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藝術欣賞的再創造
藝術欣賞是人們以藝術形象為對象的審美活動。是人類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是實現藝術的美育社會功能的必要環節。
這種審美活動既包括對象(藝術形象),也包括主體(欣賞者)。
藝術欣賞是對藝術作品的接受,這種接受不是被動的,而是主動的,包括了欣賞者的感知、體驗、理解、想像、再創造等心理活動。
藝術欣賞既是對藝術作品中的美的一種發現,又是欣賞者的一種再創造。
在藝術欣賞的過程中,欣賞者所產生的愉悅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① 對藝術家所創造的美的發現
藝術本身的的美不僅包含了生活美、自然美的精粹,而且凝聚著藝術家的心靈美和精湛的技巧;欣賞者面對一件精美藝術品的「拍案叫絕」,既是對藝術家創造性勞動的肯定,也是對欣賞者自身審美能力的肯定。
② 欣賞者對藝術形象的「再創造」
盡管藝術形象規定了欣賞者的感覺、想像、體驗、理解等認識活動的基本傾向和范圍,但欣賞者總是從自己的興趣出發去感受藝術形象,理解作品的意蘊;欣賞者在藝術形象的誘導下,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去馳騁想像,深化情感體驗,使藝術形象的生命在欣賞活動中顯得更加活躍和豐富,彷彿欣賞者與藝術家在一起共同創造;由於欣賞者的想像各不相同,因此,在「再創造」的過程中比作品更具有廣闊的社會內容,甚至可以用藝術的審美眼光去觀察自然、觀察生活和體驗人生。
藝術欣賞中的「再創造」:
藝術欣賞既是對藝術作品中的美的一種發現,又是欣賞者的一種再創造。
① 藝術形象是欣賞者發揮想像的客觀基礎
首先要有藝術形象,要有蘊含在藝術形象中的藝術的美。(大的快樂來自於對美的作品的欣賞)
② 欣賞者的審美活動是主動的,不是被動的接受
藝術形象不僅展現了自然的美和生活的美,而且凝聚著藝術家的感情。
2. 為什麼說藝術接受是一個再創造和無限創造
藝術家在創作活動中必然不會也不能將他的所見所想面面俱到地表現出來,他會專盡可能地用有限屬的物質材料和藝術表現手段高度凝練概括地傳達出他對事物的理解與看法,留下一定的空白交由欣賞者來進行完形填空,這就涉及到藝術作品的召喚結構。召喚結構是德國接受美學家伊瑟爾提出的,這種觀點認為藝術作品是一個有待實現的對象,需要欣賞者利用自己獨特的經驗和想像來填補作品,從而進行再創造。
欣賞者是具有主體性的,每個人的生活經歷、成長環境、知識構架、民族階級都是不同的,因此會有「詩無達詁」的情況。而人又是歷史的,歷史是發展的,盡管要盡可能地還原創作藝術作品的那個時代的眼光,但每個欣賞者必定會多少帶有他所處時代、民族的烙印,以他的時代的「偏見」來看待作品。如此,藝術作品在每個時代不同的人眼中都會是一個不同的作品,藝術作品是會被不斷進行再創造的。
3. 簡述藝術鑒賞的性質和特點
性質:藝術鑒賞是人們在接受藝術品的過程中,通過感知、情感、想像和理解等各種心理因素的復雜作用進行再創造,並獲得審美享受的精神活動
特點:1,藝術鑒賞基本上是一種形象思維活動,它是由具體的藝術形象出發,對藝術作品進行感受、理解和評判
2,藝術鑒賞是主體對藝術的感受和理解不斷深入的心理過程
4. 為什麼說藝術欣賞也是一種創造活動
1藝術欣賞和藝術創作一樣,是人類高級的、復雜的、特殊的精神活回動。通過藝術創造意識答對自然現實的直接反映或間接折射,人類在一個不斷發現美和不斷創造美的精神活動過程中,認識自身,尋求自身的價值,並在肯定自身存在價值的過程中,實現其本質力量。2一方面,藝術創作不僅生產了藝術品,同時也生產了藝術品的欣賞者。另一方面,欣賞不僅最終實現著藝術品之創造,同時,反過來,欣賞者的需求、趣味、消費能力也構成人類不同歷史階段上的不同藝術價值圈。3藝術創作是一種創造活動,藝術欣賞也是一種創造活動。藝術欣賞憑借著藝術創作的產品而創造性地展開;藝術作品作為藝術創作活動的成果也就藉助於欣賞活動而存在,而延伸,實現它的生命力。4藝術欣賞的創造性首先是憑借藝術作品而生發,所以被稱之為「再創造」;其次,也表現在藝術欣賞這種再度創造的程序和藝術創作本身的創造程序是相對應又相背反的。
5. 藝術欣賞作業答案
1、體會藝術欣賞中的「再創造」含義,談談你對「再創造」的理解。
答:所謂「再創造」是指欣賞者由於藝術形象的誘導,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發揮想像、豐富或提煉著藝術形象。(一)藝術形象是欣賞者發揮想像的客觀基礎。(二)欣賞者的審美活動是主動的,不是被動地接受。(三)講創造的特性:①藝術欣賞的「再創造」首先表現在想像性,藝術作品是藝術家創作勞動的結果,欣賞者以此為欣賞對象利用自己的審美感官,通過體驗等欣賞行為,把藝術作品的形象體系創造性呈現出來,同時還可以改變、再構建作品原有的形象.②藝術欣賞的「再創造」還表現再欣賞者的個體差異性上,這一特徵正是藝術想像性的必然結果。藝術欣賞的過程是我們感知形象、想像形象、再造形象的結果,每個審美欣賞者都有其不同的個性特徵,所以對同一作品往往有不同的理解。③藝術欣賞的「再創造」還表現在欣賞者藝術愛好的多樣性。不同的社會經歷、思想意識和審美經驗不同,在欣賞中表現出來的愛好的差異。同時在歷史發展中還表現為時代的差異性,當然藝術欣賞無論有多大的創造性,都離不開藝術創作本身這一客體。
2、藝術欣賞於藝術批評的相互關系怎樣,怎樣正確理解藝術批評?
答:藝術欣賞與藝術批評既相互區別又密切聯系:藝術欣賞是一種感性活動的過程,帶有顯著的個性特點的主觀隨意性。藝術批評則是經過感性活動而達到的理性認識,其結果是一種理論形態。雖然也有個性,但它應是客觀、具有普遍性的,是以後總美與丑的普遍的社會標准。藝術欣賞是藝術批評的實踐基礎,藝術批評是藝術欣賞的理論升華。
3、這樣理解建築與繪畫、雕塑、工藝美術相比較,空間構圖是其獨有的藝術語言。
答:建築與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同屬造型藝術。面、體形、體量等藝術語言均可在繪畫、雕塑、工藝美術中遇到。而空間構圖則是建築獨有的藝術語言,建築有中空空間、四面牆壁、地面、天花板圍成空間,或許多建築組成庭院、廣場,空間具有巨大情緒感染力,如寬闊、高大而明亮的大廳,令心情開朗、晉升振奮等;巧妙地處理空間的大小、方向、開敞、封閉、明亮、幽暗,會使建築藝術顯出連續性的空間感受,如高牆四周的小廣場給人以威懾。中外建築都有許多空間構圖的範例:如西藏喇嘛教廟宇利用大、寬、低矮、黑暗的大廳製造宗教神秘感,甚至給人以恐怖感;如西方哥特式教堂,高、長但窄,會使人感到上帝崇高和人自身的渺小。
4、對比歐洲園林藝術,談中國園林獨特的自然美與人文美。P28
答:歐洲園林為「幾何式」,構圖布局均衡勻稱、井然有序、崇尚人工美、重視人改造自然的觀念。中國園林則為「自然式」,崇尚自然、詩情畫意、多彩景異,具有獨特的自然美和人文美:①利用自然美。用水池、假山、花草、樹木營造自然環境;講究亭、台、樓、閣、廊、樹建築形式美,與自然環境相協調;②採用楹聯、匾額、碑刻、書畫題記等,營造文化氛圍。③含蓄深沉、平易精微,風景美、藝術美、文化美融為一體。可見中國園林體現了中國人尊重自然美與自然相親相近的觀念。
6. 舉例論述藝術鑒賞具有再創造性的原因和含義
我說的是藝術鑒賞具有再創性的原因和含義。例如我們國家的德雲社之類的文藝團體。
7. 怎樣理解藝術接受的差異性,怎樣理解藝術接受是一種再創造性的活力
每個人是有差異的,所以我們的想像力也就不一樣,我覺得可以這樣了解差異性;再創造性,就是當我們在進行藝術創作時,因為我們自己和現實及與他人的差異,在某種程度上形成了活力。
8. 教育是一種藝術,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說教育是一種創造性活動。你怎麼看這個觀
教育是一種藝術,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說教育是一種創造性活動。你怎麼看這個觀,很正確的這個觀點。
9. 為什說文學接受活動是一種再創造性的活動
文學接受是一種以文學文本為對象、以讀者為主體、力求把握本文深層意蘊的積極能動的閱讀和再創造活動,是讀者在特定審美經驗基礎上對文學作品的價值、屬性和信息的主動的選擇、接納或拋棄。文學接受的形式包括:文學閱讀、文學欣賞、文學批評、文學研究等。其中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是閱讀與欣賞。
文學接受與傳統文藝學中"文學欣賞"或"文學鑒賞"的概念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文學接受是指對文學作品進行閱讀、欣賞與再創造的一種特殊的審美精神活動。它包括著文學欣賞或文學鑒賞的基本涵義與特徵。但是,文學鑒賞是以欣賞對象即作品為中心的,而文學接受則與20世紀70年代開始躍起來的接受美學相聯系,主張在文學接受過程中以讀者為中心。由於他們的理論背景不一樣,因此在理解作品與讀者關系時側重點也產生差異。接受美學作為理論的一個派別,特別重視對藝術接受過程中閱讀主體再生產、再創造特點的研究,認為作品的意義只有在閱讀過程中才能產生,它是作品與讀者相互作用的產物,而不是隱藏在作品之中、等待著人們去發現的"神秘之物"。接受美學的理論家姚斯曾說:"一部文學作品,並不是一個自身獨立、向每一時代的每一讀者均提供同樣的觀點的客體。它不是一尊紀念碑,行而上學地展示其超時代的本質。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樂譜,在其演奏中不斷獲得讀者新的反響,使本文從詞的物質形態中解放出來,成為一種當代的存在。"這就是說,文學接受具有"對話性"特點,作品離開讀者主觀的參與、評價與創造,其意義是不可想像的。因此,文學接受是一種以文學文本為對象、以讀者為主體、以把握文本深層意蘊為目的的積極能動的閱讀和再創造活動,是讀者在審美經驗基礎上對文學作品的價值、屬性進行主動選擇、接納或揚棄的過程。
(一)接受者的語言文字能力
文學接受必須具備一定的語言文字能力。識字只是語言能力的基礎,對於閱讀文學作品而言,更重要的是語義知識、語法規則、語用習慣與語言經驗。他們構成了一個讀者必須的語言綜合理解能力,是特定的語言環境長期熏陶和相當程度的語文教育訓練的結果。
(二)接受者的文化基礎和思想水平
文學接受者應該具有起碼的文化基礎和思想水平。文學是社會文化系統的一部分,是特殊的審美文化。它與文化的其他領域保持密切的聯系,包容著諸如哲學、宗教、歷史、道德等方面的多種信息與內涵。同時,文學作品既是作家思想的載體,又深深地滲透著民族文化精神和社會時代意識。因此,文學接受者面對的是兼容並蓄的文化復合物。他作為主體,要與對象形成響應關系並進入對話狀態,必須具有相應的文化知識和一定的思想水平。
(三)接受者的審美能力
文學接受者應當擁有基本的文學審美能力。具體到文學接受,接受者需要有文學興趣和一定的文學知識,相應地養成文學閱讀習慣並不斷積累文學經驗。更為重要的是,接受者應該按文學的方式閱讀文學作品,用審美的眼光來理解審美對象。
10. 為什麼說藝術鑒賞是一種審美的再創造活動
藝術鑒賞,又稱抄藝術欣襲賞,指人們在接觸藝術作品過程中產生的審美評價和審美享受活動,也是人們通過藝術形象(意境)去認識客觀世界的一種思維活動。
藝術鑒賞,是一種以藝術作品為對象,以藝術接受者為主體的審美再創造活動,藝術鑒賞是藝術接受者在審美經驗基礎上對藝術作品價值、屬性的主動選擇、吸收、接納、揚棄。
再創造,還有一層含義是接受美學角度提出的,按照接受美學的觀點,一切未進入欣賞者審美視野的藝術作品,都還是未完成的。
只有通過藝術欣賞,通過欣賞者能動的藝術再創造,藝術作品才能確證自身的存在,才能將自身的社會意義和審美價值從可能性轉變為現實性,才能得到真正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