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養蠶抽絲技術發明者

養蠶抽絲技術發明者

發布時間:2021-11-11 09:26:06

❶ 誰發明了養蠶繅絲

傳說黃帝戰勝了凶惡的蚩尤,由小姑娘變成的蠶神便親自手捧著兩束潔白的絲,前來敬獻給黃帝,向他表示祝賀,黃帝從來沒有見過如此漂亮而希罕的東西,現在一見,高興得不行,忙吩咐皇後嫘祖,叫她用這絲來織絹。嫘祖是位心靈手巧的女人,沒多久,她就織了一幅又輕又軟的絹。隨後,她又用絹給黃帝做了一套禮服和一頂禮帽;黃帝則把剩下的絹賜給了大臣伯余,伯余拿它做了一套衣裳。 後來,嫘祖親自養育起蠶來,黃帝還下令讓他的臣民種植桑樹。就這樣,蠶種不斷地滋生繁衍,越來越多,遍及我們祖先居住的大地;它又一代一代地傳下去,一直傳到現代。 另有一則故事說:黃帝戰勝了蚩尤,建立了部落聯盟,大家一致推選黃帝為部落聯盟的首領。 一天,黃帝把他的大臣還有皇後嫘祖召集到一塊兒,對他們說:「以前,戰爭不斷,咱們無力發展生產,更談不上製作生活用品了。如今,天下太平了,咱們要種植五穀,製造工具,縫做衣裳。這種五穀、造工具的事,由我負責,這縫作衣服的事,由嫘祖操持,胡曹、伯余、於則,你們三人也幫著嫘祖多做些事情。」 嫘祖是位既聰明又能乾的皇後。她聽了黃帝的話,馬上應道:「請夫君放心,我一定要讓大家都有衣服穿!」隨後,她便吩咐那輔助她做事的大臣:「胡曹,你具體負責做帽子;伯余,你具體負責做衣服;於則,你具體負責做鞋。我帶著人剝樹皮,紡麻網,加工皮毛,為你們提供材料。」 在嫘祖的操持下,很快,部落里的人全都穿上了合體的衣裳,戴上了漂亮的帽子,腳上也有了舒服的鞋子。可是,由於過度勞累,嫘祖卻病倒了,好幾天什麼東西也吃不下。守護在她身邊的侍女,想盡各種辦法,為她做了可口的飯菜,而她見了,總是搖搖頭,不想吃,黃帝和大臣們見嫘祖日漸消瘦,很是著急,但也沒有辦法。 後來,侍女們悄悄商量說:「這里的飯菜也許是太沒味道了,所以,皇後娘娘不願意吃。咱們為什麼不能上山去給她採摘點新鮮果子吃呢,也許她會喜歡吃的。」商量好了以後,第二天一早,她們留下一個在家看護嫘祖,其餘的人都上了山。她們走遍了山山嶺嶺,跑遍了溝溝岔岔,但採摘到的野果不是苦,就是澀,沒有一種覺得可口。天快黑了,侍女們很沮喪:咳,折騰了整整一天,什麼果子也沒找到,這可怎麼是好呢?大家垂頭喪氣地准備往回走。忽然,一位到河溝里找水喝的侍女高聲喊叫起來:「快來看哪,這小白果有多漂亮。」侍女們隨著她的喊聲跑了過去。她們驚異地發現,在河溝旁有一片桑樹林,桑樹上結滿了雪白色的小果。她們以為找到了上等的果子,便歡呼著採摘起來。她們太高興了,竟忘了品嘗。等到拿回宮去用嘴一咬,才知道這小白果根本咬不動,而且什麼滋味也沒有。侍女們愣了,你看我,我看你,誰也不知如何是好。 這時,一位名叫共鼓的大臣恰巧從這幾位侍女面前走過,見此情形,忙問發生了什麼事。侍女便把事情的原委向他說了一遍。共鼓一聽隨口說道:「咬不動有什麼關系,用水煮熟了,不就能咬動了嗎!」侍女們一聽,覺得很有道理,便忙拿來瓦罐,放上水,把白果倒進水裡,燒著火煮起來。可是,煮了好一陣子,還是咬不動。有位侍女急了,拿起一根細木棍,便在罐里亂攪起來。攪了一陣,攪累了,她想把木棍拽出來。誰知,木棍上纏繞著許多許多像頭發那樣粗細的白絲線。 這新奇事被嫘祖知道了,她強撐著讓人把她扶到瓦罐旁。嫘祖仔細瞅著罐里連著罐外、罐外連著木棍的白絲線,笑了,說:「姑娘們,這果子雖然不能吃,卻可以派大用場。如果用這細絲織成布,那做出來的衣服準保又舒服又漂亮。」說來也怪,嫘祖見了白絲線,病竟然不治而愈了。 第二天,嫘祖便讓侍女們領著來到了那片桑樹林。經過觀察發現,那白果子並不是樹上結出來的。它是一條蠕蠕而動的蟲子口中吐出的細絲繞織而成的。嫘祖給這蟲於取名為「蠶」,給它織成的白果於取名為「繭」。自此以後,栽桑養蠶繅絲織綢做衣就在嫘祖的領導下開始了。後人為了紀念嫘祖的功績,尊稱她為「先蠶娘娘」。有的地方還建廟祭祀她。 這些美麗而動聽的傳說,雖然不足以作為養蠶、繅絲、織綢、制衣起源的論據,但它卻至少說明,我國最早是用野蠶絲織造絲綢的,後來才改用家蠶絲。絲綢的出現比棉布要早得多,大約在上古時代,就有了原始的蠶絲利用技術。 關於這一點,史書上也多有記載。《尚書?禹貢》中便說:在大禹統治中國時候,是按各地土地的出產,確定貢賦的。當時的兗州、青州、徐州、豫州,東至山東半島,南到江淮流域,都種桑出絲。他們的貢賦,除了絲之外,還有用竹筐裝著的綵綢。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則早有了「絲」、「桑」、「帛」等字樣,這表明,絲綢的織造,在那時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這些古代的文獻記載,已被出土的大量文物所證明。1926年春,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夏縣西陰村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曾發現一個用某種工具切割開來的蠶繭,它的樣於很像半個花生殼。1958年,在遠離西陰村幾千里之遙的浙江吳興錢三漾新石器時代遺址中,考古工作者竟發掘到一些絲織品,其中有絹片、絲帶、絲線籌。這些絲織品織製得還相當不錯呢!1950年,在河南安陽殷墟遺址,考古工作者還發現,有的青銅器上還粘附著織造精美的細絹。由此可以斷定,早在五千多年前,我國的蠶桑絲織事業便興起了。 那麼,是誰最早創造這一技術的呢?不用說,那是我國勤勞、智慧的人民,嫘祖不過是當時勞動人民的集中代表。 在五千多年前,人們都是靠打獵、採集野果和撿鳥蛋來維持生活。有一次採摘桑椹時,有人順手把野蠶結的繭摘了回來。他把繭放在嘴裡咀嚼著,繭里的蛹被他嚼碎了,蛹汁被他吸食了出來。「真是太香了,味道好極了。」嚼繭的人心裡說。他實在捨不得扔掉這美味,就像現在的人們嚼口香糖一樣,不停地一個勁地咀嚼。終於什麼滋味也沒有了,他才戀戀不舍地把它吐了出來。由於唾液的浸潤和牙齒的研磨,他放在口中那堅韌的繭殼已經變得又松又軟。因此,當他把繭殼從口中取出來,用手一撕扯,繭殼便成了一小團散亂的絲纖維。這奇怪的現象給了人們很大的啟發,他們便上山摘來野蠶繭,放到鍋里煮,然後用木棍攪和。於是,白白的細絲便被抽取了出來。再往後,他們又開始飼養家蠶,用家蠶結的繭來繅絲織綢,製作衣裳。 最初的絲線盡管非常粗糙,但卻為後來利用蠶絲線開了一個大大的好頭。當你現在身穿輕盈飄逸舒適的絲綢服裝時,你該不會忘記我們祖先的開創之功吧?

❷ 養蠶抽絲是誰發明的

螺祖
黃帝共有四個妃嬪:正妃為西陵氏女,名螺母,
《史記·王帝本紀》中說:「黃帝娶於版西陵之女,是權為螺祖,為黃帝正妃」。螺祖發明了種桑養蠶和抽絲,織絲為綢,縫綢做衣,後人稱她為「先蠶娘娘」, 黃陵縣城有螺祖養蠶遺址。

❸ 我國被稱為「絲綢之國」,最早的養蠶抽絲技術的發明者是 [ ] A.禹B.嫘祖 C .黃帝 D


B

❹ 相傳衣裳是誰發明的養蠶抽絲的方法又是誰發明的

黃帝及妻嫘祖
鯀治理洪水只用築壩的辦法所以沒成功
大禹治理洪水以築壩和疏導相結合所以治平洪水

❺ 傳說中發明養蠶抽絲技術的是

嫘祖

❻ 發明養蠶繅絲的是誰

養蠶繅絲
傳說黃帝戰勝了凶惡的蚩尤,由小姑娘變成的蠶神便親自手捧著兩束潔白的絲,前來敬獻給黃帝,向他表示祝賀,黃帝從來沒有見過如此漂亮而希罕的東西,現在一見,高興得不行,忙吩咐皇後嫘祖,叫她用這絲來織絹。嫘祖是位心靈手巧的女人,沒多久,她就織了一幅又輕又軟的絹。隨後,她又用絹給黃帝做了一套禮服和一頂禮帽;黃帝則把剩下的絹賜給了大臣伯余,伯余拿它做了一套衣裳。

後來,嫘祖親自養育起蠶來,黃帝還下令讓他的臣民種植桑樹。就這樣,蠶種不斷地滋生繁衍,越來越多,遍及我們祖先居住的大地;它又一代一代地傳下去,一直傳到現代。

另有一則故事說:黃帝戰勝了蚩尤,建立了部落聯盟,大家一致推選黃帝為部落聯盟的首領。

一天,黃帝把他的大臣還有皇後嫘祖召集到一塊兒,對他們說:「以前,戰爭不斷,咱們無力發展生產,更談不上製作生活用品了。如今,天下太平了,咱們要種植五穀,製造工具,縫做衣裳。這種五穀、造工具的事,由我負責,這縫作衣服的事,由嫘祖操持,胡曹、伯余、於則,你們三人也幫著嫘祖多做些事情。」

嫘祖是位既聰明又能乾的皇後。她聽了黃帝的話,馬上應道:「請夫君放心,我一定要讓大家都有衣服穿!」隨後,她便吩咐那輔助她做事的大臣:「胡曹,你具體負責做帽子;伯余,你具體負責做衣服;於則,你具體負責做鞋。我帶著人剝樹皮,紡麻網,加工皮毛,為你們提供材料。」

在嫘祖的操持下,很快,部落里的人全都穿上了合體的衣裳,戴上了漂亮的帽子,腳上也有了舒服的鞋子。可是,由於過度勞累,嫘祖卻病倒了,好幾天什麼東西也吃不下。守護在她身邊的侍女,想盡各種辦法,為她做了可口的飯菜,而她見了,總是搖搖頭,不想吃,黃帝和大臣們見嫘祖日漸消瘦,很是著急,但也沒有辦法。

後來,侍女們悄悄商量說:「這里的飯菜也許是太沒味道了,所以,皇後娘娘不願意吃。咱們為什麼不能上山去給她採摘點新鮮果子吃呢,也許她會喜歡吃的。」商量好了以後,第二天一早,她們留下一個在家看護嫘祖,其餘的人都上了山。她們走遍了山山嶺嶺,跑遍了溝溝岔岔,但採摘到的野果不是苦,就是澀,沒有一種覺得可口。天快黑了,侍女們很沮喪:咳,折騰了整整一天,什麼果子也沒找到,這可怎麼是好呢?大家垂頭喪氣地准備往回走。忽然,一位到河溝里找水喝的侍女高聲喊叫起來:「快來看哪,這小白果有多漂亮。」侍女們隨著她的喊聲跑了過去。她們驚異地發現,在河溝旁有一片桑樹林,桑樹上結滿了雪白色的小果。她們以為找到了上等的果子,便歡呼著採摘起來。她們太高興了,竟忘了品嘗。等到拿回宮去用嘴一咬,才知道這小白果根本咬不動,而且什麼滋味也沒有。侍女們愣了,你看我,我看你,誰也不知如何是好。

這時,一位名叫共鼓的大臣恰巧從這幾位侍女面前走過,見此情形,忙問發生了什麼事。侍女便把事情的原委向他說了一遍。共鼓一聽隨口說道:「咬不動有什麼關系,用水煮熟了,不就能咬動了嗎!」侍女們一聽,覺得很有道理,便忙拿來瓦罐,放上水,把白果倒進水裡,燒著火煮起來。可是,煮了好一陣子,還是咬不動。有位侍女急了,拿起一根細木棍,便在罐里亂攪起來。攪了一陣,攪累了,她想把木棍拽出來。誰知,木棍上纏繞著許多許多像頭發那樣粗細的白絲線。

這新奇事被嫘祖知道了,她強撐著讓人把她扶到瓦罐旁。嫘祖仔細瞅著罐里連著罐外、罐外連著木棍的白絲線,笑了,說:「姑娘們,這果子雖然不能吃,卻可以派大用場。如果用這細絲織成布,那做出來的衣服準保又舒服又漂亮。」說來也怪,嫘祖見了白絲線,病竟然不治而愈了。

第二天,嫘祖便讓侍女們領著來到了那片桑樹林。經過觀察發現,那白果子並不是樹上結出來的。它是一條蠕蠕而動的蟲子口中吐出的細絲繞織而成的。嫘祖給這蟲於取名為「蠶」,給它織成的白果於取名為「繭」。自此以後,栽桑養蠶繅絲織綢做衣就在嫘祖的領導下開始了。後人為了紀念嫘祖的功績,尊稱她為「先蠶娘娘」。有的地方還建廟祭祀她。

這些美麗而動聽的傳說,雖然不足以作為養蠶、繅絲、織綢、制衣起源的論據,但它卻至少說明,我國最早是用野蠶絲織造絲綢的,後來才改用家蠶絲。絲綢的出現比棉布要早得多,大約在上古時代,就有了原始的蠶絲利用技術。

關於這一點,史書上也多有記載。《尚書·禹貢》中便說:在大禹統治中國時候,是按各地土地的出產,確定貢賦的。當時的兗州、青州、徐州、豫州,東至山東半島,南到江淮流域,都種桑出絲。他們的貢賦,除了絲之外,還有用竹筐裝著的綵綢。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則早有了「絲」、「桑」、「帛」等字樣,這表明,絲綢的織造,在那時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這些古代的文獻記載,已被出土的大量文物所證明。1926年春,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夏縣西陰村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曾發現一個用某種工具切割開來的蠶繭,它的樣於很像半個花生殼。1958年,在遠離西陰村幾千里之遙的浙江吳興錢三漾新石器時代遺址中,考古工作者竟發掘到一些絲織品,其中有絹片、絲帶、絲線籌。這些絲織品織製得還相當不錯呢! 1950年,在河南安陽殷墟遺址,考古工作者還發現,有的青銅器上還粘附著織造精美的細絹。由此可以斷定,早在五千多年前,我國的蠶桑絲織事業便興起了。

那麼,是誰最早創造這一技術的呢?不用說,那是我國勤勞、智慧的人民,嫘祖不過是當時勞動人民的集中代表。

在五千多年前,人們都是靠打獵、採集野果和撿鳥蛋來維持生活。有一次採摘桑椹時,有人順手把野蠶結的繭摘了回來。他把繭放在嘴裡咀嚼著,繭里的蛹被他嚼碎了,蛹汁被他吸食了出來。「真是太香了,味道好極了。」嚼繭的人心裡說。他實在捨不得扔掉這美味,就像現在的人們嚼口香糖一樣,不停地一個勁地咀嚼。終於什麼滋味也沒有了,他才戀戀不舍地把它吐了出來。由於唾液的浸潤和牙齒的研磨,他放在口中那堅韌的繭殼已經變得又松又軟。因此,當他把繭殼從口中取出來,用手一撕扯,繭殼便成了一小團散亂的絲纖維。這奇怪的現象給了人們很大的啟發,他們便上山摘來野蠶繭,放到鍋里煮,然後用木棍攪和。於是,白白的細絲便被抽取了出來。再往後,他們又開始飼養家蠶,用家蠶結的繭來繅絲織綢,製作衣裳。

最初的絲線盡管非常粗糙,但卻為後來利用蠶絲線開了一個大大的好頭。當你現在身穿輕盈飄逸舒適的絲綢服裝時,你該不會忘記我們祖先的開創之功吧?

❼ 黃帝為人們 奠定基礎, 養蠶抽絲 發明了

黃帝為人們醫學奠定基礎,嫘祖養蠶抽絲,倉頡發明了文字,伏羲編出周易

❽ 誰發明的養蠶抽絲

螺祖
黃帝共有四個妃嬪:正妃為西陵氏女,名螺母,
《史記·王帝本紀》中說:「黃帝娶於西陵之女,是為螺祖,為黃帝正妃」。螺祖發明了種桑養蠶和抽絲,織絲為綢,縫綢做衣,後人稱她為「先蠶娘娘」, 黃陵縣城有螺祖養蠶遺址

閱讀全文

與養蠶抽絲技術發明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表 瀏覽:294
內地音樂版權 瀏覽:208
公共衛生服務今後工作計劃 瀏覽:457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