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未來家鄉還可能發生哪些變化呢未來的你會為家鄉的建設做 哪些事情呢
近幾年,我的家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幢幢高聳的大樓拔地而起,一條條寬廣的柏油路通向各地.其中,變化最大的還是要屬壞境變化了.
以前,有些不文明的人隨便亂扔垃圾,總將一些沒用的東西、雜物扔到路邊、河裡.這些垃圾因沒有人來處理,都已經開始腐爛、發臭.嚴重污染了壞境.
現在,多出了許多環衛工人和垃圾桶.這些環衛工人每天勤勤懇懇,非常勤勞的掃地,每天早出晚歸、起早貪黑.就這樣一段時間後,家鄉的環境明顯好了許多.而且這還一舉兩得,不僅環境得到了改善,而且幫助了一些沒有工作的人.
而在這之前,河面上都長著許多蘆葦,原本混沌的水更加污濁不堪.並且,以前一到夏天,湖面上都是一大片水草,快要把魚兒們活活悶死了.其實原來的湖水清澈透明,魚蝦嬉戲,蜻蜓低飛,在夏天就是一道美麗的風景.但現在卻是一條臭氣熏天的「死亡之河」.
但現在,環衛工人們有的乘小船,有的穿防水服,有的手拿鐮刀,都在河邊、河裡割
蘆葦.幾個星期下來,一條波濤盪漾、小魚成群的小河又赫然呈現在人們面前.
是的,我們家鄉的未來將更加美麗.我希望未來家鄉的周邊都被青草覆蓋,上面長著五顏六色的奇花異草;門前有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流,水清得可以直接飲用,小溪里游著一群群的游魚戲蝦,它們在小溪里無憂無慮的盡情嬉戲;家鄉還會長滿各種各樣的樹木,而樹木之間有著來回飛翔的小鳥,在夏天,樹木給人們帶來無盡的清涼.
未來的家鄉是美好的,是豐富多彩的,但這也同樣需要我們來創造.我們應該養成不亂扔垃圾的好習慣,並多植樹造林,來美化環境.只有這樣,我們的家鄉才會變得更美好!
1條追問追答
推薦於 2018-05-08
查看全部8個回答
別死記單詞了!兒子10歲,思維導圖法速記小學800單詞。限時9元!
2. 魯迅創造《故鄉》的目的是什麼
(全文中心思想):人情冷漠,原本的小英雄變的麻木怯懦,而故鄉的景緻也變得蕭條與凄涼《人和事》:(一)回憶中的「故鄉」 (二)現實的「故鄉」 (三)理想中的「故鄉」 (四)「故鄉」與「祖國」的同構 (五)悠長的憂,悠長的美 魯迅的《故鄉》中寫了三個「故鄉」:一個是回憶中的,一個是現實的,一個是理想中的。第一個是「過去時」的,第二個是「現在時」的,第三個是「未來時」的。小說突出描繪的是現實的故鄉。
(一)回憶中的「故鄉」
「我」回憶中的故鄉是一個帶有神異色彩的美的故鄉。
它的「美」,我們至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感受得出來:
1.它是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
這里有「深藍」的天空,有「金黃」的圓月,有「碧綠」的西瓜,少年閏土有一副「紫色」的圓臉,脖子上帶著「明晃晃」的「銀白」色項圈,海邊有五色貝殼,「紅的綠的」都有,鬼見怕也有,觀音手也有,還有各種顏色的鳥類:稻雞、角雞、鵓鴣、藍背……在這里,沒有一種色彩不是鮮艷的,明麗的,任何兩種色彩之間的對比都是鮮明的,它們構成的是一幅「神異」的圖畫,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
2.它是一個寂靜而又富有動感的世界:
當「我」記起童年時的「故鄉」,浮現在腦海里的首先是深藍的天空、金黃的圓月、海邊沙地上的碧綠的西瓜,整個大自然是那麼靜謐,那麼安詳,但在這靜謐的世界上,卻有著活潑的生命。這活潑的生命給這個幽靜的世界帶來了動態的感覺。「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月亮地下,你聽,啦啦的響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輕輕地走去……」它幽靜而不沉悶,活潑而不雜亂。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和諧自然,是一個令人心曠神怡的世界。
3.它是一個遼闊而又鮮活的世界:
「我」回憶中的「故鄉」是一個多麼廣闊的世界啊!這里有高遠的藍天,有一望無垠的大海,有廣闊的海邊的沙地。但在這廣闊的天和地之間,又有各種各樣的人和事物,有活潑的少年閏土,有猹、獾豬、刺蝟,有稻雞、角雞、鵓鴣、、藍背,有五彩的貝殼,有金黃的圓月,有碧綠的西瓜……這個世界廣闊而又鮮活,一點也不狹窄,一點也不空洞。
我們可以看到,「我」回憶中的「故鄉」並不僅僅是一個現實的世界,同時更是一個想像中的世界,是「我」在與少年閏土的接觸和情感交流中想像出來的一幅美麗的圖畫。它更是「我」少年心靈狀態的一種折射。這顆心靈是純真的、自然的、活潑的、敏感的,同時又是充滿美麗的幻想和豐富的想像力的。它沒有被「院子里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所束縛,而是在與少年閏土的情感交流中舒展開了想像的翅膀,給自己展開了一個廣闊而又美麗的世界。
那麼,少年「我」的這個廣闊而又美麗的世界是怎樣展開的呢?是因為兩顆童貞的心靈的自然融合。少年「我」是純真的、自然的,少年閏土也是純真的、自然的。他們之間的關系不是用封建禮法關系組織起來的,而是用兩顆心靈的自然需求聯系起來的。少年閏土不把少年「我」視為一個比自己高貴的「少爺」,少年「我」也不把少年閏土機為一個比自己低賤的「窮孩子」。他們沒有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的觀念。他們之間的情感交流是暢通無阻的,是沒有任何顧忌和猶豫的。我們重新讀一讀他們之間的對話,就可以感到,他們之間是想到什麼便說什麼的,想到哪裡就說到哪裡的。他們不是為了討好對方而說,也不是為了傷害對方而說,而是說的雙方都感興趣的話。兩個人的心靈就在這無拘無束的對話中融合在一起了。也在這融合中各自都變得豐富了。少年閏土來到城裡,「見了許多沒有見過的東西」;少年「我」通過與少年閏土的談話,也像看到了過去自己從來沒有看到過的世界。
總之,「我」回憶中的「故鄉」是一個美好的世界,這個世界實際是少年「我」美好心靈的反映,是少年「我」與少年閏土和諧心靈關系的產物。但是,這種心靈狀態不是固定的,這種心靈關系也是無法維持久遠的。社會生活使人的心靈變得更加沉重,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復雜起來。當成年的「我」重新回到「別了2O余年的故鄉」時,這個回憶中的「故鄉」就一去不復返了。在這時,他看到的是一個由成年人構成的現實的「故鄉」。
(二)現實的「故鄉」
現實的「故鄉」是什麼樣子呢。我們可以用這樣一句話概括我們對這個「故鄉」的具體感受:它是在現實社會生活的壓力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鄉」。
這時的「故鄉」是由三種不同的人及其三種不同的精神關系構成的。
1.豆腐西施楊二嫂
豆腐西施楊二嫂是一個可笑、可氣、可恨而又可憐的人物。她為什麼可憐呢?因為她是一個人。一個人是需要物質生活的保證的。當一個人無法通過自己正常的努力而獲得自己最起碼的物質生活保證的時候,為了生命的保存,就要通過一些非正常的、為人所不齒的手段獲取這種保證了。在這個意義上,她是值得同情的。她原來是開豆腐店的,為了豆腐店能夠賺到更多的錢,她擦著白粉,終日坐著,實際上是用自己的年輕的美來招待顧客,「因為伊,這豆腐店的買賣非常好」。「美」,在豆腐西施楊二嫂這里已經不再是一種精神的需要,而成了獲取物質利益的手段。物質實利成了她人生的惟一目的。為了這個目的,她是可以犧牲自己的道德名義的。當自己的青春已逝、美貌不再的時候,她就把任何東西都拿來當作獲取物質實利的手段了。她的人生完全成了物質的人生,狹隘自私的人生。這樣一個人,親近的只是物質實利,對別人的感情已經沒有感受的能力。在這類人的感受里,「利」即是「情」,「情」即是「利」。「利」外無「情」,天地間無非一個「利」字。她感受不到別人的真摯的感情,對別人也產生不了這樣的感情,「感情」也只成了撈取好處的手段。她的眼裡只有「物」,只有「利」,只有「錢」,而沒有「人」,沒有有感情。有道德、有精神需要的人。在這個世界上,她是能撈就撈,能騙就騙,能偷就偷,能搶就搶。但人類社會是在相互關聯中存在和發展的,人類為了其同的生存和發展,需要心靈的溝通,需要感情的聯系,需要道德的修養,需要精神品質的美化。像豆腐西施楊二艘這樣一個毫無道德感的人,時時刻刻都在做著損人利己的勾當,是不能不引起人們的厭惡乃至憎恨的。所以,就她本人命運的悲慘而言,她是可憐的,而就其對別人的態而言度,她又是可氣、可恨的。她的可笑在於長期的狹隘自私使她已經失去了對自我的正常感覺。她把虛情假意當作情感表現,把小偷小摸當作自己的聰明才智。她是屬於世俗社會所謂的「能說會道」、「手腳麻利」、「干凈利索」、「不笨不傻」的女人。但在正常人眼裡,她這些小聰明心把戲都是瞞不了人、騙不了人的。所以,人們又感到她的言行的可笑。人們無法尊重她、愛戴她,甚至也無法真正地幫助她。她是一個令人看不起的人。如果說少年「我」和少年閏土的一切言行的總體特點是自然、純真,豆腐西施楊二嫂的一切言行的總特點則是「不自然」、「不真摯」。在她這里,一切都是誇大了的,是根據自己的實利考慮變了形的。她一出場,發出的就是一種「尖利的怪聲」、「突然大叫」,這是她不感驚奇而故做驚奇的結果。她的面貌特徵也是在長期不自然的生活狀態中形成的。她一生只練就了一個「薄嘴唇」,「能說會道」,臉相卻迅速衰老下來,只留下一個「凸顴骨」,沒有了當年的風韻。她的站姿也是不自然的,故意裝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樣子,實際上她早已失去了自己的自信心,失去了做人的驕傲,但又希望別人看得起她。尊重她。她對「我」沒有懷戀.沒有感情,但又故意裝出一副有感情的樣子。她能說的只有「我還抱過你咧!」這樣一個微不足道的事實,但卻把這個事實說得非常嚴重,好像這就對「我」有了多麼大的恩情,好像「我」必須對她感恩戴德,牢牢記住她的重要性。她不關心別人,因而也不會知道別人的生活狀況,不會了解別人的思想感情。她通過自己的想像把別人的生活說得無比闊氣和富裕,無非是為了從別人那裡撈取更多的好處。
豆腐西施楊二嫂體現的是「我」所說的「辛苦恣睢而生活」的人的特徵。她的生活是辛苦的,但這種辛苦也壓碎了她的道德良心,使她變得沒有信仰,沒有操守,沒有真摯的感情,不講道德,自私狹隘。
2.成年閏土
少年閏土是一個活潑可愛的孩子,是一個富有表現力的少年。「他的父親十分愛他」,他的生命是有活力的,他的思想是自由的,他的心地也是善良的。「這不能,須大雪下了才好。我們沙地上,下了雪,我掃出一塊空地來,用短棒支起一個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鳥雀來吃時,我遠遠地將縛在棒上的繩子只一拉,那鳥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麼都有:稻雞,角雞,鵓鴣,藍背……」「現在太冷,你夏天到我們這里來。我們日里到海邊撿貝殼去,紅的綠的都有,鬼見怕也有,觀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個瓜吃,我們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豬、刺蝟、猹。月亮地下,你聽,啦啦的響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輕輕地走去……」「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見猹了,你便刺。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來,反從胯下竄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在這些話里,跳動著的是一個活潑的生命。少年閏土較之少年「我」更是一個富於表現力的少年,是一個有更多的新鮮生活和新鮮感受要表達的少年。少年「我」的知識像是從書本當中獲得的,少年閏土的知識則是從大自然中,從自己的生活實感中獲得的。他生活在大自然中,生活在自己的生活中,他比少年「我」更像一個語言藝術家。他的語言多麼生動,多麼流暢,多麼富有感染力啊!它一下子就把少年「我」吸引住了,並給他留下了至今難以磨滅的印象。但這個富於生命力和表現力的少年閏土,到了現在,卻成了一個神情麻木、寡言少語的人。「只是覺得苦,卻又形容不出。」為什麼他在少年時就能有所感而又形容得出.現在卻形容不出了呢?因為「那時是孩子,不懂事」,但「不懂事」的時候是一個活潑潑的人,現在「懂事」了,卻成了一個「木偶人」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里所說的「事」,實際是中國傳統的一套封建禮法關系,以及這種禮法關系所維系著的封建等級觀念。
維系中國傳統社會的是一套完整的封建禮法關系,而所有這些封建禮法關系都是建立在人與人不平等的關系之上的。帝王與臣民,大官與小官,官僚與百姓,老師與學生。父親與兒子,兄長與弟弟,男性與女性,都被視為上下等級的關系。他們之間沒有平等的地位,也沒有平等的話語權力,上尊下卑、「上」對「下」是指揮,是命令,是教誨,「下」對「上」是服從,是馴順,是聽話。閏土之所以說小的時候是「不懂事」,是按照現在他已經懂得了的禮法關系,「我」是少爺,他是長工的兒子,二者是不能平等的。「我」尊,閏土卑,他那時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卑賤地位,在「我」面前毫無顧忌地說了那麼多的話,都是極不應該的。但那時年齡小,可以原諒,一到成年,中國人都要遵守這樣一套禮法關系。不遵守這套禮法關系,就被中國社會視為一個不守「規矩」、不講「道德」的人了,就會受到來自社會各個方面的懲罰。閏土就是在這樣一套禮法關系的教育下成長起來的,他是一個「老實人」,是一個講「道德」的人。但一旦把這種禮法關系當成了處理人與人關系的准則,人與人之間的思想感情就無法得到正常的交流了,人與人的心靈就融合不在一起了。這就是在「我」和閏土之間發生的精神悲劇。「我」懷念著閏土,閏土也懷念著「我」,他們在童心無忌的狀態下建立了平等的、友好的關系。這種關系在兩個人的心靈中都留下了美好的、溫暖的、幸福的回憶。「我」想到故鄉,首先想到的是閏土,閏土實際上也一直念著「我」。「他每到我家來時,總問起你,很想見你一次面。」只要想到他和「我」在重年一起玩耍的情景,我們就能夠想到,閏土的這些話絕不是一般的客氣話。兩個人重新見面時,「我」「很興奮」,閏土也很興奮:「臉上現出歡喜和凄涼的神情;動著嘴唇」,說明他心裡顫抖著多少真摯的感情呵!但封建的禮法關系卻把所有這些感情都堵在了他的內心裡。形容不出來了,表現不出來了。
他的態度終於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
「老爺!……」
在這里,我們能夠聽到兩顆原本融合在一起的心靈被生生撕裂開時所發出的那種帶血的聲音。閏土不再僅僅把「我」視為平等的、親切的朋友了。他把「我」放在了自己無法企及的高高在上的地位上,他自己的痛苦,自己的悲哀,在這樣一個高高在上的人面前已經無法訴說,無法表現,這個稱呼帶著一種「敬」,但同時也透脫著一種「冷」。在這種「冷」的氛圍中,「我」的感情也被凝固在了內心裡。兩顆心靈就被這個稱呼擋在了兩邊,無法交流了,無法融合了。所以「我」「打了一個寒噤」,知道兩個人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故鄉》讓我們看到,只有少年閏土和少年「我」的關系才是符合人性的,後來這種封建禮法關系不是人的本性中就具有的,而是在社會的壓力之下形成的,是一種扭曲了的人性。人在自然的發展中不會把自己樹為一個卑賤的、無能的人,像閏土這樣一個人的封建禮法觀念是在長期的強制性的壓力下逐漸形成的。社會壓抑了一個人的人性,同時也壓抑了他的自然的生命,使他習慣了消極地忍耐所有外界的壓力。忍耐一切精神的和物質的痛苦。那個手持鋼叉向猹刺去的閏土是多麼富有朝氣,富有生命的活力呵!是多麼勇敢呵!但封建的禮法關系逐漸壓抑了他的生命力,使他在一切困苦和不幸面前只有消極地忍耐。只有意識到閏土已經沒有了少年時的旺盛的生命力,我們才能夠理解,為什麼「多子,飢荒,苛稅,兵,匪,官,紳」,能夠「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他已經沒有反抗現實的不幸的精神力量。他把所有這一切都視為根本不能戰勝的。他只能承受,只能忍耐,他盡量不去思考自己的不幸,盡量迅速地忘掉自己的困苦。他不再敢主動地去感受世界,思考生活、思考自己。久而久之,他的思想干癟了下去,他的感受力萎縮了下去,他的表現力衰弱了下去,他的精神一天天地麻木下去,他已經成為一個沒有感受力、沒有思想能力和表現能力的木偶人。只有宗教還能給他帶來對未來的茫遠的、朦朧的希望。他的精神已經死亡,肉體也迅速衰老下去。成年閏土體現的是「我」所說的「辛苦麻木而生活」的一類人的特徵。這些人是善良、講道德、守規矩的人。但傳統的道德是壓抑人的生命力的。他們在封建道德的束縛下喪失了生命的活力,精神變得麻木了。
3.成年「我」
「我」是一個現代知識分子,他在自己的「故鄉」已經失去了存在的基礎,失去了自己的精神落腳地。他像一個遊魂,已經沒有了自己精神的「故鄉」。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是官僚地主。在經濟上是地主,在政治上是官僚,是有權有勢的闊人。但現代的知識分子是在城市謀生的人。他已經沒有穩固的經濟基礎,也沒有政治的權力。在豆腐西施楊二嫂的心目中,值得懼怕和尊敬的是做了「道台」,「有三房姨太太」,出門坐「八抬的大轎」的「闊人」。現在「我」不「闊」了,所以也就不再懼怕他,尊重他,而成了她可以隨時掠奪、偷竊的對象。他同情豆腐西施楊二嫂的人生命運,但豆腐西施楊二嫂卻不會同情他。他無法同她建立起精神的聯系。他在她那裡感到的是被歧視、被掠奪的無奈感。閏土是他在內心所親近的人物,但閏土卻仍然按照對待傳統官僚地主知識分子的方式對待他,使他無法再與閏土進行正常的精神交流。他在精神上是孤獨的。他尋求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平等關系,但這種關系在現在的『「故鄉」是找不到的。總之,現實的「故鄉」是一個精神各個分離,喪失了生命活力,喪失了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幸福的情感關系的「故鄉」。
(三)理想中的「故鄉」
回憶中的「故鄉」是美的,但卻是消失了的、回憶中的、想像中的、不那麼「真實」的,因為它只是在少年重貞心靈感受中的「故鄉』」,而不是一個承擔著生活壓力和社會壓力的成年人感受中的故鄉。這種童貞的心靈是脆弱的,是註定要消失的。少年可以不承擔物質生活的壓力,不必養家糊口,也不必介入到成人的社會關系之中去。但人註定是要從少年成長
為成年人,成年人註定是要獨立謀生的。所以成年人眼中的「故鄉」才是一個更重要的也更真實的「故鄉」,因為它不但決定著成年人的命運,同時也決定著一代一代孩子們的前途。但是,這個現實的「故鄉」卻是痛苦的,缺乏生命力量的,缺乏發展的潛力的。豆腐西施楊二嫂用自己的自私狹隘、用自己物質實利的慾望腐化著「故鄉」的精神,瓦解著「故鄉」的前途,閏土則用自己的忍耐維持著現實的苦難,使現實的一切不可能向著美好的前途轉化。但是,我們不能不希望「故鄉」有一個美好的前途,不能不產生改變現實的「故鄉」的願望。這不但因為它毀滅了自己回憶中的那個美好的「故鄉」,更因為現實的「故鄉」決定著一代又一代故鄉人民的命運。
真正的理想不是憑空設計出來的。也不是別人告訴自己的。我們常常這樣認為,但那不是一個人的真正的理想。那樣的「理想」對一個人的精神發展起不到重要的作用,因為它無法深入到一個人的心靈深處去,是一個人可有可免的東西,一遇困難他就會輕易放棄它。一個人的真正的理想是在自己不同生活感受的差異中產生出來的,是從對現實生活狀況和社會狀況的不滿中產生出來的。具體到《故鄉》中來說,「我」有一個回憶中的美好的「故鄉」,也有一個令人感到痛苦的現實的「故鄉」。前一個是美好的.但卻不是「故鄉」的現實,不是全體「故鄉」人民實際生活中的「故鄉」。而現實的「故鄉」卻是令人難以忍受的。「我」就很自然地產生了一種希望,希望現實的「故鄉」也像回憶中的「故鄉」那麼美好、希望現實的「故鄉」中的故鄉人也像回憶中的「故鄉」中的少年閏土那麼生意盎然、朝氣蓬勃,像少年「我」與少年閏土那樣親切友好、兩心相印。但是,現在的「故鄉」已經成了現在這個樣子,現實是無法改變的,改變的只能是未來,在這時,「我」就有了一個理想的「故鄉」的觀念。只有這種理想,才是「我」的最真切的理想,因為它是從自我的生活感受、社會感受中自然形成的,是從自己心靈深處升華出來的。這種理想一旦產生,「我」就永遠不會放棄它。「我希望他們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來……然而我又不願意他們因為要一氣,都如我的辛苦輾轉而生活,也不願意他們都如閏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願意都如別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這就是「我」對故鄉的理想。
這個理想能夠不能夠實現呢?「我」沒有給人做出明確的回答。實際上,任何的理想都是無法做出確定無疑的回答的。因為「理想」是要人去具體地實現的,是要很多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實現的。而人又是變化著的,並且是有各種不同的發展變化的可能的,這就使任何一個人任何一種理想都難以得到確定無疑的實現。但「我」的理想又絕對不是沒有實現的可能的,因為人類自身永遠存在著向上追求的力量。在《故鄉》中,那就是水生和宏兒的友誼。它像少年閏土和少年「我」的關系一樣,也是脆弱的,也是可以瞬時即逝的,但他們到底還沒有被社會壓榨成像成年閏土、成年「我」或豆腐西施楊二嫂這樣的人物,他們是有可能變得比現在的人們更好、更有朝氣、更有美好的心靈的。
我想:希望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也就是說,誰也不能斷定一種理想能不能最終得到實現,關鍵在於有沒有人去追求,有人去追求,有更多的人去追求,就有希望;沒有人去追求。或者只有極少的人去追求,就沒有希望或沒有更大的希望。
作者沒有給我們做出美好未來的許諾。所有關於未來的許諾都是虛幻不實的。他讓我們去追求,去追求美好未來,去創造美好的未來。在《故鄉》,三個「故鄉」的關系是:
過去現在未來少年閏土成年閏土 少年「我」成年「我」 豆腐西施楊二嫂 少年水生成年水生 少年宏兒成年水生成年宏兒回憶中的「故鄉」現實的「故鄉」理想中的「故鄉」
(四)「故鄉」與「祖國」的同構
真正好的文學藝術作品,是有對自身的超越力量的。也就是說,它寫了一些人、一些事,但表現的卻不僅僅是這些人、這些事。它能使我們感受到更多、更大、更普遍的東西。它只是一個發光體,但這個發光體所能夠照亮的范圍卻是無限廣大的。在這里,我們首先應當看到,《故鄉》具體描繪的是「我」回故鄉時的見聞和感受,但表現的卻不僅僅是這些。什麼是「故鄉」?「故鄉」就是一個人曾經生活過的地方,特別是兒時生活過的地方。但這個「故鄉」的范圍卻是可大可小的、在杭州,紹興就是魯迅的故鄉;在北京,浙江就是魯迅的故鄉;而到了日本,中國就是魯迅的故鄉。在這時,「故鄉」和「祖國」就成了同一個概念。所以,在有的民族的語言里,「故鄉」和「祖國」是同一個詞。第一個字母大寫就是「祖國」,第一個字母不大寫就是「故鄉」。也就是說,《故鄉》具體寫的是「故鄉」,但它表現的卻是魯迅對「祖國」的感受和希望。
在我們的觀念里,「故鄉」好像只是一個物質的存在。好像一個人對自己故鄉的熱愛是天然的,是一種責任,一種義務,是不會改變也不應當改變的。實際上,「故鄉」對於每一個人都是時時變動著的精神的實體,它是在一個人與它的精神聯系中逐漸形成和發展的。在《故鄉》中,「我」與「故鄉」的精神聯系首先是由於有了少年「我」與少年閏土的友好和諧的關系,在這時,「故鄉」在他的觀念中是美好的、親切的.但當他再次回到「故鄉」,這種精神聯系淡漠了,「故鄉」的觀念就變化了,在這時,他對「故鄉」的現實是厭惡的、反感的。但「我到底是曾經與故鄉人有過親密的情感聯系的,他無法忘卻自己記憶中的那個美好的故鄉,無法對故鄉人的痛苦生活採取完全冷漠的態度,所以他希望自己的故鄉好起來,希望自己故鄉的人有一個美好的前途。不難看出,這表達的也是魯迅對自己祖國的痛苦的愛。魯迅的生命是在自己的祖國成長發展起來的,他曾經在自己的祖國感受到愛,感受到人與人關系中的溫暖。但當他離開自己的童年,作為一個成年人進入了社會,有了更廣闊的生活視野和社會視野,經歷了人生的艱難,看到了中國社會的落後和破敗,感受到了中華民族在現代世界的痛苦命運和嚴重危機,感到了中國人民生活的艱難和命運的悲慘時,他對「祖國」的感受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他的精神中的「祖國」失落了,物質「祖國」雖然存在著,但在這個「祖國」中卻再也找不到自己精神的歸宿。這時的「祖國」,主要是由兩種人組成的。一種是像豆腐西施楊二嫂一樣只有物質慾望的中國人。他們沒有信仰,沒有道德,沒有固定的操守,極端狹隘自私。他們虛情假意,把任何一個人都視為自己掠奪、沾光的對象,對人沒有真摯的感情,關心的只是個人眼前的物質實利、他們沒有「別人」的觀念,更沒有「祖國」的觀念,他們是社會腐敗、人與人關系混亂的精神根源。中國物質文化的落後更加重了部分中國人對單純的物質實利的關心,加重了這些人的狹隘和自私。他們是中國社會中的上些「不老實」的人。但像成年閏土這樣的「老實人」,又是被中國傳統宗法倫理道德嚴重束縛著的人。他們已經沒有旺盛的生命力量,沒有爭取自己美好前途的奮斗意志和智慧才能。他們消極地忍受著生活的重壓。兩種人有能力的不講道德,講道德的沒有能力,彼此沒有起碼的同情和理解,更沒有團結奮斗的精神。他對這樣一個「祖國」萬能不感到嚴重的失望。但這種失望又是在關切著它的時候產生的。豆腐西施楊二嫂沒有失望的感覺,因為她並不關心自己的祖國;閏土也已經感覺不到對社會、對祖國的失望,因為他只有在忘卻中才有剎那的心靈的平靜。「我」已經沒有正視現實的勇氣,正是這種失望,使「我」產生了對祖國未來的理想,並切實地思考著祖國的未來。魯迅的「愛國主義」不是虛請假意的「愛國主義」,也不是狹隘自私的「愛國主義」,而是通過對「祖國」現實命運的切實關心、對祖國前途的痛苦思考體現出來的。
3. 如何在未來的某一天你不捨得告別地球故鄉成為中國的第一批居民你會發現日常生
在未來人類如果要移民其他星球,則會有什麼困難?
想移民到外太空?讓我們先來看宇宙飛船!
我們建造的宇宙飛船越快越強,到達其他恆星的機會就越大。最終目標是建造一個能夠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將機組人員帶到太空的航天器。
這有兩個明顯的優點。第一點很明顯。這個旅程花費的時間更少,只需幾年就能到達附近的行星。第二個優點是,如果你以99.5%的光速航行,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時間本身將減慢到原來的十分之一。因此,在跨越百光年的星際旅程中,宇航員將只有十年的歷史。但缺點是,當他們返回地球時,他們所知道的每個人都已有百歲。
像這樣的船隻需要足夠強大,能夠令人難以置信地推動發動機,它們需要非常堅固的盾牌來保護船體並承受小行星和空間碎片的高速撞擊。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許我們可以減速並利用這段旅程的時間,而不是試圖加快速度。假設宇宙飛船以0.2%的速度前進,它將在1萬年內到達幾個行星,並且人類將在這樣的代艦上一代又一代地增加。
人類將在這樣一代飛船上相繼繁殖一代又一代。
幾代航天器攜帶數千名乘客經歷了數千年的惡劣空間生活,不僅必須足夠強大,而且還要完全自給自足。人類所依賴的所有能源,食物,空氣,水和值得信賴的計算機系統完全由船上的「居民」維護。工作人員以家庭為基礎。這些孩子將在船上出生並接受訓練,准備有一天接管父母和祖父母的工作,以維持和駕駛航天器。除了克服硬體設備的技術問題之外,這些人還面臨著重大的生物,社會和道德困境,特別是在實現或規劃自我價值方面 - 創造世代將無法生存看到他們的任務完成,中間一代註定要在過渡時期度過一生,並且在死亡之前不能看到努力的實際結果。出生在「中世代」的孩子如何感受並面對他們被迫住在這樣一艘船上的事實?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也許另一種方法是更好的選擇,即讓大部分或全部工作人員在睡眠艙中進入休眠或假死。
通過這種方式,每個人都可以活到旅途的盡頭。或者設計一種攜帶胚胎的星際船,將冷凍或休眠的人類胚胎或DNA運送到目的地。但這種方法顯然存在漏洞。到達目的地後誰會來養這些人類胚胎?因此它仍然是最適合航行時間和人類生命周期的航天器。
允許大多數或所有船員進入休眠或假動作在一代航天器的睡眠艙中將允許每個人活到旅程的盡頭。
也許等待技術趕上我們對宇宙的渴望並不是唯一的選擇。也許科幻小說找到了答案?我們可以按照這些電影的旅行思路,「聯系」和「星際」,並「只是」找到蟲洞。
無論這種情況多麼不可能,我們都無法完全否定通過蟲洞通道自由跳躍宇宙的理論可能性。然而,即使我們確實發現了一個蟲洞,仍然沒有證據表明這種方法確實有用,或者說它對人類如此脆弱的生命是不安全的。
時間不是最艱苦的:受折磨的宇宙飛船的生活
除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巨額支出外,人類太空探索計劃還面臨著另一個挑戰,那就是人體是否能夠經受住這么長的旅程。如果未來的太空旅行者必須長時間或甚至無限期地在太空中生存和生存,我們必須了解太空旅行對人體生理系統的影響和影響。這需要在實際狀態下進行測試,主體是暫時居住在國際空間站上的宇航員。
人類需要在航天器上提供人造生命維持系統,以提供空氣,水,食物,並保持艙內舒適的溫度和壓力。它們還需要厚而堅固的外殼來抵抗宇宙輻射和小隕石和空間碎片。雖然科幻小說中描述的空間站具有強大的旋轉結構,可以通過離心效應產生人造重力,但是航天器太大而且還沒有建成。因此,太空引力的缺乏仍然是宇航員必須應對的主要健康問題。
人體適應失重的能力實際上相當不錯,但是你在太空中生活的時間越長,失重對身體的影響就越深。空間站上的太空人處於微重力狀態,這意味著他們的身體不再需要努力抵抗地球的引力,他們自然會放鬆。結果,肌肉逐漸收縮,尿液中的鈣就會消失。骨質疏鬆症等。
漂浮在太空中似乎既簡單又有趣,但如果太空旅行者只是漂浮在世界各地,最終會虛弱而亡。脊椎會因為在太空生活而被拉長,還會因為體液逆流而出現臉部浮腫,甚至擠進眼睛。幸運的是,一旦你回到地球並且腳踏實地,大部分症狀都可以恢復。但是,如果在長途或甚至一代太空旅程中沒有這樣的選擇,或者未來定居的行星引力是否小於地球,該怎麼辦?
人類需要在太空船上使用人造生命系統來提供空氣,水,食物,並在艙內保持舒適的溫度和壓力。
另一個同樣重要的條件是心理健康。生活在宇宙中,第一個挑戰是如何長時間生活在狹小的空間中。太空人必須忍受孤獨,異化,單調的工作,有限的活動,睡眠不安,個人衛生差,以及每天與同一群人面對面。個人空間和隱私在外太空是奢侈的。目前最好也是唯一的模型是國際空間站,大小相當於五居室或六居室的大小。要在室內「關閉」六個月或更長時間,在心理上或身體上都不容易調整。因此人們假設並希望未來在任何遠程太空任務中使用的航天器將比國際空間站更大。太空生活每天都有風險,這種精神壓力會導致抑鬱,失眠,焦慮,人際沖突,甚至精神疾病。然而,就像海上航行的水手一樣,宇航員已經知道他們必須面對這種情況並提前做一些心理建設。
每個人都應該能夠想像出一袋脫水空間食物是多麼無聊,調味料只是胡椒等。太空冰淇淋和真正的冰淇淋是完全無法比擬的!各種各樣的食物是相似的,每天吃的菜都很相似。從長遠來看,它可能導致宇航員沒有食慾,食慾不振,熱量和營養過少,導致體重減輕和營養不良。因此,任何長途星際旅行都需要大量新鮮美味的膳食選擇,而不僅僅是為了吃飽。
未來的居住地在哪裡?
自1961年尤里。尤里加加林第一次進入太空。
然後我們將人類送上月球並將探測機器人送到金星和火星。我們檢查了最大的小行星,拍攝了木星及其巨型衛星的特寫鏡頭,然後飛過土星。冰環和土衛二的冰流;我們拍攝了天王星和海王星的詳細照片,最後揭示了冥王星的真正冰凍之美;我們甚至到移動的彗星上!
我們對太陽系的探索使我們開始認真考慮在地球外建立一個自給自足的「定居點」。但根據我們目前的技術,無論太陽能系統在哪裡建造,都將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為了讓數百甚至數千人在威脅環境中生存,則需要克服這些挑戰。
4. 「男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出自
出自《七絕·改西鄉隆盛詩贈父親》,是毛澤東於1910年創作的七言絕句,此詩寫於辛亥革命前夜,少年毛澤東目睹國力衰敗、民不聊生的慘況,憂國憂民,壯懷激烈,欲走出家鄉去實現更大的理想。起首兩句直抒胸臆,敘述出作者心中立志走出家鄉,不創造一番事業不還鄉的抱負與志向。
原文如下:
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譯文如下:
孩兒立下志向走出家鄉,學習不取得成就發誓不還來。
死後埋葬何必在故鄉的土地,人生到處都是可以埋葬屍骨的青山。
詞句注釋
1.西鄉隆盛:1828—1877在世,日本江戶時代末期(幕末)的薩摩藩武士、軍人,政治家、維新志士,他和木戶孝允(桂小五郎),大久保利通並稱「維新三傑」。
2.鄉關:即故鄉,家鄉。如崔顥《黃鶴樓》詩句:「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3.桑梓地:古代常在家屋旁栽種桑樹和梓樹。又說家鄉的桑樹和梓樹是父母種的,要對它表示敬意。後人用桑梓比喻故鄉。
1910年,毛澤東的父親毛順生要毛澤東去做生意,毛澤東卻立志走出韶山沖到新式學校湘鄉縣立東山高等小學繼續求學。毛澤東經過自己的力爭和親友、老師們的一致勸說,父親答應他的要求。在離家赴湘鄉縣立東山高等小學求學前夕,毛澤東提筆寫了這首《七絕·改西鄉隆盛詩贈父親》,夾在父親每天必看的賬簿里。
這首詩是少年毛澤東走出鄉關、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書,從中表明了他胸懷天下、志在四方的遠大抱負。日本明治維新前夕,詩僧月性在離鄉東游前寫了兩首自述其志向的題壁詩《鏘東游題壁二首》。後來被西鄉隆盛讀到了,他認為其中第二首詩的內容符合自己的抱負,便稍作修改後存留著自勉。
清朝末年,中國在西方列強的侵略下,國將不國、民不聊生。日本明治維新運動的成功成為中國有志青年效法的榜樣,西鄉隆盛的著名事跡也流傳到了中國。由此可以推斷:在這種條件下,少年毛澤東或者是從書籍報刊上,或者是直接從留學東洋的教師那裡,讀到了西鄉隆盛版本的這首述志詩。
之後,他堅持要離家前往湘鄉接受更加高等的教育,開拓更為廣闊的天地。這與固執守舊的父親發生了嚴重的沖突,在這種形勢下,他改動了這首詩的幾個字,而後呈給父親。
5. 未來故鄉的作文
我未來的家鄉一定很美,綠樹成蔭,鮮花滿地。未來的家鄉特產一定很豐富,一到秋天,一個個蘋果、香蕉、南瓜等都是大豐收。未來的家鄉科技一定非常發達,拔牙也不會痛,打針也不會痛,抽血也不會痛了。
要問我未來的家鄉是什麼樣的,我也不知道,但是,我心目中未來的家鄉一定會越變越好。未來的家鄉有一台大大的機器它可以造很多不用電的車,這些車都是用磁力行走的,所以,以後再也看不到汽車排放出的廢氣了。未來的垃圾桶可以把垃圾變成二氧化碳,再讓樹木把二氧化碳和光吸收,放出空氣來。未來有一台造食物的機器,它不用電,用太陽能電板吸收陽光轉化成能源,造出美味可口的食物。這台機器做出的食物都是用水和空氣還有做的,所以不用材料做。
我未來的家鄉一定會變得更加美麗。
6. 表達「創新創造未來」的古詩詞有哪些
表達「創來新創造未來」的古詩詞:
1、沉自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千頭萬木春。——劉禹錫
2、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鄭板橋
3、丹心未泯創新願,白發猶殘求是輝。——蘇步青
4、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趕舊人。——劉斧
5、滿眼生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趙翼
(6)保留創造未來故鄉擴展閱讀:
相關名言:
深刻,創新。——矛盾
不創新,就死亡。——艾柯卡
保守是舒服的產物。——高爾基
此刻一切完美的事物,無疑不是創新的結果——穆勒
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正因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步的源泉。——愛因斯坦
7. 一般你們會選擇離開家鄉嗎
看情況,從大部分國人的心態來說,如果能留在家鄉當然更好,畢竟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交通的便利,不少人選擇離開。一是年輕時有沖勁,也需要到外面的世界去見識和闖盪一下,以免坐井觀天。二是生活所迫,家鄉的就業和生存環境不好,許多人會選擇到更好地方去就業、創業和成家。三是性格和想法使然,有的人天生喜歡到外面的世界去,那他們就會拼盡全力尋找更好的發展環境,包括出國就業和生活。
如果是性格偏向於安逸型的,那麼他們的選擇大部分是本地成家、工作和生活,出去旅遊可以考慮。
8. 《未來的故鄉》450字作文
未來的故鄉
時光匆匆,一晃就到了二零三零年,我已是某航天空司的總裁了,想起來,已有二十年沒有回故鄉了。
今年中秋節快到了,我要回我的故鄉——建寧。我開著寶馬一路上一邊欣賞著音樂,一邊欣賞窗外的景色,這感覺真爽。
車子很快就進入我的故鄉建寧了,只見原來晴天走在上面一身灰塵、雨天走著一身污泥的黃泥路不見了,展現在眼前是全封閉的高速公路,一路上是車流不斷,都是運商品和梨果竹木資源的,偶爾還見火車通過,建寧火車站蓋得非常氣派。 展望窗外,梨園里碩果累累,稻田裡一片金黃,荷塘里荷花映日紅……多美的畫廊啊!
我的心情頓時變得開朗起來,車子不一會兒就到了城關,我一下車,展現在眼前的是綠草、公園、新街,新樓,啊,濉城真是長高了,長大了,變美了,有十五層樓高的大商場,商場里各種商品琳琅滿目,應有盡有,十多家孟宗筍業,十幾家蓮子加工業,汽車加油站也有幾十家,可見建寧的汽車也不比大城市少了……
到家了,啊,我的老爸老媽也住上了「別墅」,我下車,就有幾個保姆在客廳里迎接我。然後引導我上了十四層的電梯房。休息片刻,我媽帶我參觀新居,媽媽介紹說,我們家四季如春,房子永遠不停電,因為用上了太陽能,房子還防震,防盜,防火,一遇到危險會自動報警。現在我家也實現了現代化,有高科技電腦,數字電視,可以看幾百個台……房子後面還有美麗的花園,綠地,綠地上有一張四方桌,可以供我們一家人在那裡喝下午茶、聊天,欣賞美麗的建寧風光。
家鄉真是變化大太了,但我想這只是祖國變化的一個小小的縮影!
9. 急用一篇關於家鄉風土人情的班會報告總結,1500 字左右,謝謝 急用,
家鄉風土人情的班會報告總結:
寒假社會實踐論文—我的家鄉
我來自陝北的農村,在我的家鄉,現在依然保存著許多比較古老和傳統的習慣,其中最著名的非窯洞和土炕莫屬。
雖然經過這多年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住進了整潔的樓房和平房,但在農村的大多數地方,人們還是願意住在窯洞中,睡在土炕上。
凡是住過陝北窯洞土炕的人都知道一個好處,那便是冬暖夏涼,這種起居方式記載著陝北人繁衍生息奮發自強的生活痕跡,讓人一生受益,它昭示了一個民族的傳統習慣。源遠流長的民風民情千秋輪回。
原始的陝北土炕,「土」的掉「渣」。它已土為主體,又接納歇息著以土為生的群體,所以從原祖到子孫都稱它為土炕。
陝北的土炕如同負重的黃牛駝載了太多的責任。春秋季節燒一把火,逼逼潮氣暖暖腰身,老漢們背莊稼翻大山腰不酸腿不疼,冬季火炕一燒滿窯暖氣,老人們盤腿而坐,談論家長里短,孩子們趴在炕上嬉鬧,媳婦們量鞋底納鞋墊,勤快的婆姨們把黃豆,綠豆,黑豆分別裝在不同的壇子里,放在熱鍋頭,蓋上被子,不幾天就生出白白嫩嫩的豆芽,或送人,或自家吃,而一家之主則抽著煙,計劃著過年,盤算來年的生產......
現在許多青年人走出了這片黃土地,在另一塊土地上繁衍生息,但他們的骨子裡永遠透著陝北特有的黃土氣息。而生活在那裡的人仍然是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
而在新建的平房中,雖然現代化得傢具使人們的生活發生著許多變化,而現代的一些建材資料也使得土炕換了新顏,人們不再為土炕掉渣而覺得不整潔了。雖然「腹」中還是土,有些則用上水泥澆鑄的條形炕沿,瓷磚貼炕的前臉及周圍,使土炕也具有了些現代氣息。
而今,許多已經在外的老人都想著回到陝北,回到那熟悉的土炕上去養老。陝北土炕是匯聚人生和智慧的集散場所,陝北的人,走完的生命的最後一步,仍把靈魂留在了他的土炕上。
美麗家鄉
寶雞,這個早在古代文化中就有著重要地位的地方,如今已成為數千華夏兒女的生命搖籃。寶雞,古稱陳倉,位於陝西關中西部,地與甘肅、寧夏,四川相連,是國內大陸入川的捷徑要道,隴海,寶雞鐵路在此交會,因此寶雞也成為中國境內亞歐大陸橋上第三個大型十字樞紐。
我生在寶雞,長在寶雞。志願填在西安將我帶出了生我養我的地方。寶雞地質構造復雜,東西南北差異大,具有南、西、北三面環山,但多山並未阻礙寶雞的發展,東西貫穿流過的渭河成為寶雞發展的主要方向,呈 角開口槽形的特點。寶雞全面積18172平方公里。所以說家鄉寶雞仍處於飛速發展的階段,人口不斷增長使得建築面積不斷擴張。寶雞以山地為主,南倚秦嶺,北部有原,呈現「六山一水三分田」的格局。
古稱陳倉的寶雞市有著悠久歷史。寶雞是華夏始祖炎帝故里,市內建有炎帝陵,炎帝祠等著名旅遊建築。周秦王朝的發祥地,素有「青銅器之鄉」、「民間工藝美術之鄉」和「佛骨聖地」的美譽,影響了中華民族三千多年的《周禮》、《周易》,以及「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等典故皆出自寶雞,至今仍有北首嶺遺址,釣魚台、,周公廟、周王陵、秦王陵群、古棧道、五丈原、法門寺、大散關等大量珍貴的歷史遺址。
家鄉寶雞還有十大怪,對不了解這座陝西第二大城市的人們來說,是一次接近暴擊的好機會。第一怪——面條寬得象腰帶。所謂的褲腰帶面是關中人民最青睞的美食,手擀麵做出腰帶般粗細,吃在嘴裡可真可謂爽口實在。第二怪是餅子大的像鍋蓋,小麥是寶雞人喜歡的糧食,做出的鍋盔大餅比鍋還大得多,寶雞人對吃要求不高,一碗褲腰帶面就口餅,吃飽最舒服。第三怪便是「有了辣子不吃菜」,一碗寬面澆上油潑辣子可是令人垂涎三尺,餅子夾辣子更是美味佳餚。第四怪可謂是說足了關中人民的大氣——「老碗小盆分不開」,沒有碗盆之分的人們,吃面一向用海碗來盛,這碗可不是普通的碗,而是碗口如盆般大小的超大號,一碗便飽的生活真是美滋滋的。第五怪,家家房子半邊蓋。也是為了避免季風氣候的多雨。第六怪,板凳不坐蹲起來。寶雞人民很早就喜歡蹲在板凳上,原因我卻無法知曉。第七怪婦女帕帕頭上戴,第八怪,秦腔大戲吼起來。說到秦腔,這可是寶雞的重要風俗之一,沒聽說過戲是吼出來的,怪了就是秦腔要吼,更是體現了關中人民的粗曠與豁達。第九怪「一截粗繩當皮帶」。寶雞人民衣食無憂便在這一怪上體現,不講究吃不講究穿,用一根粗繩綁在褲腰帶上當腰帶,方便結實。最後一怪,陝西姑娘不對外,我在這就不詳說了,這只是個民俗風情。
上面聽說的十個民俗只有在過的生活中比較多見,如今已有很多人在新時代新社會中不那麼做了,不過仍然用其來表現寶雞這塊寶地的民俗風情。如今,寶雞經濟飛速發展,以其優越的歷史條件發展旅遊業,又沒放棄以往的工業發展,帶動著寶雞人民致富安康。
這就是寶雞,一個美麗的西部城市。
美麗的江蘇
——家鄉風土人情
江蘇位於長江、淮河的下游,黃海,東海之濱,北接山東,西連安徽,河南,東與上海,浙江接壤,是長江三角洲地區額的重要組成部分,介於東經116°18′—121°57′,北緯30°45′—35°20′之間,得名於清朝江寧府和蘇州府之字。是中國人口密度最高的省份之一,總面積10,26萬平方千米,佔全國的總面積的11,1%,連錦近1000千米的哈男線,擁抱著約980萬畝黃金灘塗,境內平原遼闊,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江河湖泊密布,五大洲中的太湖,洪澤湖在此橫卧,歷史上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江蘇的簡稱"蘇"的繁體字原本就是此意。
江蘇的特色藝術很多,例如:古沛國家的燒雞,南京的雲錦,蘇綉,南京白局,崑曲,無錫惠山泥人,宜興紫砂壺,湯溝酒,徐州琴書,蘇劇,錫劇,淮劇,揚劇等。
江蘇的民俗節日也頗具特色,熱鬧精彩。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寒山寺聽鍾聲活動自1979年開辦以來,已成功的舉辦了20多屆,是我國最早開辦,規模最大的旅遊節慶活動,中國傳統的除夕年夜飯揭開聽鍾聲活動的序幕,席間參加文藝表演,幸運抽獎等活動為遊客助興,聽鍾活動隨著遊客到達楓橋景區進入高潮,寒山寺和楓橋大街展示龍燈,舞獅,高蹺,盪湖船,乘轎等傳統民俗活動,寺內眾僧侶在香煙繚繞中做一年最後一次功課,零點前夕,遊人們聆聽由寒山寺主持敲響的108響鍾聲,鍾聲悠揚,除歲煩惱,虔誠吉祥,炮竹噼啪慶新年的到來,換了熱鬧。
每年正月初一至月底,在南京夫子廟廣場,大成殿都會舉行成大的金陵燈會。它始於元朝,盛與明清,相傳於明代洪武年間,朱元璋下令鬧花燈,以示與民同樂,共慶昇平,自此數百年來,相傳至今,燈會期間200多個品種,數十萬盞各具特色造型各異的花燈雲集於此,流光溢彩,匯聚成等的海洋,尤以市民自己扎的花燈,千姿百態,極具特色,遊人尚且徜徉其間,宛如置身於燈的海洋,光的世界。
每年2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六至3月18日,在南京鍾山風景區梅花山都會舉辦中國南京國際梅花節。南京植梅花與賞梅花的歷史悠久,自六朝至今不衰,尤以中國四大梅園之一的梅花山最佳,南京國際梅花節節慶期間,南京將以"梅"為主題,以梅為蝶,以"梅"會友,舉辦各種文化旅遊,商貿及經濟活動。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每年4月至5月,揚州都會舉辦中國揚州煙花三月的旅遊節,春天的揚州市最美的季節,人們可踏著昔日乾隆皇帝著迷得"乾隆水上游覽城",去尋訪文明遐邇的二十四橋,觀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的美景,品嘗中國的四大菜系中的淮揚美食,欣賞有濃郁地方特色和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
每年6月會在淮安市盱眙縣城舉辦中國國際龍蝦節。盱眙十三番龍蝦是淮安市縣今年來新創的名菜,原料是物美價廉的螯蝦,由十位中葯及特殊方法製成德,色澤鮮艷,口味鮮美,深受消費者的歡迎。盱眙縣人民政府和南京《揚子晚報》自2000年起聯合舉辦"中國國際龍蝦節"大力推廣十三香品牌龍蝦,充分展現了"龍蝦大餐,文化美餐,旅遊套餐"的最佳組合,帶動了當地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中國龍蝦節食江蘇唯一被評為"IFEA中國最具發展潛力的十大節慶活動,盱眙還被社會公認為中國"龍蝦之都"。
江蘇歷史悠久,江蘇人文薈萃。江蘇是經濟大省,江蘇是教育強省。
是美麗的江蘇,我的故鄉。
我的家鄉
我的家鄉是位於渤海之濱的天津市,東臨渤海灣,北枕燕山山脈,西接首都北京,南指中國遼腹地,得天獨厚的先天地理條件註定了天津市註定是一座不平凡的城市,天津市北方最大的沿海開放城市,我國北方的海運與工業中心,中國北方經濟中心,我國四直轄市之一!
天津的歷史雖不悠久,但卻是讓人刻骨銘記的,公元1404年的12月23日,為紀念由此地起兵的明朝「靖難之役」,將此地命名為天津,即天子經過的渡口之意,作為軍事要地,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帶,天津開始築成建衛,即當今世人俗稱之「天津衛」,1860年中英鴉片戰爭從中國晚清政府的大敗告終,英法聯軍佔領了天津,天津被迫開放,列強先後進駐天津,在天津設立租界,留下了中國近代史上不可抹滅的恥辱印記。1948年11月29日,著名的「天津戰役」,打響,揭開了天津解放的序幕,次年1月15日凌晨,人民解放軍東西路突擊集團在金湯橋上勝利會師,為天津的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1978年改革開放,天津市更是迎來跨越式的房展,逐漸發展為當今的國際化大都市,中國北方的經濟中心城市。
自古天津就被喻為曲藝之鄉,民間民俗藝術多種多樣,技藝精湛,不盡讓人拍案叫絕,相聲,京運大鼓,快板等有代表性的民俗藝術在全國都獲得了相當好的口碑,更是涌現一大批全國聞名的著名表演藝術家,慕名而來的觀眾和前來尋訪的人絡繹不絕,去茶館聽段相聲,泡上一壺熱茶,是老天津衛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即便是車水馬龍的現代化大都市,茶館文化永遠不會暗淡,沒有大上海的燈紅酒綠,沒有四川麻將的閑適,卻有著它獨特的豐韻。
美食是天津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天津懂得享受生活,尤其在飲食,遠近聞名的天津三絕「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是不必多說,地方特色的小吃多種多樣,層出不窮,來到天津品嘗風味小吃已經成為天津遊客的必選內容,東臨渤海,海蟹自然是天津人飯桌上的招牌,北塘的海鮮以鮮美聞名於世,出產的海鮮海味濃重,鮮香肥美,老話講道:借錢吃海貨,不算不會過。更是體現出了天津人對於佳餚的追求以及樂觀的生活態度。除此之外,天津小寶栗子是最著名的小吃之一,店鋪門前長長的隊伍足以說明一切。天津市在20世紀80年代末興建了美食街,旅遊街,服裝街,集吃穿住為一體,為廣大國內外消費者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條件。
天津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在一座城市中,保存著大量民族風格的古建築和眾多的西洋風格建築,故天津素來由萬國博覽會之稱。天津的城市建築獨具特色,既有雕梁畫柱,典雅朴實的古建築,如坐落在南開發區和虹橋區的古樓,是古代老天津衛留下的老城市,現今成為了著名的旅遊勝地。除此之外,又有眾多的新穎別致的西洋建築,有英式的中古式。德國的哥德式,法國的羅曼式,俄國的古典式,希臘的雅式等,天津人通常把這些西洋建築稱之為「小洋樓」,來自河北區的義大利風情街,和位於租界區的五大道地區,映入眼簾的西洋式建築會讓人感到彷彿置身於中世紀的歐洲,美景數不勝數,但同時也銘刻下了歷史恥辱的印記,這些是上個世紀侵略者的罪證!
這就是我美麗的家鄉,有著多彩的歷史,優雅的風情,現代的氣息,的一座國際化大都市。
社會實踐報告
「風俗」,就像是一陣風,悄悄地遊走在生活中,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它讓不同的地方演繹出不同的精彩生活。正因為有了它,才有了各種各樣的生活方式,才有了各不相同的角落,不同的世界。
對於新一代愛追潮流的年輕人來說,或許,那一套套的分素習慣的確讓人感覺俗套,因為風俗祖祖輩輩相傳,固執不變,現在的人們就此做起事來一板一眼,甚至幾千年都保持著曾經的一種生活方式,但是,話說回來,風俗又畢竟是一種優良傳統,我們炎黃子孫一代接一代的相傳,保持著這種文化的香火傳遞,的確很寶貴,正是有了這些風俗才有了今日現代與古典風俗的結合,創造了別具風格的美,正是因為它,才使各個民族與地區之間有了更鮮明的差別,正是因為它,生活才更加新鮮有趣,也正是因為它,讓旅遊變得更加有意義。
風俗從小就在生活里陪伴著我,而我最熟知與最喜歡的便是過年的風俗,這其中的樂趣真是無窮。
我是生活在北京的一個小北京人兒,這里的風俗數不勝數,而過年是個大節氣,是風俗中的代表,「年」就是春節,是農歷新年的開始,從三十到新年初一的過程便是過年(過春節)。曾傳說,年是個魔鬼,人們有一天戰勝了年,便把這天定為了過年。這是個有意思的說法。春節,一般人們要從農歷臘月二十三到過來年的正月十五,二十三叫做小年,從這一天開始,人們便為過年做准備,每一天都有不同的過法,還有一段順口溜來描述這些天的生活:「二十三,過小年;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蒸碗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兒晚上熬一宿」因此,每到二十三,人們便按此忙碌起來,直到三十晚上,下午飯早吃,吃前要放炮,貼春聯的,還要供祖先,飯桌上要有肉、白菜。肉代表富貴,白菜代表「擺財」,這些都很講究,而且,飯不能吃光,一定要有剩餘,這樣就意味著家裡糧食多,飯後要為死去的人送紙錢,等到夜裡十二點,人們便開始放禮花,然後吃餃子,過了這會,人們可以繼續玩,也可以休息了,十二點之前的這種過法就叫守歲。到了初一早上六點,人們要早起吃餃子,初二早上吃餄烙,意為「合樂」——合家歡樂,是有諧音而來。這里便是常說的初一的餃子初二的面,這之後,親戚間便頻繁來往了,有了客人,主人們熱情招待,桌上放滿各種水果、乾果、糖果和飲料,吐出的皮要留到地上,因為踩在上面有小碎聲,在風俗里,這叫踩碎,意為踩祟 就將過去一年的不好的邪祟踩光,有些人還要扔掉幾雙破鞋,意為扔邪,熱熱鬧鬧的來往過後便迎來了元宵節,這一天,人們慶祝團員,家家吃湯圓,到了晚上,賞燈賞月,這一天,可是新年的第一次月圓,就這樣,一路守著風俗的規矩,伴著熱鬧,帶著紅火,載著希望,年就快快樂樂的過完了,之後,人們便繼續專注的投入到工作和學習中了。
過年的風俗,遠比我用文字演繹的精彩豐富,相信,在其他的地方,有著與眾不同的風俗習慣,那裡的年也一樣過的紅火,當然我們這里也有著其他的風俗,比如:月圓去拜佛,年中不可理發,女兒工作多探父母,端午吃粽子,臘八喝粥,八月十五吃餃子……每一樣都有著它特殊的意義。
風俗,帶給人們快樂,讓平凡的 生活不那麼平凡。它是一種傳統,使中國的文化彰顯的偉大;它豐富生活使文明不斷傳承,讓後輩們保留著祖先們善良、熱情、和氣、團圓的優良本性,我愛我的家鄉,我也愛這里的風俗。我相信,趨於現代化的家鄉會與風俗相稱的融洽,家鄉將因這樣的風俗而獲得更好的發展,也將因這樣的風俗培育出更好的一代又一代。這里的子孫們將為這些努力奮斗,逐步前進,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洛陽——我的故鄉
提起洛陽,很多人知道,古都,這是來形容洛陽的一個詞彙,和西安一樣,古老是洛陽的一種特徵,那我就老介紹一下我的家鄉。
洛陽,因為地處洛水之陽而得名,是華夏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之一。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陽起,歷史上先後有13個朝代在此建都,時間長達1500多年。自古以來,這里墨客騷人雲集,因此有「詩都」之稱,牡丹香氣四溢又有「花都」之美譽。
這里有豐富的人文景觀,其中龍門石窟是中國三大石窟之一,白馬寺是中國第一座官辦佛教寺院,洛陽古墓博物館是世界上最大的古墓群,此外還有二程墓,白園,關林等一大批歷史遺跡。最新出土的「天子駕雲」也是著名文明古跡。
洛陽的自然風光同樣引人入勝,「天津曉月」,「龍門山色」,「洛浦秋風」,「馬寺鍾聲」等洛陽八景風格不同,景色秀麗,暢游其間,定會是您流連忘返。
既然是花都,那就不得不說洛陽的牡丹了,至此,還有一段關於牡丹的傳說,傳說唐後武則天在一個隆冬大雪紛飛的日子飲酒作詩,她乘酒興醉筆寫下詔書「明朝游上苑,火急報春知,花須連夜發,其待曉風吹」。百花攝於此命。一夜之間綻開齊放,唯有牡丹抗旨不開。武則天勃然大怒,遂將牡丹貶至洛陽。剛強不屈的牡丹一到洛陽就昂首怒放,這變激怒了武後,便下令燒死牡丹。枝幹雖被燒焦,但到了第二年春天牡丹反而開的更盛。因為這種牡丹在烈火中骨焦心剛,矢志不移。人們贊她為「焦骨牡丹。後來經過洛陽人的精心培養,花兒更紅艷了,所以後人起名叫「洛陽紅」。
靖康年間,金軍攻破北宋京城洛陽,牡丹從此衰落。但自從洛陽牡丹享譽之後,各地慕名者紛紛前來求購,這就使得洛陽牡丹流傳全國。在以後出現的幾處牡丹產地,無不與洛陽牡丹有著淵源關系。
即為古都,那必定有所稱之處,歷史上先後有九個朝代在洛陽定都,所以洛陽有「九朝古都」之稱。
早在公元前770年,洛陽就已是東周王朝的國都。當時由於舊都鎬京殘破不堪,加之犬戎內遷,危及鎬京安全,周平王決定東遷洛邑,東周成為在洛陽第一個建都的王朝。
公元25年,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再次定都洛陽。在經歷了幾百年的塵封之後,洛陽大放異彩。當時的洛陽經濟繁榮,文化發達。
東漢末年,董卓在洛陽縱火焚燒皇宮,使一代繁華都城盡成廢墟。公元220年。曹丕代漢,建立魏國,定都洛陽,以後,西晉和北魏也相繼在洛陽建都。公元604年,隋煬帝楊廣弒父自立,遷都洛陽,在洛陽城西18里大興土木,又開鑿了南北大運河,使洛陽成為水陸交通的樞紐。
公元690年,武則天改唐為周,把洛陽定都為國都。其後共有6個皇帝移度洛陽,這段時間是洛陽歷史上的鼎盛時期。宮殿建築宏偉壯麗,城內的大型官倉承擔著為京都儲存或轉運糧食的重任,手工技藝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著名的唐三彩陶器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五代時,後梁,後唐等朝代也在洛陽建都。
因此可見,洛陽的文化底蘊是那麼的濃厚。洛陽位居中原腹地。自古以來地靈人傑。群星閃耀,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歷史人物層出不窮,燦若星河,為後人留下一座璀璨的文化長廊。遙望他們在不同領域產生過的重大影響,彷彿穿越深邃的時空,感受華夏五千年文明的滄桑巨變。
這就是我的家鄉——洛陽。
我的家鄉重慶之風土人情
重慶是一個很熱鬧的城市,這里可以感受到人們的熱情,每個人都很好,很好客。
重慶這個地方的資源也很多的。在重慶可以感受到以前自己沒有感受到的東西。
具有三千年的悠久歷史的重慶旅遊資源豐富,既有集山、林、泉、瀑、峽、洞等為一體的壯麗自然景色,又有巴渝文化、民族文化、三峽文化、陪都文化、都市文化於一體的濃郁文化景觀。全市共有自然、人文景點三百餘處,其中有世界文化遺產一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十三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六個。重慶還是川菜主要代表地域之一,發源自重慶的火鍋更是聞名遐邇。
到過山城的外地人,恐怕也極少有人不去嘗試一下久負盛名的重慶火鍋。重慶人吃火鍋,可以上溯至清光緒年間。那時的人大姐邊上打上一口灶,放上一隻大鐵鍋,煮上一鍋鹽,內放分為九格的竹木條格,供九人同時而食,為避腥氣,加上麻辣佐料,成為今日的麻辣燙雛形。
最早介紹重慶火鍋的要數四川作家李頡人了。他在1947年《風土雜志》中撰文';吃水牛毛肚的火鍋,發源於重慶江北。最初一般挑擔子零賣小販將水牛毛肚買後,洗凈煮一煮,而後將肝子、肚子等切成小塊,於擔頭置泥爐一具,爐上置分格的大鐵盆一隻,盆內翻煎倒滾著一種又麻又辣又鹹的鹵汁,於是河邊橋頭一般賣勞力的朋友,便圍著擔子受用起來。各人認定一格且燙且吃,吃若干塊,算若干錢,既經濟,又能增加熱量……直到民國二十三年,重慶城內才有一家小飯店將它高檔化了,從擔頭移到桌上,泥爐依然,只將分格鐵盆換成了赤銅小鍋,鹵汁、蘸汁也改為由食客自行配合,以求干凈而適合重慶人的口味。
重慶人能吃,在火鍋上的發展上得到了充分的顯示。以毛肚等牛內臟為主的傳統大鍋,到了現在重慶人的手中,鍋里的內容起了根本變化,對蝦、螃蟹、海參、魷魚、年糕、苕粉、黃花、木器、廠耳,各種干副食品和時鮮蔬菜,都加入了下鍋隊伍。從口味上,也有了麻辣、荔枝、咸甜之分,而清湯火鍋也有了發展,有雞湯、魚湯、排骨湯幾種。就連燙火鍋的燃料,也有了現代氣息,泥爐、土灶被油爐、酒精爐、天然氣爐、液化氣爐所替代,還有用固體燃料鍋,使土生土長的重慶火鍋帶上了積分洋氣。
雄偉壯闊的長江三峽, 璀璨多彩的重慶夜景,秀麗怡人的芙蓉江是重慶的重要旅遊資源。
長江三峽是中國10大風景名勝之一,中國40佳旅遊景觀之首。古有李白的「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的美境。長江三峽西起重慶奉節的白帝城,東到湖北宜昌的南津關,是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三段峽谷的總稱,是長江上最為奇秀壯麗的山水畫廊。隨著規模巨大的三峽工程的興建,這里更成了世界知名的旅遊熱線。
我的家鄉亦如此,美妙盡在其中!
家鄉民俗風俗
作為一個青海人,一個少數民族的青海人,我理應介紹一下我的民族——土族,一個被部分人當做是土家族的民族。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縣,其餘散居在樂都,門源和甘肅天祝等地,人口19萬多,土族自稱「蒙古勒」或「蒙古爾孔」,舊稱「青海土人」藏族人稱之為「霍爾」。
土族每戶人家幾乎都有一個特定的庭院,方位靠山向陽,多為土木結構,房屋多為平頂,菜園和打穀場,房屋多為三間一組,中間為堂屋,一側為卧床,令一側為佛堂,卧室微微炕的暖炕,連著鍋灶,住室的棟梁和門窗上大多雕刻著或描繪著象徵牛羊的健壯、五穀豐登的彩色花紋圖案,鮮艷美觀。
土族服飾具有獨特的風格,男女上衣也都有綉花的高領,男子常穿小領斜襟,袖鑲黑邊的長袍,腰系綉花長帶,穿大襠褲,小腿紮上黑白的綁腿,帶氈帽,穿雲紋布鞋,老年人在長袍外套黑坎肩,婦女穿綉花小領斜襟衣衫,兩袖有五色布做成,外套黑,藍,紫,鑲花邊坎肩,腰系綉花寬腰帶或綵綢帶,懸掛話手帕,花錢袋,荷包,小同齡等,褲腿外夾一尺高的褲筒,下沿藍,黑色搭配鑲邊,穿綉花腰鞋,形如鞋子,戴各種「扭達」頭飾。
土族飲食以青稞,小麥,土豆為主,至今仍在保留著牧業時期的痕跡,如喜喝奶茶,吃手抓肉和酥油炒麵等。
土族喜歡喝酒,酒在土族中佔有找你更要地位,並形成了土族特有酒文化,歷史上,土族人家幾乎能釀造「酩」,現在,釀酒已經成為土族地區重要的產業之一,互助牌系列青稞酒已經聲譽海外。
土族人民有種禮儀的傳統,尤其注重尊重長者,如路上遇到相識的老人,要下馬問候,熱情好客是土族歷來的風尚,迎送客人三杯酒就是這種風尚最突出的表現,主要在客人到來前就拿著酒壺,酒杯在射門口等待,土族人認為三是個吉祥的數字,「三」代表佛,法僧三寶,日,月,星三光,天,地,人三才、、、而敬三杯酒的含義是祝福客人吉祥如意。
另外,土族人的民間刺綉工藝很有名氣,圖案講究,花鳥獸石,美觀大方,樸素耐久,通常有「五瓣梅」,「石榴花」「雲紋花」,」孔雀戲牡丹」,「獅子滾綉球」等等,精美的刺綉是土族婦女的創造,也是土族傳統文化的一個引人注目的標記。
土族地區有不少的名勝古跡,景點主要是互助的五峰山,大通寶庫峽,民和娘娘天地,蓮花台,七里葯泉,同仁溫泉等,土族的吉祥物是彩虹,每逢佳節盛會,飄袖舞紅,融入天人合一,福祥長治的境界,因而,土族唄喻為「彩虹民族」,土族地區素稱「彩虹之鄉」。
春節和(安昭)納頓節是土族最熱烈,最隆重的兩大節日。土族稱春節為「新年」或「新月」,「納頓」是土語音譯,意為「娛樂」、「狂歡」,納頓節於每年夏季麥收後舉行,一般從農歷七月十二日至九月十五日,歷時兩個月,時間長,規模大,場面隆重,所以有人稱之為「世界上最長的狂歡節」。此外,土族的傳統繼而還有正月十四佑寧寺的觀經會,二月二(農歷不同)威遠鎮擂台會,三月三、四月八廟會、六月的丹麻戲會,「花兒會」和「少年會」多呢個。再這些節日了處理進行傳統的多種娛樂活動外,同時還要舉行規模打的物資交流活動。
土族世代繁衍生息再青藏高原東北部,祁連山東南麓及黃河,湟水,大通河和洮河流域,土族人民於生活在這里的漢、藏、回、蒙古等各族人民一起,共同開發了這片肥沃,神奇的土地,為該地區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10. 「男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的出處。
出自毛澤東的《七絕·改西鄉隆盛詩贈父親》。
《七絕·改西鄉隆盛詩贈父親》是毛澤東於1910年創作的七言絕句,此詩寫於辛亥革命前夜,少年毛澤東目睹國力衰敗、民不聊生的慘況,憂國憂民,壯懷激烈,欲走出家鄉去實現更大的理想。
全文如下:
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譯文:
孩兒立下志向走出家鄉,學習不取得成就發誓不還來。
死後埋葬何必在故鄉的土地,人生到處都是可以埋葬屍骨的青山。
(10)保留創造未來故鄉擴展閱讀:
作者介紹:
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原作詠芝,後改潤芝),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
中國人民的領袖,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詩人,書法家。
1949至1976年,毛澤東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領導人。他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發展、軍事理論的貢獻以及對共產黨的理論貢獻被稱為毛澤東思想。
因毛澤東擔任過的主要職務幾乎全部稱為主席,所以也被人們尊稱為「毛主席」。
毛澤東被視為現代世界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時代》雜志也將他評為20世紀最具影響100人之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七絕·改西鄉隆盛詩贈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