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國矽谷有哪些高科技企業
美國矽谷有Facebook、蘋果、英特爾、惠普、思科、朗訊、英偉達等高科技企業。
1、Facebook——Facebook(臉書)是美國的一個社交網路服務網站 ,創立於2004年2月4日,總部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門洛帕克
(1)矽谷價值創造擴展閱讀:
1、矽谷(Silicon Valley),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北部的大都會區舊金山灣區南面,是高科技事業雲集的聖塔克拉拉谷(Santa Clara Valley)的別稱。矽谷最早是研究和生產以硅為基礎的半導體晶元的地方,因此得名。
2、矽谷是當今電子工業和計算機業的王國,盡管美國和世界其它高新技術區都在不斷發展壯大,但矽谷仍然是世界高新技術創新和發展的開創者和中心,該地區的風險投資佔全美風險投資總額的三分之一,擇址矽谷的計算機公司已經發展到大約1500家。
3、矽谷的主要區位特點是擁有附近一些具有雄厚科研力量的美國頂尖大學作為依託,主要包括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還包括加州大學其它的幾所校區和聖塔克拉拉大學等等。結構上,矽谷以高新技術中小公司群為基礎,同時擁有谷歌、Facebook、惠普、英特爾、蘋果公司、思科、英偉達、甲骨文、特斯拉、雅虎等大公司,融科學、技術、生產為一體。
2. 矽谷有什麼特點
在美國西南海岸加利福尼亞洲,距離舊金山市區約50公里的地方,是聖何塞縣的一片肥沃土地,兩邊是低矮的山脊,曾經果樹茂密,1950年前是「美國的梅脯之都」。今天,梅子果園基本上已經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未來型廠房、快車道和一排排新公寓。這就是「矽谷」——電腦晶元的故鄉。不僅如此,矽谷還是個人計算機、磁帶錄像機、游戲機、音樂合成器、隱性眼鏡、基因拼接等一系列高新技術的故鄉。
「矽谷」這個雅號,是1971年當地一家報紙的編輯唐·霍夫勒提出來的,因為硅製成的半導體晶元是微電子工業的基本元器件,「矽谷」和「汽車城」、「鋼都」之類的名字一樣,是象徵性的說法。這個雅號在70年代後期很快就出了名。
種植梅樹的農民一搬走,郊區便擴大開來。聖何塞在1950年還是一個小鄉鎮,到1990年,就因矽谷的發展而成為全美第11位大城市,並趕上了舊金山,成為加利福尼亞州的第3大城市,僅次於洛杉磯和聖地亞哥。小小矽谷,擁有20萬名大學生,6000多位博士,居民中的百萬富翁超過1.5萬人。它如果不是全世界,也是全美國的科學人才和新財富的最大集中地。矽谷也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者,尤以日本人居多。早在1981年日本就編出了極詳盡的矽谷旅遊圖,顯然,並非所有的日本人來矽谷口為看風景。
矽谷有良好的通信基礎設施,有豐富的風險資本,有掌握技術的、流動性大的又沒參加工會的勞動力。矽谷中的許多關鍵人物和公司,是從美國東部或歐洲來的。他們到矽谷來,或是逃避墨守成規的公司,或受加州的吸引,他們中不乏極受歡迎的和極使人厭惡的人。正像矽谷的企業資本家唐·瓦倫丁所說:「美國東部是巨大的公司和僵硬的組織,個人是不能很好地適應它們的。加利福尼亞是前沿陣地,在經濟上、社會上和制度上都還沒有組織好,而首先是真正信奉純粹的個人價值。」英特爾公司的一位經理曾說:「在這兒,你不必隨時都要把各種事情提供給某個該死的委員會,你只要自己把工作做好就行。」事實無情,美國東部三大電子公司:通用電器、威斯汀豪斯電氣和美國無線電公司在這場微電子革命中完全敗陣。
矽谷的半導體產業,從一開始就被認為是人的而不是公司的。專門的知識被認為是個人的而不是公司的財富。公司需要的技術,主要通過僱傭關鍵性的個人獲得。於是,絕大多數電子工程師可以帶著他們的得意成果,從一個公司「跳」到另一個公司而問心無愧。例如,1983年1月的一天,英特爾公司的17位關鍵性的雇員同時離開,去創辦他們自己的公司。矽谷有一個流行的說法:「如果你想調換一下工作,你只要在你早晨去上班的時候,在101號高速公路上換一個出口就行。」一般公司的年工作調動率達30-50%,獵取人才的代理機構用提薪和較好的工作條件頻頻引誘關鍵人物跳槽,事情被搞得更復雜。
勞動力的高度流動性對公司老闆是一個壞消息。他們必須想方設法保住雇員。在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在矽谷迅速增加的公司中,高工資、住房補貼、休假、公司健身房、星期五下午免費飲料等,這是尋常之事。分紅和股票買賣特權等也已普遍成為挽留寶貴雇員的方法。人員的流動,對地區產業卻是件好事,這培育了公司間的聯系網。在以迅速發明為基礎的產業中,成功必須高度依靠於信息交流。矽谷中的公司都很相似。信息可以通過與朋友和過去的同事之間的電話交流,或到大家都喜歡的矽谷小鎮酒吧去聊天而獲得。
中國許多老百姓都知道北京有個中關村「電子一條街」,計算機民營企業辦得很火!
中關村的發展是改革開放的結果,它的發展序幕,卻是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研究員陳春先拉開的。
1980年前後,陳春先幾次訪美,驚嘆於美國的高科技企業發展。我們忠實地記錄了1980年10月23日陳春先在新成立的北京等離子體學會常務理事會上的發言:
「這次到美國看了幾乎所有重要的核聚變實驗室,跑了十幾個城市,比1978年那次要深入得多。這次是民間學術交流,沒有上次官方代表團那麼些約束和應酬,談得比較深入。我尤其想了解為什麼美國核聚變實驗效率那樣高、工程『實驗』與理論計算結合得那麼密切,整修過程周期那麼短。看來直接的原因當然是實驗技術先進,製造設備和儀器的工廠水平高,實驗室工程技術人員和研究生實驗技術好。但是,如果多問一個『為什麼』,真正的關鍵還在於充滿活力的工廠、學校、研究所密切聯系的體制。美國朋友向我介紹了所謂的『技術擴散區』的概念。
「波士頓周圍的128號公路,大體相當於北京的三環路,但要大些。128號公路兩側有幾百家高技術小工廠,被認為是技術擴散區的典型,我們參觀了其中的一家專做超導磁體的小工廠,這是很有啟發性和激動人心的參觀。工廠的負責人原來是波士頓大學的教師。他介紹說,我們有技術,有想法,另外一些人有錢,二者結合起來,就可以創造先進的產品,現在我們的超導磁體已為世界上多家高能物理和核物理實驗室所接受。合同多時我們就多一些工人和工程師,合同少時就只保持20人左右基本骨幹隊伍,原材料、粗製工藝、化工處理許多過程都是協作完成的。同行的超導工程專家嚴陸光說:國內搞一項超導材料和工藝的工程都上千人,產品還不如這里。我聽到華裔科學家談到許多動人的高技術創業史,包括就住在波士頓的王安先生。他是一個公認的很成功的企業家。
「回程途經舊金山時,又參觀了矽谷兩個小廠。矽谷原來是太平洋和舊金山灣之間的一片柑橘園地帶,在舊金山南邊約60公里。現在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微電子工業中心,第一台微計算機就是在這里的一個青年人的汽車庫里搞出來的,現在已經是數千萬美元年銷售額的蘋果公司了。矽谷是最大、最典型的技術擴散區。斯坦福典型的老校長特曼教授是有遠見的科學家,他決定把校園的一些土地租給學校教授專家辦高技術的工廠。現在世界著名的惠普公司就是30年代斯坦福大學電機系兩個教授開辦的,第一個產品是高頻振盪器,在自己家車庫里搞的樣機。
「總之,我看到美國尖端科技發展快,人造衛星和托卡馬克(一種核聚變裝置),都是蘇聯先取得突破,美國則利用實驗技術和設備上的優勢很快趕在前邊。美國高速度的原因在於技術轉化為產品特別快,科學家工程師有一種強烈的創業精神,總是急於把自己的發明、專有技術、知識變成產品,自己去借錢,合股開工廠,當然這里資本家賺錢的動機是不能忽視的,但據一些當事人(科學家)談,創業的自我滿足超過了營利動機。我感興趣的是這里已經形成了幾百億元產值的新興工業,得益的顯然是社會、國家、地區。相比之下,我們在中關村工作了20多年,這里的人才密度絕不比舊金山和波士頓地區低,素質也並不差,我總覺得有很大的潛力沒有挖出來。的確,我們社會主義的經濟條件是根本不同的,我們的科技人員也不是想賺錢,而是想多作實際貢獻,不滿足於發表文章,開成果展覽會。我們北京等離子體學會有搞核聚變的,也有搞低溫等離子體應用的。搞核聚變過程發展了很多新技術,可以用來為工廠和其他的科研單位服務,至少可以小批量生產,免得重復進口。我過去搞激光,開始差距不大,後來越來越大。現在我們自己需要的激光器,還得用外匯去進口,實在覺得不是滋味。至於低溫等離子體,就更應該結合工業應用發展,首先應該成為一種有用的工業技術。
「上周我在科協向田夫同志匯報了這些想法,他很希望我們這個新成立的學會能帶個頭,組織科技人員為四化多作貢獻。外國好的經驗可作參考。科協的態度是,凡有利於四化的,我們都大力支持,沒有經驗可以在實踐中摸索。因此我們提出也成立『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的設想,而且我們看到在外地已經有了類似的組織。」
陳春先研究員高瞻遠矚,敢說敢幹。1980年10月,創辦了「北京等離子學會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其目標是把有關的科技成果直接轉化成現實生產力,這可以說是中國高技術企業的雛形。
另一方面雖然1982年10月,黨中央和國務院正式提出「經濟建設要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的基本方針,但對於陳春先的創業行為,社會仍議論紛紛,他本人也受到中科院物理所某些領導的不公正對待。對其他科技人員辦企業,有人嫉妒「發橫財」,有人誣告「投機倒把」。
1983年1月,中央有關領導同志就中關村的爭議作了批示,肯定了中關村科技人員對這一新生事物的積極探索。我們不妨對批示作些摘錄:
方毅同志1月7日批示:「陳春先同志的做法是完全對頭的,應予鼓勵。」
胡啟立同志1月8日批示:「陳春先同志帶頭開創新局面。可能走出了一條新路子,一方面較快地把科研成果轉化為直接生產力,另一方面多了一條渠道,使科技人員為『四化』作貢獻,一些確有貢獻的科技人員可以先富起來,打破鐵飯碗、大鍋飯。當然還要研究必要的管理辦法及制定政策,此事可委託科協大力支持。如何定,請耀邦酌示。」
胡耀邦同志1月8日批示:「可請科技領導小組研究出方針政策來。」
科技領導小組很快拿出了大力支持陳春先等一批開拓者創業的政策,並對他的勇氣和先進事跡加大了宣傳力度。
3. 美國矽谷發展的有利條件希望具體些,謝謝!
矽谷作為美國信息社會「最完美的範例」,「世界微電子之鄉」,是美國最為成功的高技術開發區之一。矽谷不但開拓了新的產業,更重要的是開拓了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模式:風險投資、孵化器、股份期權、科技園等。矽谷不僅是美國西部經濟第二次開發的典型代表,而且還是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進行高技術開發所效仿的對象。矽谷模式系列分析之一:產業發展美國矽谷形成的是一種以高新技術產業和相關服務業為支撐的產業群,是技術多元化的經濟。矽谷中主導產業群主要有以下幾類:計算機和通信硬體生產;半導體和半導體器材生產;電子元件生產;生物醫學,包括生物制葯,醫療設備和生命科學的研發;軟體,包括軟體發行商和軟體服務;創意和創新服務業,包括技術服務和商業服務(比如人力資源和法律事務);綜合藝術、設計和技術的有關的創造服務(比如圖表設計、廣告、營銷);公司辦公室,包括總部,分支機構和地方辦事處。矽谷模式系列分析之二:企業活力集聚一批全球知名的高技術公司;同時,大量創新能力強的中小企業也是矽谷創新活動的主體。矽谷集聚一批全球知名的高技術公司,出現了一批創新能力極強,甚至在某些高技術創新領域處於世界領袖地位的本土大公司。例如惠普、網景、英特爾、蘋果、太陽微系統等世界級的大公司。矽谷模式系列分析之三:技術創新聯邦政府對矽谷的研發投資增長迅速,企業仍是矽谷研發投入的主要來源。聯邦政府研發經費對矽谷的大學、實驗室和私人企業的投入支持了矽谷關鍵技術的發展,促進了矽谷地區的技術創新。在1993年至2004年之間,矽谷獲得了136億美元以上的聯邦研發經費。矽谷企業非常注重研發,其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在10%以上。從1990年到2003年,矽谷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重平均為11%左右,同期美國企業的平均水平為3%。矽谷模式系列分析之四:人力資源矽谷的研發人員佔到矽谷總從業人員數量的10%以上,是美國平均水平的2倍。在矽谷,先後共有40多個諾貝爾獎獲得者。當地大學為矽谷提供了大量的技術人才支持。矽谷所在地擁有包括世界著名的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聖克拉拉大學和聖何塞大學在內的8所大學、9所專科學院和33所技工學校。重視人才的引進,是海外科技人才集聚創業最集中的地區。外籍人才居多是矽谷不同於世界其他地區的突出特點。矽谷是海外科技人才集聚創業最集中的地區。其中華裔和印度裔創辦的高技術創業企業佔到美國矽谷企業總數的23%。在矽谷的技術人員中,亞洲人佔了60%,高技術人才中有33%是海外來源。矽谷模式系列分析之五:風險投資矽谷是風險投資的發源地,風險投資成為促進矽谷高技術產業發展的主要動力。矽谷地區成功發展的實踐證明,風險投資是高技術產業和新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也成為高新技術企業創業的催化劑。美國是世界上風險投資規模最大的國家,已佔世界風險投資的一半以上,而矽谷地區吸收了全美35%的風險資本,美國幾乎50%的風險投資基金都設在矽谷,目前矽谷的風險投資公司有200多家。矽谷模式系列分析之六:中介組織中介組織在矽谷的產業體系中扮演著關鍵的整合角色,促進了各創新要素的整合。矽谷專業中介服務體系主要包括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技術轉移服務機構、會計、稅務機構、法律服務機構、咨詢服務機構、獵頭公司以及物業管理公司、保安公司等其他服務機構。 矽谷模式系列分析之七:矽谷文化矽谷幾十年來形成的獨特文化模式是它成功的最深刻而持久的因素。矽谷幾十年來形成的獨特文化模式是它成功的最深刻而持久的因素,是美國傳統的民族特性如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創新精神等和現代文化在高科技時代的典型體現。矽谷創新文化體現在它鼓勵嘗試,容許失敗,即允許失敗(It』s ok to fail)的創新。正是因為這種精神,人們才去不斷地嘗試,矽谷才誕生了許多企業家、發明家和創業者。矽谷模式系列分析之八:政府支持政府采購對矽谷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尤其是新興產業發展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美國政府頒布「采購美國產品法」,政府對信息產品,尤其是對原創性產品起到了很大的支持作用。據統計,1955年至1963年期間,矽谷半導體產業35%到40%的營業額來自於政府采購。此外,政府通過研發投入和相關政策促進矽谷技術發展。政府對基礎的、符合國家科學發展的研發給予直接的資金與各方面的投入。除了國家政府的支持,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也對矽谷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矽谷所在的加州是「技術之州」,有明確的科技政策,如鼓勵政府內部和政府外部的研究發展工作,設立科學技術辦公室(1973年),鼓勵發展教育尤其是技術教育,設立如「四城市計劃」等與地方政府機構間的聯系機制以及直接的金錢資助等。 (來源:長城戰略咨詢)
4. 矽谷式的創業是什麼意思
矽谷式的創業是指:運用科技型、創造性思維,通過輕資產,高附加值的方式,以知識密集型的人才為基礎的創業。
矽谷式創業的一般特點:
1、創業團隊及創業人員普遍高學歷(重點名牌大學的碩士、博士居多)。偶爾也會有創業領頭人本人極具傳奇色彩的特殊團隊,如比爾蓋茨,大學沒畢業,自己輟學,生怕繼續讀書會耽誤創業的最佳時期。總之,這是一批要麼有瘋子一般的狂熱精神與神奇思想,要麼有高智商,高創造力,高追求的人的游戲。
2、項目本身獨特(甚至獨一無二)。例如扎克伯格的臉書,掀起了互動式互聯網模式的新潮。項目的科技性,創新性,不可替代性,是此類創業的關鍵因素。
3、有一套自己的盈利模式,和獨特的經營體系,完全符合雙創所要求的各種標准。
4、藉助資本杠桿,基本每一個矽谷式創業的企業,不是藉助龐大的資本市場讓自己快速發展,就是最終通過自身公司的獨特,被同類型上市公司並購。
5、打造輕資產,高附加值的港灣。矽谷式的企業,創造是其不竭的動力,例如谷歌的辦公環境,充滿著詩與遠方的人文關懷,讓每一個創業者可以回歸到各種本真,讓來的人,可以盡情地在裡面展現自我的全部,以創造出偉大的產品。
6、企業定位高端。目標世界500強。
5. 關於矽谷的具體描述是什麼
在美國西南海岸加利福尼亞洲,距離舊金山市區約50公里的地方,是聖何塞縣的一片肥沃土地,兩邊是低矮的山脊,曾經果樹茂密,1950年前是「美國的梅脯之都」。今天,梅子果園基本上已經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未來型廠房、快車道和一排排新公寓。這就是「矽谷」——電腦晶元的故鄉。不僅如此,矽谷還是個人計算機、磁帶錄像機、游戲機、音樂合成器、隱性眼鏡、基因拼接等一系列高新技術的故鄉。
「矽谷」這個雅號,是1971年當地一家報紙的編輯唐·霍夫勒提出來的,因為硅製成的半導體晶元是微電子工業的基本元器件,「矽谷」和「汽車城」、「鋼都」之類的名字一樣,是象徵性的說法。這個雅號在70年代後期很快就出了名。
種植梅樹的農民一搬走,郊區便擴大開來。聖何塞在1950年還是一個小鄉鎮,到1990年,就因矽谷的發展而成為全美第11位大城市,並趕上了舊金山,成為加利福尼亞州的第3大城市,僅次於洛杉磯和聖地亞哥。小小矽谷,擁有20萬名大學生,6000多位博士,居民中的百萬富翁超過1.5萬人。它如果不是全世界,也是全美國的科學人才和新財富的最大集中地。矽谷也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者,尤以日本人居多。早在1981年日本就編出了極詳盡的矽谷旅遊圖,顯然,並非所有的日本人來矽谷口為看風景。
矽谷有良好的通信基礎設施,有豐富的風險資本,有掌握技術的、流動性大的又沒參加工會的勞動力。矽谷中的許多關鍵人物和公司,是從美國東部或歐洲來的。他們到矽谷來,或是逃避墨守成規的公司,或受加州的吸引,他們中不乏極受歡迎的和極使人厭惡的人。正像矽谷的企業資本家唐·瓦倫丁所說:「美國東部是巨大的公司和僵硬的組織,個人是不能很好地適應它們的。加利福尼亞是前沿陣地,在經濟上、社會上和制度上都還沒有組織好,而首先是真正信奉純粹的個人價值。」英特爾公司的一位經理曾說:「在這兒,你不必隨時都要把各種事情提供給某個該死的委員會,你只要自己把工作做好就行。」事實無情,美國東部三大電子公司:通用電器、威斯汀豪斯電氣和美國無線電公司在這場微電子革命中完全敗陣。
矽谷的半導體產業,從一開始就被認為是人的而不是公司的。專門的知識被認為是個人的而不是公司的財富。公司需要的技術,主要通過僱傭關鍵性的個人獲得。於是,絕大多數電子工程師可以帶著他們的得意成果,從一個公司「跳」到另一個公司而問心無愧。例如,1983年1月的一天,英特爾公司的17位關鍵性的雇員同時離開,去創辦他們自己的公司。矽谷有一個流行的說法:「如果你想調換一下工作,你只要在你早晨去上班的時候,在101號高速公路上換一個出口就行。」一般公司的年工作調動率達30-50%,獵取人才的代理機構用提薪和較好的工作條件頻頻引誘關鍵人物跳槽,事情被搞得更復雜。
勞動力的高度流動性對公司老闆是一個壞消息。他們必須想方設法保住雇員。在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在矽谷迅速增加的公司中,高工資、住房補貼、休假、公司健身房、星期五下午免費飲料等,這是尋常之事。分紅和股票買賣特權等也已普遍成為挽留寶貴雇員的方法。人員的流動,對地區產業卻是件好事,這培育了公司間的聯系網。在以迅速發明為基礎的產業中,成功必須高度依靠於信息交流。矽谷中的公司都很相似。信息可以通過與朋友和過去的同事之間的電話交流,或到大家都喜歡的矽谷小鎮酒吧去聊天而獲得。
中國許多老百姓都知道北京有個中關村「電子一條街」,計算機民營企業辦得很火!
中關村的發展是改革開放的結果,它的發展序幕,卻是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研究員陳春先拉開的。
1980年前後,陳春先幾次訪美,驚嘆於美國的高科技企業發展。我們忠實地記錄了1980年10月23日陳春先在新成立的北京等離子體學會常務理事會上的發言:
「這次到美國看了幾乎所有重要的核聚變實驗室,跑了十幾個城市,比1978年那次要深入得多。這次是民間學術交流,沒有上次官方代表團那麼些約束和應酬,談得比較深入。我尤其想了解為什麼美國核聚變實驗效率那樣高、工程『實驗』與理論計算結合得那麼密切,整修過程周期那麼短。看來直接的原因當然是實驗技術先進,製造設備和儀器的工廠水平高,實驗室工程技術人員和研究生實驗技術好。但是,如果多問一個『為什麼』,真正的關鍵還在於充滿活力的工廠、學校、研究所密切聯系的體制。美國朋友向我介紹了所謂的『技術擴散區』的概念。
「波士頓周圍的128號公路,大體相當於北京的三環路,但要大些。128號公路兩側有幾百家高技術小工廠,被認為是技術擴散區的典型,我們參觀了其中的一家專做超導磁體的小工廠,這是很有啟發性和激動人心的參觀。工廠的負責人原來是波士頓大學的教師。他介紹說,我們有技術,有想法,另外一些人有錢,二者結合起來,就可以創造先進的產品,現在我們的超導磁體已為世界上多家高能物理和核物理實驗室所接受。合同多時我們就多一些工人和工程師,合同少時就只保持20人左右基本骨幹隊伍,原材料、粗製工藝、化工處理許多過程都是協作完成的。同行的超導工程專家嚴陸光說:國內搞一項超導材料和工藝的工程都上千人,產品還不如這里。我聽到華裔科學家談到許多動人的高技術創業史,包括就住在波士頓的王安先生。他是一個公認的很成功的企業家。
「回程途經舊金山時,又參觀了矽谷兩個小廠。矽谷原來是太平洋和舊金山灣之間的一片柑橘園地帶,在舊金山南邊約60公里。現在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微電子工業中心,第一台微計算機就是在這里的一個青年人的汽車庫里搞出來的,現在已經是數千萬美元年銷售額的蘋果公司了。矽谷是最大、最典型的技術擴散區。斯坦福典型的老校長特曼教授是有遠見的科學家,他決定把校園的一些土地租給學校教授專家辦高技術的工廠。現在世界著名的惠普公司就是30年代斯坦福大學電機系兩個教授開辦的,第一個產品是高頻振盪器,在自己家車庫里搞的樣機。
「總之,我看到美國尖端科技發展快,人造衛星和托卡馬克(一種核聚變裝置),都是蘇聯先取得突破,美國則利用實驗技術和設備上的優勢很快趕在前邊。美國高速度的原因在於技術轉化為產品特別快,科學家工程師有一種強烈的創業精神,總是急於把自己的發明、專有技術、知識變成產品,自己去借錢,合股開工廠,當然這里資本家賺錢的動機是不能忽視的,但據一些當事人(科學家)談,創業的自我滿足超過了營利動機。我感興趣的是這里已經形成了幾百億元產值的新興工業,得益的顯然是社會、國家、地區。相比之下,我們在中關村工作了20多年,這里的人才密度絕不比舊金山和波士頓地區低,素質也並不差,我總覺得有很大的潛力沒有挖出來。的確,我們社會主義的經濟條件是根本不同的,我們的科技人員也不是想賺錢,而是想多作實際貢獻,不滿足於發表文章,開成果展覽會。我們北京等離子體學會有搞核聚變的,也有搞低溫等離子體應用的。搞核聚變過程發展了很多新技術,可以用來為工廠和其他的科研單位服務,至少可以小批量生產,免得重復進口。我過去搞激光,開始差距不大,後來越來越大。現在我們自己需要的激光器,還得用外匯去進口,實在覺得不是滋味。至於低溫等離子體,就更應該結合工業應用發展,首先應該成為一種有用的工業技術。
「上周我在科協向田夫同志匯報了這些想法,他很希望我們這個新成立的學會能帶個頭,組織科技人員為四化多作貢獻。外國好的經驗可作參考。科協的態度是,凡有利於四化的,我們都大力支持,沒有經驗可以在實踐中摸索。因此我們提出也成立『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的設想,而且我們看到在外地已經有了類似的組織。」
陳春先研究員高瞻遠矚,敢說敢幹。1980年10月,創辦了「北京等離子學會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其目標是把有關的科技成果直接轉化成現實生產力,這可以說是中國高技術企業的雛形。
另一方面雖然1982年10月,黨中央和國務院正式提出「經濟建設要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的基本方針,但對於陳春先的創業行為,社會仍議論紛紛,他本人也受到中科院物理所某些領導的不公正對待。對其他科技人員辦企業,有人嫉妒「發橫財」,有人誣告「投機倒把」。
1983年1月,中央有關領導同志就中關村的爭議作了批示,肯定了中關村科技人員對這一新生事物的積極探索。我們不妨對批示作些摘錄:
方毅同志1月7日批示:「陳春先同志的做法是完全對頭的,應予鼓勵。」
胡啟立同志1月8日批示:「陳春先同志帶頭開創新局面。可能走出了一條新路子,一方面較快地把科研成果轉化為直接生產力,另一方面多了一條渠道,使科技人員為『四化』作貢獻,一些確有貢獻的科技人員可以先富起來,打破鐵飯碗、大鍋飯。當然還要研究必要的管理辦法及制定政策,此事可委託科協大力支持。如何定,請耀邦酌示。」
胡耀邦同志1月8日批示:「可請科技領導小組研究出方針政策來。」
科技領導小組很快拿出了大力支持陳春先等一批開拓者創業的政策,並對他的勇氣和先進事跡加大了宣傳力度。
6. 美國矽谷簡介
矽谷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北部的大都會區舊金山灣區南面,是高科技事業雲集的聖塔克拉拉谷的別稱。 矽谷最早是研究和生產以硅為基礎的半導體晶元的地方,因此得名。
矽谷是當今電子工業和計算機業的王國,矽谷是世界高新技術創新和發展的開創者和中心,該地區的風險投資佔全美風險投資總額的三分之一,矽谷的計算機公司已經發展到大約1500家。
矽谷的主要部分位於舊金山半島南端的聖塔克拉拉縣,主要包括該縣下屬的從帕羅奧多市到縣府聖何塞市一段長約25英里的谷地。
矽谷以高新技術中小公司群為基礎,同時擁有谷歌、Facebook、惠普、英特爾、蘋果公司、思科、英偉達、甲骨文、特斯拉、雅虎等大公司。
(6)矽谷價值創造擴展閱讀:
矽谷是美國高科技人才的集中地,更是美國信息產業人才的集中地,在矽谷,集結著美國各地和世界各國的科技人員達100萬以上,美國科學院院士在矽谷任職的就有近千人,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就達30多人。
矽谷附近的大學包括:
1、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
2、聖塔克拉拉大學(Santa Clara University)
3、聖何塞州立大學(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
4、卡內基梅隆大學西海岸校區(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West Coast Campus)
矽谷擁有大大小小電子工業公司達10000家以上,他們所生產的半導體集成電路和電子計算機約佔全美1/3和1/6。80年代後,隨著生物、空間、海洋、通訊、能源材料等新興技術的研究機構在該地區紛紛出現,矽谷成為美國高新技術的搖籃、世界各國高科技聚集區的代名詞。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矽谷
7. 矽谷給美國帶來了哪些貢獻
矽谷是美國科技產業的發祥地,也是當代高科技企業最集中的地方。因此,矽谷已成為各國研究和效仿的一種高科技產業發展模式。矽谷的成功不僅在於它擁有大量的風險資本,以及因毗鄰著名的學府而擁有眾多的高素質人才群體,更在於它在發展過程中所創立的獨特的、激勵創新的「矽谷文化」。
矽谷對美國新經濟的貢獻不僅表現在經濟增量上,更主要的還在於它發展了完善的市場機制和創立了有利於創新的文化。矽穀人在創業中營造了矽谷文化,而矽谷文化又進一步吸引、凝聚了各方優秀人才進入矽谷。實際上從長遠看,矽谷文化凝聚人才、發展經濟的示範效應和深遠影響大大超過了其經濟指標的增長。這種潛在影響是一種難以用數字表明的巨大財富和精神因素。美國各州也力求仿效矽谷,推出了一系列舉措,實行經濟結構調整,意在美國新經濟勃起的過程中,搏取稱雄地位。而在整個事態發展中,「文化」在經濟中的作用尤應引起我國民營科技園區企業的關注和思考。
1.矽谷文化的基本內涵
矽谷文化的基本內涵,概括起來就是「繁榮學術,不斷創新;鼓勵冒險,寬容失敗;崇尚競爭,平等開放;講究合作,以人為本」。
(1)繁榮學術,不斷創新。學術的自由發展是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催化劑和助推器。民主、寬松、自由的學術環境有利於人們交流思想、溝通信息。在交流過程中思想碰撞產生的火花,必然會啟迪新思想、新創意。這些新思想、新創意往往會演化為高新技術的萌芽和新產業的起點。可見,繁榮的學術是矽谷一切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共同基礎。在矽谷發展過程中斯坦福大學等知名學府不僅源源不斷地為之輸入了各類人才,也把大學良好的學風和學術傳統帶到了矽谷,孕育了矽谷鼎盛的學術研究、學術探索風氣,從而為矽谷提供了人才、智力和技術諸方面的強大支持。不斷創新,則體現了矽穀人時時、事事、處處敢為天下先的創新精神。矽谷聚集了一大批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創新人才,這些知識型移民帶來了各國、各地的文化,而多種文化的不斷交織、交融,形成了特有的創新理念,這些新理念有力地推動了制度創新和環境創新。在這種創新氛圍的影響下,矽穀人的思想越發活躍、眼光越發敏銳,人們都分秒必爭地力求把一些好的創意轉變成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服務,並佔領市場。可以說,矽穀人無時無刻不在追求創新,這已幾乎成為矽穀人工作、生活的全部。正是這種不懈的追求促成了矽穀人才輩出,新技術、新產品層出不窮的新圖景、新局面。
(2)鼓勵冒險,寬容失敗。在矽谷,人們樂觀向上的進取精神以及同業間、社會上的競爭都在不斷激勵人們勇於闖盪、敢於冒風險。近年來日臻完善的風險投資機制更是激發了矽穀人的冒險精神。越來越多的矽穀人體驗到冒險與機會同在。沒有冒險,就不可能有新的發展機會。而矽穀人在這種闖盪、冒險的創業中,又難免會有失敗的體驗,與局外人那種安份求穩、守株待兔的心態,是難以同日而語的。正因如此,矽穀人對失敗極為寬容,他們對「失敗是成功之母」、「創業的失敗孕育著成功」、「失敗對人的發展是一種財富」的理解和理念,已成為矽穀人普遍認同的明智態度,也成為人們冒險創新的一種內在精神動力。然而,在世界的許多地方,工作、技術或決策中的失誤、失敗往往被視為一種恥辱或污點,甚至會斷送一個人一生的前程。這種觀念必然助長、促成人們害怕失敗、不敢冒險的保守心理。在矽谷,許多公司會主動獎賞甘冒風險、積極參與的有膽有識者,卻不去懲罰冒險的失敗者。矽谷文化中對失敗的寬容,大大激勵、激發了員工大膽嘗試、勇於探索的創新熱情。應該說,矽谷中這種鼓勵冒險、寬容失敗的特有文化氛圍是人類智慧發展、文明發展達至一個新層次的新升華。
(3)崇尚競爭,平等開放。當今世界充滿了競爭,高新技術領域的競爭尤為激烈。在矽谷,每個公司乃至每個人無時無刻不在感受著競爭、拼搏於競爭。在嚴密公正的市場競爭法則下,人們既著力於自身能力和水平的不斷提高,又注重在競爭中向對手學習,崇尚尊重對手,在平等中交流。在競爭交流中產生的一些好創意,往往也較易得到贊助或風險資本的支持。矽穀人這種海納百川的精神風格,使矽穀人可以毫無顧忌地充分發表個人的意見和觀點,同事或上司不僅會予以鼓勵,並會在充分評價的基礎上,認真吸納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矽谷的高開放度也促成了人才的高流動性,這種高開放性、高流動性,對吸引、凝聚高素質的人才,對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潛力,是至關重要的。
(4)講究合作,以人為本。矽穀人不僅具有強烈的個人、個體的創新精神和競爭精神,同時他們也十分看重團隊精神。人們普遍體悟到,在高新技術迅猛發展的當代,任何事業的成功都不可能像過去那樣,僅依靠個人奮斗就能實現,而必須依靠協同、合作和群體的力量。《財富》雜志一位記者參觀矽谷後指出,「那裡的公司之間有一種讓人驚詫的合作,其緊密程度不亞於日本人,這種合作源於個人間的交流。」在矽谷高新技術產業得以蓬勃發展,根本上得益於人才的凝聚,而人才的凝聚則依靠「以人為本」的理念。人才受到普遍尊重,人的價值得到全面體現,讓員工有更多更公平的機會靠自己的才能富起來,則是矽谷成功的最大秘訣所在。公司普遍實行持股分紅制度,公司員工既是勞動者,又是所有者,這種激勵機制大大強化了員工的主人翁意識,有效激發了員工的創造潛力和工作上的投入和追求。
2.矽谷文化的本質特徵
通過以上分析,矽谷文化至少包括以下五個方面的本質特徵:
(1)矽谷文化是一種求異求新的文化。矽穀人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活動營造、構成了矽谷文化的核心內涵。這個文化內核又感染、影響了一切新到矽谷來的人。可以說,矽谷的空間充滿了求異求新的氣息,創新思維、創新活動無時不在、無處不在。
(2)矽谷文化是一種豁達的移民文化。在矽谷有這樣一種說法,「矽谷就是由IC[,s]組成的。這不是指的集成電路,而是指印度人(Indians)和中國人(Chinese)。」這個說法道出了矽谷的移民基礎。事實上,矽谷還凝聚了除中、印之外的大量各國高科技產業的優秀人才。多種、多樣、多元文化的融合,已形成了矽谷多姿多彩、活力無限的移民文化。
(3)矽谷文化是一種人性、個性自由發展的文化。這里的自由不是無法無序,更不是無法無天。這里的文化包含了責任、義務、法制、平等、公正的共同准則和社會公德;是在透明的市場機制下,沖破一切傳統文化的束縛,在大家理性共識的基礎上漸進漸行發展起來的。
(4)矽谷文化是一種源自學術的文化。矽谷的誕生起源於斯坦福大學的教授和學生在這里的創業。這些開創先河的人們帶來了學術的種子,使矽谷成為學術充分融入產業、產業又依託學術發展的「風水寶地」。創業者們在創新過程中深知學術之重要、之可貴,他們珍惜珍重這個傳統,且代代相傳,使矽谷一直充滿著學術氣息。可以說沒有學術,就沒有矽谷,是學術孕育了矽谷文化。
(5)矽谷文化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文化。「以人為本」強調了人在經濟社會活動中的核心作用和根本地位,強調了人的價值——各種人的、每個人的價值能得以自我實現,強調了每個人得以全面自由發展的機會和條件。應該說,矽谷文化是「以人為本」這個理念的一種充分體現。
3.矽谷文化對民營科技園區企業發展的啟示
矽谷文化作為創新文化的典型代表,對加快我國民營科技園區的文化建設至少有以下幾方面的啟示:
(1)民營科技園區的發展離不開開拓性的創新文化。文化是人的社會活動中思想覺悟和精神升華的成果。一般來說,文化具有民族性和時代性。文化是凝聚人心、鼓舞士氣的精神力量。文化形態可分為民族文化、區域文化、企業文化等多種。但是不管何種形態的文化,都必須持續創新、持續發展才能不斷獲得生命力。矽谷文化就是一種區域文化,它通過多國多民族移民帶入的多國文化的交融,凝結成了一種新型的、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創新文化。矽穀人正是依靠這種文化推動了矽谷地區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矽谷模式,這正是當代先進的創新文化對現實社會產生重大影響的一個鮮活實例。
(2)民營科技園區創新文化需要完善的市場機制。有學者對矽谷和128號公路產業帶作了比較研究,發現在多項發展指標中,矽谷由原來的落後到後來居上,且保持了蓬勃發展的勢頭,在凝聚人才、吸引資金、產業化水平、對經濟的拉動作用等方面,均遠遠超過了128號公路產業帶。歸根到底是矽谷模式從一開始就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建立了完善的市場機制。政府、社會和產業界的分工也更加科學合理,更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而128號公路產業帶過多地依託政府的扶持,官方過多的參與導致相對僵化的機制和保守的觀念,在創新文化的發展上處於弱勢,因而表現為發展速度上日漸落後。矽谷模式一枝獨秀,使包括美國在內的多個國家和地區紛紛仿效,但迄今仍難以「克隆」出第二個矽谷,根本原因就是難以把矽谷文化移植過去。而矽谷文化的誕生發展和完善的市場機制是互為依存、互為促進的,這就透示出一個道理,創新文化需要完善的市場機制。
(3)民營科技園區創新文化需要高層次人才群體和民主自由的學術氛圍。高層次人才群體是創新文化的基礎,民主自由的學術氛圍是創新文化的保障。矽谷的發展就是一個充分的實證。近年來,在矽谷高科技產業界的大力游說下,美國擴大了H1-B技術移民簽證的數量,一些矽谷公司還採用沒有配額限制的J1簽證來促使雇員移民,然後設法在美國改變這些雇員的移民身份。這些通過不同渠道進入矽谷的高素質移民被認為是矽谷智力之源。正是這個來自各國的高層次人才群體,奠定了矽谷文化的基礎。學術是創新的思想源頭,民主自由的學術氛圍可以激發創新熱情、啟迪創新思路。如劍橋大學有個喝下午茶形式的學術沙龍,從歷史的進程看,這里的「下午茶」啟迪了一代代科學家成功的創意。諾貝爾獎得主F·桑格教授就是來這里喝茶交流,受到啟迪,完善了實驗設計,最終完成了噬菌體的所有DNA核苷酸的測序,這項成果使他第二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據說,這種喝下午茶的學術沙龍已「喝出」了60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矽谷,人們的學術交流則更為簡便、有效,隨時隨地都可以聊起來,在「聊」的過程中,許多學術思想、學術觀點就有形無形地在產生、傳播和交流。這正是矽穀人創意新、點子多的根源。所以創新文化既要有高層次人才群體,更要有一個充分交流思想的寬松、民主、自由的學術氛圍。
(4)民營科技園區創新文化可以在一定的區域內發展起來。矽谷文化是矽谷區域內的創新文化,它不可能完全移植,但可以借鑒。事實上,許多國家和地區已通過借鑒矽谷的經驗,發展了自己的區域性創新文化。如日本的築波科學城、台灣的新竹科學工業園區以及各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科學園區和民營科技園區。他們的成功,無不得益於建立了園區的創新文化。我們認為,借鑒國外創新文化的發展歷程,依託高新技術開發區和科學園區,發展我國民營科技園區創新文化是完全可行的。一定要從大力營造學術氛圍、優化創業環境、凝聚大批高層次人才著眼。從吸引留學人員進園區創業,引入國外的創新文化理念來發展園區的創新文化,進而通過發展創新文化,更多地凝聚各類人才,共同促進園區的建設和發展。這才是科學之道、明智之道。切不可只重硬體、只重形式,剛投入一筆資金、鋪開一個攤子、擺開一個架式,就迫不急待地宣布自己是(或將是)中國的這個「谷」、那個「谷」了。睿智的人貴在清醒,真正的「谷」則貴在深厚的文化內涵,以及由此內涵派生出來的「內勁」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