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足壇十大倒鉤王
No1:里瓦爾多(巴西)
2000/01賽季,由於在聯賽中途失分較多,西甲兩大豪門巴塞羅那和瓦倫西亞只能在最後一輪為爭奪冠軍聯賽入場券而展開慘烈廝殺,雙方如梅花間竹般地各打進入兩球。直到最後一分鍾,比分還是2比2。如果以這個比分結束比賽的話,巴塞羅那將會痛失下賽季冠軍聯賽的參賽資格。就在這時候,里瓦爾多爆發了。他在禁區前用胸部停球後直接就是小腿發力一腳倒掛金鉤,皮球飛一般地入網,打得對方門將卡尼薩雷斯猝不及防。 No2:德約卡夫(法國)
1997年1月5日,在國際米蘭3比1力克羅馬的比賽中,德約卡夫一記令人匪夷所思的「零度角凌空倒勾」成為了永恆的經典,讓人回味無窮。當時,薩內蒂外圍大力遠射被羅馬門將撲出,羅馬後衛倉促大腳解圍未能踢遠,法國人德約卡夫在小禁區外右側底線附近,騰空飛起射出一記難度極高的側身倒勾,勢大力沉的皮球擦著橫梁砸入網窩。這記「天外飛仙」般的射門也成為了國際米蘭那個與聯賽冠軍失之交臂的賽季中最為經典的場景之一。No3:"倒鉤之父"——萊昂尼達斯(巴西)
「大多數的時候,他的射門根本無法阻擋。他對所有守門員來說都是一場惡夢。」曾經在20世紀早期為巴西國家隊守門的奧貝丹·卡塔尼這樣描述萊昂尼達斯的射門。作為「倒掛金鉤」射門動作的創始人,萊昂尼達斯·達·席爾瓦令當時幾乎所有的門將都為之恐懼。據史料記載,萊昂尼達斯是最先發明倒勾射門動作的人。他這種雜技般的射門動作使他獲得了「橡皮人」的綽號 No4:羅伯特(法國)
2004年1月20日,紐卡斯爾3比1擊敗富勒姆。第54分鍾,秘魯前鋒索拉諾從右路將球高吊入禁區,中路接應的羅伯特在皮球進入禁區時,已經提前騰空躍起准備倒勾,但球的落點有些靠後,已經無法用普通的倒勾動作完成射門。在電光火石的一霎那,距球門6碼的羅伯特幾乎「停滯」在空中,隨即他翻轉身體,在面朝地的情況下用左腳外腳背將球勾入了球門的左上角。No52003年12月13日,桑普多利亞在意甲第13輪第16分鍾,桑普多利亞的迪亞納擲出界外球,中鋒巴扎尼頭槌擺渡,在小禁區線上的弗拉基胸部一停,隨即騰空而起倒掛金鉤,球從對方門將無法撲救的位置飛入了球門!之後,佩魯賈隊入三球,比分改寫為2比3。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即將結束,第89分鍾,貝塔里尼左路斜傳,在大禁區線上的弗拉基高高躍起,一記飛身側向左腳凌空勾射,將比分扳成了3比3!這粒進球的精彩程度比第一球有過之而無不及。 No6:巴蒂斯圖塔(阿根廷)
1997年8月31日,佛羅倫薩客場挑戰烏迪內斯。主隊很快就連入兩球,危難之時,巴蒂斯圖塔開始大發神威,他在第59、 86、93分鍾連入三元,幫助球隊力挽狂瀾於即倒。令人最難忘的是第三個進球:比賽進入補時階段,,佛羅倫薩隊的傳中球被對方後衛頂出後,巴蒂在大禁區弧內看到來球的路線騰空而起,半凌空用右腳大力擊球,球劃過一道美妙的弧線直飛對方球門,緊貼著球門左立柱入網,對方門將只能目送皮球進門。 No7:伊布拉希莫維奇(瑞典)
003年11月28日,伊布拉希莫維奇效力的阿賈克斯隊客場挑戰阿爾克馬爾隊。上半場兩隊均無建樹,第68分鍾,荷蘭新星范德法特在禁區右側5米處開出一記間接任意球,他左腳主罰的弧線球直奔對方禁區。身高1.92米的瑞典高佬在禁區內向小禁區線附近移動,在騙過一名後衛之後,伊布拉希莫維奇背對球門迎著任意球開出的方向竟然橫卧空中,瞬息間倒勾將皮球射入對方的大門。面對這一記精彩的射門,阿爾克馬爾隊後衛幾乎沒有什麼反應。No8: 濟科(巴西)
國內球迷最早接觸世界盃賽是在1982年,正是那屆杯賽,濟科在巴西隊第一階段4比0勝紐西蘭的小組賽中,為中國球迷奉獻了記憶中首粒美妙的倒勾進球。第 28分鍾,巴西隊從右翼發起進攻,後衛萊昂德羅沿邊路突破後在右側起腳傳中,球落在門前8米處。當時濟科背向球門,見他躍起後一記凌空倒勾,將球打入紐西蘭大門的左側網底。中國球迷也從這一刻開始知道,原來綠茵場上還有這樣一種美妙絕倫的射門方式No9: 羅伯特·巴喬(義大利)
2002年4月21日,在左腿膝蓋嚴重受傷7天之後,巴喬就回到了球場上。4分鍾後,他就憑借豐富的經驗、精妙的腳法和冷靜的頭腦上演了一幕經典之作。當時,高中鋒托尼的射門被佛羅倫薩門將塔格利亞特拉撲出,球落在巴喬旁,久經沙場的巴喬巧妙地用身體倚住對方後衛將球護住,然後直接將彈地而起的皮球倒勾打進球門左上角。「這個進球的難度很大,射門時腿的扭轉動作非常困難,我能用這條傷腿打進倒勾球,簡直太意外了。」 No10:吉拉迪諾(義大利)
2005年5月29日,意甲聯賽最後一輪同時開始。上半場雙方互有攻守,各取兩分。易地再戰後風雲突變,第47分鍾,帕爾馬隊大舉進攻,卻被對方的達拉博納偷襲,比分變成2∶3。如果這個比分保持到終場,帕爾馬將直接降級。關鍵時刻,年輕的吉拉迪諾站了出來,第57分鍾,帕爾馬中場球員莫菲奧頭槌頂入禁區,背對球門的吉拉迪諾胸部停球後,在罰球點附近以一記乾脆利落的倒勾射門將比分扳平,3∶3,帕爾馬幸運地獲得了附加賽資格。
2. 那種衣物或鞋上的「布倒鉤」,到底叫什麼
魔術貼(HOOk&LOOP)讀音mó shù tié 是衣服上常用的一種連接輔料,分公母兩面,一面是細小柔軟的纖維另一面是較硬的像小毛抓的東西。分兩面,一面是帶鉤的刺毛,(HOOK)一邊是圓毛的(LOOP).一般的衣服HOOK在上面。 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常見的, 一般會用在手機袋,口袋上.兩片會粘在一起的東西。
是子母扣的通俗叫法。
就是衣服上常用的一種連接輔料,分公母兩面,一面是細小柔軟的纖維另一面是較硬的像小毛抓的東西。一下就貼在一起了。
魔術貼的的發展歷史 魔術貼是由瑞士一名工程師喬治-德-麥斯他勒(1907——1990)發明的.一次打獵回來,他發現針尾草粘在自己的衣服上。他用顯微鏡觀察後發現,針尾草的果實有一種勾狀結構,可以粘附到織物上. 於是他就想到用勾子固定毛面.
魔術貼名稱的作用 是子母扣的通俗叫法。 就是衣服上常用的一種連接輔料,分公母兩面,一面是細小柔軟的纖維另一面是較硬的像小毛抓的東西。一下就貼在一起了。在受到一定的拉力下,富有彈性的勾被拉直,從絨圈上松膠而打開,然後又恢復原有的勾型,如此反復開合可達一萬交之多,粘扣帶廣泛應用於各類物品經常開合或扣合的位置,但傳統的粘扣帶都只能採用車縫的辦法固定於產品或物件上。
魔術貼名稱的來源 魔術貼名稱是由美國羅克牢公司產品英文名稱「VELCRO」轉換而來的,上世紀80年代初「VELCRO」產品進入中國,由於沒有一個中文名稱,交流起來相當不方便,又因為「VELCRO」主要特性,是由一面帶勾狀織物與一面帶絨毛狀織物,相貼一起產生自然粘力,用手一拉又會自然分離,有點像變魔術般的感覺,叢此得名魔術貼。
背膠魔術貼 背膠魔術貼是在傳統的魔術貼(風衣袖口用一面是勾,一面是毛,可粘合作用。鞋子粘扣帶用)的基礎上背面加工一層自粘膠水,可隨意貼在塑膠表面,五金錶面,木材,電子等產品表面,粘固性極強。
3. 間諜槍是因為偽裝巧妙而不易被發現而發明的嗎
間諜槍的結構並不復雜,它是以氣體的壓力將有害物質推出的。發射時,扣動板機,擊錘被釋放,並在彈簧力作用下撞擊氣瓶(內盛裝氣體),氣體以其突然增大的壓力將有害物質從槍管中射出。
由於間諜槍的偽裝巧妙,因此,一般不易被發現。間諜槍多偽裝成日常生活用具,有的還裝有消音器等。例如,一種偽裝成公文箱的間諜槍,是在扁平的普通公文箱中裝置著一支槍管較短的來復槍,並帶有消聲筒。箱子的提手環就是擊發控制機構。它通過一個轉動桿與擊發裝置相連接。在箱子前面的皮革上開有小孔,子彈從這里射出。
煙盒、打火機也常是間諜槍的「藏身之處」。另外,還有用煙斗、鋼筆、鑰匙、鉛筆、甚至腰帶扣等偽裝起來的間諜槍,五花八門,式樣繁多。
現代科學技術也被用於間諜武器上。例如,美國曾查獲過一種稱為「特死槍」的電子武器。
這種槍的外殼用塑膠製成,便於手持射擊。它裡面藏有一根長約4米的絕緣導線,其一端通過插頭與電源相接,另一端裝有兩個金屬小倒鉤。當開槍射擊時,槍內的電容器放電系統就放出5萬伏特的可變電流,將倒鉤噴射出來。若這種倒鉤附著在人身上,就會使人的心臟劇烈跳動而失去戰鬥力。
4. 狼人殺倒鉤狼怎麼打 狼人怎麼打倒鉤
首先什麼叫倒鉤狼,顧名思義,打入真預言家的團隊,幫好人說話,投票,從而做高自己身份。一般當第一天天亮時,真先知和悍跳狼在警上對剛。第一天白天發言時挺真先知,好人邏輯去盤,並且言行一致,投票賣自己狼隊友,取得預言家和在場好人信任。狼隊夜晚再刀掉真預言家,死無對證。如果玩一般的倒鉤狼,不建議跳身份,因為你跳一個神,最後講不出心路歷程,被真神的狀態頂下去,不好意思背鍋吧,玩普通倒鉤的基本邏輯大概是這樣。
那麼是不是一切都是那麼簡單美好呢?要注意哪些?根據二人發言狀態,兩人如果狀態邏輯五五開,或者一方稍好但是不明顯,狼人沖票也沒有把握時。這時作為狼可以選擇打倒鉤。(因為如果真預言家狀態很好,狼隊友聊爆了,這時候倒鉤不能取得先知的信任)。如果真預言家拿到警徽,且第一天有人倒牌,女巫沒開葯時。這時玩倒鉤就很有風險,因為如果第二晚女巫開葯,守衛再守,預言家一直活著,驗到無人可驗,再倒鉤還是要被抗推!這時從概率上講狼人倒鉤的勝率不如第一天沖票。除了正常的普通倒鉤卧底成金剛狼,倒鉤還有哪些玩法?
陰陽倒鉤,陰陽倒鉤據說是狼人玩家劉二龍發明的說法,劉二龍一直致力於倒鉤狼的研究,對此頗有心得。陰陽倒鉤怎麼操作?建議當真預言家和悍跳狼警下對剛時,悍跳狼先發狼同伴一個金水,然後倒鉤狼跳一個獵人出來幫真預言家號票!(號票:要求好人跟著自己投票)但是發言要聊的不太好,讓好人覺得你像狼。但又不能聊太爆,掌握這個度,因為聊爆就出你了。這種陰陽倒鉤收益在於臟真預言家身份,真獵人也可能會跳出來站在你狼隊友這邊,找到獵人,並做高悍跳狼及其金水的身份。如果狼隊友警上拿到警徽,本輪又把真預言家沖出去了,狼人第二天夜裡預言家可以自刀,並把倒鉤狼放進警徽流里,白天倒鉤狼再自爆,無限做高金水身份!哇!不要太臟!這種玩法常常會大殺四方,玩起來非常爽!
如果線下玩熟人局玩多了,水平都比較高。那麼還可以玩一種倒鉤,就是玄風陰陽倒鉤!這是狼人玩家李錦提出的玩法。仍然跳獵人號票並聊的不好,好人一看,哇,你又要打陰陽倒鉤了,那好你認的預言家就是真的預言家。嘿嘿,可這次我們號票的預言家是狼隊友,總之打好人一個反邏輯!當然啦這種是線下玩多的熟人局,並且之前打過陰陽倒鉤的效果最好,如果機會合適也可以打一打。
狼人殺千盤無同局,沒有固定思路和玩法。玩倒鉤玩的就是心態,贏了隊友未必記你好,輸了要背鍋。因為邏輯永遠是正反兩方面,狀態也可以後天演。
5. 步步緊是什麼時間製造發明的地方是誰別名,勾鏈槍。
工地木工用的步步緊還有組合腳手架是八十年代從香港傳人內地的,它的發明人應該是韓國人或新加坡人因為七十年代香港的80%建築都是這兩個國家施工的。
6. 馬鞍,馬蹄鐵最早什麼時候出現在中國。
中國有據可考的馬鞍出現在北魏時期,馬鞍的發明幾乎可以和輪子的發明相提並論。有了它,騎兵可以更輕松的在馬上做各種動作,人類戰爭史才真正迎來了騎兵無敵的年代。
馬鞍的歷史有兩千多年的時間了,最早是用皮革製成的。馬鐙有銀、銅、鐵鎏銀、鐵等不同的材質。它是馬具中至關重要的一個部件。是為了幫助騎士上馬而發明的。
考古工作者在東北三省的高句麗時代遺存中,發現了明確為蹄鐵的實物資料,其時代為公元3-6世紀。有些研究者提出了一個可能的原因,即這可能跟當地多山的自然環境有關。
高句麗的政治核心地區就是各種山城,周圍多山,在這些地區騎馬,更需要保護馬蹄,以及加強馬蹄的防滑性,所以蹄鐵應運而生。但是在中原地區,自然環境相對好一些,即便沒有蹄鐵,湊合湊合也能用,因而長時間沒有出現。
(6)倒鉤發明者擴展閱讀:
馬蹄鐵可能是羅馬人的創新,在公元前1世紀的遺址里就很常見了。卡圖盧斯(約公元前8馬蹄鐵5―前54年)提到過一匹騾子丟了一個蹄鐵。常見的馬蹄鐵是鐵制的,相當輕,從一邊沖壓出一個穿透的釘孔。馬蹄鐵的邊緣經常呈波狀的輪廓,未固定的兩端彎成一個防滑刺。
它與釘頭一起,像在中世紀的馬蹄鐵上一樣凸出,使馬蹄堅實地踩踏地面。這種馬蹄鐵一直用到中世紀。但更平更重的馬蹄鐵從羅馬時代也開始使用,並且成為其後中世紀最普遍的樣式。在羅馬社會,奇特的「馬涼鞋」(hipposandal)也很常見。
它是一種光滑的鐵盤,在每端彎成環。顯然它是系在馬蹄上,無疑是用於保護馬蹄的。少數「馬涼鞋」帶有尖釘,能幫助馬抓牢地面。它可能被用於鵝卵石的或其他坎坷的地面。從用於牛的「細莖針草鞋」到使用緊扣的蹄鐵,它延續了很長時間而很少改變。
然而,馬蹄鐵並沒有普遍使用,大量的牲畜是沒有釘蹄鐵的。馬蹄鐵的裝訂是使用釘子將馬蹄鐵固定在馬蹄的角質皮上,也就是將「馬蹄鐵」燒鑄成形,然後墊在馬腳下,然後用錘子,釘子,把這塊厚鐵釘進馬的腳底,
並利用鐵釘的倒鉤使其固定在馬的踝骨上,避免脫落,現代的辦法是用螺絲鎖上去。這是永久性的,所以如果馬蹄鐵磨損了,一般很難卸下來重新打一副,頂多是在下面加一層新的固定。
7. 半坡人和姆渡人的生產和生活狀況怎樣
一、半坡人:
半坡居民用骨器、角器等生產工具,開墾土地,從事農業生產,主要種植粟。粟就是我們常說的小米,黃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半坡原始居民用弓箭、長矛、石球等捕獵斑鹿、獐、兔;用魚叉、魚鉤、漁網捕獵。
生活用具陶器,在製作好的陶坯上用礦物顏料繪上圖案,再入窯燒製成帶色彩的陶器。這種陶器被稱為「彩陶」。彩陶以紅底黑色紋飾為主,紋飾多是幾何圖案,還有動植物紋飾,其中以魚紋、鹿紋為主,圖案栩栩如生。
二、河姆渡人
河姆渡居民住房為干欄式房屋,干欄式建築以竹木為主要建築材料,主要是兩層建築,下層放養動物和堆放雜物,上層住人。這種建築適合那些居住於雨水多比較潮濕地方的人。干欄式建築可以防震。
河姆渡水井遺跡是我國已發現的最早的水井遺跡,說明河姆渡的遠古居民已經知道在低窪的地方開挖水井。在河姆渡遺址所有的發現中,當以人工栽培的稻穀的發現最為重要。
河姆渡人使用農具為骨耜,骨耜是用偶蹄類動物的肩腫骨製成的。這種器物用鹿、水牛的肩胛骨加工製成,是河姆渡文化的典型農具。用它挖土,既可以減輕勞動強度,又能提高勞動效率。
(7)倒鉤發明者擴展閱讀:
河姆渡人與半坡人在生活上的區別:
1、所處的自然地理環境不同:河姆渡居民位於長江流域,半坡居民位於黃河流域。
2、河姆渡居民種植水稻,半坡居民種植粟。
3、兩者的建築方式不同:河姆渡居民干欄式;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兩處的製作陶器的藝術風格不同。
4、種植的主要植物不同:一個是水稻,一個是粟。
8. 倒勾射門是誰發明的
在巴西,人們尊稱萊昂尼達斯為「倒勾之父」,認為是他發明了這專種技術,不過屬據萊昂尼達斯回憶,自己其實是從一個不知名的隊友那裡學來的。
倒掛金鉤就是人在騰空狀態下且頭下腳上將球踢進球門。倒掛金鉤是足球比賽中一種非常規性的射門方式,在綠茵場上並不是經常可以看到。但是,賽場上風雲變幻,倒掛金鉤式的進球很多時候帶來的都是關鍵性的得分。這也是足球運動最大魅力之一。任何一個倒勾進球無疑都是意識、靈感、想像力、爆發力完美融合的結晶,極具觀賞性。
9. 尋求世界足壇「倒鉤之父」萊昂尼達斯的資料
綽號「黑珍珠」的萊昂尼達斯成名於上世紀30年代,早在半個世紀前的1950年,他就徹底告別足球。他穿過幾乎所有巴西豪門俱樂部的球衫,他是那個年代唯一可與總統瓦加斯相提並論而不會引起任何爭議的人。
第一位王者
萊昂尼達斯1913年出生於里約熱內盧市聖克里斯托旺區,63年後,「外星人」羅納爾多也出生於此。聖克里斯托旺區是昔日巴西皇宮所在地,在不到一百年時間里誕生兩位足壇巨星,可以理解為是里約熱內盧肥沃足球土壤和王者之氣使然。
萊昂尼達斯或許是世界足球早期歷史上轉會最多的一位球星,這多半歸因於他桀驁不馴的個性。他先後在達伽馬、博塔福戈和弗拉門戈三支里約球隊踢球,且為每隻球隊都贏得了一次里約錦標賽冠軍。1941年,因與弗拉門戈俱樂部領導層不和,萊昂尼達斯轉會聖保羅,他的轉會金額高達200康托(巴西老貨幣),在當時是個天價。盡管在某些人的眼中,萊昂尼達斯已經廉頗老矣,但正是在聖保羅俱樂部,他才贏來了職業生涯的頂峰,幫助球隊奪得1943、1945、1946、1948、1949五屆聖保羅錦標賽冠軍。
在俱樂部與冠軍結緣,但在國家隊里,他的運氣卻不是很好。他曾代表巴西隊兩次參加世界盃,1934年在首輪就被西班牙淘汰,而1938年法國世界盃,巴西隊獲得第三名。如果不是因為1942年和1946年世界盃因二戰緣故取消,1950年因與巴西隊主教練出現齷齪,萊昂尼達斯還可能參加更多幾屆世界盃,他還可以更為聲名遠播。
在法國世界盃首戰波蘭的比賽中,他獨中四元,這也是巴西隊的單場個人進球紀錄。下半場要結束時,他右腳的球鞋被球場上的泥濘粘掉,而在補時階段,光著腳的萊昂尼達斯打進了致勝一球,他也成為足球歷史上唯一一位正式比賽中光腳進球的球員。最終,他一人打進8球,是杯賽的最佳射手,其中還包括了一計漂亮的倒勾球。在世界足壇,球王貝利將倒勾射門技術發揮得爐火純青,而在巴西國內,萊昂尼達斯卻被尊稱為「倒勾之父」。
萊昂尼達斯使東道主法國記者為之傾心,他又贏得了「橡膠人」的美譽。《巴黎競賽》一位記者曾這樣報道巴西隊:「我剛剛觀看了巴西隊的比賽。難道他們是五條腿的野獸不成?不!在他們中間,有位球員長了六條腿,我指的是萊昂尼達斯。他的速度無人能及,他在場上每一次跑動都致命。」
世界盃上的遺憾並不妨礙萊昂尼達斯成為巴西足球第一位全國性球星。在他之前,巴西國內所有的球星都是地區性的,尤其是在巴西兩大足球重鎮里約和聖保羅兩州之間,競爭和敵意既限制了球星的流動,也使球星的名氣僅止局限在各自的地區之內。只是到了萊昂尼達斯時代,這一現象才得以最終改觀,從某種意義上講,早在貝利之先,萊昂尼達斯就是巴西足球的第一位王者。
與總統齊名
在巴西國內,幾乎很少有人敢說有比球王貝利更好的球星。然而,許多看過萊昂尼達斯踢球的人卻提出了這樣的疑問:萊昂尼達斯是否比貝利更好,或者退後一步,至少他與球王貝利一樣優秀,只不過不幸的是,他的那個年代不像貝利那樣擁有電視這一現代媒體的推波助瀾。前帕爾梅拉斯門將、與萊昂尼達斯同時代的卡塔尼就認為他沒人能及,「萊昂尼達斯是非凡的,他是許多門將心中的恐懼。現在一說就說起貝利,但我更喜歡萊昂尼達斯。」環球電台前球評門德斯有幸看過兩位巨星踢球,他認為要在貝利和萊昂尼達斯之間指出一位技術上更高超者實在太難,「萊昂尼達斯不是兩人中最好,也並非兩人中最差,看過他們踢球的人都知道他們兩人難分伯仲。」
看過萊昂尼達斯踢球的人都會感到一種深深的遺憾,由於那個時代沒有電視,重溫他精彩的盤帶只有去書籍報刊上的文字敘述中去尋找。但所有研究過他足球的人都會得出一點,那就是萊昂尼達斯可能不比貝利更好,但如果有發達的電視傳媒,他肯定可以成為巴西足球歷史上第一位球王。萊昂尼達斯傳記《永遠的鑽石》一書的作者安德烈·里貝羅在書中這樣寫道:「我驚奇地發現,在貝利之前,還有另一位球王。萊昂尼達斯是第一位達到如此高度的球員,他是如此受人喜愛,以至於可以與當時的瓦加斯總統齊名。」
而巴西國家隊主教練佩雷拉認為,萊昂尼達斯是巴西足球的一位先行者,正是他使巴西前鋒贏得了聲譽,「他是巴西乃至世界最偉大的球員之一,他是巴西足球的先驅,為貝利這樣的後來者開啟了道路。」
愛沒有拋棄他
萊昂尼達斯也許還是巴西足球甚至是世界足球歷史上為商品做廣告的先行者。巴西一家煙草公司當年推出了一種「萊昂尼達斯」牌子的香煙,而另一家食品公司則將它生產的巧克力冠以「黑鑽石」的名字。「黑鑽石」牌巧克力現在仍是巴西食品市場上的銷售冠軍。
其實在生活中,萊昂尼達斯也嗜好甜食。據他的第二任妻子阿爾貝蒂娜回憶,萊昂尼達斯最喜歡甜食,尤其是母親當年做的奶油布丁。他自己也承認,之所以有美食家的舌頭和味蕾,全賴母親所賜。可不幸的是,過分嗜好甜食,使晚年的萊昂尼達斯患上了糖尿病,隨之而來的是早老痴呆症,這損害他了的身體。在離世前的這最近十年間,萊昂尼達斯一直住在醫院里。
盡管身患重病,但萊昂尼達斯一生的兩個最愛卻並沒有拋棄他:妻子阿爾貝蒂娜一直照顧著他的起居,聖保羅俱樂部則擔負著他治病所需的一切費用。萊昂尼達斯在聖保羅建市450周年的前一天病逝,聖保羅俱樂部為他致哀三天,巴西國奧在南美區奧運預選賽比賽中也戴上了黑紗。或許正如安德烈·里貝羅所說:「萊昂尼達斯終於可以安息,他應該得到這一切,因為他為足球所做過的一切。生活有時難免會忘恩負義,只是到了他死的時候,人們才開始承認他足球先驅的地位,才意識到他是怎樣一位充滿傳奇的巨星。」
10. 弓是哪個國家先發明的,在古代世界還未聯系如何得到普及呢
細說中國古代兵器弓弩發展史
在舊石器時代,人類的主要生產活動是狩獵。當時的原始人類使用打制過的石塊、削尖的木棒等向各種獵物投擊,但投擲距離畢竟有限。後來,人們發現木製棍棒被外力彎曲變形,而外力一經消失突然恢復原狀會產生較大能量,於是選取有彈力的木材或竹材用堅韌的弦彎曲固定,製成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弓箭類武器。對於當時以狩獵為主的原始氏族部落,弓箭的應用具有極大的意義。
左小圖上為鋒下為鋌,大圖最上端為鏃,中為桿,下為羽,最底下為比。
原始弓箭的產生
1963年,在山西朔縣的舊石器遺址中發現了一枚石鏃(zú)。其長約 28mm,加工精細,前鋒銳利,經放射性碳素測定年代,距今28 900多年。它是我國發現最早的石鏃。不過《易傳·系辭》就已經記載了「弦木為弓,單木為矢」(意即弓僅是單片的木頭製成,箭是削尖的木棍)的原始弓箭。由此可見,中國古老的先民懂得製造和使用弓箭的具體年代,要比能夠製造這種石鏃的年代早得多,至少也是距今3萬年以前的事情。
其後,古人類不斷改進手中的生產和戰斗工具,使得弓箭緊緊跟隨著人類前行的腳步而演進。當人類社會進入新石器時代時,箭鏃由原來的打制石鏃逐漸演變為精細的磨製石鏃。同時為了能使石鏃牢牢地固定在箭桿上,鏃的後部逐漸加長成為鋌,並加上了使箭飛行穩定的尾羽。
原始木製弓有2種:(1)單木弓:生活在東北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人使用的原始弓箭用水曲柳木材作原料彎曲成型,縛上用鹿筋或魚鰾製成的弦,一張弓就算製成。而生活在外興安嶺的鄂倫春人用落葉松或榆木製造弓體,鹿筋為弦,長約1.7m;箭則是削尖的樺木而已。(2)初級復合弓:游牧在額爾古納河的鄂溫克人使用過一種初級復合弓,這種弓的弓體使用韌性大的黑樺木做里層,落葉松木做表層,兩層木胎之間加墊鹿或牛的筋,然後用細鱗魚皮熬成膠把它們牢固地粘在一起;弓體製成以後,縛上鹿皮做的線。
原始弓箭有著較大的威力。例如:1966年春在江蘇沛縣大墩子遺址第316 號墓中,葬有一具中年男性的屍骨。其身長為1.64m,左手握有骨匕首,在左肱骨下置有石斧,可能是一位武士。在他的左股骨上有一枚折斷的骨鏃嵌入,深達 27mm。由此可見當時的弓箭殺傷力之強,足以穿透肌肉射進人骨。
春秋戰國,一個血腥的時代。在周王朝不斷衰微的同時,各大小諸侯國相互混戰爭霸。在這樣的背景下,弓箭的製造工藝有了較大進步。
當時,各諸侯國都設有專門的兵器製造部門,並制定了官方標准,用於指導兵器生產,以獲得更多的規格統一的精良兵器。不過,保留至今、記載有關弓箭製造標準的只有齊國的《考工記》了。該書詳細描述了製造弓與箭的選材、工藝流程等。明確指出製造弓所需的六材是干、角、筋、膠、絲和漆,「六材既聚,巧者合之」,只有六材都准備好了才能合製成弓。對於六材的選用標准,書中也有較詳盡的規定。如列舉了選取弓乾的7種原材料,並排定了它們的優劣次第:「凡取干之道七:柘(zhè)為上,檍( )次之,( )桑次之,橘次之,木瓜次之,荊次之,竹為下。」認為7種樹中,以柘木為制弓的最好材料,而最差的是竹材。選取角時,要注意殺牛的季節(最好是秋高氣爽時宰殺的牛,這時的牛角最厚),牛的老幼強弱。選取的角應是「青白而豐末」,「角長二尺有五寸,三色不失其理,為之牛戴牛」(三色是指角的根部白,中部青,端部豐滿。而牛戴牛是指一對好牛角的價格就相當與一頭牛的價格)。對於膠,要求顏色越深而且越乾燥越好;筋越精細而且越長越好;漆要清澈得彷彿見底;絲要光澤鮮明。
至於將六材合製成弓,也並不是短時間就可以完成的,不同的工序需選取不同的季節,以保證弓的質量。「凡為弓,冬淅干,而春液角,夏冶筋,秋合三材,寒奠體,冰析爵」,即在第一年的冬天將完全乾透的弓干削製成型;春天將牛角製成大小合適的塊;夏天將筋梳理成型,再經酒蒸、錘打、擰緊、手撕,使之不再收縮成為細條;到了秋天,在弓乾的外側粘貼筋絲,在弓乾的內側貼上角;冬天則把絲精細地纏繞在弓節上;到極寒的時候上漆;第三年春天被弦。這樣算來古代工匠製成一張良弓,連選材在內共需要4年的時間。其間工匠所耗費的精力可以想見,而製造當時諸侯王所使用的良弓所需的時間和精力則更多,所以當時的諸侯對良弓的珍視程度並不亞於寶劍。據史料記載,楚靈王酒醉之後將楚所藏之寶弓「大屈」送與魯侯,酒醒之後追悔不已,不顧將背負不信之名,派遣使臣將弓索回。
弓在不上弦的時候為「C」形,上弦之後中節被拉而呈「M」形,這是雙曲反彎復合弓。《考工記》中還將弓分為王弓、弧弓、夾弓、庾弓、唐弓和大弓6種。王弓、弧弓用於守城和車戰,夾弓、庾弓用於田獵,唐弓、大弓用於習射。以上各種弓還依使用者的身高分為上中下三類,上制長1.52m、中制長1.45m、下制長1.38m。而箭鏃也由簡單的單片型發展成了三棱型或倒鉤型,以提高殺傷力。
正是弓箭製造工藝在春秋時期達到高峰,在射遠兵器的製造方面才發生了一場革命——弩的誕生。據傳,是戰國時期楚國的琴氏「橫弓著臂,施機設樞」發明了弩(春秋時期,地處南方的楚國在擴展疆土的時候,不可避免地與當時的少數民族部落發生沖突,從中受到啟發,學到弩的製造方法也是自然的。況且直到解放初期我國南方的少數民族仍然使用原始的木弩而不是弓箭。所以筆者認為這個傳說是有根據的)。弩發明後,不斷得到改進,主要體現在弓力的不斷加強和弩機的改進上。據記載,當時一張弩質量為369kg,最大射程可達800m。這樣的弩單靠人兩臂的力量當然是拉不開的,必須由力士以坐姿用兩條腿兩只手合力張弩(踏張)或利用機械的力量。
到了戰國時期,攻守雙方已經開始使用一種更大的弩。例如《墨子·備高臨》中的「連弩之車」,所用之箭長1.9m,尾部有繩,在射出之後可以卷回再用。
對於當時以步兵和車兵為主構成的難以橫向移動的大型方陣來說,弩具有很強的殺傷力與威懾力,所以為當時兵家所重。如公元前260年發生的秦趙長平之戰中,秦軍的強弓硬弩發揮了巨大作用,最終將趙國主將趙括射成「刺蝟」,取得了這場奪天下之戰的勝利。
唐宋元弓弩發展最高峰
唐朝是中國封建王朝的鼎盛時期。它的版圖擴展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北達西伯利亞,西接帕米爾高原,南到南洋諸島。這自然和唐代軍隊的戰鬥力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唐軍以輕型步兵和騎兵為主,講求機動性,弓弩作為主要射遠兵器裝備了唐朝大部分軍隊。據《太白陰經》所載,唐代軍隊一軍人數為12 500人,裝備弓12 500張(附弦37 500條,箭3 750 000支),弩2 500張(附弦7 500條,箭250 000支),裝備比率各佔100%和20%。弓和弩的裝備有重疊,有的士兵既配弓又配弩。唐軍裝備的弓分為長弓、角弓、稍弓和格弓4種,長弓步兵用,角弓裝備騎兵,稍弓和格弓為皇朝禁軍或狩獵所用。弩有臂張弩、角弓弩、木車弩、大木車弩、竹竿弩、大竹竿弩和伏遠弩7種。臂張弩和角弓弩屬於輕弩,裝備單兵使用,其餘的都屬重弩,如大木車弩,需用絞車張之,箭的尾羽是鐵製成的,箭出時「聲如雷吼」。另外還有一種車弩也是設在絞車上,一次能同時發射7隻箭,可射七百步,所中城壘,無不摧毀。這些重弩由於過於笨重,發射速度又慢,不適於野戰,所以一般只用於攻守城戰斗。弓在唐時不是管制兵器,而弩絕對禁止民間持有,以防止農民起義軍用其對抗朝廷。
宋朝建立以後,對城池和要塞的攻防戰極度重視,而弓弩作為一種最適合守城的遠距離殺傷兵器,由此在製造規模和質量上達到了最高峰。當時宋朝統治者不僅在京師設有弓弩院,而且在各地設有軍器作坊,集中能工巧匠大量製造性能優良的弓弩。據《宋史》兵志記載:「弓弩院歲造角把弓等凡一千六百五十餘萬張,諸州歲造黃樺、黑漆弩等凡六百二十餘萬。」我國古代的大科學家沈括在宋神宗時被王安石推薦兼管軍器監,後來寫就了《夢溪筆談》。該書介紹了當時弓弩製造的基本情況。沈括認為一張良弓應具備6個特徵:第一,弓體輕巧而強勁;第二,開弓容易且彈性好;第三,長時間使用射力不減;第四,無論冬夏射力保持不變;第五,射箭時聲音清脆;第六,開弓時弓體端正。關於弓的製造,他提出要選用干透的動物韌帶經過膠湯浸煮和梳理,使之不再伸縮方能用於制弓;在製造弓體的時候要把弓乾材向開弓相反的方向彎曲,而後再貼上牛角片和筋絲;弓結構的優化關鍵在於 「節」的長短要合適,這樣弓才會強勁有力;制弓時膠要塗得薄,以免因膠的變化而影響弓的彈力。關於弩,沈括特別強調弩機上「望山」的作用(「望山」是西漢時期發明的)。因弩箭的初速高、彈道接近直線,所以可用「望山」上的刻度對准箭鏃再對准目標後發射,以提高命中率。
宋代的城防工事中建有特有的弩台,高與城齊,上建有棚,突出城牆平面之外,每個弩台容弓弩手24人,將1人。不但可以射擊正面之敵,而且還可以側射在城牆平面火力死角內的敵人,大大提高了防禦能力。例如1004年的宋遼澶淵之戰中,宋軍用床弩伏擊射死了遼軍主將蕭達零,最終導致宋遼之間達成和議。
蒙古部落在未被成吉思汗統一以前,一直處於原始氏族部落末期到奴隸制社會的轉型期,所以初期蒙古戰士所佩的弓箭大部分為自製。但是隨著蒙元軍東征西討,得到了大量的工匠和勞動力,弓弩的製造逐漸精良。蒙古鐵騎發動的強勁旋風在征戰幾乎整個歐亞大陸的過程中,把中國古代的制弓術傳到了世界各地,並且將從被征服地區學到的制弓術容入到中國弓箭製造中,進一步提高了中國弓箭的工藝水平。
明朝時期,軍隊使用的弓除了宋時使用的4種弓以外,還有開元弓、小梢弓、西番木弓3種。見於《武備志》的弩有神臂弓、蹶張弩、腰開弩、窩弩、雙飛弩等。腰開弩是將一根有勾的帶子系於腰後,張弩時將勾掛於弩弦上,然後身體向後倒,腿向前蹬,利用全身的力量將弩上弦。雙飛弩是一種裝在簡易木架上的守城弩。窩弩是將弩弦上好後,掛上絆線藏於路旁,用於預防敵軍偷營劫寨。
明中期以後,由於火器製造技術的發展和鳥銃等先進火器的傳入,將弩完全排擠出了戰爭舞台,但是由於當時火器射擊速度過慢,所以並不能完全替代弓箭。著名的戚家軍中所用之弩,已經只有用來防止敵軍偷營劫寨的多連裝窩弩「耕戈」,但弓箭仍然是長槍手隨身的武器之一。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提到,為了適應南方多雨潮濕的環境,必須改進弓箭的型制:在弓箭外部用樺樹皮包裹,在節處要用線捆紮,箭鏃必須採用鋼制。
隨著明末政治統治的黑暗和軍制的敗壞,由努爾哈赤率領的建州女真迅速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建州女真為游獵部落,精於騎射,弓箭是每個戰士必備的主戰武器。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的過程中,曾被箭射穿鐵盔和鎖子甲圍領,受傷甚重,幾次昏迷,足見弓箭殺傷力之強。
到了清朝,弓箭僅有一種型制,按等級的高低分為皇帝、親王郡王、侍衛和職官兵丁用等;按用途分為打獵行圍、檢閱部隊以及實戰用。各種弓箭只在選材裝飾上有區別,所配之箭計有41種之多。弩有4種,分別是如意弩、雙機弩、雙機貫鳧神弩和射虎弩,但是未見實際使用的記錄。這些弓弩雖然受到火器的強烈沖擊,卻仍然隨著八旗兵在戰場上縱橫馳騁,表現出了頑強的生命力。但是清中後期滿清八旗因承平日久而迅速腐敗,騎射之古風盪然無存,加之鴉片戰爭後閉關鎖國的舊中國大門被打開了,中國官吏發現了更先進的火器,並很快用它們裝備了自己的部隊,像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等團練武裝中根本見不到弓箭的身影了。至此,伴隨著中國軍事發展走過漫長歷史歲月的古弓弩終於像西山落日那樣,不可挽回地消失在軍事革命的地平線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