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恆星幣發明人

恆星幣發明人

發布時間:2021-11-05 11:59:44

Ⅰ 現代科技成果 發明人或國家 對人類社會的貢獻

1.EAST全超導非圓截面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2006年9月26日,由國家發改委投資建設的國家大科學工程EAST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在進行的首日物理放電實驗的過程中,成功獲得了電流大於200千安,時間接近3秒的高溫等離子體放電,這標志著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非圓截面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已在中國首先建成並正式投入運行.
2.納米量子結構可控性實驗和理論研究新進展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組圍繞納米電子器件的基礎問題,在納米結構的探索、組裝規律和單元器件的物性等方面,在過去的幾年裡已產生國際影響.2006年更是取得系列重要進展,並逐步形成了系統性的工作.
3.繪制出天空中的宇宙線分布圖,發現宇宙線分布是各向異性的和宇宙線的運動規律
在《科學》雜志2006年10月20日刊上,依據在我國西藏羊八井宇宙射線觀測站的「西藏大氣簇射探測器陣列」所獲得的、積累近九年之久的近四百億觀測事例的實驗數據的系統分析,中國和日本兩國物理學家合作發表了有關高能宇宙線各向異性以及宇宙線等離子體與星際間氣體物質和恆星共同圍繞銀河系中心旋轉的最新結果,這些實驗觀測的前沿進展被審稿人譽為宇宙線研究領域中「里程碑」式的重要成就.
4.甲醇製取低碳烯烴技術開發及工業性試驗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
由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與陝西新興煤化工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和中國石化集團洛陽石化工程公司合作的「甲醇製取低碳烯烴(DMTO)技術開發」工業性試驗項目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在日處理甲醇50噸的工業化試驗裝置上實現了近100%甲醇轉化率,乙烯選擇性40.1%,丙烯選擇性39.0%,低碳烯烴(乙烯、丙烯、丁烯)選擇性達90%以上的結果.試驗裝置的成功運轉,對我國綜合利用能源、拓展低碳烯烴原料的多樣化具有重大的經濟意義和戰略意義.
5.龍芯2E通用64位處理器
龍芯2E通用64位處理器是目前全球除美日之外性能最高的通用處理器,也是祖國大陸地區第一個採用90納米設計技術的處理器.中科院計算機所研製的龍芯2E處理器最高主頻達到1.0GHz,實測性能超過1.5GHz奔騰IV處理器的水平,具有低成本、低功耗、高性能、高安全性等特點,在不同工作條件下龍芯2E處理器的功耗在3瓦~8瓦范圍內.「十一五」期間,龍芯處理器將為推進我國信息化做出更大的貢獻.
6.水體污染的激光誘導熒光非接觸監測技術裝備系統
水是人類在生產和生活活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資源,我國江河湖庫和近海海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且水體污染有逐年加重的趨勢.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採用激光誘導熒光監測技術實現水體污染遙測,系統集光學遙感技術、光譜學、分析化學、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於一體,利用激光誘導熒光光譜法,實現對水體多組成份有機物的在線遙測,發展和提高了我國水體污染在線遙測的技術水平.
7.我國科學家發現阿爾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機制
2006年11月19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醫學》網路版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組關於β澱粉樣蛋白產生過程新機制的最新研究成果.這項成果揭示了阿爾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機制,並且提示β2-腎上腺素受體有可能成為研發阿爾茨海默症的治療葯物的新靶點.
8.我國抗糖尿病新葯研究取得開創性進展
中科院上海葯物所科學家2006年在非肽類小分子胰高血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的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相關成果於2007年元月第一周發表在國際權威科學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網路版上.美國科學院院刊編輯部在向媒體的書面新聞發布中指出,這類口服有效的非肽類小分子激動劑有可能成為糖尿病、肥胖症和其他相關代謝性疾病的一種新型療法.
9.揭示果蠅記憶奧秘,探索記憶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組關於果蠅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果蠅的腦中並不存在一個通用的記憶中心,而是不同感覺記憶儲藏在不同的區域里,並且像人類能記住圖像的高度、大小、顏色等不同參數一樣,果蠅的圖像記憶也有對應的不同參數.通過對果蠅記憶基因的研究,可進一步運用到小白鼠、哺乳動物甚至人類身上,從而解決人類失眠、老年痴獃等精神性疾病.
10.飲用水質安全風險的末端控制技術與應用
為及時評價水質狀況及應對突發事件,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和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合作開發出適合末端水質監控的生物在線監測與預警技術,建立並完善生物毒性測試方法,在分子、細胞水平上形成一套適用於水質評估的技術體系.研究中開發的關鍵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共產生發明專利22項。

Ⅱ XLM是什麼虛擬貨幣 ww

恆星和瑞波是親兄弟,是同一個創始人,恆星可以說是瑞波的升級版。瑞波的後台是運通,恆星的後台是IBM兩者勢均力敵。恆星3元的時候,瑞波已經15元,所以恆星上升空間更大。恆星幣(xlm)區塊鏈上的即時轉賬項目Tempo被東京大都市政府選中作為孵化項目,東京政府將幫助他開發日本市場,日本是數字貨幣環境最好的國家,這個非常重要的。目前ZB等各大交易所都可以做的

Ⅲ 恆星幣為什麼廢了沒人要了,真是無語啊,

我也有啊````有什麼不好
打破沙鍋問到底 還要掘地三尺是吧````
沒什麼不好 不過不要讓別人無法回答
什麼都有個度啦```不要問一些無法回答的問題
曾經有個問題就把我都問倒了:中國為什麼在亞洲
這個問題真是把我問的無語 所以以後都沒人和問問題的這個人說話了`````站在別人的立場想一想

Ⅳ 中國誰的發明最多

希望對你有幫助 中國古代發明家 姓名 領域 年代 發明作品 簡介 魯班 建築 春秋戰國 木工用的 鋸子、曲尺、墨斗、刨子、鏟子、鋪首、鑽、鑿等 魯班--春秋戰國時代魯國人,姓 公輸,名般,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建築師。魯班他有很多發明創造,如木工用的 鋸子、曲尺、墨斗、刨子、鏟子、鋪首、鑽、鑿等。攻城用的可活動的雲梯。相傳,鎖也是魯班發明的。 喻皓 建築 北宋初年 《木經》 喻皓--亦稱預浩,是中國五代末年,北宋初年的建築師。出生於杭州,他設計的最傑出的建築是北宋國都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安遠門內開寶寺中的靈感塔。他還寫了一部木工手藝的書--《木經》,共 3 卷。他有造塔魯班之稱。 祖沖之 數學 南朝 л的更精確的上下界 祖沖之--南朝的祖沖之利用劉微的割圖術提出了 л的更精確的上下界。 即3.1415926〈л〈3.1415927。 劉微 數學 225 ~ 295年 割圖術 劉微--魏晉時期的劉微,發明了割圖術的方法,他取л值3.14。他還發明了介線性方程組的新分法。提出了不定方程問題,建立了等差級數前幾項和公式。劉微應和歐幾里德、阿基米德相提並論。 朱世傑 數學 元代 《四元玉鑒》 朱世傑--中國元代數學家。1299 年編撰成中國第一本算學啟蒙,從四則運算到天元術,形成了較完整的體系。1303年,他又寫成了 《四元玉鑒》,把天元術推廣為「四元術」,這是一種高次方程的解法(最高可包括4個未知數)。歐洲到 1775 年才提出同樣的解法 ——消元法。美國科學史家薩頓評價他所著的《四元玉鑒》是整個世界中最傑出的數學著作之一。 張衡 天文學 東漢時期 漏水轉渾天儀、候風地動儀 張衡--是中國東漢時期的天文學家。對在宇宙結構的認識上,張衡是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認為:天像個雞蛋殼,地像雞蛋黃,天大地小,他認為天殼之外還有無限的宇宙。張衡設計和製造了漏水轉渾天儀、候風地動儀,並對日月星辰做了許多觀測和分析。他測量出了太陽和月亮的角直徑是周尺的1/736,即29'24'。他統計出在中國的中原地區能看到的恆星約有2500顆。國際天文學會為了紀念張衡對天文學的突出貢獻,將月球上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 郭守敬 天文學 元代 高表、玲瓏儀、觀象台計 16 種儀表 郭守敬--是中國元代傑出的天文學家。他創制了高表、玲瓏儀、觀象台計 16 種儀表,儀器專門測量天體使用。還製作了簡儀,現存紫金山天文台。郭守敬測定了黃赤交角。法國科學家 Laplace 提出黃赤交角變小理論,引用的根據就是郭守敬的。丹麥天文學家第谷所做的同類測量比郭守敬晚300年。 姓名 領域 年代 發明作品 簡介 石申 天文學 戰國時期 第一部天文巨著「天文」 石申--戰國時期的天文學家,石申第一部天文巨著「天文」。西漢後,人們尊稱「天文」一書為「石氏星經」。書中標有 121 顆恆星的位置,書中還記有水、木、金、火、土五大行星的運行及交食等情況。石申編制了最早的星表。並稱之「少陽」已認識到能自身發光。 劉焯 天文學 隋代 《皇極歷》 劉焯--隋代天文學家。創制了《皇極歷》,他首先考慮到了日、月視運動的不均勻性,創立了等間距二次差內插法。計算日月視運動的速度。同時他把差歲改為 75 年差一度。 一行 天文學 唐代 《大衍歷》 一行--唐代天文學家。他編制出一部新的歷法《大衍歷》,它包括十篇歷議,是古代非常先進的歷法。早在公元前 13 世紀,中國人以太陽和月亮運動為依據,創立了一種陰陽歷法。 楊忠輔 文學家 南宋時期 《統天歷》 楊忠輔--中國南宋時期天文學家。他創制了《統天歷》,他確定回歸年長度為 365.2425 日。並發現回歸年長度有消長現象。 洛下閎 天文學 漢代 赤道式儀器 洛下閎--中國漢代天文學家。改創了赤道式儀器,定下了赤道式渾儀的基本結構。 蘇頌 天文學 宋代 天象儀 蘇頌--中國宋代天文學家。和韓公廉合作製成了天象儀及水運儀象台,是中國古代第一架天象儀。有 8 人高,每層有門,一到時間門開,木人出來報時。(後面有漏壺和機械繫統)。 莘七娘 10 世紀 孔明燈,走馬燈 莘七娘——在10世紀時發明了松脂燈(孔明燈)作為打仗時的信號燈,這是中國人最早利用熱氣球。同時發明了走馬燈,這是航空燃氣渦輪的始祖。 裴秀224~271 創立了繪制平面地圖的理論「制圖六體」 裴秀——在中國最早創立了繪制平面地圖的理論「制圖六體」。並繪制了《禹貢地域圖》。 馬鈞 機械設計 三國時代 龍骨水車(又叫翻車) 馬鈞——魏國人,傑出機械設計和創造家。三國時代創制了龍骨水車(又叫翻車),他能連續提水,灌溉用的水機具——桔槔。結構非常巧妙,有天下之名巧之稱。 姓名 領域 年代 發明作品 簡介 李春 橋梁設計 605~617 趙州橋 李春—— 605~617 年,首創了在主拱圖上設小腹拱的敞肩式拱橋。有名的趙州橋就是他設計的。 丁緩 發明家 漢代 被中香爐、常滿燈、旋轉風扇 丁緩——漢代,在 180 年生於長安。發明的物品有被中香爐、常滿燈、旋轉風扇,有長安巧工之稱。 沈括 科學家 宋朝 石油命名最早由他提出 沈括—— 1031~1095 年,宋朝科學家,石油命名最早由他提出。 蔡倫62~121 紙 蔡倫—— 62~121 年,蔡倫採用樹皮、麻頭、破布、舊魚網為原料造紙成功。 105 年將此發明報皇帝。於 114 年被皇帝封為龍亭侯。當時人稱紙為蔡侯紙。 12 世紀,造紙術間接傳到歐洲。 13 世紀,蒙古人用蔡侯紙在波斯發行第一批紙幣。 14 世紀,朝鮮、越南、日本也開始使用紙幣。紙牌然後經由阿拉伯國家再傳到歐洲。 畢昇1041~1048 活字印刷術 畢昇—— 1041~1048 年,中國北宋人。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杜詩91~不祥 水力鼓風機 杜詩—— 91 年,河南人。首創了水力鼓風設備水排。即利用水力推動風扇鼓風。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力鼓風機,比歐洲早了 1100 年。 浦元 三國時期 淬火技術 浦元—— 300 年,三國時期。首創淬火技術,使鋼刀堅而有彈性。 孫子 三國時期 孫子算經 孫子—— 300 年,乘余定理的起源一題為「物不知數」,寫了「孫子算經」一書系統論述了籌算記數制。 秦九韶 數學 1202~1247 創立解一次同餘式的「大 衍求一術」和求高次方程數值解的正負開方術 秦九韶—— 1202~1247 年,中國數學家。寫有《數書九章》,創立解一次同餘式的「大 衍求一術」和求高次方程數值解的正負開方術。 李治 數學 測園海鏡 李治——中國數學家,著有「測園海鏡」是中國第一本系統改述「天元術」的巨書。 沈括 宋朝 沈括發現用細線系在磁針的中央(指南針),並將其懸掛起來。經過觀察、發現,寫進了他的著作《夢溪筆談》中。以後人們把用磁鐵製作的針成為指南針,還有指南桌。 13世紀到東方玩的義大利人馬可、波羅見到了指南針,並把它傳到了歐洲。 墨子 公元前 400 年 提出光是直線傳播的論點 墨子——公元前 400 年,墨子一書論述了杠桿平衡,提出光是直線傳播的論點。

Ⅳ 古代發明物及對應的發明人

地動儀,渾天儀張衡
活字印刷術 畢升
造紙術 蔡倫
水排 杜詩

1、中國古代科技成就—遙望蒼穹(上) 神秘的天體,遙遠的星空,千百年來一直是我們的祖先關注的對象。月亮的圓缺代表了什麼?太陽的運動軌跡有規律可尋嗎?天上恆星有多少,它們的位置又在哪裡?一代代的古天文學家們為此進行了不懈的探索,留下了無數的發現。隕石,北極光這些天文現象很早就出現在古代的神話里,戰國時期的石申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漢代的史官司馬遷寫了《天官書》,這是對前代天象觀測記錄的一次總結。 2、中國古代科技成就—遙望蒼穹(下) 漢代以後,中國古代天象觀測繼續發展。兩晉時期的陳卓,建立了全新的星官體系,並用《玄象詩》將其記錄下來;到了宋代,流傳下來了一副石刻星圖,在公元1054年的時候,觀測到了一次罕見的超新星爆發,這對現代天體物理學的發展意義重大。天象觀測記錄豐富,古代天文學人才輩出,使得中國古代天象觀測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3、中國古代科技成就—歷法的變遷 原始社會,人們發現天象的變化與四季交替存在可循的規律。這個規律成為了古人天象觀測的最實際的應用,歷法便在百姓生存與貴族統治的雙重需求下誕生了。 4、中國古代科技成就—天象觀測工具 古人在觀測天象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了製造工具的天賦,圭表、漏壺、渾儀、渾象,每一件都顯示著中國古代天文學的輝煌,尤其是到了宋元時期,中國天象觀測儀器製造水平處於世界領先水平,但非常遺憾的是,元朝以後,這些儀器的製造水平也停滯不前,隨著西方入侵者的隆隆炮聲,這些精美的儀器成為中國屈辱歷史的見證。 5、中國古代科技成就—地震檔案 中國是一個地震多發國家,同時也是地震記錄最豐富的國家。打開古代地震檔案會發現:有智者超前地發明儀器觀測地震,也有勇者身處險境去記錄分析地震,更有許多無名史官記錄下兩千多年的地震資料,讓我們有可能分析研究腳下的大地何時會發脾氣。 6、中國古代科技成就—神農滄桑(上) 遠古時期,人類靠打漁、捕獵採集著野果為生。農業的產生讓人類的腳步踏上了文明之路。從此人類開始了定居、耕種、養殖的生活…… 7、中國古代科技成就—神農滄桑(中) 古老的育種技術……甚至皇帝都親手做過。富有創意的祖先……是怎樣給農作物起名字?悠遠的中國農業發展的歷程,就近在一日三餐的變化。 8、中國古代科技成就—神農滄桑(下) 這些我們祖先使用過的工具……是農具?或是武器?無數巧奪天工的農具……可能是一個很普通的老百姓發明的。牛犁的出現……使人類的生產力有了第一次解放。 9、中國古代科技成就—改變世界的發明:火葯(上) 古代醫葯學家把硝石、硫磺入葯治病,而煉丹家卻用它來煉制長生不死的仙丹。陰差陽錯,仙丹沒煉成,倒煉出了火葯。剛問世的火葯因為各種原因被嚴格保密,但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有人開始用它作法行騙,也有人帶者它投身軍事,一個偉大的發明終於公諸於世。 10、中國古代科技成就—改變世界的發明:火葯(下) 火葯讓古老的「石包」發展為今天的「炮」,刀槍劍戟的冷兵器逐漸被各式各樣的火葯兵器所替代。走上正軌的火葯開始廣泛介入軍事和民用,與此同時,戰爭和和平貿易卻帶著它原離故土,向西行進。 11、中國古代科技成就—東方之光:造紙術 一堆亂麻,一塊破布,一張樹皮,這些廢料卻能夠造出潔白的紙,紙的發明是中國人最偉大的創造,它使文明可以傳承,使知識可以傳播。千年來,紙的發展從沒有停止過,一張普通的紙,卻是人類智慧的結晶. 12、中國古代科技成就┈青銅時代 一個紛爭的年代,一段青銅兵器的歷史,一把王者之劍背後的故事,本期科學歷程將向你娓娓道來..... 13、中國古代科技成就—傳播文明:印刷術(上) 印刷術不折不扣的是一種改變歷史進程的工藝技術。最先發明的是雕版印刷。但對於它的起源眾說紛紜,「肇自隋時,行於唐世,闊於五代,精於宋人」是迄今為止最為人們所接受的種精典說法。隋代佛教的興盛為雕版印刷的起源與初步發展起了推動作用;在唐代,印刷術不僅僅用於佛經的印刷,一般書籍,日歷印量大增;戰亂不休的五代,印刷術卻沒有停止,而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 14、中國古代科技成就—傳播文明:印刷術(下) 宋代對印刷術的發展來講是一個精彩的時代,這一時期出現了偉大的活字印刷術,出現了永載史冊的布衣畢升;元代是一過渡性階段,但王楨發明的轉輪排字法離機器印刷只有一步之遙;明朝的豆版印刷流傳至今,成為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形式,印刷術的成熟使清代出現了許多精典的印刷巨著。 15、中國古代科技成就—指南針史話(上) 指南針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這已是盡人皆知的事實,但是指南針究竟是由誰發明的呢?本片將為你講述一個關於指南針的神奇故事。 16、中國古代科技成就—指南針史話(下) 指南針傳到西方後,大大促進了西方航海的發展,直接推動了達伽瑪、哥倫布的遠洋航行,而作為最早發明指南針的中國為什麼卻講指南針用於看風水的迷信活動上呢? 17、中國古代科技成就┈輝煌的古船(上) 清朝末期,西方人的鐵甲戰艦打開了中國閉關鎖國的大門。但是,又有誰知道這些西方的鐵甲戰艦曾經得益於我們古代船隻的發明創造! 18、中國古代科技成就┈輝煌的古船(下) 戰船是我國古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高大雄偉的戰艦讓人生畏,為保衛國家立下汗馬功勞。但如此輝煌的造船史,為什麼到了近現代就沒落了呢? 19、中國古代科技成就—漫話古代橋梁 古橋的歷史本來就妙趣橫生,更何況中國古人又被加上「古代橋梁工程師」的桂冠。本期節目以拱橋的技術發展為線索,為您描述了中國古代各領風騷的五座橋梁。

Ⅵ 誰是恆星天文學之父

恆星天文學之父——赫歇耳[圖文]

來源:《探索星空的足跡》 類別:天文人物

赫歇耳(1738—1822 年)可以稱得上是最傑出的天文學家之一。人們一提到他,就立刻想起發現天王星的事,實際上,他最重要的工作和成就是在恆星天文學方面。

赫歇耳一般都是用自己製造的望遠鏡進行觀測,太陽系第七大行星——天王星,就是他在自己家中的花園內作巡天觀測時發現的。

1781 年8 月13 日,他用一架口徑16 厘米、焦距2 米的望遠鏡作觀測的時候,在雙子座里看到了一個陌生的天體。他起先以為是顆彗星,可是用偏心率較大的橢圓或拋物線去表示它的軌道,卻總是不成功。最後終於覺悟到它的軌道比較接近於圓,該是顆行星,距離比那時知道的最遠行星土星還要遠一些。

自古以來,人們認為只有6 顆行星,望遠鏡發明也已經100 多年了,但從沒有聽說有新行星的事。一些人曾懷疑過土星以外赫歇耳是否還會有什麼新的天體,但是一旦要把太陽系范圍真的予以擴大,保守的習慣勢力有時會顯得難以克服。新行星的發現終究是事實,事實勝於雄辯,人們最終承認它是太陽系行星隊伍中的新成員,它後來被命名為天王星。

赫歇耳從1773 年開始著手磨製自己所需要的望遠鏡。多次失敗之後,1774 年,他終於製造成功第一架望遠鏡,焦距1.52 米,後來又製造了焦距 2 米、3 米乃至6 米的望遠鏡,口徑也越來越大。

1789 年,赫歇耳磨製了生平製造的最大一架望遠鏡,口徑1.22 米,焦距12 米。在啟用的第二天,即1789 年8 月28 日,他就發現了現在稱之為土衛二的衛星,三個星期後又發現土衛一。而在這之前的1787 年,他已經發現了天王衛三和天王衛四。1783 年,在分析了7 顆恆星的自行之後,他發現太陽帶著太陽系全體,有著向武仙座方向的空間運動,即所謂的太陽向點運動,在研究更多恆星自行的基礎上,他把太陽向點相當精確地定在武仙座γ星附近。

赫歇耳是第一個研究銀河系真實形狀的人,他用統計恆星數目的簡單方法,大體上確定銀河系形狀呈扁平狀圓盤。他還想進一步測定銀河系的大小,因為在當時對恆星的距離還一無所知,銀河系的真實大小自然也無法測定。赫歇耳在雙星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證明大多數雙星是物理雙星,雙星中的兩顆子星之間存在著物理上的聯系,證明萬有引力定律同樣適用於雙星系統。1782 年、1784 年和1821 年,他先後編制了3 個雙星和聚星表,其中有好幾百對雙星是他發現的。

在數十年的觀測中,赫歇耳還發現好幾百個新的星團和星雲,編成了包括2500 個星團和星雲的大型星表。他還根據對星雲形態的研究企圖對星雲進行分類和找出它們之間的過渡序列,雖然這種思路和做法是錯誤的,但對人們有很大的啟迪作用,引起人們對研究恆星起源問題的重視。

赫歇耳在恆星研究方面的一些工作具有開拓性,他被看做是恆星天文學的創始人,有人稱他為「恆星天文學之父」。1821 年,他被委任為英國皇家天文學會的第一任會長,第二年8 月去世。

Ⅶ 恆星是怎麼產生的

1955年,前蘇聯著名天文學家阿姆巴楚米揚提出「超密說」。他認為,恆星是由一種神秘的「星前物質」爆炸而形成的。具體地講,這種星前物質體積非常小,密度非常大,但它的性質人們還不清楚。不過,多數科學家都不接受這種觀點。

與「超密說」不同的是「彌漫說」,其主旨是認為恆星由低密度的星際物質構成。它的淵源可以追溯到18世紀康德和拉普拉斯提出的「星雲假說」。

星際物質是一些非常稀薄的氣體和細小的塵埃物質,它們在宇宙中各處構成了龐大的像雲一樣的集團。這些物質密度很小,每立方千米只有10-8~10-4克,主要成分是氫(90%)和氦(10%),它們的溫度為-200℃~100℃100。

從觀測來看,星雲分為兩種:被附近恆星照亮的星雲和暗星雲。它們的形狀有網狀、麵包圈狀等。最有名的是獵戶座的「暗灣」,其形狀像一匹披散著鬃毛的黑馬的馬頭,因此也叫「馬頭星雲」,而美國科普作家阿西莫夫說它更像迪斯尼動畫片中的「大灰狼」的頭部和肩部。

星雲是構成恆星的物質,但真正構成恆星的物質量非常大,構成太陽這樣的恆星需要一個方圓900億千米的星雲團。

從星雲聚為恆星分為快收縮階段和慢收縮階段。前者歷經幾十萬年,後者歷經數千萬年。星雲快收縮後半徑僅為原來的百分之一,平均密度提高1億億倍,最後形成一個「星胚」。這是一個又濃又黑的雲團,中心為一密集核。此後進入慢收縮,也叫原恆星階段。這時星胚溫度不斷升高,高到一定的程度就要閃爍身形,以示其存在,並步入幼年階段。但這時它發光尚不穩定,仍被彌漫的星雲物質所包圍著,並向外界拋射物質。

隨著射電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對恆星起源問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但就研究本身來說還有許多細節不清楚,特別是快收縮階段,對其物理機制的認識還不全面,還需進行更全面的觀測和更深入的研究。

在無數星星中,除了少數行星外,都是自己會發光、且位置相對穩定的恆星。它們像長明的天燈,萬世不熄。太陽是距我們最近的一顆恆星。其他恆星離我們都非常遙遠,最近的比鄰星也在4光年以外。如果把它們拉到太陽的位置上,那麼我們就能看到無數個太陽了。

古人以為恆星的位置是不變動的。其實,恆星不但自轉,而且都以不同的速度在宇宙中飛奔,速度比宇宙飛船還快,只是因為距離太遙遠,人們不易察覺而已。

恆星都是十分龐大的天體。例如,太陽的直徑約為140萬千米,相當於地球的109倍,體積比地球大130萬倍。在遼闊的宇宙海洋里,太陽只是一名很普通的成員。恆星世界中的巨人——紅超巨星的直徑要比太陽大幾十倍或幾百倍!

恆星發光的強度各不相同,即使是發光強度大體相同的恆星,由於與我們的距離有遠有近,亮度也不同。人們根據恆星的視覺亮度,把它們分為六個等級,這就是天文學上的目視「星等」。最亮的星稱為一等星,其次是二等星,再次是三等、四等、五等星,肉眼能看到的最暗的星為六等星。自望遠鏡發明後,人們已能看到許多比六等星更暗的星星。還有一種「星等」稱為絕對星等。絕對星等的大小,反映的是恆星本身的光度或總發光量,這與目視星等的意義不同。

Ⅷ 有沒有些發明人及發明的東西或科學領域有重大貢獻的資料

生命科學領域: 斯坦佛大學生物系系助理教授駱利群博士在果蠅嗅覺神經元精確調控機理方面的研究;哈佛大學醫學院神經生物學系教授賀熹博士在胚胎神經發育的信號傳導與分子機理研究及關於wnt基因調節早期中樞神經系統發育過程的作用研究;德州西南醫學中心教授王曉東博士授在Caspase和細胞色素C在細胞調亡方面的調控研究,揭示細胞程序性死亡的機理研究等等。
來自斯坦佛大學生物系斯坦福大學生物科學系助理教授的駱利群主要利用果蠅模式生物研究神經元信號傳導的分子機理研究,2001~2002年在《細胞》雜志發表三篇論文,在《自然》和《自然神經生物學分冊》發表四篇文章,成為華人生物學家在最權威三大期刊發表最多論文的學者,最新報道顯示2003年1月24日駱教授的研究小組又在《細胞》雜志發表關於POU因子在果蠅嗅覺神經元精確調控機理方面的研究 醫葯學科領域:在醫學方面,蒙古族人民長期總結同疾病斗爭的豐富經驗,並吸取藏醫、漢醫的醫學理論、治療方法和葯物學成果。形成了自己的醫學體系。中國蒙古族的傳統醫學簡稱「蒙醫」。蒙醫的理論和醫療實踐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和地區特點,適合牧區的地理氣候條件和本民族的生活習慣。在中國醫學界,蒙醫以外科發達、善於治療創傷和接骨著稱②[《中國大網路全書·民族》,蒙古族醫學條。]。在世界科技史上,蒙醫著作以提倡飲食療法,治療營養缺乏症見長。公元14世紀上半葉成書的《飲膳正要》,被列為對世界文明貢獻卓著的重要醫學發明成果之一③[羅伯特·坦普爾《中國--發現和發明的國度》。《新華文摘》1987年6期。]。其它著名的蒙醫傳世著作有:《蒙藏合璧醫學》、《蒙醫學大全》、《脈訣》、《蒙醫葯劑學》、《蒙醫本草叢新》等。著名的蒙醫有忽思慧、巴拉道爾吉、羅木曾蘇勒和木、沙圖穆蘇、伊桑阿、綽爾濟墨爾根等 空間科學領域:藉助「哈勃」太空望遠鏡和計算機模擬技術,美國一個研究小組首次繪制出了兩個星系簇中宇宙暗物質的分布。研究人員12月9日說,他們的分布圖支持了關於暗物質的理論假設。
暗物質(包括暗能量)被認為是宇宙研究中最具挑戰性的謎題,它代表了宇宙中90%以上的物質含量,而我們可見的世界只佔宇宙物質的10%不到。暗物質無法直接觀測,卻能幹擾星體發出的光波或引力等,其存在能被明顯感受到。科學家曾對暗物質的特性提出了多種假設,但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驗證。
美國約翰斯

Ⅸ 光年這個詞的發明人是

光年,長度單位,指光在真空中一年時間中行走的距離,即約九萬四千六百億公里。更正式的定義為:在一儒略年的時間中(即365.25日,而每日相等於86400秒),在自由空間以及距離任何引力場或磁場無限遠的地方,一光子所行走的距離。因為真空中的光速是每秒299,792,458米(准確),所以一光年就等於 9,460,730,472,580,800米。
(或5,786,101,150,000英里。
或5,108,385,784,330,890海里
或約等於9.46 × 10^15 m = 9.46 拍米。 )

(註:1千米(公里)=0.6214英里=0.540海里)

光年一般是用來量度很大的距離,如太陽系跟另一恆星的距離。光年不是時間的單位。

光由太陽到達地球需時約八分鍾(即地球跟太陽的距離為八「光分」)。

已知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為半人馬座比鄰星,它相距4.22光年。

我們所處的星系——銀河系的直徑約有七萬光年。

假設有一近光速的宇宙船從銀河系的一端到另一端,它將需要多於十萬年的時間。但這只是對於(相對於銀河系)靜止的觀測者而言,船上的人員感受到的旅程實際只有數分鍾。這是由於特殊相對論中的移動時鍾的時間膨脹現象。

目前天文觀測范圍已經擴展到200億光年的廣闊空間,它稱為總星系。

與天文學中其它常用單位的換算:
一秒差距等於3.26光年。
一光年等於63,240天文單位。
另外,光每秒大約行駛30萬千米,每分鍾行駛1800萬千米,每小時行駛108000萬千米,每天行駛2592000萬千米,每年行駛946080000萬千米。所以每光年的距離大約是:946080000萬千米。

閱讀全文

與恆星幣發明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表 瀏覽:294
內地音樂版權 瀏覽:208
公共衛生服務今後工作計劃 瀏覽:457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