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現代貨幣的創造原理是什麼
兩個層次,一是存款貨幣的創造,二是中央銀行體制下的貨幣創造過程。
(一)存款貨幣的創造(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銀行資產負債表,存款貨幣創造乘數)
·銀行,在其調劑貨幣資金餘缺和組織客戶相互結算的基礎上,發展了發行銀行券和創造存款貨幣的功能。
·鑄幣的需要,相對於存款額來說,只是其一部分,而且比例關系相對穩定。只要按存款的一定百分比保持鑄幣庫存即可應付顧客對於鑄幣的需要。
·存款貨幣創造的兩個必要的前提條件:
1.各個銀行對於自己所吸收的存款只需保留一定比例的准備金;2.銀行清算體系的形成。
存款貨幣創造的乘數
·1. 銀行存款貨幣創造機制所決定的存款總額,其最大擴張倍數稱為派生倍數,也稱為派生乘數。它是法定準備率的倒數。若以K代表;則如下式:
2.這里的 K 值只是原始存款 能夠擴大的最大倍數,
實際過程的擴張倍數往往達不到這個值。
(二)中央銀行體制下的貨幣創造過程
1、派生存款的緊縮過程2、現金進入流通3、現金增發與准備存款的補充
備存款的補充必須有中央銀行的支持
(1. )要使存款貨幣銀行整體的准備存款總額增加,必須有中央銀行資產業務的增加。
(2. )存款貨幣銀行從中央銀行補充准備存款的途徑: ⑴向中央銀行再貼現和直接取得貸款; ⑵向中央銀行出售自己持有的債券;⑶向中央銀行出售自己持有的外匯……
(3. )在這個連續的過程中,中央銀行一方面積累了自己的資產;而另方面則形成兩大負債項目: ⑴不斷補充、不斷提取現金的准備存款余額; ⑵由一筆筆現金漏損所累積形成的流通中現金。
(4.)在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上的表現:
2. 銀行創造貨幣的過程是怎樣的
銀行在收到人們的存款後,按照法定存款金率上交法定存款准備金,其餘的可以全部以貸款的形式發放,投資者將貸款如果存入另一家銀行,另一家銀行同樣會交出一部分法定準備金,貸出其餘部分,這樣一來,流通的貨幣量就是實際貨幣量的數倍。
商業銀行創造存款貨幣的過程即為派生存款產生的過程,就是各級商業銀行吸收存款、發放貸款、轉賬結算,不斷地在各銀行存款戶之間轉移,形成新的存款額,最終導致銀行體系存款總量增加的系列過程。
影響因素:
1、居民持幣行為影響。
2、居民儲蓄行為影響准備—存款比率。
3、企業的持幣行為影響通貨-存款比。
4、企業的貸款需求影響存款貨幣的擴張。
5、企業的經營與效益影響貨幣流通速度,從需求方面相對影響貨幣乘數。
6、存款貨幣銀行變動超額准備金的行為影響准備—存款比率。
(2)中央銀行體制下的貨幣創造過程擴展閱讀:
貨幣是商品,但卻不是普通的、一般的商品。它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的.與其他一切商品相區別的特殊商品。貨幣商品的特殊性,在於它具有一般等價物的特性,發揮著一般等價物的作用,這是貨幣最重要的本質特徵。
貨幣商品作為一般等價物的特性,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它是表現和衡最一切商品價值的材料或工具。
2、它具有可與其他一切商品直接相交換的能力,成為一般的交換手段。
貨幣商品不同於一般商品還在於其使用價值的兩個性特點:一方面,貨幣商品與其他商品一樣。按其自然屬性具有一定的使用價值,比如黃金可作為飾物的材料等。另一方面,更敢要的是貨幣商品還具有其他商品所沒有的使用價值,即充當一般等價物的作用。
3. 簡述信用貨幣的創造過程
商業銀行是如何進行信用貨幣創造過程的?
商業銀行作為金融機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不僅提供金融服務,而且還通過自己的業務活動參與貨幣創造過程。商業銀行由於機構多,規模大,業務廣泛,是整個貨幣運行的主要載體,而它具有創造信用貨幣的重要功能,和它辦理支票活期存款業務是密切相連的。銀行是如何創造信用貨幣的--
由於發達的非現金結算和票據的廣泛使用,使得貸款的發放、款項的支付並不需要提現,只是用票據作為轉帳的工具,債務相互抵消。銀行得到存款後,不必完全保留不動,留存一定比例的准備金之後,就可以把其餘的存款貸放出去。
貨幣創造過程 (假定法定準備率20%)
存款金額
准備金
貸款金額
貨幣供應總額
第一家銀行
100.00
(原始存款)
20.00
80.00
100.00
第二家銀行
80.00
16.00
64.00
180.00
第三家銀行
64.00
12.80
51.20
244.00
……
第十家銀行
10.74
2.15
8.59
457.07
最後一家銀行
00.00
00.00
00.00
500.00
合 計
500.00
100.00
400.00
500.00
經過商業銀行的信用貨幣創造過程,我們可以看到,原始存款實現了多倍的擴張,得到了多倍的貨幣供應量。
七、商業銀行創造信用貨幣的過程主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約?
1.法定存款准備金率
通過上述存款創造過程,可以看到,銀行創造存款能力的大小,在原始存款既定的情況,基本上取決於法定準備率的高低,法定準備率越高,銀行擴張存款的能力越小,反之亦然。中央銀行正是通過對法定準備率這一手段的調節,對商業銀行的派生存款能力從而對貨幣供應量實施控制的。
2.提現率(現金漏損率)
現實生活中存款客戶總會提取一些現金,從而是部分現金流出銀行系統,這就是現金漏損。現金漏損與存款總額之比稱為現金漏損率,也稱提現率。提現率高會相應減弱存款派生的能力。
3.超額准備率
商業銀行為了安全或應付意外,總是會超過法定準備金持有超額准備,超額准備占存款總額的比率即超額准備率越高,就會削減銀行的存款派生能力。
4.活期存款轉定期存款的比例。
4. 請問什麼是貨幣創造,舉例說明派生的創造過程
通俗講就是你用十萬買了房子,這貨幣你已經用了,沒錢了,但是你又抵押貸款十萬,相當於你有二十萬,只是其中十萬是實物形式,另外十萬派生的,還有公司用票據做貼息貸款等等,這社會貨幣創造的人是富人,呵呵,普通百姓懂得少,用的更少.經濟學講這個,不是學者的話,知道個大概就行原始存款:商業銀行吸收的,能增加銀行體系准備金的存款。一般為現金。派生存款:由原始存款派生出來的,用轉賬方式發放貸款所創造的存款。(一般不增加銀行體系的准備金)。1.貨幣供給是指一定時期內一國銀行系統向經濟中投入、創造、擴張(或收縮)貨幣的過程。2.現代信用貨幣制度下,貨幣供給過程一般涉及中央銀行、商業銀行、存款人和借款者四個行為主體。其中在貨幣供給過程起決定作用的是銀行體系。流通中的貨幣都是通過銀行供給的,貨幣供給與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活動密切相關。3.實行中央銀行制度的金融體制下,貨幣供應量是通過中央銀行創造基礎貨幣和商業銀行創造存款貨幣而注入流通的。這一供應過程具有三個特點:①貨幣供給形成的主體是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②兩個主體各自創造相應的貨幣。即中央銀行創造現金通貨,商業銀行創造存款貨幣;③非銀行金融機構對貨幣供給有重要影響。4.銀行系統供給貨幣的過程必須具備三個基本條件:①實行完全的信用貨幣流通;②實行存款准備金制度;③廣泛採用非現金結算方式。5.貨幣供給的過程可分為兩個環節:①由中央銀行提供的基礎貨幣供給;②商業銀行進行的存款貨幣創造。6.中央銀行提供的基礎貨幣是通過其資產業務出去的,一般通過三條渠道:①在外匯市場買賣外匯黃金,變動儲備資產;②在公開市場上買賣政府債券,變動對政府債權;③對商業銀行辦理再貼現或發放再貸款,變動對金融機構債權。7.基礎貨幣是指處於流通領域由社會公眾所持有的通貨及銀行體系准備金的總和。作為整個銀行體系內存款擴張、貨幣創造的基礎,其數額大小對貨幣供應總量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基礎貨幣=現金+銀行體系存款准備金。8.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債權的增加,意味著中央銀行再貼現或再貸款資產的增加,說明通過商業銀行注入流通的基礎貨幣增加,並將導致貨幣供給量多倍擴張。相反,如果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的債權減少,意味著中央銀行減少了再貼現或再貸款資產,貨幣供應量必將大幅收縮。9.貨幣乘數是指貨幣供給量對基礎貨幣的倍數關系。在貨幣供給過程中,中央銀行的初始貨幣提供量與社會貨幣最終形成量之間客觀存在著數倍擴張(或收縮)的效果或反應,這即所謂的乘數效應。10.貨幣乘數主要由通貨存款比率和准備存款比率決定。通貨存款比率是流通中的現金與商業銀行活期存款的比率。它的變化反向作用於貨幣供給量的變動,通貨存款比率越高,貨幣乘數越小;通貨存款比率越低,貨幣乘數越大。准備存款比率是商業銀行持有的總准備金與存款之比,准備存款比率也與貨幣乘數有反方向變動的關系。11.貨幣供給的內生性是指貨幣供給難以由中央銀行直接控制,而是由經濟體系內部各經濟主體共同決定。貨幣供給的外生性,是指貨幣供給可以由經濟體系以外的中央銀行直接控制。12.我國目前的貨幣供給既有市場經濟的共性,又具有轉型經濟的特點,使貨幣供給在外生性與內生性並存。從總體上看,目前中央銀行對貨幣供應量仍然有著很強的控制力,但與此同時,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貨幣供應量的內生性也在不斷增強。.高手啊,幫幫忙吧!
5. 在中央銀行體制下,貨幣創造過程如何
各企業、單位將款項存入商業銀行,並通過銀行辦理轉帳結算進行支付內。當允許商業容銀行機構可以多存多貸,貸款以轉帳方式進行時,商業銀行機構根據吸收的存款對企業發放一筆新的貸款,這筆貸款又會以存款形式進入借款單位在銀行開立的存款帳戶,或是進入商業銀行的另一家機構,其結果都是新增加;一筆存款,這個就是派生存款,也就是貨幣創造的過程。
6. 貨幣創造機制的概念,幫幫忙啦
(一)現代的信用貨幣
1、最早的典型形態是銀行券;硬幣的發行通常統一於中央銀行,也屬信用貨幣
2、銀行活期存款(活期存款的種種不同的名稱)
3、定期存款和居民在銀行的儲蓄存款
4、所有以銀行信用為基礎的貨幣,除鈔票和硬幣外,IMF概稱之為「存款貨幣」
(二)信用貨幣與債權債務網
1.信用貨幣流通是與信用關系全面覆蓋經濟生活緊密相關的
2.現代經濟債權債務的網路中進行運作,用信用支付工具實現債權債務的消長和轉移勢所必然
3.債權債務是以一定的文書形式來體現並具備法律規范的形式;銀行信用文書,自然而然地成為代替貴金屬流通的理想貨幣形態
二、存款貨幣的創造
(一)現代銀行創造貨幣功能
1.銀行在調劑貨幣資金餘缺和組織互結算的基礎上,發展了發行銀行券和創造存款貨幣的功能
2.銀行券的發行逐步集中於中央銀行;現代商業銀行創造貨幣的功能體現為創造存款貨幣
(二)原始存款與派生存款
1、原始存款,是商業銀行接受客戶的現金存款以及從中央銀行獲得的再貼現及再貸款資金形成的存款
2、派生存款,是指由銀行的貸款和投資活動而衍生出來的存款
3.原始存款與派生存款的區別
來源不同,原始存款屬於基礎貨幣,來源於中央銀行;派生存款由商業銀行的資產業務直接創造,來源於商業銀行
與基礎貨幣的關系不同,原始存款是流通中的現金向存款貨幣轉變,不引起社會貨幣供應量的變化;派生存款的變動直接影響社會貨幣供應量的變化
二者的地位不同,原始存款決定派生存款
(三)鑄幣制度下存款貨幣派生過程
1.設A銀行吸收到客戶存入10000元鑄幣;根據經驗,保存相當於存款額20%的鑄幣即足以應付日常提取鑄幣需要。那麼,A銀行即可把8000元鑄幣貸給乙。A銀行的資產負債狀況如下:
2.乙將8000元鑄幣支付給丙,丙把鑄幣存入自己的往來銀行B,按照同樣的考慮,B銀行留下20%的鑄幣即1600元,其餘6400元鑄幣貸給客戶丁。這時,B銀行的資產負債狀況如下:
3.如此類推,從銀行A開始至銀行B,銀行C,…,銀行N,持續地存款貸款,貸款存款,則產生這樣的結果:
4.這里有:⑴原始存款R、⑵貸款總額L、⑶經過派生後的存款總額(包括原始存款)D、⑷必要的鑄幣庫存對存款的比率r,這四者的關系可表示
(四)現代金融體制下的存款貨幣創造
1.類似於庫存鑄幣的准備
銀行對於吸收的存款要准備一部分銀行券,以保持存款的客戶提取現金
支票結算中銀行之間的應收應付差額則已完全不需要用銀行券結清,只需要通過銀行在中央銀行的存款賬戶進行劃轉
2.各銀行在中央銀行的存款稱作準備存款
由國家規定,銀行在中央銀行的准備存款對該銀行所吸收的存款總額的比率,為法定準備率
超過法定比率部分為超額准備率
3.一個無現金的支付流轉模型下,存款貨幣創造
「原始存款」來源:
存款貨幣銀行從中央銀行借款
客戶收到一張中央銀行的支票——比如由國庫開出的撥款支票——並委託自己的往來銀行收款
也可能是客戶向存款貨幣銀行出售外匯並形成存款,而銀行把外匯售與中央銀行並形成准備存款
派生存款的過程
舉例
⑴假設A銀行的客戶甲收到一張中央銀行的支票,金額為10000元;客戶甲委託A銀行收款。從而A銀行在中央銀行的准備存款增加10000元,而甲在A銀行賬戶上的存款等額增加10000元。
⑵A銀行吸收了存款,從而有條件貸款。設法定準備率仍為20%,則A銀行針對吸收的這筆存款的法定準備金不得低於2000元。如果A銀行向客戶乙提供貸款,按最高可貸數額是8000元,則A銀行的資產負債狀況如下:
⑶當乙向B銀行的客戶丙用支票支付8000元,而丙委託B銀行收款後,A銀行、B銀行的資產負債狀況如下:
⑷B銀行在中央銀行有了8000元的准備存款,按照20%的法定準備率,則它的最高可貸數額為6400元。向客戶丁貸出6400元後,則B銀行的資產負債狀況如下:
⑸當B銀行的客戶丁向C銀行的客戶戊用支票支付6400元的應付款,而客戶戊委託C銀行收款後,B銀行、C銀行的資產負債狀況如下:
⑹C銀行在中央銀行有了6400元的准備存款,按照20%的法定準備率,則它的最高可貸數額不得超過5120元。如向客戶貸出,則C銀行的資產負債狀況如下:
⑺當C銀行的客戶己向D銀行的客戶庚用支票支付6400元的應付款,而客戶庚委託D銀行收款後,C銀行的資產負債狀況如下:
⑻如此類推,存款的派生過程如下表:
⑼存款貨幣銀行體系的資產負債狀況如下:
4.派生存款模型
用ΔD表示包括原始存款在內的經過派生的存款增加總額,ΔR表示原始存款或准備存款的初始增加額,rd表示法定存款准備率,則三者關系式如下:
(五)存款貨幣創造的乘數
1.存款貨幣創造的兩個必要的前提條件
各個銀行對於自己所吸收的存款只需保留一定比例的准備金
銀行清算體系的形成
2.存款貨幣創造的乘數
銀行存款貨幣創造機制所決定的存款總額,其最大擴張倍數稱為派生倍數,也稱為派生乘數,它是法定準備率的倒數
這里的K值只是原始存款能夠擴大的最大倍數,實際過程的擴張倍數往往達不到這個值
3.活期、定期存款與創造乘數
仍設?D為活期存款量的增額,rd為活期存款的法定準備率;再假定?T為定期存款量的增額,rt為定期存款的法定準備率,?R為總准備存款的增額,且定期存款與活期存款之比為t(?T/?D)。則有:
4.現金與存款貨幣的創造乘數
客戶會從銀行提取現金,從而一部分現金流出銀行系統,出現所謂的「現金漏損」。現金漏損額與活期存款總額之比稱為現金漏損率,也稱提現率
用?C代表現金漏損額,用c代表現金漏損率,則 c=?C/?D;?C=c??D
設定包括現金的情況下,存款貨幣的創造乘數為
5.超額准備金與存款貨幣的創造乘數
銀行實際持有超過法定要求的准備金,稱超額准備金,超額准備金與活期存款總額的比,稱為超額准備金率,以e代表。這時,銀行的初始准備為:
?R=?D?rd+t?rt??D+c??D+e??D
=?D(rd+t?rt+c+e)
完整的存款貨幣創造乘數是:
三、中央銀行體制下的貨幣創造過程
(一)現金投入流通過程
1.現金進入經濟生活的渠道是存款貨幣銀行的客戶從自己的存款賬戶提取現金。
2.存款貨幣銀行,存入的現金滿足不了提取現金的要求,則必須從准備金賬戶提取現金
3.存在於流通過程中的現金,就是存款貨幣銀行從中央銀行的准備存款賬戶上提取現金形成的
(二)現金增發與准備存款的補充
1.現金發行與現金回籠
現金發行=存款貨幣銀行提取的現金多於存入的現金,是現金發行量的增長
現金回籠=存款貨幣銀行存入的現金多於提取的現金,是現金發行量的減少
2.現金的發行都是增長的:根本原因是經濟增長
3.准備金存款必須得到補充
當現金的增發是必然趨勢時,意味著存款貨幣銀行從准備存款賬戶不斷地提取現金,准備存款相應下降
在經濟增長的條件下,准備存款必須不斷地得到補充
(三)准備存款的補充必須有中央銀行的支持
1.要使存款貨幣銀行整體的准備存款總額增加,必須有中央銀行資產業務的增加
2.存款貨幣銀行從中央銀行補充准備存款的途徑:
向中央銀行再貼現和直接取得貸款
向中央銀行出售自己持有的債券
向中央銀行出售自己持有的外匯……
3.在補充准備金存款過程中,中央銀行一方面積累了自己的資產;而另方面則形成兩大負債項目
不斷補充、不斷提取現金的准備存款余額
由一筆筆現金漏損所累積形成的流通中現金
4.央行的支持有無限制:從客觀經濟過程來說,對央行約束則是強有力的
存款貨幣銀行不需要補充准備存款,中央銀行有能力也無從發揮
強行支持無限制的貨幣創造,則會促成通貨膨脹。
(四)貨幣乘數
1.基礎貨幣,對於創造信用貨幣來說,「存款准備」與「流通中貨幣」這兩者缺一不可。因而統稱為基礎貨幣,或稱高能貨幣、強力貨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稱之為「准備貨幣(reservemoney)」
2.基礎貨幣的構成的表達式:
B=R+C
式中,B為基礎貨幣;R為存款貨幣銀行保有的存款准備金(准備存款與現金庫存);C為流通於銀行體系之外的現金
3.貨幣乘數,貨幣供給量與基礎貨幣相比,其比值稱之為貨幣乘數。用MS代表貨幣供給,B為基礎貨幣,m為貨幣乘數,則有:
MS = m?B
4.基礎貨幣C+R與貨幣供給量C+D的關系:
5.相應的代數表達式:
四、對現代貨幣供給形成機制的總體評價
(一)最節約的貨幣制度
1.節約了貨幣材料。現代信用貨幣中的鈔票和硬幣是用紙或賤金屬製造的,存款貨幣本身只不過是銀行賬戶上的一個數字,而電子貨幣,更是極大的節約
2.節約了有關貨幣流通方面的費用
3.貨幣流通速度的加快,可以減少貨幣需要量
(二)雙層次的貨幣創造結構
1.第一個層次——創造存款貨幣的存款貨幣銀行:
創造存款貨幣是由無數銀行,在不同時點和地點上,通過自我約束機制分散地決策的
正是分散決策,才有可能針對千差萬別的需求機動靈活地供給貨幣
而自我約束機制則使它們認真地對客戶所提出的需求進行評價和篩選
2.第二個層次——中央銀行
每一筆存款貨幣的創造都合理,並不等於創造的存款貨幣總量必然符合經濟的客觀要求
中央銀行的宏觀調控則可解決全局均衡的問題
(三)聯結微觀金融與宏觀金融的關節點
1.信用貨幣的創造機制是金融的微觀方面向金融的宏觀方面過渡和金融的宏觀方面向金融的微觀方面過渡的關節點。
2.信用貨幣創造,都是公司、公眾、政府機構為一方和存款貨幣銀行、中央銀行為另一方,環繞一筆一筆具體的貨幣存、取、借、貸,所進行的諸多微觀經濟行為的過程
3.經濟行為主體的微觀金融行為卻為經濟生活連綿不斷地提供了流通中的貨幣。流通中的貨幣——構成貨幣供給,從而關系貨幣供給與貨幣需求的對比,構成宏觀金融問題的核心,導出了宏觀經濟的結果
4.當貨幣供給與貨幣需求失衡,從而客觀經濟生活從金融的宏觀方面提出調整要求時,其實現也不能繞過信用貨幣的創造機制:即只能透過利益機制影響參與金融行為的諸多微觀經濟主體,並在這樣的基礎上才能改變宏觀均衡狀態的。當然,在非常時期可有非常措施。
5.只有了解信用貨幣的創造機制,才能具體理解金融微觀方面與金融宏觀方面的連結。
7. 請問中央銀行體制下的存款貨幣的創造機制與控制在《公司財務》(第二版)里哪一章哪一節有介紹
不知道你用的是哪一版的書,羅斯的書裡面沒有談這個問題,你可以選擇去看米什金的貨幣金融學,裡面有提。在第十四章。
8. 「現代金融體制下的存款貨幣創造」是怎麼一回事
1.貨幣供給是指一定時期內一國銀行系統向經濟中投入、創造、擴張(或收縮)貨幣的過程。
2.現代信用貨幣制度下,貨幣供給過程一般涉及中央銀行、商業銀行、存款人和借款者四個行為主體。其中在貨幣供給過程起決定作用的是銀行體系。流通中的貨幣都是通過銀行供給的,貨幣供給與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活動密切相關。
3.實行中央銀行制度的金融體制下,貨幣供應量是通過中央銀行創造基礎貨幣和商業銀行創造存款貨幣而注入流通的。這一供應過程具有三個特點:①貨幣供給形成的主體是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②兩個主體各自創造相應的貨幣。即中央銀行創造現金通貨,商業銀行創造存款貨幣;③非銀行金融機構對貨幣供給有重要影響。
4.銀行系統供給貨幣的過程必須具備三個基本條件:①實行完全的信用貨幣流通;②實行存款准備金制度;③廣泛採用非現金結算方式。
5.貨幣供給的過程可分為兩個環節:①由中央銀行提供的基礎貨幣供給;②商業銀行進行的存款貨幣創造。
6.中央銀行提供的基礎貨幣是通過其資產業務出去的,一般通過三條渠道:①在外匯市場買賣外匯黃金,變動儲備資產;②在公開市場上買賣政府債券,變動對政府債權;③對商業銀行辦理再貼現或發放再貸款,變動對金融機構債權。
7.基礎貨幣是指處於流通領域由社會公眾所持有的通貨及銀行體系准備金的總和。作為整個銀行體系內存款擴張、貨幣創造的基礎,其數額大小對貨幣供應總量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基礎貨幣=現金+銀行體系存款准備金。
8.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債權的增加,意味著中央銀行再貼現或再貸款資產的增加,說明通過商業銀行注入流通的基礎貨幣增加,並將導致貨幣供給量多倍擴張。相反,如果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的債權減少,意味著中央銀行減少了再貼現或再貸款資產,貨幣供應量必將大幅收縮。
9.貨幣乘數是指貨幣供給量對基礎貨幣的倍數關系。在貨幣供給過程中,中央銀行的初始貨幣提供量與社會貨幣最終形成量之間客觀存在著數倍擴張(或收縮)的效果或反應,這即所謂的乘數效應。
10.貨幣乘數主要由通貨—存款比率和准備—存款比率決定。通貨—存款比率是流通中的現金與商業銀行活期存款的比率。它的變化反向作用於貨幣供給量的變動,通貨—存款比率越高,貨幣乘數越小;通貨—存款比率越低,貨幣乘數越大。准備—存款比率是商業銀行持有的總准備金與存款之比,准備—存款比率也與貨幣乘數有反方向變動的關系。
11.貨幣供給的內生性是指貨幣供給難以由中央銀行直接控制,而是由經濟體系內部各經濟主體共同決定。貨幣供給的外生性,是指貨幣供給可以由經濟體系以外的中央銀行直接控制。
12.我國目前的貨幣供給既有市場經濟的共性,又具有轉型經濟的特點,使貨幣供給 在外生性與內生性並存。從總體上看,目前中央銀行對貨幣供應量仍然有著很強的控制力,但與此同時,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貨幣供應量的內生性也在不斷增強。
9. 1.怎樣理解中央銀行的職能2.中央銀行是怎樣進行貨幣創造的
我是搬運工:
簡單的講是管理貨幣,其管理貨幣的目標為:物價穩定、充分就業、經濟增長、貿易平衡。常用的三大貨幣工具:存款准備金、再貼現和公開市場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