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適應新常態創造新優勢

適應新常態創造新優勢

發布時間:2021-11-08 17:50:10

1. 企業應怎樣適應新常態謀求更好發展

企業只有具備核心競爭力,才能持續穩定的發展。
企業核心競爭力,本來就是體現在特定的能力上。而這種能力本身又可以視為多種能力的聚合,因而是完全可以分解的。企業核心競爭力,從其具體體現形式分析,可大體分解為十個內容。我們姑且稱之為十大競爭力。
(1)決策競爭力。 這種競爭力,是企業辨別發展陷阱和市場機會,對環境變化作出及時有效反應的能力。不具有這一競爭力,核心競爭力也就成了一具腐屍。決策競爭力與企業決策力是一種同一關系。決策頻頻失誤的企業,肯定沒有決策競爭力。沒有決策競爭力的企業,也就是企業決策力薄弱。
(2)組織競爭力。 企業市場競爭,最終得通過企業組織來實施。也只有當保證企業組織目標的實現必須完成的事務工作,事事有人做,並且知道做好的標准時,才能保證由決策競爭力所形成的優勢不落空。並且,企業決策力和執行力也必須以它為基礎的。沒有強有力的組織明確而恰當地界定企業組織成員相互之間的關系,保障決策力和執行力的活動,沒有恰當的人承擔並完成,企業的決策力和執行力從何而來?
(3)員工競爭力。 企業組織的大小事務,必須有人來承擔。也只有當員工的能力充分強,做好工作的意願充分高,並且具有耐心和犧牲精神時,才能保證事事都做到位。否則,企業的決策力和執行力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的空話。保障企業決策力和執行力的活動要有效率和效益,也就是保證活動的主體——員工具備與之相適應的能力、意願、耐心和犧牲精神。
(4)流程競爭力。 流程就是企業組織各個機構和崗位角色個人做事方式的總和。它直接制約著企業組織運行的效率和效益。企業組織各個機構和崗位角色個人做事方式,沒有效率和效益,企業組織的運行,也就不會有效率和效益。如果一個企業組織的做事方式沒有效率,也就企業組織運行沒有效率和效益,這直接是企業沒有執行力。
(5)文化競爭力。 文化競爭力就是由共同的價值觀念、共同的思維方式和共同的行事方式構成的一種整合力,它直接起著協調企業組織的運行,整合其內、外部資源的作用。蒙牛的二十五個法則,之所以能夠成為蒙牛的核心競爭力,其原因就在於這二十五個法則都變成了蒙牛人的共同的價值觀念、共同的思維方式和共同的行為准則。因而企業的決策力和執行力也都必然直接受制於它。共同的價值觀念、共同的思維方式和共同的行事方式,不統一,並且腐朽落後,決策就不免頻頻不失誤,工作就不免效率低下。
(6)品牌競爭力。 品牌需要以質量為基礎,但僅有質量卻不能構成品牌。它是強勢企業文化在社會公眾心目中的折射體現。因而它也直接構成企業整合內、外部資源的一種能力。沒有品牌競爭力,企業組織內部和外部都不認同企業的做事方式和行事結果,企業也就談不上有什麼競爭力,更談不上有核心競爭力。品牌一旦形成,又直接是一種資源。因而它是構成企業支持力的一個重要內容。
(7)渠道競爭力。 企業要賺錢、贏利、發展,就必須有充分多的客戶接受他的產品和服務。如果沒有寬闊有效的渠道,溝通企業與客戶之間的關系,企業與客戶隔離,也就必然會慘敗無疑。因而,渠道直接是一種資源,渠道競爭力也就直接構成企業支持力的一個內容。 (8)價格競爭力。 便宜是客戶尋求的八大價值之一,沒有不關注價格的客戶。在質量和品牌影響力同等的情況下,價格優勢就是競爭力。沒有價格優勢,最終都會被消費者淘汰。因而這一競爭力也就直接構成企業支持力的一個內容。
(9)夥伴競爭力。 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萬事不求人地包打天下的日子,已成為過去,要為客戶提供全面超值的服務和價值滿足,也就必須建立廣泛的戰略聯盟。如果一個企業失去了合作夥伴的支持,也就無法適應客戶價值滿足集中化的要求,也就必然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因而,它的增強,也就直接是企業支持力和和執行力的提升。
(10)創新競爭力。 一招先,吃遍天,這是市場競爭中的不二法門。要一招先就必須有不斷的創新。誰能不斷地創造出這一招先來,誰就能在這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所以,它既是企業支持力的一個重要內容,又是企業執行力的一個重要內容。
這十大競爭力,作為一個整體,就體現為企業核心競爭力。從整合企業資源的能力的角度進行分析,這十個方面的競爭力,任何一個方面的缺乏或者降低,又都會直接導致這種能力的下降,即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降低。但這十種競爭力又各自相對獨立。任何一個企業,擁有了這其中任何一種競爭力,也都是市場競爭一個制高點的佔領。 打仗要一個山頭一個山頭地攻,企業核心競爭力,也可以一個競爭力一個競爭力地打造。十個競爭力都打造出來了,企業核心競爭力,也就打造出來了。

2. 如何理解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如何適應新常態不少於500字

積極適應新常態,必須充分認識不同以往的發展變化。認識是適應的前提。認識理解新常態,才能積極適應新常態。積極適應新常態,就要深刻認識從嚴
管治黨的新要求,深刻認識經濟運行變化的新趨勢,深刻認識全面深化改革的新任務,深刻認識群眾需求多樣的新特點,深刻認識倡導清廉文化的新風氣。

積極適應新常態,必須樹立新常態下的新思維新理念。比勤奮更重要的是理念、眼界和勇氣。理念的領先優於資源的領先。沒有新思維新理念,就不會有
積極適應新常態的高度自覺,就不會有主動適應新常態的思想境界。只有理念領先,才能打破慣性思維,樹立與時俱進的思想狀態,獲得改革創新的更大勇氣,以先
人一步、快人一拍的節奏迅速提升工作水平。

積極適應新常態,必須消除等待觀望的心態。等待觀望,不在狀態,雖談不上違法亂紀,卻有渙散作風、鬆弛紀律之弊,也是一種變相腐敗。各級黨員干
部要清醒認識到,從嚴管黨治黨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課題,要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真正在思想嚴起來、整改上嚴起來、正風肅紀上嚴起來,以更加堅
決的態度、更加有效的舉措、更加務實的作風,將從嚴管黨治黨的要求落到實處,為全面推進「四新」提供堅強的作風保障。

積極適應新常態,必須擺脫為官不為的狀態。為官不為,滿足現狀、不思進取,是干好一切工作的大敵。全會對做好當下工作和謀求長遠發展做出部署,
成就事業需要好狀態、幹部成長需要好狀態、凝心聚力需要好狀態,當前要著力解決一些幹部中存在的不想干、不敢幹、不會干、不願乾等問題,切實從僵化、教
條、懈怠、背時的茫然狀態中解放出來,提振精氣神、凝聚正能量,為適應新常態、解決新問題、推動新發展擔當新作為。

3. 怎樣理解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如何適應新常態

具體理解分析如下:
中國經濟新常態就是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在經濟結構對稱態基礎上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包括經濟可持續穩增長。經濟新常態是調結構穩增長的經濟,而不是總量經濟;著眼於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及在對稱態基礎上的可持續發展,而不僅僅是GDP、人均GDP增長與經濟規模最大化。經濟新常態就是用增長促發展,用發展促增長。經濟新常態不是不需要GDP,而是不需要GDP增長方式;不是不需要增長,而是把GDP增長放在發展模式中定位,使GDP增長成為再生型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模式的組成部分。
《人民日報》的評論指出:「經濟新常態,需要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培育經濟發展的持久動力。從根本上說,就是向改革要動力,向結構調整要助力,向民生改善要潛力;就是要『激活力』,把該放的權放到位,讓市場主體真正放開手腳;就是要『補短板』,把該做的事做好,增加公共產品有效供給;就是要『強實體』,把該給的政策給足,夯實發展的微觀基礎。」《人民日報》評論認為:「新常態是新的探索,要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以改革開路,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激發企業和社會活力,培育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加快經濟轉型升級結構優化,更好地改善民生。」
「新常態」作為中國高層對經濟形勢的清醒判斷和重要定義,對未來宏觀經濟政策導向有著決定性意義。而《人民日報》的三篇評論恰為人們清晰呈現了「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整體面貌和未來趨勢,正如評論中所說,「面對新常態,我們要有冷靜的心、堅定的心和火熱的心,科學認識新常態,積極應對新常態,學會適應新常態,創造中國經濟發展的新輝煌。
圍繞實現國有企業改革的目標,要抓好六項重點任務。一是分類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將國有企業分為商業類和公益類,推動國有企業同市場經濟深入融合,促進國有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統一。二是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推進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建立企業領導人員分類分層管理制度,實行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企業薪酬分配製度,深化企業內部用人制度改革。三是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以管資本為主推進國有資產監管機構職能轉變、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推動國有資本合理流動優化配置、推進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四是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引入非國有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鼓勵國有資本以多種方式入股非國有企業,探索實行混合所有制企業員工持股。五是強化監督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強化企業內部監督,建立健全高效協同的外部監督機制,實施信息公開加強社會監督,嚴格責任追究。六是加強和改進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貫徹全面從嚴治黨方針,充分發揮企業黨組織政治核心作用,加強企業領導班子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切實落實企業反腐倡廉「兩個責任」。

4. 寫一篇心得體會――適應新常態 構建新格局 實現新突破(新年寄語)

回家

5. 如何適應中國經濟新常態

新常態特徵:
從消費需求看,過去我國消費具有明顯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徵,現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保證產品質量安全、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的重要性顯著上升,必須採取正確的消費政策,釋放消費潛力,使消費繼續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
從投資需求看,經歷了30多年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後,傳統產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對創新投融資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須善於把握投資方向,消除投資障礙,使投資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關鍵作用。
從出口和國際收支看,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國際市場空間擴張很快,出口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能,現在全球總需求不振,我國低成本比較優勢也發生了轉化,同時我國出口競爭優勢依然存在,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必須加緊培育新的比較優勢,使出口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支撐作用。
從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看,過去供給不足是長期困擾我們的一個主要矛盾,現在傳統產業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產業結構必須優化升級,企業兼並重組、生產相對集中不可避免,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徵。
從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看,過去勞動力成本低是最大優勢,引進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變成生產力,現在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餘勞動力減少,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
從市場競爭特點看,過去主要是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現在正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統一全國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必須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形成統一透明、有序規范的市場環境。
從資源環境約束看,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從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看,伴隨著經濟增速下調,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必須標本兼治、對症下葯,建立健全化解各類風險的體制機制。
從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果明顯遞減,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必須全面把握總供求關系新變化,科學進行宏觀調控。

如何適應:
我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
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6. 結合中國經濟新常態的特點分析新常態將給中國帶來哪些新的發展機遇

結合中國經濟新常態的特點分析新常態將給中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並說明如何正確認識和適應中國經濟的新常態。
(1)中國經濟新常態的特點。

①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②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收入佔比上升,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③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2)新常態將給中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①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速雖然放緩,實際增量依然可觀;②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長更趨平穩,增長動力更為多元;③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發展前景更加穩定;④新常態下,中國政府大力簡政放權,市場活力進一步釋放。
(3)正確認識新常態。
①經濟進入新常態,是30多年高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客觀經濟規律作用的體現。經濟的潛在增長率下降,制約著速度高不上去了。資源環境壓力加大,也難以承受過高的速度。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目標,國內生產總值比2010年翻一番,按這個目標算每年7.5%左右的速度就夠了。隨著人口結構變化、要素成本上升,會倒逼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發展轉向創新驅動。②新常態是進步,新常態是「富態」,是中國經濟進入更高層次發展階段後才出現的狀態。經過30多年高速發展,我國經濟上了大台階,國家綜合實力提高,現在我們應當適時推動中國經濟邁上轉型升級、提質增效這個更大的台階。新常態面臨多種挑戰,更蘊含多種機遇。隨著新型工業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和城鎮化協同推進,中國經濟完全有條件、有能力保持較長時期的中高速增長,我們也完全有信心、有實力化解「成長的煩惱」。
(4)積極適應新常態。

新常態具有長期性,我們應該保持平常心。我們在宏觀調控上要堅持戰略思維和底線思維,力求經濟保持合理的增長速度。新常態是新的探索,能不能適應新常態,關鍵在於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①要激發市場蘊藏的活力;②要為創新拓寬道路;③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④要增進人民福祉、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總之,我們正在推行的全面深化改革,既是對社會生產力的解放,也是對社會活力的解放,必將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

7.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主要特點有哪些

1、增長速度要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

目前,中國經濟進入了7%左右的中高速增長。經濟增長速度的變化,既反映了經濟增長的客觀趨勢,又體現了我國宏觀調控目標新的取向。

2015年我國GDP預期增長目標為7%。即便是7%的GDP增速,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也名列前茅的。數據顯示,2011-2014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0%,由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

分年度看,2011年比上年增長9.5%,2012、2013年均增長7.7%,2014年增長7.3%,2015年上半年增長7.0%。國家統計局表示,「十二五」期間,預計我國經濟年均增長近8%,將遠遠高於同期世界2.5%左右的年均增速。

2、發展方式要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益型;

從經濟運行的客觀趨勢看,世界經濟增長持續乏力,國際市場需求持續疲軟,我國投資和消費需求增長放緩,產能過剩問題突出。隨著資源生態環境約束加大、勞動力等要素成本上升,高投入、高消耗、偏重數量擴張的高增長難以為繼。

3、經濟結構調整要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舉;

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以來,我國經濟結構優化趨勢加快。需求結構方面,消費需求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特別是2013年後消費貢獻率增幅明顯,由2013年的50%增長到2015年上半年的60%。

同時,個性化、多樣化、品質化消費,網上購物、定製消費等方式廣泛發展,服務消費、信息消費、綠色消費、時尚消費、品質消費、農村消費等領域的消費升級逐步展開,新的商業機會不斷涌現。

4、發展動力要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

推動經濟發展的直接因素有兩個方面:一是增加資本、勞動力和土地等生產要素的投入,二是提高生產要素配置的效率,後者又主要取決於科技創新。從更多依靠要素投入向更多依靠創新驅動的轉變,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經濟發展新常態的一個重要表現。

當前,我國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高,一些重要領域躋身世界先進行列,正由「跟跑者」向「並行者」「領跑者」轉變,產業、產品、生產方式、產業組織、商業模式、管理體系等各個方面的創新不斷深入。

(7)適應新常態創造新優勢擴展閱讀:

《人民日報》的評論指出:「經濟新常態,需要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培育經濟發展的持久動力。」

「從根本上說,就是向改革要動力,向結構調整要助力,向民生改善要潛力;就是要『激活力』,把該放的權放到位,讓市場主體真正放開手腳;就是要『補短板』,把該做的事做好,增加公共產品有效供給;就是要『強實體』,把該給的政策給足,夯實發展的微觀基礎。」

《人民日報》評論認為:「新常態是新的探索,要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以改革開路,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激發企業和社會活力,培育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加快經濟轉型升級結構優化,更好地改善民生。」

「新常態」作為中國高層對經濟形勢的清醒判斷和重要定義,對未來宏觀經濟政策導向有著決定性意義。

而《人民日報》的三篇評論恰為人們清晰呈現了「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整體面貌和未來趨勢,正如評論中所說,「面對新常態,我們要有冷靜的心、堅定的心和火熱的心,科學認識新常態,積極應對新常態,學會適應新常態,創造中國經濟發展的新輝煌。」

8. 如何適應新常態,轉變觀念,堅定不移謀求新發展

轉方式,就是要繼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要素供給的減少、成本的不斷抬升以及技術模仿空間被擠壓,決定了過去依靠低要素成本驅動的經濟發展方式已難以為繼,必須由基於低端要素比較優勢形成的追趕型經濟,向基於人力資本等高端要素的創新型經濟轉變。為此,要營造有利於創新的制度環境,加大創新領域的公共投入,積極探索能有效激勵企業創新的鼓勵補償機制。
調結構,就是要促進經濟結構的深刻調整,實現經濟結構全面優化升級。必須更加重視消費需求,必須著重於拓展內需市場,實現內外需並重。區域差異過大、城鄉差距沒有明顯改善,是廣東經濟結構長期面臨的一大難題,如何創新體制機制、進行制度建設,促進區域和城鄉協調發展,既是全面實現「兩個率先」的需求,也是廣東獲得持續發展動力和中高速增長的重要機會所在。
促改革,就是要全面深化改革,破除經濟發展面臨的障礙和梗阻,釋放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全面深化改革,是應對新常態、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環節,更是廣東作為「深化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在新時期所必須承擔的時代使命。廣東應該大膽先行先試,大力推進行政體制、財稅體制、價格機制、戶籍制度、土地制度以及國企等重點領域的改革,繼續釋放改革紅利,為新常態時期探索科學發展積累經驗。
建制度,就是要加強制度建設和制度供給,釋放經濟發展的制度紅利,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廣東需重點推進的法制化制度建設主要包括:法治化營商環境的市場制度建設、對接國際新格局的開放型經濟體制建設、公共品供給和社會治理機制建設、有利於創新驅動的產權保護制度建設、服務於主體功能區規劃的體制機制建設等。

9. 如何適應經濟新常態

新常態特徵:
從消費需求看,過去我國消費具有明顯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徵,現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保證產品質量安全、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的重要性顯著上升,必須採取正確的消費政策,釋放消費潛力,使消費繼續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
從投資需求看,經歷了30多年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後,傳統產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對創新投融資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須善於把握投資方向,消除投資障礙,使投資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關鍵作用。
從出口和國際收支看,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國際市場空間擴張很快,出口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能,現在全球總需求不振,我國低成本比較優勢也發生了轉化,同時我國出口競爭優勢依然存在,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必須加緊培育新的比較優勢,使出口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支撐作用。
從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看,過去供給不足是長期困擾我們的一個主要矛盾,現在傳統產業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產業結構必須優化升級,企業兼並重組、生產相對集中不可避免,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徵。
從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看,過去勞動力成本低是最大優勢,引進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變成生產力,現在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餘勞動力減少,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
從市場競爭特點看,過去主要是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現在正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統一全國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必須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形成統一透明、有序規范的市場環境。
從資源環境約束看,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從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看,伴隨著經濟增速下調,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必須標本兼治、對症下葯,建立健全化解各類風險的體制機制。
從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果明顯遞減,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必須全面把握總供求關系新變化,科學進行宏觀調控。

總結:
我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
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10. 關於適應新常態,創效作貢獻的格言警句

「適應新常態、創效作貢獻」之我想
2015-06-25 10:13:23 來源:中華鐵道網
4月21日,總公司黨組辦公室發出通知,決定從現在起到8月底,利用4個月左右的時間,在全路集中開展「適應新常態、創效作貢獻」主題宣講活動,為實現鐵路創新發展、加快鐵路現代物流建設、提高鐵路運輸綜合效益提供思想保證。
從2013年6月至今,鐵路深化貨運改革已經進入第3年,盡管鐵路完成了「鐵老大」到「店小二」再到「快遞員」的轉變,但是鐵路的貨運量還是承逐年下降去趨勢,鐵路的貨運量在我國的物流市場中佔比不到20%。這種現狀需要每一位鐵路幹部職工都能夠適應市場新常態,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和方法,才能夠轉變。要使鐵路這座「高大半」的國家機器高效快速運轉,應在迎合市場發展和鐵路內部幹部職工思想轉變上花更多的力氣。
一是要從思想上改變服務理念,徹底摒棄以往高高在上的「鐵老大」的高姿態,積極適應物流市場日新月異的變化,主動滿足客戶的合理需求,真正做好市場的「店小二」和「快遞員」。
二是加強鐵路物流信息化建設,運用現代強大的信息化手段,加快推進95306網站建設,搭建信息化平台,拉近與物流市場的距離,提高鐵路物流信息化水平,使客戶能夠第一時間了解到鐵路的信息變化。
三是推進幹部職工的教育培訓工作,採取多種方式,分層組織開展全員大培訓,實現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的無縫對接,以此提升員工的整體素質,提高幹部職工的工作效率,著力打造一支適應現代物流發展的幹部職工隊伍。
四是要改變鐵路的作風風氣,幹部首先要以身作則,改進工作作風,自覺遵守各項規章制度,起到一個帶頭的作用,積極拉近與一線職工之間的距離,讓職工在單位有一種家的感覺。職工也要積極參加到鐵路的改革進程中,加強自身的業務知識水平,同時做一名鐵路的銷售員,把鐵路的產品推廣出去,提高鐵路的知名度和口碑。
五是要簡化鐵路貨運的辦理程序,使廣大客戶能夠以最方便、最快捷的方式辦理鐵路貨物運輸,做到「隨到隨辦」,積極推廣「門到門」接取送達業務,做到一條龍服務。
鐵路的貨運改革不是靠一個人的力量就能夠完成的,而是需要整個鐵路團隊整體的華麗轉身,往小了說,提高鐵路運輸綜合效益能夠提高職工個人的收入,往大了講,就是為鐵路未來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作者系中華鐵道網評論員 徐陽陽)

閱讀全文

與適應新常態創造新優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表 瀏覽:294
內地音樂版權 瀏覽:208
公共衛生服務今後工作計劃 瀏覽:457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