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談美創造

談美創造

發布時間:2021-11-03 15:20:17

㈠ 朱光潛的《談美》和《談美書簡》有什麼區別

作者都是朱光潛,內容有不同。可看目錄:

《談美》目錄

開場話
一 我們對於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
二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藝術和實際人生的距離
三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宇宙的人情化
四 希臘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鮮麗的英國姑娘——美感與快感
五 「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美感與聯想
六 「靈魂在傑作中的冒險」——考證、批評與欣賞
七 「情人眼底出西施」——美與自然
八 「依樣畫葫蘆」——寫實主義和理想主義的錯誤
九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藝術與游戲
十 空中樓閣——創造的想像
十一 「超以象外,得其環中」——創造與情感
十二 「從心所欲,不逾矩」——創造與格律
十三 「不似則失蕻 所以為詩,似則失其所以為我」——創造與模仿
十四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天才與靈感
十五 「慢慢走,欣賞啊!」——人生的藝術化

《談美書簡》目錄

一代前言:怎樣學美學?
二從現實生活出發還是從抽象概念出發?
三談人
四關於馬克思主義與美學的一些誤解
五藝術是一種生產勞動
六沖破文藝創作和美學中的一些禁區
七從生理學觀點談美與美感
八形象思維與文藝的思想性
九文學作為語言藝術的獨特地位
十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
十一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
十二審美范疇中的悲劇性和喜劇性
十三結束語:「還須弦外有餘音」

㈡ 關於朱光潛《談美》的幾個問題

1,2:.難概括...美是不同於實用以及科學的,在歷史中,甚至朝代的變遷最終不會激起我們大的感慨,唯有美是永存的,我們也要在有生之年盡力地去創造美。。。欣賞之中都寓有創造,創造之中也都寓有欣賞。。。
3.平易。喻理簡淺,行文優雅......

㈢ 談美書簡的創作背景是怎樣的

在如林的著述中,《談美書簡》是朱光潛自《文藝心理學》、《談美》之後,近50年來第一部系統性的美學著述。《文藝心理學》是作者早年最重要的一部代表作,初稿寫於1931年,此後不斷增改,至1936年方正式成書。該書著重討論了美感經驗中形象直覺、心理距離、物我同一、美感與聯想、美與丑以及藝術的起源、藝術的創造及藝術美的諸范疇,是為康德——克羅齊派形式主義美學「補苴罅漏」之作。《談美》寫於1932年,內容大抵是《文藝心理學》初稿所討論過的問題,因此作者稱其為該書的「縮寫本」。但「它自成一個完整的有機體,有些是那部大書所不詳的;有些是那裡面沒有的」。《談美書簡》於1978年開始撰寫,1988年8月初版。採用的是13封通信的形式。該書寫作時間距《談美》將近半個世紀,既是對「來信未復的朋友們」的一次總的答復,也是作者對自己漫長的美學道路的一次認真回顧和總結。

㈣ 關於朱光潛的《談美》

朱光潛《談美》 2009-12-22 13:50

我們對於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 ——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 誰都知道,一切事物都有幾種看法。你說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這也是只是一種看法。換一個看法,你說它是真的或是假的;再換一種看法,你說它是善的或是惡的。同是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種,所看出來的現象也就有多種。 比如園里那一棵古松,無論是你、是我或是任何人一看到它,都說它是古松。但是你從正面看,我從側面看,你以幼年的心境去看,我以中年人的心境去看,這些情境和性格的差異都能影響到所看到古松的面目。古松雖只是一件事物,你所看到和我所看到的古松卻是兩件事。假如你和我各把所得的古松的印象畫成一幅畫或是寫成一首詩,我們倆藝術手腕盡管不分上下,你的詩和畫與我的詩和畫比較,卻有許多重要的異點。這是什麼緣故呢?這就由於知覺不完全是客觀的,各人所見到的物的形相都帶有幾分主觀的色彩。 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學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畫家,三人同時來看這一棵古松,我們三人可以同時都「知覺」到這一棵樹,可是三人所「知覺」到的卻是三種不同的東西,你脫離不了你的木商的心習,你所知覺到的祗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幾多錢的木料。我也脫離不了我的植物學家的心習,我所知覺到的祗是一棵葉為針狀、果為球狀、四季常青的顯花植物、勁拔的古樹。我們的朋友、畫家,什麼事都不管,只管審美,他所知覺到的只是一棵蒼翠、勁拔的古樹。我們三人的反應態度也不一致。你心裡盤算它是宜於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樣去買它,砍它,運它。我把它歸到某類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它松樹的異點,思量它何以活得這樣老。我們的朋友卻不這樣東想西想,他只在聚精會神的觀賞它的蒼翠顏色,它的盤屈如龍蛇的線紋以及它的那股昂然高舉、不受屈撓的氣概。 從此可知道這棵古松並不是一件固定的東西,它的形相隨觀者的性格和情趣而變化各人所見到的古松的形相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相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為的。極平常的知覺都是帶有幾分創造性;極客觀的東西之中都有幾分主觀的成分。 美也是如此。有審美的眼晴才能見到美,這棵古松對於我們的畫畫的朋友是美的,因為他去看時就抱了美感的態度。你和我如果也想見到它的美,你須得把你那種木商的實用的態度丟開,我須得把植物學家的科學的態度丟開,專持美感的態度去看它。 這三種態度有什麼分別呢? 先說實用的態度。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維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講究如何利用環境。「環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在內,這些人和物有些對於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對於我的生活有害,有些對於我不關痛癢。我們對於他們於是有愛惡的情感,有趨就或逃避的意志和活動。這就是實用的態度。實用的態度起於實用的知覺,實用的知覺起於經驗。小孩子初出世,第一次遇見火就伸手去捉,他它燒痛了,以後他再遇見火,便認識它是什麼東西,便明了它是燒痛手指的,火對於他於是有意義。事物本來都是很混亂的,人為便利實用起見,才像被火燒過的小孩子根據經驗把四圍事物分類、立名,說天天吃的東西叫做「飯」,天天穿的東西叫做「衣」,某種人是朋友,某種人是敵人,於是才有所謂「意義」。意義大半都起於實用。在許多人看,衣除了是穿的,飯除了是吃的、女人除了是生小孩的一類意義之外,便尋不出其它意義。所謂「知覺」,就是感官接觸某種人或物時心裡明了他的意義。明了他的起初都只是明了他的實用。明了實用之後,才可以對他起反應動作,或是愛他,或是惡他,或是求他,或是拒他。木商看古松的態度便是如此。 科學的態度則不然,它純粹是客觀的、理論的。所謂客觀的態度就是把自己的成見和情感完全丟開,專以「無所為而為」的精神去探求真理。理論是和實用相對的。理論本來可以見諸實用,但是科學家的直接目的卻不在於實用。科學家見到一個美人,不說「我要去向她求婚,她可以替我生兒子。」他只說:「我看她這人很有趣味,我要來研究她的生理構造,分析她的心理組織。」科學家見一堆糞,不說「它的氣味壞,我要掩鼻走開。」他祗說:「這堆糞是一個病人排泄的,我要分析他的化學成分,看看沒有病菌在裡面。」科學家自然也有見到美人就求婚,見到糞就掩鼻走開的時候,但是那時候他已經由科學家還到實際人的地位了。科學家的態度之中很少有情感和意志,它的最重要的心理活動是抽象的思考。科學家要在這個混亂的世界中尋出事物的關系和條理,納個物於概念,從原理演個例,分出某者為因,某者為果,某者為特徵,某者為偶然性。植物學家看古松的態度便是如此。 木商由古松而想到架屋、制器、賺錢等等,植物學家由古松而想到根、莖、花、葉、日光、水分,他們的意識都不能停止在古松本身上面。不過把古松當作一塊踏腳石,由它跳到和它有關系的種種事物上面去。所以在實用的態度中和科學的態度中,所得到的事物的意象都不是獨立的、絕緣,便是美感的態度的最大特點。比如我們的畫畫的朋友看古松,他們全副精神都注在松的本身上面,古松對於他便成了一個獨立自足的世界。他忘記他的妻子在家裡等柴燒飯,他忘記松樹在植物教科書叫做顯花植物,總而言之,古松完全佔領住他的意識,古松以外的世界他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了。他只把古松擺在心眼面前當作一幅畫去玩味。他不計較實用,所以心中沒有意志和慾念;他不推求關系、條理、因果等等,所以不用抽象的思考。這種脫凈了意志和抽象思考的心理活動叫做「直覺」,直覺所見到的孤立、絕緣的意象叫做「形相」。美觀經驗就是形相的直覺,美就是事物呈形相於直覺時特質。 實用的態度以善為最高目的,科學的態度以真為最高目的,美感的態度以美為最高目的。在實用的態度中,我們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對人的利害,心理活動偏重意志;在科學的態度中,我們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間互相關系,心理活動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態度中,我們的注意力專在事物本身的形相,心理活動偏重直覺。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價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質。離開人的觀點而言,事物都混然無別,善惡、真偽、美醜就漫無意義。真、善、美都含有若干主觀的成分。 就「用」字的狹義說,美是最沒有用處的。科學家的目的雖只在辨別真偽,他所得的結果卻可效用於人類社會。美的事物如詩文、圖畫、雕刻、音樂等等都是寒不可以衣,飢不可以為食的。從實用的觀點看,許多藝術家都是太不切實用的人物。然則我們又何必來講美呢?人性本來是多方的,需要也多方的。真、善、美三者俱備才可以算是完全的人。人性中本有飲食慾,渴而無所飲,飢而無所食,固然是一種缺乏;人性中本有求知慾而科學的活動,本有美的嘗好而沒有美感的活動,也未始不是一種缺乏。真和美的需要也是人生中的一種飢渴,精神上的飢渴。疾病、衰老的身體才沒有口腹的飢渴。同理,你遇到一個沒有精神上的飢渴的人或民族,你可斷定他的心靈已到了疾病、衰老狀態。 人所以異於其它動物的就是於飲食、男女之外還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是壺就可以貯茶,何必又求它形式、花樣、顏色都要好看呢?吃飽了飯就可以睡覺,何必嘔心去做詩、畫畫、奏樂呢?「生命」是與「活動」同義的,活動愈自由,生命也就愈有意義。人的實用的活動全是有所為而為,是受環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活動全是無所為而為,是環境不需要他活動而他自己願意去活動的。在有所為而為的活動中,人是環境需要的奴隸;在無所為而為的活動中,人是自己心靈的主宰。這是單就人說,就物說呢?在實用的和科學的世界中,事物都借著和其它事物發生關系而得到意義,到了孤立、絕緣時卻都沒有意義;但是在美感世界中它卻能孤立、絕緣,卻能在本身出價值。照這樣看,我們可以說,美是事物的最有價值的一面,美感的經驗是人生最有價值的一面。 許多轟轟烈烈的英雄和美人都過去了,許多轟轟烈烈的成功和失敗都過去了,有藝術作品真正是不朽的。數千年前的「采采卷耳」和「孔雀東南飛」的作者還能在我們心裡點燃很強烈的火焰,雖然在當時他們不過是大皇帝腳下不知名的小百姓。秦始皇並吞六國,統一車書,曹孟德帶八十萬人馬下江東,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這些驚心動魂的成敗對你有什麼意義?對於我有什麼意義?但是長城和短歌行對於我們還是很親切的,還可以使我們心神領會這些骸骨不存的精神氣魂。這幾段牆在,這幾句詩在,它們永遠對於人是親切的。由此例推,在幾千年或是幾萬年以後看現在紛紛擾擾的「帝國主義」、「反帝國主義」、「主席」、「代表」、「電影明星」之類對於人有什麼意義?我們這個時代有類似長城和短歌行的記念坊留給後人,讓他們覺得我們也還是很親切的么?悠悠的過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們所以還能認識出來這漆黑的天空者,全賴思想家和藝術家所散布的幾點星光。朋友,讓我們珍貴這幾點星光!讓我們也努力散布幾點星光去照耀那和過去一般漆黑的未來!(選自朱光潛《談美》)你要一篇文章 還是全集下載啊

㈤ 《談美》的主要人物或主要內容評論 300-500字,

朱光潛先生是中國現代美學的代表人物,是開拓者和創新者,在美學領域是全國的權威,他主張美是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統一。他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闡明了美和美感的規律、美范疇等一系列問題。

在前言中,朱光潛告訴我們怎樣學美學,但我認為更重要的在於,他對我們人生觀的引導,如在前言中朱光潛寫到「正路並不一定是一條平平坦坦的直路,難免有些曲折和崎嶇險阻,要繞一些彎,甚至難免誤入歧途。哪個重要的科學實驗一次就能成功呢?「失敗者成功之母」。失敗的教訓一般比成功的經驗更有益」……這些都呈現出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

通篇讀來,其中具有開創性的觀點比比皆是,現在簡要歸納輯錄如下:



人是審美的主體,人在改造客觀世界時也改造了人本身,人在審美中具有最高的意義,美離不開人。



學習美學的方法應是:在應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的同時,應多結合其他流派的觀點考察美學。



藝術也是一種生產勞動,在審美中,人有意識的依據美的規律來創造美和發現美,所以,美也是一種生產勞動。



美是有階級性的,但同時,美更本質的性質是人性,階級性是人性中的一部分。這及時的更正了人們關於美的錯誤意識。

㈥ 誰幫忙講下《談美》的大概內容和作者所表達的思想(就讀後感嘛)

胡經之薦書:《談美》

作為名人,肯定有他一生鍾情的一本書。那本書可以是他學術的延伸,也可以是他的助手。那本書,已經不是他作為學養的需求了,因為他讀的書已經太多,歲月都在書中浸泡著。一半是生活,一半是書籍。書的靈魂會圍著他的生活打轉。深圳的名人亦不例外。

胡經之:

朱老的《談美》讓我受益終生

胡經之先生是國內美學界的著名學者,八十年代初深大籌建之時即來到深圳,對深圳的高等教育作出了莫大的貢獻。生於江南的書香家庭、19歲即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的胡經之先生,在大半個世紀以來讀的書可謂汗牛充棟,而對他影響至深的書是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先生的《談美》。

「朱先生的書告訴了我們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就是人看待事物至少有三種態度:第一是實用的,第二是科學的,第三是美感的。美學研究的就是第三種態度。」胡經之從小在太湖邊上讀書,蘇州園林和自然風光的美景早已深入骨髓,朱先生的理論好比一把火炬,讓他獲得了重觀世界的一道路徑。中學畢業後,胡經之懷著對朱先生的仰慕之情考入了北京大學,並在進入學校第一年的春節上門去拜訪了朱先生,從此開始了三十多年的深厚友誼。

朱老這本書除了是胡經之先生的美學啟蒙以外,更是胡經之先生的學術起點。「朱老書中很多觀點我都同意,除了一點,他認為大自然本身沒有美醜可談,美與不美在於個人主觀意願。但我認為,世界上本來就有美醜,能否感受到美取決於個人的美學修養和眼光。大學時我以這個問題作為研究的主要方向。當時我的觀點是和宗白華先生一致的,我們三人經常就美醜的問題進行爭辯。」但除此之外,對朱先生思想的汲取讓胡經之先生的學術如虎添翼,後來胡經之的著作《文藝美學》便是在朱先生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現在我還常常翻閱這本書,我的學術研究是成長在朱先生的肥沃土壤之上的,但我使用的只是一部分,後人將在這座富礦中繼續挖掘到無窮無盡的寶藏。」

讀《談美》
看完朱光潛的《談美》,感覺好像聽到了蘇格拉底的談話,翻看了塞涅卡的書信,閱讀了蒙田的隨筆,一些眾人皆知的道理和微不足道的小事,被他用來闡明自己的理論。深入淺出,微言大義。一滴水雖小,卻能從中看見七彩的陽光;一片枯葉的飄落雖不起眼,卻能預示著秋的來臨;眼睛在整個身體中占的比例很小,但你仔細觀察它,卻能洞悉人心;脈搏的跳動經常讓人意識不到,但醫生認真感受它,則可以了解你的身體狀況。理論希望為我們揭示事物的本質,它是抽象的,但它卻來源於無數的具體現象。在生活中,我們看到的現象太多了,心中的誤解也太多了,而這本書,正是一位能夠幫助我們撥開迷霧,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朋友。

我們生活的世界像一本有歧義的書,書里有著各種各樣的解釋。「真」的領域有邏輯學來研究,「善」的領域有倫理學來研究,「感性」的領域則有美學來研究。美從哪裡來?美是什麼?美是怎樣的?一連串的問題等待著美學去回答。開卷有益,作善至祥。讀完《談美》,確實對美學有了一點體味。

⊙美,是客觀存在還是主觀感受

記得好像是2000年,國際大專辯論會上有這樣一個辯題:美是客觀存在還是主觀感受。當時場上雙方唇槍舌劍,說得天花亂墜,把我弄得一頭霧水。說它是客觀存在,有些大家看起來很難看人的,在藝術家那裡也許就是美人,這顯然是人主觀意願的作用;說它是主觀感受,倒也不完全是,畢竟美是有一定標準的,不是純主觀的。

世界,遠遠不止於地球這顆行星,遠遠不止於我們整個物理性的宇宙。世界物理性地和邏輯性地從人身體的現在條件出發向外伸展。它從我們的位置、時間和方式出發向外伸展——在所有的空間、時間和邏輯方向上。世界太大了,無限的大,我們則太渺小。還是禪者說的好:窮諸玄辯,若一毫置於太虛;竭世樞機,似一滴投於巨壑。

⊙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讀完最後一節,心裡覺得很震撼。「人生的藝術化」,可以說是朱光潛美學研究的理想目標,這是一個十分詩意的令人神往的境界。「人生本來就是一種較廣義的藝術。每個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這種作品可以是藝術的,也可以是不藝術的,正猶如同是一種頑石,有人能把它雕刻成一座偉大的雕像,而另一個人卻不能使它『成器』,分別全在性分與修養。」任何理論和學說,都來源於對於世界和生活的思考,但卻又經常給人感覺遠離生活之感。想起孔子曾和曾點、季路、冉有、公西赤坐在一起,聽他們的政治理想。四人說完後,孔子最終贊賞曾點的意思。曾點希望自己能夠陶醉在禮樂教化所帶來的社會和諧、人民安樂的景象之中,使禮樂教化真正滲透到人們的生活里。朱光潛似乎也有同樣的意思,美是藝術的,它就在生活中。我們藝術的生活,讓美滲透在生活中,使生活即是藝術,即是美。這是何等美麗的境界啊。

看完這一節,又想起叔本華的一段話:「事實上當我們正在進行某項偉大事業或創造某件不朽作品時,並沒有意識到這件事的本身。我們每日辛勤勞作,考慮的只是達到眼前的目標,完成當下的計劃。然而,只有當我們把人生看作一個聯系著的整體時,我們的品質和能力才能展現其真實面貌。我們也才能明白,在形形色色的情境中,彷彿是某種幸福的靈感引導著我們在千百條趨向毀滅的道路中,選擇那唯一真實的途徑。」日子本質上都是一樣的,它可以是普通的,也可以是特殊的,關鍵在於你怎樣去看它。人生也是如此,你覺得它是一本日歷,每天撕掉一頁就少一頁,那你的人生就是麻木的、情趣乾枯的。你覺得它是一本日記,每天記錄一些故事就會使你的生命豐富一些,那你的人生就是積極的、情趣豐富的。在這個世界上,青史留名、活得轟轟烈烈的人畢竟是少數,我們不過都是些平凡人,但我們要相信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獨一無二。我們是平凡人,但我們要做有情趣的平凡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中國的民樂其實很美,寧靜、淳樸且毫無功利性,但是我們的心太浮躁了,聽不下去這些「土氣」的東西。但是,在傷心的時候偶然聽到《二泉映月》,在高興的時候湊巧聽到《金蛇狂午》,也會怦然心動,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夜來香其實白天也很香,但是很少有人聞得到,因為白天的人心太浮躁。如果一個人白天的心也很沉靜,就會發現夜來香、桂花、七里香,連酷熱的中午也是香的。城市裡的綠地越來越多了,每天從旁邊經過的時候,總是匆匆忙忙。其實只要稍作停留,會發現草地里的野花和蒲公英很美,在其間蹦蹦跳跳的喜鵲和麻雀也很可愛。世界上並不缺少美,少的只是發現美、感受美的心靈。還是那句話:「慢慢走,欣賞啊!」

答案補充 《談美》導讀

作者:鞦韆夢 出自:夢的天空 瀏覽/評論:154/2 日期:2008年5月17日 20:30

品讀美學之味,領會藝術之神

一、【作者檔案】

朱光潛,美學家、文藝理論家與翻譯家。1897年9月19日,他生於安徽桐城的一個經濟上破落的書香之家。他從6歲到15歲,一直接受父親的私塾教育。私塾教育是他承受深厚傳統文化素養的重要途徑。

1916年,他考入武昌高等師范學校中文系,次年進香港大學,主攻教育學。

1922年畢業後,他在上海中國公學和浙江上虞春暉中學執教,並與匡互生、朱自清、夏丐尊、葉聖陶、豐子愷等人在上海成立了立達學園,籌辦開明書店和《一般》雜志(後改名《中學生》。

1923年畢業於香港大學教育系後,他到吳淞中國公學校教英文,兼任校刊《旬刊》主編。答案補充 1925年夏,他受公費到英國愛丁堡大學留學,修英國文學及藝術史,兼修哲學、心理學。1929年畢業,便轉入倫敦大學,同時在法國巴黎大學注冊,後又入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以論文《悲劇心理學》獲文學博士學位;1929年畢業後轉入倫敦大學文學院,次年進入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文學研究所,獲博士學位。

1933年秋回國,他先後在北京大學、四川大學、武漢大學任教,並曾任四川大學文學院院長、武漢大學教務長、北京大學文學院代理院長。,答案補充 1936年初,他邀集北平的一些詩人學者梁宗岱、朱自清、馮至、俞平伯、卞之琳、何其芳、沈從文、李健吾、曹葆華等,組成「讀詩會」;同年5月,又與胡適、顧頡剛、羅常培、吳世昌、沈從文等發起成立「中國風謠學會」。

1937年5月,他任《文學雜志》創刊的主編。他在發刊詞中提出了「自由生發,自由討論」的口號。這個刊物成為「京派」作家的主要陣地,在當時文藝界有過較大影響。在這個階段也是他文藝創作的一個成長期。

1942年起他任武漢大學外文系主任兼教務長;抗戰勝利後,重返北京大學任西語系教授,並曾代理文學院院長。答案補充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一直是北京大學教授,歷任二、三、四、五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民主同盟三、四屆中央委員,中國美學學會會長,中國外國文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香港大學名譽教授等職。但他主要從事美學研究工作,試圖以馬克思主義指導自己的學術研究,在一系列重大美學理論問題上,提出了獨到的見解,成為我國現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是我國現代比較美學和比較文學的拓荒者之一。此外他還致力於翻譯西方美學名著,他的數量眾多的譯著和譯文為我國的美學研究和文藝理論研究鋪平了前進的道路。

1986年3月6日,他在北京病逝。

二、【內容提要】

《談美》一書的主體部分共有十五個章節,對其進行分析,大致的觀點有:美感產生的條件,美感與相似心理的辨別,對美本身的分析,藝術與游戲以及藝術創造的條件。

(一)前三章說到的是『態度、距離和移情』即美感產生的三個必要條件。

(1)我們的態度是美感產生的首要條件。答案補充 作者以對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說明我們看待事物時,總會帶有自己獨特的態度。這由於每個人的出發點不同,其觀察事物的立足點就不同,同樣的事物在不同心態的人的心理或視覺上都會有其獨特的反應。而那實用層次的態度是我們的本能對物質慾望的反映,因而它帶有很強的功利性;但對於美或美感而言,它是物質活動之外的有意義,是精神的,也是無功利的,就如文中說的「在審美的態度中,我們的注意力專於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動偏於直覺,活動空間也更廣闊無疆」。美是從我們的態度中得來的,那麼美代表了一種精神;而作為精神與心靈的主體的我們,我們會從藝術作品中獲得自己心靈的滿足,也體味出了在實用與科學中無存的性質,此時我們便是獲得了美感。因為審美的態度正是審美及美的存在的意義,所以藝術作品才能獲得不朽,於人才更親切。

(2)距離是美感產生的另一個因素。作者引用典故「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說明:我們在審美的過程中是不能以一種實用的態度,因為美的差別是藝術與實際人生的距離,這個距離不能太過,也不能不及,只有「均衡」、「適當」才能引起美感。答案補充 3)移情是美感產生的又一個條件。

作者在第三章說到,「推己及物」即「移情」會讓我們對於自身以外的客觀事物,產生了審美的情素,移情和美感經驗是有密切關系的。但移情不一定就是美感經驗的產生,不過美感經驗中卻常含有移情作用。經過一系列的「推己及物」和「以物及我」,即是移情的美感經驗---物與我情趣之間的往復迴流後,心裡有美的意象,美的情素,則是美感產生的功效。

(二)作者是從下面三對名詞的區別來說明美感與相似心理的辨別的。

首先是美感與快感。

作者以「血色艷麗的英國姑娘比希臘女神鵰像美」鮮明生動的例子證明,美感與實用活動無關,而快感則起於實際要求的滿足。美感是起於形象的直覺,是一種極自由的活動,甚至要達到物我同一的境界;同時美感的態度是不帶意志的,是帶有快感享受的,但快感並不一定就是美感;美感經驗是直覺的而不是反省的。答案補充 二是美感與聯想的區別。

「聯想」是知覺、記憶和想像發生的基礎,而藝術審美離不開知覺的想像,因此,藝術中美感的發生是聯想的必然之果。美感起於直覺,不帶思考,但聯想卻帶有思考性質;美感是帶有聯想的,但聯想並不一定就是美感。這些聯想縱然有時能提高觀者對於某件藝術品的審美好感,但作品本身的美卻未必因此而增加,反因精神的渙散而減少。這是所謂的「美感經驗實際上都是堅持實際人生的態度,在藝術本身以外求它的價值」。

三是考證批評和審美之別。考證批評不是欣賞,它也沒有固定的評價標准,我們對藝術形象本身分析時,要慎重,並不能帶有主觀功利性的目的。作者認為欣賞之前的考證批評是必要的。批評的態度是冷靜的,不雜情感的;欣賞的態度則注重我們情感與物的姿態的交流。遇到文藝作品,我們不能始終持批評的態度,那麼會得不到真正的美感經驗。

終上所述,審美的過程中是帶有快感、聯想和考證批評的,但快感、聯想和考證批評並不就是美感。答案補充 三)對美本身的分析。

1、首先作者是從人的角度與物的角度(「美之人情」與「美之物理」)來分析美的本身的。物需先有存在的可能性,然後能使人覺得它美,人不能完全憑心靈創造出美來。即美之中既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也就是說「美的形象是心靈從混亂的自然中所創造成的整體,美的物件首先是自然的」。

2、另外作者從對相關的兩種審美態度(批判寫實主義與理想主義的錯誤)進行比較分析,深入地分析美的本身。

3、對於美本身的分析,還體現在自然美和藝術美的具體關系中。自然美可以化為藝術丑,自然丑也可以化為藝術美;但藝術美醜和自然美醜是兩件事;藝術美不是靠模仿自然美而得來的。

(四)本書在藝術與游戲。同游戲一樣,藝術創造把欣賞所得的對象主觀化,使它成為一個具體的情景,然後通過某種媒介,造出一種具體的作品來。但藝術終究高於游戲,因為藝術帶有社會責任性。當藝術創造出一個意象之後,作者還要進一步把這種意象轉化成具體的形象,而游戲只需自我滿足,自我盡興而已。答案補充 五)文章的後部分是藝術創造的條件。

藝術創作是藝術的生命力,其條件是想像。各種想像發揮各自的功能,更好地進行情境表達,完成藝術創作。而情感是藝術創作的原動力。情感的發生由一種意象而得來的,才有發生的可能;換一種情感就意味著換了一種意象,而情感飽和的意象是嵌在一種格律裡面的,具有程式化特點的。但是形式化的格律有束縛藝術的弊端,所以在格律中我們既要承襲共同的東西,也要在恪守群性的前提下做到個性的隨心所欲,要讓情感從束縛中掙得自由,在整齊中醞釀出變化。另外,模仿是表現意象的本領,但不能一味地模仿。作者叮囑我們要記住:凡是藝術家必須要是一半是匠人,要模仿;一半是詩人,在模仿中要有自己的妙悟。

三、【個性導讀】

《談美》是朱光潛先生懷著一種崇高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來完成的。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和明白如話的語言把高深的美學問題講得深入淺出,引人入勝,從而起到了凈化讀者心靈、提升一代青年精神境界的作用。

(一)美是什麼?美感又是什麼?答案補充 對於我們青少年朋友來說,這些問題似乎深奧得雲山霧罩。但是作者卻從一個具體的事例入手,從三種不同人對於一棵古松的不同態度來談。他舉例說:同一棵古松,木材商看到的是它值多少錢,植物學家看到的是它的生長結構,而畫家則看到它的氣質、風韻,也就是「美感」。這就是我們對待客觀對象「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三種不同的態度。通過木材商、植物學家和畫家對一棵古松的不同態度,作者指出「人所以異於其他動物的就是於飲食男女之外還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由此結出:美是無功利性的,是無用之用。而人之所以是高級動物,在於追求「無用」上。古往今來,多少聖人粗茶淡飯還能夠「不改其樂」,這就是他們用審美的態度看待人生了。

然而,是不是因為木材商和植物學家他們不具備審美細胞而沒有看到美的嗎?於是作者用「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來解釋了這一現象。他指出當人們在欣賞事物時,普遍具有一種「圍城」心態,當我們太關心利益和知識的時候,美就離我們遠了。答案補充 「總而言之,美和實際人生有一個距離,要見出事物本身的美,須把它擺在適當的距離之外去看。」距離太遠和太近,我們都不能看清楚美的。所以我們必須拋開實際生活中的物慾,才能真正進入並沉浸在藝術的美感之中。

(二)那麼美是怎麼產生的,是事物本身就具備的嗎?

作者用莊子「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的比喻講了美學上的「移情作用」,即「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上去,彷彿覺得外物也有同樣的情感。」他告訴我們這種移情的現象被稱為「宇宙的人情化」。我們知道,宇宙本來是無所謂情的,而人們經常說「天若有情天亦老」,這只不過是人賦予了天地萬物以情,所以花兒會笑,大海也會哭,所以這個世界因而豐富多彩了。讀到這里,或許你會發現美學中的一個難題---美究竟是客觀還是主觀的問題?作者在文中說:「依我們看,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媾後所產生的嬰兒。」美的欣賞就是「把自然加以藝術化,所謂藝術化就是人情化和理想化」。這所謂的「情人眼底出西施」。答案補充 我們平時誇某人某物很漂亮,這屬於「美」嗎?於是作者通過「希臘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鮮麗的英國姑娘」的比喻,告訴我們兩種極易混淆的感覺—美感與快感。他說 「美感經驗是直覺的而不是反省的」。這讓我們明白:當我們感覺到高興而聯想到自身的慾望時,這只是快感而不是美感。因為美感不是普通的感官刺激,它會使人暫時忘記自我而專注於欣賞的對象當中,是不包含功利目的的。

美是怎麼產生的呢,是由聯想所產生的嗎?作者借用牛希濟的兩句詞「記得綠羅裙,處處戀芳草」,指出「許多通常被認為美感的經驗其實並非美感」,而是「實際人的態度,在藝術本身以外求它的價值」。由萋萋芳草,聯想到綠羅裙;可是由一種古董,聯想到金錢,那不是美,不是所有的聯想都是美。美,是一種「專注」,沒有了專注,也就沒有了美了。答案補充 當我們懂得了美的內涵後,我們會急切地想知道怎樣去欣賞美吧?對於這個問題,有許多學者便對考證和批評進行爭辯,他們是否屬於美學欣賞呢?作者在文中便指出「考證所得的是歷史的知識。歷史的知識可以幫助欣賞卻不是欣賞本身。」「總而言之,考據不是欣賞,批評也不是欣賞,但是欣賞卻不可無考證與批評。」所以說,會做考證和欣賞的,並且有藝術細胞的人,才是真正的藝術大師。

跟美頗有聯系的一個詞兒叫做「丑」,那麼丑是美的反面還是美的一種呢?是不是畫一個少女就要比畫一位老太太要更美呢?朱光潛指出:藝術的美醜和自然的美醜是兩件事,藝術的美不是從模仿自然美得來的。而寫實主義和理想主義都是主張藝術模仿自然,所以它們是錯誤的。法國畫家德拉克羅瓦說:「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書」,所以,「依樣畫葫蘆」是不可能產生藝術美的。我們必須把從自然這部字典上得來的文字,用自己的心去創造出好的文章,而這好的文章,是字典上本來沒有的。答案補充 作者跟我們講解了以上基本的美學觀念後,又進一步跟我們談了藝術與游戲、藝術與想像、創造、情感等方面的問題:

(三)你會把藝術與小孩子的游戲聯系在一起嗎?它們有相通之處嗎?

作者堅定地告訴我們:「藝術的雛形就是游戲」。想想看,大多數大藝術家都有一顆童心,這說明越是會游戲的人就越擅長藝術。但是藝術是帶有社會性的,「不能不顧到媒介的選擇和技巧的鍛煉,它逐漸發達到現在,已經在游戲前面走得很遠,令游戲望塵莫及了。」不過,游戲裡面有美感因素,這么說,美感與藝術是來源於游戲精神的。

那麼對於創造,它又是從哪裡來的?作者便以王昌齡的七絕《長信怨》為例,分析指出藝術創造的定義「就是平常的舊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綜合。」但在其中想像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烏鴉身上的日影,這是一個多麼平常的景象,但是詩人通過想像,把它和帝王的恩寵聯系在一起,於是,一種言不盡意的藝術感覺便有了。答案補充 當然光靠想像,不能進行藝術創造,還需要情感。作者便借司空圖《詩品》中的一句話「超以想像外,得其環中」指出:「詩人於想像之外又必有情感」,「情感是綜合的要素,許多本來不相關的意象如果在情感上能調協,便可形成完整的有機體。」「意象」是朱光潛先生美學理論的重要概念,它對於突出情感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總之情感是想像的統帥,意象是情感的翅膀,「意」與「象」合了,那麼藝術創造便成功了。答案補充 (四)或許我們會疑慮,既然想像與情感都是主觀的東西,那麼藝術創造就可以完全不顧「客觀事實」。可是真正的自由會存在嗎?作者在文中強調「在藝術方面,受情感飽和的意象是嵌在一種格律裡面的。」「格律不能束縛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藝術家的地位。」「古今大藝術家大半後來都做到脫化格律的境界。他們都從束縛中掙扎得自由,從整齊中醞釀出變化。」最後能夠達到孔子「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時,那就是聖人了。可見,藝術創造是既要尊重規律,又要超越規律的。這又涉及到了模仿的問題。我們學習走路,都是從模仿開始的。為什麼我們的學習要從模仿開始?作者指出「各種藝術都各有它的特殊的筋肉的技巧」,學習技巧首先要「模仿」,凡是藝術家都應該一半是詩人,一半是匠人。「妙悟來自性靈,手腕則可得於模仿。」模仿到後來,應該達到一種似與不似之間的地位,完全不似則喪失了藝術的普遍性,完全相似又喪失了藝術的主體性。這就叫「不似則失其所以為詩,似則失其所以為我」。這就是藝術美對模範的境界!答案補充 讀至此,你能夠弄懂「似」,又能夠「不似」嗎?杜甫說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對啊,世上是沒有真正的「生而知之」者的。作者也說:「只有死工功夫固然不盡能發明或創造,但是能發明創造者卻大半是下過死工夫來的。」「凡是藝術家都不宜只在本行小范圍之內用工夫,須處處留心玩索,才有深厚的修養。」對,如果我們的知識面不廣,眼界不夠開闊,在任何領域是成不了大師的。

從藝術欣賞,到藝術創造,朱光潛先給我們進行了全面的講解後,在全書的末尾,還表達了他最根本的人生觀:人生的藝術化。人生本來就是一種比較廣義的藝術。「過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應有的美點。」「文章忌俗濫,生活也忌俗濫。」

朋友們,讀完了這本書,你們可要記得朱光潛先生贈送給我們的一句標語:「慢慢走,欣賞啊!」答案補充 四、【名家點評】

(1) 孟實先生引讀者由藝術走入人生,又將人生納入藝術之中。這種『宏觀的眼界和豁達的胸襟』,值得學者深思。文藝理論當有以觀其會通,局於一方一隅,是不會有真知灼見的。

---------- 朱自清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散文大家

(2)學習美學也好,學習藝術也好,關鍵不在能否掌握一、兩種技能,而是要看我們能否達到一種化境。人生的境界有很多種,能夠達到朱光潛先生所崇尚的『藝術化的人生』,則可以說『今生無愧矣』。

----------- 張法,現為中國人民大學美學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第四屆霍英東基金獎獲得者;《思之未思》。

(3)讀朱先生的書,是從這本書到那本書的跋涉,那光景有時也確乎可以讓人忘記這其實不過是端坐書齋在想像中游目騁懷。光潛先生追求的是對書中之理的抽繹,編織,條貫,一生在書中過活。他讀了那麼多書,又那麼有耐心一向我們介紹這些書中密如蛛網而且常常晦莫如深的思想線索,叫人不得不佩服。答案補充 ------- 郜元寶 現為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生導師,中國當代文學學會理事,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理事,上海市中、長篇小說獎評委;《遠遠望去的印象》
(4)「作為美學家,朱光潛不滿足於關在書齋中研究理論,他花了很多精力把審美眼光推廣到大眾之中。他的《談美》對於把中國人從泛政治化的畸形視界中解放出來嘉惠實多,而尤以《談美》末章中的此篇具有代表性,以至於阿爾卑斯山谷中的這句旅遊廣告語『慢慢走,欣賞啊』,成了喚醒中國人古老藝術心靈的一時名言。」

----- 周實 《齊人論物》 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㈦ 朱光潛的《談美》主要內容是什麼

《談美》更為本真,更少意識形態上的色彩,因而也更好讀。) 本書順著美從哪裡來、美是什麼以及美的特點等問題層層展開,提出了他的美學研究的理想目標——「人生的藝術化」。朱先生以一種對老朋友的語氣娓娓而談,將他對藝術與人生關系的深刻體悟滲透在質朴清新的文字中,「引讀者由藝術走入人生,又將人生納入藝術之中」(朱自清語)。全書最後呼籲人們「慢慢走,欣賞啊」,認為「欣賞之中都寓有創造,創造之中也都寓有欣賞」。

㈧ 培根《談美》!!急急急

不知道你要哪個翻譯的版本,兩種都寫出來吧。你可以任選一個版本
1.德行如同寶石一般,在樸素背景的襯托下更加美麗。
2.美是沒有固定套路的,創造它的常常是機遇,而不是公式。

1.美之極致,非圖畫所能表,乍見所能識。
2.雖然,但須托體得人,則德行因美而益彰,惡行見美而愈愧。

如果你不想選上面的,請從下邊的全文中選取。

這是白話文全文:

德行如同寶石一般,在樸素背景的襯托下更加美麗。同樣,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高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美貌的人並不是完人。因為造物是吝嗇的,不會把所有的優點都集中到一個人身上。所以有許多人,他們容顏俊秀卻一無作為,因為過於追求外形美而放棄了內在美。但也不盡然是這樣,諸如羅馬大帝奧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英王愛德華四世、古雅典的阿爾西巴底斯、波斯的伊斯梅爾等,他們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仔細探尋的話,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而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最高的美是畫家所無法表現的,不能被直觀的描繪出來。這是一種奇妙的美。曾經有兩位畫家——阿皮雷斯和丟勒天真的認為,可以按照幾何比例,或者通過攝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點,用畫合成一張最完美的人像。但這樣就能描繪出最高的美嗎?其實這樣畫出來的美人,大概只有畫家本人會喜歡。我並不否認有的畫像可以十分美麗,但終究是達不到極致的——就如同名曲的誕生並不是靠模仿、拼湊來完成的一樣。美是沒有固定套路的,創造它的常常是機遇,而不是公式。有許多臉型,單看臉上某一部分可能並不優美,但作為整體卻非常動人。有些老人顯得很可愛,他們因為作風優雅而美。拉丁諺語說過:「佇立晚秋,盡享秋色。」有的年輕人具有美貌,卻由於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贊美。美猶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爛而難保持的。世上有許多美人,他們青春時放盪無度,晚年時卻羞愧難當。因此,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讓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以下是文言文式翻譯全文:

德行猶如寶石,樸素最美;其於人也,則有德者但須形體悅目,不必面貌俊秀,與其貌美,不若氣度恢宏。人不盡知:絕色無大德也;一如自然勞碌終日,但求無過,而無力製成上品。因此美男子有才而無壯志,重行而不重德。但亦不盡然。羅馬大帝奧古斯特與泰特思,法王菲力浦,英王愛德華四世,古雅典之亞西拜提斯,波斯之伊斯邁帝,皆有宏圖壯志而又為當時最美之人也。美不在顏色艷麗而在面目端正,又不盡在面目端正而在舉止文雅合度。美之極致,非圖畫所能表,乍見所能識。舉凡最美之人,其部分比例,必有異於常人之處。阿貝爾與杜勒皆畫家也,其畫人像也,一則按照幾何學之比例,一則集眾臉形之長於一身,二者誰更不智,實難斷言,竊以為此等畫像除畫家本人外,恐無人喜愛也。余不否認畫像之美可以超絕塵寰,但此美必為神筆,而非可依規矩得之者,樂師之譜成名曲亦莫不皆然。人面如逐部細察,往往一無是處,觀其整體則光彩奪目。美之要素既在於舉止,則年長美過年少亦無足怪。古人雲:「美者秋日亦美。」年少而著美名,率由寬假,蓋鑒其年事之少,而補其形體之不足也。美者猶如夏日蔬果,易腐難存;要之,年少而美者常無行,年長而美者不免面有慚色。雖然,但須托體得人,則德行因美而益彰,惡行見美而愈愧。(王佐良 譯)

㈨ 幫忙找下培根寫的《談美》原文

Of Beauty
by Sir France Bacon
VIRTUE is like a rich stone, best plain set; and surely virtue is best, in a body that is comely, though not of delicate features; and that hath rather dignity of presence, than beauty of aspect. Neither is it almost seen, that very beautiful persons are otherwise of great virtue; as if nature were rather busy, not to err, than in labor to proce excellency. And therefore they prove accomplished, but not of great spirit; and study rather behavior, than virtue. But this holds not always: for Augustus Caesar, Titus Vespasianus, Philip le Belle of France, Edward the Fourth of England, Alcibiades of Athens, Ismael the Sophy of Persia, were all high and great spirits; and yet the most beautiful men of their times. In beauty, that of favor, is more than that of color; and that of decent and gracious motion, more than that of favor. That is the best part of beauty, which a picture cannot express; no, nor the first sight of the life. There is no excellent beauty, that hath not some strangeness in the proportion. A man cannot tell whether Apelles, or Albert Durer, were the more trifler; whereof the one, would make a personage by geometrical proportions; the other, by taking the best parts out of divers faces, to make one excellent. Such personages, I think, would please nobody, but the painter that made them. Not but I think a painter may make a better face than ever was; but he must do it by a kind of felicity (as a musician that maketh an excellent air in music), and not by rule. A man shall see faces, that if you examine them part by part, you shall find never a good; and yet altogether do well.

㈩ 《談美》議論文550字

美德好比寶石,它在相互背景的襯托下 反而更華麗。同樣,一個打扮並不華貴 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 敬的。 美貌的人並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因 為造物是吝嗇的,他給了此就不再予以 彼。所以許多容顏俊秀的人卻一無作 為,他們過於追求外形美而放棄了內在 美。但這話也不全對,因為奧古斯都、 菲斯帕斯、腓力普王、愛德華四世、阿 爾西巴底斯、伊斯梅爾等,都既是大丈 夫,又是美男子。 仔細考究起來,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 美,而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 最高的美是畫家所無法表現的,因為它 是難於直觀的。這是一種奇妙的美。曾 經有兩位畫家----阿皮雷斯和丟勒滑稽 地認為,可以按照幾何比例,或者通過 攝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點,用畫合成 一張最完美的人像。其實象這樣畫出來 的美人,恐怕只有畫家本人喜歡。美是 不能制訂規范的,創造它的常常是機 遇,而不是公式。有許多臉型,就它的 部分看並不優美,但作為整體卻非常動 人。有些老人顯得很可愛,因為他們的 作風優雅而美。拉丁諺語說過:「晚秋 的秋色是最美好的。」而盡管有的年輕 人具有美貌,卻由於缺乏優美的修養而 不配得到贊美。 美猶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爛而難保 持的。世上有許多美人,他們有過放盪 的青春,卻迎受著愧悔的晚年。因此, 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只 有這樣,美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2、 談美 說起美,大家一定會你一言我一語的 說。的確,美無處不在,美也是多種多 樣的。 清晨正在睡夢中的我被美妙的鬧鈴聲吵 醒了,一邊揉著朦朧的睡眼,一邊看著 那湛藍的天空,不斷發出感嘆,今天真 美。 走在上學路上的我,像一隻快樂的小 鳥,一邊唱著「小鳥在前面帶路,風兒 吹向我們」 來到學校,站在長廊向遠處望去,一切 景物盡收眼底,最美的還是那高大的賀 蘭山,清晨的陽光不那麼刺眼,那被積 雪覆蓋的賀蘭山發出金色的光,遠處還 有鳥兒的放聲歌唱,讓我不由的想起一 句話「生活真美好」。 天氣轉涼了,太陽不在那麼耀眼,樹光 禿禿的,早晨起來,一片冰雪的世界, 再看看小鳥,不見了,但賀蘭山卻更美 了,山頂上白雪折射出燦爛的光,孩子 們打雪仗.堆雪人,派熱鬧的景象,雪, 真美。 在雪中,清潔工人們拖著疲倦的身子, 拿著大大的掃榋,清掃著馬路兩邊,為 既將到來的一天做著貢獻,也許沒有人 注意到她,也沒有人去幫助她們,但城 市的美是因為有了清潔工人美好的心靈 而顯得更美,因為她們默默無聞,無私 奉獻的精神而美,她們才是美中之美。 美並不是表面上的美,人與人之間的情 也是一種美,爸爸媽媽對孩子無私的 愛,老師把知識毫無保留的教給我們, 孤兒院里那些無家可歸的孩子們,和常 常為慈善機構獻愛心的人們也是一種 美,一種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美。 世界因為人而變的生機勃勃,而人間因 為有美而變的陽光燦爛,一首歌唱的 美,「只要人人都獻出一片愛,世界將 變成美好的人間」。用你的愛心去架起 人與人之間美的橋梁。明天將會更好。

閱讀全文

與談美創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表 瀏覽:294
內地音樂版權 瀏覽:208
公共衛生服務今後工作計劃 瀏覽:457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