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吉爾福特創造力

吉爾福特創造力

發布時間:2021-11-07 06:11:56

A. 美國心理學教授阿瑪比爾提出了創造力三結構理論包括哪些

一、創造力的定義

自古以來,
創造力始終是有關人類精神現象的探討中一個最熱門的話題
之一。到目前為止關於創造力還沒有較為統一的定義,但是現在被大家
較普遍接受的定義是:創造力即根據一定目的,運用一切已知信息,產
生出某種新穎、獨特、具有社會價值或個人價值的精神或物質產品的能
力或特徵。

二、創造力的本質

關於創造力的本質,有史以來有許多不同的看法。現代心理學領域中,
對創造力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四種看法:

精神分析黨派的心理學家們認為,創造過程是自我控制被放鬆的狀態
下,前意識(介於意與潛意識之間的精神活動)中的觀念自由組合、自
發釋放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個體回歸於幻想,並把幻想與問題解決
結合起來,新觀念通過自由表達就產生了。在這派心理學家中,弗洛伊
德強調無意識在創造力中的作用;
榮格將創造性的藝術看成是個體在不
受意識控制的情況下,對集體無意識的改造。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認為創造力是與自我實現相聯系的人格特徵。
馬斯洛
認為,自我實現的創造力來源於人格,表現於日常生活之中,是人生來
就具備的潛能,在後天一定的環境中得到開發。這派心理學家認為,提
高個體創造力的途徑主要是誘導個體產生更多的創造性自我知覺,
或改
善環境,使環境有利於個體創造力的表達。

認知派心理學家認為創造力是人的頭腦對情景的一種完美經驗的組織
以及完善、
靈活的認知結構。
格式塔心理學家把創造過程分為四個階段:

1
)准備(收集信息);

2
)孕育(讓觀念在頭腦中自由聯結);

3

明朗(以頓悟方式產生解決問題的思路);(
4
)驗證(檢驗解決的正
確性、有效性);吉爾福特強調創造力是一種心理能力,來源於具有流
暢性、靈活性和獨創性三個重要特徵的發散思維。斯騰伯格提出創造力
的三維模型理論,認為創造力由智力維度、

智力方式維度、人格維度
構成。

一些研究大腦半球功能特化的心理學家強調大腦右半球是創造力的物
質基礎,創造過程依賴於通過胼胝體實現的大腦兩半球機能聯合。一些
專家認為,傳統教育教學活動過分強調了輻合思維,重左腦、輕右腦。
他們建議:以通過延遲判斷(不急於評判學生作業的對與錯)、創造和
諧人際關系、刺激潛伏期(引發思索),並通過生物反饋、默想以及放
松等技術,幫助學生增強右腦功能。

從上述有關創造力本質的不同理論中,
我們可以看出存在於其中的一些
共同點:

1

教學應創設有利於消除創造性思維障礙的各種條件;

2

讓學生了解自己觀念的價值所在;(
3
)延遲判斷;(
4
)訓練思維的靈
活性;(
5
)不斷激發創造性行為。

三、創造力的結構

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創造力研究之後,
人們越來越明確地認識到創造力
絕非一種單一能力,而是能力與其他方面的復合。人們逐漸放棄了那種
「單維創造論」,漸漸地構建起了創造力系統觀,使得創造力研究向

「多維取向」和「聚合模型」發展。
這樣的模型主要有吉爾福特創造力
結構理論,艾曼貝爾的創造力成分理論,斯騰伯格的創造力三維模型和
創造力投資理論,以及西克森特火哈伊的創造力系統模型。

B. 能力、智力、創造力三者的關系。

能力是直接影響活動效率,保證人順利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須的個性心理特徵。智力是一種偏重於認識方面的能力,智力是使人能順利的從事某種活動所必須的各種認識能力的有機結合,其中抽象邏輯思維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創造力是一種獨特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其獨特之處在於創造新穎、恰當和高質量的能力,智力和創造力的關系密切,可以將創造力看成智力的一種特殊形勢。在一定范圍內,智力的分數和創造力之間成正相關,但智力分數超出某一水平(大約120)後,智力分數和創造力分數就不在相關了。在不同的領域,智力和創造力的關系有所不同,即使只從測驗得分看,智力和創造力之間也並非簡單的線性函數關系。

C. 原始創造力是哪位心理學家提出來的

由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特(J.P.Guilford , 1897—1987)提出。
1967年,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特(J.P.Guilford)在對創造力進行詳盡的因素分析基礎上,提出了「智力三維結構」模型。吉爾福特認為,人類智力應由三個維度的多種因素組成:
第一維是指智力的內容,包括圖形、符號、語義和行為等四種;第二維是指智力的操作,包括認知、記憶、發散思維、聚合思維和評價等五種;第三維是指智力的產物,包括單元、類別、關系、系統、轉化和蘊涵等六種。
這樣,由四種內容、五種操作和六種產物共可組合出4x5x6=120種獨立的智力因素(後來在1971年和1988年吉爾福特又對該模型作了兩次修改、補充,最後成為具有180個因素的三維結構)。
吉爾福特認為,創造性思維的核心就是上述三維結構中處於第二維度的「發散思維」。
吉爾福特認為,發散思維也就是創造性思維的主要特徵。盡管把創造性思維等同於發散思維是一種簡單化的理解,但是對於創造性思維的研究與應用來說,起了不小的推動作用。

(3)吉爾福特創造力擴展閱讀
關於發散思維的主要特徵為:
1、流暢性
流暢性就是觀念的自由發揮。指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生成並表達出盡可能多的思維觀念以及較快地適應、消化新的思想概念。機智與流暢性密切相關。流暢性反映的是發散思維的速度和數量特徵。

2、變通性
變通性就是克服人們頭腦中某種自己設置的僵化的思維框架,按照某一新的方向來思索問題的過程。
變通性需要藉助橫向類比、跨域轉化、觸類旁通,使發散思維沿著不同的方面和方向擴散,表現出極其豐富的多樣性和多面性。

3、獨特性
獨特性指人們在發散思維中做出不同尋常的異於他人的新奇反應的能力。獨特性是發散思維的最高目標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網路-吉爾福特

D. 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特提出了創造性思維的4個重要特徵分別是什麼

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特提出了創造性思維的4個重要特徵分別是什麼
獨創性,指創造力;

聯想性,指想像能力;
求異性,指創新力;
靈活性,指變通能力。
創造性思維的四個重要特徵是什麼?
創新思維是邏輯思維、形象思維、直覺思維和靈感思維等多種思維形式的有機結合,是一種判斷推理敏捷、概括綜合準確、分析思考深刻、聯想想像新奇的高級思維智能。其特徵有四:
一、新穎性。即,思維的目標、方法、過程等方面都比較新穎;
二、多向性。即,從縱、橫、逆三方面來思考問題;
三、多元性。即,善於從事物的多側、多環節、多因素、多層次、多角度來進行思考;
四、開放性。即,全息動態思維過程,它善於大量地、廣泛地吸收外界各種信息,在與外界各種信息的交換和反饋中不斷吸收新東西,以建立自已的思維模式,調整自己的思維方法,整合自己的思維成果
請問教育心理學中所說「創造性思維」的基本內涵是什麼?
創造性思維,是一種具有開創意義的思維活動,即開拓人類認識新領域、開創人類認識新成果的思維活動,創造性思維需要人們付出艱苦的腦力勞動。一項創造性思維成果的取得,往往要經過長期的探索、刻苦的鑽研、甚至多次的挫折之後才能取得,而創造性思維能力也要經過長期的知識積累、素質磨礪才能具備,至於創造性思維的過程,則離不開繁多的推理、想像、聯想、直覺等思維活動。
創造性思維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創造性思維具有新穎性,它貴在創新,或者在思路的選擇上、或者在思考的技巧上、或者在思維的結論上,具有著前無古人的獨到之處,在前人、常人的基礎上有新的見解、新的發現、新的突破,從而具有一定范圍內的首創性、開拓性。
創造性思維具有極大的靈活性。它無現成的思維方法、程序可循,人可以自由地海闊天空地發揮想像力。
創造性思維具有藝術性和非擬化的特點,它的對象多屬「自在之物」,而不是「為我之物」,創造性思維的結果存在著兩種可能性。
創造性思維具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首先,創造性思維可以不斷增加人類知識的總量;其次,創造性思維可以不斷提高人類的認識能力;再次,創造性思維可以為實踐活動開辟新的局面。此外,創造性思維的成功,又可以反饋激勵人們去進一步進行創造性思維。正如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所說:「『人』之可貴在於能創造性地思維。」
心理學中創造性思維及其培養是什麼?
創造性思維的定義
創造性思維是指人的最高級的產生創新性、獨特性和有價值的成果的思維。這種思維是創造性人才心理結構的主要組成部分,是整個教育、科技和社會發展的基石。
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研究表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不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而是一個需要精心培養的過程。只有創造性教育教學,才能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相反,注入式、填鴨式教學阻礙和壓抑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對此,托蘭斯曾調查分析了142項有關創造性思維培養的研究,他把這些研究分為9大類,發現絕大多數研究取得了成功,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發展起到了促進或提高的作用(詳見右表)。
此外,曼斯菲爾德、布塞和克里普拉等(R.S.Mansfield,T.V.Busse&E.J.Krepelka)曾將近20年來有關長時期創造性思維培養的研究報告加以整理,也發現創造性思維培養有很高的成效。而一些著名的研究者,如吉爾福特、大衛(B.David)等,更是深信創造性思維是由科學的、藝術的教育教學所培養的,而這樣的教育教學實質上就是創造性教育教學程序,從而促進了創造性教育教學的發展。
在借鑒國內外有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筆者設計出了一種「創造性思維與個性教學模式」,主要用於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流暢性、變通性、精密性和獨創性品質,以及創造性個性的好奇性、想像性、挑戰性和冒險性品質。該模式由10種相互獨立而又密切關聯的教學策略構成:
①發散與集中教學策略:就是提出開放性問題,讓學生發散思維,提出多種解決方法,再進行比較鑒別,集中選優的教學策略;
②定勢打破教學策略:就是對不同問題提供同一思路來解決,之後提供特殊的變異,既可用前面的思路解,也可用更好的新思路解,關鍵在於打破前面形成的定勢,使思維變得靈活、變通的教學策略;
③反思教學策略:就是拋開所提供的條件和思路導向,進行反向思維,培養學生逆向解決問題能力的教學策略;
④創造過程教學策略:就是在教學創造性作品或定理、公式時,不僅講其知識內容,也要講其創造產生的過程,以使學生從中悟出創造奧妙的教學策略;
⑤創造主體教學策略:就是在講創造性作品時,不僅講其知識,也要講其創造者(主體)其人其事,見物見人,使學生從中受到教育的教學策略;
⑥容忍教學策略:就是容忍、甚至支持學生提出令人尷尬、甚至錯誤的問題,以創造民主寬松教學氣氛的教學策略;
⑦辯論教學策略:就是通過正、反方進行辯論的方式,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與個性的教學策略;
⑧科際整合教學策略:就是將不同的學科整合在一堂課中上,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應變能力的教學策略;
⑨類比教學策略:就是通過類比方法,使學生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教學策略;
⑩角色扮演教學策略:就是組織學生扮演所講知識內容中的各種角色,通過身臨其境、身為其人的活動,來提高學生創造力水平的教學策略。
這一創造性教學模式經過在天津、河北、山東、上海、四川等地數百所學校的多年實驗,證明對於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有著突出的效力。

E. 吉爾福特的簡介

J.P.Guilford:吉爾福特(1897-1987),美國心理學家,主要從事心理測量方法、人格和智力等方面的研究。他因應用心理測量方法和因素分析法進行人格特質的研究,特別是對智力的分類而馳名世界。1950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54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1964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 吉爾福特出生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馬奎特(Marquette)的一個農民家庭,病逝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 他的父親是一位聰明,而且積極學習新事務的農夫,家庭成員中,還有哥哥和妹妹。他在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學習的成就,就能夠追過三年級的程度,而更在 12 歲的時候就通過了高中的入學考試。不過因為家庭的因素沒有直接進入高中,而是跟同齡的同學同年進入高中。1914 年他從奧羅拉高中畢業,之後當了兩年小學教師,又進內布拉斯加大學學習一年,他曾一度想成為化學家,後應征入伍。1919 年他回到內布拉斯加大學,在那裡,海德(Winifred F. Hyde)讓他擔任助理以籌措學費,這讓他對心理學產生興趣。1922 年和 1924 年先後獲該校學士和碩士學位。期間,他擔任臨時心理診所主任,處理了約 100 個個案,這一經歷讓他感到,單靠IQ 來了解兒童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因此他認為對於智力需要有更完整的鑒別方式。
1924 年,他進入康奈爾大學師從 E.鐵欽納攻讀博士學位,還曾與L.瑟斯頓、C.斯皮爾曼、赫爾森(Harry Helson,1889.11.09-1977.10.13)有過交往,並曾聽過K.達倫巴哈的課程。1926 年,他和露絲(Ruth S. Burke)結婚,後育有一女成為工業心理學家。1927 年,他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在伊利諾大學和堪薩斯大學工作不久後,1928 年返回內布拉斯加大學任心理學教授,在這里,他逐漸贏得國際聲譽並成為美國有名的心理學家之一。1940 年,他在南加州大學任職,除了 1941 年曾在聖安娜陸軍航空基地負責對機組人員進行選拔和排名外,一直工作到 1962 年退休。1964 年獲美國心理學會卓越科學貢獻獎,1974 年獲教育測驗服務社教育與心理測量貢獻獎,1977年任國際智力教育會主席。1983 年獲心理學基金會金質獎。
1987年病逝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 著作與論文共計400多種。主要著作有:《統計學》(1940)、
《人格》(1959)、
《智力的分析》(1971)、
《超越智商》(1977)、
《認知心理學的參照框架》(1979)
《創造性才能》(1985)等。 他在多年因素分析研究的基礎上於 1959 年提出了智力三維結構模型(Structure of Intellect,SOI)理論,他否認有普遍因素 G 的存在 [1]。認為智力結構應從操作、內容、產物三個維度去考慮。智力活動就是人在頭腦里加工(操作過程)客觀對象(內容),產生知識(產物)的過程。智力的操作過程包括認知、記憶、發散思維、聚合思維、評價 5 個因素;智力加工的內容包括圖形(具體事物的形象)、符號(由字母、數字和其他記號組成的事物)、語義(詞、句的意義及概念)、行為(社會能力),共 4 個因素;智力加工的產物包括 6 個因素,即單元、類別、關系、系統、轉換、蘊含。這樣,智力便由 4×6×5=120 種基本能力構成。吉爾福特已識別智力結構中的 70 多個智力因素。
他不斷充實自己的三維空間結構,1971年,他修正其理論,將內容中原屬圖形的材料,再分成視覺與聽覺兩種,於是將智力視為 5×5×6=150 個不同因素的組合體。1983 年,他又將操作維度中記憶分為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使其由 5 項變為 6 項,智力結構的組成因素便增加到 5×6×6=180 種。吉爾福特認為每種因素都是獨特的能力。例如學生對英語單詞的掌握,就是語義、記憶、單元的能力。又如,說出魚、馬、菊花、太陽、猴等事物哪些屬於一類,回答這類問題進行的操作是認知,內容是語義,產物是類別。
吉爾福特將其上述智力結構的模式推薦為認知心理學的參考系統。吉爾福特的智力結構論中引人矚目的內容之一是對創造性的分析。他把以前曾被從智力概念中忽略的創造性與發散性思維聯系起來;還將發散性思維與聚合性思維相對應。他認為發散性思維具有流暢性、變通性和獨創性三個維度,是創造性的核心。吉爾福特還提出人格是由態度、氣質、能力傾向、形態、生理、需要和興趣七種特質組成的一個統一的整體。它是一個七角形的交互體,從不同角度可以觀察到七種不同的人格特質。
吉爾福特的智力結構理論雖然否定了 G 因素的存在,但他的理論卻提出創造能力的研究和創造性測驗,這為研究智力提供了新的線索。他因應用心理測量方法和因素分析進行人格特質的研究,特別是對智力的分類而馳名世界。1949-1950 年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77-1979 年任國際智力教育會主席。1964 年獲美國心理學會卓越科學貢獻獎,1974 年獲教育測驗服務社教育與心理測量貢獻獎,1983 年獲心理學基金會金質獎等。著作與論文共計 400 多種。 1967年,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特(J.P.Guilford)在對創造力進行詳盡的因素分析基礎上,提出了「智力三維結構」模型。吉爾福特認為,人類智力應由三個維度的多種因素組成:第一維是指智力的內容,包括圖形、符號、語義和行為等四種;第二維是指智力的操作,包括認知、記憶、發散思維、聚合思維和評價等五種;第三維是指智力的產物,包括單元、類別、關系、系統、轉化和蘊涵等六種。這樣,由四種內容、五種操作和六種產物共可組合出4x5x6=120種獨立的智力因素(後來在1971年和1988年吉爾福特又對該模型作了兩次修改、補充,最後成為具有180個因素的三維結構)。
吉爾福特認為,創造性思維的核心就是上述三維結構中處於第二維度的「發散思維」。於是他和他的助手們(托倫斯等人)著重對發散思維作了較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關於發散思維的四個主要特徵:
流暢性(fluency):在短時間內能連續地表達出的觀念和設想的數量;
靈活性(flexibility):能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靈活地思考問題;
獨創性(originality):具有與眾不同的想法和獨出心裁的解決問題思路;
精緻性(elaboration):能想像與描述事物或事件的具體細節。
吉爾福特認為,這也就是創造性思維的主要特徵,並研究出一整套測量這些特徵的具體方法。然後,他們又把這種理論應用於教育實踐棗圍繞上述指標來培養發散思維(按吉爾福特的理論,這也就是培養創造性思維),使發散思維的培養變成了可操作的教學程序。盡管把創造性思維等同於發散思維是一種簡單化的理解,但是對於創造性思維的研究與應用來說,畢竟是起了不小的推動作用。吉爾福特和托倫斯等人的貢獻是不應抹殺的。 測試目的:考察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獨特性和精緻性。
測試題型:開放題型。
吉爾福特
吉爾福特是美國心理學會主席,他認為,發散思維在某種程度上能代表個人的創造能力,故發散思維的測量,實質上就是創造能力的測量。他與同事創編了一套測驗題,共有14個部分。其中前10個要求言語反應,後4個為圖形內容的非言語測驗。這套量表年齡適用范圍主要是初中以上水平的青少年及成人。其主要內容如下:
(1)詞語流暢性測驗(DSU):要求被試迅速寫出包含有某一特定字母的單詞,例如a,答案可能有abac,about,act,…
(2)觀念流暢性測驗(DMU):要求被試迅速寫出屬於某種特殊類別的事物,如半圓結構的物體。答案可能有:拱形橋、降落傘、泳帽……
(3)聯想流暢性測驗(DMR):要求被試列舉某一詞的近義詞,例如承擔。答案可能為:擔負、承受、承當……
(4)表達流暢性測驗(DMS):要求被試寫出具有4個詞的一句話,這4個詞的詞頭都指定某一個字母。如k-u-y-i,答案可能有:keep up your interest; kill useless yellow insects……
(5)非常用途測驗(DMC):要求被試列舉出某種物體通常用途之外的非常用途,例如磚頭。答案可能有:當作板凳、打狗、磨鐮刀、寫字……
(6)比喻解釋測驗(DMS):要求被試填充意義相似的幾個句子,如這個婦女的美貌已是秋天,她……答案可能有:……已經度過了最動人的時光,……在還沒有來得及充分享受生活就步入了徐娘半老的歲月。再比如解釋滄海一粟、一箭雙雕等。
(7)效用測驗(DMU):要求被試盡可能列舉出某一件東西的用途,如空罐頭瓶。答案可能有:作花瓶、切圓餅、養蚯蚓等。
(8)故事命題測驗(DMU,DMT):要求被試寫出一個短故事情節的所有合適的標題。例如:冬天到了,一個百貨商店的新售貨員忙著銷售手套,但他忘記了手套應該配對出售,結果商店最剩下100隻左手手套。答案可能有:新售貨員、100隻左手手套、左撇子的福音等。
(9)後果推斷測驗(DMO,DMT):要求被試列舉某種假設事件的所有不同的結果。例如:如果每周再多一天休息,那麼會發生什麼結果?答案可能有:旅遊的人更多、胖子更多……
(10)職業象徵測驗(DMI):要求被試根據某一個稱呼列舉出它代表或象徵的所有可能的工作。如燈泡,答案可能有:電氣工程師、燈泡製造工、電工……
(11)繪圖測驗(DFU):要求被試把某一個簡單圖形復雜化,組成盡可能多的可辨認的物體。
(12)裝飾測驗(DFI):要求被試在普通物體的輪廓上盡可能多地設計出不同的裝飾方案來。
(13)組成對象測驗(DFS):要求被試利用一套簡單的圖案,如圓形、三角形、長方形、梯形等,畫出指定的事物。在畫物體時,可以重復使用任何一個圖形,也可以改變其大小,但不能添加其他圖形或線條。
(14) 火柴問題(DFI):移動特定數目的火柴,保留特定數目的正方形或三角形。
說明:每回答出一個答案得1分,分數越高,說明發散思維能力越強。 吉爾福特還提出人格是由態度、氣質、能力傾向、形態、生理需要和興趣六種特質組成的一個統一的整體。它是一個六角形的交工體,從不同角度可以觀察到七種不同的人格特質。吉爾福特因應用心理測量方法和因素分析進行人格特質的研究,特別是對智力的分類而馳名世界。

F. 創造性思維誰提出的

是心理學家吉爾福特(J.P.Guilford)提出的。
吉爾福特在研究智力的三維結構模型時 , 對創造力所涉及的思維能力進行了實證研究 , 指出訓練人的發散思維能力是培養創造力的一種方法。
他認為,創造性思維的核心就是發散思維,於是他和他的助手們著重對發散思維作了較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關於發散思維的四個主要特徵,並研究出一整套測量這些特徵的具體方法。
盡管把創造性思維等同於發散思維是一種簡單化的理解,但是對於創造性思維的研究與應用來說,畢竟是起了不小的推動作用。

G. 斯騰伯格與吉爾福特認為的創造性人格要素有哪些

斯騰伯格認為的創造性人格的要素:①對含糊的容忍②願意克服障礙③願意讓自己內的觀念不斷發容展④活動受內在動機的驅動⑤有適度的冒險精神⑥期望被人認可⑦願意為爭取再次被認可而努力
吉爾福特認為的創造性人格的要素:①高度的自覺與獨立性②旺盛的求知慾③強烈的好奇心④知識面廣,善於觀察⑤工作中講求理性與嚴格⑥豐富的想像,敏銳的直覺,廣泛的愛好⑦幽默感,出色的文藝才能⑧意志品質出眾

H. 創造力水平分哪幾個層次

實例說明無論是美國加州雇員、中國女大學生,還是英國機場的搬運工,他們都是在解決問題中將其創意付諸於實踐,使得創意成真,表現出他們實實在在的創造力。歷史上諸多的發明家、藝術家,這樣的例子更是屢見不鮮。被喻為超級天才的愛迪生,縱橫於發明界,他的成功其實就來自源源不斷的創造力。雕塑泰斗羅丹,他的作品件件洋滋著人性的活力,充滿創憊,令人嘆為觀止,成為世界藝術文明的瑰寶。與其說他們是成功者,不如說是圓夢的人!圓的是他們自身那永遠不可遏制的創造力之夢。
創造力的分類
1.創造力分類
我國學者羅玲玲將創造力按層次遞進分為三種
潛在創造力→前創造力→現實創造力
(1)現實創造力。在有結果的創造性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所有積極心理特徵的總和。該結果必須是新穎的、有建設性的和有用的,它可以是一種藝術、文學或科學的形式。也可以是能夠實施的技術方案、方式方法,還可以是產品、模型等具體實物。
(2)前創造力。大膽但不成熟的創造,是現實創造力的雛形和預演。經過進一步努力,具有轉化成現實創造力的可能。
(3)潛在創造力。根據一個人所具有的能力傾向和人格特質,如動機、認知風格所具有的創造性傾向以及他的技能水平,而預側出來的創造力。
潛在的創造力,即一種更內在的、由人格決定的創造力。具有潛在創造力的人,容易產生前創造力,也可以說前創造力是他們自然的流祥,只要掌握了一定的專門技能和知識,潛在創造力高的人最有希望創造。一個人的潛在創造力除了依賴於先天索質,還跟後天的創造訓練及實踐相關。某種愈義上.對多數人而言,後天的訓練是潛在創造力增強的重要途徑。
三種創造力的層次遞進,表現了「潛在的創造力」(對問題的敬感)向「前創造力」(提出猜想和假想)再向「現實的創造力」(臉證設想)的一個創造演化的全過程。
潛在的創造過程中不得是多少人的潛在依賴,也依賴於先天素質,所謂後天的鍛煉是以層次上的遞進並非是變現創造力的全部過程,創造力較強的人表現出的是出手拿高薪是不斷的源源不斷的成功,是充滿人性力的活力,當然不斷的充滿激情者
美國心理學家泰勒(K.Taylor)根據產品的新穎獨特性和價值大小的不同,將創造力從低到高分為五個層次。①表達式創造力。這種能力以自由和興致為基礎,因情境而產生,隨興致而感發。表達式創造力在兒童和青少年身上表現得尤為突出,兒童的塗鴉畫就是這種層次的創造活動。②生產式創造力。這種創造力以模仿和應用技術原理為基礎,解決特殊與實際的問題,生產完善的產品,具有技術性、實用性、精緻性、效率性、完善性等特點。③發明式創造力。這種創造力表現為用新眼光看待舊問題,以取長補短的方法創造出更簡便、經濟、有效、實用的新產品。小說的創作、卡通片的製作以及一般酌技術更新和發明都是發明式創造力的產物。④革新式創造力。這種創造力表現為對已有理論、產品的創新和添加新內容、新意義。⑤高深的創造力。這是最高境界的創造力,只有少數專家才具有這種創造力。依靠高深的創造力,可以處理復雜的資料,可以形成嶄新的原理原則或有系統的新學說。

I. 吉爾福特的創造力的4P理論包含哪幾個內容

創造力的4P理論:從四個角度來界定創造力的操作定義,分別是:人格( person)、產品(proct)、過程(process)和環境(press/environment),一般稱之為創造力的「4P」。

這里也會採用這四個角度來介紹創造力的測量。另外,特別需要強調的是常常會以兒童在創造力測驗上的得分來評判兒童的創造力,需要指出的是創造力測驗只是鑒定兒童創造力的方式之一,每一項考試都存在它自身的局限,必須搜集更多關於兒童的信息才能得出一個相對客觀的結論。

(9)吉爾福特創造力擴展閱讀

創造力測驗對創造性產品的外部評估,它主要是由專家對創造性產品進行評估。很多學者都傾向於認為創造力研究的基礎是對創造性產品的分析,判斷出究竟是什麼使得這些產品與眾不同。一般都是將專家的一致意見作為創造力評估的一種方式,同時將產品的原創性、新穎程度和想像力等作為評估創造為產品的標准。

在使用專家評估的方式中存在兩種類型的研究:一種是研究者給專家們一些評判准則來評估創造力;另一種是讓專家們根據自己對於創造力理論的理解來評判。

前一種研究類型中存在著研究者如何選擇評判標準的問題,而對於後一種研究類型,選擇不同的專家組會得出不同的結論,這影響了測量的信度。

阿瑪比利研究出了《一致性評估技術》。這種方式強調專家們是根據創造力的實際定義而不是精細的標准來進行評估,它有效避免了標準的問題,成為評估創造性產品中最廣泛使用的方式。此外,針對產品的測驗還有《創造性產品語義學量表》、《學生產品評價表》等。

閱讀全文

與吉爾福特創造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表 瀏覽:294
內地音樂版權 瀏覽:208
公共衛生服務今後工作計劃 瀏覽:457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