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智能機器人是如何發明的
1969年,美國斯坦福研究所製造了一台智能機器人,並給它取名叫「賽克」。賽克「出生」後,科學家就對它進行了試驗。首先是下達指令:把平台上的一個箱子推下去。賽克通過無線電接到指令後,在原地轉了一下,看到了平台,然後向平台走去。
平台四周是直立的板壁,賽克上不去。於是賽克向四周環顧,圍繞著平台轉了20分鍾,終於想出了辦法,它向屋角處的一個斜面檯子走去,走到斜面檯子後面,把斜面檯子向平台推去。
碰上障礙物時,它就繞過去。最後,賽克把斜面檯子靠在平台邊上,然後順著斜面爬上了平台,再把平台上的箱子推了下去,完成了任務。
賽克的智力是從何而來的呢?是計算機中編寫的程序產生的。
當機器人遇到難題時,它就會根據程序上編好的知識,去進行分析判斷,最後找出辦法。
文:機器人是如何駕駛火車的?
火車是在鐵軌上行駛的,如果不用司機駕駛,就要由自動裝置使火車按時啟動,在途中控制行車速度。到站或遇有停車信號時自動減速、自動停下來。
20世紀初,在英國倫敦新維多利亞地下鐵路線上,駕車的是一個機器人。這個機器人的「眼」、「耳」、「手」、「腦」是分別放在各處的,但是它可以和真人司機一樣有開車、停車、加速、減速、開車門、關車門等動作,車開得安全、穩當。
現在,對於高速列車來說,用人來觀察線路上的信號機實現剎車、停車等已無法滿足要求。因為鐵路線路上「閉塞區」是一兩千米,當司機看見信號機再進行制動列車,也需要一兩千米才能使列車停下來。如果列車速度更高,則列車由人駕駛是無法實現安全行車的。
2. 多啦A夢的高科技很多,其中哪些高科技發明現在已經發明出來了
說起哆啦A夢,不得不承認,它已經成為一代人的記憶,我身邊有朋友至今還在用「藍胖子」的頭像。這個來自未來的機器人,身上帶著不少「黑科技」,而其中有好些已經被發明出來了,甚至更高級。第一個就是哆啦A夢提到過的擦洗地板機器人啦。如今,被發明出來的掃地機器人越來越被人們所熟悉。它的功能已經不僅僅限於動漫里的清掃地板、噴水,它還可以記憶室內布局,計算最佳路線,自動充電等,不斷朝著智能化和人性化發展。
略懂看到這個題目,就不能不由衷的佩服《哆啦A夢》的作者日本漫畫家藤本弘和安孫子素雄,真是腦洞無比之大,很多東西放在上個世紀都是不敢想像的,他們在漫畫中想到的一些東西居然到現在真的實現了。
3. 機器人的發明講了什麼
年1月7日,美國空軍進行空中補給燃料的訓練。只見一架大型轟炸機和一架加油機,如箭離弦,直插雲霄。
不料,兩架飛機在空中開始相互靠攏時,因沒有控制好速度,相互擦了一下,引起兩機起火。飛行員只好棄機跳傘,隨後飛機墜落。轟炸機上裝載的4顆氫彈,除3顆掉在陸地上,被安全收回外,還有一顆則落到地中海里。
一顆隨時可能」發脾氣「的氫彈在海底,自然引起地中海沿岸各國的抗議。美國總統為此傷透了腦筋,只好命令海軍和空軍聯合打撈氫彈。
經過嚴密搜尋,那顆氫彈找到了:它躺在765米深的海底。顯然,任何人都無法下去打撈,因為如此深處的水壓力是誰也無法承受的。
此時,有人提議請一個名叫」科沃「的機器出馬。」科沃「是剛問世不久的機器人。它其貌不揚,身體像一個長方形的箱子,胸前有一隻大鋼爪。不過,它干起活來,毫不含糊。它的爪子可以一下子抓起幾噸重的東西。它聚集著當時人類最先進的成果:它的腦袋是電子計算機,眼睛是攝像機,耳朵是聲波探測器,腳是身體的螺旋槳。
果然,」科沃「不負眾望,穩穩當當地將氫彈抓上來。
機器人的」能幹「由此可見一斑。
年,美國工程師喬治設想研製一種可用於工業生產的機器人。
這種機器人能代替人,從事簡單、單調的」重復性作業「。喬治將他的設想寫成書面報告,向政府提出申請。
不久,喬治的申請被批准了。於是,喬治立即組建了機器人研製小組,並購買了必要的工具和材料。為了加工一個零部件、解決一個技術難點,喬治和他的同事不知度過了多少不眠之夜……春去秋來,7年過去了。喬治和他的同事在經歷一次次的失敗之後,在1961年成功地研製出了兩個機器人——」萬能生產者「和」靈活搬運工「。它們的外形雖有所差別,但都只有一隻機械手。這只」手「格外靈活,手腕可以擺動、轉動,手臂可以伸長、縮短,而且手勁還特別大。它們工作效率高,得到人們的稱贊。
此後,隨著科技水平,特別是電子計算機研製水平和機械工業水平的提高,機器人越發聰明能幹。
年代,科學家已經研製出像」科沃「一樣的機器人。它們具有視覺、聽覺、觸覺,並有一定的記憶和識別能力。在人的控制下,能從事較復雜的工作。
進入70年代後,科學家又推出了」會動腦筋「的機器人(智能機器人)。它們裝有精密的電子計算機,不僅具有各種感覺,而且還具有分析、判斷、推理、計算和學習等功能,在一些不利於人們健康的生產領域以及水下、空中、高壓、高溫等危險環境的作業中大顯身手。它們還能下棋、繪畫、寫字……
4. 中國歷史上的那些黑科技,為何說蘭陵王發明第一個疑似「機器人」
中國的歷史上有很多的黑科技,而蘭陵王發明了世界歷史上第一個疑似「機器人」的東西,因為蘭陵王喜歡喝酒,所以他就製作了一個可以手捧酒杯的小人,只要他想勸人喝酒,他就讓這個小人拿著酒杯到這個人的面前鞠躬施禮,這樣這個人也就不得不喝酒了,不得不說這個方法還真的挺好用的。
總體來說蘭陵王就是一個有勇有謀,而且顏值又高的人,簡直就是男神一樣的存在,我想應該會有很多女性把他當作是理想中的結婚對象。
5. 我發明的機器人
不是打消你的積極性,這樣的全能的機器人造出來,小孩的自主性要提高,否則用不版了你的權機器人
小孩累了還得坐在機器人腿上??????
。。小孩的自主性提高了,還要你的機器人干什麼。。
應該所有的機器人是對應專項的服務或者工作,照顧小孩和幫大人做家務這兩種或者多種合一的機器人實在是可行性不高。。
6. 第一台機器人是誰發明的
機器人的歷史並不算長,1959年美國英格伯格和德沃爾(Devol)製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工業機器人,機器人的歷史才真正開始。 英格伯格在大學攻讀伺服理論,這是一種研究運動機構如何才能更好地跟蹤控制信號的理論。德沃爾曾於1946年發明了一種系統,可以「重演」所記錄的機器的運動。1954年,德沃爾又獲得可編程機械手專利,這種機械手臂按程序進行工作,可以根據不同的工作需要編制不同的程序,因此具有通用性和靈活性,英格伯格和德沃爾都在研究機器人,認為汽車工業最適於用機器人幹活,因為是用重型機器進行工作,生產過程較為固定。 1959年,英格伯格和德沃爾聯手製造出第一台工業機器人。由英格伯格負責設計機器人的「手」、「腳」、「身體」,即機器人的機械部分和完成操作部分;由德沃爾設計機器人的「頭腦」、「神經系統」、「肌肉系統」,即機器人的控制裝置和驅動裝置。它成為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實用工業機器人。 這種機器人外形有點像坦克炮塔,基座上有一個大機械臂,大臂可繞軸在基座上轉動,大臂上又伸出一個小機械臂,它相對大臂可以伸出或縮回。小臂頂有一個腕子,可繞小臂轉動,進行俯仰和側搖。腕子前頭是手,即操作器。這個機器人的功能和人手臂功能相似。 它成為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實用工業機器人。此後英格伯格和德沃爾成立了「Unimation」公司,興辦了世界上第一家機器人製造工廠。第一批工業機器人被稱為「尤尼梅特(UNIMATE)」,意思是「萬能自動」。 他們因此被稱為機器人之父。1962年美國機械與鑄造公司也製造出工業機器人,稱為「沃爾薩特蘭(VERSTRAN)」,意思是「萬能搬動」。
7. 根據什麼發明了機器人
當然是人啊,因為機器做出的模型人
8. 機器人是如何發明的
自從世界進入技術時代以來,人們就開始了對自動化技術的探索,幻想能夠製造出一種自動化的智能工具來代替人的部分體力和腦力勞動,去做一些靠人的自身能力很難做到的事。於是一個用電器元件或電子儀器控制的,能夠模擬人的四肢動作和部分感覺(甚至具有思維能力)的機械裝置便在人們的頭腦中誕生了,這就是機器人。
這個長期以來的願望直到20世紀60年代後期才被實現。1966年,一個具有極簡單智能的機器人雛形問世了。這是一種只能聽從固定和變換工作程序的指令,並能進行簡單機械動作的裝置,被稱為第一代機器人。當時,一架載有氫彈的美國飛機在地中海上空不幸遇難,一枚氫彈墜入海中。為了避免彈體核燃料因破損滲漏產生輻射對打撈人員造成傷害,一個裝有電視眼和機械手的簡易裝置被製造出來。利用它,科學家們毫不費力就將氫彈安全地打撈了上來。同年,美國某家醫院安裝醫療裝備放射線源時,有半支香煙頭大小的放射性鑽C60掉了出來,結果也是用這種簡單的機械人拾起,並放入鉛盒內的。
從此,機器人引起了各國科學家們的廣泛注意和研究。僅在1967年,美國就有75台機器人用於生產。這一年,蘇聯的人造月球衛星就是指派機器人挖取月球岩石和土壤試樣的。
第二代機器人已經具有視覺和觸覺功能,能在「理解」周圍環境的情況下進行工作,是在20世紀60年代末小型電子計算機廣泛推廣使用和價格降低的條件下出現的。它由電子計算機控制、存貯和處理周圍環境反饋的信息,進行判斷,然後按既定的要求進行操作。製造第二代機器人的設想早在1958年就在美國被提出來。1961年底,科學家研製出的用電子數字計算機控制的機械手模型,在近10年後才得到推廣使用。1970年,丹麥人索倫森製成一個可以操縱挖掘機的電子液壓控制式機器人;美國同時也研製出模仿人的肩、肘、腕和手指動作的機器人,可以用幾種速度連續行走。以後世界上又陸續出現了有觸覺和重量感的機器人。
第三代機器人是具有人的簡單智力和學習功能的機器人。它能滿足兩種基本要求:一種是具有較大的自由度和靈活性,能在復雜條件下完成多種處理物品的形狀和相對位置的任務;另一種是具有識別環境及其變化,並作出正確判斷和進行工作的能力,具有進行聯系「思考」和學習的能力。
20世紀70年代初,日本科學家研製成功具備「手—眼」裝置和帶觸覺手的智能型機器人。它有兩隻眼,一隻眼用於看圖紙,另一隻眼協助機械手進行裝配,依靠兩隻眼的協調配合,完成對圖紙設計的實際裝配工作。1973年7月,日本早稻田大學研製成一種有腿的機器人。它具有人造耳,可根據人們的口頭指令作出反應。它還具有識別物品的人造眼和有觸覺的人造手,以及可作出簡單回答的人造口。這項研製標志著機器人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1974年,美國航空航天局和加省理工學院又研製成具有電視攝像機和激光器功能的人造眼和編入幾千個指令的電腦,用於對月球表面進行科學考察。
到1978年,智能機器人已發展成具備某些視覺、觸覺和溫度感應功能,能講簡單的語言和識別圖紙與圖像,並能對指令作出反應和執行操作。不同類型和用途的機器人已大量應用於生產線上,在陸上、水下和月球表面等人難以或不可能進行工作的地方,機器人都可以大顯身手。
目前,全球科技工作者對機器人的研製正向著進一步模擬人的部分智能和感覺的方向迅速發展。2000年底日本幾家公司還研製成功了能與人一樣行走和打乒乓球的機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