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誰知道~歷史上有誰能被稱為奇跡的創造者!
海倫 凱勒應該算一個,她的生命本來就是個奇跡。
《奇跡創造者》描述了美國盲聾女作家和教育家海倫 凱勒的早期教育情形和安妮-莎莉文老師在語言、閱讀、獨立生活技能、行為品格等方面對5歲小海倫進行嚴格的悉心教導。看完影片,我總結一些創造海倫-凱勒奇跡的主要條件,願與聾兒家長談談。
海倫18個月(1歲半)才因疾病失去聽覺和視覺。要知道,這18個月期間,海倫已經聽到過和看到過很多東西。海倫1歲半失明和耳聾以後,摸著媽媽的嘴,要模仿說話;拉著媽媽的衣角跟著媽媽走,從而了解媽媽所做的家務事。到海倫5歲時,海倫的媽媽對新來的老師安妮說海倫6個月時就能說出「水」的咿呀語。 後來安妮在海倫手上拼了很多單詞比如「娃娃」「餅干」,但是海倫開始時不能理解老師在她手心上寫的詞所代表的意義,不能把詞和實物聯系起來,不能使詞形和詞義聯系起來。後來,安妮老師讓海倫用手心感受流水,接著再另一手的手心拼寫「水」,海倫還摸著老師的嘴巴感受「水」的發音,這時候海倫可能聯想到以前聽過的「水」一詞,頓時開竅了,明白事物都有名字。接著5歲的海倫主動地詢問:「這是什麼? 」「那是什麼」「你是誰」,雖然海倫只伸出食指發問,安妮馬上明白海倫問的問題,迅速地在海倫手心上拼寫她所指的事物的名詞,包括「老師」。海倫很快記住了很多詞,不停地問,如飢似渴地學。
海倫好學而且非常倔強。海倫能走路以後,用雙手摸索著走出屋門,把家裡和庭院都摸索得比較清楚,還能從氣息和氣氛來判斷家裡有什麼大事或客人來訪等。海倫有自己的意志,想干什麼就干什麼,根本不管別人。比如:吃飯時自己不好好坐著,而是伸手摸媽媽盤子里有什麼,抓一把就吃,再伸手去摸爸爸盤子里有什麼,抓一把就吃。父母皺眉,遷就她。直到安妮訓練,海倫才懂得和遵守用餐的禮儀。海倫的奶奶給海倫做了一個布娃娃。海倫撫摸布娃娃,發現這個布娃娃的臉是平的沒有五官,就大哭大鬧起來,非要給布娃娃撞上眼珠不可。家庭教師安妮到來之前,海倫常常摔東西、發脾氣、有股不屈的勁兒。這一點,安妮老師費了很大的力氣來矯正海倫的撒野行為。
海倫的老師安妮不僅是嚴格耐心的老師,而且是全陪翻譯。安妮和海倫初次見面那天,海倫正坐在門口的木台階上。安妮老師走到海倫身邊,使勁地把行李箱砸在木台階上。海倫感覺到振動,馬上伸手摸行李箱,用手認識她的新老師。安妮蹲下身,海倫用手撫摸安妮的臉,安妮馬上重重地點點頭。安妮自己曾經失明過好幾年,懂得盲童的學習方式。安妮開始教海倫詞語,是用正常速度拼寫整個詞,不是慢騰騰地一個字母一個字母的寫。安妮用正常速度拼寫單詞,拼寫上千上萬遍,海倫不懂不開竅,安妮仍不放棄。安妮在海倫手心拼寫的詞和海倫觸摸到的實物是反復交替,強化刺激,試圖在海倫頭腦中建立信號聯系。海倫接受1千多單詞的刺激以後,學習「水」一詞才被點醒,腦袋開竅了,海倫的語言和認知發展進入新的里程了----語詞概念形成了,心智成熟起來。刺激和經驗積累是從量變到質變的,喚起孩子過去聽和看過的記憶。此外,安妮用她那雙手告訴海倫每天的所見所聞,就像海倫自己看和自己聽一樣在安妮的全陪翻譯下了解世界。安妮每天給海倫讀書,用手拼寫或拼打來閱讀和討論很多書。海倫閱讀不比一般人家的耳聰目明的孩子少。
安妮訓練5歲的海倫獨立吃飯穿衣,灌輸是非觀念,矯正海倫的撒野嬌氣行為用了有效的策略。海倫深得父母的寵愛和遷就,養成不良習慣。吃飯時,她不坐在自己的位子上吃自己盤子里的食物,而是下位子走到別人的座位處,抓別人盤子的食物往自己嘴裡塞。安妮堅決要海倫改掉這個壞習慣,老老實實坐在自己位子上吃自己盤子里的食物,因為海倫要長大成人,必須好好坐下來吃飯。海倫特別倔犟,不輕易服從老師的管教,安妮讓海倫父母離開,強迫海倫坐好,也絕對不許海倫伸手摸別人盤子。經過一場「大鬧天宮」摔了盤子,倒了椅子,再扶正椅子,海倫忠於乖乖就範。 再有,海倫的媽媽不管海倫做得對還是錯,一看海倫哭鬧,就塞給海倫一塊糖,讓她平靜下來。海倫就習慣用大鬧來得到「糖果獎勵」和關注。安妮反對這種做法,據理力爭。安妮堅持在海倫做得正確時才能給她糖果或別的東西獎勵,要是海倫做得不對或不服從,就停止給她糖也停止給她吃的喝的。最後,海倫乖乖地穿上衣服,穿好衣服以後,香噴噴的早餐就奇跡般地出現在她面前。安妮曾經帶海倫搬到一個與海倫父母「隔離」的小屋,訓練海倫減少對父母的依賴和庇護,而是養成獨立生活的習慣,同時對她的老師安妮產生最強地依賴和信任,親其師而信其教。
海倫有一個幸福而殷實的家庭。海倫的父母疼愛海倫,重視又聾又盲還不會說話的海倫的教育,有經濟實力和社會關系聘請到好的家庭教師兼全陪翻譯。沒有安妮老師,海倫的父母光寵愛但不會教育盲聾兒童,就不能創造海倫-凱勒奇跡的。聽力或視力障礙兒童由於缺少某種感官的信息充分輸入,就是看到了,但是不知道說的是什麼,不知道事情發生的前因後果,也不能准確跟蹤和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就缺少了學習機會。他們常常表現為「自我中心」,只想著自己,只管自己,不考慮別人,不懂規矩,這是因為他們與別人缺乏交流溝通,或交流溝通不足、滯後。他們不知道別人怎麼說怎麼想,即使看到別人的動作,仍不知道為什麼這樣做,無法進一步懂得是與非。有些家長告訴孩子不要這樣,不要那樣,用嚴厲的表情和言辭警告甚至懲罰,但是孩子不理解為什麼不能這樣做,不知道怎樣預想事情的後果,不知道怎樣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欲求,他們學習機會少,考慮問題也就不全面。
我相信每個人都有可能創造這種奇跡的,關鍵是家長要早開始培養孩子。
•要滿足孩子的特殊需要,支持孩子通過獨特途徑去學習、獲得信息和與外界交流。
•早對孩子進行社會化行為習慣的訓練,培養是非觀念和自我調控能力。
•使用獎勵和懲罰要和培養是非觀念一致。
•經常為孩子的將來著想,想孩子長大成什麼樣的人,早讓孩子開始生活自理,獨立判斷是非,自我調控。
•雙向交流很重要。要先說服,通過講話、打手勢、動作表情、扮演角色,作示範和演示等,讓孩子明白道理。
如果當初有條件,海倫-凱勒會接受人工耳蝸植入手術嗎?
我想會的。海倫有18個月的聽知覺經驗,植入電子耳蝸以後能喚起部分聲音聯系或學習新的聲音建立新的信號聯系。海倫從小有要學習開口說話的慾望,常常撫摸媽媽的臉,企圖模仿說話。海倫有堅持不懈的精神和倔強的意志力,她能用手來感知辨別別人說的是什麼。海倫的父母有足夠的經濟實力,海倫有家庭教師全陪翻譯和培訓。
『貳』 煙的創造者是誰
煙草起源非洲說
美國語言學家魏納爾的《美洲與美洲的發現》一書認為,煙草與很多其它食用植物一樣,是由非洲黑人在很久以前從非洲橫渡大西洋帶到美洲去的。非洲吸煙與使用煙斗的歷史要比哥倫布到達美洲早千年之久。這種說法由於主要是從語言學來加以證實,而缺乏可靠的考古材料支持,長期以來也就未得到人們的支持。
煙草起源埃及說
這種說法源自埃及考古學家在新發現的埃及古代中王國時期的法老墓中「出土了若干陶制的煙斗」。「這些古墓建造於公元前22世紀至公元前18世紀」,「這次發現的陶制煙斗證明古埃及人是世界上最早抽煙的民族」。由於未能見到正式的研究成果或考古報告,也未見到國際學術界人士對這一報道的評論,所以這種說法只能作為一種新說而已。
煙草起源蒙古說
這種提法可以以美國學者沃爾費的《香料煙》一書為代表,根據人類學的考察認為煙草最早起源於蒙古,理由是美洲土著印第安人來自亞洲的蒙古種人,認為世界上最早吸煙的應當是東亞大陸的中國人和蒙古人;他們可能在15000~20000年冰川時期前,帶著煙籽和用煙習慣從西伯利亞橫越白令海峽大陸橋到了阿拉斯加,隨後散居美洲各地。後來,煙草又經歐洲傳回中國。
煙草起源中國說
近些年來,我國煙草界的一些同仁在研究煙草史和編撰地方煙草志時,對煙草在中國使用僅有400多年歷史的這種觀點提出質疑,並大膽提出「煙草源於中國或蒙古」的觀點。
目前被人們培養栽培的只有紅花煙草與黃花煙草。這兩個品種從目前已掌握的材料看來,是由美洲輾轉傳入我國的。但我國也有野生的煙草,如《滇南本草》所記的「野煙」就是一例。在四川綿竹等不少地方,至今仍有被叫作「野煙」的野草,其葉形狀與煙草相似,植株很小,葉面顏色稍淺,但沒發現有人將其作為煙草的代用品吸食。另外,還有材料說:在河南嵩山林蔭中有一種野生的匣科草本植物,外形很像煙草,當地人有採摘、吸用的習慣。這種植物在秦嶺也有分布,所謂華山參就是指此種植物的根部,其根有毒,不可服食。另外在雲南南部及西雙版納一帶分布有一種多年生野生煙草,抗病蟲性能很好。雖然目前的調查考證還不完全,但也可以相信在亞洲熱帶和我國亞熱帶和溫帶地區可能有煙草的原生植物分布。
有人發現《昭君出塞》壁畫中的使臣隨員,就有人背著裝煙的袋子。在1939年12月20日出版的《張建通訊》半月刊稱:「中國之有煙葉栽種,早在漢朝以前。到了漢時,已設吏專管征稅。」又據載,三國時諸葛亮率軍南征時,士兵受到瘴氣感染,當地居民送韭葉雲香草,燃燒吸取其煙以驅瘴毒。雲香草後來被移植甘陝一帶,逐漸成為當地家種煙葉。甘肅蘭州著名的水煙便是當地黃花煙製作的,煙農稱黃花煙韭葉雲香草。我國著名的晾曬煙產區山東兗州、河南鄧縣等地的煙農認為,他們現在種植的煙草,就是三國時諸葛亮避瘴氣的雲香草,經過栽培馴化之後,從野生煙演變為今天的晾曬煙。唐代詩人劉禹錫在流放地寫下了反映湘西少數民族吸煙的《竹枝詞》:「馬鞭煙袋細細通,兩人相戀莫漏風。燕子銜泥口要緊,蠶兒挽絲在肚中。」李京在元朝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寫成的《雲南志略》記載:金齒百夷(即今天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有「嚼煙草的習俗和嗜好。」顯然這些都早於哥倫布1492年發現的煙草。
『叄』 跪求《外國藝術設計史》 課後習題答案!!~急
英國「工藝美術」運動
1. 威廉•莫里斯及其追隨者
(1)工藝美術運動產生的背景:
矛盾:機械製品的醜陋、低劣+為裝飾而裝飾
(2)工藝美術運動起源:於19世紀下半葉的一場設計運動。以追求自然紋樣和哥特式風格為特徵,旨在提高產品質量,復興手工藝品的設計傳統。
(3)工藝美術運動發起者 --威廉•莫里斯
建築作品:紅房子建成於1859年的結婚新房。設計者韋伯、莫里斯設計。早在1865年,瓊斯就在《裝飾的句法》一書中聲稱:「形式的美產生於波浪起伏和相互交織的線條之中。」而德萊賽的理論和實踐,特別是他的金屬製品設計,簡直就是新藝術的直接先導。
(4)工藝美術運動風格的特徵:
A.強調手工藝,明確反對機械化生產。
B.在裝飾上,反對矯揉造作的維多利亞風格和其他各種古典、傳統的復興風格。推崇自然主義、東方裝飾和東方藝術的特點,採用大量卷草、花卉、鳥類為裝飾動機。
C.提倡哥特風格和其他中世紀風格,講究簡單、朴實無華和良好的功能。
D.主張設計的誠懇,反對設計上嘩眾取寵、華而不實的趨向。
(5)設計原則:
A.設計大眾化:產品設計和建築設計為千萬人服務,而不是少數人的運動。
B.團隊協作:設計工作是集體的活動,而不是個體勞動。
2.工藝美術運動的主要成就
(1)建築與室內設計,建築與室內設計是受工藝美術運動影響最早的領域。
格林兄弟--洛杉磯的根堡住宅
(2)傢具設計,傢具設計是工藝美術運動影響最大的領域。
風格:簡潔、質朴、輕巧
代表:【英】查爾斯•沃塞,在實踐上接近工藝美術運動的實質內容--批量化、大眾化
(3)陶瓷設計,設計為陳設和玩賞服務,實用性差,忙於實驗新的制陶技術。
特徵:開始採用植物等自然的有機形態。
代表:魯克伍德陶瓷廠、科爾曼
(4)金屬工藝設計,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完美表現。
特徵:現代感強、哥特風格、幾何形,造型粗重手工藝生產,工業化生產
代表:查爾斯•羅伯特•阿比什的銀器,多採用纖細、起伏的線條
新藝術運動
新藝術運動: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歐洲產生並發展的裝飾藝術運動。
新藝術運動的潛在動機是與雜亂的折衷主義和過分追求真實的自然主義的決裂。新藝術運動主張今天的藝術應立足於現實,拋棄舊有風格的元素,創造出具有青春活力和現代感的新風格。同時,在師從自然上,又提出了應該去尋找自然造物最深刻的本質根源,發掘決定植物、動物生長、發展的內在過程。新藝術最為典型的紋樣都是從自然草木中抽象出來的,流動的形態和蜿蜒交強的線條,充滿了內在的活力,體現出蘊含於自然生命表面形式之中的無休無止的創造過程。
促成新藝術運動發生和發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社會因素。自普法戰爭之後,歐洲得到了一個較長時期的和平,政治和經濟形勢穩定。不少新近獨立或統一的國家力圖躋身於世界民族之林,並打入激烈競爭的國際市場,這就需要一種新的、非傳統的藝術表現形式。
在文化上,所謂「整體藝術」的哲學思想在藝術家中甚為流行,他們致力於將視覺藝術的各個方面,包括繪畫、雕塑、建築、平面設計及手工藝等與自然形式融為一體。
在技術上,設計師對於探索鑄鐵等新的結構材料有很高的熱情。對於藝術家自身而言,新藝術正反映了他們對於歷史主義的厭惡和新世紀需要一種新風格與之為伍的心態。新藝術的出現經過了很長的醞釀階段,許多著名的設計史家都認為英國文化為新藝術運動鋪平了道路,盡管由於其後的種種原因,英國本身並不是這種風格走向成熟的國度。
新藝術運動十分強調整體藝術環境,即人類視覺環境中的任何人為因素都應精心設計,以獲得和諧一致的總體藝術效果。
新藝術反對任何藝術和設計領域內的劃分和等級差別,認為不存在大藝術與小藝術,也無實用藝術與純藝術之分。藝術家們決不應該只是致力於創造單件的「藝術品」,而應該創造出一種為社會生活提供適當環境的綜合藝術。在如何對待工業的問題上,新藝術的態度有些似是而非。從根本上來說,新藝術並不反對工業化。新藝術的理想是為盡可能廣泛的公眾提供一種充滿現代感的優雅,因此,工業化是不可避免的。新藝術的中心人物賓(Samuel Bing,1838—1905)就認為「機器在大眾趣味的發展中將起重要作用。」但是,新藝術不喜歡過分的簡潔,主張保留某種具有生命活力的裝飾性因素,而這常常是在批量生產中難以做到的。實際上,由於新藝術作品的實驗性和復雜性,它不適合機器生產,只能手工製作,因而價格昂貴,只有少數富有的消費者能光顧。
早在1865年,瓊斯就在《裝飾的句法》一書中聲稱:「形式的美產生於波浪起伏和相互交織的線條之中。」而德萊賽的理論和實踐,特別是他的金屬製品設計,簡直就是新藝術的直接先導。但是,對於新藝術發展影響最深的還是英國的工藝美術運動。莫里斯就十分強調裝飾與結構因素的一致和協調,為此他拋棄了被動地依附於已有結構的傳統裝飾紋樣,而極力主張採用自然主題的裝飾,開創了從自然形式、流暢的線型花紋和植物形態中進行提煉的過程。新藝術的設計師們則把這一過程推向了極端。
工藝美術運動的思想通過各種各樣的展覽和出版物,在歐洲大陸廣為傳播。盡管工藝美術運動是反工業化的,但在歐洲大陸,反工業化的姿態較為溫和,終於在追求美學社會理想的過程中轉變為接受機械化,最終導致了一場以新藝術為中心的廣泛的設計運動,並在1890—1910年間達到了高潮。
新藝術運動的風格是多種多樣的。在歐洲的不同國家,擁有不同的風格特點,甚至於名稱也不盡相同。
「新藝術」一詞為法文詞,法國、荷蘭、比利時、西班牙、義大利等以此命名,而德國則稱之為「青年風格」(Jugendstil),奧地利的維也納稱它為「分離派」(Seccessionist),斯堪的納維亞各國則稱之為「工藝美術運動」。
從風格特點方面,法國、比利時、西班牙的新藝術作品比較傾向於藝術型,強調形式美感,而北歐的德國、奧地利和斯堪的納維亞各國則傾向於設計型,強調理性的結構和功能美。
雷諾:的經典作品,蜻蜓女人胸飾,是最具典型性的新藝術時期首飾。最原始的靈感源於大自然。在好奇心和求知慾的驅動下,他把自己融入大千世界,努力發掘每一個細微之處,探索自然界中一切能用於裝飾的元素。
女性形象、蝴蝶、飛蛾、蜻蜓……René Lalique的珠寶作品裡糅合了各種奇特的主旋律,體現他對自然的熱愛。昆蟲重新回歸美之主題,連黃蜂、甲蟲和草蜢也能展示鮮為人知的魅力。René Lalique不愧是一位神奇的魔術師,他善於捕捉精美與微妙的細節,用以點綴自己心愛的珠寶,並探尋如何將平凡的材料塑造成靈性四溢的傑作。
比利時新藝術運動最富代表性的人物有兩位,即霍爾塔(Victor Horata,1867—1947)和威爾德(Henry van de Velde,1863—1957)。霍爾塔是一位建築師,他在建築與室內設計中喜用葡萄蔓般相互纏繞和螺旋扭曲的線條,這種起伏有力的線條成了比利時新藝術的代表性特徵,被稱為「比利時線條」或「鞭線」。
另一位法國新藝術的代表人物是吉馬德(1867—1942)。19世紀90年代末至1905年間是他作為法國新藝術運動重要成員進行設計的重要時期。吉馬德最有影響的作品是他為巴黎地鐵所作的設計。這些設計賦予了新藝術最有名的戲稱——「地鐵風格」。「地鐵風格」與「比利時線條」頗為相似,所有地鐵入口的欄桿、燈柱和護柱全都採用了起伏捲曲的植物紋樣。吉馬德於1908年設計的咖啡幾也是一件典型的新藝術設計作品。
除巴黎以外,法國的南錫市也是一個新藝術運動的中心。
南錫的新藝術運動主要是在設計師蓋勒(Emile Galle',1846—1906)的積極推動下興起的。
安東尼•高迪(Andonni Graudi,1852-1926)是西班牙新藝術運動的代表人物。他是一位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建築師。其著名設計作品有聖家族教堂和米拉公寓。
高迪的設計中帶有強烈的表現主義色彩。聖家族教堂內外布滿的鍾乳石式的雕塑和裝飾件,以及上面貼有的彩色玻璃和石塊,使它看上去猶如神話中的建築,米拉公寓也以水平向的波浪曲線構成牆體和陽台,突出的部位,則利用植物蒂芥般的自然形態與建築物構成統一的整體,彷彿是一件完美的雕塑藝術品,由於幾乎沒有直線和平面,公寓內的傢具只得專門進行設計製作。
米拉公寓
巴塞羅那,西班牙,1906-1910
米拉公寓是作為十九世紀巴塞羅那城市擴張中住宅建築的「榜樣」而規劃的。該住宅由兩個自由形狀的天井組成。天井下是一個為居民而設的地下停車場,這在當時是個絕對的革新!
主體構架的建造是靠一個鐵的拉撐系統,這使得自由立體的的臨街立面成為可能。拋物面的磚拱房頂的建造是另一個特殊之處。由於拱的不同大小,房頂就變得波浪起伏。這個房頂因為它那許多充滿幻想的煙囪和通風口而著名。
聖家族大教堂
巴塞羅那,西班牙,1883-1926
高迪有超過大半生的心血花在聖家族大教堂的設計上,這個建築也成為他作為建築師的一生的發展的最重要的映照。地下室和合唱部分顯出哥特復興的風格,構成了整個方案風格的原點。
在高迪在世時就已完成的東立面以一種充滿幻想的形式而著稱,也令建築師本人青史留名。
最驚人的部分還是教堂的中殿,為之高迪設計了很多不同的模型,而且直到今日才造好。這里展現了一種從裝飾中完全地釋放出來的全新的形式語言。從大自然中學來的雙曲面幾何形式給它以宣言性的力量。這種從自然啟示而來的形式語言載負著豐富的***督教象徵,這些都在諸如塔的個數、那些數不清的雕塑和還在製造中的微妙的彩窗等等中表現出來。
「你們想知道我在哪裡找到樣本的嗎?一棵挺拔的樹,它托著主幹而主幹又托著支幹、支幹又托著葉子。自從上帝這個藝術家把它們創造出來,每一個獨立的部分都和諧而蓬勃地生長。」
在功能主義風靡的時代,高迪的作品一直未受到重視,進到二次大戰以後,「有機建築」的興起,才使得他成為這一潮流的先驅。當代著名建築大師•柯布希埃稱他為「後現代主義的先驅」,從某種角度來看,他是當之無愧的。
麥金托什(1868—1928)是英國格拉斯哥一位建築師和設計師。他在英國19世紀後期的設計中獨樹一幟,並對奧地利的設計改革運動維也納「分離派」Secession 產生了重要影響。
早在1865年,瓊斯就在《裝飾的句法》一書中聲稱:「形式的美產生於波浪起伏和相互交織的線條之中。」而德萊賽的理論和實踐,特別是他的金屬製品設計,簡直就是新藝術的直接先導。但是,對於新藝術發展影響最深的還是英國的工藝美術運動。莫里斯就十分強調裝飾與結構因素的一致和協調,為此他拋棄了被動地依附於已有結構的傳統裝飾紋樣,而極力主張採用自然主題的裝飾,開創了從自然形式、流暢的線型花紋和植物形態中進行提煉的過程。新藝術的設計師們則把這一過程推向了極端。
促成新藝術運動發生和發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社會的因素。自普法戰爭之後,歐洲得到了一個較長時期的和平,政治和經濟形勢穩定。不少新近獨立或統一的國家力圖躋身於世界民族之林,並打入激烈競爭的國際市場,這就需要一種新的、非傳統的藝術表現形式。
在文化上,所謂「整體藝術」的哲學思想在藝術家中甚為流行,他們致力於將視覺藝術的各個方面,包括繪畫、雕塑、建築、平面設計及手工藝等與自然形式融為一體。
在技術上,設計師對於探索鑄鐵等新的結構材料有很高的熱情。對於藝術家自身而言,新藝術正反映了他們對於歷史主義的厭惡和新世紀需要一種新風格與之為伍的心態。新藝術的出現經過了很長的醞釀階段,許多著名的設計史家都認為英國文化為新藝術運動鋪平了道路,盡管由於其後的種種原因,英國本身並不是這種風格走向成熟的國度。
新藝術運動十分強調整體藝術環境,即人類視覺環境中的任何人為因素都應精心設計,以獲得和諧一致的總體藝術效果。
新藝術反對任何藝術和設計領域內的劃分和等級差別,認為不存在大藝術與小藝術,也無實用藝術與純藝術之分。藝術家們決不應該只是致力於創造單件的「藝術品」,而應該創造出一種為社會生活提供適當環境的綜合藝術。在如何對待工業的問題上,新藝術的態度有些似是而非。從根本上來說,新藝術並不反對工業化。新藝術的理想是為盡可能廣泛的公眾提供一種充滿現代感的優雅,因此,工業化是不可避免的。新藝術的中心人物賓(Samuel Bing,1838—1905)就認為「機器在大眾趣味的發展中將起重要作用。」但是,新藝術不喜歡過分的簡潔,主張保留某種具有生命活力的裝飾性因素,而這常常是在批量生產中難以做到的。實際上,由於新藝術作品的實驗性和復雜性,它不適合機器生產,只能手工製作,因而價格昂貴,只有少數富有的消費者能光顧。
戰爭時期的設計
兩次世界大戰期,持續時間比較長,涉及面廣,大部分國家和地區都實行了戰時體制,一切工業都轉向軍工軌道,設計也相應轉向為軍工企業服務。
飛機在一戰中就開始應用到,但在二戰中使用更為普遍,發揮了更重要的作用。
二戰中新型威懾力量—航空母艦(艦載飛機)
二戰中最具殺傷力、代表最高軍事技術的是原子彈的試爆成功和應用。
一戰時期(1914--1918)成果—「坦克時代」
海勒姆.馬克西姆—機關槍(666發/秒)
1914年英國人斯文頓提出履帶式坦克設計方案, 1915年由福斯特和林肯公司生產並投入實戰。
二戰時期(1939--1945)--「飛機時代」
飛機在一戰中就開始應用到,但在二戰中使用更為普遍,發揮了更重要的作用。
二戰中新型威懾力量—航空母艦(艦載飛機)
戰爭期間軍需物品設計得到較大發展—體現輕便高效的設計原則。
著名設計師—雷蒙德.羅維(美國)
設計產品:輕便帳篷、行軍灶鍋、軍用水壺、鋼盔、工兵鏟、軍服和派克是連帽軍大衣、罐頭食品、洗衣粉等。
戰後日本的設計
一、日本設計的兩個特徵:
一是:較民族化,傳統的,溫和的,歷史的,基於日本傳統美學、宗教的形態模式。
二是:現代的、發展的、國際的,依靠從歐洲學習來的經驗發展起來的新模式。
日本設計發展的三個階段
1945--1952年是日本設計的恢復期—學習借鑒美國經驗—「工業設計院產業工藝試驗所」、「日本工業設計師協會」、「設計學協會」
1953—1960年是成長期—更多的關注歐洲設計經驗—一批優秀企業先後對公司的設計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日立、松下、夏普、索尼、佳能、理光、富士、資生堂、豐田、三菱、日產、本田、東芝等)
1961年後是大發展時期—「雙軌制」
一方面:服裝、傢具、室內設計等系統研究傳統,保持傳統風格。
另一方面:在高技術設計領域按照現代經濟發展需求進行設計,如汽車、通訊、電子影音設備等方面。
「日本風格」:精打細算、小巧玲瓏、處處考慮周到為特點
現代主義設計——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設計
背景:戰後十年的經濟、民生恢復,各國經濟繁榮發展。戰後的變化:工業產品相對剩餘、產品更新換代迅速。
對設計的新要求:
(1)物質、財富膨脹,消費者的審美要求相應提高;
(2)適應新材料、新技術,設計表現多樣化。
設計觀念的轉變:多元化
背景:現代主義的危機在於它在很多方面與資本主義
經濟體制鼓勵消費、追求標新立異的特點相背離。現代主義設計:以批量銷售的市場為前提的,強調標准化,要求將不同類型的行為和傳統轉換為固定的統一模式,依賴於一個龐大而均勻的國際市場。指導思想是使產品能適於任何人,大同壓倒一切,但往往事與願違,反而不適於任何人。
六七十年代設計:社會以各種各樣的市場同時並存,市場反映不同的文化群體的要求,每個群體都有其特定的行為、語言、時尚和傳統,都有各自不同的消費需求。風格:高技術風格
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審美觀念的變化
背景:冷戰時期,世界列強進行軍備競賽
1.航空航天和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宇宙風格」盛行-- 銀灰色+飛行器造型
2.各種新材料的出現 色彩鮮艷的塑料時代
3.戰後經濟的復甦
社會進入豐裕發展階段,消費者對產品的要求日趨多樣化。
二、領先世界的義大利設計
龐蒂:我們的家庭和生活方式與我們美好的生活理想和趣味完全是一回事。
設計特點:在於生產與文化之間的協調關系。
義大利設計風格的特徵:
(1)既有現代主義特徵,又有義大利民族特色和文化內涵;
(2)既有設計的高技術性,又保存了相當手工藝的 優良傳統;
(3)既有高度理性色彩,又具有強烈的個性風格和人情味。
低成本的塑料傢具、燈具及其它消費品以其輕巧、透明和艷麗的色彩展示了新的風格,完全打破了傳統材料所體現的設計特點和與其相聯系的絕對的永恆的價值。
包豪斯
1919年4月1日,在德國的魏瑪創立了第一所新型的現代設計教育機構——包豪斯國立建築學校,簡稱包豪斯(Bauhaus),這個詞由是它的創始人和第一任校長格羅佩斯生造出來的,從1919年到1933年的14年中,它培養了整整一代現代建築和設計人才,也培育了整整一個時代的現代建築和工藝設計風格,被人們稱為「現代設計的搖籃」。
在設計中提倡自由創造,反對模仿因襲墨守陳規。
B、將手工藝與機器生產結合起來,提倡在掌握手工藝的同時,了解現代工業的特點。
C、強調基礎訓練,從現代抽象繪畫和雕塑發展而來的平面構成,立體構成和色彩構成等基礎課程成了包豪斯對現代工業設計作出的最大貢獻之一。
D、實際動手能力和理論素養並重。
E、把學校教育與社會生產實踐結合起來。
在設計理論方面,包豪斯提出了三個基本觀點:①藝術與技術的新統一。2設計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產品。③設計必須遵循自然與客觀的法則來進行。這些觀點對現代工業設計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使現代設計逐步由理想主義走向現實主義,即用理性的、科學的思想來代替藝術上的自我表現和浪漫主義。
第一階段(1919--1925)魏瑪時期—格羅佩斯任校長—「藝術與技術的統一」思想—形成藝術教育與手工製作結合
第二階段(1925--1932)迪索時期—漢斯邁耶(28--30)、米斯.凡德洛(30--32)--設計與製作教學一體化
第三階段(1932--1933),柏林時期,存在6個月,被迫永久關閉。
包豪斯的歷史作用及影響
1.包豪斯的現代設計藝術思想
(重視功能、技術、經濟因素)
(1)藝術與技術的統一;
(2)設計的目的是功能,而不是產品;
(3)設計必須遵循自然與客觀法則進行。
2.包豪斯對設計教育的影響
(1)包豪斯建立了一整套的設計藝術教學方法和教學體系,認清「技術知識」可以傳授,而「創作能力」只能啟發的事實。給後來的工業設計科學體系的建立、發展奠定了基礎。
(2)包豪斯從事的設計實踐真正實現了技術與藝術的統一,形成了真正的理性主義設計原則,填補了現代藝術與技術、手工業與工業間的鴻溝。
(3)包豪斯設計教育造就了德國的設計風格:高度的理性化和嚴謹的功能化。
英國的「波普」設計
背景:戰後成長的青年一代厭倦了現代主義風格單調、冷漠的設計,渴望有新的消費觀念和新的文化風格的出現。新興的大眾文化(肥皂劇、爵士樂、搖擺舞、電子游戲)正在趕超傳統的高雅文化。藝術的色彩與裝飾因此被重新運用
波普藝術與設計
波普藝術:追求日常生活中最為通俗的形式、色彩、結構,形成大眾化、市民化的、有象徵意義的風格,追求雅俗共賞的目的。
特徵:通俗的、短暫的、可消費的、便宜的、批量的、年輕的、詼諧的、詭秘的刺激的
設計口號:藝術不應該是高雅的,藝術應該等同於生活。
藝術手段:拼帖、放大、組合、模仿
波普設計出現於20世紀50年代,又稱流行藝術、通俗藝術、新達達主義,代表著流行與大眾化的品味。它的鼎盛時期是本世紀60年代,主要活動中心在英國和美國。它代表著60年代工業設計追求形式上的異化及娛樂化的表現主義傾向。反映了戰後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的社會與文化價值觀,力圖表現自我,追求標新立異的心理。波普風格在不同國家有不同的形式,如美國電話公司就採用了美國最流行的米老鼠形象來設計電話機,義大利的波普設計則體現出軟雕塑的特點,如把沙發設計成嘴唇狀,或做成一隻大手套的樣式。
波普設計:反叛正統的追求完美、整潔、高雅的設計,追求形式上的異化及娛樂化的表現主義傾向。
產品專注於形式的表現和純粹的表面裝飾,而不是功能、合理的生產一類現代主義的觀念。波普設計強調靈活性與可消費性,即產品的壽命應是短暫的,以適應多變的社會、文化條件。 追求大眾化的、通俗的趣味,反對現代主義自命不凡的清高。強調消費產品的象徵意義而不是其形式上和美學上的質量。
設計元素:最普通的、最常見的工業產品或廢棄物
波普設計的特徵:多種風格的混雜。
(1)設計與創作題材直接取材於充分商業化的日
常世界,是商業主義的。
(2)設計作品的形象簡潔取自日常生活用品。
(3)設計風格基本上接納商業性藝術的直接效果。
後現代主義
是產生於20世紀60年代,流行於70、80年代歐美的一種反文化、反美學、反文學傾向。是旨在反抗現代主義純而又純的方法論的一場運動,它廣泛地體現於文學、哲學、批評理論、建築及設計領域中。所謂「後現代」並不是指時間上處於「現代」之後,而是針對藝術風格的發展演變而言的。
其本質是一種知性上的反理性主義、(政治冷漠,它表現了大眾對政治的不滿、無可奈何乃至出於實用主義目的的積極利用。)和感性上的快樂主義。
後現代主義並非一種特定的風格,而是旨在超越現代主義所進行的一系列嘗試。在某種情境中,這意味著復活那被現代主義擯棄的藝術風格,而在另一種情境中,它又意味著反對客體藝術或包括你自己在內的東西。
工業時代:是以特定時空條件下的大規模生產(和標准化)為特徵的。
後工業時代(信息時代):是計算機的時代。它雖然也是規模經濟時代,但已不像工業時代那樣受制於時空條件,人們可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從事生產,而產品(不僅僅是信息)可在瞬間完成在全球范圍內的流通。
後現代主義並非一種特定的風格,而是旨在超越現代主義所進行的一系列嘗試。在某種情境中,這意味著復活那被現代主義擯棄的藝術風格,而在另一種情境中,它又意味著反對客體藝術或包括你自己在內的東西。
工業時代:是以特定時空條件下的大規模生產(和標准化)為特徵的。
後工業時代(信息時代):是計算機的時代。它雖然也是規模經濟時代,但已不像工業時代那樣受制於時空條件,人們可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從事生產,而產品(不僅僅是信息)可在瞬間完成在全球范圍內的流通。
解構主義是1980年代末期興起於建築設計界的派別。
理論的核心是對於結構本身的反感,認為符號本身已經能夠反映真實,對於單獨個體的研究比對於整體結構的研究更重要。解構主義不僅否定現代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構成主義,而且也否定古典的美學原則(和諧、統一)。
例:20世紀80年代,一位西方藝術家來華演出的一出啞劇, 用一把中提琴演奏了一段古典音樂之後,突然起身猛地將琴摔到地上,並狠狠地踩了一腳,然後又很快地用提琴碎片在一塊畫布上粘貼出一幅抽象的繪畫(一幅提琴解構重組的繪畫)。原來完美、和諧的提琴造型已不復存在,而它留下的碎片在另一種藝術形式中得以重生。
『肆』 梅蘭芳的人物評價
國內評價
1913年10月28日,《申報》13版《劇談》這樣評論他:梅蘭芳之青衫亦為都中第一流人物,色藝之佳,早已名滿都下二難兼並,必有特異之技藝以動人,觀聽者有梨園癖者自必聯翩往觀,第一台又將座物隙地矣。
中國評論家、戲劇家梅紹武在《梅蘭芳全集·總序》評論:他是個勤勉好學的演員,從青年時代起就認真鑽研古典文 學、國畫、民族音樂、民族舞蹈、民俗學、音韻學和服飾學等多方面的祖國傳統文化,並把這些知識融合到他的藝術中去,從而創造了大量優秀劇目,形成了具有獨 特風格、大家風范的藝術流派--梅派。
中國現代小說家、作家老舍:忽然聽到梅蘭芳同志病逝的消息。我們都黯然久之,熱淚欲墜!我們之中,有的是梅大師的朋友,有的只看過他的表演,傷心卻是一致辭的。誰都知道這是全國戲曲界的一個重大損失!
泰州市委書記藍紹敏:梅蘭芳先生是世人景仰的京劇藝術大師,他創造的獨樹一幟「梅派」藝術,在國內外享有盛譽。他所取得的輝煌成就,給我們留下了彌足珍貴的藝術遺產,他為中國戲劇藝術做出的傑出貢獻,將永載戲劇史冊。梅先生屬於世界、屬於中國,更屬於他的家鄉泰州。
戲曲理論家齊如山:他之為人不但謙和,且極講信用而仁慈,又自愛而講氣節。
中國戲劇藝術家歐陽予倩:梅蘭芳是「真正的演員,美的創造者」。
國外評價
紐約《世界報》指出:「梅蘭芳是所見過的最傑出的演員之一,紐約還從來沒有見識過這樣的演出。」
美國《時代》說:「梅蘭芳的啞劇表演和服裝展示的演出真是精美優雅,可愛絕倫,美妙得就像中國古老的花瓶或是刺綉的帷幔。這是一次接觸,與一種在數世紀中不可思議地圓熟起來的文化的接觸。」
美國《太陽報》說:「幾乎是一種超乎自然的發現,通過許多世紀,中國人建立了一種身體表情的技巧。」無論理解與誤解,梅蘭芳讓美國人第一次見識了中國的京劇藝術。
美國詩人、小說家、評論家斯達克·揚(StarkYoung):「梅蘭芳的戲劇藝術並非完全沒有現實主義的成分,它並不具有立體派繪畫、抽象的阿拉伯裝飾或幾何舞蹈設計所具有的那種涵義。跟它確切相似的是中國繪畫和雕刻。遺留在我們記憶里的是對他們的抽象畫和裝飾性的印象,但是我們往往對那種精確性感到驚訝,自然界,一片葉子,一束花朵,一隻鳥,一隻手,一件斗篷,都被觀察得極為精確細致,同時我們也對它們那具有特徵的細節所呈現的使人眼花繚亂的色彩繽紛標志感到驚奇。這種精確的標志絕妙地鑲嵌在整個藝術之中,這種藝術臻於完美而理想」。他從中國藝術的寫意性美學原則出發,在一定程度上釐清了西方人對中國戲曲的某種誤讀。
蘇聯劇作家特烈傑亞柯夫:梅蘭芳的到來,改變了長久以來西方對中國藝術所持的「異國情調」的說法,中國戲劇「有這樣的悠久的歷史」,非但沒有走向僵化,在這些五光十色的固定形式之中,卻跳動著生命盎然的脈搏。
蘇聯戲劇導演梅耶荷德:梅蘭芳的舞台動作——手的藝術表現力,他說:「我沒有在舞台上看見過任何一個女演員,能像梅蘭芳那樣傳神地表現出女性的特點。」此外,他還深深折服於梅蘭芳「表演節奏的巨大力量」,相比之下,他感到蘇聯戲劇的「很多缺陷」。他認為梅蘭芳在蘇聯的演出對蘇聯戲劇產生持續的「特殊影響」。
『伍』 毛首鞭形線蟲的介紹
毛首鞭形線蟲(Trichuris trichiura Linnaeus,1771)簡稱鞭蟲,是人體常見的寄生線蟲之一。成蟲寄生於人體盲腸,可以引起鞭蟲病(trichuriasis)。 成蟲主要寄生於人體盲腸內,嚴重感染時,亦可在結腸、直腸,直到回腸下段寄生。雌蟲每日產卵約1000~7000個,蟲卵隨糞便排出體外,在泥土中溫度、濕度適宜的條件下,約經3~5周即可發育為感染期卵。這種蟲卵隨被污染的食物、飲水、蔬菜等經口進入人體。
『陸』 g佬鞭是什麼 warframe
阿特拉克斯(又名g佬鞭)是游戲星際戰甲(warframe)中的一條Grineer鞭子,作為它的創造者的處決工具。它造成高切割傷害,有不錯的暴擊率和優秀的暴擊傷害,優秀的觸發率,但它對擁有護甲的敵人效果較弱。
穿刺傷害– 對擁有護盾和護甲的敵人效果較弱。
(2)較慢的攻擊速度。
『柒』 似蚓蛔線蟲和毛首鞭形線蟲生活史的異同點
似蚓蛔線蟲和毛首鞭形線蟲 一、 學時分配:1.5 學時。 二、教學大綱要求 【掌握】 1、兩種成蟲、蟲卵形態主要特點。 2、兩種成蟲的寄生部位和感染方式。 3、蛔蟲幼蟲在人體內的移行。 4、兩種成蟲對人體的致病。 5、病原學診斷方法。 6、流行的幾個因素。 7、主要防治環節。 【熟悉】 1、蛔蟲成蟲引起的合並症。 2、蛔蟲分布廣泛的原因。 【了解】 1、蛔蟲雌雄蟲內部結構的主要特點。 2、蟲卵在外界的發育。 3、蛔蟲幼蟲移行對人體的影響。 4、防治原則。 三、主要教學內容 似蚓蛔線蟲(蛔蟲) 這是人體最常見的寄生蟲之一。感染地區遍及全世界,農村高於城市,兒 童多於成人,感染率可高達70%以上。 蛔蟲感染是影響兒童發育的重要原因之一。蛔蟲寄生除掠奪營養,影響發 育外,也可導致嚴重的合並症,如膽道蛔蟲症、蛔蟲性腸梗阻等,嚴重者可危及 生命。如有報道一病孩,腸內感染蛔蟲總數達908 條,也因此而死亡。 一、形態 (一)成蟲:這里僅介紹外部形態,內部結構已在總論中介紹。 1、一般形態: 大小――是寄生人體腸道線蟲中最大的,可如筷子般粗長,一般 ♂15~31cm;♀20~35cm 形狀――圓柱形,不分節。 顏色――活時淡紅或微黃,死亡後呈乳白色。 體表――具橫紋,兩側線明顯。 2、頭部:口孔位於頭部頂端,由「品」字形三個唇瓣圍繞而成。 3、尾部:雄蟲尾端捲曲,生殖器官為單管型,有鐮狀交合刺一對。 雌蟲尾端鈍圓,生殖器官為雙管型,陰門位於腹面中部之前。
『捌』 霍爾塔喜歡用什麼線條以及他設計的布魯塞爾都靈路12號住宅有什麼特點
比利時新藝術運動最富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建築師霍爾塔(VictorHorata,1867~1947),在建築與室內設計中喜用葡萄蔓般相互纏繞和螺旋扭曲的線條,被稱為「比利時線條」或「鞭線」,這些線條的起伏常常是與結構與構造相聯系的。1893年霍爾塔設計的布魯塞爾都靈路12號住宅是新藝術風格的經典作品。他不僅將獨特而優美的線條用於上流社會,也毫不猶豫地將其應用到了為廣大民眾所使用的建築上。
『玖』 名詞解釋 霍塔旅館
維克多 - 霍塔是比利時新藝術運動的大師 , 霍塔是一位建築師,他在建築與室內設計中經常使用葡萄蔓般相互纏繞和螺旋扭曲的線條,這種線條被稱為「比利時線條」或「鞭線」,它起伏有力,並成為了比利時新藝術的代表性特徵。
霍塔設計以曲線為主,裝飾上保持了運動的基本風格,很好的平衡了功能與裝飾的關系,他也是最早把鋼鐵與玻璃引入住宅裝飾的設計師之一。代表作霍塔旅館使新藝術運動最傑出的設計之一。博維開辦了「日本之家」,其傢具設計也具有典型的新藝術特徵。比利時新藝術運動於一戰後就結束了
希望我回答的能幫上你!
『拾』 求詳細的西方表現主義風格招貼(海報)相關的簡介和代表人物
一.工藝美術運動
1.「工藝美術運動」起源於英國,代表一種社會行為,懷著改造社會的理想主義思想;
2.它不是一種特定的風格,而是多種風格並存;
3.主張美術家從事設計,反對「純藝術」;提倡美與技術結合,忠於材料,創造樸素而適用的作品;
4.美國設計師深受英國工藝美術運動影響,設計不復雜,裝飾性較弱;
5.美國:蓋斯塔維:在紐約建立自己工作室,出版極具影響力雜志《工匠》,提倡簡單、實用的風格,樸素的傢具設計使人想起拓荒時期的傢具風格;
6.美國:賴特:建築設計大師,綜合運用東西方影響,具備利用純天然材料的技巧,建築與環境和諧統一;代表作有《流水別墅》、《古根海姆博物館》。
二.新古典主義
1.「新古典主義」是一種藝術風格,指18世紀末至19世紀歐洲流行的一種藝術風格,追求崇高、莊重、簡潔、典雅、節制的品質,以及「高貴的純朴和壯穆的宏偉」,帶有復古意趣;
2.背景:18世紀前的歐洲,巴洛克和洛可可風格盛行一時,其繁瑣的裝飾與貴金屬的鑲嵌逐漸引起了人們的厭惡,羅馬龐貝遺址被發掘,在歐洲引起了研究古典藝術的熱潮;
3.建築:追求建築物體形的單純、獨立和完整,細節的朴實,形式的符合結構邏輯,並且減少純裝飾性的構件,顯示了人們對於理性的嚮往;
4.傢具:擅長於設計樸素、實用的形式,是現代傢具設計的先聲。
三.新藝術運動
1.「新藝術運動」一種藝術風格,涵蓋時間大約從1880年到1910年,是歐洲展開的一場裝飾藝術運動,比利時和法國是發源地。在義大利叫「自由風格」;在德國叫「青春風格」;在法國叫「新藝術運動」;在奧地利叫「轟動風格」;在西班牙叫「現代風格」。新藝術運動是一種過渡的風格,是從傳統主義向現代主義轉變的中介環節
2.產生的動機:一是與歷史主義決裂,打破舊傳統;二是與自然主義劃清界限,反對生搬硬套的模仿;
3.涉及建築、傢具、室內裝潢、日用品、服裝、書籍裝幀、插圖、海報等,進行全面設計,力求創造一種新的時代風格。
4.主張從自然界吸取靈感,採用各種動植物紋樣作為裝飾題材,多以象徵有機形態的抽象曲線作為裝飾紋樣,呈現出曲線錯綜復雜、富於動感韻律、細膩而優雅的審美情趣。
5.比利時新藝術運動:威爾德:包豪斯設計學院院長,作品帶有優美適度的裝飾表現,具有簡潔合理的功能結構;
維多克.霍塔:新藝術運動大師,在建築與室內設計中經常使用相互纏繞和螺旋扭曲的線條,稱為「比利時線條」或「鞭線」;
6.法國新藝術運動:追求華麗典雅的風格,是古典主義和象徵主義的產物,代表「六人集團」,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為巴黎地鐵設計,俗稱「地鐵風格」;
7.奧地利新藝術運動:維也納分離派,核心人物霍夫曼,多用直線,注重幾何形,簡潔而富有現代感。
四.裝飾藝術運動
1.「裝飾藝術運動」起源1925年在巴黎舉行的「巴黎國際現代化工業裝飾藝術展覽會」,此運動與現代主義設計運動同時發展;
2.是工藝美術運動和新藝術運動的延伸,也是設計師在接受了機械化和新材料後的裝飾活動,以適應大批量生產;包括多個領域;
3.喜歡運用直線和對稱的抽象構成形式、極富光澤的材料、具有強烈色彩效果的顏色,還採用機械、鋼筋混凝土、合成樹脂、強化玻璃等新材料;
4.美國:與大眾文化結合,豪華、誇張、迷人、怪誕;
代表人物:保羅.富克蘭:代表作品:《帝國大廈》、《洛克菲勒中心》、《克萊斯勒大廈》。
五.美術革命
1.立體主義:強調與機械美學相聯系,幾何化構成。
2.未來主義:對機械的崇拜確立其在現代設計中的地位。
六.俄國的構成主義
1.追求符合工業社會精神的語言,歌頌機器生產,對批量生產和工業材料贊嘆不已,提倡用工業精神改造社會;構成主義者自稱藝術工程師;
2.對現代設計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包豪斯教學深受其影響;
3.代表人物:馬列維奇
塔 特 林:《第三國際紀念塔》,創作1919年,造型上是簡潔的螺旋上升幾何形,表達堅定向上的政治信念。
七.風格派
1.以荷蘭為中心的國際現代藝術運動,活躍於1917-1931年,始於立體主義,最終成為純粹的抽象運動;流派源自《風格》雜志;
2.應用抽象幾何形和強烈的色彩分割空間,尋求和諧的基本法則,極大沖擊了傳統的純美術和裝飾藝術;表達宇審和自然的普遍和諧與秩序,探索被事物的外貌所掩蓋的規律;
3.代表人物:里特維爾德:荷蘭設計大師,主要作品《紅藍椅》、《茶幾》、《柏林椅》,作品感覺很硬,甚至不舒服,用最簡單的形和原始的顏色表達深刻的造型觀念,既像產品,又像雕塑,更是抽象的典範,是現代主義設計的里程碑。
八.流線型設計
1.流線型原是空氣動力學名詞,用來描述表面圓滑、線條流暢的物體形狀,這種形狀能減少物體在高速運動時的風阻力。在工業設計中,它是象徵速度和時代精神的造型語言,廣泛應用汽車家電設計;
2.在美國流行開來,多採用外表光滑,線條流暢的形式,是一種「淚滴型」語言樣式;富有強烈的時代氣息,與現代主義與象徵主義一脈相承,表達對技術和速度的贊美。不少流線型設計完全是由於其象徵意義,無功能上的含義。
九.企業識別設計
1.與包裝設計緊密聯系,市場上不同的標志意味著不同的公司;
2.商標是企業識別設計的核心,用在每件產品上,從產品到廣告;
3.貝倫斯:第一個實行該設計的人。
十.前衛設計
1.前衛設計是一個法語詞,形容藝術家超過同時代認知和設計理念;
2.在設計史上影響巨大,引導著時代新潮流,不斷創新新風格。
十一 反設計運動
1.1960年在義大利成立,是一種設計運動,抗拒主流的一種激進設計模式;
2.拒絕現代運動的理性成分,嘗試在設計中實現個人創造性的表現;
3.拒絕蔓延的保守主義,致力於自發性、創造性、建設性,提倡多樣性而非單純性;
4.代表:義大利「孟菲斯」,傢具設計。
十二 高技術風格
1.一種工業設計風格,採用高新技術,在美學上力求表現新技術;
2.在建築中得到充分應用,在20世紀60-70年代風靡一時;
3.其「最低限度的裝飾」和「過度對技術和時代的體現」,顯得冷漠,缺少人情味;
4.代表:《蓬皮杜國家藝術與文化中心》,1976年建,法國巴黎。
孟菲斯設計 蓬皮杜國家藝術與文化中心
十三 波普設計
1.20世紀60年代興起於英國並波及歐美,大眾化、通俗、流行的意思,代表大眾化的口味,在工業設計中追求形式上的異化和娛樂化,反映經濟繁榮期的樂觀主義;
2.打破藝術與生活的界線,打破一切傳統的審美觀念;打破二戰後工業設計過於嚴肅、冷漠、單一的面貌,代之以詼諧、富於人性和多元化的設計;
3.利用現成的工業品、商業產品,改造加工,然後重新拼貼組合,賦予一定的社會思想意義,由此構成新的藝術作品;
4.進行大膽的探索和創新,表現出前所未有的誇張、奇異和富於想像力的造型;色彩單純、鮮艷;材料多選用塑料或廉價的纖維板、陶瓷等;
5.市場目標是青少年群體,迎合了現代青年的桀傲不羈、玩世不恭的生活態度及其標新求異、用畢即棄的消費心態;
6.波普設計影響深遠,奠定了後現代藝術發展的基礎,其後的光效藝術、幻覺藝術、東方神秘主義,太空主義均受其影響;
7.時裝界:英國瑪麗·奎特設計的迷你裙,法國的古亥熱的宇宙服;傢具界:科蘭設計的廉價、鮮艷、奇異的傢具,穆多什以英文字母為裝飾圖案的纖維板椅子;羅傑·丁如玩具般的吹塑椅子;在包裝、書籍裝幀、廣告等平面設計上,也都出現了醒目的波普風格。
8.代表大師:藝術家理查德.漢密爾頓,雕塑家包洛奇,藝術家安迪.沃霍爾
十四 國際風格
1.1931年提出該概念,主要用在建築領域;
2.國際風格超越國界,將功能、技術以及幾何語言相結合,產生現代主義美學觀;
3.20世紀二、三十年代,建築以及室內設計的國際風格由幾何形式主義體現,鋼材、玻璃等被廣泛使用;其後雕塑元素和有機元素結合進去,使國際風格人性化;也有運用非人性材料以及暴露的粗灰水泥表面以及生硬的幾何形式;
4.20世紀80年代,後現代主義敲響了國際風格的喪鍾。
十五 後現代主義
1.「後現代主義」價值取向為少建構、多解構;特徵為:歷史主義、
裝飾主義、折中主義以及娛樂性;
2.首先體現在建築界,美國建築師文丘里在1966年出版的《建築的復雜性與矛盾性》中提出「少就是乏味」,強調必須重視公眾的通俗口味;英國建築師查爾斯.詹克斯最先提出「後現代主義」概念;
3.關注只是設計形式內容,尋求亮麗奪目的色彩和轟動的展示效果;
4.代表作品:美國電報電話大樓,新奧爾良義大利廣場
十六 包豪斯運動 機能設計 激進設計 功能主義 解構主義 綠色設計(略)
小結:今天,產品設計與時代背景緊密相連,無論是結構、造型、色彩、裝飾,都會深深打下時代烙印;設計品有助於我們理解這個時代,理解人們的夢想、願望、嚮往以及失望和隱藏內心深處的希望;設計已不僅僅是功能和技術標準的需要,它還表達著社會的哲學思想、意識形態和復雜的文化現象,它以物質的方式表達人類文明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