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從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的含義是什麼
產業升級
⑵ 為什麼說現在是從「中國製造」的地位上升為「中國創造」的時候了
考慮的因數其實有很多,很多人的第一印象答案就是勞動力廉價。但是隨著中國經濟的日益增長,現在工人的工資大部分也不再是十幾年前的情況了,如今中國工人一般一線城市在6000元/月左右,二三線城市在4000元/月左右,四五線城市在3000元/月左右。 而美國工人的平均工資折算為人民幣大約為12000元/月以上,相較而言中國工人還是比較廉價的。原因不止是廉價,世界上還有更廉價的地方,但大部分外國廠家還是選擇了中國生產,所以還有更多的因素。
第一:中國比較完善的基礎工業體系。一件產品的製造並非是單一的,需要各個零部件生產廠家。在中國一般來說啥玩意都能給你造出來,加上現在中國擁有著極其便利的交通系統,更是一大助推器。這樣生產成本就大大的降低了。對比一下其他國家,勞動力廉價的配套設施不夠齊全,相反的反而勞動力高昂。
第二:中國擁有著全世界最安定的社會。去過國外的人應該有這個感覺,雖然我從沒有去過,哭!現在國內的治安可以說是大大的贊嘍!你幾乎見不到暴亂事件的發生,這在國外來說應該是很少見的吧。穩定的社會對生產起著積極的作用,不會出現意外停產等突發事件。
第三: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為啥會扯上教育這件看似無關的事情上呢?勞動力也分為優質和一般的,中國的九年義務教育普及致使大多人都受過教育,起碼都能識字和閱讀。
還有其他更多的因素,以上算是一些我粗糙的見解吧。大家還有什麼見解可以評論參與討論哦!
⑶ 為什麼要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
原因為:中國制復造的產品版權不制屬於中國,中國只是簡單的生產和加工,所提供的是簡單的勞動力而不是知識智慧和腦力。技術能力是骨骼,製造能力是肌肉,創新設計就是給軀體注入靈魂,一個產品或品牌,才有了永久的生命力。
「中國製造」真的到了需扭轉發力方向的時候,應該「給自己穿上行頭了」。中國製造從拼數量、拼規模,到拼質量、拼價格,終於在世界市場上有了一席之地,「現在老路走不下去了,要拼技術、拼設計了,這決定著中國經濟的未來。
(3)把中國製造換成中國創造的意義擴展閱讀:
以蘋果公司為例,我國的富士康是蘋果公司的代工廠,富士康一類的公司以及成千上萬的中國勞工,從那部時尚而尖端的手機里,只能分享3.6%的價值,按零售價計算不足2%! 蘋果手機的利潤分配就說明了一切,中國人製造了蘋果手機,但沒有創造蘋果手機,大量的工人在生產過程中接觸有毒物質,但最後我們分配利潤最少。
⑷ 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意義
十分微薄抄的經濟利益
由於中國的襲大多數企業是出於產業鏈的下端,大多以勞動力集中型為主,一般有很少的附加值。勞動者賣命的勞動往往只能得到很少的利益。據估計,在國內製造商承接的貼牌生產中,外國人拿走了92% 的利潤,中國人最多拿到8%。我們往往需要生產出12億件襯衣,才能換回1 架噴氣式客機。在出口貿易中有一半左右屬於加工貿易,賺取的也僅是微薄的加工費, 因此「世界工廠」的繁華與「中國製造」在全球增值的大蛋糕中獲得的微小利益形成強大反差。
⑸ 實現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有什麼重要意義
目前中國製造業大而不強、全而不優,絕大多數產業處於國際生產鏈的中低端。所以創新是中國製造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要堅持創新驅動,把創新擺在製造業發展全局的關鍵位置,推動產業創新力。
創新驅動發展勢在必行,供給側改革刻不容緩,必須通過知識產權來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讓資源更多地流向有需求、有前途、效益高的產業類型和經濟形態。「現在和過去不同,伴隨中國企業走向世界的應該是知識產權,要靠核心技術專利、國際知名品牌和優秀作品版權來支撐企業『走出去』,贏得國內市場特別是國際市場相對優勢。」現在中國的企業要進入國際市場,戰略武器就是專利加品牌,讓知識產權走進交易市場,走進其盈利模式,防止知識產權可能帶來的風險。
建設製造強國是國家戰略,也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把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動員起來,把社會各方面的資源整合起來,共同推進。要在充分尊重和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決定性作用的前提下,體現我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發揮好政府的引導和推動作用,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從國情出發,分步實施、重點突破、務求實效,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讓中國製造「十年磨一劍」,十年上一個新台階。
實現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的原因:
1、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創新能力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決定性因素。
2、目前我國是製造業大國,但是存在著技術水平低、創新能力弱、技術含量低、國際競爭力弱,影響我國製造業的可持續發展。
3、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有利於提高中國製造業的技術水平,增強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促使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
中國製造業要走向高端,就要實現從「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的轉變。不僅要生產產品,還要培育品牌,要高度重視提升品牌價值,提高品牌經營能力。這個轉變關繫到中國產業在世界市場的影響力,也需要通過長期的努力才能得以實現。
⑹ 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局有什麼歷史性意義
因為中國製造的產品版權不屬於中國。
中國製造(Made in China、Made in PRC)是世界上認知度最高的標簽之一,因為快速發展的中國和他龐大的工業製造體系,這個標簽可以在廣泛的商品上找到,從服裝到電子產品。
中國製造是一個全方位的商品,它不僅包括物質成分,也包括文化成分和人文內涵。中國製造在進行物質產品出口的同時,也將人文文化和國內的商業文明連帶出口到國外。中國製造的商品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
2017年3月,工信部組織修訂《「中國製造2025」分省市指南(2017年)》,將於近期印發。該指南旨在把《中國製造2025》的重點任務和各地資源稟賦相結合,避免重復建設,突出所專所長,打造中國製造「新版圖」。
中國創造就是版權持有者是中國,由中國創新,發明。而中國製造的產品版權不屬於中國,中國只是簡單的生產和加工。所提供的是簡單的勞動力而不是知識智慧和腦力。
認識和反思「創造力」
首先我們需要端正對「創造力」的認識。創造力是一種價值重塑,更是一種思想解放,是選擇以新的發展觀發展經濟的視域和氣度。文化產業是文化、知識和技術高度關聯的產業,其每一個環節都高度依賴創新和創造。
沒有思想的解放、觀念的革新,難以打開創造力的閘門。必須看到,現實生活中「求同」的思想使我們拘泥保守、害怕出新,「中庸」的觀念使我們安於現狀、麻木懈怠,「內斂」的性格使我們習慣於「拿來主義」。由此便出現了這樣的尷尬與矛盾:一方面我們對文化發展與文明進步侃侃而談,另一方面對文化轉型與產業升級的路徑又一籌莫展。在我們的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有利於發揮創造力的體制機制還有諸多不完善之處,創新及其成果的保護、轉化和應用尚不健全,全社會投入創新的環境和氣候尚未形成,創意人才的活力沒有得到有效激發,能夠貼近群眾需求、市場認可度高的優秀文化產品依然缺乏。此外,以一味「立異」的方式取代「創意」、「創造力」,這樣的認識誤區也亟須我們反思。
打開全民創新的閘門
激發文化創造力,需要以深層次改革為動力。從國家文化發展規律和市場運行規律來看,一旦文化產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文化產業政策的調整、文化投融資體制的創新、文化市場准入條件的放寬等,都將成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有機組成部分。激發文化創造力,需要優化文化創新的社會環境。人才是文化不斷創新與永續發展的「永動機」,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勞動、尊重創造的社會氛圍和文化發展環境,才能涌現出更多敢為人先、執著求索的創新人才。保護知識產權是激發創造力的基礎,只有當創造力真的成為一種財產,並像其他財產一樣受到法律保護時,創造力才能成為生產力,因而,培育良好的知識產權保護環境是當務之急。
激發文化創造力,需要打開全民創新的閘門。全民文化創造力的充分釋放是文化繁榮的基礎。突破自身發展瓶頸、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關鍵是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只有把全社會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創新發展上來,才能使創造力不斷迸發,成為文化產業發展持續不斷的動力。
提升文化產品競爭力
在經濟全球化、經濟一體化加快的當今時代,創造力是一種生產力,創造力的水平高低和程度多寡是評判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之一。當代中國進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也越來越成為人民群眾的熱切希望。這一維度意味著我們今天要想保護創造力,不僅需要具備堅定的人本精神,還要具備開闊的國際視野。閉門造車和自欺欺人的自閉式發展必然造成前沿文化產品的缺失,必將拉大與國際文化產業發展潮流的歷史性差距。而要想緊緊把握世界文化產業發展的動態,從文化產品生產的內容到形式都必須放置於全球文化需求的背景下來考量,必須瞄準更大的市場。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
⑺ 為什麼要將中國製造變為中國創造
製造 只是生產,只是勞動,勞動者總是窮人,創造就是自己研發,用自己的想法和技術創造出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東西。
⑻ 中國製造與中國創造如何理解
中國製造的東西可以是別人設計的,中國人只是把東西製造出來而已別的國家擁有該東西的知識產權,中國創造是中國自己設計的東西,知識產權屬於中國自己
⑼ 中國製造到到中國智造一字轉變有什麼重要意義
根據《中國製造2025》,我國將大體分「三步走」、用3個10年左右時間,最終躋身世界製造強國前列。在此過程中,必須依靠創新驅動,推廣「智能製造」,做大互聯網+模式,實現從「製造」向「智造」的新突破。
一、創新驅動:創什麼,怎麼創?
核心技術買不來,創新要走「自主化」
二、智能製造:造什麼,怎麼造?
深度融合用「乘法」,生產模式「智能化」
三、互聯網+:加什麼,怎麼加?
人人都是設計師,產業形態「服務化」
與發達製造國家相比,中國製造業基礎相對較弱,但互聯網應用和創新卻更有優勢。加快互聯網技術應用,將有效改造提升傳統製造業。
但是製造業的核心競爭力,歸根結底仍是產品本身。互聯網並非萬能,它可以放大優秀的製造能力,卻也能讓缺乏競爭力的製造企業很快消亡。要重塑「中國製造」新優勢,除了全方位擁抱互聯網,還需在提高製造能力上下工夫。這才是「中國製造」的「立身之本」。
⑽ 中國製造與創造的重要性
中國製造僅僅是在使用中國的「人口紅利」吧了!然而現在看來「人口專紅利」也在出現負增長屬,有南方沿海城市的「民工荒」應驗。希望中國不要走拉美化的噩夢!而中國創造是指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出來的!這就需要很大的投入包括人力物力財力等等各個方面的配合因而創造相對復雜,且難度較大!中國目前在走的一條捷徑就是收購歐美高科技公司和資源要素類公司,步幅艱難、阻力巨大。適逢眼下全球金融危機,中國的機會來了!當然中國也不乏收購失敗的案例,譬如華立收購飛利浦CDMA、TCL收購湯姆遜彩電技術、京東方收購韓國現代液晶面板技術等案例,並購後並沒有給中國帶來什麼核心技術!當然也有好的經典案例,如吉利控股集團收購澳大利亞自動變速器公司DSI、中聯中科收購CIFA等等!其實中國也想過用市場換技術的捷徑可是失敗了!如保潔有合資到獨資的案例,還有汽車產業市場在中國汽車市場上銷售的外國汽車中國連該一個螺絲帽的權利都沒有!必須向外國產權所有者發出請求,建議才有可能被接受! 呵呵一下說了這么多你明白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