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誰發明了麻醉術
1800年前的三國時期,神醫華佗發明了「麻沸散」,這是人類有明確歷史記載的第一專個麻醉劑。據《屬後漢書》、《三國志》記載,麻沸散用酒服下後,患者便沉醉無知覺,華佗即可破膛開腹,為病人療疾。這真實嗎?現在多種版本的《中國通史》都將其作為信史,英國學者李約瑟寫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也對其確信不疑。然而,許多歷史學者、醫史學者卻對其否定,認為不過是個美麗的傳說。歷史小說《三國演義》藉助華佗的麻沸散演義關公的神勇,便有了刮骨療毒的故事。接著又演義曹操:曹操患頭風病,請華佗治病;華佗勸曹操服麻沸散,然後可剖開腦袋取出病根;曹操疑心華佗要害他,將他逮捕;華佗死於獄中,麻沸散也失傳了。
㈡ 麻醉劑的是怎麼發明的
眾所周知,在絕大多數的現代外科手術中,麻醉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程序。如果沒有麻醉葯的輔助,很少有病人能夠忍受手術帶來的巨大痛苦。所以在發明麻醉葯以前,外科手術往往失敗,因為還沒有等到手術結束,病人就因為無法忍受劇痛而死去。雖然許多國家(如中國、印度、巴比倫、希臘等)在古代即積累了麻醉法的經驗,但是主要是應用植物性麻醉葯(曼陀羅花、鴉片、印度大麻葉等),亦有神經干機械性壓迫、飲酒、放血等使病人喪失神志,甚至棒擊病人頭部造成昏迷的「麻醉」方法,也有手術時在手術部位搽酒精,靠酒精的吸熱作用減緩疼痛感,然而這些方法都不能使人滿意。
在使用麻醉劑之前,慘死在外科醫生刀下的人所經受的痛苦無可名狀。每一例手術都伴隨著令人毛骨悚然的痛苦嘶叫。
由於手術時病人十分痛苦,休克極多,迫使手術向快速方向發展。俄國外科醫生皮羅果夫可三分鍾鋸斷大腿,半分鍾切去乳房。法國名醫讓·多米尼克·拉里24小時為200個病人做完了截肢手術。在這些快刀手中,最出名的是英國醫生羅伯特·李斯頓,他以手術奇快著稱,人稱「李斯頓飛刀」。
李斯頓畢業於愛丁堡大學,曾發明外傷軟膏、止血鉗等醫療用品,其中骨折用的固定木條,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仍在使用。他身高1.88米,天生一副急性子,在當時的醫學界是個很有爭議的人物。在他經手的病例中,有三個特別令人膽寒:他曾在兩分半鍾內切下患者的腿,但由於用力過猛,同時也切下了患者的睾丸;一名頸部潰爛的少年,由於李斯頓的過分自信而導致誤診,當他用刀切開患部時,少年立即噴血不止而死;他還創造了一起歷史上唯一死亡率達300%的手術紀錄:被他以神速切下腿部的患者翌日因感染死去(這在當時相當常見),他的助手則被他失手切斷手指,亦因感染而死去,另一個無辜受害者是在場觀摩手術的一位名醫,被他刺中兩腿間的要害,因恐懼而休克致死。
在這種情況下,人類的一個早期願望必定是對魔幻止痛物的希冀。為達到這一目的,古代的醫生們對某些植物的止痛性能作過廣泛地研究,從實踐經驗中悉心積累了許多知識。
400年之前,可卡因和鴉片就已作為影響心理狀態的葯品而為人所熟知。它們也經常被當做葯物來使用。公元1世紀初,羅馬作家塞爾蘇斯曾建議將莨菪當做鎮靜劑使用。對羅馬人來說,葯力最強的麻醉劑當屬曼陀羅子。其理由還是充分的:曼陀羅子含有顛茄鹼和東莨菪鹼,都是減緩心律的葯物,服用得當還能徹底消除疼痛,減少手術給病人帶來的精神創傷。普林尼於公元75年前後描述過羅馬醫生更具建設性地使用這種葯物的過程。在歐洲中世紀,為古羅馬人所熟知的這些麻醉葯物一直在持續使用。但在攝取途徑方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最常見的攝取途徑是公元9~15世紀無數典籍中提到的「催眠海綿」法。它是把一些葯物,包括鴉片、曼德拉草、莨菪和從芹葉鉤吻中提煉的毒物,混合後浸入海綿之中,隨後將海綿晾乾。在需要麻醉劑時可將海綿浸濕,放在患者的嘴上,讓患者吸入葯味。這些混合葯物肯定會使任何人陷入毫無知覺的狀態,盡管吸入致命的芹葉鉤吻毒物(可以先後抑制神經系統的運動中樞和感覺中樞),會使整個手術極具風險。
但是情況表明,這些處方並不像所說的那樣深受歡迎——因為它們在劑量過高時可能會帶來致命的危險。
除了西方,中國古人很久以前就有關於手術麻醉的傳說和記載。公元2世紀,醫學家華佗發明了「麻沸散」,並已可以使用全身麻醉進行腹腔手術。而歐美使用全身麻醉術是19世紀初的事,比我國推遲了一千六百多年。這是中國麻醉術最重要的一個進步。
華佗對麻醉學的貢獻已得到國際醫葯學界的承認,並不斷有人對麻沸散的成分進行研究。美國的拉瓦爾在其所著的《葯學四千年》一書中指出:「一些阿拉伯權威提及吸入性麻醉術,這可能是從中國人那裡演變出來的。因為,據說中國的希波克拉底——華佗,曾運用這一技術,把一些含有烏頭、曼陀羅及其他草葯的混合物應用於此目的。」其中所說的希波克拉底,是古希臘醫師、西方醫學的奠基者。
可惜的是,「麻沸散」已經失傳了。19世紀以來,手術治療的客觀要求日益增長,對麻醉的要求也更加迫切,同時化學的發展為麻醉的探索和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1799年,英國的化學家戴維最早發現了氧化亞氮有麻醉作用,他在自己吸入氧化亞氮後,發現其炎症部位的疼痛有所緩解,因而他斷定:「氧化亞氮,可以在出血不多的手術中起到麻醉作用。」戴維在給朋友的一封信中,敘述過他吸入氧化亞氮以後的歡樂、快慰的感覺。因此氧化亞氮也稱作「笑氣」。但是這一發現卻沒能及時在臨床上推廣。
1824年,希克曼用二氧化碳、氧化亞氮和氧氣對動物施行了麻醉實驗,並進行了截肢手術。他要求進行人體實驗,但未被應允。直到1893年,化學家斯考芬證實吸入多量笑氣可使人呈醉態,甚至失去知覺,使用麻醉劑的時代才真正開始了。
除了氧化亞氮以外,人們還探索了其他麻醉的方法。1818年,著名科學家法拉第在著作中曾指出「乙醚有致人昏迷的作用,其效應與氧化亞氮很相似」。1842年,美國羅徹斯特的一個叫威廉·克拉克的學化學的學生,給一個需要拔牙的婦女施用了乙醚,使她在拔牙時毫無痛苦。同年3月30日,美國的另一位醫生克勞福德·郎格應用乙醚吸入式麻醉方法,成功地為一個頸背部腫瘤患者進行了切除手術,隨後他繼續用乙醚進行了許多小手術。由於當時郎格居處偏僻,他的成就未能被世人所知。
1844年夏天,美國牙科醫生莫爾頓到波士頓實習,並來到他的校友傑克遜處學習化學知識。後者畢業於哈佛大學醫學院,是位化學家。一次閑談中,莫爾頓談到拔牙時如果能破壞牙神經就好了。傑克遜說,他有些乙醚,這種物質可減輕牙痛,說著隨手給了莫爾頓一些。後來,一位患者找莫爾頓拔牙,並希望不要太痛。於是莫爾頓將蘸有乙醚的手帕遞給患者,讓其吸入,使其漸漸失去知覺,然後在助手的幫助下,將牙拔掉。莫爾頓拔完牙後,問患者有何感覺,病人高興地說:「真是奇跡!一點疼痛感都沒有。」這次成功引起很大轟動。麻醉葯開始得到越來越多的醫生承認和應用。
1846年10月16日,美國馬薩諸塞州總醫院的另一個莫爾頓用乙醚麻醉,從一個病人的脖子上割下一個腫瘤,僅歷時8分鍾,首次證明在進行大手術時,能用乙醚來進行全身麻醉。這次手術成功的消息在美國迅速傳開,而後又傳遍了全世界。各國相繼採用乙醚麻醉進行手術,結束了病人必須強忍劇痛接受手術的時代。中國和俄國都是在莫爾頓成功的次年即開始採用乙醚麻醉的國家。
後來,婦產科大夫辛普森把乙醚用在產科手術中,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後,他發現用氯仿比乙醚的麻醉效果更好,所以氯仿成了第三種重要的麻醉葯。
今天,乙醚和氯仿仍是全身麻醉最常用的麻醉劑。
知識點
可卡因
別名古柯鹼,人類發現的第一種具有局麻作用的天然生物鹼,為長效酯類局麻葯,脂溶性高,穿透力強,對神經組織親和性良好,產生良好的表面麻醉作用。其收縮血管的作用,可能與阻滯神經末梢對去甲腎上腺素的再攝取有關。毒性較大,小劑量時能興奮大腦皮層,產生欣快感,隨著劑量增大,使呼吸、血管運動和嘔吐中樞興奮,嚴重者可發生驚厥;大劑量可引起大腦皮層下行異化作用的抑制,出現中樞性呼吸抑制,並抑制心肌而引起心力衰竭。因其毒性大並易於成癮,近來已被其他局麻葯所取代。
㈢ 麻醉手術是誰發明
在我國,傳說中的麻醉術發明者是華佗,因為他發明了麻沸散。麻沸散傳說是華佗創制的用於外科手術的麻醉葯。《後漢書·華佗傳》載:「若疾發結於內,針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無所覺,因刳(kū,剖開)破腹背,抽割積聚(腫塊)。」
故事要從19世紀初說起。當時,莫頓是一位波士頓小診所的牙醫。在工作中,他發現在沒有麻醉劑的情況下拔牙,對病人來說是一種痛苦的經歷。他曾看見過不止一個病人,還沒等把牙拔完,就憤怒地大踏步離開他的診所,發誓不再登門。因此莫頓立志一定要找到一種無痛拔牙的方法。
之後,他找到了位叫查理傑克森的化學家,此人也懂醫學。有一天,莫頓向老師請教如何使拔牙無疼痛的問題,傑克森建議可試用乙醚,但莫頓實驗失敗了。他並沒有氣餒,繼續用家中的愛犬做實驗:莫頓將蘸了乙醚的海綿捂住犬的口鼻使它吸入,幾秒鍾後,犬軟弱無力了,躺下了,失去了知覺。這時的犬不是昏迷,而真是睡著了。他拿開海綿,用力搖動,犬漸漸睜開眼,並站起來搖擺著走路,不久即恢復了原狀。這是他第一次得到的最滿意的實驗結果。
有一天,來了一個牙痛病人,要求他先催眠再拔牙。莫頓說,他已經找到更好的辦法,於是他用手帕加上乙醚使病人吸入,然後把壞牙拔除。病人蘇醒後,他故意向病人說:「你准備好,現在要拔牙了!」這時病人回答說:「我准備好了」,莫頓笑著說:「我已經給你拔掉了!你看,這是你的牙。」病人這時從座椅上跳起來喊道:「上帝呀,這不可能,我一點也沒有感到痛呀,真了不起,哈利路亞!」這是1839年9月30日發生的一起無痛拔牙成功實例。
隨後莫頓決定找外科醫生商量做大手術,如果成功了,那就是最好的宣傳:1846年10月16日,他們成功將一個吸入乙醚的裝置(把蘸了乙醚的海綿放在瓶里,瓶口有活瓣可開關)應用於一個頸部腫瘤切除術的病人一正是在這個光輝的日子裡莫頓把人類經受手術痛苦的歷史劃分成為兩個時代,這是他的不朽業績。從此,莫頓出名了,乙醚麻醉劑也傳遍各地並逐漸成為全世界各家醫院手術室里不可缺少的葯品。所以,在奠頓的墓誌銘上寫著這樣的話:「在他以前,手術是一種酷刑;從他以後,科學戰勝了疼痛」。
還有一位名叫朗(Crawford Long)的美國鄉村醫生,他早在1842年3月30日就成功為一位手術病人施行了第一例乙醚麻醉。而3月30 日這一天,也被美國政府定為了「美國國家醫師節」。
㈣ 誰發明了麻醉術
中國在東漢時期就已經對麻醉學問有研究。相傳華佗就是第一位採用麻醉技術的醫師。他利用麻沸散來減輕接病人的痛覺,然後為病人進行外科手術。
現代醫學首次運用麻醉技術的記錄,在1842年3月30日的美國喬治亞州傑佛遜市。Crawford Williamson Long醫生在幫他太太接生的過程中,首次採用了麻醉葯。
18世紀中葉,1772年Pristley發現氧化亞氮(笑氣),1884年WELLS用於牙科手術。1818年FAFADAY發現乙醚,1846年鄉村醫生LONG施行乙醚麻醉成功,但當時未為世界所知。同年10月16日,MORTON施行乙醚麻醉當眾示範成功。乙醚麻醉的成功,可視為近代麻醉學的開端。1847年SIMPSON第一次使用氯仿於分娩鎮痛成功。
㈤ 麻醉葯是誰發明的
麻醉葯是華佗發明的。
麻醉劑用葯物或非葯物方法使機體或機體局部暫時可逆性失去知覺及痛覺,多用於手術或某些疾病治療的葯劑。「麻沸散」就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和使用的麻醉劑,由東漢末年和三國年間傑出的醫學家華佗所創造,公元2世紀我國已用「麻沸散」全身麻醉進行剖腹手術。近代最早發明全身麻醉劑的人是19世紀初期的英國化學家戴維。
東漢時期,即公元2世紀,我國古代著名醫學家華佗發明了「麻沸散」。麻沸散入選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早的麻醉劑;華佗入選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早使用麻醉劑進行手術的人。麻沸散創造了中國古代醫學的一個世界之最。
(5)麻醉術發明擴展閱讀:
麻醉葯用於那些在人體的限定范圍內能暫時完全地和可逆地阻斷神經傳導,即在意識未消失的狀況下使人體的某一部分失去感覺,以便於外科手術進行的葯物。普遍應用於口腔科、眼科、婦科和一些外科小手術中,用於暫時解除疼痛。
局部麻醉葯和全身麻醉葯根本區別在於:局部麻醉葯與神經膜上的鈉離子通道上的某些特定部位結合後,通過鈉離子通道的鈉離子減少從而改變神經膜電位,導致神經沖動的傳導被阻斷,最終實現麻醉效果;而全身麻醉劑則是通過影響神經膜的物理性狀,比如膜的流體性質、通透性等起到麻醉的作用。
局部麻醉葯按結構類型可分為對氨基苯甲酸酯類、醯胺類、氨基酮類、氨基醚類、氨基甲酸酯類。
㈥ 麻葯是誰發明出來的
麻醉,據史料記載和後世的考察,世界上第一個發明麻醉用來手術的人,是我國東漢時期的名醫華佗。開始時的麻醉葯品是麻沸散,經過逐漸的演變,才有了現在的各種麻醉的方式,麻醉的發明確實是非常偉大的。
到了19世紀初,隨著工業生產的發展,特別是化學工業的發展,為麻醉葯發明奠定了基礎。英國化學家戴維,一次很偶然的機遇,猜想氧化亞氮有麻醉作用。
後來,威爾士的學生摩頓對老師的失敗進行了總結和研究,又從化學家傑克遜那裡得到啟發,採用乙醚進行麻醉,經過反復試驗,終於在1846年10月獲得成功。
麻葯的發明經過
華佗是我國古代傑出的醫學家。他醫術高明,能妙手回春,被人們譽為「神醫」。
在那時候,華佗就能給病人做手術。但病人常因劇烈的疼痛,拳打腳踢,華佗只好把病人捆起來,可這樣還是不行,病人看見華佗手中的刀,常常嚇得大聲慘叫。看到病人們痛苦的樣子,華佗十分心疼,然而又有什麼辦法呢?
一天,幾個人抬著一個受傷的漢子來求醫。華佗一看,病人的腿摔斷了,人已昏迷。於是立即給他動手術。
因病人傷勢嚴重,華佗來不及像往常那樣捆住病人,就開始了手術。起初,華佗怕病人亂動,叫護送人使勁按住病人的四肢,可沒想到病人毫無掙扎的意思,手術進行得十分順利。
華佗做過不少手術,這種現象還是第一次碰到:這是怎麼回事呢?
華佗細細觀察,聞出漢子一股酒味,頓時恍然大悟:人醉了就會失去知覺,給他動手術,他竟一點兒感覺都沒有,當然也不知疼痛啊!等他醒來知道疼時,手術早做完了,這真是太妙了!如果製造這樣一種葯,手術前讓病人吃下去,病人馬上爛醉如泥,再動手術,不就可以減輕痛苦嗎?
想到這,華佗高興極了,恨不得立刻配出這種葯。後來,他搜集許多種草葯,配成各種葯方,經反復試驗,終於發明了中葯麻醉劑——麻沸散。從此,手術室里再也聽不到哭叫聲了。
華佗發明麻醉葯比西方早1600多年,是世界醫學史上的一大奇跡。
㈦ 世界上最早的麻醉術是誰發明的
據文獻記載,世界上最早的麻醉術就是我國神醫華佗發明的麻沸散。
早在公元2世紀,華佗就應用中葯「麻沸散」作為外科手術時的麻醉劑,進行全身麻醉剖腹手術,使中國醫學在麻醉學和腹腔手術方面遙遙領先於世界其他各國。後來無人繼承,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外科醫生施行手術是在沒有麻醉情況下進行的,病人的痛苦程度可想而知。當時為了能使病人忍受手術的疼痛,一般在手術前先在病人嘴裡塞上一團布,讓病人在難以忍受的痛若中,用咬碎布團來分散或減輕手術時的疼痛。也有的採用放血、壓迫頸部血管,造成腦部缺血昏迷等辦法進行手術。這不僅使病人對手術產生恐懼,還常常在慘痛中死去,就是醫生也感到可怕。疼痛直接阻礙了外科手術的發展。
19世紀初,隨著工業生產的發展,特別是化學工業的發展,為麻醉葯的發明奠定了基礎。英國化學家戴維,有一次走進一間充滿氧化亞氮的房間,他的牙痛突然消失。氧化亞氮這種作用引起了美國牙科醫生威爾士的興趣,猜想氧化亞氮有麻醉作用。經過幾次試驗後,他在波士頓一家醫院里作了有關氧化亞氮麻醉下進行無痛拔牙的表演,可惜因麻醉不足而失敗,威爾士被當作騙子趕出醫院。後來,威爾士的學生摩頓對老師的失敗進行了總結和研究,又從化學家傑克遜那裡得到啟示,採用乙醚進行麻醉,經過反復實驗,終於在1846年10月獲得成功。它的成功為外科手術發展開辟了廣闊前景,推動了現代醫學的發展進步。
㈧ 誰發明了什麼麻醉術
麻沸散
麻沸散是世界最早的麻醉劑,比西方早1600多年。
麻沸散是華佗創制的用於外科手術的麻醉葯。《後漢書·華佗傳》載:「若疾發結於內,針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無所覺,因刳(kū,剖開)破腹背,抽割積聚(腫塊)。」華佗所創麻沸散的處方後來失傳。傳說系由曼陀羅花(也叫鬧羊花、萬桃花、醉心花、狗核桃)1斤、生草烏、香白芷、當歸、川芎各4錢,天南星1錢,共6味葯組成;另一說由羊躑躅3錢、茉莉花根1錢、當歸1兩、菖蒲3分組成。據後人考證,這些都不是華佗的原始處方。
1979年中外出版社出版了一本《華佗神方》,由唐代孫思邈編集,裡面就有人們所渴望而急欲一觀為快的「麻沸散」配方。它的組成是:羊躑躅9克、茉莉花根3克、當歸30克、菖蒲0.9克,水煎服一碗。
編輯本段記載
書中還記載著此方專治腹中病結或患圓形或長形腫塊,各葯不效,必須割破小腹取出,或腦內有病,必須劈開頭腦,取出病邪之物則頭風自去。服此能令人麻醉,不知人事,任人劈破不知痛癢,說明麻醉作用還很強。由此可知華佗當時對於腦外科和普外科及麻醉學方面已達到相當水平。如果再向前推算,曾有一個故事記載了戰國時期神醫扁鵲使用「毒酒」麻醉,給兩個心臟病患者做了心臟對換手術。只可惜「毒酒」由什麼成分組成沒有文字記載,否則我國麻醉劑的發現還要早得多哩!
編輯本段傳說
傳說華佗的兒子沸兒誤食了曼陀羅的果實不幸身亡,華佗萬分悲痛,在曼陀羅的基礎上加了其他的幾味中草葯研製出了世界上最早的麻醉葯,為了紀念他的兒子將這種葯命名為——麻沸散。華佗曾經試圖利用麻沸散給關羽刮骨療毒,遭到了關羽的拒絕,結果他在沒有接受麻醉的情況下進行了手術。後來華佗建議曹操進行開顱手術,也利用麻沸散,曹操不相信華佗,將他處死。麻沸散的配方被獄卒的妻子燒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