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創新創造為目標的志向

創新創造為目標的志向

發布時間:2021-11-06 01:48:18

『壹』 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總體目標和對人才的要求是什麼

青年人要成為創新型人才,需要具備五個要素:
第一,堅定理想、信念,有遠大志向和高尚的精神追求
講理想、信念、志向,當然要講個人奮斗目標,但個人理想、自我設計,應當同國家前途、民族命運緊密聯系,才能獲得強大的精神動力。當代中國人民的共同理想,就是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理應成為每個師生自覺的精神追求和基本的人生價值取向。
第二,掌握過硬的業務本領,這是一個人安身立命之本,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礎
要把掌握過硬的業務本領作為畢生追求。學海無涯,學無止境,特別是在知識經濟時代,新知識、新技術層出不窮,不同學科不同領域相互滲透、相互融合,不刻苦學習,不善於學習,就會落後於時代的發展。
從古到今,學術大師、藝術大師成功的背後,其共同規律無一不是扎扎實實地勤學苦練。我們從他們成功的背後,看到了那種鍥而不舍、堅忍不拔的精神。
第三,勇於創新,不斷攀登新的高峰
在人類發展長河中,科學理論的創立,重大的發明創造,藝術的進步,無一不是創新的結果。齊白石對學生說:「學我者生,似我者死。」這深刻說明:不創新就沒有發展,不發展就沒有前途。
要倡導創新、促進創新、實踐創新,勇於解放思想,在借鑒中發展,在繼承中創造;
要有敢為人先的膽識、超越前人的勇氣。要使研究成果富有時代氣息,體現時代特徵;
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尊重規律,探索規律,自覺運用規律;
要不斷向前、向上、向外,保持旺盛的生機與活力。向前,就是要緊跟時代步伐,向上,就是要堅持正確方向、提升水平,向外,就是要吸收世界文明中的優秀成果,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第四,要開闊視野、有長遠的眼光,努力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面對經濟全球化、政治多元化、文化多元化要求,沒有開闊的視野、長遠的眼光、全局的意識,就難以適應快速發展需要。
繁榮發展民族文化,離不開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同時也離不開對世界優秀文化成果的吸收借鑒。我們應放眼世界,胸懷全局,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不斷充實、完善自己。
第五,腳踏實地,深深紮根於人民群眾實踐的沃土
有一付對聯狀物言志:葉拍蒼天,未出土時便有節;枝橫雲夢,至凌霄處尚虛心。古人說:「大人不華,君子務實。」「務實之心重一分,則務名之心輕一分。」
創造的源泉在實踐中,在廣大人民的生活中。創新型人才應該深深紮根在人民群眾之中,紮根在中國大地上,要了解基本國情,深入實際,向群眾學習,向生活學習,從實踐創造中汲取營養。
今天大學生欣逢盛世,有才華就有施展的舞台,有創造就有成功的機會,有貢獻就能得到社會的尊重。我們 要珍惜黨和人民創造的條件,勤奮學習,扎實工作,開拓創新,不斷譜寫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的新篇章,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偉大事業作出新的貢獻。

『貳』 誰幫我寫一篇以 《創新 挑戰 堅持》 為題目的作文

創新 挑戰 堅持

類在跨入21世紀之際,正要經歷一場跨入千年史冊的巨大變革,一個以知識經濟為特徵的社會正在迅速向全球擴展,改變人類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學習方式。面對世界科技飛速發展的挑戰,綜合國力的競爭越來越表現為經濟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競爭,而大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一代新人,使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成為一個民族前進的不竭動力,已成為中華民族緊迫的歷史使命。
創造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階梯。人的創造開發到什麼程度,社會就前進到什麼水平。人類不能沒有創造。哪裡有創造,哪裡就有新的希望。隨著社會的發展,創造越來越重要,創造是社會進步的決定因素。創新要從教育抓起,創新要從小做起。
基礎研究和高技術研究是推進21世紀發展的源泉。納米科技的發展將引發一場新的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生命科技是最活躍、起帶頭作用的科技,它將進一步延緩人的衰老過程,提高生命的質量和人類整體健康水平;信息科技依然舉足輕重,對各門科學的高速發展和人們工作、學習、生活方式的改變具有極大影響。這本書中的《納米世界的探索》、《勇攀醫學高峰》、《站在數字信號技術前沿》、《編織數字化夢想》就牽涉到以上方面的科技知識,通俗地告訴大家什麼是納米、基因、免役學、數字圖書館,以及在這方面原始性創新的重要性等。其它如《追光》、《數光子的專家》、《道路管理研究領域的先行者》、《航門女將》、《綠色發動機攻關的勇士》等也都屬於基礎科學、高技術領域的創新故事。要引導讀者學習它,以增長科學知識,激發對科學興趣與熱愛,認識原始性創新、基礎研究和高技術創新的重要意義,加強發展我國這方面創新的決心和信心。
科學創新的動機往往出自對自然、社會奧秘的好奇和探索的渴望。例如《納米世界的探索》一文的主人公趙東元,從小就對「元素周期表」極為好奇,渴望了解這裡面到底是怎麼回事,對化學非常感興趣。《理論創新的誠心探索》中的林尚立、《熱愛與專注》中的張軍,也都是對理論研究很有興趣,十分熱愛。但是,許多有成就的科學家,他們的創新動機不僅於此;更重要的是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對我國當代年輕人來說,這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就體現為高度的愛國主義熱情和以實現祖國的繁榮富強為己任的遠大理想信念。這本書中,這方面的感人例子比比皆是。例如,有的出國留學是為了學到本領報效祖國(趙東元、曾和平、張文軍、張軍、於小央等);有的是為了報效祖國而放棄出國機會(曹雪濤、楊桂生等),他們都為國爭了光,取得了突出的成績。現在世界各國都在爭奪人才,據統計,1978-1997年的20年中,我國出國留學人員達40萬人,回歸14萬人,回歸率33%,且相當一部分回國人才也進了外企工作。所以我們不僅要激發年輕人對科學的興趣與熱愛,而且要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使年輕人懂得,一定要有把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奉獻給祖國和人民的遠大志向,這樣才能大有作為,這樣的人生也才有意義。
實事求是、崇尚真理、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是創新者必須具備的。他們不盲從,不迷信,堅持從實際出發,獨立思考,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敢於突破舊筐筐,勇於挑戰傳統、挑戰權威,勇於創新。這正是書中主人公創新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原因。書中《編織數字化的夢想》、《航門女將》、《道路管理研究領域的先行者》、《科技指導實踐的好典範》、《騰飛的雪龍》、《飛向頂峰的舞者》、《幽幽古箏吐新聲》等等,無不說明了這點。
創新,特別是原始性創新決非易事。書中具有突出貢獻的創新者,無不具備艱苦奮斗、堅忍不拔、勇攀高峰、甘於奉獻等優良品德,以及掌握實驗論證等科學方法。為了快出成果,攀登高峰,他們沒有八小時工作制,沒有節假日,「連續10幾天泡在實驗室里是家常便飯」,耐得住寂寞,經得起失敗。正象書中說的,奇跡發生在「有準備、有耐力、有意志的人身上,發生在無數次的實驗、無數次的反復與失敗之後,發生在扎實理論基礎上的敏銳觀察之中。」
最後,我對培養青少年的創新精神作出如下八點結論
一、培養學生的進取心。二、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三、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四、培養學生的想像力。五、培養學生的洞察力。六、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七、培養學生的搜索信息能力。八、培養學生的創造毅力。

『叄』 改革創新的重要意義

改革創新的重要意義:

1、我們需要用改革創新精神激勵全國各族人民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2、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

3、我們將會堅持全面深化改革,以與時俱進、銳意進取、勤於探索、勇於實踐的改革創新精神,繼續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

(3)創新創造為目標的志向擴展閱讀

對激活創新活力落實的舉措:

1、激發創新活力,改革管理體制和評價機制是關鍵。要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改革重大科技項目立項和組織實施方式,強化成果導向,精簡科研項目管理流程,給予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更多自主權,為創新加油鼓勁。

2、激發創新活力,要通過改革推進產學研用一體化,解答好「由誰來創新」「動力哪裡來」「成果如何用」等基本問題。明確各類創新主體在創新鏈不同環節的功能定位,完善創新投入機制和科技金融政策,支持龍頭企業整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力量,鼓勵科研院所和科研人員進入企業。

3、激發創新活力,要不斷完善科研平台開放制度,堅持開放合作創新。不拒眾流,方為江海。自主創新是開放環境下的創新,絕不能關起門來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氣、借八方之力。擴大科技領域對外開放,充分利用國際創新資源,開辟多元化合作渠道,就能在更高起點上推進自主創新,不斷取得重大突破。

『肆』 何為理想度何為最終理想解解決創新問題時為何要先確定最終理想解

TRIZ創新方法在推廣的分析:一、概述隨著精益生產的不斷深入,對精益設計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統計表明,產品70%的成本是在設計階段決定的,沒有精益的設計,精益生產取得的成績空間將越來越有限。如何在精益設計上更進一步,是設計部門一直在思考的問題。TRIZ創新方法在的應用推廣,不僅有效解決了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還推進了TRIZ理論在的應用,形成了示範帶頭作用。
二、創新方法在推廣的分析1、功能分析要在成功推廣應用創新方法,必須結合的實際情況和需求,明確創新方法應用的目的和作用,才能在設計活動中有針對性地使用創新方法,為創造價值。
根據TRIZ理論,應當首先對功能進行分析與界定。應該看到,創新方法是精益研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清晰認識了創新方法與研發體系之間的關系,才能有效確定其功能以及在應用中的定位。但是TRIZ理論針對的是技術系統,管理系統也能使用TRIZ理論來分析。
TRIZ理論是一套完整的理論,包括了進化法則、創新原理、矛盾矩陣、分離原理、物場分析等多個創新工具,這些均可視為TRIZ理論的子系統,而創新協會、創新小組等組織形式則可以看作是TRIZ理論的超系統。有了系統圖,可以採用TRIZ的「九屏幕法」建立分析模型,即對系統、超系統和子系統3個層面的過去、當前、未來進行分析,確定創新方法在應用的系統功能。
2、理想解的確定TRIZ理論認為技術系統的理想狀態是保持原系統優點、克服其不足,而沒有使新系統更加復雜或出現新缺陷,實現持續不斷的系統進化。TRIZ理論的「技術系統提高理想度法則」指出:「最理想的產品應該是這樣的:該產品作為實體並不存在,但是其有用功能仍然能夠實現。我們稱這種情況下的產品,為最理想的產品;稱這種狀況下的設計方案為理想化最終結果」,「實際上,最理想的產品或者技術系統(也稱理想系統),在實際中是不存在的。但是,理想化最終結果是產品設計的一個努力方向,是技術系統向最理想系統進化的過程。」「理想化最終結果」也可以稱為「最終理想解(IFR)」。在應用創新方法這個系統中,同樣可以引入最終理想解,尋找該系統的進化方向。
該系統存在以下幾個最終理想解:①超系統創新方法融入到的方方面面,成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動作過程中能夠自覺地推廣創新方法,並不斷提升創新方法的作用。
②系統創新方法融入到研發體系當中,成為研發體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研發活動中自覺運用創新方法解決問題和保護知識產權。
③子系統形成了完備的創新工具的學習和應用環境,設計人員能夠輕易獲得學習的機會,並能隨時在工作中實踐運用。
確定了最終理想解,也就確定了應用創新方法努力的方向和最終達到的目標。

『伍』 關於創造創新的名人名言

無可否認,創造來力的自運用、自由的創造活動,是人的真正的功能;人的創造活動,是人的真正的功能;人在創造中找到他的真正幸福,證明了這一點。

——阿諾德

人材最本質的特點在於創造。

——箴 言

人可以老而益壯,也可以未老先衰,關鍵不在歲數,而在於創造力的大小。

——盧爾卡爾斯基

創造者才是真正的享受者。

——富爾克

一個具有天才的人——具有超人的性格,絕不遵循通常人的思想和途徑。

——司湯達

獨立性是天才的基本特徵。

——歌 德

歡樂的名字是創造。

——希 恩

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創造力的果實。

——米 爾

『陸』 什麼是增強改革創新能力本領的關鍵

積極投身實踐是增強改革創新能力本領的關鍵。

(一)樹立改革創新的自我意識

樹立大膽探索未知領域的信心和勇氣;樹立以新創造為目標的志向。

(二)培養改革創新的責任感

(三)增強改革創新的能力本領

扎實系統的專業知識是增強改革創新能力本領的基礎,培養創新型思維方式是增強改革創新能力本領的前提。

創新不是紙上談兵,也不是閉門造車,而是要從第一現場的躬身實踐中獲得靈感。

正因如此,檢驗改革創新的成效如何,就需要審視符不符合第一現場的操作要求,有沒有提高第一現場的工作效率。只有滿足了這些要求,才能拍著胸脯說「創新帶來了真正的效益」,也只有這樣的創新,才能「立得穩」「站得住」。

(6)創新創造為目標的志向擴展閱讀:

提起改革創新,很多人會簡單理解成「不破不立」。其實,只要貫徹改革的指導思想,善用創新的思維理念,做好深挖工作,讓「老樹開出新花」,同樣是改革創新的重要方式。

拿民俗文化保護來說,以往的創新大多是做「物質加法」,建展覽館、上展示台,效果卻往往不佳,不少民俗文化在櫥窗內「失活」的現象也時有發生。

在某種意義上,民俗來自人民群眾,民俗的根脈在生活,保護民俗需要「向內而求」,讓群眾參與和回歸生活。比如,一些地方推出「歸俗於民」政策,鼓勵群眾重拾「老技藝」,製作家庭民俗工藝品,開放參觀,讓「老活兒」的生活根脈不斷。

由此觀之,將改革創新從「向外而求」「求新求異」的單一思維方式,擴展到包含「向內而求」「挖潛升級」的綜合模式,就能增強改革創新能力,避免冗雜紛繁的形式主義。

只有把創新理念和實際情況結合起來,聚焦現實問題,開展探索實踐,豐富方式方法,才能讓改革創新的活力源源不斷地涌現。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投身改革創新大潮(大家談·增強執政本領③)

『柒』 創新對個人發展的意義是什麼

創新引領發展,所以說創新對個人發展很重要的哦。

『捌』 創新教育是一種以什麼為目標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於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有了長足的進步,教育質量有了顯著提高。但從世界范圍內看,我國大學生從整體素質上仍有不少弱點,集中表現為缺乏創新意識、創造能力差。我國現有的教育教學模式還存在著培養模式單一、評價學生能力的手段片面、激勵機制不健全等諸多弊端。培養老師的專業素養和綜合素養。甚至是再次組織去湖南師范大學&培訓&中心其他諸多能夠幫助的地方去再造。為了適應新的形勢要求,高等教育必須以不斷加強知識創新培養逐步取代過去單一以傳授舊有知識為主的教育培養模式,建立大學生創新能力發展的良好環境。
一、注重培養學生創新人格
愛因斯坦認為,想像力比知識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的源泉。可以說一個人的想像力決定了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因此,在教學中要努力給學生創造創新的氣氛,使他們的潛能得以充分發揮。
1、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是培養創新品質的前提
&良好的&創新&品質是創新思維的基本要素之一,要勤奮、有耐心,淡泊名利,敢於沖破一切束縛,獨立思考,善於與人合作,重視科學道德的培養,誠實、嚴謹,這就是良好的創新心理品質。「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在教學中要創建一種師生心理相融、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來促進學生自主創新,要鼓勵學生不拘泥於課本的條條框框敢於質疑問難,對於學生的提問,即使是錯誤的或可笑的,也不要進行諷刺和挖苦,以免挫傷學生的求知積極性,而應該糾正、討論和鼓勵,從而使學生頭腦中產生的微弱的創新火苗得以燃燒和壯大,使學生對該學科產生好奇心和求知慾,並在其不懈的追求中逐步形成創新的品質。
2、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創新意識和創造熱情是發展創新能力的動力,機遇從來都只鍾情於有心人、有意者,我們通常所說「解放思想,開拓創新」說的就是觀念和意識的問題。現代教學認為,教學不僅要重視知識的最終獲得,還要重視幫助學生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更要重視學生獲得知識的探究過程。興趣是創新思維的先導,興趣永遠推動人進取。我國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大學生要在學習、科研乃至社會實踐活動中大膽創新,勇於創新,以培養創新意識和創造熱情,積極投入社會的創新工作。創新意識離不開責任心、進取心和自信心,離開了這「三心」,決不可能有創新意識,更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創新實踐。
二、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思維並不是天生的,它需要後天的培養和引導,創新思維也是如此。同時,創新並不是任意創新,要指導學生掌握並善於運用正確的思想武器,教育學生創新必須基於一定的科學基礎,這個基礎就是科學正確的思想武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1、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鼓勵他們用另一種眼光去看這個世界
求異思維是相對於求同思維而言的,這兩種思維形式統一於創新思維過程中,相互作用。所謂求同思維,是從同一來源材料探索正確答案的思維過程和方法,這種方法可以讓學生快速繼承前人的知識和經驗。而求異思維指的是對同一個問題,從不同的方向,去探索不同的答案的思維過程和方法。在課堂教學中應鼓勵學生用求異思維來重新審視我們周圍的一切事物,大膽指出其中的不足,提出存在的問題,這樣一來,可以使學生沖破思維定勢,擺脫習慣性認識的束縛,開拓思路,閃爍出創新火花。
2、鼓勵學生的發散思維
創造性思維的核心是發散思維。發散思維指根據特定的事物,提出所有符合事物要求的可能。通過發散思維可以提出各種想法和觀點,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中,首先要注意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使學生對統一問題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提出超乎尋常的見解,並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准確迅速的表達出較多的處理問題的方法。
3、掌握並善於運用正確的思想武器
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當今世界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是我們一切創新、創造的思想基礎,而我們的一些學生僅僅把它和相關課程看作是教條化的政治課,而忽視了對其精神實質和精髓的學習,不懂得實踐和創新的指導意義,更不懂得如何運用馬列理論指導創新實踐,尤其是政治經濟學理論的運用。做為中國當代大學生,不僅要學習馬列主義,還要學好馬列主義,並運用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指導創新實踐。
4、刻意磨煉創造意志
創造意志是指自覺調節行動、克服創造活動中的困難以達到創造目標的心理品質,意志力表現為毅力,一種不屈不撓的精神。良好的智力為大學生創造活動提供了可能,堅強的意志則是維系創造活動的可靠保證。居里夫人克服生活的艱辛,在堅強意志力支持下,經過無數次艱苦、繁重的試驗,用4年的日夜苦戰,從8噸瀝青鈾礦殘渣中,提煉出十分之一克鐳,最終成為世界上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和最有成就的科學家之一。諾貝爾為了研究炸葯,可以說是多少次出生入死,這就是意志的力量,勝不驕、敗不餒,執著追求,這就是有意志力的表現。
三、重視學生的動手訓練,充分提供給學生表現的空間
創新技能是根據一定的目的和任務,開展能動的思維活動,產生新知識、創造新事物的能力。其目的歸根結底是要學生運用已知的信息,在新的情境中建立新的組合和系統的能力。動手實踐,是把構想變為現實必不可少的途徑。因此在實踐教學中,要熱情鼓勵、精心誘導學生最大限度的參與實踐操作過程,積累豐富的感性材料,建立正確清晰的表象,使他們從中受到激勵啟發,產生聯想和靈感,訓練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技能。同時,教師還要在教學中提供學生表現的機會,學生的創新意識如果得不到表現或者認可,學生的創新意識就得不到強化,創新能力得不到提高,創新的動機也會慢慢消失。因此,應在良好的創新氛圍,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動手能力,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從而展現創新的才能,體現創新的樂趣。
在大學里,只要能引發和促進大學生確立新思想,提出解決問題的新方法,獨立進行科學實驗或創造性地學習,我們都應積極參與,相互誘發,相互促進,努力營造人人樂於參與創新的氛圍。「實踐出真知」,哪怕是失敗也要奮勇前行。發明家愛迪生為了發明電燈尋找理想的燈絲,僅礦物質、金屬就試用多達1600多種,幾乎把世界上所有的物質都拿來炭化了,不論是硬的紙、軟的紙、名片、制圖紙、浸過瀝青的紙,各種縫紉用的線、釣魚線、浸過油的線、用細纖維捻成的線,椰子的皮或果實,樅樹、萵苣、楓樹及其它植物纖維。這就是創新實踐,正如愛迪生所說,哪怕九十九次失敗了,至少我知道這九十九種方法是不成功的,是行不通的。
加強高校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還必須堅持知識、能力、素質的辯證統一。知識是能力和素質的載體,包括科學文化知識、專業基礎與專業知識、相鄰學科知識,目前高等學校對相鄰學科知識重視不夠,要區分不同科類,加強這方面的教學工作。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識基礎上經過培養和實踐鍛煉而形成的,豐富的知識可以促進能力的增強,較強的能力可以促進知識的獲取。
四、加強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意義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使其成為創造型的優秀人才,是時代和社會對新時期教育工作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是滿足知識經濟時代對高素質人才需求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措施,也是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方向、潮流和趨勢。因此,高校必須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放到突出的位置上並予以高度重視。
1、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是適應知識經濟對高素質人才需求的需要
大學生是21世紀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如何把他們培養成優秀的棟梁之材是我們面臨的一個亟待研究和解決的重要課題,而創新能力則是高素質人才的核心和靈魂。同樣,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人,很難在人才競爭愈加激烈的知識經濟時代立足,更不要說發展了。這就要求我們高校教師把培養創新人才作為自己的重要使命和責任,在實踐教學中突出和強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以使其成為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發展需要的優秀人才。
2、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是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方向、潮流和趨勢
當前,世界經濟、科技及綜合國力方面的競爭愈演愈烈,各國都把培養優秀的創造型的高素質人才作為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突破口,美國、日本、西歐等發達國家都提出了各自的教育改革與發展計劃,且都毫不例外地把培養創新人才放在突出而重要的地位予以高度的重視。可以說,培養創新型人才已成為世界各國發展和改革高等教育的重要內容。如果我們不能高度重視和充分認識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性,就會貽誤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就會使我國高等教育難以跟上世界飛躍發展的步伐和形勢,因而也難以與世界高等教育接軌。我們既要看到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潮流和方向,也要看到中國高等教育面臨的激烈競爭與嚴峻挑戰。
3、現行課堂教學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知識傳授,忽視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應試教育影響深遠,根深蒂固,使素質教育的實施面臨著很大的困難和阻力。有人認為,應試教育只存在於基礎教育,即中小學教育之中。實際上應試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同樣存在,從某種意義上說,還較普遍和嚴重。不少教師注重於知識的傳授,忽視學生能力的培養,也使當前的高校素質教育難以取得實質性的進展和突破。這就需要我們更新教育觀念,切實轉變教育思想,採取各種切實有效的措施,努力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和細處,並把教學改革不斷向縱深推進。唯此才能真正培養出新一代創造型的優秀人才。
總之,高校不僅是培養高素質創造性人才的基地,也是知識創新的重要基地和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高校的一項迫切任務。在培養創新能力過程中,必須注意人為教育的開展,通過課內教學和課外活動的開展,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將科技教育和人為教育有機的結合起來,對創新人才的培養才能起到有力的推動作用.

『玖』 以創造與創新為話題的作文

創新是人的才能的最高表現形式,是推動人類社會前進的車輪。縱觀歷史,每一位取得卓越成就的人,無不是敢於創新的。敢於創新,是一種極可寶貴的精神,我們都應該學習。

小學的一篇課文《第三隻小板凳》中寫了這樣一個故事:世界聞名的大科學家愛因斯坦在讀小學時,一次勞作課後,他給老師交了一隻做得很粗陋的小板凳。當老師看了極不滿意時,他從課桌下又拿出第一次、第二次做的小板凳……愛因斯坦做出了第一隻小板凳,為何不就此罷休而又做了兩次,直到自己認為滿意時才交給老師?這是因他具有創新精神。正因為有這種創新精神的支配,他才成了舉世聞名的科學家。

大約2300年前,希臘有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亞里士多德,他認為物體落下的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約莫400年前,義大利的科學家伽利略並不因為亞里士多德說過了什麼就輕易相信,他通過實驗,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建立了自由落體定律:一切物體如果不受空氣的阻力,在同一地點自由落體運動中的加速度都相同。伽利略有如此的創新精神,便建立了物理學中的自由落體定律、慣性定律,並發現了拋體運動規律、擺振運動規律等。

有人說第一個用鮮花來比喻少女的人,受到人們一致的稱贊,被譽為天才;第二個套用比喻的人,則被人們譏為庸才;等到第三個仍用此比喻的人,就被人們斥為蠢材了。這種說法未免誇張,但其中贊揚創新的意思卻是無可非議的真理。

雨果說得好:「即使你成功地模仿了一個有天才的人,你也缺乏他的獨創精神,這就是他的天才。我們來贊美大師吧,但不要模仿他們。還是讓我們別出心裁吧,如果成功了,當然很好,如果失敗,又有什麼關系呢?」

我們應提倡創新,而且要敢於創新,而不去步人後塵,拾人牙慧。年輕的朋友們,趁我們正值青春年華,努力吧,願我們有所創新,有所發明!

『拾』 對於創新的理解

創新是指以現有的思維模式提出有別於常規或常人思路的見解為導向,利用現有的知識和物質,在特定的環境中,本著理想化需要或為滿足社會需求,而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徑、環境,並能獲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為。

創新,也叫創造。創造是個體根據一定目的和任務,運用一切已知的條件,產生出新穎、有價值的成果(精神的、社會的、物質的)的認知和行為活動。

創新,首先就是要有創新意識,有了這種創新意識才會有新的想法出現,有了這種新的想法,才會去注意到周邊環境的變化,才能抓住一切時機,利用自己的創新思維,創造更新、更有價值的東西。

創新也是永遠止境的,也可以在別人創意的基礎上,實現更高層次的突破,贏得更大的市場,創造更多的價值,這也是一種創新。

同時也可以理解成為創新是將工作中的創意用新方法、新流程、新思想來體現,有了這種創新意識,從自我本身就實現了自我的突然,這樣自我的能力才能得到不斷的提升。

一、如何創新

(一)開拓創新要有創造意識和科學思維

1、強化創造意識:

(1)創造意識要在競爭中培養

(2)要敢於標新立異:

要有創新精神;要有敏銳的發現問題的能力;要有敢於提出問題的勇氣。

(3)要善於大膽設想 :要敢想;要會想。

(4)創新的源泉:要有興趣;要適合所從事的事業。

閱讀全文

與創新創造為目標的志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表 瀏覽:294
內地音樂版權 瀏覽:208
公共衛生服務今後工作計劃 瀏覽:457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