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度是在長期實踐探索中形成的,是人類制度文明史上的偉大創造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們黨領導人民不斷探索實踐,逐步形成了中國特內色社會主義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容度,為當代中國發展進步提供了根本保障,也為新時代推進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度建設提供了重要經驗。全黨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繼續沿著黨和人民開辟的正確道路前進。
② 歐洲美國創造的現代文明中國創造的古代文明嗎
歐美創造個屁,只是一幫碌碌小人,只顧自己。都是倒垃圾給別人,污染別人環境,看洋垃圾事件就可以知道了
③ 今天,開放的中國日益融入世界,你認為應該怎樣看待不同的地區和不同民族創造的文明
世界需要和平、安全與穩定。世界也需要走向更高程度的文明。所以,我們在努力建立國際政治和經濟新秩序的同時,應該及時和響亮地提出建立國際文明新秩序的要求。對於不同的地區和不同的民族,我們要與他們和平相處,和諧生活,然後要理解他們的生活習慣。各民族相互學習,促進經濟文化交流,增強民族和諧。
④ 為什麼說制度成功創造中國奇跡
「中國奇跡」與「制度成功」沒關系。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發展實際是社會長期在不正專常的屬體制下運行,一旦打破不正常的體制,必然爆發出強勁的回復力。社會體量越大,這種回復力越大而且延續的時間越長。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爆發的回復力一直延續到現在。其實,中國打破不正常體制非常不徹底,這就是為什麼中國的社會效率遠低於其它國家的原因。打破不正常體制不但不能稱為「制度成功」,似乎應該是反映了舊體制的失敗。而且,一種體制一旦失敗,社會在回復正常的過程中,必須消化過去失敗的體制帶來的各種副作用,這也是中國的社會效率無法提高的原因之一。
⑤ 四大文明中國是什麼文明中國創造的燦爛文化有哪些
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文明歷史,在幾千年的文化傳承中,中國人創造出了燦爛的文化,她具專有強大的生命力屬和感染力,以致她延綿不絕,不斷地影響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使他們無論身在何地,哪怕是天涯海角,也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歸屬感,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力量所在。
⑥ 文明中國創造的燦爛文化有何意義簡答題
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文明歷史,在幾千年的文化傳承中,中國人創造出了燦爛的文化,她具有版強大的生命力和權感染力,以致她延綿不絕,不斷地影響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使他們無論身在何地,哪怕是天涯海角,也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歸屬感,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力量所在。
⑦ 為什麼說制度成功創造中國奇跡
中國的制度是世界上最有效率的。
⑧ 新中國重大發明創造新一覽表
我這里只有五個抄!
時間 重大發明 發明者 意義
1939 侯氏制鹼法 侯德榜 世界上制鹼工業上的重大突破
1964 人工合成胰島素 鈕經義 為人類認識生命 揭開生命奧秘邁出一大步
1973 中國雜交水稻 袁隆平 為水稻大幅度增產開閉了新的途徑
1992 漢字激光照排系統 王選 為漢字告別鉛字印刷術開辟了通徑
2001 數字機械化 吳文俊 國家和人民在新時期科技和創新的進步
⑨ 從文明交流與融合、創新分析 文明發展 越詳細越好 可以舉例說明
讓我們引用幾位學者的話來說明文明與城市文明的關系。
斯塔夫里阿諾斯(美國歷史學家)認為:「文明一詞的含義確切地說,究竟是指什麼呢?人類學者指出了將文明與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區別開來的文明的一些特徵。這些特徵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確立的國家的政治權力,納貢或稅收,文字,社會分為階級或等級,巨大的建築物,各種專門的藝術和科學,等等。」(《全球通史》上冊105頁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克拉克洪(美國學者)提出文明出現的三個表現是:①存在一系列人口至少在5000以上的永久性城鎮、集鎮或城市;②已發明、使用文字;③已有紀念性的公共建築和進行禮儀慶典活動的中心場所。(轉引自陳欽庄等《世界文明史簡編》P3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
理查德·佛羅里達(美國經濟學者)指出:「新的特大城市是世界經濟的真正組織單位,他們產生大部分的財富,吸引大多數的人才,佔有最大份額的創新。」
歷史發展史證明,城市是伴隨人類文明與進步發展起來的。古代的城市規模很小。例如,公元前5世紀的雅典是一個只有4萬居民、10萬奴隸和外國人的城市。真正意義上的城市是工商業發展的產物。13世紀的地中海沿岸,出現了一批商業貿易中心城市,其中威尼斯在繁盛時期人口超過20萬。工業革命之後,城市化進程大大加快了,由於農民不斷湧向新的工業中心,城市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歐洲的大多數人口,都已生活在城市裡。城市不僅是經濟富足、生活安逸的標志,也是居民素質文明的象徵。
可以對城市和城市文明做這樣一個概括:人類邁出文明第一步後,人口就開始聚集起來形成了最早的城市,而人正是文明的創造者;城市成為一個地域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承擔著管理社會、組織生產的領導職能,從而成為文明成長發展的領導者、組織者;城市保存了人類文明的成果,成為創造新文明效率最高的地方,城市肩負著繼承傳統文化,綿延發展,創造新文化的使命。因此,城市文明在文明中占核心地位,文明首先出現的地方後來變成了城市;城市的出現使文明發生了質的變化,城市為文明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城市成為文明的領頭羊、風向標和輻射源。
城市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領頭羊
讀讀人類文明史的書就可以知道,在人類歷史上曾經出現過許多種「文明體」(湯因比語)。這些文明體在數千年歷史長河的沖刷中,不斷地經歷誕生、成長、興旺、消亡的過程。所有的文明體融合,好像是無數的溪流匯集起來成為人類文明的大江長河。而從城市的興衰,可以明顯地看出各種文明體的興亡史。
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一書中分析了人類文明興衰的軌跡。他分析說,歐亞大陸的古代文明時期(公元前3500~1000年),文明的中心是中東地區,「正是中東,在那一段時期里對人類作出了十分重大的貢獻,如發明了農業、冶金術、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帝國組織的」。歐亞大陸的古典文明時期(公元前1000~公元500年),中東卻遠遠落在了後面,這一時期,大部分發明創造出自歐洲、印度和中國。歐亞大陸的中世紀文明時期(500~1500年)歐洲進入神學時期,伊斯蘭教興起,蒙古帝國崛起,儒家文明進入鼎盛時期。公元1500年以後,西歐文明飆升,西歐開始擴張,特別是英國工業革命發生後,轉眼間歐洲文明遠遠地走到了前面,而東方文明古國不斷衰落。
創立「文明法則史」的村山節認為,地球文明可大致分為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並以800年為周期循環往復。耶穌誕生即公元元年,是希臘文明的全盛時期,其後400年間則是羅馬文明的全盛時期。這一時期以希臘帕台農神廟和羅馬圓形劇場為代表的西方文明,在科學技術領域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另一方面,東方卻處在未開發的黑暗蒙昧時代。但希臘和羅馬文明也隨著公元395年羅馬帝國的解體而宣告結束。從公元400年到1200年的800年間,東方文明開始取代西方文明進入全盛時代。這一時期,中國經歷了唐、北宋和南宋,文化得到空前發展。而西方社會卻出現分裂,進入了黑暗的中世紀。從公元1200年到2000年的800年間是西方文明復興、東方文明沒落的時期。文藝復興運動後,西方的科學技術開始飛速發展,在經歷了發現美洲新大陸、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和產業革命後,西方的科學技術再次達到全盛,在全球化時代到來的同時,西方文明開始席捲整個世界。(井上茂信《參考消息》2008.1.26.)
美國記者尼古拉斯·克里斯托夫的文章《從開封到紐約——輝煌如過眼煙雲》,從城市興衰的角度論述了文明發展的道路,可以印證以上兩個學者的觀點。克里斯托夫在文章中以500年為尺度回顧了歷史上世界最大城市的興衰:公元前2000年之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城市是伊拉克的烏爾。公元前1500年為埃及的底比斯。公元前l000年世界上沒有特別出眾的城市,勉強湊數的話可算黎巴嫩的西頓。公元前500年當屬波斯(今伊朗)的波斯波利斯。公元元年義大利的羅馬崛起。公元500年中國的長安最繁榮。公元l000年全球最繁榮城市是中國的開封和義大利的佛羅倫薩。作者沒講公元1500年的城市,筆者想大概可以從北京、倫敦和巴黎中選出一個。公元2000年是紐約市。這位記者的預測是到了2500年上述城市恐怕都沒有份兒。
目前,世界上公認的最大、最有影響的全球城市有倫敦、紐約和東京。它們影響著世界經濟,並在很大程度上支配著世界經濟的發展方向和進程。有學者認為,全球城市有以下幾個特徵:一是全球性的金融中心與貿易中心。倫敦、紐約與東京擁有世界上頂級的國際金融機構、股票交易所以及眾多的跨國公司總部。二是擁有強大的軟實力優勢。全球城市擁有眾多的國際性組織與機構,是世界經濟組織高度集中的積聚地與控制點。三是雄厚的經濟基礎。全球城市的經濟位居世界前列。四是具有先進的城市基礎設施。如國際樞紐機場、國際樞紐港口、國際信息樞紐及先進的交通系統等。五是以生產性服務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全球城市是專業化服務最高級的生產場所,是金融和服務業產品主要的消費市場。(「深港國際大都會」研究課題組研究課題,刊登《深圳文化研究》2008年第二期)
那麼2500年時的世界第一大城市將出現在哪裡呢?村山節認為:「從公元2000年到2800年,……在新文明社會中,以全球氣候變暖為代價實現高度工業化的模式將被改變。為此追求天人合一的東方文明的智慧應當成為全人類的思想基礎。」文明學大師湯因比的看法是:「就中國人來說,數幾千年來,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幾億民眾,從政治、文化上團結起來。他們向世界展示了這種在政治、文化上統一的本領,具有無與倫比的成功經驗。這樣的統一正是今天世界的絕對要求。中國人和東亞各民族合作,在被人們認為是不可缺少和不可避免的人類統一過程中,可能要發揮主導作用,其理由即在於此。世界統一是避免人類集體自殺之路。在這一點上,現在世界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備的,是兩千年來培育了獨特思維方法的中華民族。」(轉引自倪健中《文明中國》P396中國社會出版社出版)如果兩位學者的話正確的話,2500年,世界最大的城市也許又一次會出現在中國。
深圳的城市文明
深圳可能是世界上城市化步伐最快的地方,28年間從一個邊陲小鎮發展成今天的大都市。深圳1979年1月23日建市,1980年8月26日宣布成立經濟特區。後來經過了兩次大規模的城市化運動。第一次是在1992年,特區內的羅湖、福田、南山的173個自然村的4萬農民改變身份成為「城裡人」,特區內也在行政、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系統地建立起了符合現代城市要求的管理體制。第二次始於2003年10月底,特區外的寶安、龍崗兩個區也整體改制,鎮改街道,村改社區,27萬農村人口將全部「洗腳上田」變成「城裡人」。從這一天起,深圳不再有農村,成為全國第一個沒有農村的城市。
應該說,城市化過程、城市文明建設,對今日的中國發展非常重要。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斯蒂格利茨(J.E.Stiglitz)教授認為,影響21世紀人類發展進程的關鍵因素有兩個:以美國為首的新技術革命和中國的城市化。他還認為城市化是新世紀對中國的第一大挑戰。(原新唐曉平《新華文摘》2006.22.)
從深圳的發展經驗看,斯教授的看法很有見地。深圳的城市化是伴隨著工業化過程進行的。工業化偏重於經濟的發展,城市化偏重於社會的發展。工業化(包括信息化)、城市化的實現,就是完成現代化的任務。在短短30年裡,深圳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三頭並進,走過了歐洲許多國家幾百年才走完的路程。雖然從人類文明發展的角度看,深圳創造了奇跡,但同時也是對人類的能力潛力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從實際情況看,城市建設等有形的東西,短時間內有可能完成;人的素質的提高等無形的東西,短時間里是難以完成的。所以,對深圳的城市文明來說,解決城市建設方面的問題固然不易,但是解決城市管理、提高市民文明素質等更是難題。實際上30年來我們同時在建設著兩個城市:物質城市和精神城市,這兩個城市的發展不一致、不同步,精神文明城市的發展往往落後於物質文明城市的步伐,創建文明城市工作的難點就在這里。
從領導的認識和工作的層面看,深圳自成立之日起始終堅持兩個文明一起抓。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重視城市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深圳是從1989年開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的。經過一年多的奮戰,1999年9月,全國評選出58個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先進城市和先進城區(其中先進城市38個)。深圳榜上有名,成為首批文明工作先進城市。接著,開始了首批全國文明城市的創建工作。2005年10月全國首批文明城市評選揭曉,深圳不負眾望,再次捧回桂冠,成為9個全國文明城市中的一員。文明城市的評選3年一屆,今年開始了第二屆全國文明城市的評選(首批文明城市進行復查)。深圳又迎來了新的考驗,相信一定能夠保住首批文明城市的榮譽稱號。
我有一些朋友經常出差,他們告訴我:不管是出國還是回內地,回到深圳時都要感嘆一聲:「還是深圳好」。相信多數深圳市民都有這種感覺。那麼,這個城市究竟好在哪裡呢?
深圳是形象美麗的城市。深圳的城市建築現代感強、風格華貴,像凝固的音樂,高低交錯,旋律和諧。深圳的城市景觀是最新最美的圖畫,構圖美觀,色彩斑斕。綠樹籠蓋成蔭,鮮花四季盛開,城市就像一個大花園。夜晚街市燈火輝煌,燈的海洋,光的流彩。深圳的城市氣質品味像衣冠整潔的少男少女,青春氣息,魅力四射。人們安居樂業,充滿自信,笑臉是最美的風景。
深圳是以人為本的城市。深圳堅持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創建之路越走越寬闊。2007年1月,頒布實施《深圳市民生凈福利指標體系》,不斷加大公共財政對民生領域的投入,以確保市民共享發展成果。中國社科院《2007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發布,深圳城市綜合競爭力位列內地城市第一,在環境競爭力中,深圳城市自然環境優美度指數排名第一。在中國城市論壇北京峰會上,深圳被評為「最宜居」城市。深圳先後被評為「國家環保模範城市」、環境保護「全球500佳」城市等。
深圳是「詩意地棲居」的城市。深圳是重視文化建設的城市,提出了「文化立市」的戰略,重視保障市民文化權利。市民究竟有哪些文化權利呢?主要包括4個方面:享受文化成果的權利、參與文化活動的權利、開展文化創造的權利和文化成果受保護的權利。(王京生《以人為本,構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圳人喜愛閱讀從書本中汲取營養,富於求學精神請來名人大家講學論道,青年學子鑽研學問夜校燈光通明,市民積極參加創意活動成果頗豐。文博會文化成果琳琅滿目,眾多劇場高雅藝術演出不斷,群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社區處處琴聲悠揚老人翩翩起舞。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靈魂和色彩。正像海德格爾說的意思,因為有了文化,深圳成為市民得以詩意棲居的精神家園。
深圳是充滿愛心的城市。深圳有全國最早也是最大的義工隊伍,現有注冊義工16萬多人,各類項目義工合計54萬多人。深圳是勇於獻血和捐獻器官的城市,15年裡深圳共有131.5萬人次參加無償獻血,捐血263噸,不僅滿足了本市需要還支援其他城市,深圳連續五屆榮獲「全國無償獻血先進城市」稱號。深圳「關愛行動」舉辦了五屆,成為社會各界集中展示愛心的大平台,全市共組織各種活動近8000項,解決了一大批困難群眾的實際困難。深圳是個關心外來勞務工的城市,被評為「中國最受農民工歡迎的十大城市」第一名的殊榮。深圳涌現出了一大批文明先進的人物,有「好人」陳觀玉、「好乾部」賀方軍、「好醫生」柳獻共、「扶貧好乾部」臧金貴,「蒼生大醫」郭春園、「愛心大使」叢飛、「愛心企業家」承明、「好媳婦」李傳梅等,他們是深圳人的楷模和典範。
深圳是個懂得感恩有回報思想的城市。在扶貧幫困、支援災區方面走在始終走在前面。1995年深圳開展了「特區與山區、老區心連心活動」,深圳的各區、工委與延安、井岡山、萍鄉、阿壩、巫山、紅安、張北、寧鄉、瀏陽、三都等山區老區結成幫扶對子,為當地建了142所希望小學。從1995年開始,深圳幫扶西藏林芝、昌都地區資金1億多元,建設了「深圳大道」、「深圳路」等一批項目。1996年,按照國務院安排,開展了「深黔攜手,扶貧幫困」活動,幫助貴州黔南、畢節地區發展經濟。2002年,安排3億元建立貴州、甘肅、新疆3省助學基金,共資助16萬個學子。10多年裡,根據省政府安排,在省內幫助梅州、河源等地發展經濟。僅1990年以來的統計數字,安排各地幫扶資金累計79.35億元。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深圳又承擔起了幫助甘肅武都專區和文縣、康縣、甘南舟曲縣「三縣一區」的重建工作。在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之際,深圳提出了「感恩改革開放,回報全國人民」的口號。
深圳在世界城市中的排名
在今年年初開始的新一輪解放思想中,省委領導向深圳提出了與香港、新加坡城市「叫板」的要求。深圳勇領任務,分析形勢,找出差距。與這些一流城市相比,深圳的差距應該說非常大。
我們選擇幾個與深圳有可比性的城市進行比較。香港面積1034平方公里,人口700萬;新加坡面積626平方公里,人口310萬;首爾面積605平方公里,人口1032萬;台北面積272平方公里,人口300萬;大阪面積221平方公里,人口263萬。深圳面積1953平方公里,人口860萬人。相比之下,深圳土地面積最大,人口居第二。但每平方公里土地產出只相當於香港的2/9、新加坡的1/6、首爾的l/9、台北的1/7、大阪1/12;深圳人均GDP僅相當於香港的l/3、新加坡的3/l0、首爾的2/5、台北的l/3、大阪的l/8。
根據中美聯合研究項目《2005/2006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在全世界110個主要城市中,上述各城市的排名:香港19位、首爾27位、新加坡46位、台北48位、大阪55位,而深圳排在73位。2008年7月27日新的《2007/2008年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公布。新加坡上升為第8位,首爾上升為第12位,香港下降為26位,深圳上升為第64位。(《深圳晚報》2008.7.28.)
從統計數字上看,深圳與對手城市差距非常大,這說明深圳的生產力比較低,人的能力素質比較差,整體上說深圳城市的競爭力不夠強。但是從潛力的角度看,深圳的土地還比較多;深圳人均GDP低說明生產效率提升的空間還很大;深圳產業構成中低端加工業比重大,意味著深圳高新技術、高端服務業發展具有廣闊的空間。只要深圳改進了弱點,彌補了自己的短板,提高了生產效率,深圳的經濟總量就會超過對手城市。
深圳趕上、甚至超過幾個對手城市有沒有可能呢?完全有可能。為什麼?我們只從文明發展規律的角度分析這個問題。人類歷史說明,文明體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好像是潮水一樣有漲有落,彷彿大江中後浪推前浪,又如同劈柴摞堆後來者居上。舊的文明衰落了、消失了;新的文明出現了、壯大了。探討其中的原因,湯因比認為,文明的出現是挑戰應戰的結果,成熟的社會沒有了挑戰,社會沒有了前進的動力,就會走向衰落和滅亡。斯塔夫里阿諾斯認為,文明是傳播的結果,後起之秀有後發優勢,因為學習比原創成本低,來得快;而且將別人的先進經驗學到手,就是在新的起點上起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自然看得更遠一些。
深圳是個年輕的城市,具有後發優勢;深圳是各移民城市,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帶來了豐富多彩的移民文化,產生了文化的雜交優勢;深圳是個善於學習的城市,學習別人的先進經驗使深圳能夠走捷徑。以上幾點造成了深圳最大的創新優勢,「開拓創新」始終是深圳堅守的城市精神。僅在經濟領域的創新方面,深圳就有驕人的成績:2007年全市全社會研發投入約佔GDP的3.34%,已達到先進國家水平;發明專利19198項,連續兩年居全國城市第一位;PCT國際專利申請2170件,佔全國總量的39.8%,連續4年居全國首位;被評為全國「品牌之都」,有80個產品獲「中國名牌」稱號,擁有3個「中國世界名牌產品」。2008年6月,國家發改委批准將深圳列為全國第一個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這是對深圳創新精神的最高褒獎。
在經過新一輪的思想解放後,深圳制定了《關於進一步解放思想學習追趕世界先進城市的決定》和《關於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努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示範市的若干意見》。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示範市的目標任務是:高揚「一面旗幟」,繼續高揚經濟特區旗幟;瞄準「一個目標」,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示範市作為深圳發展的總體目標;堅持「兩個面向」,面向世界加快推進國際化,面向全國創造發展新空間;實施「九大重點突破」,在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深港合作和國際化城市建設、發揮對全國的輻射帶動作用、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和制度創新、建立現代產業體系和建設創新型城市、努力構建和諧社會、創建生態文明示範城市、提升文化軟實力、創新人才工作體制機制等關鍵領域積極探索大膽突破,努力實現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四位一體」協調發展。
深港大都市的設想
最近,美國學者理查德·弗羅里達在通過衛星研究全球夜晚燈光圖時,發現深港兩城的燈火全球最亮,他預言這里將會出現一個全球大都市,為其起名「香圳」。這個消息引起了深圳人的共鳴。也許由於香港本來就是深圳(原寶安)的一部分,造成了深圳人對香港的特別情結;也可能毗鄰香港是深圳最大的地緣優勢,深圳總是希望與香港攜手共進。從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那一天起,深圳政府就不斷建議兩城加強合作共同發展。近年來,雙方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加強合作的共識。
兩城聯手發展,成為「雙子城」,或者共建國際大都市,有好處嗎?當然有。這絕不是1+1=2,而是1+1>2。兩城分別發展,一個是世界二流都市,一個是內地一流城市。但是,兩城聯合發展,就出現了一個一流的全球大都市。
我們將全球大都市定義為:世界規模最大的、在全球經濟發展中起樞紐作用的、具有全球輻射力的、未來發展前景看好的城市。美國學者彌爾頓•弗里德曼提出了衡量世界城市的七項指標:主要的金融中心;跨國公司總部所在地;國際性機構的集中程度;商業部門(第三產業)的高度發展;具有國際意義的加工工業等主要製造業的中心;國際性的港口、國際航空港等世界交通的重要樞紐;城市人口達到一定規模等等。王廉(萬國城市經濟研究院院長、中國城市經營協會執行會長)認為,全球的一類都市只有東京、紐約、倫敦3個;二類城市有150個,香港、新加坡是其中的佼佼者。根據近年來各城市的平均增長率估算,到2020年,全球十大城市的GDP總量情況是:紐約1.78萬億美元、東京1.43萬億美元、洛杉磯1.01萬億美元、芝加哥7251億美元、巴黎5785億美元、倫敦5083億美元、費城4918億美元、華盛頓4713億美元、墨西哥市4404億美元、大阪億美元。(《深圳文化研究》2008年第二期)
有些學者更看好紐約、倫敦和香港的發展前景,認為這3個城市是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的火車頭。紐約厲害是因為美國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仍然是世界最強的國家,而紐約作為世界最大的移民城市,富有活力;倫敦出色是因為轉型成為世界創意城市,思想活躍;香港當選是因為中國因素,不但中國未來會成為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而且中國文化是最富有創意的文化。為此,熱情的語言學家們創造了一個英語詞Newlunkong,就是紐約倫敦香港3個城市的合稱。
許多學者對「雙子城」的課題研究有興趣,為兩城攜手發展出謀劃策。將學者們的分析概括起來,深港大都會具備以下特徵:一是擁有較強的經濟實力和一定的城市規模。2007年香港與深圳GDP總量達3000多億美元,僅次於東京、紐約和倫敦等城市,位居全球前列;在城市規模上,兩地面積之和為3000多平方公里,人口2000多萬,超過東京和倫敦。二是掌握國際國內市場各有長處。香港是國際機構特別是跨國公司總部和各國代表機構在亞洲的聚集地,國際資源多,貨物、人員、資金、信息等交流頻繁。深圳是國家改革開放的窗口,是珠三角的核心城市之一,在國內經濟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兩城緊密合作,就可以在國內外市場溝通中更好地發揮作用。三是產業結構的互補性強。香港擁有國際性的完備發達的服務業;深圳是全球許多產品的製造中心。缺乏製造業的服務業,英雄無用武之地;缺少高端服務業的製造業,只能是高附加值不足的低端加工業。兩者分離,都有缺陷;兩者聯合,優勢倍增。四是金融業合作前景光明。香港為世界公認的亞太區國際金融中心,全球金融機構在香港林立,存款額達5.6萬多億港元;深圳為珠三角區域性金融中心,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雙雙突破萬億元。香港證券交易額進入世界前七位;深圳是內地兩個證券交易中心之一,港深兩地證券交易額相加,可進入世界前五位。五是擁有先進的城市基礎設施。香港的港口和深圳的港口在世界集裝箱港口中排名第二和第四;香港機場的貨運量名列世界首位,深圳機場在內地機場中排名第四,兩個機場的客運總量排在全球前十位。兩城合作,海港成為全球第一,空港排名大大提前。六是兩城之間距離特別近,交通便利,形成了「一小時工作生活圈」。
如果兩城攜手發展會是什麼情況呢?有人預測,到2020年紐約的GDP將是1.78萬億美元,雄踞世界城市首位;第二名可能是東京1.43萬億美元。「港深大都市」經濟總量將達到1.11萬億美元,超過倫敦、巴黎、芝加哥和洛杉磯,排名世界城市第3位。(《深圳文化研究》2008年第二期)實際上,城市與周邊地區聯合發展已經成為一種趨勢。紐約市與倫敦市本身的人口,比香港相差不大,分別只是820萬與770萬人,但他們與周邊地區高度融合,組成了2200萬人的大紐約、1200萬人的大倫敦,才有足夠的實力與優勢,輻射整個美國、英國,進而服務全球,成為名副其實的國際大都市。
港深合作打造全球大都市,不僅對兩個城市有好處,也對國家有好處,還對世界有好處。
首先,對兩個城市有好處。成為「香圳」或者「港深」全球大都市,就可以與紐約、東京、倫敦這些一流的全球大都市相比,這座城市就會有更大的作為,就會在人類文明史上青史留名。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
其次,對國家有好處。中國是世界上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經濟學家林毅夫預測中國在2030年前後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經濟總量最大的國家(中新社上海2008.8.20.電)。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將會造就一流全球大都市。中國能夠產生這樣城市的地區,不外乎京津唐地區、長三角地區和珠三角地區,其中,香港深圳聯合發展的競爭優勢非常明顯。中國能夠產生全球大都市,中國也需要全球大都市。城市是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經濟發展的領頭羊、火車頭和倍增器。有了這樣的大都市,可以有效整合國家的整體經濟,使國家經濟如虎添翼。如果沒有這樣的大都市,國家經濟發展的勢頭一定受影響。可以想像,美國沒有紐約,英國沒有倫敦,日本沒有東京,絕不可能成為現在這樣強盛的國家。高敬德(香港文化總會會長)認為:「構建深港創新圈,打造港深超級國際大都會,不單是為了港深本身及區域經濟,更是為了國家的改革發展和民族的偉大復興,以及世界經濟新格局的需要。(《香港文匯報》2008.2.26.)
再次,對世界有好處。全球大都市不僅是國家或者地區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實際上是世界經濟大樞紐,會對全球經濟發展產生巨大輻射力和深遠影響力,最終對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發揮重要作用。只要看看美國記者克里斯托夫的文章就會明白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