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郭沫若詩兩首背景了解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開貞,四川樂山人,中國現代浪漫主義詩人、劇作家、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早年先後在日本岡山高等學校和九州帝國大學學習醫學。在帝國大學,詩人開始從事文學創作。1920年詩人在《時事新報·學燈》上發表了一系列重要作品,1921年出版詩集《女神》。這部詩集是中國現代詩歌史上的里程碑,開創了中國新詩的浪漫主義風格。同年,詩人和郁達夫等人組織成立創造社,創辦《創造》季刊。1923年,詩人從帝國大學畢業。1926年,詩人出任廣東大學校長。同年7月,詩人隨國民革命軍北伐。1927年8月,參加南昌起義,加入中國共產黨。起義期間,詩人創作了大量歷史劇,宣傳革命,挖苦諷刺蔣介石的丑惡嘴臉,遭到蔣介石的通緝。1928年2月,他開始了在日本的10年流亡生涯。期間詩人潛心研究中國古代文化,奠定了他的史學家、古文字學家的地位。1937年,他秘密回國,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創作了大量有時代氣息的歷史劇,如《虎符》、《屈原》等。解放後詩人一直主持文化工作,歷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 完畢!
2. 郭沫若散文介紹
郭沫若寫了許多抒情性的散文.它們大多取材於作者自己的生活經歷,被作者自稱為"自傳性散文".但它們又不同於<<我的幼年>>一類自傳文學,而是揀拾某些過往舊事或身邊瑣事以抒情寄意的優美篇什.
如早年的<<芭蕉花>>,<<鐵盔>>,回憶了兒時母親對自己的愛撫和教育,情真意切.<<路畔的薔薇>>六則,書法了生活中偶爾掠過的感觸,寫的清麗淡雅,近似於象徵寄託的散文詩.抗戰後期寫的<<銀杏>>,全力贊美銀杏這一"完全由人力保存了下來的奇珍",這"中國的國樹",從而謳歌了如銀杏一般的高貴品質.<<丁東草>>三章通過對故鄉滴泉聲音的懷想表達了對與眼前嘈雜煩憂現實截然不同的清涼世界的嚮往,通過對白鷺,石榴的外形,內性的描繪,贊美了生活中"被人忘卻了的美".文章寫的雋永而又濃麗,深摯而又熱烈,是不可多得的散文佳作.
3. 郭沫若詩兩首的寫作背景
《天上的街市》
遠遠的街燈明了,
好像閃著無數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現了,
好像點著無數的街燈。
我想那縹緲的空中,
定然有美麗的街市。
街市上陳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沒有的珍奇。
你看,那淺淺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寬廣。
那隔著河的牛郎織女,
定能夠騎著牛兒來往。
我想他們此刻,
定然在天街閑游。
不信,請看那朵流星,
是他們提著燈籠在走。
寫作背景:這首詩最初發表於1922年3月出版的《創造季刊》第1卷第1期。1921-1923年,郭沫若三次從日本回國。這時,「五四」運動高潮已過,(1921~1922年,中國正處於軍閥混戰時期。)面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那「冷酷如鐵!黑暗如漆!腥穢如血!」的黑暗現實,郭沫若感到極大的憤怒,苦悶感傷,但他並沒有悲觀失望,依然不倦地探索和追求。就是這一時期,1921年10月24日,面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黑暗事實,作者感到極大的憂憤。他從地上的街燈聯想到天上的明星,又聯想到街燈,於是寫下了《天上的街市》(原題為『天上的市街』)這一富有想像力的詩篇。
《靜夜》月光淡淡,
籠罩著村外的松林。
白雲團團,
漏出了幾點疏星。
天河何處?
遠遠的海霧模糊。
怕會有鮫人在岸,
對月流珠?寫作背景:《靜夜》選自郭沫若第二部詩集《星空》。《星空》寫於五四以後郭沫若最苦悶的時期。當時他正在日本留學,其間於1921年4月和次年暑期兩度回國。面對當時中國的現實,詩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現實,嚮往光明的未來。但五四時期那種勇猛的反抗精神和烈火般的熱情已經消退,有的只是「潮退後的一些微波,或甚至是死寂」(郭沫若語)。所以,在《星空》中,詩人流露出較濃重的失望和悲愁情緒,雖然表現了要求奮飛、新生和自由的願望,但另一方面又包含了逃避現實、獨善其身的消極情緒。
4. 郭沫若寫天上的街時的時代背景
1921年和1922年這兩年中,郭沫若三次回國。這時,五四運動高潮已過,中國正處於北洋軍閥混戰時期。面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那「冷酷如鐵!黑暗如漆!腥穢如血」的黑暗現實,郭沫若感到極大的憤怒。他在這一時期創作的詩集《星空》表達了這一思想感情。他在《星空》集的《獻詩》中寫道:「啊,閃爍不定的星辰啊!你們有的是鮮紅的血痕,有的是凈朗的淚晶——在你們那可憐的幽光之中,含蓄了多少深沉的苦悶!」就是這個時期,1921年10月24日,作者寫下了《天上的街市》,這首詩第一次發表在1922年《創造》季刊第一卷第一期上,後來收入《星空》集。
推薦於 2018-04-06
查看全部4個回答
— 你看完啦,以下內容更有趣 —
郭沫若寫《天上的街市》時的時代背景
這首詩寫於20年代初期,此時,「五四」運動的洪波已經消退,大革命的時代尚未到來。半殖民地牛封建的中國,依舊被帝國主義列強和各派軍閥勢力窒息著。面對這種現實,詩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現實,嚮往光明的未來。在燦爛星空的誘發下,寫下了這首充滿浪漫色彩的著名詩篇《天上的街市》。 1921年和1922年這兩年中,郭沫若三次回國。這時,五四運動高潮已過,中國正處於北洋軍閥混戰時期。面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那「冷酷如鐵!黑暗如漆!腥穢如血」的黑暗現實,郭沫若感到極大的憤怒。他在這一時期創作的詩集《星空》表達了這一思想感情。例如,他在《仰望》中寫道:「污濁的上海市頭,干凈的存在,只有那青青的天海!」《黃海中的哀歌》中寫道: 「浪又濁,漩又深,味又咸,臭又腥,險惡的風浪,沒有一刻的寧靜,滔滔的濁浪,早已染透了我的深心。我要幾時候,才能恢復得我的清明喲!」他在五四高潮時期對祖國的憧憬陡然歸於破滅,詩人的一度興奮激動陷人了苦悶傷感,但他並沒有悲觀失望,依然不倦的探索和追求。他在《星空》集的《獻詩》中寫道:「啊,閃爍不定的星辰啊!你們有的是鮮紅的血痕,有的是凈朗的淚晶——在你們那可憐的幽光之中,含蓄了多少深沉的苦悶!」就是這個時期,1921年10月24日,作者寫下了《天上的街市》,這首詩第一次發表在1922年《創造》季刊第1卷第1期上,後來收入《星空》。 OK?
5. 《靜夜》、《天上的街市》選自哪裡
《天上的街市》和《靜夜》均選自詩人第二部詩集《星空》。《星空》寫於五四以後詩人最苦悶的時期。當時詩人正在日本留學,其間詩人於1921年4月和次年暑期兩度回國。面對當時中國的現實,詩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現實,嚮往光明的未來。但五四時期那種勇猛的反抗精神和烈火般的熱情已經消退,有的只是「潮退後的一些微波,或甚至是死寂」(郭沫若語)。所以,在《星空》中,詩人流露出較濃重的失望和悲愁情緒,雖然表現了要求奮飛、新生和自由的願望,但另一方面又包含了逃避現實、獨善其身的消極情緒。這是《星空》給人的整體閱讀印象。解讀《天上的街市》和《靜夜》時必須聯繫上述具體的時代背景。
6. 郭沫若 星空 原文
《星空 》
郭沫若
美哉!美哉!
天體於我,
不曾有今宵歡快!
美哉!美哉!
我今生有此一宵,
人生誠可贊愛!
永恆無際的合抱喲!
惠愛無涯的目語喲!
太空中只有閃爍的星和我。
哦,你看喲!
你看那雙子正中,
五車正中,
W形的Cassiopeia橫在天河裡。
天船積屍的Perseus也橫在天河裡。
半鉤的新月含著幾分凄涼的情趣。
綽約的Andromeda,
低低地垂在西方,
乘在那有翼之馬的
Pegasus背上。
北斗星低在地平,
斗柄,好象可以用手斟飲。
斟飲呀,斟飲呀,斟飲呀,
我要飲盡那天河中流盪著的酒漿,
拚一個長醉不醒!
花氈一般的Orion星,
我要去睡在那兒,
叫織女來伴枕,
叫少女來伴枕。
唉,可惜織女不見面呀,
少女也不見面呀。
目光炯炯的大犬,小犬,
監視在天河兩邊,
無怪那牧牛的河鼓,
他也不敢出現。
天上的星辰完全變了!
北斗星高移在空中,
北極星依然不動。
正西的那對含波的俊眼,
可便是雙子星嗎?
美哉!美哉!
永恆不易的天球
竟有如許變換!
美哉!美哉!
我醉後一枕黑酣,
天機卻永恆在轉!
常動不息的大力喲,
我該得守星待旦。
我迎風向海上飛馳,
人籟無聲,
古代的天才
從星光中顯現!
巴比侖的天才,
埃及的天才,
印度的天才,
中州的天才,
星光不滅,
你們的精神
永遠在人類之頭昭在!
淚珠一樣的流星墜了,
已往的中州的天才喲!
可是你們在空中落淚?
哀哭我們墮落了的子孫,
哀哭我們墮落了的文化。
哀哭我們滔滔的青年
莫幾人能知
哪是參商,哪是井鬼?
悲哉!悲哉!
我也禁不住滔滔流淚……
哦,親惠的海風!
浮雲散了,
星光愈見明顯。
東方的獅子
已移到了天南,
光琳琅的少女喲,
我把你誤成了大犬。
蜿蜒的海蛇
你橫亘在南東,
毒光熊熊的蠍與狼,
你們怕不怕Apollo的金箭?
哦,Orion星何處去了?
我想起《綢繆》一詩來了。
那對從昏至旦地
歡會著的愛人喲!
三星在天時,
他們邂逅山中;
三星在隅時,
他們避人幽會;
三星在戶時,
他們猶然私語!
自由優美的古之人,
便是束草刈薪的村女山童,
也知道在恆星的推移中
尋覓出無窮的詩料,
啊,那是多麼可愛喲!
可惜那青春的時代去了!
可惜那自由的時代去了!
唉,我仰望著星光禱告,
禱告那青春時代再來!
我仰望著星光禱告,
禱告那自由時代再來!
雞聲漸漸起了,
初升的朝雲喲,
我向你再拜,再拜。
1922年2月4日晨
已回答~~
希望能幫到你,收到後希望能採取最佳!
7. 郭沫若的簡介!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中國共產黨黨員,曾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為當代著名文學、史學界權威人士,蜚聲國際,致力於世界和平運動,是我國現代著名的作家、文學家、詩人、劇作家、考古學家、思想家、古文字學家和著名的革命活動家。原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筆名沫若(因為他的家鄉有兩條河叫"沫水"和"若水")。四川樂山人。清光緒十八年九月二十七(1892年11月16日)生於四川省樂山縣觀娥鄉沙灣鎮。幼年入家塾讀書,1906年入嘉定高等學堂學習,1914年春赴日本留學,先學醫,後從文。畢業於日本東京帝國大學醫科。這個時期接觸了泰戈爾、歌德、莎士比亞、惠特曼等外國作家的作品。1919年9月開始發表新詩。1921年,與郁達夫、成仿吾等組織「創造社」。同年8月,第一部詩集《女神》出版。「皖南事變」後,他寫了《屈原》《虎符》等六部歷史劇。新中國成立後,他擔任多種國家行政、科學文化方面的領導工作,同時堅持文學創作,出版了歷史劇《蔡文姬》《武則天》等多部詩集等作品。他是我國新詩的奠基人,是繼魯迅之後革命文化界公認的領袖。參加革命工作,三十餘年,為八一南昌起義之核心人物。歷任政務院副總理、全國文聯主席、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
1918年春寫的《牧羊哀話》是他的第一篇小說。1918年初夏寫的《死的誘惑》是他最早的新詩。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他在日本福岡發起組織救國團體夏社,投身於新文化運動,寫出了《鳳凰涅盤》、《地球,我的母親》、《爐中煤》等詩篇。 代表作詩集《女神》擺脫了中國傳統詩歌的束縛,反映了「五四」時代精神,在中國文學史上開拓了新一代詩風。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達夫等人組織創造社,編輯《創造季刊》。1923年,他在日本帝國大學畢業、回國後繼續編輯《創造周報》和《創造日》。1923年後系統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提倡無產階級文學。1926年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政治部副主任。1924年到1927年間,他創作了歷史劇《王昭君》、《聶嫈》、《卓文君》。1928年因受蔣介石通緝,旅居日本,從事中國古代史和古文字學的研究工作,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研究》。1941年皖南事變後,創作了《屈原》、《棠棣之花》、《虎符》、《孔雀膽》等歷史劇和戰斗詩篇《戰聲集》。建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主任、歷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長、中國科技大學校長、中國文聯主席、中國人民保衛世界生閏委員會委員、中日友好協會名淮會長等職。1978年6月12日,在北京逝世,終年86歲。所著《甲骨文字研究》、《兩周金文辭圖錄考釋》、《金文叢考》、《卜辭通纂》等,曾在學術界引起震動。生平著述收有《郭沫若文集》(17卷)和《郭沫若全集》。1944年,郭沫若歌頌明末女軍事家秦良玉《詠秦良玉》。他的代表作有《星空》《女神》等。
《星空》和《天上的街市》《靜夜》等詩歌。被收入新教材七年級語文27課和小學六年級教材。
(1892~1978),1958年9月至1978年6月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首任校長。
郭沫若,男,漢族,中國現代著名學者、文學家、社會活動家。1892年11月16日出生,原名郭開貞,四川樂山人。早年赴日本留學,後接受斯賓諾沙、泰戈爾、惠特曼等人思想,決心棄醫從文。與成仿吾、郁達夫等組織「創造社」,積極從事新文學運動。這一時期的代表作詩集《女神》擺脫了中國傳統詩歌的束縛,充分反映了「五四」時代精神,在中國文學史上開一代詩風,是當代最優秀的革命浪漫主義詩作。1923年後系統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提倡無產階級文學。1926年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蔣介石清黨後,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南昌起義。1928年2月因被國民黨政府通緝,流亡日本,埋頭研究中國古代社會,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學術著作。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回國,任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後改任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團結進步文化人士從事抗日救亡運動。1946年後,站在民主運動前列,成為國民黨統治區文化界的革命旗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當選為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歷任政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等職,當選中國共產黨第九、十、十一屆中央委員。主編《中國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編成《郭沫若全集》38卷。
郭沫若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主要創建者之一。1958年5月,為了實現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加速培養國防建設和尖端科學技術方面急需的專門人才,當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聯合部分著名科學家,向黨中央提出由中國科學院創辦一所新型大學的建議。建議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聶榮臻等的支持,以及中央書記處會議的批准。同年9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北京正式成立,國務院任命郭沫若兼任校長。此後,郭沫若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長達20年,顯示出淵博的知識和深邃的教育思想。在他的領導下,科學院貫徹「全院辦校,所系結合」的辦校方針,實施科研與教育一體化政策,充分發揮科學院各研究所師資力量雄厚、科研設備優良的優勢,全力支持科大建設;確立了教學與科研、科學與技術、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辦學原則,倡導了「勤奮學習,紅專並進,理實交融」的優良校風,建立了培養新興、邊緣、尖端科技人才的新型教育體制,形成了開明開放、兼容不同學派的民主學術氛圍,這些都在中國科大以後的辦學實踐中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為學校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國科大於建校30周年之際,在東區校園樹立郭沫若銅像。��
[編輯本段]生平
1927年蔣介石清黨後,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南昌起義。1928年2月因被國民黨政府通緝,流亡日本,郭在日本流亡期間,幾乎從未發表過政治性的言論聲援共產黨,無論蔣介石怎樣圍剿,無論白色恐怖多麼嚴重,即令在接到摯友、共產黨領袖人物瞿秋白臨刑前給他的秘信,他也未敢吭一聲。1928年自行脫黨。這時共產黨處於最危難、最需要黨員堅定信念、團結一致。1930年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 參加「左聯」東京支部活動。埋頭研究中國古代社會,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學術著作。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回國,任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後改任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1937年回國後,周揚要他去延安,他拒絕;陳誠邀他去武漢,他「立即命駕」。他不僅如此,他還主動請求吳稚暉介紹前往南京拜謁汪精衛、蔣介石,並「恭恭敬敬地向蔣委員長懺悔過去的罪過,要求蔣委員長饒恕他,他要獻身黨國,將功折罪,回去馬上寫了《蔣委員長會見記》」。該文對蔣大加贊許和頌揚。該文對蔣大加贊許和頌揚,此文雖不長,但三次描寫蔣的眼睛,如何「眼睛分外的亮」,如何「眼睛分外有神」,如何「眼神表示了抗戰的決心」。1938年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這一時期創作了以《屈原》為代表的6個歷史劇。他還寫了《十批判書》、《青銅時代》等史論和大量雜文、隨筆、詩歌等。1946年後,站在民主運動前列,成為國民黨統治區文化界的革命旗幟。
在中國現代和當代文學史中,曾經發生過六次宗派主義斗爭,其中兩次的直接原因是郭沫若的故意失信。
第一次,1921年5月初,茅盾、鄭振鐸聽說郭沫若到了上海, 由郭的熟人柯一岑陪同,盛情邀郭於聞名的半淞園飯店,請他加入文學研究會,幫助把該會的《文學旬刊》辦好。當時他許諾「盡力幫忙」。可是話音未落,他不僅未予幫忙,反而急急在他主辦的《創造》季刊廣告和《創造》第一卷第一期上就指責文學研究會里的人「壟斷文壇」,是「假批評家」,「存在著黨同伐異的劣等精神,和卑陋的政客不相上下」,聲稱要把他們送「到清水憤(和)坑裡去和蛆蟲爭食物」;並攻擊、醜化茅盾,恥笑他身材短小、牙齒外露,像只「耗子」,從而挑起創造社與文學研究會的首場論戰,涉及批評、創作、翻譯等多方面的問題,前後耗時近三年,分散了大家的精力,影響了文學的正常發展和實績收獲。
第二次是失信於魯迅。其表現更為不佳,做法更有損於自己的形象。
1927年,郭沫若參加南昌起義失敗後,於11月初由香港回到上海。(公開)不幾天,他即主動派蔣光慈、鄭伯奇、段可情前往魯迅住處,邀請魯迅聯合起來,共同「向舊社會進攻」。魯迅非常高興,欣然同意,並主張不再另辦刊物,恢復創造社過去的《創造周報》,作為共同園地。不久,郭沫若果然於12月3 日在上海《時事新報》上刊出《創造周報復活了》的消息,同時公布了特約撰述員的名單:魯迅領銜,麥克昂(郭沫若)居二,其餘還有蔣光慈、馮乃超、張資平等三十餘人; 1928年1月1 日出版的《創造月刊》第一卷第八期也刊載了內容相同的廣告。
根據當時的歷史背景,環境條件,如果郭沫若等出於真誠,聯合起來共同對敵,是再好不過的事了。這中間似乎既蘊藉著對魯迅的尊重和私人情誼,又包含著捐棄前嫌、顧及革(和)命全局的苦衷和大義,可以說是為郭沫若一個方面的人格形象繪上了一筆重彩。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那與魯迅合作的廣告墨跡未乾,1928年1月由郭沫若、 蔣光慈等才剛剛創辦的《文化批判》、《太陽月刊》等刊物,就嘩啦啦連篇累牘發表文章,圍攻魯迅。(包括人身攻擊)說「魯迅終究不是這個時代的表現者」,「阿Q時代已經過去,我們再不要專事骸骨的迷戀,而應該把阿Q的形骸與精神一同埋葬掉」!把魯迅和周作人、陳西瀅等相提並論,指稱他「蒙蔽一切社會惡」、「麻醉青年」,是「反動的煽動家」,比「貪污豪紳還要卑劣」。
這時的魯迅還蒙在鼓裡,正熱切地期盼著與郭沫若「聯合起來,造一條陣線,更向舊社會進攻」呢!
新中國成立後,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全國文聯一、二、三屆主席,並任中國共產黨第九、十、十一屆中央委員、第一至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委員、常務委員、副主席等職。作品有《新華頌》《東風集》《蔡文姬》 《武則天》《李白與杜甫》等。在這期間,郭沫若寫了許多迎合時代的文字,因此受到後人詬病,理論專著《李白與杜甫》一書更是令人齒冷。因此郭沫若其人在中國文化界成為人格方面的反面例證。曾主編《中國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編成《郭沫若全集》38卷。
郭沫若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主要創建者之一。1958年重新入黨時,他也未寫入黨申請書。(秘書王庭芳語)。1958年5月,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聯合部分著名科學家,提出由中國科學院創辦一所新型大學的建議。同年9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北京正式成立,郭沫若兼任校長。此後,郭沫若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長達20年。中國科大於建校30周年之際,在東區校園樹立郭沫若銅像
8. 郭沫若天空寫的街市是幾幾年的
這首詩最初發表於1922年3月出版的《創造季刊》第1卷第1期。1921~1922年,中國處於北洋軍閥混亂時期,面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黑暗現實,作者感到極大的憤怒。他從地上的街燈聯想到天上的明星,又聯想到街燈,於是寫下了《天上的街市》這一富有想像力的詩篇。1921-1923年,郭沫若三次從日本回國。這時,「五四」運動高潮已過,中國正處於軍閥混戰時期。面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那「冷酷如鐵!黑暗如漆!腥穢如血!」的黑暗現實,郭沫若感到極大的憤怒,苦悶感傷,但他並沒有悲觀失望,依然不倦的探索和追求。就是這一時期,1921年10月24日,作者寫下了《天上的街市》。
9.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講解
天上的街市
要點難點
一、聯想和想像的作用。
二、聯想力和想像力的訓練。
三、有感情地背誦全詩。
寫作背景
1921年和1922年這兩年中,郭沫若三次回國。這時,「五四」運動高潮已過,中國正處於北洋軍閥混戰時期。面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那「冷酷如鐵!黑暗如漆!腥穢如血!」的黑暗現實,郭沫若感到極大的憤怒。他在這一時期創作的詩集《星空》表達了這一思想感情。例如:他在《仰望》中寫道:「污濁的上海市頭,干凈的存在,只有那青青的天海!」《黃海中的哀歌》中寫道:「浪又濁,漩又深,味又咸,臭又腥,險惡的風流,沒有一刻的寧靜,滔滔的濁浪,早已染透了我的深心。我要幾時候,才能恢復得我的清明喲!」他在「五四」高潮時期對祖國的憧憬徒然歸於破滅,詩人的一度興奮激動陷入了苦悶感傷,但他並沒有悲觀失望,依然不倦的探索和追求。他在《星空》集的《獻詩》中寫道:「啊,閃爍不定的星辰啊!你們有的是鮮紅的血痕,有的是凈朗的淚晶——在你們那可憐的幽光之中,含蓄了多少深沉的苦悶!」就是這個時期,1921年10月24日,作者寫下了《天上的街市》,這首詩第一次發表在1922年《創造》季刊第一卷第一期上,後來收入《星空》集中。
作者簡介
郭沫若(1892—1978) 中國現代傑出的作家、詩人、歷史學家、劇作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四川樂山人。1914年赴日本留學。1918年開始新詩創作。 1921年,出版第一部詩集《女神》,並與郁達夫、成仿吾等組織「創造社」。1914至1923年,郭沫若先後在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預科、岡山第六高等學校、九州帝國大學醫科學習。初到日本時,異國生活中所受的民族歧視,個人婚事的失意,使郭沫若陷於消沉苦悶之中。他因此讀《王文成公全書》,深受王陽明主觀唯心主義哲學的影響。同時,王陽明學說又把他導引到老莊哲學、孔子哲學和印度哲學。此時郭沫若接觸了印度詩人泰戈爾的詩,感受到清新恬淡的風味,由泰戈爾進而接觸印度古詩人伽畢爾。後來他又喜歡德國詩人海涅、歌德,由歌德又導引到荷蘭哲學家斯賓諾莎的著作,「對於泛神論和思想感受著莫大的牽引」(《我的作詩的經過》)。「五四」時期,他還喜歡過康德、尼采,並接受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和廚川白村的文藝理論,以及當時頗流行的新羅曼派和德國新起的表現派的影響。中外諸家的多種影響,使郭沫若前期思想呈現出異常復雜的情況。1924年以後,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並倡導革命文學。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蔣介石公開叛變革命前夕,他寫了《請看今日之蔣介石》,在人民群眾中產生重大影響。同年,參加南昌起義,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旅居日本,抗戰開始,回到中國,從事抗日救亡運動。這一時期他所著的《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歷史劇及大量詩文,深刻揭露了國民黨反動派的賣國投降政策,激勵了革命人民的鬥志。1944年發表《甲申三百年祭》,總結了李自成領導的明末農民起義失敗的歷史經驗,當時被定為中共整風學習文件。1949年北平解放後,被選為全國文聯主席。繼續進行文藝創作,發表了《蔡文姬》等歷史劇作。他長期擔負科學文化教育事業的組織領導工作,對發展中國科學文化教育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學識淵博,才華橫溢,是繼魯迅之後中國文化戰線上又一面光輝旗幟。1978年6月12日病逝於北京。
段落大意
全詩分三段:
1.第一節,從地上的街燈寫到天上的明星。
2.第二節寫天上的街市。
3.三、四兩節,由天上的街市進而想像天上的生活。
主題思想
本詩通過天街美好生活的描繪,表現了對黑暗現實的痛恨,對理想生活的嚮往,激發人們為實現這一理想而奮斗。
因為作者正是痛恨黑暗現實,才覺得美好的世界只有在天上,才想像天上的街市是怎樣的美好,在這樣的想像中寄託了自己的理想,告訴人們理想的世界應該是怎樣的,其目的在於激發人們為實現這一理想而奮斗。這首詩使那個時代的讀者很自然的通過對比認識現實的黑暗,激起對理想的嚮往並為之而奮斗。
寫作特點
聯想的自然,想像的豐富,意境的美妙,語言的優美,是這首詩的特色。
這首詩運用了聯想和想像的手法勾畫出美好的意境。所謂聯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如由明亮的街燈聯想到無數的明星。所謂想像,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礎上創造出新形象的過程。如天上的街市美麗屬於想像,由街市再想到人,想像牛郎織女怎樣過著自由自在美好的生活,更是進一步的想像。這樣,作者從人間寫到天上,創造出一個充滿幻想,充滿詩情畫意的美妙意境。詩歌語言的精練優美也是一特點。
街燈與星星都遠遠地在夜色中放明,視覺感受極相近似,詩人由此落筆,把地上天上融成一片,進而放縱想像於星空,十分自然;第二節用輕巧的筆觸略加點染,幻想出天上世界美妙而朦朧的背影,第三節推出人物,想像更為具體、真切;第四節寫流星,這一飛馳蒼穹的光點,使全詩境界頓顯活躍。詩人象是採用了我國繪畫中層層皺染的傳統技法,使畫面越來越清晰,幻景越來越動人。結尾一句「那怕是他們提著燈籠在走」,給讀者一幅歷歷可見的牛郎織女游樂圖。詩收束了。但星際人物出遊的景象還在繼續,顯得余韻悠然。
全詩語言樸素,用詞准確,恰當地表現了天街生活的情景,意境深遠。
在描寫天街生活時,作者只寫了牛郎織女「騎著牛兒來往」於「淺淺的」天河兩岸,最後也只寫了他們「提著燈籠在走」。內容和語言都很樸素,沒有華麗的詞句,沒有過多的描寫,卻刻畫了一幅淳樸和平的生活圖景。正因為如此,這首詩才給讀者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同時又給人以想像的餘地。
詩的第一節,作者用了兩組詞來表現明星和街燈。寫街燈用了「明」和「點」;寫明星用了「閃」和「現」。因為街燈是在黑暗中亮起來的,是人們使它亮起來的,所以用「點」表現它的出現;而星星本來就存在的,只不過隨著夜色的加濃而越來越明顯,因此用了「現」來表現它的出現。又因為街燈亮了之後,不再發生明顯變化,因此用「明」來表現它的狀況,而星星卻不停地閃爍著,所以用「閃」來表現它的狀況。雖然是幾個常用詞,但用得恰當、准確。
此外,詩中多次用了「想」、「看」等動詞,准確地表現了作者思想活動情況,使全詩內容清楚,層次分明。
郭沫若同志是有名的用字推敲大師。這首詩同樣具備這個特點。試舉幾例:第一節中的『閃著明星』和『點著街燈』中的『閃』和『點』字,學生在背誦時很容易弄錯。仔細一講這兩個字的特點,學生就再不會弄錯了。用『閃』字把明星一眨一眨的象人眨眼睛一樣的特點寫了出來;用『點』字把人們用火柴棒將燈燃亮的特點寫了出來——中國歷代的燈都是用油或氣,而油或氣總要有火『點』才燃。後來雖然引進了電燈,這個『點』字卻仍沒丟掉。『閃』的是『星』,『點』的是 『燈』。詩中最巧的是一個『朵』字。一般說,星的量詞『顆』。這里為何用了『朵』呢?因為流星是星際間分布的一些固體塵粒,它們飛進大氣層,跟大氣發生摩擦發熱爆裂而發光。由一固體爆裂成許多小顆粒,形成了上小下大的喇叭花狀,象花,自然就可以用『朵』來形容了。這就寫出了流星的特徵,用一個『朵』字給流星描了一幅畫。我想,這樣的講解對學生掌握詩的內容和啟發學生仔細觀察事物特徵是有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