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剩餘價值是在必要勞動時間里創造出來的
剩餘價值是在必要勞動時間里創造出來的。 (×)
剩餘價值是雇傭工人所創回造的並被資本家無答償佔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那部分價值,它是雇傭工人剩餘勞動的凝結,體現了資本家和雇傭工人之間剝削和被剝削的關系。
恩格斯指出:「資本家所僱傭的每一工人都在做兩種勞動。他的工作時間一部分用來償還資本家所預付給他的工資,這一部分勞動,馬克思稱為必要勞動。但在此之後,他必須繼續工作,而在這段時間內,他為資本家生產剩餘價值。」
2. 政治經濟學計算題計算必要勞動時間
因為工人在必要勞動時間內只是創造符合自己工資的那部分價值V(注意:不變資本也在此時間內由工人轉移到新產品中去,但C只是被轉移了,而V被創造了出來),工人在剩餘勞動時間內創造的則是剩餘價值M。又因為價值量和勞動時間成比例,所以有:
必要勞動時間:剩餘勞動時間=V:M=1:4
必要勞動時間=總勞動時間*(1/5)=2(小時)
剩餘勞動時間=總勞動時間*(4/5)=8(小時)
不變資本(C)即消耗的生產資料為40元
可變資本(V)即支付給工人的工資為2元
剩餘價值(M)即總產值-(C+V)=8元
剩餘價值率:剩餘價值和可變資本的比值,即m/v=4
(2)必要勞動時間創造價值擴展閱讀:
(1)工人的全部勞動時間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叫"必要勞動時間",用來再生產工人的勞動力價值,另一部分叫"剩餘勞動時間",用來創造新的價值;
(2)工人在剩餘勞動時間所創造的新價值,就叫剩餘價值;
(3)剩餘價值本來是工人勞動的產物,應歸工人所有,但是卻被資本家憑借對企業的所有權無償獨占,這就是資本家剝削工人發財致富的秘密;
(4)資本家為了加強對工人的剝削,賺取更多的剩餘價值,所採取的基本途徑有兩條,
一是強迫工人延長勞動時間,或強迫工人提高勞動強度,絕對地增加剩餘勞動時間,這種方法叫"絕對剩餘價值";
二是通過技術進步,縮短必要勞動時間,即縮短工人再生產勞動力價值的時間,相對延長剩餘勞動時間,這種方法叫"相對剩餘價值";
3. 勞動力作為一種特殊商品其價值的構成為什麼不包括勞動者在必要勞動時間內創造的價值呢
那是勞動力創造出來的價值,不是他自身的價值啊。他自身的價值是能讓他產生價值的因素的價值(其他因素創造的),自然包括他能活著的因素(維持生存必須的生活資料)、能讓他掌握具體勞動的因素(培訓)、能繼續產生勞動力的因素
4. 為什麼說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價值量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越長,耗費的勞動力就越多,價值量也就越大,所以說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商品價值量的決定因素。
(個人理解 )
5. 工人的必要勞動時間是轉移勞動價值還是創造勞動價值
創造勞動價值。
6. 勞動力價值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關系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對價值量的決定,還存在著一個有效勞動與無效勞動的問題。只有有效勞動才能轉化為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形成商品的價值;而無效勞動,不論是否符合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都不能形成價值。相應地,高效勞動可以轉化為較多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創造較多的價值量;而低效勞動則只能轉化為較少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創造較少的價值量。認識這個問題是有現實意義的。過去在論證按質論價的理論依據時,往往將質量差價說成是由供求關系決定的,是一種價格偏離價值的表現。但價格偏離價值怎麼能夠相對固定化?如果說產品質量高是因為付出了較多的勞動(生產費用),但實際生產過程卻表明勞動(生產費用)並沒有增加。因此,只有肯定高效勞動能夠創造更多的價值量,才能為論證質量差價提供理論依據。
從國際角度看,在商品和服務的國際交換中,國際價格的基礎是國際價值,其價值量是由國際的社會必要勞動量決定的,或者說,是由世界勞動的平均單位來計量的。馬克思指出:「國家不同,勞動的中等強度也就不同;有的國家高些,有的國家低些。於是各國的平均數形成一個階梯,它的計量單位是世界勞動的平均單位。因此,強度較大的國民勞動比強度較小的國民勞動,會在同一時間內生產出更多的價值,而這又表現為更多的貨幣。」也就是說,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在國際貿易和國際經濟運行中同樣起作用。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尤其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認識這一點具有重要意義。它要求我們根據世界必要勞動量來考慮我國商品的價值決定問題,降低生產單位商品的勞動時間,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不斷增強國際競爭力。
7. 工人在必要勞動時間內所創造的價值就是自己的工資嗎
工人在勞動時間內創造的價值只能是一部分是工資,其他的還都是公司的效益。
8. 20.勞動生產率提高了,同一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里創造的價值() A.增加B.減少 C.不變D.增減不定
勞動生產率提高了,同一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里創造的價值不變。所以選擇C。
在個人勞動生回產率提高時答,那就意味著個人的商品價值量會增加。舉一個例子:個人勞動生產率提高後,工人生產一件物品的時間就會減少。也就是說工作時間不變,生產的東西變多,分攤下來,工人工資的成本是降低的,降低的部分就會成為商品的價值量。
商品的價值量即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社會勞動生產率與商品價值之間為反比關系。因此當社會勞動生產率一定時,某一生產者提高自身的個人勞動生產率,就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這便是企業發展生產的根本動力,社會勞動生產率是衡量全社會范圍內生產先進和落後的重要尺度。
(8)必要勞動時間創造價值擴展閱讀:
社會勞動生產率按全部勞動
消耗量計算的勞動生產率。即以工農業總產值或國民收入作分子,用全部勞動消耗作分母計算出來的一種勞動生產率。具體表現為物質生產部門或整個國民經濟中平均每個勞動者所創造的產值或國民收入的份額。它表明社會總產品與總勞動消耗量的對比關系。
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有效方法有:
1、細化生產分工,進行流水線式的生產,走工人技能專業化道路
2、引進更為先進的生產設備
3、進行企業合並
9. 剩餘價值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創造的嗎
剩餘價值並非僱傭勞動創造,而是"非僱傭勞動"所"創造"
必要勞動時間指勞動者的勞動時間中用於生產維持勞動者自身及其家庭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那部分時間。在必要勞動時間內,生產必要產品或必要價值。與「剩餘勞動時間」相對。
剩餘價值是由僱傭勞動創造的。什麼是僱傭勞動呢?就是一個資本家所直接僱傭的勞動力的勞動耗費,馬克思認為,這個資本家在生產過程中所獲得的剩餘價值,就是由這種僱傭勞動創造的。與這個資本家的僱傭勞動相對應的是另外一個(一些)資本家所僱傭的勞動。比如有A與B兩個資本家,他們僱傭的勞動力的勞動分別是a與b,那麼,a對於A來說就是僱傭勞動,但對於B來說就不是僱傭勞動---不妨稱之為"非僱傭勞動";反過來,b對於B來說是僱傭勞動,而對A來說就非僱傭勞動。而馬克思及眾學者的觀點,就是認為A所獲得的剩餘價值是由a創造,而不是b創造的;同樣,B所獲得的剩餘價值由b創造而非a創造。
但從馬克思自己的價值論邏輯來說,這個觀點並非正確的觀點。因為,馬克思對價值及價值量的介定(決定)因素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而這個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就已經包含著對這個觀點的否定。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對價值的決定的實質是什麼?就是說,任何一個資本家所生產的商品,其價值並非是由這個資本家的實際(勞動)耗費所決定,而是由一個"社會性的耗費"所決定,而這個社會性的耗費是指什麼耗費呢?它是指生產同類商品的同一個行業中,各個資本家的成本耗費的匯合。比如,在一個生產相同商品的行業P里,存在著A、B、C、D這四個資本家(他們都生產相互之間具有高度代替性的商品,比如生產相同類型的彩電),其中,每生產一個商品,A的成本耗費是a,B的成本耗費是b,C的成本耗費是c,D的成本耗費是d。於是,A、B、C、D四個資本家中,各自生產的每一個商品所具有的價值(價值量),按馬克思"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衡量,就是(a+b+c+d) ÷4,即這四個資本家在一個商品上的成本耗費的平均值。這個價值量:(a+b+c+d) ÷4,顯然不是由任何一個資本家本身僱傭的勞動所創造,它是由同類資本家各自所僱傭的勞動耗費所形成出來的。
可見,一個資本家的商品所具有的價值與所獲得的剩餘價值,並非由這個資本家所僱傭的勞動創造,雖然其中也包含著這個僱傭勞動所決定的一部分。那麼,這些僱傭勞動創造什麼呢?他們創造的是剩餘產品,而不是剩餘價值。從一般意義上說,剩餘產品並不就是剩餘價值(但從某種特殊意義上說,剩餘產品與剩餘價值也具有相同的意義),因為產品必須要到市場上出賣,才獲得一種價值;而馬克思所強調的價值的"社會性",正包含了這種社會化的"出賣"行為對價值的決定作用。實際上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也是從剩餘產品出發推理論證出來的,他設想資本家所僱傭的的僱傭勞動者一天的勞動中,花費比如5小時來為自己生產"必要產品",即補償自己的工資所必需的產品,但勞動者一天的勞動卻沒有到5小時就終止,而是延長至8、10、12…小時,這樣,5小時以後的勞動所產出的產品,就是剩餘產品,這些剩餘產品包含著剩餘價值。但按馬克思"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邏輯,這種剩餘價值並不由資本家僱傭的這些勞動所創造。在現實經濟活動中確實是這樣,比如,農民將自己多餘的糧食(即剩餘產品)拿到市場出售,但在不同的市場,或者在同一個市場中不同的時候,這種出售所獲得的價錢都不一樣,有時候,這些糧食價格低廉,而有時候,它們又可以價格高昂;這些現象都反映了(用社會性來決定的)價值的不確定性。在此,實際上不是僱傭勞動在決定價值,而是非僱傭勞動在決定價值,比如上例中,資本家A的商品價值是由資本家B、C、D的勞動決定的,而不是由A自己的a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