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海倫凱勒的事例 要簡短
1882年,一名女嬰因高發燒差點喪命。她雖倖免於難,但發燒給她留下了後遺症-- 她再也看不見、聽不見。因為聽不見,她想講話也變得很困難。那麼這樣一個在19個月時就既盲又聾的孩子,是如何成長為享譽世界的作家和演說家的呢?
高燒將她與外界隔開,使她失去了視力和聲音。她彷彿置身在黑暗的牢籠中無法擺脫。萬幸的是海倫並不是個輕易認輸的人。不久她就開始利用其它的感官來探查這個世界了。她跟著母親,拉著母親的衣角,形影不離。她去觸摸,去嗅各種她碰到的物品。她模仿別人的動作且很快就能自己做一些事情,例如擠牛奶或揉面。她甚至學會靠摸別人的臉或衣服來識別對方。她還能靠聞不同的植物和觸摸地面來辨別自己在花園的位置。
七歲的時候她發明了60多種不同的手勢,靠此得以和家裡人交流。比如她若想要麵包,就會做出切麵包和塗黃油的動作。想要冰淇淋時她會用手裹住自己裝出發抖的樣子。海倫在這方面非比一般,她絕頂的聰明又相當敏感。通過努力她對這個陌生且迷惑的世界有了一些知識。但她仍有一些有足。海倫五歲時開始意識到她與別人不同。她發現家裡的其他人不用象她那樣做手勢而是用嘴交談。有時她站在兩人中間觸摸他們的嘴唇。她不知道他們在說什麼,而她自己不能發出帶有含義的聲音。她想講話,可無論費多大的勁兒也無法使別人明白自己。這使她異常懊惱以至於常常在屋子裡亂跑亂撞,灰心地又踢又喊。
隨著年齡的增長她的怒氣越為越大。她變得狂野不馴。倘若她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就會大發脾氣直到家人順從。她慣用的手段包括抓別人盤里的食物以及將易碎的東西猛扔在地。有一次她甚至將母親鎖在廚房裡。這樣一來就得想個辦法了。於是,在她快到七歲生日時,家裡便雇了一名家庭教師-- 安尼·沙利文。安尼悉心地教授海倫,特別是她感興趣的東西。這樣海倫變得溫和了而且很快學會了用布萊葉盲文朗讀和寫作。靠用手指接觸說話人的嘴唇去感受運動和震動,她又學會了觸唇意識。這種方法被稱作泰德馬,是一種很少有人掌握的技能。她也學會了講話,這對失聰的人來說是個巨大的成就。
海倫證明了自己是個出色的學者,1904年她以優異的成績從拉德克利夫學院畢業。她有驚人的注意力和記憶力,同時她還具有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毅力。上大學時她就寫了《我的生命》。這使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從而有能力為自己購買一套住房。
她周遊全國,不斷地舉行講座。她的事跡為許多人著書立說而且還上演了關於她的生平的戲劇和電影。最終她聲名顯赫,應邀出國並受到外國大學和國王授予的榮譽。1932年,她成為英國皇家國立盲人學院的副校長。
1968年她去世後,一個以她的名字命名的組織建立起來,該組織旨在與發展中國家存在的失明缺陷做斗爭。如今這所機構,國際海倫·凱勒,是海外向盲人提供幫助的最大組織之一。
摘自:http://..com/question/26232948.html?fr=qrl
『貳』 海倫 凱勒 簡介
簡介:
海倫•凱勒,美國女學者,一歲半時因病成了一個盲聾啞人。在家庭教師沙利文熱情關懷、精心輔導下,她憑著自己頑強的毅力,學習數學、自然、法語、德語,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哈佛大學女子學院,1940年畢業。她在一生中完成了14部著作,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業,贏得了世界輿論的贊揚。
『叄』 關於海倫凱勒的資料
海倫.凱勒(1880-1968),出生19個月就因病失去了視覺、聽覺和說話能力,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又盲又聾又啞的重度殘障者,卻創造了人生的奇跡。在老師安妮.沙利文的教育和幫助下,她不僅學會了讀書、寫作和說話,並且以驚人的毅力完成了在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學院四年的學業,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位獲得文學學士學位的盲聾人。不但如此,她還為改善盲聾人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四處奔走,為美國盲人基金會和美國海外盲人基金會廣籌善款,創立慈善機構,積極為殘疾人造福。除此之外,她一生還勤於寫作,共創作了14部文學作品。其中在大學時代寫下的自傳性作品《我的生活》,出版後就在美國引起了強烈反響,被譽為「世界文學史上無與倫比的傑作」,她也因此而贏得全世界的尊崇,被視為20世紀最富感受召力的作家之一;她的著名作品還有《中流》、《走出黑暗》、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等。
命運給予她不幸,她卻憑著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和對幸福快樂的執著追求,奮勇向前,最終沖破人生的黑暗與孤寂,贏得了光明與歡笑。
她的幸運還表現在有好父母,更重要的是要一位好老師,如果沒有沙
利文老師也就沒有她的明天。但海倫.凱勒性格堅強、心靈美好,是生活中的勇士,是拒向命運低頭、立志驅除黑暗的光明使者。
海倫·凱勒(Hele
『肆』 張海迪,安徒生,愛迪生海倫凱勒的童年
張海迪的家鄉在山東省文登縣。她出生的時候剛好九斤,媽媽高興地說:這可真是個「九斤老太」了。大人們看到她長得健康、聰明、伶俐,都叫她「玲玲」。玲玲的父母當時都是文藝工作者,他們對自己的長女寄託著美好的希望。女兒雖然生在泉城,可他們畢竟更愛大海。五十年代有部著名的電影叫《白夜》,有首著名的歌曲叫《尼羅河之聲》。母親說,莫斯科的「白夜」、尼羅河的歌聲是迷人的;祖國渤海之濱的笛聲也應該是令人神往的,女兒就叫「海迪」吧。
張海迪有一個幸福的童年,像很多孩子一樣有自己的幻想。她快樂而活潑,整天蹦蹦跳跳地跑來跑去,連下樓梯的時候也不老實。人們看到她歡蹦亂跳、有說有笑的時候,就沖口而出叫她「玲玲」;人們看她做事聚精會神,對奇妙無窮的世界提出一串串問題時,人們又正而八經地叫她「海迪」。在玲玲家裡還保存著一張二十多年前的照片,這是玲玲在上幼兒園時照的。白色的連衣裙,使她格外精神;兩條小腿站得直直的,膝蓋下的肉窩還清晰可見。這張照片現在格外珍貴了。只有它記錄了海迪曾經和常人一樣有著健全的雙腿!
玲玲5歲那年,一場災難性疾病降臨到了她的身上。一天,玲玲在幼兒園里正在排練節目,她唱著、跳著,忽然覺得眼前一片發黑,她摔倒了。平時,她摔個跟頭,總是自己不聲不響地爬起來。這次,她用盡全身力氣,還是站不起來。她著急了:「阿姨,我的腿,我的腿那兒去了?」父母把她抱進醫院,醫生們反復會診,大夫拿著診斷書惋惜地說:「孩子得的是脊髓血管瘤,恐怕今後……」
這病據說起因是偶然的。在運動中,脊椎里一條細細的血管突然破裂了。也許不過是一滴血,變成血塊,擋住了脊髓的通道,由於它的擠壓,脊髓的搏動變減弱了,甚至完全梗阻。當時,數不清的醫生都希望拿出自己最大的本事,讓這活潑、可愛的小姑娘站起來。但是,就像人類在征服自然的進程中遇到許多疑難問題一樣——他們沒有放棄自己的努力,但眼下還只能是一籌莫展。
在濟南工作的爸爸媽媽抱著她跑遍了濟南幾家大醫院,後來又幾度到武漢、北京就醫。醫生先後給她動過四次大手術,摘除了六片脊椎板,結果卻沒有奏效。她不但不能走路了,而且身體從第二胸椎以下基本沒有知覺了,也就是說,身體有三分之二失去了部分知覺和功能。她必須靠在輪椅的扶手上,用胳膊支撐著,才能坐得住。爸爸媽媽的心像秤砣一樣沉,他們擔心孩子今後還能否經受得住更大的考驗。難啊,未來的生活!玲玲這艱難的第一步從哪裡邁出呢?
爸爸給她買來了收音機,媽媽給她訂閱了《小朋友》,雪征妹妹一步不離地陪伴著她。許多叔叔阿姨捨不得花錢給自己的孩子買玩具,但看望玲玲時,總是想方設法給她帶來新奇的禮物。玲玲怎麼也數不清關懷、幫助、照顧過她的到底有多少人。
盡管人們以無限的關懷溫暖她的心,但這遠遠不能補償癱瘓給這小姑娘帶來的痛苦。看著夥伴們高高興興地一起跳皮筋,高高興興地一起背著書包上學校,玲玲幼弱的心靈,簡直要被痛苦壓碎了。玲玲聽到窗外傳來的「我怎麼忘記帶傘了?唉,我的書包怎麼忘了呢!」,心裡很難過,她很想親身感受一下與他們一起去上學的歡樂,也想感覺一下在雨中奔跑的清爽。然而,這一切都是一個夢。對於玲玲來說,只能是輪椅上的夢。一天,玲玲終於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就對媽媽說:「媽媽,我要上學!」話剛說完,她就看見媽媽背過身兩手摸著臉,玲玲想,媽媽一定是哭了。媽媽說:「孩子,媽媽和爸爸會讓你學到知識的!」見玲玲這樣渴望上學,渴望學習知識,媽媽決定,說什麼也要盡量滿足她的心願。玲玲不能去上學,就請老師來教她。可家裡請不起,也請不到專職的老師,媽媽爸爸只能在下班後親自教她。
玲玲從7歲起,一連四次報名上學。前三次,老師看到她癱瘓的雙腿都難過地搖搖頭。每天,她只能趴在窗檯上,羨慕地看著別人去上學。10歲那年,爸爸帶她到濟南市經五路小學第四次報名上學。老師看她的確是個聰穎、上進的孩子,破例同意她報考。發榜的日子到了,一大早,爸爸背著她來到學校門口,海迪急切地在那密密麻麻的紅榜里尋找自己的名字。「張海迪」,當她找到自己的名字時,拍著手喊叫起來:「我上學了,我上學了。」他讓爸爸背她在校園里走了一大圈,這是教室,那是操場,海迪指指點點,別提多高興了。回家後,爸爸特意給她買了一個小書包,媽媽為她買了一雙新鞋子。可是,萬萬沒有想到,第二天,她的病又一次犯了。當別的小朋友高高興興去上學時,媽媽卻背著她踏上北去的列車,到北京去治病。
如果說海迪上過學的話,校門對她只開放過半天!
學校進不去,海迪就在床上鋪開了課本。平時,她躺在床上,腰腿僵硬,腳背直伸。如果能使支配肌肉的神經鬆弛下來,使下肢稍稍能夠屈伸,她就能坐起來了。在爸爸媽媽的幫助下,她天天捶腿肌,用力搬下肢。胳膊每用一次力,肋間神經就鑽心一樣的疼。她吞下兩倍的止疼葯,硬是咬著牙關按、摸、捶。有時讓媽媽幫忙。媽媽捨不得用力,她不高興;媽媽用力了,她送給媽媽的是掛著汗珠的笑臉。僵硬的腿腳終於軟化了。當她能倚著被子坐一會兒,或掙扎著用胳膊支撐著趴在桌子上時,她驚喜萬分。殘疾退一分,玲玲就向前跨上一大步。「別人能會的,我也要會。」有時,小夥伴問她:「玲玲,你長大了想做什麼?」她回答說:「我想當一名醫生,讓每個不能行走的孩子都站起來!」
玲玲特別愛學習,但手術造成的肋間神經痛時時折磨著她嬌小的身軀,有時,她實在感到疲倦,連作業都無力完成,就對媽媽說:「這些作業我明天再做行嗎?」媽媽卻鄭重地對玲玲說:「今日事今日畢!」聽了媽媽的話,玲玲明白,學習是自己的事,絕不能拖拉,就在心裡告訴自己說:「我要像在學校里的孩子一樣,每天完成作業!」
盡管玲玲非常有決心,但病情卻是無情的。每當病痛折磨她時,堅強的玲玲沒有流淚,疼得實在厲害時,為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己的辮子,打算用一種疼痛來代替另外一種疼痛。漸漸地,她揪下來的頭發,都能編成一條辮子了,她忍受了多麼大的痛苦啊!
對玲玲來說,家是一所特殊的學校。在這個學校里,聰明、好學的玲玲學會了很多知識。在所有功課中,玲玲最喜歡學習語文。在10歲時候就能讀長篇小說了,雖然讀得很辛苦,但她不氣餒。她很喜歡讀《卓婭與蘇拉的故事》,可她拿到的是那種用老方法排版的書,裡面多數的漢字都是繁體字,又是豎排的格式。對10歲的孩子來說特別難讀,遇到不認識的繁體字,她就憑經驗來猜。一次,當她從書中看到一句「媽媽領著我到楊樹林時」,雖然猜出了另外的幾個繁體字的意思,卻不知道「楊樹林」是什麼意思。
玲玲想,從「林」字看,「楊樹」應該是一種樹,那麼,這個「樹」字應該就是「樹」的另外一種寫法;「楊樹」又是什麼樹呢?一定是一種很常見的樹。於是,她開始在心裡念著自己知道的各種樹名,當她默念到「楊樹」時,心裡一亮:「楊」的寫法,與「楊」字不是很像嗎?看來,「楊樹」就是「楊樹」!想到這里,玲玲非常高興。這樣,在猜字過程中,玲玲早早地認識了許多漢字並掌握了有關的知識。
10歲那年,媽媽送給玲玲一本日記,是紅色漆皮的。媽媽說:「玲玲,以後你要天天寫日記!」當時,玲玲並不知道該怎麼寫日記。起初,她寫的是:「今天我讀了×××書,今天我吃了葯。」這些日記,用詞單調,也沒有什麼情感,經過媽媽的開導後,玲玲終於明白了寫日記的秘密,那就是要把每天的重要事情與情感都寫出來。以後,玲玲開始把所有親情、友情的溫暖都寫進日記,很好地鍛煉了自己的寫作能力。長大以後,每當回憶起這段經歷,張海迪認為,當初如果沒有堅持寫日記,後來就不能成長為作家。
除了語文,玲玲對別的功課也非常用心,一點兒也不肯浪費時間。在整個童年,她以頑強的意志,認真學習,始終用心對待每一個字,每一行句子,自學了小學、中學的全部課程,實現了「輪椅上的夢」。用玲玲自己的話說,她沒有愧對自己的童年,也沒有愧對那些美好的光陰。
在那座刷著紅漆的三層樓里,張海迪度過了15年的時光,爸爸媽媽的愛,小夥伴及朋友的愛,也使張海迪更有信心面對未來。
1847年2月11日的黎明,在美國北部著名的五大湖之一伊利湖畔的俄亥俄州米蘭鎮出生了一個小男孩。
孩子生下來頭很大,身體卻十分瘦小,經營木材生意的父親十分擔心這個排行第七的孩子能否成活。這個男孩,就是後來發明電燈,給人類帶來光明的偉大的發明家托馬斯·愛迪生。
愛迪生從小就喜歡用他那與眾不同的大腦袋思考一連串的問題。他看到鐵匠將鐵在熊熊的烈火中燒紅,然後錘打成各式各樣的工具時,就晃著大腦袋提出一個又一個問題:火是什麼東西?
火為什麼會燃燒?火為什麼這么熱?鐵在火中被燒之後為什麼會發紅?鐵紅了為什麼就軟了?回到家,小愛迪生在自家的木棚里開始了他最初的實驗。他抱來乾草,並將其點燃,他想弄明白火究竟是什麼。
然而,小愛迪生的第一次實驗就引來了一場火災,將家中的木棚燒掉了。
小愛迪生12歲那年,就開始在火車上賣報,他每天趕早班火車到達底特律,然後晚上9點鍾再搭晚班火車趕回休倫港。小小年紀的愛迪生之所以上火車賣報,一來他對學校的學習感到枯燥,二來上火車賣報可以積存一筆由自己支配的研究實驗資金,利用在底特律下午休息的時間也可到市圖書館閱讀眾多的科學書籍。12歲的小愛迪生在火車列車員的幫助下還在行李車廂的一角建了一個屬於他自己的小小實驗室。直到一次實驗中失火,才結束了愛迪生在火車實驗室的這段初期的科學實驗。
海倫凱勒延生在美國阿拉巴馬州的塔斯比亞城。她天生聰明伶俐,出生不到六個月,便能清楚地說出「tea」(茶)、「water」(水)等幾個單字,對周遭事物的感受性更是敏銳。
剛滿周歲那年,一天傍晚,母親趁太陽西下以前,放了一盆熱水為海倫凱勒擦洗身子。可是,當母親自浴盆把海倫凱勒抱了起來,放在膝蓋上,正想拿條大毛巾替她包裹身子的時候,海倫凱勒的目光,突然被地板上搖晃不定的樹影給吸引了過去。她好奇地看著,看得很入神,眼珠子動也不動一下,而且還忍不住伸長小手撲了過去,好像非得揪住它不可。
當時,母親雖然已經注意到海倫凱勒的眼神,但是看在母親的眼裡,樹影不過是平常又自然的現象,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所以,她萬萬沒有想到海倫凱勒會使出這麼原勁兒往前傾,結果不小心一溜手,竟讓海倫凱勒滑倒在地,哇哇大哭個不停。母親知道女兒受了驚嚇,飛快地將海倫凱勒摟進懷里,連哄帶騙了好一陣子,海倫凱勒才安靜了下來。
事隔不久,母親一個人靜靜回想這件事情發生的經過,她發現海倫凱勒的觀察力似乎特別靈敏。通常一個周歲大
的嬰兒,應該是懵懵懂懂的,對什麼事情都沒有企圖深入了解的傾向,可是海倫凱勒卻別有細膩的之思,甚至於想用自己的肢體去感受變化的奇妙。當然,跟大人比起來,海倫凱勒的表現並不成熟,如果跟其他的嬰孩相比,可就不能不算特殊了。
而為人父母的,能幸運地生下一個天賦優異的小孩,當然是得意洋洋羅!每逢親朋好友到家裡做客,不談起女兒也就罷了,一旦話題轉到海倫凱勒身上,母親心滿意足的喜悅,就會自然而然地從言談中流露了出來。
但是這份喜悅到底能持續多久呢?當父母親正興高鳥烈暢談海倫凱勒美好未來的當兒,海倫凱勒卻莫名其妙生了一場大病,這場大病不但奪走了父母心中的希望,更使海倫凱勒變成一個看不見、也聽不見的小女孩。
可憐的海倫凱勒,該如何去面對一個沒有光線,沒有聲音的世界呢?這真是一個令人頭痛的問題。通常教育一個五官健全的孩子,已經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了,更何況海倫凱勒又瞎又聾!也許,父母親他們可以猜測、也可以想像海倫凱勒的心情,但是他們絕對無法體會,就如同海倫凱勒無法體會正常人的生活一樣,他們真的無從體會。
起先,父母親採用實驗的方法,一次又一次地嘗試,雖然他們失敗過無數次,但是日子久了,也摸索出不少要領,他們除了被動地猜想海倫凱勒的比手畫腳,有時也教導海倫凱勒憑藉肢體動作,表達喜怒哀樂。
另外,海倫凱勒也學習運用觸覺去感受周遭的事事物物。就這樣一點一的累積,四、五年以後,大凡孩子們用眼睛、耳朵能感受的,海倫凱勒都能以觸摸的方式領略。只是父母親不是殘障教育的專家,所以海倫凱勒學到的肢體語言,只有父母才看得懂,至於外人可就很難說了。
向來關心女兒的父母親,也一直掛心這個問題,尤其他們想到自己終有年老體衰的一天,到時候要是海倫凱勒仍然不能跟外人溝通,那海倫凱勒往後的遭遇,將是非常悲慘的。於是,在海倫凱勒七歲那年,他們從外地請來一位受過專門訓練的蘇利文老師。
蘇利文老師跟海倫凱勒很投緣,她們認識沒有幾天就相處融洽,而且海倫凱勒還從蘇利文老師那裡學會了認字。
一天,老師在海倫凱勒的手心寫了「水」這個字,海倫凱勒不知怎麼搞的,總是沒法子記下來。老師知道海倫凱勒的困難處在哪兒,她帶著海倫凱勒走到噴水池邊,要海倫凱勒把小手放在噴水孔下,讓清涼的泉水濺溢在海倫凱勒的手上。接著,蘇利文老師又在海倫凱勒的手心,寫下「水」這個字,從此海倫凱勒就牢牢記住了,再也不會搞不清楚。
不過,蘇利文老師認為,光是懂得認字而說不出話來,仍然不方便溝通。可是,從小又聾又瞎的海倫凱勒,一來聽不見別人說話的聲音,二來看不見別人說話的嘴型,所以,盡管她不是不能說話的啞巴,卻也沒法子說話。
為了克服這個困難,蘇利文老師替海倫凱勒找了一位專家,教導她利用雙手去感受別人說話時嘴型的變化,以及鼻腔吸氣、吐氣的不同,來學習發音。當然,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不過,海倫凱勒還是做到了。 盲人作家海倫凱勒,除了突破官能障礙學會說話,更奉獻自己的一生,四處為殘障人士演講,鼓勵他們肯定自己,立志做一個殘而不廢的人。海倫凱勒這份愛心,不但給予殘障人士十足的信心,更激起各國人士正視殘障福利,紛紛設立服務機構,輔助他們健康快樂的過生活。
『伍』 海倫凱勒曾經做了哪些貢獻
(1) 海倫·凱勒(Helen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國盲聾女作家和殘障教育家。1880年出生於亞拉巴馬州北部一個叫塔斯喀姆比亞的城鎮。她在17個月的時候因為一次急性腦充血奪去了她的視力和聽力,接著,她又喪失了語言表達能力。然而就在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裡,她因為她的導師安妮·沙利雯(Anne Sullivan)的努力,使她學會讀書和說話,並開始和其他人溝通。而且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美國拉德克利夫學院,成為一個學識淵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臘五種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美國和世界各地,為盲人學校募集資金,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業。她贏得了世界各國人民的贊揚,並得到許多國家政府的嘉獎。主要作品有《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師》等。
海倫·凱勒自幼因病成為盲聾啞人,但她自強不息,克服巨大困難讀完大學。一生寫了十幾部作品,同時致力於救助傷殘兒童,保護婦女權益和爭取種族平等的社會活動。1964年獲得總統自由勛章。
她在黑暗中摸索著長大。七歲那一年,家裡為她請了一位家庭教師,也就是影響海倫一生的莎莉文老師。莎莉文在小時候眼睛也差點失明,了解失去光明的痛苦。在她辛苦的指導下,海倫用手觸摸學會手語,摸點字卡學會了讀書,後來用手摸別人的嘴唇,終於學會說話了。
莎莉文老師為了讓海倫接近大自然,讓她在草地上打滾,在田野跑跑跳跳,在地里埋下種子,爬到樹上吃飯;還帶她去摸一摸剛出生的小豬,也到河邊去玩水。海倫在老師愛的關懷下,竟然克服失明與失聰的障礙,完成了大學學業。
1936年,和她朝夕相處五十年的老師離開人間,海倫非常的傷心。海倫知道,如果沒有老師的愛,就沒有今天的她,決心要把老師給她的愛發揚光大。於是,海倫跑遍美國大大小小的城市,周遊世界,為殘障的人到處奔走,全心全力為那些不幸的人服務。
1968年,海倫89歲去世,她把所有終生致力服務殘障人士的事跡,傳遍全世界。她寫了很多書,她的故事還拍成了電影。沙利文老師把最珍貴的愛給了她,她又把愛散播給所有不幸的人,帶給他們光明和希望。
死後,因為她堅強的意志和卓越的貢獻感動了全世界.並且各地人民都開展了紀念她的活動。
『陸』 海倫凱勒的事例有哪些
海倫·凱勒(Helen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著名的美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在出生後第十九個月時因患急性胃充血、腦充血而被奪去視力和聽力。
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1968年6月1日逝世,享年88歲,卻有87年生活在無光、無聲的世界裡。在此時間里,她先後完成了14本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有:《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的人生故事》《石牆故事》。她致力於為殘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機構,1964年榮獲「總統自由勛章」,次年入選美國《時代周刊》評選「二十世紀美國十大英雄偶像」之一。
『柒』 海倫凱勒的資料
海倫凱勒簡要的生平經歷:
她在出生的第十九個月時因患急性胃充血、腦充血而被奪去視力和聽力。1887年與莎莉文老師相遇。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1968年6月1日逝世,享年88歲,卻有87年生活在無光、無聲的世界裡。
後來,她逐漸成為社會黨的左翼,成為一名「沃布利」,即「世界產業工人聯合會」的成員,這是一個遭伍德羅·威爾遜迫害的工團主義者聯盟。
『捌』 關於海倫凱勒的故事
是海倫凱勒! ~她是一個聾盲啞
1880年6月27出生在美國亞拉巴馬州塔斯喀姆比亞。
1882年1月因患猩紅熱致盲致聾。
1887年3月安妮·沙利文成為凱勒的老師。
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
1902–1903撰寫出版《我的一生》(有的譯作《我生活的故事》)。
1904年6月以優等成績大學畢業。
1908–1913 著《我的天地》(又譯作《我生活中的世界》)、《石牆之歌》、《沖出黑暗》。
1916年遭受婚姻不幸。
1919年應邀去好萊塢主演電影。
1924年成為美國盲人基金會的主要領導人。
1929年著《我的後半生》(也譯作《中流––––我以後的生活》)。
1930年旅遊英國。
1931–1933年榮獲坦普爾大學榮譽學位。訪問法國、南斯拉夫、英國。
1936年10月20日老師安妮·沙利文去世。
1942–1952年出訪歐、亞、非、澳各大洲十三國。
1953年美國上映凱勒生活和工作的記錄片《不可征服的人》。
1955年著《老師:安妮·沙利文·梅西》 榮獲哈佛大學榮譽學位
1959年聯合國發起「海倫·凱勒」世界運動。
1960年美國海外盲人基金會頒布「海倫·凱勒」獎金。
1964年榮獲總統自由勛章。
1968年6月1日與世長辭。
海倫凱勒延生在美國阿拉巴馬州的塔斯比亞城。她天生聰明伶俐,出生不到六個月,便能清楚地說出「tea」(茶)、「water」(水)等幾個單字,對周遭事物的感受性更是敏銳。
剛滿周歲那年,一天傍晚,母親趁太陽西下以前,放了一盆熱水為海倫凱勒擦洗身子。可是,當母親自浴盆把海倫凱勒抱了起來,放在膝蓋上,正想拿條大毛巾替她包裹身子的時候,海倫凱勒的目光,突然被地板上搖晃不定的樹影給吸引了過去。她好奇地看著,看得很入神,眼珠子動也不動一下,而且還忍不住伸長小手撲了過去,好像非得揪住它不可。
當時,母親雖然已經注意到海倫凱勒的眼神,但是看在母親的眼裡,樹影不過是平常又自然的現象,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所以,她萬萬沒有想到海倫凱勒會使出這麼原勁兒往前傾,結果不小心一溜手,竟讓海倫凱勒滑倒在地,哇哇大哭個不停。母親知道女兒受了驚嚇,飛快地將海倫凱勒摟進懷里,連哄帶騙了好一陣子,海倫凱勒才安靜了下來。
事隔不久,母親一個人靜靜回想這件事情發生的經過,她發現海倫凱勒的觀察力似乎特別靈敏。通常一個周歲大
的嬰兒,應該是懵懵懂懂的,對什麼事情都沒有企圖深入了解的傾向,可是海倫凱勒卻別有細膩的之思,甚至於想用自己的肢體去感受變化的奇妙。當然,跟大人比起來,海倫凱勒的表現並不成熟,如果跟其他的嬰孩相比,可就不能不算特殊了。
而為人父母的,能幸運地生下一個天賦優異的小孩,當然是得意洋洋羅!每逢親朋好友到家裡做客,不談起女兒也就罷了,一旦話題轉到海倫凱勒身上,母親心滿意足的喜悅,就會自然而然地從言談中流露了出來。
但是這份喜悅到底能持續多久呢?當父母親正興高鳥烈暢談海倫凱勒美好未來的當兒,海倫凱勒卻莫名其妙生了一場大病,這場大病不但奪走了父母心中的希望,更使海倫凱勒變成一個看不見、也聽不見的小女孩。
可憐的海倫凱勒,該如何去面對一個沒有光線,沒有聲音的世界呢?這真是一個令人頭痛的問題。通常教育一個五官健全的孩子,已經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了,更何況海倫凱勒又瞎又聾!也許,父母親他們可以猜測、也可以想像海倫凱勒的心情,但是他們絕對無法體會,就如同海倫凱勒無法體會正常人的生活一樣,他們真的無從體會。
起先,父母親採用實驗的方法,一次又一次地嘗試,雖然他們失敗過無數次,但是日子久了,也摸索出不少要領,他們除了被動地猜想海倫凱勒的比手畫腳,有時也教導海倫凱勒憑藉肢體動作,表達喜怒哀樂。
另外,海倫凱勒也學習運用觸覺去感受周遭的事事物物。就這樣一點一的累積,四、五年以後,大凡孩子們用眼睛、耳朵能感受的,海倫凱勒都能以觸摸的方式領略。只是父母親不是殘障教育的專家,所以海倫凱勒學到的肢體語言,只有父母才看得懂,至於外人可就很難說了。
向來關心女兒的父母親,也一直掛心這個問題,尤其他們想到自己終有年老體衰的一天,到時候要是海倫凱勒仍然不能跟外人溝通,那海倫凱勒往後的遭遇,將是非常悲慘的。於是,在海倫凱勒七歲那年,他們從外地請來一位受過專門訓練的蘇利文老師。
蘇利文老師跟海倫凱勒很投緣,她們認識沒有幾天就相處融洽,而且海倫凱勒還從蘇利文老師那裡學會了認字。
一天,老師在海倫凱勒的手心寫了「水」這個字,海倫凱勒不知怎麼搞的,總是沒法子記下來。老師知道海倫凱勒的困難處在哪兒,她帶著海倫凱勒走到噴水池邊,要海倫凱勒把小手放在噴水孔下,讓清涼的泉水濺溢在海倫凱勒的手上。接著,蘇利文老師又在海倫凱勒的手心,寫下「水」這個字,從此海倫凱勒就牢牢記住了,再也不會搞不清楚。
不過,蘇利文老師認為,光是懂得認字而說不出話來,仍然不方便溝通。可是,從小又聾又瞎的海倫凱勒,一來聽不見別人說話的聲音,二來看不見別人說話的嘴型,所以,盡管她不是不能說話的啞巴,卻也沒法子說話。
為了克服這個困難,蘇利文老師替海倫凱勒找了一位專家,教導她利用雙手去感受別人說話時嘴型的變化,以及鼻腔吸氣、吐氣的不同,來學習發音。當然,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不過,海倫凱勒還是做到了。 盲人作家海倫凱勒,除了突破官能障礙學會說話,更奉獻自己的一生,四處為殘障人士演講,鼓勵他們肯定自己,立志做一個殘而不廢的人。海倫凱勒這份愛心,不但給予殘障人士十足的信心,更激起各國人士正視殘障福利,紛紛設立服務機構,輔助他們健康快樂
『玖』 誰知道有關海倫凱勒的事例急急急!!!
1882年,一名女嬰因高發燒差點喪命。她雖倖免於難,但發燒給她留下了後遺症-- 她再也看不見、聽不見。因為聽不見,她想講話也變得很困難。那麼這樣一個在19個月時就既盲又聾的孩子,是如何成長為享譽世界的作家和演說家的呢?
高燒將她與外界隔開,使她失去了視力和聲音。她彷彿置身在黑暗的牢籠中無法擺脫。萬幸的是海倫並不是個輕易認輸的人。不久她就開始利用其它的感官來探查這個世界了。她跟著母親,拉著母親的衣角,形影不離。她去觸摸,去嗅各種她碰到的物品。她模仿別人的動作且很快就能自己做一些事情,例如擠牛奶或揉面。她甚至學會靠摸別人的臉或衣服來識別對方。她還能靠聞不同的植物和觸摸地面來辨別自己在花園的位置。
七歲的時候她發明了60多種不同的手勢,靠此得以和家裡人交流。比如她若想要麵包,就會做出切麵包和塗黃油的動作。想要冰淇淋時她會用手裹住自己裝出發抖的樣子。海倫在這方面非比一般,她絕頂的聰明又相當敏感。通過努力她對這個陌生且迷惑的世界有了一些知識。但她仍有一些有足。海倫五歲時開始意識到她與別人不同。她發現家裡的其他人不用象她那樣做手勢而是用嘴交談。有時她站在兩人中間觸摸他們的嘴唇。她不知道他們在說什麼,而她自己不能發出帶有含義的聲音。她想講話,可無論費多大的勁兒也無法使別人明白自己。這使她異常懊惱以至於常常在屋子裡亂跑亂撞,灰心地又踢又喊。
隨著年齡的增長她的怒氣越為越大。她變得狂野不馴。倘若她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就會大發脾氣直到家人順從。她慣用的手段包括抓別人盤里的食物以及將易碎的東西猛扔在地。有一次她甚至將母親鎖在廚房裡。這樣一來就得想個辦法了。於是,在她快到七歲生日時,家裡便雇了一名家庭教師-- 安尼·沙利文。安尼悉心地教授海倫,特別是她感興趣的東西。這樣海倫變得溫和了而且很快學會了用布萊葉盲文朗讀和寫作。靠用手指接觸說話人的嘴唇去感受運動和震動,她又學會了觸唇意識。這種方法被稱作泰德馬,是一種很少有人掌握的技能。她也學會了講話,這對失聰的人來說是個巨大的成就。
海倫證明了自己是個出色的學者,1904年她以優異的成績從拉德克利夫學院畢業。她有驚人的注意力和記憶力,同時她還具有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毅力。上大學時她就寫了《我的生命》。這使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從而有能力為自己購買一套住房。
她周遊全國,不斷地舉行講座。她的事跡為許多人著書立說而且還上演了關於她的生平的戲劇和電影。最終她聲名顯赫,應邀出國並受到外國大學和國王授予的榮譽。1932年,她成為英國皇家國立盲人學院的副校長。
1968年她去世後,一個以她的名字命名的組織建立起來,該組織旨在與發展中國家存在的失明缺陷做斗爭。如今這所機構,%26quot;國際海倫·凱勒%26quot;,是海外向盲人提供幫助的最大組織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