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時間是誰發明的
時間是客觀存在的,不用人發明。 至於是誰定義了秒,當然不是一個【個人】,詳細如下: 古代天文學家及物理學家以日圭、日晷、水鍾、單擺,利用觀測日影的變化或水位的變化來計時。隨著科技進步,近代科學家發明單擺鍾及石英振盪器,利用單擺或石英晶體的振盪周期來計時。但上述計時方式易受環境、溫度、材質、電磁場甚至觀測者觀測角度等影響,穩定度不佳,須由天體(地球自轉、公轉、月球公轉)周期來校正。 1960年以前,CIPM(國際計量大會)以地球自轉為基礎,定義以平均太陽日之86400分之一作為秒定義。即1 Second = 1/86400 Mean Solar day其穩定度在10-8左右。 1960~1967年CIPM改以地球公轉為基礎,定義西元1900年為平均太陽年。秒定義更改為:一秒為平均太陽年之31556925.9747分之一。1 Sec = 1/31556925.9747 Solar Year at 1900穩定度約為10-9。 二十世世紀中葉,由於量子力學的發展,發展了諸如光譜超精細結構、鎂射及雷射、光磁共振(Optical Pumping)、分子束磁共振、分離震盪場等實驗及研究,使量子頻率標准取代以天體運動為標准之天體時而成為計時標准。1967年,CIPM定義秒是銫133原子(Cs133)基態的兩個超精細能級之間躍遷所對應的輻射的9,192,631,770個周期所持續的時間。此秒定義一直維持至今。 秒定義可以以銫原子頻率標准器來實現,其穩定度依據各標准器的製造方法、維護環境的不同而不同。一般商用的銫頻率標准器HP-5071穩定度約在10-12左右,法國LPTF實驗室以絕對溫標10-6度的銫原子噴泉製成的原子鍾,穩定度約在10-16左右。 ------------------------------ 時間,就如空氣一樣,不是發明來的,在認識之前已存在的,樓主應該是問:是誰發明使用計算時間的方法的。 我想應該是埃及人或古巴比倫人,他們比我們中國北京人早一些。 ------------------------------- 一切 物質 運動過程都具有的持續性和不可逆性構成了它們的共同屬性,這種共同屬性就叫做 時間 。所謂持續性,包括了過程的因果性和不間斷性;所謂不可逆性,則指過程能重復但不可能返回過去的性質。 時間是一種客觀存在。時間的概念是人類認識、歸納、描述自然的結果,其本意原指四季更替或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輪回,《 說文解字 》曰:時,四時也;《管子·山權數》說:時者,所以記歲也。隨著認識的不斷深入,時間的概念涵蓋了一切有形與無形的運動,《 孟子 ·篇敘》註:「謂時曰支幹五行相孤虛之屬也。」可見時是用來描述一切運動過程的統一屬性的,這就是時的內涵。由於古代人們研究的問題基本都是宏觀的、粗獷的、慢節奏的,所以只重視了「時」的問題,後來因為研究快速的、瞬時性的對象需要,補充進了「間」的概念,於是,時間便涵蓋了運動過程的連續狀態和瞬時狀態,其內涵得到了最後的豐富和完善,「時間」一詞也就最後定型了。 -------------------------------- 時間是固有的,既不是發明的,也不是發現的。只是人們通過在生活和社會實踐中逐步認識時間、利用時間後,逐步把它按一定方式量化出來的。 如果非要說是發明或發現,那也只能勉強說是發現的,而決不能說是發明的。
2. 金錢是誰發明的
金錢,或者說貨幣,並不是誰發明的,而是經過長時間慢慢演化來的。
從原始社會專就開始出現一種以物易物的簡單交屬易方式,比如一隻雞換一袋米這樣。
後來,有些東西在直接交換上存在障礙,就以最常用的必需品來做中間環節,比如一隻雞先換回一袋鹽或米,在用鹽或米來換其它物品。
再後來,這樣的交易模式也出現了障礙。就出現了【一般等價物】,比如稀有的貝殼或石頭等,用來充當交易的中間環節,它的好處是,它的價值固定。這樣一來,你不必為了換一頭牛而帶上相當於一頭牛的價值的米,只需要按照規定的價值度帶足貝殼錢/石頭錢,賣家隨時可以用這些「錢」來交換需要的物品。
之後隨著人類文明發展,貨幣也不斷發生變化,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是用金屬來充當。直到南宋時候,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往後就這么一直發展下去,直到今天。
3. 你接觸過量化軟體嗎,有懂寫量化程序的朋友嗎
用過幾款,幣優,誼德量化,智能機器人量化,發明者量化,都很不錯。
4. 到底是誰發明了「玉米」
美國的杜邦公司向在歐洲對原產於墨西哥的高含油玉米申請基因專利,此事對中國有何影響?2003年2月13日,歐洲專利局裁決「杜邦公司沒有發明高含油玉米」,杜邦公司的申請宣告失敗。 2003年2月12日,在慕尼黑舉行的歐洲專利局聽證會場內正在激烈討論美國杜邦公司申請的EP744888號專利能否繼續成立。第二天,歐洲專利局作出裁決:「杜邦公司沒有發明高含油玉米。」這意味著,杜邦公司不再有權聲明擁有此類玉米專利。數千年來一直種植這種高含油玉米的墨西哥和其它拉美國家的農民,可以繼續種植這種玉米。 種祖傳的玉米侵杜邦的權? 引起事端的EP744888號專利是杜邦公司於2000年8月從歐洲專利局獲得的,其專利保護范圍包含了不止一種含有特定比例的油和油酸的所有玉米植物。這一專利不僅針對利用轉基因技術製造的玉米,還針對自然生長的或以常規方式栽培的具有一定含油量的玉米。杜邦公司還對以該玉米為原料的所有糧食產品申請了專利,如食用油、動物飼料以及工業用途產品。 這項專利顯然給墨西哥以及其它拉美國家的農民們帶來了困惑,他們可能要花錢買自己世代種植的玉米種子,隨之而來的還有貿易限制、專利費用及銷售權的喪失等等。墨西哥的CIMMYT機構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基因庫,他們表示,這一專利可能會在相當大的程度阻礙拉丁美洲玉米品種的發展。許多為改進玉米油含量而從這種玉米特定的原產國和栽培國對其加以利用的國際研究項目可能受到影響。綠色和平專利專家UlrikeBrendel指稱此案為典型的「生命盜竊」行為,並稱「玉米並非杜邦公司的發明,杜邦要獲取專利權,無疑是對幾千年來一直種植這種玉米的拉丁美洲人民進行掠奪,歐洲專利局則在幫助偷盜種子,這一行為必須馬上停止。」 杜邦公司:研究後將決定是否上訴 杜邦公司在歐洲失利的消息很快傳到了其主要的發展市場之一———中國,為此,杜邦公司於2月19日下午在北京舉行了一次與記者的溝通會,在會場及隨後接受《21世紀環球報道》采訪時表示,對此次歐洲聽證會的結果,他們頗感失望。但目前杜邦仍沒有得到歐洲專利局對這一決定所做的具體解釋,在等到解釋後他們會認真加以研究,以決定是否對這一裁決提出上訴。 杜邦公司日前表示,他們申請的EP744888號專利涉及到一些在玉米中從未有過的特性組合,是「投資數百萬美元,運用傳統植物育種技術,成功培育出對農民、食品加工企業和消費者均有益的玉米特徵」。這個專利並不賦予杜邦限制墨西哥種植現有品種玉米的權利。而且,歐洲專利在墨西哥沒有法律效力。 中國科學院基因組信息學中心暨華大基因研究中心的基因組學博士張猛在接受《21世紀環球報道》的采訪時表示,從技術層面分析,物種的鑒定很難有一個量化的標准,高含油玉米的含油量到底有多高需要有個標准。不過,即使有了確定的標准,也很難判斷是否是新的物種。所以,杜邦的高含油玉米專利鑒定不容易操作。 杜邦與高含油玉米事件將繼續演繹,但結果變得不再重要。農業問題專家溫鐵軍向《21世紀環球報道》表示,目前,跨國公司對生物技術產業的資源爭奪已然成為全球化條件下的普遍現象。 基因搶注席捲全球 溫鐵軍告訴《21世紀環球報道》,對生物技術資源的爭奪首先表現為對基因專利的爭奪,自從20世紀80年代,專利權制度延伸到轉基因生物和技術上,進而包括現存的生物後,一場關於基因專利的爭奪早已經開戰。這主要是由於基因工程技術的迅速發展,以及企業對遺傳基因資源和野生物種發生了濃厚的商業興趣。 1994年某天,擁有一間小型種子公司的博特先生,在墨西哥索羅亞(Sonora)地區買了一小包雜豆,並把豆帶回美國。1996年11月15日,他在美國申請了該種黃豆的專利權。此項專利涵括所有種子呈特定黃色的豆。為此,博特先生控告兩家售賣墨西哥豆的公司,指他們侵犯專利權。其中一間被控的公司的負責人說:「起初,我以為是個笑話,他(博特先生)怎麼可能發明墨西哥農民已經種植千百年的豆?」 1997年,種子公司RiceTec獲得了有關印度香米的20多項專利權,當中包括品種特質和培育方法等方面。RiceTec公司將自己生產的印度香米稱為Texmati大米及Kaomati大米,並在市場出售,用意是取代印度的農民種植了好幾千年的印度香米。對印度來說,這意味著每年3億美元的印度香米出口將受到威脅。 2000年4月,美國孟山都公司聲稱發現某種源自中國的野生大豆含有一段導致高產性狀的基因標記,然後在全球101個國家申請基因專利,若申請成功,中國農民及育種專家以後在種植、使用、出售及研究該大豆時可能需要向孟山都繳納專利使用費。綠色和平組織在德國波恩《生物多樣性公約》會議上率先揭發孟山都試圖以壟斷性的專利權,意圖控制中國野生大豆。國內各大媒體相繼展開深度報道,指責孟山都通過非正常渠道獲取中國野生大豆基因,企圖通過控制專利權牟取暴利。 2001年6月26日,「人類基因組草圖」已經繪制完畢的消息公布於世——科學家和美國塞萊拉基因組公司接近同時宣布,他們在耗資數十億美元後,終於繪制出人類基因組的草圖。這一由美、英、日、法、德和中國科學家參加、被譽為生命科學的「登月計劃」的人類基因組草圖繪制工作,立即在全世界引起了「基因淘金」的熱潮。從此,世界大企業更是將基因視作網路經濟之後的又一「生財良機」,紛紛搶占技術地盤,試圖在有限的資源戰中占據有利位置。美國杜邦已經花費94億美元,收購一家種子公司,力圖向生命科學靠攏。 專利制度為「生命海盜」大開綠燈? 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在這場「跑馬圈地」的運動中充當了不同的角色。根據RAFI在1995年進行的研究,全世界的植物專利權有76%是由美國的企業、機構和個人所擁有的,差不多全部都是工業國家(歐洲、美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紐西蘭和以色列)所擁有的。由企業擁有的植物專利權則佔了79%。 對發展中國家而言,跨國企業對生命的專利阻礙了發展中國家進行醫療及生物工程的研究;發展中國家十分重要的農產品如果變成發達國家企業的專利品,將威脅到發展中國家的農業出口及經濟收入;嚴格的專利制度令發展中國家必須進口昂貴的原廠葯物,而不能自行製造相類似的平價葯物,結果令某些普遍的疾病遲遲未能得到控制或解決。 國際綠色和平組織不斷呼籲停止這種不公平戰爭,「專利制度正為新世紀的殖民者———『生命海盜』大開綠燈!」無硝煙的基因大戰「正在把人類共享的資源變為私人和企業的產權!基因、細胞、器官、胚胎、微生物、動植物都變成了被專利的對象。富國的私人公司正憑借先進的技術,狡猾的專利,掠奪生物多樣性資源。專利制度究竟是促進創新還是保護壟斷利益?歷史沉澱的傳統知識和農民的集體智慧卻得不到保護!生命專利預示人們分享資源和知識的歷史總結,間接導致生物多樣性的急速消失。」 中國面臨大量生物專利侵權 溫鐵軍告訴《21世紀環球報道》,2001年的孟山都大豆事件使中國人第一次清醒地看到生物資源大戰的全貌,杜邦高含油玉米專利再次敲響警鍾:這場戰爭遲早會把戰火大面積地蔓延到中國,我們的大豆、玉米、小麥、稻米將無一倖免。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湖南省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李璞研究員開創了現用水稻田除草劑配方研究的先河,他研究的「18%克草威可濕粉」具有廣譜、高效、安全的特點,系國家科技部重點推廣成果,年推廣面積達500萬畝以上。隨後,與該所合作的美國杜邦公司在美國以及中國申請了配方發明專利,給中方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在溫鐵軍的記憶中,這樣的案例很多。如跨國公司以低成本換取我們的當地土種豬;我國原有的600多種水稻經過高產淘汰流失了三分之二等等。而所有這些野生資源,包括不能高產的稻種本身都含有生物技術研發需要的優勢基因。如何保護生物資源的多樣性已迫在眉睫,對一個農業大國而言尤其顯得重要。 綠色和平組織呼籲中國政府嚴格禁止批准對動植物及種子的專利,以保護我國的遺傳資源及糧食安全不受跨國公司的控制。不過,張猛覺得這不是積極的辦法。從自身出發解決問題更好。一是確立專利意識。二是促成我們科研體制的根本變化。 溫鐵軍告訴《21世紀環球報道》,目前中國農村人口不會出現大幅改變的現狀決定了我們將在很長的一段時間維持小農經濟。 而跨國公司所使用的專利制度在小農經濟面前頗有難色。即使孟山都公司的專利申請成功,也很難面向千家萬戶的農民收取專利費,因為中國農民的組織程度很低,收取專利費的成本太高,這一點就決定了孟山都的如意算盤不易達到
5. smart原則從哪引入的誰發明的啊
所謂SMART原則,即是:
S:(Specific) 目標要清晰、明確,讓考核者與被考核者能夠准確的理解目標;
M:(Measurable) 目標要量化,考核時可以採用相同的標准准確衡量;
A:(Attainable) 目標要通過努力可以實現,也就是目標不能過低和偏高,偏低了無意義,偏高了實現不了;
R:(Relevant) 目標要和工作有相關性,不是被考核者的工作,別設定目標;
T:(Time bound) 目標要有時限性,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時間一到,就要看結果。特別註明:有的又如此解釋此原則
S代表具體(Specific),指績效考核要切中特定的工作指標,不能籠統;
M代表可度量(Measurable),指績效指標是數量化或者行為化的,驗證這些績效指標的數據或者信息是可以獲得的;
A代表可實現(Attainable),指績效指標在付出努力的情況下可以實現,避免設立過高或過低的目標;
R代表現實性(Realistic),指績效指標是實實在在的,可以證明和觀察;
T代表有時限(Timebound),注重完成績效指標的特定期限。
[編輯本段]SMART原則一 S(Specific)——明確性
所謂明確就是要用具體的語言清楚地說明要達成的行為標准。明確的目標幾乎是所有成功團隊的一致特點。很多團隊不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因為目標定的模稜兩可,或沒有將目標有效的傳達給相關成員。
示例:目標——「增強客戶意識」。這種對目標的描述就很不明確,因為增強客戶意識有許多具體做法,如:減少客戶投訴,過去客戶投訴率是3%,現在把它減低到1.5%或者1%。提升服務的速度,使用規范禮貌的用語,採用規范的服務流程,也是客戶意識的一個方面。
有這么多增強客戶意識的做法,我們所說的「增強客戶意識」到底指哪一塊?不明確就沒有辦法評判、衡量。所以建議這樣修改,比方說,我們將在月底前把前台收銀的速度提升至正常的標准,這個正常的標准可能是兩分鍾,也可能是一分鍾,或分時段來確定標准。
實施要求:目標設置要有項目、衡量標准、達成措施、完成期限以及資源要求,使考核人能夠很清晰的看到部門或科室月計劃要做哪些那些事情,計劃完成到什麼樣的程度。
[編輯本段]SMART原則二 M(Measurable)——衡量性
衡量性就是指目標應該是明確的,而不是模糊的。應該有一組明確的數據,作為衡量是否達成目標的依據。
如果制定的目標沒有辦法衡量,就無法判斷這個目標是否實現。比如領導有一天問「這個目標離實現大概有多遠?」團隊成員的回答是「我們早實現了」。這就是領導和下屬對團隊目標所產生的一種分歧。原因就在於沒有給他一個定量的可以衡量的分析數據。但並不是所有的目標可以衡量,有時也會有例外,比如說大方向性質的目標就難以衡量。
比方說,「為所有的老員工安排進一步的管理培訓」。進一步是一個既不明確也不容易衡量的概念,到底指什麼?是不是只要安排了這個培訓,不管誰講,也不管效果好壞都叫「進一步」?
改進一下:准確地說,在什麼時間完成對所有老員工關於某個主題的培訓,並且在這個課程結束後,學員的評分在85分以上,低於85分就認為效果不理想,高於85分就是所期待的結果。這樣目標變得可以衡量。
實施要求:目標的衡量標准遵循「能量化的量化,不能量化的質化」。使制定人與考核人有一個統一的、標準的、清晰的可度量的標尺,杜絕在目標設置中使用形容詞等概念模糊、無法衡量的描述。
[編輯本段]SMART原則三 A(Achievable)——可實現性
目標是要能夠被執行人所接受的,如果上司利用一些行政手段,利用權利性的影響力一廂情願地把自己所制定的目標強壓給下屬,下屬典型的反映是一種心理和行為上的抗拒:我可以接受,但是否完成這個目標,有沒有最終的把握,這個可不好說。一旦有一天這個目標真完成不了的時候,下屬有一百個理由可以推卸責任:你看我早就說了,這個目標肯定完成不了,但你堅持要壓給我。
「控制式」的領導喜歡自己定目標,然後交給下屬去完成,他們不在乎下屬的意見和反映,這種做法越來越沒有市場。今天員工的知識層次、學歷、自己本身的素質,以及他們主張的個性張揚的程度都遠遠超出從前。因此,領導者應該更多的吸納下屬來參與目標制定的過程,即便是團隊整體的目標。
定目標成長,就先不要想達成的困難,不然熱情還沒點燃就先被畏懼給打消念頭了。
實施要求:目標設置要堅持員工參與、上下左右溝通,使擬定的工作目標在組織及個人之間達成一致。既要使工作內容飽滿,也要具有可達性。可以制定出跳起來「摘桃」的目標,不能制定出跳起來「摘星星」的目標。
[編輯本段]SMART原則四 R(Relevant)——實際性
目標的實際性是指在現實條件下是否可行、可操作。可能有兩種情形,一方面領導者樂觀地估計了當前形勢,低估了達成目標所需要的條件,這些條件包括人力資源、硬體條件、技術條件、系統信息條件、團隊環境因素等,以至於下達了一個高於實際能力的指標。另外,可能花了大量的時間、資源,甚至人力成本,最後確定的目標根本沒有多大實際意義。
示例:一位餐廳的經理定的目標是——早餐時段的銷售在上月早餐銷售額的基礎上提升15%。算一下知道,這可能是一個幾千塊錢的概念,如果把它換成利潤是一個相當低的數字。但為完成這個目標的投入要花費多少?這個投入比起利潤要更高。
這就是一個不太實際的目標,就在於它花了大量的錢,最後還沒有收回所投入的資本,它不是一個好目標。
有時實際性需要團隊領導衡量。因為有時可能領導說投入這么多錢,目的就是打敗競爭對手,所以盡管獲得的並不那麼高,但打敗競爭對手是主要目標。這種情形下的目標就是實際的。
實施要求:部門工作目標要得到各位成員的通力配合,就必須讓各位成員參與到部門工作目標的制定中去,使個人目標與組織目標達成認識一致,目標一致,既要有由上到下的工作目標協調,也要有員工自下而上的工作目標的參與。
[編輯本段]SMART原則五 T(Time-based)——時限性
目標特性的時限性就是指目標是有時間限制的。例如,我將在2005年5月31日之前完成某事。5月31日就是一個確定的時間限制。沒有時間限制的目標沒有辦法考核,或帶來考核的不公。上下級之間對目標輕重緩急的認識程度不同,上司著急,但下面不知道。到頭來上司可以暴跳如雷,而下屬覺得委屈。這種沒有明確的時間限定的方式也會帶來考核的不公正,傷害工作關系,傷害下屬的工作熱情。
實施要求:目標設置要具有時間限制,根據工作任務的權重、事情的輕重緩急,擬定出完成目標項目的時間要求,定期檢查項目的完成進度,及時掌握項目進展的變化情況,以方便對下屬進行及時的工作指導,以及根據工作計劃的異常情況變化及時地調整工作計劃。
總之,無論是制定團隊的工作目標,還是員工的績效目標,都必須符合上述原則,五個原則缺一不可。 制定的過程也是對部門或科室先期的工作掌控能力提升的過程,完成計劃的過程也就是對自己現代化管理能力歷練和實踐的過程。
6. 量化投資用什麼編程語言研發策略好呢
么以下我就以程序語言的角度來回答
當然如果已經會了某些語言,那你可以使用熟悉的語言去找網上的學習資源會比較快
如果沒有特別熟悉的語言,或者是願意多學一種非常好用的語言
我的建議是學習Python
我從以下幾點來分別說明
平台資源
國內外使用Python做雲端回測以及運算的免費平台相當的多,例如有 寬客在線,發明者量化,優礦, 等等不勝枚舉,可以使用平台的支持以及社區的互相幫助來學習
容易學習
綜合以上所說,"目前的環境底下" 我推薦Python.(推薦直接下載 Anaconda的集成開發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