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脈診法是誰發明的
扁鵲
《史記》的作者司馬遷甚至說:「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他把我國古代脈診的發明完全歸功於扁鵲,並不確切。據歷史記載,我國脈診的淵源很古,例如,傳說中的上古醫生做貸季、鬼臾區等已經討論了脈診。到春秋戰國時期,脈診已經達到相當水平。當時開始出現的重要醫學著作《黃帝內經》和稍晚的《難經》中,已經對脈診有許多詳細論述。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醫葯文獻帛書——《脈法》、《陰陽脈癥候》,也有用脈診判斷疾病的寶貴材料。這些都說明早在兩千多年前,脈學已成為我國古代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了。
所以呢就是扁鵲發明的
㈡ 診脈是中國人發明的嗎
是
脈診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它是我國古代醫學家長期醫療實踐的經驗總結。《史記》中記載的春秋戰國時期的名醫扁鵲,便是以精於望、聞、問、切的方法特別是以 脈診著名的。《史記》的作者司馬遷甚至說:「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他把我國古代 脈診的發明完全歸功於扁鵲,並不確切。據歷史記載,我國 脈診的淵源很古,例如,傳說中的上古醫生做貸季、鬼臾區等已經討論了脈診。到春秋戰國時期, 脈診已經達到相當水平。當時開始出現的重要醫學著作《黃帝內經》和稍晚的《難經》中,已經對 脈診有許多詳細論述。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醫葯文獻帛書——《 脈法》、《陰陽脈癥候》,也有用 脈診判斷疾病的寶貴材料。這些都說明早在兩千多年前, 脈學已成為我國古代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了。
㈢ 號脈的科學根據是什麼真的有效
《靈樞·脈度》說:「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 經絡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溝通於臟腑與體表之間,將人體臟腑組織器官聯系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並藉以行氣血,營陰陽,使人體各部的功能活動得以保持協調和相對的平衡。針灸臨床治療時的辨證歸經,循經取穴,針刺補瀉等,無不以經絡理論為依據。《靈樞·經別》說:「夫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學之所始,工之所止也。」說明經絡對生理、病理、診斷、治療等方面的重要意義。 經絡學說是研究人體經絡系統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臟腑相互關系的一種理論,多少年來一直指導著中醫各科的診斷與治療,其與針灸學科關系尤為密切。 經絡學說是我國勞動人民通過長期的醫療實踐,不斷觀察總結而逐步形成的。根據文獻分析,其形成途徑如下:①「針感」等傳導的觀察:針刺時產生酸、麻、重、脹等感應,這種感應常沿著一定路線向遠部傳導;②腧穴療效的總結:主治范圍相似的腧穴往往有規律地排列在一條路線上;③體表病理現象的推理:某一臟器發生病變,在體表相應部位可有壓痛、結節、皮疹、色澤改變等現象,也是發現經絡系統的途徑之一;④解剖,生理知識的啟發:古代醫家通過解剖,在一定程度上認識了內臟的位置、形態及某些生理功能,觀察到人體分布著很多管狀和條索狀結構,並與四肢聯系,觀察到某些脈管內血液流動的現象。 脈診(切診之一)是四診的核心技術,是從事中醫的人士必須掌握的,其餘諸診都是為驗證脈診服務的,這個叫做「脈症互證」,也就是說,只靠把脈就可以看病,而只用其他三診方法就不能准確看病。脈診的功能和效果已經為千年的中醫社會實踐嚴格檢驗證實,人們也一直在使用脈診技術診病。中醫把脈的方法是:用中間三個手指定位在寸、關、尺三部上,依次測出浮、中、沉三候脈象,一隻手測三部九候,雙手共測六部十八候,測得「沉浮遲數」二十八脈象。二十八脈象全面反映了經絡六氣的陰陽五行性能及其來源,因此根據六部脈象就可以看病和處方配葯,就可以知道得的是什麼病、病在哪裡、病的症狀、病因、治療方法、預後、用什麼葯等等結果。中醫脈診技術提供了測量經絡六氣信息(二十八脈象)的方法,是現有中醫和西醫諸診術中功能最全面的診術,可以診知所有的病氣等生命信息。根據脈診理論,古人還發明了「懸絲診脈」的方法。例如:「測得左手寸脈強而緊,主中虛心疼;關脈澀而緩,汗出肌麻;尺脈芤且沉,小便赤而大便帶血。右手寸脈浮而滑,內結經閉;關脈遲而結,宿食留飲;尺脈數而牢,煩滿虛寒相持。綜合上面六部脈象就可以知道是得了因為受到驚恐憂思所致之宿食重症。按照中醫理論處方配葯服下,即刻瀉下宿食病根(積在腹內三年的粽團膿血),患了三年的危重病馬上就好了」(例見易學科普名著《西遊記》第68-69回記載)。經絡六氣形成了一切生命活動和生命現象,知道了六氣信息也就知道了六氣所導致的現象,就知道了一切生命信息,包括身體和意識信息。幾千年以來,中醫一直是用手指把脈的,靠的是醫生的感覺和經驗,脈象如何只有醫生自己知道
中醫把脈基於中醫的經絡理論,如果說曾經中醫的把脈都是基於幾千年的經驗和臨床心得,那麼到今天中醫的經絡學說已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目前已經有電腦經絡檢測系統了。 經絡系統分布人體全身,有運行氣血、反映病候等功能。因此,經絡理論是中國傳統醫學臨床辨證識症和治療的主要依據。 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是人體聯絡、運輸和傳導的體系。經,有路徑的含義,經脈貫通上下,溝通內外,是經絡系統中的主幹;絡,有網路的含義,絡脈是經脈別出的分支,較經脈細小,縱橫交錯,遍布全身。《靈樞·脈度》說:「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 經絡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溝通於臟腑與體表之間,將人體臟腑組織器官聯系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並藉以行氣血,營陰陽,使人體各部的功能活動得以保持協調和相對的平衡。針灸臨床治療時的辨證歸經,循經取穴,針刺補瀉等,無不以經絡理論為依據。《靈樞·經別》說:「夫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學之所始,工之所止也。」說明經絡對生理、病理、診斷、治療等方面的重要意義。 經絡學說是研究人體經絡系統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臟腑相互關系的一種理論,多少年來一直指導著中醫各科的診斷與治療,其與針灸學科關系尤為密切。 經絡學說是我國勞動人民通過長期的醫療實踐,不斷觀察總結而逐步形成的。根據文獻分析,其形成途徑如下:①「針感」等傳導的觀察:針刺時產生酸、麻、重、脹等感應,這種感應常沿著一定路線向遠部傳導;②腧穴療效的總結:主治范圍相似的腧穴往往有規律地排列在一條路線上;③體表病理現象的推理:某一臟器發生病變,在體表相應部位可有壓痛、結節、皮疹、色澤改變等現象,也是發現經絡系統的途徑之一;④解剖,生理知識的啟發:古代醫家通過解剖,在一定程度上認識了內臟的位置、形態及某些生理功能,觀察到人體分布著很多管狀和條索狀結構,並與四肢聯系,觀察到某些脈管內血液流動的現象。 脈診(切診之一)是四診的核心技術,是從事中醫的人士必須掌握的,其餘諸診都是為驗證脈診服務的,這個叫做「脈症互證」,也就是說,只靠把脈就可以看病,而只用其他三診方法就不能准確看病。脈診的功能和效果已經為千年的中醫社會實踐嚴格檢驗證實,人們也一直在使用脈診技術診病。中醫把脈的方法是:用中間三個手指定位在寸、關、尺三部上,依次測出浮、中、沉三候脈象,一隻手測三部九候,雙手共測六部十八候,測得「沉浮遲數」二十八脈象。二十八脈象全面反映了經絡六氣的陰陽五行性能及其來源,因此根據六部脈象就可以看病和處方配葯,就可以知道得的是什麼病、病在哪裡、病的症狀、病因、治療方法、預後、用什麼葯等等結果。中醫脈診技術提供了測量經絡六氣信息(二十八脈象)的方法,是現有中醫和西醫諸診術中功能最全面的診術,可以診知所有的病氣等生命信息。
㈣ 切脈是誰發現的
中醫的獨特的診病方法——脈診,即切脈,俗稱「號脈」。切脈診病,由來已久。司馬遷在《史記》中就記載了醫家診脈治病的內容,而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西漢)墓中出土的簡帛醫書中,已有「脈法」的內容。我國第一部脈學專著——《脈經》產生於晉朝,其中的診脈方法和理論已相當完備。
早期的切脈方法比較復雜,要切按頭頸、手、足等多處部位的脈動。以後逐漸簡化為只切按手腕部的脈搏,稱為「寸口」診法。在這短短寸許長的脈動部位上,古代醫家做足了文章。他們將腕橫紋向上約一寸長的這段脈動分成了三「寸、關、尺」三部。
左右手的寸、關、尺部位分屬不同的臟腑,認為可以反映相應臟腑的病變。其中右寸反映肺的情況,右關反映脾胃,右尺反映腎(命門);左寸反映心,左關反映肝,左尺反映腎與膀胱。
仔細觀察,大家可以發現:遠端的寸部對應的是人體最上部的心、肺(上焦,呼吸與循環系統);中間的關部,對應肝、脾胃(中焦,消化系統);近端的尺部對應腎、膀胱(下焦,泌尿生殖系統)。如此,小小的「寸口」,卻儼然成為人體五臟六腑的全息窗口。
僅此還不夠,在切脈的時候,還要用三種不同的指力去按壓脈搏,輕輕用力按在皮膚上為「浮取」;中等度用力按至肌肉為「中取」;重用力按至筋骨為「沉取」。寸、關、尺三部,每一部有浮、中、沉三候,合稱為「三部九候」。不同手法取到的脈,臨床意義不同。通常,脈浮於外者,病位淺,沉於里者病位深。
切脈時還有許多講究。首先,要求安靜,包括外環境的安靜與醫患兩者心神的安靜。患者在診脈前要休息片刻,待安靜後方可診脈。醫者切脈前一定要靜心,調整呼吸,並將注意力完全集中於指下,細心切按一分鍾以上。診脈時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與心臟保持在同一水平位,手腕舒展,掌心向上。
其次,切按時醫者用三指定位,即先以中指定好關部,再根據患者身高調整三個手指的疏密。若患者身材高大,布指宜疏;矮小者,布指宜密,小兒則用一指(拇指)診脈,不分三部。
學習診脈,必須先了解正常的脈象。正常脈稱為「平脈」、「常脈」。每分鍾跳動70—80次左右,節律規則,脈型不粗不細,不浮不沉,不剛不弱。但正常脈象常隨季節、年齡、性別、體質等會有差異。如春、夏、秋季的脈大多偏浮,而且搏動有力;冬季的脈多沉伏於里。年齡越小脈搏越快,青壯年脈多強而有力,老年人的脈較弱;身材高大的人脈多長,矮小的人脈較短,瘦人脈多浮,胖人脈多沉;飽食後及情緒激動時脈多快而有力,飢餓時脈多軟弱。如果發現相反脈象,如冬天脈浮、胖人脈浮、瘦人脈沉等,提示脈象異常
摸脈以橈骨頭內側為關脈,中指定關脈,拇指為寸脈,無名指為尺脈。左手寸脈為心,關脈為肝,尺脈為腎;右手寸脈為肺。關脈為脾,尺脈為命門。體會各手指下輕取為浮為表證,重取為沉為里證。根據三指情況及病人敘述症狀,經長時間的總結、探索,就可以以脈測病人的各方面症狀,達到90%以上的准確率。
正常的脈象,亦名常脈,又稱平脈或緩脈。常脈脈象從容和緩,不浮不沉,不遲不數,不細不洪,節律均勻,一息(一呼一吸)脈搏四或五至,每分鍾約60~90至,且應指有力。中醫認為常脈一般都有胃氣(從容和緩、節律一致)、有神(脈至數來去清楚,無三五不調,亦不過快或過慢)、有根(尺脈候腎,如兩尺脈沉取有力而柔和,即是脈象有根)。
㈤ 診脈的歷史
脈診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它是我國古代醫學家長期醫療實踐的經驗總結。《史記》中記載的春秋戰國時期的名醫扁鵲,便是以精於望、聞、問、切的方法特別是以脈診著名的。《史記》的作者司馬遷甚至說:「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他把我國古代脈診的發明完全歸功於扁鵲,並不確切。據歷史記載,我國脈診的淵源很古,例如,傳說中的上古醫生做貸季、鬼臾區等已經討論了脈診。到春秋戰國時期,脈診已經達到相當水平。當時開始出現的重要醫學著作《黃帝內經》和稍晚的《難經》中,已經對脈診有許多詳細論述。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醫葯文獻帛書——《脈法》、《陰陽脈癥候》,也有用脈診判斷疾病的寶貴材料。這些都說明早在兩千多年前,脈學已成為我國古代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了。
到了漢代,脈診就更加普遍了。《史記》記載的另一位名醫淳於意(又叫倉公,約前205—?)就曾跟從他的老師公乘陽慶學習脈法達三年之久,並且接受了公乘陽慶傳給他的《扁鵲脈書》。從《史記》記載的淳於意看病的「診籍」(病案)中可以看出,他當時看病必先診脈。在東漢名醫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可以看出脈診已經廣泛用於臨床,並且有進一步的發展和提高。到了晉代,名醫王叔和綜合前代有關脈學的知識和經驗,寫成了《脈經》一書,成為我國現存最早的脈學專著。書中把脈分為二十四種,對每種脈象作了說明,並且敘述了各種切脈方法和多種雜病的脈症,把脈診和病症進一步結合起來,使脈學成為更加實際的學問。此後,我國古代脈學著述不斷增多。許多名醫都精通脈學,例如,明代的李時珍對脈學也有深入的研究,著有《瀕湖脈學》(公元1564年)等書。據不完全統計,清代以前脈學著述已不下一百多種。其中雖有重復,但是仍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我國古代脈學的發展。
㈥ 把脈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脈診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它是我國古代醫學家長期醫療實踐的經驗總結。《史記》中記載的春秋戰國時期的名醫扁鵲,便是以精於望、聞、問、切的方法特別是以脈診著名的。 《史記》的作者司馬遷甚至說:「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他把我國古代脈診的發明完全歸功於扁鵲,並不確切。據歷史記載,我國脈診的淵源很古,例如,傳說中的上古醫生做貸季、鬼臾區等已經討論了脈診。到春秋戰國時期,脈診已經達到相當水平。 當時開始出現的重要醫學著作《黃帝內經》和稍晚的《難經》中,已經對脈診有許多詳細論述。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大的醫葯文獻帛書——《脈法》、《陰陽脈癥候》,也有用脈診判斷疾病的寶貴材料。這些都說明早在兩千多年前,脈學已成為我國古代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了。 到了漢代,脈診就更加普遍了。《史記》記載的另一位名醫淳於意(又叫倉公,約前205—?)就曾跟從他的老師公乘陽慶學習脈法達三年之久,並且接受了公乘陽慶傳給他的《扁鵲脈書》。從《史記》記載的淳於意看病的「診籍」(病案)中可以看出,他當時看病必先診脈。在東漢名醫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可以看出脈診已經廣泛用於臨床,並且有進一步的發展和提高。到了晉代,名醫王叔和綜合前代有關脈學的知識和經驗,寫成了《脈經》一書,成為我國現存最早的脈學專著。書中把脈分為二十四種,對每種脈象作了說明,並且敘述了各種切脈方法和多種雜病的脈症,把脈診和病症進一步結合起來,使脈學成為更加實際的學問。此後,我國古代脈學著述不斷增多。許多名醫都精通脈學,例如,明代的李時珍對脈學也有深入的研究,著有《瀕湖脈學》(公元1564年)等書。據不完全統計,清代以前脈學著述已不下一百多種。其中雖有重復,但是仍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我國古代脈學的發展。 脈診是通過按觸人體不同部位的脈搏,以體察脈象變化的切診方法。又稱切脈、診脈、按脈、持脈。脈象的形成與臟腑氣血密切相關,若臟腑氣血發生病變,血脈運行就會受到影響,脈象就有變化。脈診在臨床上,可推斷疾病的進退預後。臨床上主要掌握脈診的時間、病人的體位,醫生的指法和指力輕重,每次按脈時間,以每側脈搏跳動不少於50次為限,同時要了解健康人脈象的變化情況,才能正確地進行脈診。我國古代醫學在診斷疾病方面採用的脈診,是一項獨特診法脈,是中醫「四診」(望、聞、問、切)之一,也是辨證論治的一種不可少的客觀依據。
㈦ 中醫診脈的創始人是誰
中醫診脈的創始人是 扁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