重要的技法「發明」都作過貢獻,第一個在畫面上使用了文字和油彩刷,引進了模仿木紋和大理石紋的過渡法。在顏料里摻進沙子和其它成分以產生各種肌理效果,最後又發明了貼紙法。在材料技法試驗上花費了極大的精力。他被公認為本世紀最重要、最具革新精神的靜物畫家 。
布拉克對20世紀西方現代派藝術的影響力是很大的。畢加索把他和詹姆斯·喬伊斯並列,稱他們是當代「兩個最費人猜疑卻又人人都能了解的人」。
4. 凱迪拉克是那個國家的品牌創始人是誰
凱迪拉克是美國通用汽車集團旗下的豪華汽車品牌,1902年誕生於被譽為美國汽車之城的底特律。
5. 軍事裝備中有哪些設計思路很贊的黑科技,我軍發明的
人體工程學的奇跡
6. 誰記得有關SR—71黑鳥偵察機的大片電影
是乎有點印象了,好像是好多年前的老片子,對不起,我也想不起來。
7. 飛機的秘密是什麼
1.飛機拉煙在飛行表演中,那一架架戰鷹自由自在地在空中遨翔,或俯沖直奔地面,或仰頭直插雲霄,機尾拉出的「煙」在空中形成長長的白色「綢緞」,懸掛在湛藍色的天空,將天空打扮得異常漂亮。此時人們便會驚呼:看,飛機「拉煙」了!
那是飛機的尾跡,它是飛機在飛行時排出的廢氣形成的。飛機排出的廢氣含有大量的水汽和熱量,水汽主要是碳氫化合物。飛機燃燒1千克汽油,大約可產生123升的水汽和4310萬焦耳的熱量。這樣的廢氣與周圍空氣混合,使航線上的空氣中水汽含量增加,溫度也隨之升高。水汽增多有利於凝結。當溫度降低時,廢氣產生凝結現象,就形成了飛機的「拉煙」現象。
飛機尾跡產生是有條件的:一是溫度,二是高度。一般說來飛行區域大氣溫度在-40~-50℃,飛行高度在1萬~1.3萬米時容易產生「拉煙」現象。
飛機尾跡在幾十千米以外都能看見,所以在空戰中很容易暴露自己的目標,這就要求飛行員在戰斗中取其利避其害,去贏得戰斗的勝利。下面講一個這樣的戰例:
1958年10月10日,我航空兵在空中與敵機交戰。當時我航空兵先派1架戰機在尾跡層飛行,飛機「拉煙」立刻在戰區上空出現了。而我主力機群這時則在雲上飛行,隱蔽待敵。這時4架敵機見我方只有1架戰機,認為有利可圖,便准備向我尾跡層中的那架戰機發起攻擊。正當敵機接近我機時,隱蔽在雲上飛行的我方大批戰機突然發起攻擊,一舉擊落敵機3架,剩下1架敵機倉皇逃跑。這個戰例就是我航空兵利用尾跡做「誘餌」而取勝的有名的「3∶0戰斗」。
2.飛機隱身術在談飛機的隱身術之前,先要談談雷達。雷達是一種利用無線電波搜索目標和測量其位置的設備。雷達的構造雖然復雜,但它的基本原理是好懂的,打個比方就明白了:你站在山谷里,對著高山大喊一聲,過一會兒你就會聽到回聲。如果你把從發聲到聽到回聲的時間計算出來,你就可以根據聲音傳播的速度,算出高山離你有多遠。
雷達的工作原理也是如此,所不同的是,它發出的不是聲波,而是無線電波。雷達發出的電波,在前進過程中如果碰到什麼物體,就會發射回來顯示在熒光屏上,但並不是具體的圖像,而是一些亮斑。物體的性質、大小、、形狀不同,亮斑的大小、形狀和明暗程度也不同。
雷達發明出來以後,很快就被運用到軍事上,成了「防空部隊的眼睛」。過去,敵人的飛機來襲擊,總是不能及早發現,等發現了,敵機已經靠得很近,往往來不及反擊。有了雷達之後,敵機還在幾百千米之外,就能被雷達發現,不等它到達襲擊目際,就可以向它開火。
俗話說:「有矛就有盾」。在雷達出現不久,許多反雷達的手段也出現了,其中之一就是「隱形技術」,這種技術能給雷達製造假像,使雷達「看不見」飛機。雷達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明的,隱形技術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出現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雷達技術不斷發展,隱形技術也在不斷發展。
美國是當今世界上研究「隱形技術」投資最多、最花力氣的國家。早在20世紀50年代末,美國為了從空中獲取其他國家的軍事情報,便秘密研製出一種叫「黑鳥」的高空偵察機,這種飛機不容易被對方的雷達發現,被看作是早期的隱形飛機。1975年,美國又制訂了神秘的「藍色計劃」,發展隱形系列飛行器,包括隱形戰斗機、隱形轟炸機、隱形導彈等等。80年代初期,美國又研製出新型的「偷襲」號隱形轟炸機。有一次,在離警戒雷達40千米的地方飛行30多分鍾,雷達系統居然沒有發現,隱形效果很好。隱形飛機用了什麼隱身術讓雷達變成「睜睛瞎」的呢!
辦法有四種:
第一種:在飛機的機身上塗上一層能夠吸收電波的「油漆」。雷達發出的電波被這種「油漆」「吃掉」了,沒有回波,雷達自然就變成了「瞎子」啦。
第二種:在飛機上採用吸收雷達波的復合材料。這種材料內部結構鬆散,受雷達波輻射後產生振動,把雷達波轉換成熱能而散發掉。
第三種:飛機機身盡量採用圓滑、曲線形的表面形狀,讓發射來的雷達波不易發生反射,縮小被雷達發現的截面積。
第四種:盡量減少飛機本身發出的電子輻射和熱輻射,讓對方的監測雷達和紅外探測器捕捉不到電波和紅外線。
在隱形技術發展的同時,反隱形技術也有了新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把雷達發出的無線電波波段從過去的厘米波擴展到米波段或毫米波段,擴大雷達探測隱形目標的能力;(2)建立雙基地雷達系統,把雷達的發射機和接收機的基地分開,並且把距離拉得遠一點,使無線電波發射角和反射角都增大,這就相應地增大了隱形飛行器被雷達發現的截面積;(3)把探測系統裝在人造衛星或飛機上,讓它居高臨下進行探測。一般的隱形飛行器重點隱蔽其飛行正面的截面積,不注意隱蔽上部,居高臨下探測它們,就容易發現它們。
3.空中瞄準射擊步兵用步槍射擊固定目標,槍上的準星、標尺上的缺口和目標必須在一直線上,才可能打中。對速度較小的側行目標,瞄準往往是根據經驗,適當提前一段距離,這種瞄準射擊,盡管目標狀態不同,但瞄準時視線和槍的指向是一致的。
然而,空中射擊的情況要比地面復雜。不僅目標在高速運動,而且射手本身也在以很高的速度運動,如果採用和地面相同的方法進行空中瞄準射擊,准確性就很差了。
那麼,空戰時飛行員是怎樣瞄準射擊的呢?
大多數戰斗機,如殲擊機、強擊機、截擊機等,是利用映在飛行員座艙前面反光玻璃上的一個光環來「套」敵機的。光環,實際上就是一個帶有中心光點的光圈。這個光圈大小可以變化,環心和光圈可以上下左右移動。光環「套」敵機,就是利用光環來套住敵機出現在反光玻璃上的影像。當光環恰好包住敵機影像時,就算瞄準了,只要在火炮有效射程內,按下射擊電鈕,炮彈准能向敵機要害部位飛去。
這個小小的光環,為什麼有這么大的神通呢?
別看這光環小,它卻反映了空中射擊時的規律:空中射擊,如果直接對著敵機開炮,炮彈准要「開小差」,不會打中敵機。空中射擊時,必須有個提前量,同時還要考慮到炮彈在空中飛行時受地球引力等因素的影響,進行修正,才能打得准。這些需要修正的量,可以用一個適當的角度(這個角度稱為「蹤合修正角」)來表示,這個角度的大小,隨著敵機的大小、速度、距離、高度和我機使用的武器種類而變化著,它是由瞄準控制系統(有的稱「火力控制系統」)自動構成的。這個角度自動構成後,通過專門的光學系統變成一個光環,顯示在飛行員座艙前面的反光玻璃上。光環直徑的大小,是由敵機兩翼尖之間的長度和敵我兩機的距離(又叫「射擊距離」)這兩個量決定的。在確定了敵機的兩翼尖的長度後,光環越大,表示射擊距離越近。空戰時,光環處在可以向任意方向移動的狀態下。飛機作直線飛行,光環處在反光玻璃的正中間;飛機轉彎的瞬間,光環具有不動的「特徵」,接著隨飛機一起運動。當發現敵機後,飛行員就根據光環和敵機的反光玻璃上影象的位置關系,操縱飛機改變飛行狀態,使光環逐漸向敵機影象逼近,直到光環完全套住敵機。這時光環通常不在反光玻璃的中央,而是偏離了一段距離;這就是說光環環心線已偏離炮管軸線一個角度,這個角度就是適合當時射擊條件的綜合修正角。因此在火炮有效射程內,飛行員看到光環緊緊套上敵機時,立即按下開炮電鈕,炮彈就會像長了眼睛似的,向敵機射去。打得敵機空中開花,叫它有來無還。
8. 凱迪拉克是那個國家的品牌創始人是誰
是美國通用集團下的一個品牌。凱迪拉克汽車分部的前身是凱迪拉克公司,建於1902年,創建人是亨利.利蘭得。1909年該公司加入通用汽車公司。
1909年加入通用汽車公司,選用「凱迪拉克」之名是為了向法國的皇家貴族、探險家、美國底特律城的創始人安東尼·門斯·凱迪拉克表示敬意。
商標圖形主要由冠和盾組成。冠象徵著凱迪拉克家族的紋章,冠上7顆珍珠喻示皇家的貴族血統。盾象徵著凱迪拉克軍隊的英勇善戰。盾分為4個等分。第一和第四等分是門斯家族的全底紋章,中間橫穿過的深褐色棒把三隻相同的黑鳥分開,兩只在上,一隻在下。這三隻鳥意味三味一體的神聖,還意味著大膽和熱情的基督教武士智慧、富有、聰敏的頭腦和它完美的品德。第二和第三等分是由於內部通婚,當另一塊領土加到門斯家族的財產上時,這些4等分才能在門斯盾形紋章里被採用。4等分內採用的色彩表明了廣闊的土地,增色了門斯家族的名望,紅色標志著行動的勇敢和大膽;銀色表示團結、博愛、美德和富有。橫穿的棒表示了在十字軍戰爭的騎士們的勇敢。凱迪拉克商標是底特律城創始人的祖先的英勇和榮譽。
此標志亦比喻著凱迪拉克汽車的高貴、豪華、氣派和瀟灑。凱迪拉克騎士們的英勇善戰,攻無不克,比喻著凱迪拉克牌汽車具有巨大的市場競爭能力。
9. 電報的故事是什麼
研究密碼的弗里德曼
在現代戰爭中,截獲敵方電報和組織專家破譯,是電子戰的一個重要方面。它往往會關繫到一場重大戰役的得失成敗和士兵的生死存亡,所以各國對電報通信,都嚴加保密。
二次世界大戰的前夕,日本海軍於1937年便使用了一種為保護最高機密而研製出的「九七式」密碼電報機。這種電報機發報時,是採用兩本按字母順序編寫的45000組密碼。日本軍方認為,它保密性極強,其中密碼,世人難以破譯,有利於軍事秘密通信。
但是強中更有強中手,上述日本的密碼,還是被人破譯了。是誰破譯的呢?這人便是美國的密碼奇才、破譯高級專家——弗里德曼。
弗里德曼1912年畢業於美國康奈爾大學,畢業後就從事密碼的研究工作。從1938年起,他全力以赴地做破譯日本密碼和仿製日本密碼電報機的工作。經過兩年多嘔心瀝血地鑽研,終於在1940年9月,通過一架仿製的「九七式」密碼電報機,初步破譯了日本的密碼。1941年1月20日,又正好有一艘日本商船「日新丸」號駛人美國舊金山,美國海軍情報機關認為這是天賜良機,機不可失,便派出幾名士兵,化裝成海關人員搶走了「日新丸」商船上用的「電報密碼本」。雖說這商船用的密碼與日本海軍用的密碼不一樣,但總有一定啟發,這就給弗里德曼掌握日本密碼規律和精確破譯日本密碼,提供了一個條件。
此後半年多時間,弗里德曼破譯了日本外務省與日本駐美大使館之間的電報達270多份。此外,還破譯了90%的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發出的密碼電報。由於弗里德曼建立了這樣大的功績,先後榮獲美國頒發的「公民特別勛章」、「最高功勛章」、「保障國家安全勛章」,並獎給他10萬美元巨款。
1942年5月20日,日本聯合艦隊總指揮官山本五十六海軍大將,發給日本各艦的密碼電報,又被弗里德曼破譯,這就關系重大了。
因為,此時正是日美太平洋戰爭中一次大規模海戰——「中途島大海戰」即將打響的前夕(日軍6月4日凌晨發起攻擊)。日本海軍集中絕對優勢兵力——航空母艦8艘(艦載飛機400多架)以及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潛艇等共120多艘,決心攻佔中途島,以達到消滅美國太平洋艦隊的目的,迫使美軍退守夏威夷和西海岸。
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上將,從破譯的密電碼中得知日本海軍的作戰行動計劃,喜出望外。但還有一事不明,就是日軍這次軍事行動要攻佔的目標是哪裡?密電碼中只多次提到「AF」,這「AF」究竟是何地?這又難壞了尼米茲。尼米茲猜想是中途島,於是從中途島給美國國防部拍了一封電報,報文是「中途島的蒸餾水廠遭到破壞,淡水供應十分困難。」有意讓日軍「竊收」。果然日本海軍上當了:日軍「竊收」到電文後,在發往日本東京的急電中說:「AF」淡水奇缺,必須在6月5日以前,把大量淡水運到「AF」。從日本海軍這電文中使尼米茲證實了日軍要攻佔的目標「AF」就是中途島,還進一步了解發起攻擊日期可能是6月4日,因為日本海軍自以為兵力強大,狂妄已極,想一天就拿下中途島。全部殲滅美國太平洋艦隊,像半年前(1941年12月7日)突襲美國珍珠港那樣——炸沉、炸傷美國軍艦40多艘、擊毀美軍飛機260架、炸死炸傷美軍47575人,致使美國太平洋艦隊喪失戰鬥力達半年之久。
但是歷史的進程並不都是按日本侵略者的意願前進的。美國尼米茲海軍上將,從弗里德曼破譯的日軍密電中,對日本海軍的一舉一動,都了如指掌。於是便巧作如下部署。
由山本五十六指揮的日本聯合艦隊的第一機動部隊4艘航空母艦,開進距中途島西北240海裏海域,派出第一批飛機180架撲向中途島,企圖殲滅美國太平洋艦隊。此時,美國太平洋艦隊的戰斗群(也稱航空母艦編隊)已離開中途島,開進日本第一機動部隊4艘航空母艦附近,並派出了200多架飛機,前去轟炸日軍的航空母艦。
當日軍第一批飛機轟炸中途島返回、正在航空母艦上降落,日軍第二批100多架飛機又掛魚雷准備起飛的忙亂時刻,美國的兩批機群先後撲過來,對日本的4艘航空母艦狂轟濫炸。此時,日本只有寥寥數架飛機拚死迎戰,但如飛蛾撲火,已無濟於事了。結果,日本聯合艦隊的第一機動部隊4艘航空母艦,都被美軍炸沉。美國航空母艦戰斗群乘勝追擊日本的殘兵敗將,使山本五十六想一舉攻下中途島的美夢徹底粉碎了。
救救我們
如果你看過英國電影《尼羅河慘案》,一定會記得這樣一個場面:製造慘案的兇手,為了隱蔽他們的陰謀,施展出「借蛇殺人」之計。比利時的偵探波洛,在房間里突然遇到了可怕眼鏡蛇,在十分危險、又無法走脫的情況下,他機警地用手指敲了敲牆壁,隔壁的雷斯上校聽到敲牆的聲音,急忙拿著劍沖進波洛的房間,刺死了毒蛇,解救了波洛。雷斯上校來得如此之快,他是怎樣知道波洛遇到危險了呢?原來,波洛在牆上敲的是「莫爾斯電碼」——「SOS」的響聲(嘀嘀嘀,啦啦啦,嘀嘀嘀),這是國際上通用的遇險求救的信號,因此雷斯上校聽到後,便急忙來援救。波洛巧用「莫爾斯電碼」的國際上通用的遇險求救信號,因此雷斯上校聽到後,便急忙來援救。波洛巧用「莫爾斯電碼「的國際遇險求救信號,便化險為夷了。
那麼,這「SOS」的響聲(嘀嘀嘀,噠噠噠,嘀嘀嘀)是什麼意思呢?又是何時規定下來的呢?
原來,在電報發明以前,航海的人們是以火花、音響和旗幟作為遇險求救信號。有了電報以後,1908年國際上一致同意,船隻遇險時都用「SOS」作為呼救信號。這「SOS」是幾個英語字的縮寫,意思是「救救我們」。最早使用這一遇險求救信號的是美國「阿拉普豪伊」號輪船,那是在1909年8月,這艘輪船航行到哈特拉斯角附近時,機器發生了故障,無法繼續航行,船上人員十分焦急。此時輪船不得不發出「SOS」信號,希望得到鄰近海岸的救援。
這莫爾斯電碼「SOS」信號的意義十分重大,它挽救了許多人的生命。例如,1909年,白星輪船公司的「共和國」號船發生重大事故;1912年,「泰坦尼亞」號船的慘劇;1913年,「伏爾托諾」號船的火災;1914年,「愛爾蘭女皇」號船在聖勞倫斯河被撞沉……都是由於這些輪船及時發出「SOS」信號,得到援救,才大大減少了人員的傷亡。莫爾斯電碼「SOS」信號,自1908年至今,究竟解救了多少人,這是難以統計的。但電報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
電報捉兇犯
用電報傳送信息,至少有兩大優點:一是快;二是准確無誤,「報文」一般不會出現差錯。
電報為什麼快呢?快到什麼程度呢?以無線電報來說它是以電波的形式傳送的,電波在空間傳播的速度和光的速度一樣,每秒鍾約30萬千米。這種速度要比當今3倍音速的飛機(例如美國名叫「黑鳥」的高空偵察飛機)甚至比20倍音速的洲際導彈(洲際導彈落下時速度)都要快許多倍。所以用「電」傳「報」,即使地球上兩點最遠的距離,只需1/15秒就可以傳到了,這不能不令人驚異!
1945年1月,英國首都倫敦各家報紙都以大的標題登載了一條追捕逃犯的消息,人們看後都爭相傳告,說:「這電報可真快!」這里講的「電報真快」與逃犯有什麼關系呢?
原來,那年元旦凌晨,英國帕丁頓火車站的報務員收到一份從斯勞火車站發來的電報,說那裡發生一起兇殺案,罪犯已登上7點42分開往帕丁頓的火車,座位是頭等車廂第二節最後一排。報務員收到電報後,馬上報告了保安部門。刑警隊迅速在帕丁頓車站布下羅網,火車一到站,兇手就很快被捕獲。
從以上事例可以看出,利用電報追捕逃犯真是快如閃電,逃犯即使乘上3倍音速的「黑鳥」飛機,想從英國倫敦飛到美國紐約,那也難逃法網。因為,「黑鳥」的飛行速度雖然是3倍音速,比步槍子彈剛出槍口的速度還快,但從倫敦飛到紐約也需1小時55分32秒,而電報只要一眨眼功夫,0.1秒鍾就傳到了。
此外,從以上事例還可以看出,電報是准確無誤的。從斯勞火車站發來的「報文」說,罪犯已登上「7點42分」的火車,這「7點42分」不會誤為「9點42分」,如果失誤,那罪犯就難抓到了。電報為什麼不會失誤呢?
把電報同普通電話比較一下,就可以了解電報在這一方面的優點了。電報和電話在傳輸過程中,都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各種干擾,如雷電、風沙以及各種電氣設備所產生的電火花的干擾,有時還有敵特施放的電子干擾。普通電話傳輸的是連續的語言信號,對於上述各種雜音干擾是難以克服的,只好讓這些干擾雜波和人說話的聲波混在一起,送入接話人的耳中,所以有時聽不清楚,要求對方再說一遍。而電報傳送的是「滴滴啦」一個個離散的、不連續的「電碼脈沖」(脈沖是指一個極短時間的電流,正像人的脈搏跳動一樣。),雖然「電碼脈沖也會受到干擾,但只要「電碼脈沖」不被干擾雜波淹沒,對方發來的「電文」內容就能反映出來。
特別是,在電報機的接收設備中,有一個「幅度鑒別器」,它能巧妙地對電報信號起到篩選作用。
人們事先確定好「鑒別電平」,當收到脈沖的幅度超過「鑒別電平」時,就輸出「有電脈沖」。這就好比江河上有個攔水大壩,只有當水位超過大壩的高度時,才有水流過去。通常,「鑒別電平」是定在正常脈沖的一半以上。這樣,只要干擾雜波不超過正常脈沖的一半,干擾雜波就被去掉了。有了「脈沖幅度鑒別器」,如同給電報戴上了一副「濾光眼鏡」,大大增強了電報的「抗干擾能力」,從而提高了電報傳送信息的准確性。當然,這是指正常情況下的收發電報。如果在非常情況下——喋血惡戰之時,敵方施放強烈的電子干擾,或叫「電子轟炸」(即「電子戰」),像海灣戰爭第一夜,美軍幾十架電子飛機施放電子干擾,就可能使電報通信失靈而中斷。
此外,電報通信不容易出差錯是因為有存文可查。電報通信能把對方發來的電文,自動記錄下來,發電報的一方也能同時留下一份底文。這樣可以及時發現差錯和留案備查。這對傳送上級命令,尤為必要。以上電報的優點,是普通電話不具備的。
現在的「快速電報」,還採用了一種對「錯誤碼元」能作自我檢查、自行糾正(簡稱「自檢自糾」)的編碼方式,傳送100萬個碼元,差錯不超過一個,這就使電報的准確性更高了。
有一種「快速電報機」,當在70個碼元中,出現3個以下差錯時,能自行糾正;出現4~6個差錯,能全部檢查出來;出現6個以上差錯,能大部分檢查出來。檢查出來以後,便通知對方,叫他「重發」,直到收下的「報文」,完全無錯為止。還有一種更高級的「快速電報機」,在發報端安裝了一整套自動檢錯和糾錯設備。發報時,一邊把電報發出,一邊又將它存進「存貯器」。收報端收到電報後,一邊「落地」(鑿成電報紙條或印成字元),一邊又將信息送回發報端。發報端把收到的「返回信息」與「原發信息」進行比較,發現有差錯,就主動重發,一直到對方收到的電報完全無錯為止。這對於傳送上級命令,是完全必要的,以免一字之差,造成大錯。例如,「凌晨2點發起總攻」,如誤為「3點」,那將影響戰爭全局的得失成敗。
密碼真的保密嗎?
其實,電報不僅快而准。而且它還具有保密性好的優點。
這是因為電報傳送的信息(即報文),是一組一組的電碼,沒有經過專門訓練的人,是沒法聽懂的,不像打電話那樣,誰都可以聽明白。如果用電傳機(由電報機發展而成)傳送電報,由於採用均勻電碼,每一個字元是由相等的電碼脈沖組成,再加上傳送速度很快,像打機關槍那樣,那就更沒法聽清了。這就起到了一定的保密作用。
再就是,中文電報的每個漢字,都是由一組一組的數碼組成。拍發中文電報時,先要將漢字譯成數碼,再把數碼變成電碼。具體來說,要拍發一份「見報速回」的電報,首先你要在電報紙上寫好報文底稿,電報局的譯電員就根據全國的統一的《標准電碼本》,把報文中的一個個漢字,翻譯成一組組由4個阿拉伯數字組成的電碼(「見」是6015,「報」是1032,「速」是6643,「回」是0932),再加上報頭,報務員就可拍發了。拍發電報過程見下圖。
報務員用「印碼電報機」(也叫莫爾斯電報機,它是電報家族的第一代,至今有的線路仍在使用)拍發電報時,根據電碼組合按下和放開電鍵。按下電鍵時,電路就接通了。這時電流經過電報線路,傳入對方電報機的電磁錢線圈,使電磁鐵產生磁力,吸動銜鐵,利用杠桿原理,把印碼輪(平時浸在油墨缸中)抬起,使它正好貼在移動著的紙條上。於是,在紙條上便畫出了一條黑線。當報務員放開電鍵時,電路中的電流被切斷,電磁鐵失去磁力,印碼輪又落在油墨缸中。由於印碼輪離開紙條,紙條上便出現了一段空白。發方報務員不斷用手指按下和放開電鍵,電路時通時斷,在紙條上便印出了「點」和「劃」的符號。收方的報務員把這些「點」和「劃」抄譯成數字,再由譯電員譯成漢字,就成了一份電報了。
由以上可見,電報確實具有保密性,如果沒有專業的譯電員,發過來都是「點」和「劃」,或是「6015,1032」等等數碼,一般人怎能了解其含義呢?
但是,歷史上的戰爭,特別是近代戰爭都告訴人們,在遠離炮火紛飛的前線,還有一場隱形的激烈戰斗在後方無時無刻都在進行著。那便是交戰國雙方彼此「竊收電報」的戰斗以及「破譯密碼」的戰斗,簡稱「密碼戰」。在現代京劇《紅燈記》中,李玉和對日本鬼子鳩山的生死斗爭,就在於不能交給日本鬼子鳩山的「密電碼本」。所以在非常情況下,軍事上拍發電報,為「反竊收」、「反破譯」都需要另外「加密」。所加的密碼是一組組人為製造的令人很難摸到規律的亂碼,經過雙方秘密約定,而且又隨時變更,或雙方各自用電子計算機按照預先編好的程序,進行及時轉換密碼。這樣「加密」,只要加的密碼不泄露,敵方即使「竊收」到了電報,但找不到解密的金鑰匙——「密碼本」,也是無法了解電報的內容。密碼電報的「密」,就在於此。
此外,還有一種密碼是「約定語式密碼」,是事先與對方約定,把文中的詞語用與原意毫不相乾的內容替換。收到電報的人一看便知,別人卻莫名其妙。1984年11月6日,日本《每日新聞》登出一個尋人廣告。廣告的文字是:「二郎,惡友已離去,請速歸家,有熱茶飯相待。母親千代子啟。」在一般人看來,這僅是一個很普通的廣告,哪知是涉及到一樁詐騙案的「暗語」。上述廣告文字,真正的意思就是:「鷲,警察不在了,速來聯系,同意付款,森永公司。」像這樣「暗語」式的密碼電報,倒像是敵特相互聯系時的「黑話」。要破譯它,就太難了。
以上僅是密碼電報的幾個簡例,隨著當今高新技術的發展,密碼電報更加復雜難破譯了。例如,把要傳送的文字,逐個用數字加以置換,並及時加上只有己方才明白的數碼。對這種密碼,除非搞到對方的「換字對照表」,否則破譯是十分困難的。據報刊報道說,早在1963年,美國的白宮和前蘇聯的克里姆林宮就建立了一條「直接電報通信線路」,這條線路從莫斯科經過英國倫敦,然後通過橫貫大西洋的海底電纜到達美國首都華盛頓。對這條線路,人們叫它「熱線」。兩國政府之間發出的所有電報,在發出時都是自動譯成密碼,接收時自動譯成文字。可想而知,密碼在此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