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創造謂詞

創造謂詞

發布時間:2020-12-08 15:14:30

『壹』 真理什麼意思

真理通常被定義為與事實或實在相一致。然而,並沒有任何一個真理的定義被學者內普遍接受。許多不同容的真理定義一直被廣泛爭論。於是出現真理是相對的說法,當這一根本改變,整個事實就被歪曲了。這也就是為什麼,局部成立的科學理論能夠凌駕於宗教之上,即便這個科學是偽科學也是真理,因為無神論的意識形態如此,自圓其說。
佛講了真實語,也就是真理,但信科學者不願離開自己的思維模式。將只是在一定時期是正確的科學就認為是真理了,如哥白尼認為日心學說為真理,牛頓的三大定律的傳統經典力學為真理,如今已經被推翻。但在此之上建立的無神論,卻還被一禪提的人認為無神論成立。

『貳』 生活中的邏輯學論文

人工智慧與現今邏輯學的發展
-
.〔摘要〕 本文認為,計算機科學和人工智慧將是21世紀邏輯學發展的主要動力源泉,並且在很大程度上將決定21世紀邏輯學的面貌。至少在21世紀早期,邏輯學將重點關注下列論題:(1)如何在邏輯中處理常識推理的弗協調、非單調和容錯性因素?(2)如何使機器人具有人的創造性智能,如從經驗證據中建立用於指導以後行動的可錯的歸納判斷?(3)如何進行知識表示和知識推理,特別是基於已有的知識庫以及各認知主體相互之間的知識而進行的推理?(4)如何結合各種語境因素進行自然語言理解和推理,使智能機器人能夠用人的自然語言與人進行成功的交際?等等。
〔關鍵詞〕 人工智慧,常識推理,歸納邏輯,廣義內涵邏輯,認知邏輯,自然語言邏輯
現代邏輯創始於19世紀末葉和20世紀早期,其發展動力主要來自於數學中的公理化運動。當時的數學家們試圖即從少數公理根據明確給出的演繹規則推導出其他的數學定理,從而把整個數學構造成為一個嚴格的演繹大廈,然後用某種程序和方法一勞永逸地證明數學體系的可靠性。為此需要發明和鍛造嚴格、精確、適用的邏輯工具。這是現代邏輯誕生的主要動力。由此造成的後果就是20世紀邏輯研究的嚴重數學化,其表現在於:一是邏輯專注於在數學的形式化過程中提出的問題;二是邏輯採納了數學的方法論,從事邏輯研究就意味著象數學那樣用嚴格的形式證明去解決問題。由此發展出來的邏輯被恰當地稱為「數理邏輯」,它增強了邏輯研究的深度,使邏輯學的發展繼古希臘邏輯、歐洲中世紀邏輯之後進入第三個高峰期,並且對整個現代科學特別是數學、哲學、語言學和計算機科學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本文所要探討的問題是:21世紀邏輯發展的主要動力將來自何處?大致說來將如何發展?我個人的看法是:計算機科學和人工智慧將至少是21世紀早期邏輯學發展的主要動力源泉,並將由此決定21世紀邏輯學的另一幅面貌。由於人工智慧要模擬人的智能,它的難點不在於人腦所進行的各種必然性推理(這一點在20世紀基本上已經做到了,如用計算機去進行高難度和高強度的數學證明,「深藍」通過高速、大量的計算去與世界冠軍下棋),而是最能體現人的智能特徵的能動性、創造性思維,這種思維活動中包括學習、抉擇、嘗試、修正、推理諸因素,例如選擇性地搜集相關的經驗證據,在不充分信息的基礎上作出嘗試性的判斷或抉擇,不斷根據環境反饋調整、修正自己的行為,……由此達到實踐的成功。於是,邏輯學將不得不比較全面地研究人的思維活動,並著重研究人的思維中最能體現其能動性特徵的各種不確定性推理,由此發展出的邏輯理論也將具有更強的可應用性。
實際上,在20世紀中後期,就已經開始了現代邏輯與人工智慧(記為AI)之間的相互融合和滲透。例如,哲學邏輯所研究的許多課題在理論計算機和人工智慧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AI從認知心理學、社會科學以及決策科學中獲得了許多資源,但邏輯(包括哲學邏輯)在AI中發揮了特別突出的作用。某些原因促使哲學邏輯家去發展關於非數學推理
的理論;基於幾乎同樣的理由,AI研究者也在進行類似的探索,這兩方面的研究正在相互接近、相互借鑒,甚至在逐漸融合在一起。例如,AI特別關心下述課題:
·效率和資源有限的推理;
·感知;
·做計劃和計劃再認;
·關於他人的知識和信念的推理;
·各認知主體之間相互的知識;
·自然語言理解;
·知識表示;
·常識的精確處理;
·對不確定性的處理,容錯推理;
·關於時間和因果性的推理;
·解釋或說明;
·對歸納概括以及概念的學習。[①]
21世紀的邏輯學也應該關注這些問題,並對之進行研究。為了做到這一點,邏輯學家們有必要熟悉AI的要求及其相關進展,使其研究成果在AI中具有可應用性。
我認為,至少是21世紀早期,邏輯學將會重點關注下述幾個領域,並且有可能在這些領域出現具有重大意義的成果:(1)如何在邏輯中處理常識推理中的弗協調、非單調和容錯性因素?(2)如何使機器人具有人的創造性智能,如從經驗證據中建立用於指導以後行動的歸納判斷?(3)如何進行知識表示和知識推理,特別是基於已有的知識庫以及各認知主體相互之間的知識而進行的推理?(4)如何結合各種語境因素進行自然語言理解和推理,使智能機器人能夠用人的自然語言與人進行成功的交際?等等。
1.常識推理中的某些弗協調、非單調和容錯性因素
AI研究的一個目標就是用機器智能模擬人的智能,它選擇各種能反映人的智能特徵的問題進行實踐,希望能做出各種具有智能特徵的軟體系統。AI研究基於計算途徑,因此要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符號模型。一般而言,AI關於智能系統的符號模型可描述為:由一個知識載體(稱為知識庫KB)和一組載入在KB上的足以產生智能行為的過程(稱為問題求解器PS)構成。經過20世紀70年代包括專家系統的發展,AI研究者逐步取得共識,認識到知識在智能系統中力量,即一般的智能系統事實上是一種基於知識的系統,而知識包括專門性知識和常識性知識,前者亦可看做是某一領域內專家的常識。於是,常識問題就成為AI研究的一個核心問題,它包括兩個方面:常識表示和常識推理,即如何在人工智慧中清晰地表示人類的常識,並運用這些常識去進行符合人類行為的推理。顯然,如此建立的常識知識庫可能包含矛盾,是不協調的,但這種矛盾或不協調應不至於影響到進行合理的推理行為;常識推理還是一種非單調推理,即人們基於不完全的信息推出某些結論,當人們得到更完全的信息後,可以改變甚至收回原來的結論;常識推理也是一種可能出錯的不精確的推理模式,是在容許有錯誤知識的情況下進行的推理,簡稱容錯推理。而經典邏輯拒斥任何矛盾,容許從矛盾推出一切命題;並且它是單調的,即承認如下的推理模式:如果p?r,則pùq?r;或者說,任一理論的定理屬於該理論之任一擴張的定理集。因此,在處理常識表示和常識推理時,經典邏輯應該受到限制和修正,並發展出某些非經典的邏輯,如次協調邏輯、非單調邏輯、容錯推理等。有人指出,常識推理的邏輯是次協調邏輯和非單調邏輯的某種結合物,而後者又可看做是對容錯推理的簡單且基本的情形的一種形式化。[②]
「次協調邏輯」(Paraconsistent Logic)是由普里斯特、達·科斯塔等人在對悖論的研究中發展出來的,其基本想法是:當在一個理論中發現難以克服的矛盾或悖論時,與其徒勞地想盡各種辦法去排除
或防範它們,不如乾脆讓它們留在理論體系內,但把它們「圈禁」起來,不讓它們任意擴散,以免使我們所創立或研究的理論成為「不足道」的。於是,在次協調邏輯中,能夠容納有意義、有價值的「真矛盾」,但這些矛盾並不能使系統推出一切,導致自毀。因此,這一新邏輯具有一種次於經典邏輯但又遠遠高於完全不協調系統的協調性。次協調邏輯家們認為,如果在一理論T中,一語句A及其否定?A都是定理,則T是不協調的;否則,稱T是協調的。如果T所使用的邏輯含有從互相否定的兩公式可推出一切公式的規則或推理,則不協調的T也是不足道的(trivial)。因此,通常以經典邏輯為基礎的理論,如果它是不協調的,那它一定也是不足道的。這一現象表明,經典邏輯雖可用於研究協調的理論,但不適用於研究不協調但又足道的理論。達·科斯塔在20世紀60年代構造了一系列次協調邏輯系統Cn(1≤n≤w),以用作不協調而又足道的理論的邏輯工具。對次協調邏輯系統Cn的特徵性描述包括下述命題:(i)矛盾律?(Aù?A)不普遍有效;(ii)從兩個相互否定的公式A和?A推不出任意公式;即是說,矛盾不會在系統中任意擴散,矛盾不等於災難。(iii)應當容納與(i)和(ii)相容的大多數經典邏輯的推理模式和規則。這里,(i)和(ii)表明了對矛盾的一種相對寬容的態度,(iii)則表明次協調邏輯對於經典邏輯仍有一定的繼承性。
在任一次協調邏輯系統Cn(1≤n≤w)中,下述經典邏輯的定理或推理模式都不成立:
?(Aù?A)
Aù?A→B
A→(?A→B)
(AA)→B
(AA)→?B
A→A
(?Aù(AúB))→B
(A→B)→(?B→?A)
若以C0為經典邏輯,則系列C0, C1, C2,… Cn,… Cw使得對任正整數i有Ci弱於Ci-1,Cw是這系列中最弱的演算。已經為Cn設計出了合適的語義學,並已經證明Cn相對於此種語義是可靠的和完全的,並且次協調命題邏輯系統Cn還是可判定的。現在,已經有人把次協調邏輯擴展到模態邏輯、時態邏輯、道義邏輯、多值邏輯、集合論等領域的研究中,發展了這些領域內的次協調理論。顯然,次協調邏輯將會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③]
非單調邏輯是關於非單調推理的邏輯,它的研究開始於20世紀80年代。1980年,D·麥克多莫特和J·多伊爾初步嘗試著系統發展一種關於非單調推理的邏輯。他們在經典謂詞演算中引入一個運算元M,表示某種「一致性」斷言,並將其看做是模態概念,通過一定程序把模態邏輯系統T、S4和S5翻譯成非單調邏輯。B·摩爾的論文《非單調邏輯的語義思考》(1983)據認為在非單調邏輯方面作出了令人注目的貢獻。他在「預設推理」和「自動認知推理」之間做了區分,並把前者看作是在沒有任何相反信息和缺少證據的條件下進行推理的過程,這種推理的特徵是試探性的:根據新信息,它們很可能會被撤消。自動認知推理則不是這種類型,它是與人們自身的信念或知識相關的推理,可用它模擬一個理想的具有信念的有理性的代理人的推理。對於在計算機和人工智慧中獲得成功的應用而言,非單調邏輯尚需進一步發展。
2.歸納以及其他不確定性推理
人類智能的本質特徵和最高表現是創造。在人類創造的過程中,具有必然性的演繹推理固然起重要作用,但更為重要的是具有某種不確定性的歸納、類比推理以及模糊推理等。因此,計算機要成功地模擬人的智能,真正體現出人的智能品質,就必須對各種具有不確定性的推理模式進行研究。
首先是對歸納推理和歸納邏輯的研究。這里所說的「歸納推理」是廣義的,指一切擴展性推理,它們的結論所斷定的超出了其前提所斷定的范圍,因而前提的真無法保證結論的真,整個推理因此缺乏必然性。具體說來,這種意義的「歸納」包括下述內容:簡單枚舉法;排除歸納法,指這樣一些操作:預先通過觀察或實驗列出被研究現象的可能的原因,然後有選擇地安排某些事例或實驗,根據某些標准排除不相干假設,最後得到比較可靠的結論;統計概括:從關於有窮數目樣本的構成的知識到關於未知總體分布構成的結論的推理;類比論證和假說演繹法,等等。盡管休謨提出著名的「歸納問題」,對歸納推理的合理性和歸納邏輯的可能性提出了深刻的質疑,但我認為,(1)歸納是在茫茫宇宙中生存的人類必須採取也只能採取的認知策略,對於人類來說具有實踐的必然性。(2)人類有理由從經驗的重復中建立某種確實性和規律性,其依據就是確信宇宙中存在某種類似於自然齊一律和客觀因果律之類的東西。這一確信是合理的,而用純邏輯的理由去懷疑一個關於世界的事實性斷言則是不合理的,除非這個斷言是邏輯矛盾。(3)人類有可能建立起局部合理的歸納邏輯和歸納方法論。並且,歸納邏輯的這種可能性正在計算機科學和人工智慧的研究推動下慢慢地演變成現實。恩格斯早就指出,「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④] 有人通過指責現有的歸納邏輯不成熟,得出「歸納邏輯不可能」的結論,他們的推理本身與歸納推理一樣,不具有演繹的必然性。(4)人類實踐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相應的經驗知識的真理性,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歸納邏輯和歸納方法論的力量。毋庸否認,歸納邏輯目前還很不成熟。有的學者指出,為了在機器的智能模擬中克服對歸納模擬的困難而有所突破,應該將歸納邏輯等有關的基礎理論研究與機器學習、不確定推理和神經網路學習模型與歸納學習中已有的成果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在已有的歸納學習成果上,在機器歸納和機器發現上取得新的突破和進展。[⑤] 這是一個極有價值且極富挑戰性的課題,無疑在21世紀將得到重視並取得進展。
再談模糊邏輯。現實世界中充滿了模糊現象,這些現象反映到人的思維中形成了模糊概念和模糊命題,如「矮個子」、「美人」、「甲地在乙地附近」、「他很年輕」等。研究模糊概念、模糊命題和模糊推理的邏輯理論叫做「模糊邏輯」。對它的研究始於20世紀20年代,其代表性人物是L·A·查德和P·N·馬林諾斯。模糊邏輯為精確邏輯(二值邏輯)解決不了的問題提供了解決的可能,它目前在醫療診斷、故障檢測、氣象預報、自動控制以及人工智慧研究中獲得重要應用。顯然,它在21世紀將繼續得到更大的發展。
3.廣義內涵邏輯
經典邏輯只是對命題聯結詞、個體詞、謂詞、量詞和等詞進行了研究,但在自然語言中,除了這些語言成分之外,顯然還存在許多其他的語言成分,如各種各樣的副詞,包括模態詞「必然」、「可能」和「不可能」
、時態詞「過去」、「現在」和「未來」、道義詞「應該」、「允許」、「禁止」等等,以及各種認知動詞,如「思考」、「希望」、「相信」、「判斷」、「猜測」、「考慮」、「懷疑」,這些認知動詞在邏輯和哲學文獻中被叫做「命題態度詞」。對這些副詞以及命題態度詞的邏輯研究可以歸類為「廣義內涵邏輯」。
大多數副詞以及幾乎所有命題態度詞都是內涵性的,造成內涵語境,後者與外延語境構成對照。外延語境又叫透明語境,是經典邏輯的組合性原則、等值置換規則、同一性替換規則在其中適用的語境;內涵語境又稱晦暗語境,是上述規則在其中不適用的語境。相應於外延語境和內涵語境的區別,一切語言表達式(包括自然語言的名詞、動詞、形容詞直至語句)都可以區分為外延性的和內涵性的,前者是提供外延語境的表達式,後者是提供內涵性語境的表達式。例如,殺死、見到、擁抱、吻、砍、踢、打、與…下棋等都是外延性表達式,而知道、相信、認識、必然、可能、允許、禁止、過去、現在、未來等都是內涵性表達式。 在內涵語境中會出現一些復雜的情況。首先,對於個體詞項來說,關鍵性的東西是我們不僅必須考慮它們在現實世界中的外延,而且要考慮它們在其他可能世界中的外延。例如,由於「必然」是內涵性表達式,它提供內涵語境,因而下述推理是非有效的:
晨星必然是晨星,
晨星就是暮星,
所以,晨星必然是暮星。
這是因為:這個推理只考慮到「晨星」和「暮星」在現實世界中的外延,並沒有考慮到它們在每一個可能世界中的外延,我們完全可以設想一個可能世界,在其中「晨星」的外延不同於「暮星」的外延。因此,我們就不能利用同一性替換規則,由該推理的前提得出它的結論:「晨星必然是暮星」。其次,在內涵語境中,語言表達式不再以通常是它們的外延的東西作為外延,而以通常是它們的內涵的東西作為外延。以「達爾文相信人是從猿猴進化而來的」這個語句為例。這里,達爾文所相信的是「人是從猿猴進化而來的」所表達的思想,而不是它所指稱的真值,於是在這種情況下,「人是從猿猴進化而來的」所表達的思想(命題)就構成它的外延。再次,在內涵語境中,雖然適用於外延的函項性原則不再成立,但並不是非要拋棄不可,可以把它改述為新的形式:一復合表達式的外延是它出現於外延語境中的部分表達式的外延加上出現於內涵語境中的部分表達式的內涵的函項。這個新的組合性或函項性原則在內涵邏輯中成立。
一般而言,一個好的內涵邏輯至少應滿足兩個條件:(i)它必須能夠處理外延邏輯所能處理的問題;(ii)它還必須能夠處理外延邏輯所不能處理的難題。這就是說,它既不能與外延邏輯相矛盾,又要克服外延邏輯的局限。這樣的內涵邏輯目前正在發展中,並且已有初步輪廓。從術語上說,內涵邏輯除需要真、假、語句真值的同一和不同、集合或類、謂詞的同范圍或不同范圍等外延邏輯的術語之外,還需要同義、內涵的同一和差異、命題、屬性或概念這樣一些術語。廣而言之,可以把內涵邏輯看作是關於象「必然」、「可能」、「知道」、「相信」,「允許」、「禁止」等提供內涵語境的語句運算元的一般邏輯。在這種廣義之下,模態邏輯、時態邏輯、道義邏輯、認知邏輯、問題邏輯等都是內涵邏輯。不過,還有一種狹義的內涵邏輯,它可以粗略定義一個內涵邏輯是一個形式語言,其中包括(1)謂詞邏輯的運算元、量詞和變元,這里的謂詞邏輯不必局限於一階謂詞邏輯,也可以是高階謂詞邏輯;(2)合式的λ—表達式,例如(λx)A,這里A是任一類型的表達式,x是任一類型的變元,(λx)A本身是一函項,它把變元x在其中取值的那種類型的對象映射到A所屬的那種類型上;(3)其他需要的模態的或內涵的運算元,例如

『叄』 詩的特點

詞目:詩歌 拼音:shī g 《詩經》
ē
基本解釋
[poems and songs;Poetry] 詩歌現代漢語釋為一種抒情言志的文學體裁。}|《毛詩-大序》載:「詩者,志之所在也。在i心為志,發言為詩」。宋嚴滄浪《詩話》雲:「詩者,吟詠性情也」。中國古代稱不合樂的為詩,合樂的稱為歌,現代統稱為詩歌。只有一種用言語表達的藝術就是詩歌。
詳細解釋
中國 古代不合樂的稱為詩,合樂的稱為歌,現代一般統稱為詩歌。它按照一定的音節、韻律的要求,表現社會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詩的起源大約可以追溯到上古。虞舜時期就有相關文獻記載。《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相傳為孔子所編。近年來關於這個問題學術界尚有爭論。中國古代詩歌歷經漢魏六朝樂府、唐詩、宋詞、元曲之發展。《漢書·禮樂志》:「和親之說難形,則發之於詩歌詠言,鍾石筦弦。」 漢 荀悅 《漢紀·惠帝紀》作「詩謌」。 唐 韓愈 《鄆州溪堂詩》序:「雖然,斯堂之作,意其有謂,而喑無詩歌,是不考引公德而接邦人於道也。」 明 王鏊 《震澤長語·官制》:「 唐 宋 翰林,極為深嚴之地,見於詩歌者多矣。」 魯迅 《書信集·致竇隱夫》:「詩歌雖有眼看的和嘴唱的兩種,也究以後一種為好。」
編輯本段起源
詩歌起源於上古的社會生活,因勞動生產、兩性相戀、原始宗教等而產生的一種有韻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形式。《尚書·虞書》:「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禮記·樂記》:「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樂器從之。」早期,詩、歌與樂、舞是合為一體的。詩即歌詞,在實際表演中總是配合音樂、舞蹈而歌唱,後來詩、歌、樂、舞各自發展,獨立成體,詩與歌統稱詩歌。 詩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學特質的文學樣式。來源於上古時期的勞動號子(後發展為民歌)以及祭祀頌詞。詩歌原是詩與歌的總稱,詩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統稱為詩歌。中國詩歌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遺產,如,《詩經》《楚辭》和《漢樂府》以及無數詩人的作品。西歐的詩歌,由古希臘的荷馬、薩福和古羅馬的維吉爾、賀拉斯等詩人開啟創作之源。
編輯本段發展
詩歌發展經歷了《詩經》→ 《楚辭》→漢賦→漢樂府詩→建安詩歌→魏晉南北朝民歌→唐詩→宋詞→元曲→明清詩歌→現代詩的發展歷程。
編輯本段特點
詩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它飽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與豐富的想像,語言凝練而形象性強,具有鮮明的節奏,和諧的音韻,富於音樂美,語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結構形式的美。 我國現代詩人、文學評論家何其芳曾說:「詩是一種最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樣式,它飽含著豐富的想像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來表現,而且在精煉與和諧的程度上,特別是在節奏的鮮明上,它的語言有別於散文的語言。」這個定義性的說明,概括了詩歌的幾個基本特點: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飽含豐富的思想感情;第三,豐富的想像、聯想和幻想;第四,語言具有音樂美。
編輯本段表現手法
詩歌的表現手法很多,我國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傳統表現手法有「賦、比、興」。《毛詩序》說:「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其間有一個絕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詩風雅頌」。 這「六義」中,「風、雅、頌」是指《詩經》的詩篇種類,「賦、比、興」就是詩中的表現手法。 賦:是直接陳述事物的表現手法。宋代學者朱熹在《詩集傳》的注釋中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 如,《詩經》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這種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繪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劉勰在《文心雕龍·比興》中說:「且何謂為比也?蓋寫物以附意,揚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詩經》中的《螽斯》《碩鼠》等篇即用此法寫成。 興:是托物起興,即借某一事物開頭來引起正題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現思想感情的寫法。唐代孔穎達在《毛詩正義》中說:「興者,起也。取譬引類,起發己心,詩文諸舉草木鳥獸以見意者,皆興辭也。」朱熹更明確地指出:「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如《詩經》中的《關雎》《桃夭》等篇就是用「興」的表現手法。 這三種表現手法,一直流傳下來,常常綜合運用,互相補充,對歷代詩歌創作都有很大的影響。 詩歌的表現手法是很多的,而且歷代以來不斷地發展創造,運用也靈活多變,誇張、復沓、重疊、跳躍等等,難以盡述。但是各種方法都離不開想像,豐富的想像既是詩歌的一大特點,也是詩歌最重要的一種表現手法。在詩歌中,還有一種重要的表現手法是象徵。象徵,簡單說就是「以象徵義」,但在現代詩歌中,象徵則又表現為心靈的直接意象,這是應予注意的。用現代的觀點來說,詩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種:
比擬
劉勰在《文心雕龍》一書中說:比擬就是「或喻於聲,或方於貌,或擬於心,或譬於事。」這些在我們前面列舉的詩詞中,便有許多例證。比擬中還有一種常用的手法,就是「擬人化」:以物擬人,或以人擬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裡盪漾。把「雲彩」「金柳」都當作人來看待。以人擬物的,如,洛夫的《因為風的緣故》:……我的心意/則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燭光/稍有曖昧之處/勢所難免/因為風的緣故/……以整生的愛/點燃一盞燈/我是火/隨時可能熄滅/因為風的緣故。把「我的心」比擬為燭光,把我比作燈火。當然,歸根結底,實質還是「擬人」。
誇張
就是把所要描繪的事物放大,好像電影里的「大寫」「特寫」鏡頭,以引起讀者的重視和聯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其中說到「深千尺」「三千尺」,雖然並非事實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卻生動地顯示了事物的特徵,表達了詩人的激情,讀者不但能夠接受,而且能信服,很驚喜。然而這種誇張,必須是藝術的、美的,不能過於荒誕,或太實、太俗。如,有一首描寫棉花豐收的詩:「一朵棉花打個包/壓得卡車頭兒翹/頭兒翹,三尺高/好像一門高射炮。」讀後卻反而使人覺得不真實,產生不出美的感覺。
借代
就是藉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與比擬有相似之處,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處在於:比擬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體的、可見的;而借代卻是一方具體,一方較為抽象,在具體與抽象之間架起橋梁,使詩歌的形象更為鮮明、突出,以引發讀者的聯想。這也就是艾青所說的「給思想以翅膀,給感情以衣裳,給聲音以彩色,使流逝變幻者凝形。」 塑造詩歌形象,不僅可以運用視角所攝取的素材去描繪畫面,還可以運用聽覺、觸覺等感官所獲得的素材,從多方面去體現形象,做到有聲有色,生動新穎。唐代詩人賈島騎在毛驢上吟出「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但又覺得用「僧敲月下門」亦可。究竟是「推」還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狀,不料毛驢擋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韓愈,當侍衛將賈島帶到他的馬前,賈島據實相告,韓愈沉思良久,說還是用敲字較好。因為「敲」有聲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記敲門聲,便使得那種情景「活」起來,也更顯得環境的寂靜了。前述《楓橋夜泊》的「烏啼」和「鍾聲」,也是這首詩的點睛之筆。還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樂描寫,「大珠小珠落玉盤」一段,更是十分逼真,異常精彩!現代的如黃河浪的《晨曲》:「還有那尊礁石/在固執地傾聽/風聲雨聲濤聲之外/隱隱約約的/黎明/靈泉寺的晨鍾/恰似鼓山湧泉的/悠遠回應/淡淡淡淡的敲落/幾顆疏星/而漲紅花冠的/雄勁的雞鳴/彷彿越海而來/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湧。這首詩也寫得很好。所以我們如果掌握了用聲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將為詩歌創作開拓一個更加廣闊的領域。 無論是比擬、誇張或借代,都有賴於詩人對客觀事物進行敏銳的觀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膽的想像,甚至幻想。可以這樣說,無論是浪漫派也好,寫實派也好,沒有想像(幻想),便不成其為詩人。比如,以豪放著稱的李白,固然想像豐富,詩風雄奇,而以寫實著稱的杜甫,也寫出了諸如「安得廣廈千萬間……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和「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乾。」(《月夜》)等等浮想聯翩的佳作。
編輯本段分類
古代詩歌
1.詩按音律分,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古體詩和近體詩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從詩的音律角度來劃分的。 (1)古體詩:包括古詩(唐以前的詩歌)、楚辭、樂府詩。「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詩體裁的詩歌也屬古體詩。古體詩不講對仗,押韻較自由。古體詩的發展軌跡:《詩經》→楚辭→漢賦→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建安詩歌→陶詩等文人五言詩→唐代的古風、新樂府。 ①楚辭體:是戰國時期楚國屈原所創的一種詩歌形式,其特點是運用楚地方言、聲韻,具有濃厚的楚地色彩。東漢劉向編輯的《楚辭》,全書十七篇,以屈原作品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離騷》為代表作,後人因此又稱「楚辭體」為「騷體」。 ②樂府:本是漢武帝時掌管音樂的官署名稱,後變成詩體的名稱。漢、魏、南北朝樂府官署採集和創作的樂歌,簡稱為樂府。魏晉和唐代及其以後詩人擬樂府寫的詩歌雖不入樂,也成為樂府和擬樂府。如《敕勒歌》《木蘭詩》《短歌行》(曹操)。一般來說,樂府詩的標題上有的加「歌」「行」「引」「曲」「吟」等。 ③歌行體:是樂府詩的一種變體。漢、魏以後的樂府詩,題名為「歌」「行」的頗多,二者雖名稱不同,其實並無嚴格區別,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節、格律一般都比較自由,形式採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於變化,以後遂有「歌行」體。到了唐代,初唐詩人寫樂府詩,除沿用漢魏六朝樂府舊題外,已有少數詩人另立新題,雖辭為樂府,已不限於聲律,故稱新樂府。此類詩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發展。如,杜甫的《悲陳陶》《哀江頭》《兵車行》《麗人行》,白居易的許多作品,其形式採用樂府歌行體,大多三言、七言錯雜運用。 (2)近體詩:與古體詩相對的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是唐代形成的一種格律體詩,分為兩種,其字數、句數、平仄、用韻等都有嚴格規定。 ①一種稱「絕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簡稱五絕,七言的簡稱七絕。 ②一種稱「律詩」,每首八句,五言的簡稱五律,七言的簡稱七律,超過八句的稱為排律(或長律)。 律詩格律極嚴,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韻有定位(押韻位置固定),字有定聲(詩中各字的平仄聲調固定),聯有定對(律詩中間兩聯必須對仗)。例如,起源於南北朝、成熟於唐初的律詩,每首四聯八句,每句字數必須相同,可四韻或五韻,中間兩聯必須對仗,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詩定格基礎上加以鋪排延續到十句以上,則稱排律,除首末兩聯外,上下句都需對仗,也有隔句相對的,稱為「扇對」。再如,絕句僅為四句兩聯,又稱絕詩、截句、斷句,平仄、押韻、對偶都有一定要求。 從上到下,分為首聯,頷聯,頸聯,尾聯。 (3)詞:又稱為詩余、長短句、曲子、曲子詞、樂府等。其特點: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字數不同可分為長調(91字以上)、中調(59~90字)、小令(58字以內)。詞有單調和雙調之分,雙調就是分兩大段,兩段的平仄、字數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單調只有一段。詞的一段叫一闋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闋、上闋、上片,第二段叫後闋、下闋、下片。 (4)曲:又稱為詞余、樂府。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興起於金,興盛於元,體式與詞相近。特點: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較多使用口語。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數(套曲)兩種。套數是連貫成套的曲子,至少是兩曲,多則幾十曲。每一套數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須同一宮調。它無賓白科介,只供清唱。 2.按內容來分類: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詠物詩、悼亡詩、諷喻詩。 (1)懷古詩。 一般是懷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跡。詠史懷古詩往往將史實與現實扭結到一起,或感慨個人遭遇,或抨擊社會現實。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感慨個人遭遇,理想和現實的矛盾,年過半百,功業無成。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表達對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滿,抨擊社會現實。也有的詠史懷古詩只是對歷史作冷靜的理性思考與評價,或僅是客觀的敘述,詩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詩人的感慨只是畫外之音而已。如,劉禹錫的《烏衣巷》,今昔對比,表達了詩人的歷史滄桑之感。 (2)詠物詩。 詠物詩的特點:內容上以某一物為描寫對象,抓住其某些特徵著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實到虛,寫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徵、擬人、對比等表現手法。 (3)山水田園詩。 曹操開山水詩先河,東晉陶淵明開田園詩先河,發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園詩派,代表人物是王維、孟浩然。山水田園詩以描寫自然風光、農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見長,詩境雋永優美,風格恬靜淡雅,語言清麗洗練。 (4)戰爭詩。 從先秦就有了以邊塞、戰爭為題材的詩,發展到唐代,由於戰爭仍頻,統治者重武輕文,士人邀功邊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舉進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種積極用世、昂揚奮進的時代氣氛,於是奇情壯麗的邊塞詩便大大發展起來了,形成一個新的詩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適、岑參、王昌齡。 (5)行旅詩和閨怨詩。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長期流離漂泊,或久戍邊關,總會引起濃濃的思鄉懷人之情,所以這類詩文就特別多,它們或寫羈旅之思,或寫思念親友,或寫徵人思鄉,或寫閨中懷人。寫作上或觸景傷情,或感時生情,或托物傳情,或因夢寄情,或妙喻傳情。 (6)送別詩。 古代由於交通不便,通訊極不發達,親人朋友之間往往一別數載難以相見,故古人特別看重離別。離別之際,人們往往設酒餞別,折柳相送,有時還要吟詩話別,因此離情別緒就成為古代文人一個永恆的主題。因各人的情況不同,故送別詩所寫的具體內容及思想傾嚮往往有別。有的直接抒寫離別之情,有的藉以一吐胸中積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寫離愁別恨,有的重在勸勉、鼓勵、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概括一下,主要分為9種:1諷刺 2愛情 3哲理 4送別 5風景 6抱負 7想像 8故事 9思想
現代詩歌
詩歌的分類也有多種方法,根據不同的原則和標准可以劃分為不同的種類。基本的有以下幾種: 1.敘事詩和抒情詩。這是按照作品內容的表達方式劃分的。 (1)敘事詩:詩中有比較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詩人滿懷激情的歌唱方式來表現。史詩、故事詩、詩體小說等都屬於這一類。史詩如古希臘荷馬的《伊里亞特》和《奧德賽》;故事詩如我國詩人李季的《王貴與李香香》;詩體小說如英國詩人拜倫的《唐璜》,俄國詩人普希金的《葉甫蓋尼·奧涅金》。 (2)抒情詩:主要通過直接抒發詩人的思想感情來反映社會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如,情歌、頌歌、哀歌、輓歌、牧歌和諷刺詩。這類作品很多,不一一列舉。 當然,敘事和抒情也不是絕然分割的。敘事詩也有一定的抒情性,不過它的抒情要求要與敘事緊密結合。抒情詩也常有對某些生活片斷的敘述,但不能鋪展,應服從抒情的需要。 2.格律詩、自由詩、散文詩和韻腳詩。這是按照作品語言的音韻格律和結構形式分類的。 (1)格律詩:是按照一定格式和規則寫成的詩歌。它對詩的行數、詩句的字數(或音節)、聲調音韻、詞語對仗、句式排列等有嚴格規定,如,我國古代詩歌中的「律詩」「絕句」和「詞」「曲」,歐洲的「十四行詩」。 (2)自由詩:是近代歐美新發展起來的一種詩體。它不受格律限制,無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內在的節奏,押大致相近的韻或不押韻,字數、行數、句式、音調都比較自由,語言比較通俗。美國詩人惠特曼(1819—1892年)是歐美自由詩的創始人,《草葉集》是他的主要詩集。我國「五四」以來也流行這種詩體。 (3)散文詩:是兼有散文和詩的特點的一種文學體裁。作品中有詩的意境和激情,常常富有哲理,注重自然的節奏感和音樂美,篇幅短小,像散文一樣不分行,不押韻,如,魯迅的《野草》。 (4)韻腳詩:屬於文學體裁的一種,顧名思義,泛指每一行詩的結尾均須押韻,詩讀起來朗朗上口如同歌謠。這里的韻腳詩指現代韻腳詩,屬於一種新型詩體,類似流行於網路的方道文山流素顏韻腳詩。出道於2000年之後。
編輯本段詩體概說
詩體的分類,是一個復雜的問題。現在,只就一般的看法,簡單地談談漢魏六朝和唐宋的詩體。 詩歌
漢魏六朝詩,一般稱為古詩,其中包括漢魏樂府古辭、南北朝樂府民歌,以及這個時期的文人詩。樂府本是官署的名稱。樂府歌辭是由樂府機關採集,並為它配上樂譜,以便歌唱的。《文心雕龍·樂府》篇說:"凡樂辭曰詩,詩聲曰歌。"由此可以看出詩、歌、樂府這三個概念之間的關系:詩指的是詩人所作的歌辭,歌指的是和詩相配合的樂曲,樂府則兼指二者而言。後來襲用樂府舊題或摹仿樂府體裁寫的作品,雖然沒有配樂,也稱為樂府。中唐時白居易等掀起一個新樂府運動,創新題,寫時事,因而叫作新樂府。 唐以後的詩體,從格律上看,大致可分為近體詩和古體詩兩類。近體詩又叫今體詩,它有一定的格律。古體詩一般又叫古風,這是依照古詩的作法寫的,形式比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縛。 從詩句的字數看,有所謂四言詩、五言詩和七言詩。四言是四個字一句,五言是五個字一句,七言是七個字一句。唐代以後,四言詩很少見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兩類。五言古體詩簡稱五古;七言古體詩簡稱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五言律詩簡稱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詩簡稱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超過八句的叫長律,又叫排律。長律一般都是五言詩。只有四句的叫絕句;五絕共二十個字,七絕共二十八個字。絕句可分為律絕和古絕兩種。律絕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絕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絕一般只限於五絕。 「現代詩」名稱,開始使用於1953年—紀弦創立「現代詩社」時確立。現代詩的含義: 1.形式是自由的 2.內涵是開放的 3.意象經營重於修辭。 「古典詩」與「現代詩」的比較:「詩」者皆為感於物而作,是心靈的映現。「古典詩」以「思無邪」的詩觀,表達溫柔敦厚、哀而不怨,強調在「可解與不可解之間」。「現代詩」強調自由開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陳述,進行「可感與不可感之間」的溝通。
編輯本段詩作賞析
白樸《天凈沙·秋》
一提到「秋」,人們的第一反應便是那首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天凈沙·秋思》(馬致遠作)。殊不知,元曲當中寫到關於「秋」的作品甚多,最為傳神的當屬白樸的《天凈沙·秋》。如果說,馬致遠被稱為「秋思之祖」的話,那麼,白樸應義不容辭地被推為「秋意之聖」。本曲首二句白樸用如椽之筆,在不著一個謂詞的情況下,巧妙地並列六組名詞來描摹了一幅地面與天空的和諧畫面:日頭平西,落霞滿天,小村披拂著斜暉;炊煙裊裊幾如凝止,老樹枝丫不動紋絲,烏鴉樹羽輟立枝頭。 第二句,則是在前兩句描摹的大范圍中的一角特景。 在這一片寧靜的秋景當中,突然掠過一隻大雁,飛下地面。這一動態的驟然出現,打破了靜景的觀感,使人心為之一動。「一點」說明「飛鴻」的距離之遠,「影下」更顯速度之快! 第三句是最能傳秋意之神的句子。首先是視角上的遠近結合,遠處是秋山和秋水,並且具有特徵的色彩——青與綠;近處是秋天的植物:草、葉和花,白、紅、黃更是和諧烘托,五彩紛呈,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秋之畫卷」,渲染了秋景,傳達了濃郁的秋意。其次,全句未著一個「秋」字而處處見「秋意」,正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這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處! 綜觀全曲,其結構新穎別致,即「鋪排靜景——中介飛鴻動景——鋪排靜景」,規范而不呆板;其次,章法上動靜結合,變化而不單調;再次,如果說此曲前兩句秋景不免顯得清寂、清冷,那麼到了第三句,則意境轉換,更顯清疏、清和了。這些足見作者的高超的煉意本領和構思技巧。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遠遠的街燈明了, 好像是閃著無數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現了, 好像點著無數的街燈。 我想那縹緲的空中, 定然有美麗的街市。 街市上陳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沒有的珍奇。 你看,那淺淺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寬廣。 那隔著河的牛郎織女, 定能夠騎著牛兒來往。 我想他們此刻, 定然在天街閑游。 不信,請看那朵流星, 是他們提著燈籠在走。 郭沫若的詩一向以強烈的情感宣洩著稱,他的《鳳凰涅》熱情雄渾;他的《天狗》帶著消滅一切的氣勢;他的《晨安》《爐中煤》曾經讓我們的心跳動不止。但這首詩卻恬淡平和,意境優美,清新素樸。詩人作這首詩時正在日本留學,和那時的很多中國留學生一樣,他心中有著對祖國的懷念,有對理想未來的迷茫。詩人要藉助大自然。
希望對你有幫助。

『肆』 急求!!!從結構和功能的角度說明下列短語的類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構類型 功能類型
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偏正短語 體詞性短語
研究這個運動的發展——————————述賓短語 謂詞性短語
人民群眾有無限的創造力————————主謂短語 謂詞性短語

最繁華的一條大街上——————————偏正短語 體詞性短語
像滿天的星星眨巴著眼睛似的——————比況短語 附加性短語
痛得他直打滾—————————————述補短語 謂詞性短語
抓住樹枝爬上去————————————連謂短語 謂詞性短語
吩咐昆寧宮管事太監取新鮮泉水—————兼語短語 謂詞性短語
在政策的保護下————————————介詞短語 附加性短語

『伍』 李德毅的科研簡介

1996年,獲少將軍銜;199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04年,當選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現任全軍信息化工作辦公室副主任、總裝備部科技委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信息學部主任、十屆全國政協委員,兼任中國電子學會副理事長、中國人工智慧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計算機語言信息工程中心首席科學顧問,軟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等職。在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國立新加坡大學、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多所著名高校任兼職教授或客座教授。曾獲首屆具有突出貢獻的歸國留學人員、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等榮譽稱號,並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8年被聘為北京郵電大學兼職教授、計算機學院院長。 李德毅院士在國際上最早提出「控制流—數據流」圖對理論,描述時間與空間的關聯性,給出了基本圖元、圖對、連接法則、觸發機制、設計語言等一整套實現方法,用於復雜系統的結構優化。圖對理論在倫敦獲得1985年IEEE主席授予的計算機和控制類年度期刊最佳學術論文獎。他把關系數據模型映射成為謂詞演算,證明了關系代數運算與邏輯推理中符號問題求解的對等性,並用邏輯程序設計語言PROLOG進行開發,實現了一個關系資料庫管理系統,出版專著《A Prolog Database System》;進而又把這一成果擴展到模糊關系資料庫領域,出版專著《A Fuzzy Prolog Database》。這兩部專著被世界許多大學圖書館收藏,並被廣泛引用。
他提出了不確定性知識的表示和推理理論,用自己創造的雲模型表示概念的隨機性、模糊性以及隨機性和模糊性之間的關聯性,用期望、熵和超熵作為數字特徵實現概念的定性定量轉換,給出了雲模型構成的多條定性規則同時激活的推理策略和計算方法,成功實現了三級倒立擺的各類動平衡姿態的靈活切換。用雲控制倒立擺的論文在1999年第14屆世界自動控制聯合會上獲得傑出論文獎。這是世界自動控制聯合會成立42年來中國學者首次獲得此獎項。2002年雲發生器獲得國家發明專利。2005年出版專著《不確定性人工智慧》,並於2007年由CRC出版英文版本《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ith uncertainty》。
李德毅院士長期致力於指揮自動化系統工程和軍隊信息化工作,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軍隊科技進步獎一等獎3項、二等獎4項,主編技術叢書7種,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40餘名。1990年被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貢獻的回國留學人員,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2年獲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2005年獲得軍隊專業技術重大貢獻獎、國家何梁何利基金獎。發表論文140多篇,出版中文專著3本、英文專著2本。

『陸』 語文最常見的修辭手法的有哪些它們的作用是什麼

樓層: 1
修辭手法
一、比喻
不直接說被描寫的對象甲,而用與它有相似性的乙來描寫它,以使被描寫的甲在形象、功能等特點上更加富有可接受性。比喻一般形式上需要有三個要素:本體(甲)、喻體(乙)和連接兩者的喻詞。根據這三個方面出現情況,將比喻分為:
(一)明喻 用「像、如、彷彿」等喻詞通俗明白地打比方。如:
(1)共產黨像太陽。
當然,如果前後句子叫長,且意義明白,明喻也可以省略喻詞。如:
(2)鐵不用就會生銹,水不流就會發臭,人的頭腦不用,功能就會萎縮。
(二)暗喻 用「是、成為」等喻詞直接將本體當做喻體的方法。如:
(3)大王莊這個陣地成為一顆銳利的鐵釘,牢牢地釘進了黃維兵團的腦門心。
(4)困難是彈簧,你軟它就強。
(三)借喻 不出現本體和喻詞,直接用喻體代指本體的方法。如:
(5)一旦把敵人消滅干凈,鮮紅的太陽照遍全球。
這里「鮮紅的太陽」喻指新生的社會制度。

二、比擬
直接將乙事物所具有的特徵、屬性加在甲事物對甲進行跨類式描寫的修辭格。有本體、擬體兩個部分組成,本體一般為名詞性事物,擬體則多為謂詞性成分。從語義特徵上說,擬體本不能與本體構成陳述關系。根據本體與擬體的關系,一般將比擬分為:
(一)擬人 將非人類的事物當做人來寫。如:
(1) 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
(2) 硬幣正悄然「退休」。
(二)擬物 將人直接當做物,或將此物當彼物來寫。如:
(3)打得日本鬼子夾著尾巴逃跑了。
(4)月亮一露臉,滿天的星星驚散了。

三、借代 直接用與本體甲有相關關系的乙代替甲的修辭格。如:
(1)正義是殺不完的,因為真理永遠存在。
(2)凡是願意留下的,再不許拿人家一草一木。
(3)搞好菜園子,豐富菜籃子。

四、拈連 在用乙對甲進行陳述或描述後,再將甲轉移與本不能陳述或描述的丙進行組合的修辭手法,可用格式表述為:甲+乙→甲+丙。例如:
(1)你別看我耳朵聾,可我的心不聾。
(2)這一錘沒敲在鍾上,卻敲在俺的心上。

五、誇張 對事物或行為作超越事實的描述的修辭格。例如:
(1)毛色格外發亮,好象一根毛尖都冒出一桶油。
(2)莫誇財主豪富,財主心腸比蛇毒。塘邊洗手魚也死,路過青山樹也枯。

六、雙關 讓詞句具有表面上一個意義實則表達另外一個意義的修辭方式。比如:
(1)夜正長,路也正長,我不如忘卻,不說的好罷。
(2)旗桿上插雞毛,好的撣子(膽子)!
注意:雙關與歧義不同。雙關是一種表達技巧,是有意地在表面上表達一種意思的時候,暗地裡還有另外一種意思,而後者才是表達者的真正用意。不過不能理解後一層意思的人,不影響理解這句話的字面意義。但歧義不同,它是表達者無意產生的一種消極現象,它所表達的兩種意義存在於話語表面,而且這兩個意義會讓接受者無所適從。如果不是有特殊的目的(如欺騙等)的話,歧義是應該避免的。

七、映襯 將兩個相對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使它們互相襯托,相得益彰的修辭手法。例如:
(1)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2)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八、移就 將描寫甲事物的詞語直接用來描寫乙事物的修辭方式。這種修辭格的最常見形式是體詞性偏正短語,如(1)、(2)
(1)我將深味這非人間的濃黑的悲涼。
(2)甜甜的聲音讓奶奶心裡樂開了花。
另外一種形式是謂詞性結構,如:
(3)秋天的黃昏,晚霞燒紅了西方的天空。
(4)建築也是新式,簡截不羅嗦,痛快之至。

九、對偶 用字數相同、意義相關、形式整齊的兩個句子並列表達所形成的修辭格。根據兩句之間的語義關系,將它分為三類:
(一)正對 上下句從不同的側面說明同一事理,意義上互相補充。
(1)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二)反對 上下句從正反兩個方面加以敘述,意義上相反相成。
(2)橫眉冷對千夫指,俯手首甘為孺子牛。
(二)串對,也叫流水對,上下句意義相承,表達因果、條件等關系。如:
(3)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

十、排比 用一組結構相似的語句,表達相關的內容的修辭手法。如:
(1)祖國是一座花園。北方就是圓中的臘梅,小興安嶺是一朵花,森林就是花中的蕊。
(2)理想是石,敲出了星星之火;理想是火,點燃熄滅的燈;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

十一、仿詞 更換現成詞中的某個語素,臨時造出新的詞,以表達風趣、幽默等效果的修辭手法。如:
(1)都江堰市拍賣超標「官宅」。
(2)搞四個現代化,不懂科學技術就要成為科盲。
一、比喻
不直接說被描寫的對象甲,而用與它有相似性的乙來描寫它,以使被描寫的甲在形象、功能等特點上更加富有可接受性。比喻一般形式上需要有三個要素:本體(甲)、喻體(乙)和連接兩者的喻詞。根據這三個方面出現情況,將比喻分為:
(一)明喻 用「像、如、彷彿」等喻詞通俗明白地打比方。如:
(1)共產黨像太陽。
當然,如果前後句子叫長,且意義明白,明喻也可以省略喻詞。如:
(2)鐵不用就會生銹,水不流就會發臭,人的頭腦不用,功能就會萎縮。
(二)暗喻 用「是、成為」等喻詞直接將本體當做喻體的方法。如:
(3)大王莊這個陣地成為一顆銳利的鐵釘,牢牢地釘進了黃維兵團的腦門心。
(4)困難是彈簧,你軟它就強。
(三)借喻 不出現本體和喻詞,直接用喻體代指本體的方法。如:
(5)一旦把敵人消滅干凈,鮮紅的太陽照遍全球。
這里「鮮紅的太陽」喻指新生的社會制度。

二、比擬
直接將乙事物所具有的特徵、屬性加在甲事物對甲進行跨類式描寫的修辭格。有本體、擬體兩個部分組成,本體一般為名詞性事物,擬體則多為謂詞性成分。從語義特徵上說,擬體本不能與本體構成陳述關系。根據本體與擬體的關系,一般將比擬分為:
(一)擬人 將非人類的事物當做人來寫。如:
(1) 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
(2) 硬幣正悄然「退休」。
(二)擬物 將人直接當做物,或將此物當彼物來寫。如:
(3)打得日本鬼子夾著尾巴逃跑了。
(4)月亮一露臉,滿天的星星驚散了。

三、借代 直接用與本體甲有相關關系的乙代替甲的修辭格。如:
(1)正義是殺不完的,因為真理永遠存在。
(2)凡是願意留下的,再不許拿人家一草一木。
(3)搞好菜園子,豐富菜籃子。

四、拈連 在用乙對甲進行陳述或描述後,再將甲轉移與本不能陳述或描述的丙進行組合的修辭手法,可用格式表述為:甲+乙→甲+丙。例如:
(1)你別看我耳朵聾,可我的心不聾。
(2)這一錘沒敲在鍾上,卻敲在俺的心上。

五、誇張 對事物或行為作超越事實的描述的修辭格。例如:
(1)毛色格外發亮,好象一根毛尖都冒出一桶油。
(2)莫誇財主豪富,財主心腸比蛇毒。塘邊洗手魚也死,路過青山樹也枯。

六、雙關 讓詞句具有表面上一個意義實則表達另外一個意義的修辭方式。比如:
(1)夜正長,路也正長,我不如忘卻,不說的好罷。
(2)旗桿上插雞毛,好的撣子(膽子)!
注意:雙關與歧義不同。雙關是一種表達技巧,是有意地在表面上表達一種意思的時候,暗地裡還有另外一種意思,而後者才是表達者的真正用意。不過不能理解後一層意思的人,不影響理解這句話的字面意義。但歧義不同,它是表達者無意產生的一種消極現象,它所表達的兩種意義存在於話語表面,而且這兩個意義會讓接受者無所適從。如果不是有特殊的目的(如欺騙等)的話,歧義是應該避免的。

七、映襯 將兩個相對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使它們互相襯托,相得益彰的修辭手法。例如:
(1)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2)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八、移就 將描寫甲事物的詞語直接用來描寫乙事物的修辭方式。這種修辭格的最常見形式是體詞性偏正短語,如(1)、(2)
(1)我將深味這非人間的濃黑的悲涼。
(2)甜甜的聲音讓奶奶心裡樂開了花。
另外一種形式是謂詞性結構,如:
(3)秋天的黃昏,晚霞燒紅了西方的天空。
(4)建築也是新式,簡截不羅嗦,痛快之至。

九、對偶 用字數相同、意義相關、形式整齊的兩個句子並列表達所形成的修辭格。根據兩句之間的語義關系,將它分為三類:
(一)正對 上下句從不同的側面說明同一事理,意義上互相補充。
(1)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二)反對 上下句從正反兩個方面加以敘述,意義上相反相成。
(2)橫眉冷對千夫指,俯手首甘為孺子牛。
(二)串對,也叫流水對,上下句意義相承,表達因果、條件等關系。如:
(3)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

十、排比 用一組結構相似的語句,表達相關的內容的修辭手法。如:
(1)祖國是一座花園。北方就是圓中的臘梅,小興安嶺是一朵花,森林就是花中的蕊。
(2)理想是石,敲出了星星之火;理想是火,點燃熄滅的燈;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

十一、仿詞 更換現成詞中的某個語素,臨時造出新的詞,以表達風趣、幽默等效果的修辭手法。如:
(1)都江堰市拍賣超標「官宅」。
(2)搞四個現代化,不懂科學技術就要成為科盲。
[解題過程]
八種常見修辭格

1.比喻
(1)比喻的特點及作用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兩種不同性質的事物的相似點,用一事物來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結構一般由本體(被比喻的事物)、喻體(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詞(比喻關系的標志)構成。構成比喻的關鍵:甲和乙必須是本質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間必須有相似點,否則比喻不能成立。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化冗長為簡潔。

(2)比喻的種類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體喻體都出現,中間用比喻詞「像、似、彷彿、猶如」等相聯結。例如:收獲的莊稼堆成垛,像穩穩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體喻體都出現,中間沒有比喻詞,常用「是」、「成了」、「變成」等聯結。例如:馬克思主義和中國革命的關系,就是箭和靶的關系。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現本體,直接敘述喻體。但它不同於借代。借代取兩事物相關點,借喻取兩事物的相似點。例如:放下包袱,開動機器。

④博喻。連用幾個比喻從不同角度,運用不同的相似點對同一本體進行比喻。例如: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剛出浴的美人」分別從色彩、光華、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隱約閃爍、清新潔靜等相似點來描繪出荷花的美。)
==============================================
2.比擬

(1)比擬的特點及作用

把物當作人來寫,或把人當作物來寫,或把此物當作彼物來寫,其形式特點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寫「人」或「物」色彩鮮明、描繪形象,表意豐富。

(2)比擬的種類

①擬人。例如:杜甫川唱來柳林鋪笑,紅旗飄飄把手招。

②擬物。例如:咱們老實,才有惡霸,咱們敢動刀,惡霸就得夾著尾巴跑。
================================================
3.借代

(1)借代的特點及其作用

借代不直接說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與其相關的事物來代替。它強調兩事物間的相關點。其作用是以簡代繁,以實代虛,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借代的種類
①特徵代本體。例如:大鬍子凶神惡煞地吼叫著。
②具體代抽象。例如:不拿群眾一針一線。
③專名代泛稱。例如:我們的時代需要千千萬萬個雷鋒。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們要多讀點魯迅。
⑤部分代整體。例如: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
⑥結果代原因。例如:專弄文墨,為壯士捧腹。
⑦原料代成品。例如:五十年間萬事空,懶將白發對青銅。
⑧地名代本體。例如:延安還是西安?要劃清這種界限。
=============================================
4.誇張

(1)誇張的特點及其作用!

誇張指為追求某種表達效果,對原有事物進行合乎情理的著意擴大或縮小。要求使用時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礎和根據,不能浮誇。其作用在於烘托氣氛,增強聯想,給人啟示。

(2)誇張的幾種形式

a、擴大誇張。例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b、縮小誇張。例如: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c、超前誇張。例如:看見這樣鮮綠的麥苗,就嗅出白面饃饃的香味來了。
=============================================
5.對偶

(1)對偶的特點及其作用

對偶就是「對對子」,也稱「對仗」。它必須是一對字數相等,詞性相對,結構相同,意義相關的短語或句子。兩句間的關系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和條件等。其作用有:便於吟誦,有音樂美;表意凝煉,抒情酣暢。

(2)對偶的幾種形式

①依內容分可分為正對、反對、串對。

正對: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補、相襯。

例如: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

反對: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對。例如: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串對:又稱「流水對」。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條件等關系。例如: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②依形式分可分為工對、寬對。

所謂工對,就是字數、詞性、結構、平仄、用字等嚴格按對仗要求;所謂寬對,就是基本符合對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說形式要求稍寬松一點。

③依結構分可分為成分對偶和句子對偶。

成分對偶。例如:山水本無知,蝶雁亦無情;但它們對待人類最公平,一視同仁,即不因達官顯貴而呈歡賣笑,也不因山野漁樵而吝麗嗇彩。

句子對偶。例如: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
6.排比

(1)排比的特點及其作用

排比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內容相關、語氣一致的短語或句子組合而成。常用強調的同一詞語重復出現在各個短語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其作用在於加強語勢,強調內容,加重感情。

(2)排比的幾種形式

a、成分排比。例如:好像失了東三省,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失了東三省誰也不響,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失了東三省只有幾個學生上幾篇「呈文」,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誇獎,永遠「國」下去一樣。

b、句子排比。例如:他們的品質是那樣的純潔和高尚,他們的意志是那樣的堅韌和剛強,他們的氣質是那樣的淳樸和謙遜,他們的胸懷是那樣的美麗和寬廣。
=============================================
7.設問

設問的特點

「無疑而問」。往往明知故問,自問自答或提出問題不需要確定答案。目的是強調問題,以引起人們注意,啟發人們進行思考。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麼色素呢?白色的花什麼色素也沒有。

又如:社會生產力有這樣巨大的發展,勞動生產率有這樣大幅度的提高,* 的是什麼?最主要的是*科學的力量、技術的力量。
=============================================
8.反問

反問的特點也是「無疑而問」,用疑問句的形式表示確定的意思,以加強語氣,增強表達效果,句末一般打問號,有的也可打感嘆號。

反問的形式有兩種:

(1) 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毛主席都是如此,我們還有什麼可以驕傲的呢?

(2) 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難道不是我們勞動群眾創造了人類世界嗎?」

『柒』 心碎了韓文怎麼寫

心碎了韓文:찢 어 졌 죠

韓文:也稱朝鮮諺文、韓國諺文,是指朝鮮語的表音文字。諺專文是一種參考屬借鑒漢字方體形態的方塊拼音文字,與拉丁文、漢語拼音體系、蒙古文、阿拉伯文等一樣是表音文字。[1]
歷史:15世紀李氏朝鮮世宗國王遣人完成《訓民正音》,創造朝鮮拼音文。以前在朝鮮民族是一直借用漢字來作為紀錄他們語言的文字,因為漢語與朝鮮語屬於兩個不同的語系,漢字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表意文字。而朝鮮人民與早期的日本借用漢字一樣,只是將漢字記錄語言,漢字並不能完全准確的表達朝鮮語音的含義,能夠學習和使用漢字的多是貴族階層,普通民眾則很難接觸到。
地位:在數世紀間未能成為主流文字,只起輔助作用(就如漢語拼音體系對於漢字起輔助作用)。諺文因識讀和書寫簡單,多在沒有受過正規教育的朝鮮人群中使用。二十世紀初期朝鮮被日本吞並後,民族主義的興起讓韓國人開始排斥在朝鮮半島流行了許久的漢字,諺文方逐步成為朝鮮族的主要書寫工具,諺漢混用。1970年前期即朴正熙時期下令韓文教育而抹去漢字,但因為諺文同音詞多而容易混淆語義,後來又出現的諺漢混用趨勢。

『捌』 科學為人類創造了比以往任何時代都要美好的生活縮句

科學創造生活。
縮句就是去掉那些修飾語,只保留句子的主謂賓的主幹,很簡單。

『玖』 利奇 語言有幾種創造性的形式反抗行話化

言語行為理論(speech act)是語言哲學家Austin1955年在美國哈佛大學做William James系列演講時將該理論作為一種哲學分析工具首次提出的,並在隨後的系列演講中逐漸成型。後來在他的學生Searle的不斷總結、創新和規范下,成為了一個系統。現在言語行為理論是語用學中一個重要內容。Austin和Searle對言語行為理論都做出了那些貢獻,言語行為理論又有哪些缺點和不足呢,言語行為理論的將來發展的方向又是怎樣的?這篇小文章將會慢慢道來。
一、言語行為理論概況
這里介紹的言語行為理論的概況主要包括基本主張,強調內容,實用意義和研究角度。下面一一講述。
言語行為理論的基本主張可以歸納為;「說話即做事。」(Austin 1962)即說話人只要說出了有意義、可被聽話人所理解的話語,就可以說他實施了某個行為,這個行為叫作言語行為。Austin認為,說話人總是在通過說話來做事,不論他們的說話方式直接還是間接,明晰還是含蓄。言語行為是說話人通過話語表達意義的基本功能單位,也是研究語言使用的基本分析單位。
言語行為理論重視言語行為的實施者在語言交際中的作用,強調言語行為實施者的主體作用。另外,針對言語行為實施者作為反映的聽話人的回答也是實施的言語行為,這也是言語行為理論探討和強調的范圍。
言語行為理論的實用意義,包括直接目的和最終目的。直接目的是在於了解不同言語行為在不同語言文化中的實現模式、手段、語言資源及其實現機制,了解實施相同言語行為所需採用的不同言語手段,對比它們在語言學習和跨文化交際中的表現差異及導致的原因。最終目的是為語言教學、語言學習及跨文化交際服務的。
研究言語行為理論可以從多個角度出發,比方說語用語言學、社交語用學、對比語用學和跨文化對比語用學等方面。
二、言語行為理論的發展
1、Austin與言語行為理論
言語行為理論是哲學家們在20世紀50年代首先提出的,其創始人是Austin,他提出了這一理論的稚形。他在言語行為理論方面的主要貢獻主要由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Austin推翻了哲學家們歷來認為邏輯—語義的真值條件是語言理解的中心,即用可驗證性(verifiability)來判斷一個句子的真假的觀點,區分了言有所述(constatives)和言有所為(performatives)。他認為區分的標准就是句子中有沒有施為動詞,有施為動詞的就是言有所為。並且他提出了兩種言有所為的兩種句法形式:一種是以第一人稱為主語、謂語動詞是主動語態的的I +VP形式,第二種是第一種的被動語態形式,即以第二人稱為主語、謂語動詞是被動語態的I +VP形式。這兩種句法形式都可以加入hereby進行驗證,如果句子通順的話,就是行事動詞,這個句子就是合法的,否則不是。但是後來他發現用hereby來判斷一個句子是不是含有施為動詞,是不是言有所為有點牽強,有些句子不使用施為動詞,照樣能夠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Shut the door.還有其他語言手段,比如句中的語氣、語調還有句子所處的語境等也可以使聽話人很好的明白話語的意思,而語境在言語行為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
其次,在Austin發現以上的不足之後,他接著提出了把施為句分為隱性施為句(implicit performatives )和顯性施為句(explicit performatives )。但是接著又發現所有的句子都是施為句,不管是隱性的還是顯性的。他接著提出了一個新的模式,即一個人說話的時候,是同時進行了三種行為。這是他第三個貢獻。
最後,在Austin提出的新模式中,他認為,一個人在說話的時候,同時實施了三種行為,即言內行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為(illocutionary act) 和言後行為(perlocutionary act)。言內行為是說話人通過說話表達字面意義,是the act of saying something,包括說話時所用的發出的語音、音節、說出單詞、短語和句子;言外行為是說話人通過字面意義表達說話人的意圖。是the act in saying something,比如說發出命令等;言後行為是是指說話人的話語作用在聽話人身上所帶來的效果。在這三個言語行為中,最為重要的是言外行為和言後行為,是語用學研究的重點,因為它們是語言交際的中心。同時Austin也提出了言外行為的五種分類,即裁決型(verdictives)、行使型(exercitives)、承諾型(commissives)、行為型(behavitives)和闡述型(expositives)。但是Austin這樣分類缺乏一個明確的標准,有些詞可以同時實施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行為;並且這種分類標准也僅僅是在對施為動詞分類。
Searle在發現老師Austin提出的理論中的不足之後,接著發展了言語行為理論,是其成為了一個系統。Searle提出的言語行為理論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呢?
2、Searle與言語行為理論
Searle認為語言交際的最小單位是言語行為,而不是人們通常認為的那樣是單詞或者句子。因此,Searle在Austin研究的基礎上,發展了言語行為理論。具體的內容有一下幾點:
首先,Searle在發現Austin對言外行為的研究時沒有涉及到句子的具體內容,所以就提出了命題內容。一句話的命題內容包含所談及的人或物和對這個人或物做的描述。言內行為又分為話語行為和命題行為,話語行為是說出話語和句子這一行為,命題行為是指通過所指詞語和謂詞所實施的「談及」和「描述」這兩種行為。實施相同的言語行為可以用不同的命題內容,實施相同的命題內容根據語境的不同可以表達不同過的言語行為。但美中不足的是,並不是所有的句子都有命題內容,比如hello沒有命題內容,但是卻實施了打招呼這一言語行為。
其次,Searle把語言行為視作一種社會性的規約行為,因此他把影響言語行為的規則分為調節性規則和構成性規則。調節性規則常用祈使句形式,表現為「要做……」「不要做……」,構成性規則表現為「X即是Y」。 Searle區分這兩者的目的是為了說明人們使用語言所需要遵守的是構成性規則。接著他提出了滿足某一言語行為的的八個條件,最後歸納為四個條件(happiness condition),即命題內容條件(propositional content condition),准備條件(preparatory condition),誠意條件(sincerity condition)和根本條件(essential condition)和相應的四個規則。

『拾』 學習離散數學的意義

離散數學是研究散量的結構及其相互關系的數學學科,是現代數學的重要分支,通過離散數學的學習,不但可以掌握處理離散結構的描述工具和方法,為以後續課創造條件而且可以提高抽象思維和邏輯推理能力,為將來參加與創新性的研究和開發工作打下堅實基礎。離散從字面上理解好像是一門很散的學科,但覺得離散字面散而其內神不散。

在中學學習了一些簡單邏輯,那些都是一些與生活有關或是學習中一些常識就可判斷命題真假的命題。這些簡單邏輯對學生的思維邏輯推理能力有一定的訓練作用,但中學中的簡單邏輯沒有嚴格的證明和公式的推導。一些問題都是憑借日常生活經驗或學習中的一些常識就能把命題的正確性作出判斷。數理邏輯是以散量為主要載體,通過一系列邏輯連接詞來演繹命題並用一定公式判斷命題的正確性。數理邏輯對公式有嚴格的證明,並把命題符號化,使得推理更有序,更可靠。數理邏輯是簡單邏輯的提高和精神的升華。數理邏輯提出簡單邏輯並未有的散量及一系列公式。數理邏輯為解決簡單邏輯的解法提出多樣化,為簡單邏輯提供更嚴謹有效的解題途徑。

數理邏輯是數學的一個分支,也是邏輯學的分支。是用數學方法研究邏輯式形式邏輯的學科。其研究對象是對證明和計算這兩個直觀慨念進行符號化以後的形式系統。數理邏輯是數學基礎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數理邏輯是離散數學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現代科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的電子計算機大多是以散量為基數以數理邏輯的方法而運行的,數理邏輯對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不僅如此,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學習數理邏輯會對人們在生活中分析一些事物形成獨特見解。數理邏輯可以提高抽象思維和邏輯推理能力,為將來參與創新性的研究和開發工作打下結實基礎。

一階邏輯等值演算與推理,是數理邏輯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階邏輯中引入了個體詞、謂詞和量詞的一階邏輯命題符號化的三個基本要素。這在數理邏輯前幾章的學習中都是未提到的,然而有了這些基本要素就把數理邏輯所研究的內容加以拓寬,思維的要求也有所提高。一些邏輯等值演算與推理也大大的增加了數理邏輯的推理方式,為數理邏輯在科學理論中的應用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對於一階邏輯等值演算是數理邏輯前幾章的延伸,也是前幾章的提高。一階邏輯為以後續課打下了各方面的條件,使得數理邏輯更加完美。

圖論是以圖為基本元素,而圖的定義是:人們常用點表示事物,用點與點之間是否有某種關系,這樣構成的圖形就是圖論中的圖。從這種定義可把數理邏輯的每一個章節的推理公式分為不同的點,而每一章就相當於圖論中的圖。數理邏輯的各章間的關系就是圖與圖之間的關系,形成圖論的基本要素。從點與點的緊密聯系,圖與圖之間的各項關系,可以看出離散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雖然離散字面散而其內神不散。

閱讀全文

與創造謂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表 瀏覽:294
內地音樂版權 瀏覽:208
公共衛生服務今後工作計劃 瀏覽:457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