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閏年和平年是誰發明的
一開始,人類試圖將自然的時間表與我們的日歷相匹配的做法就有缺陷。有些古代日歷,如5000年前蘇美爾人發明的歷法,簡單的將一年分為12個月,每個月30天。因此,蘇美爾人的一年為360天,比地球繞太陽旋轉一周的時間短了近一周。
然而,在一年之中添加幾天的做法至少跟360天的紀年歷法一樣古老。
「埃及人採用蘇美爾人的歷法時發現了這個問題,不過他們沒有在日歷中添加額外的天數。他們只在每年的年底加入了5天的節日和聚會時間。」Lowe說道。
更早期的埃及人(大約公元前3100年)以及中國、羅馬等國家曾經使用過陰歷紀年。
不過,陰歷每個月平均29.5天,一年只有354天。因此,由於存在11天的差別,使用陰歷的國家很快就發現無法與實際季節保持同步。
為了修正這一歷法,羅馬人試圖在該歷法中不定期的添加天數或月份,不過這些修補措施更突顯革新的需要。
「混亂之年」
到尤利烏斯•凱撒與克利歐佩特拉享受著浪漫關系的時候,羅馬的日歷與季節已經相差了3個月。不過,埃及的歷法一年是365天,自公元前3世紀起他們就開始使用閏年系統對日歷進行矯正。
尤利烏斯下令一次性加入334天的「混亂之年」矯正長期以來造成的紀年誤差(公元前46年)。後來他又規定每年為365.25天,每四年加入一天閏日。
不過即使這種方法也有缺陷,因為每年增加0.25天比太陽年小數點部分的0.242天略長。這就導致日歷年度比太陽年長11分鍾,每128年會相差一天。
「事實證明,如果每4年增加1天稍微有點多,」普吉特灣大學的物理學家、《天文學歷史雜志》的編輯James Evans說道。
在尤利烏斯•凱撒公元前46年引入「混亂之年」和公元前16世紀之間,這一微小的差異已經導致一些重要的日子出現較大誤差,如基督教節日差了10天。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認為這種局面不能維持下去,因此1582年他推出了格列高利歷(公歷)。
「格列高利改革了歷法,並將1582年的10月減少了10天。接著他們更改了閏日規則來矯正這一問題。」Evans說道。
如今,能被100除盡的整百數年份不一定是閏年,如1900年。除非還能被400除盡,如2000年才算是閏年。現在在世的人沒人能記住上一個減少的閏日是哪一天,不過每400年減少3天閏日的做法可使日歷與實際保持一致。
❷ 中國的「二十四節氣」是誰發明的閏年又是誰研究出來的
中國的「二十四節氣」是誰發明的?閏年又是誰研究出來的?我們知道,二十四節氣和閏年都是我國古代歷法的一部分,也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的農歷,整個發明過程比較復雜,應該是眾多古人智慧的結晶,但是被精細化整理出來的人應該是顓頊和祖沖之,中國人至今還保留著跟著節氣生活的習慣,尤其是農耕更是如此,什麼節氣種什麼,吃什麼、穿什麼也都有明確的講法。
如果單論二十四節氣來歷,我們敢於肯定的是始於春秋,確立於秦漢,不應是只有一個人的發明,是集體的經驗智慧完善後總結而得。閏年比較精確算準之功歸功於祖沖之是對的。而二十四節氣是逐步完善的,先測定二分二至,再到四立再及其他。最先是利用土圭測日影法確定。
如今河南嵩山腳大還保留有最古老的「周公測量台」,就是最好佐證,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去實地考察。
❸ 閏月是誰發明的又是怎麼來的
http://qna.xuevb.net/Class31/Article1572034 你好! 閏月指的是陰歷中的一種現象,陰歷是按照月亮的圓缺即朔望月安排大月和小月,一個朔望月的長度是29.5306日,是月相盈虧的周期,陰歷規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這樣一年12個月共354天,陰歷的月份沒有季節意義,這樣一年就與陽歷的一年相差11天,只需經過17年,陰陽歷日期就同季節發生倒置,譬如,某年新年是在瑞雪紛飛中度過,17年後,便要搖扇過新年了。使用這樣的歷法,自然是無法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的,所以我國的陰歷自秦漢以來,一直和24節氣並行,用24節氣來指導農業生產。 二十四節氣又可分為「節氣」和「中氣」二組:古人把從小寒起每隔黃經300為一節氣;從冬至起每隔黃經300為一中氣,一年有12個節氣,12個中氣。12節氣把一年分為12個節月,每個節月各有一個節氣和一個中氣。節氣是節月的起點;中氣是節日的中點。我國傳統歷法對於日序和月序以及大月、小月、平年和閏年,不象一般歷法那樣採用長期安排的方法,而是強調逐年逐月的推算,國家設有專門的機構從事歷法的推算。 (一)以月相定日序。它逐一推算日月合朔的日期和時刻,每月的初一就是合朔的日期;根據先後二次合朔包含的日數,確定前月的大小。如果從這一合朔到下一次合朔的間隔是30天,那麼當月便是大月;如果只隔29天,便為小月。 (二)以中氣定月序。首先,以歷月中有無中氣區分歷月和閏月,我們知道一個回歸年有12個中氣,但卻包含365.2422÷29.5306=2.3682個朔望月,經過幾番歷月輪轉之後,必有一個歷月沒有中氣。《漢書·律歷表》載:「朔不不得中,謂之閏月」。這個沒有中氣的月份便是閏月。它前一歷日為幾月即為閏幾月。例如,1984年的那次閏月出現在舊歷十月之後,因而叫它「閏十月」。閏月是推算出來的,在一年的月序中不固定,除農歷十一月、十二月、正月外,閏幾月都可能,十九年七閏。 綜上所述,閏年是陽歷中的一種現象,固定在二月,比平年加一天,29天;閏月是陰歷中的一個現象,閏一個月,那一年陰歷有13個月,那一年叫閏月年。閏月年384大。 提問者對答案的評價: 4年一個潤年,在農歷里就是閏月 因為陰歷和陽歷每個月的長短不一樣 只有通過閏月來調整 要不然陰歷和陽歷該差好幾年了 閏,本義就是余數。指歷法紀年和地球環繞太陽一周運行時間的差數,多餘出來的叫「閏」。 閏年,凡陽歷中有閏日(二月為二十九日)的年,或陰歷中有閏月(一年有十三個月)的年;閏余(歲余置閏。陰歷每年與回歸年相比所差的時日) 閏日,陽歷的平年只有365日,與回歸年比較,每年相差5時48分46秒,所以每四年積成1日,加於2月成29日,這一天稱為閏日,這一年稱為閏年 閏月,陰歷以月球繞地球定歷法,每年和回歸年的 365 日5 時 48 分 46 秒相差約 10 日 21 時,積以置閏,所以每三年要閏一個月,每五年閏兩個月,每十九年閏七個月。這樣每逢閏年所加的一個月,稱為閏月。閏月加在某月之後。就叫閏某月 閏月、閏年 為了調整歷法年的平均長度,使其與回歸年的長度相符合,有時就需要調整個別月份的長度或增加一年中的月數。這個被調整的月份或增加的月份就被稱為「閏月」。 閏月這種制歷方法最早是我國發明使用的,大約開始於公元前500多年,比古希臘要早160多年。我國歷法採用十九年七閏月的方法,在不同的時期和國別是不同的。 在中國傳統的陰陽歷中以朔月的長度29.5306日為1個月的平均值,全年12個月,同回歸年的長度365.2422日相差約10日21時,需要置閏,使陰陽歷各個月份和天象物候保持對應的關系。我國古六歷中用3年閏1個月,5年閏2個月,19年閏7個月的閏月法,每逢閏年所加的月便稱為「閏月」。閏月放在一年的年終,例如,秦代和西漢初期使用的《顓項歷》,以十月為歲首,把九月做為年終,閏月就放在九月之後,而稱為「後九月」。到了西漢初制定太初歷時,把閏月分插在一年的各月,並規定以沒有中氣的那幾個月作為閏月,月序仍用上個月的月序,只要稱其為「閏某月」。這一置閏規則在採用平氣的歷法中最合理的。到清代的時憲歷時,則改用定氣注歷,如繼續單純以沒有中心置閏的規則,有可能一年要置兩個閏月。因此,又補充規定:以兩次冬至之間包含有13個月的定為閏年,閏年的第一個沒有中氣的月定為閏月。這一規則一直沿用至今。閏年中以閏四、五、六月最多,閏九、十月最少,閏十一月、十二月和正月則不會出現,至少在幾千年內是這樣的。 在公歷中,閏月不是在一年中增加一個月,而是在某一個月增加一天,以保證歷法年與回歸年相一致。例如《儒略歷》和現行《公歷》一般年份都是365天。通常每過四年(現行公歷有時相隔八年)就把二月份增加一天,這一年就是366天。這年的二月就是閏月,而這一年也叫閏年。
❹ 誰發明的年月日
際上使用的歷法有幾十種,其中最主要的有公歷、回歷和佛歷,即所謂三大歷法。
公歷原是基督教的教歷,基督教徒以基督誕生那年起算記年,基督誕生前的年代稱公元前,誕生後的年代稱公元。如今,公歷已成為國際上普遍使用的歷法。
回歷是從伊斯蘭教祖穆罕默德避難入麥地那一天算起的。回歷的元年元月元日是公元622年7月16日。回歷以月亮盈虧計算,一年為三百五十四天,與公歷相差十一天。回歷又分太陰和太陽年法兩種。
佛歷是泰國、斯里蘭卡、寮國、柬埔寨和緬甸等國,以及印度的部分地區通用的歷法。佛歷是從佛祖釋迎牟尼逝世那年,即公元前543年算起。
陽歷、陰歷、陰陽歷
不管是哪種歷法,無非是對年月日的安排。這些安排主要依據天體的運動。
日,是最容易識別的時間單位,地球自轉一周就是一日,年和月都是以日為基礎的。
月亮圓缺變化無疑是一個很好的時間單位,月亮圓缺變化一周是二十九天半多一點,農歷的大月三十,小月二十九天,就是取的它的平均數。
地球繞太陽運動是一個更長一些的時間單位,以此為基礎的一年長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時多。陽歷取其整數,平年三百六十五天,四年一閏,把四個五小時多加在一起,這一年就是三百六十六天。
如果某種歷法只考慮月亮的圓缺,以十二個月為一年,那麼,這種歷法一年就只有三百五十四天左右。時間長了之後,它就與陽歷相差得越來越多,這種歷法被稱為純陰歷。在純陰歷里,經過若干年之後,就會出現六月飛雪,十二月酷熱的現象。
我國在春秋時代就創造了「十九年七閏法」,其方法就是在純陰歷的基礎上,每十九年裡面七年算是閏年,閏年多加出一個月來,為十三個月,如癸亥年只有十二個月,三百五十四天,而甲子年規定閏十月,一年有十三個月,三百八十四天。這樣安排和調節的結果,歷法既反映了月亮的圓缺,也與隨陽歷而來的氣候冷熱變化相適應了。這樣的歷法實際上已經是陰陽合歷,簡稱陰陽歷。我們現在使用的農歷就是這樣的陰陽歷,有的人把農歷叫做陰歷,就叫錯了。
公元、世紀、年代
「公元」產生於基督教盛行的6世紀。公元525年,一個名叫狄奧尼西的僧侶,主張以耶酥誕生做為紀元,耶酥誕
生前為「公元前」。公元532年,這種紀年法便在教會中使用。到1582年,羅馬教皇制定格里高利歷時,繼續採用這種紀年法,由於它精確度很高,而為國際通用,故稱「公歷」。由此,耶穌誕生的年份,便稱為公元元年。所謂「公元」,就是「公歷紀年」。公元元年相當於我國西漢末期平帝的元始元年。我國採用公歷是辛亥革命以後的1912年,但與當時的中華民族紀元的紀年法並行,新中國成立後,才完全採用公元紀元。
「世紀」來自拉丁文,意思是一百年。一百年叫一個世紀,從公元一年算起,每經一百年就算是一個世紀。
「年代」是在每一世紀中,以十年為一階段,如「50年代」、「80年代」等等。一般一個世紀的最初十年不用年代來稱呼,而叫做「最初十年」。
❺ 農歷二十四節氣,是誰發明的呢閏年又是怎麼來的呢
再回首——《呂氏春秋》記錄了十個節氣的名稱,《淮南子》完整記載了廿四節氣,《太初歷》首次在國家歷法中收錄了廿四節氣。接著,《魏書·律歷志》記載:「肅宗以歷就,大赦改元,因名《正光歷》,班於天下。」北魏《正光歷》之廿四節氣以冬至開頭、大雪為終;又「因冬至虎始交後,五日一候」,遂正式入列七十二候。至此,作為歷法里的廿四節氣並七十二候,臻於完備。
劉安和落下閎整理創制的廿四節氣固然有其所在地域的經驗,但他們並非源頭。「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包括周朝和漢朝、西晉與北魏,都活躍在黃河流域,從來文獻豐富,皆屬皇家;劉安奉命整理文藝,獲得宮室藏史及文獻資料,有其正當理由。因此,《淮南子》完整記載廿四節氣,是學術交流和運用宮室文獻的結果。這一點,從七十二候草木蟲魚之動靜反映的是黃河流域豫陝地界的表現,便可證明。落下閎雖然參與了《太初歷》的創制,但由於歸總人是鄧平,七十二候自然也就不顯著對應川北地界。
這就必須要說到周公姬旦和河南登封的古觀星台了。今年6月21日夏至恰逢日食,世界文化遺產「天地之中」所在地登封市,當地人在「廿四節氣核心傳習地」——周公測景台祭周公。中原地區一直將此地視為廿四節氣的起源地。周公的天文探索和發明創造,直接演化為秦、漢的遺產,而月令七十二候,至今仍對應太行中條和伏牛秦嶺之間,大河兩岸的風土物候。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今人好奇廿四節氣反映出的天地律動,立足一小塊地方再次實驗,以驗證古人和前人的經驗,這看似簡單,卻又不簡單。
項麗敏就是這樣一個人,她用文字和影像記錄的節氣物候,頗具皖南特色,與經典的廿四節氣有同有異。比如皖南同樣稱立春為「打春」,但與北方的「春雨貴如油」不同,皖南雨多,她在《山中歲時》里說:
進入雨水節氣,季候隨之啟動了降雨模式。
「百年難遇水澆春」,這是民間的說法。這個說法頗為生動,尤其「水澆春」三個字,讓人覺得空中有一隻提著水龍頭的巨手,看見大地草木萌動,鳥雀出巢,就吱扭一聲旋動開關,澆灑起來,好比一個殷勤的花農,提著灑水壺,一遍一遍澆灌他的園子。
還有深冬,與黃河兩岸說「十冬臘月」不同,皖南人曰「臘月黃天」。大寒節氣時,項麗敏站在黃山的山腳下望雪:「比如這場雪,在城裡只剩下薄薄的一層,無法造景,到山裡就是另一個世界——從進入山門開始,便如同進入古代,進入唐、宋,或更古老的時空。」
❻ 古人是怎樣發明的平年閏年的
這個叫發明發現都不合適,應該說是古人採取了合適的紀年方法。古人校準紀年是甲子天象,平常以月圓一次為一月,十二個月為一年,但發現這么紀年再到甲子天象時,有較大誤差,於是就把這個誤差分配在年數里以修正時令。
❼ 閏年是誰創造的
為了協調回歸年與農歷年的矛盾,我們的祖先在天文觀測的基礎上,找出了「 閏月 」的辦法,保證農歷年的正月到三月為春季,四月到六月為夏季,七月到九月為秋季,十月到十二月為冬季,也同時保證了農歷歲首在冬末春初(以上均指農歷季節)。 史料相關記載 《書·堯典》:「以閏月定四時,成歲。」 孔傳:「一歲有餘十二日,未盈三歲足得一月,則置閏焉。」 《左傳·文公六年》:「閏月不告朔,非禮也。閏以正時,時以作事,事以厚生,生民之道,於是乎在矣。不告閏朔,棄時政也,何以為民?」 緣故 閏月是每逢閏年所加的一個月。陰陽歷以朔望月的長度(29.5306日)為一個月的平均值,全年12月,同回歸年(365.2422日)相差約10日21時,故順置閏,三年閏一個月,五年閏二個月,十九年閏七個月。閏月加在某月之後叫「閏某月」,如剛剛過去的2009年農歷閏月為己丑年閏五月(2009年6月23日——2009年7月21日)、即將來臨的農歷閏月為2012年的壬辰年閏四月(2012年5月21日——2012年6月19日)等。 農歷為什麼會有 閏月 ?農歷置閏月是為了協調回歸年與農歷年的矛盾! 回歸年與農歷年有什麼矛盾呢?先記住:回歸年的總長度為365.2422日,朔望月的長度為29.5306日。 十二個朔望月構成農歷年,長度為29.5306×12=354.3672日,比回歸年少10.88天(即將近11天),每個月少0.91天(近1天)。 依此,如農歷年某年春節為大雪紛飛的冬天,第二年的春節就會在季節上提前11天,第16個農歷年就會出現在赤日炎炎的夏天! 如按十三個朔望月構成農歷年,長度為29.5306×13=383.8978日,比回歸年又多出18天多。 如果按上述規定製定歷法,就會出現天時與歷法不合、時序錯亂顛倒的怪現象。這就是矛盾。 為了克服這一缺點,我們的祖先在天文觀測的基礎上,找出了「 閏月 」的辦法,保證農歷年的正月到三月為春季,四月到六月為夏季,七月到九月為秋季,十月到十二月為冬季,也同時保證了農歷歲首在冬末春初(以上均指農歷季節)。 閏月置閏法 農歷年中月以朔望月長度29.5306日為基礎,所以大月為30日,小月為29日。為保證每月的頭一天(初一)必須是朔日,就使得大小月的安排不固定,而需要通過嚴格的觀測和計算來確定。因此,農歷中連續兩個月是大月或是小月的事是常有的,甚至還出現過如1990年三、四月是小月,九、十、十一、十二連續四個月是大月的罕見特例。 那麼多長時間加一個閏月呢?最好的辦法就是求出回歸年日數與朔望月的日數的最小公倍數:我們希望m個回歸年的天數與n個朔望月的天數相等,也就是應有等式: m×365.2422=n×29.5306 在這個等式中我們不能直接求出m和n,但可以求出它們的比例: 這個比例的近似值分別為: 3/37、5/62、8/99、11/136、14/173、19/235、27/334、...... 在這些分式中,分子表示回歸年的數目,分母表示朔望月的數目。例如第六個分數式19/235=19/(19×12+7)表示19個回歸年中必須加7個閏月。 19個回歸年中加7個閏月的結果比較: 19個回歸年=19×365.2422=6939.6018(天) 一個朔望月有29.5306天,235個朔望月=235×29.5306=6939.6910(天) 19個回歸年中加7個閏月後,矛盾消除得只差:6939.6910-6939.6018=0.0892(天)——即2小時9分多,這已經是夠精確的了。 所以,農歷就採用了19年加7個閏月的辦法,即「十九年七閏法」,把回歸年與農歷年很好地協調起來,使農歷的元旦(春節)總保持在冬末春初。古人把235個朔望月稱之為「閏周」。 農歷置閏的方法可以使農歷年的平均長度接近回歸年,而農歷中的月又有鮮明的月相特徵,保持了公歷和陰歷兩全其美的特點。 現在置閏的方法是兩個冬至之間,如僅有12個月則不置閏,若有13個月即置閏。置閏的月從「冬至」開始,當出現第一個沒有「中氣」的月份,這個月就是閏月,其名稱是在前個月的前面加一個「閏」字。 農歷閏哪個月?決定於一年中的二十四個節氣。 我國農歷將二十四個節氣分為十二個節氣和十二個中氣。 農歷以月亮為周期(陰歷),十二個月歷總共約有354天;再配合年歷(陽歷),年歷則是根據地球公轉所形成的四季變化而得的周期所編制。而月歷較年歷短,兩者相差了11天,因此,便要每19年加多7個閏月來填補誤差。而決定那一個月做閏月,則依24節氣而定,農歷月份通常包含一個節氣和一個中氣,如驚蟄/春分等等,若某農歷月份只有節氣而沒有中氣,歷法便會把該月作為上個月的閏月。以2006年為例,農歷七月之後正好有一個只有節氣而沒有中氣的月份,因此便置閏七月來調整誤差。 二十四節氣在農歷中的日期是逐月推遲的,於是有的農歷月份,中氣落在月末,下個月就沒有中氣。 一般每過兩年多就有一個沒有中氣的月,這正好和需要加閏月的年頭相符。所以農歷就規定把沒有中氣的那個月作為閏月。 例如2001年5月21日,農歷四月二十九日,是中氣小滿,再隔一個月後,6月21日農歷五月初一才是下一個中氣夏至,而當中這一個月(2001年5月23日——2001年6月20日)沒有中氣,就定為閏月。因為它跟在四月後面,所以叫閏四月。
❽ 有誰知道閏年是怎樣被人類發現的
現時的公歷以回歸年為「年」的計算基礎,而一個回歸年大約等於365.24220日。因為在平年公歷只計算365日,結果四年後便會累積0.24220×4=0.9688日,大約等於一日,所以便逢四年增加一日閏日以抵銷這0.9688日。
計算閏年的方法:
公歷紀年法中,能被4整除的大多是閏年,除了那些能被100整除而不能被400整除的年份以外,如1900年是平年。
西方農歷的「閏年」:
陽歷中有閏日的年份叫閏年,相反就是平年,平年為365天,閏年為366天。在公歷(格里歷)紀年中,平年的二月為28天,閏年的二月為29天。閏年平月2月29日為閏日。
中國農歷的「閏年」:
中國舊歷農歷紀年中,有閏月的一年稱為閏年。一般年份為12個月,354或355天,閏年則為13個月,383或384天。
參考資料:維基網路
==
關於公歷閏年是這樣規定的: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叫做一回歸年,一回歸年長365日5時48分46秒。因此,公歷規定有平年和閏年,平年一年有365日,比回歸年短0.2422日,四年共短0.9688日,故每四年增加一日,這一年有366日,就是閏年。但四年增加一日比四個回歸年又多0.0312日,400年後將多3.12日,故在400年中少設3個閏年,也就是在400年中只設97個閏年,這樣公歷年的平均長度與回歸年就相近似了。由此規定:年份是整百數的必須是400的倍數才是閏年,例如1900年、2100年就不是閏年。
參考資料:小學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