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說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關鍵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
第一,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形成有利於創新創造的文化發展環境。
第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營造寬松和諧的文化氛圍。
第三,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發揮人民群眾文化創造積極性。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全面發展,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關鍵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發揚學術民主、藝術民主,為人民提供廣闊文化舞台,讓一切文化創造源泉充分涌流,開創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持續迸發、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的新局面。
(一)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堅持不懈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深入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建設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廣大人民團結凝聚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之下。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深入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和主導權,堅持正確導向,提高引導能力,壯大主流思想輿論。
(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這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弘揚時代新風。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弘揚真善美、貶斥假惡丑,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營造勞動光榮、創造偉大的社會氛圍,培育知榮辱、講正氣、作奉獻、促和諧的良好風尚。深入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和治理,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廣泛開展志願服務,推動學雷鋒活動、學習宣傳道德模範常態化。
(三)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提高文化產品質量,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糧。堅持面向基層、服務群眾,加快推進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對農村和欠發達地區文化建設的幫扶力度,繼續推動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向社會免費開放。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廣和規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引導群眾在文化建設中自我表現、自我教育、自我服務。開展全民閱讀活動。加強和改進網路內容建設,唱響網上主旋律。加強網路社會管理,推進網路規范有序運行。開展「掃黃打非」,抵制低俗現象。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提高全民科學素養。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促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
(四)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文化實力和競爭力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重要標志。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事業。加強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項目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服務效能。促進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構建和發展現代傳播體系,提高傳播能力。增強國有公益性文化單位活力,完善經營性文化單位法人治理結構,繁榮文化市場。擴大文化領域對外開放,積極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成果。營造有利於高素質文化人才大量涌現、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造就一批名家大師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表彰有傑出貢獻的文化工作者。
㈡ 文化的含義是什麼
文化,這個詞來源於古拉丁文,,原意是指"耕作"、"教習"和"開化"的意思。在中國最早把"文"和"化"兩個字聯系起來的是《易經》,提出了"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主張,其意思是用儒家的詩書禮樂來教化天下,使社會變得文明而有秩序。而例如,英國的文化人類學家愛德華o泰勒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的著作中,第一次把文化作為一個中心概念提出來,並加以系統的表述。他認為:"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總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人類在社會里所獲得的一切能力與習慣"。又如,美國的人類學家艾o克勞門和萊o克魯克霍斯認為"文化包括內隱和外顯的行為模式",它是"構成人類群體的出色成就,包括體現於人工製品中的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傳統的的觀點,尤其是價值觀念"。還有美國管理學家斯蒂芬.P.羅賓斯
認為"文化是一種知覺。這種知覺存在於組織中而不是個人中"。總之,人們對文化含義的解釋是多種多樣的。由於人們對文化含義理解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從而也為管理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底蘊。
一般說來,文化的含義可以有廣義和狹義兩種解釋。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的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文化是指社會的意識形態及其與之相適應的組織機構、禮儀制度和行為方式等物化的精神。文化一般具有民族性,多樣性、相對性、延續性和積淀性等特點。文化是一個系統的概念,其基本的核心是價值觀,並表現在各個不同的個人和不同的組織群體之中。
㈢ 創造力是什麼意思
創造力,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綜合性本領。創造力是指產生新思想,發現和創造新事物的內能力。它是成功地完容成某種創造性活動所必需的心理品質。它是知識、智力、能力及優良的個性品質等復雜多因素綜合優化構成的。
創造力是推動生產、促進科學和文學藝術創造發明的重要力量。有關創造力的研究引起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文化藝術和科技界的普遍重視,對創造力的開發和培養關繫到一個國家的科技水平、文化作品創作等創造成果的多少和質量,也因此影響經濟,文化乃至社會的發展速度和水平。知識經濟的時代和社會發展進程是離不開一個國家整體素質(包括國民創造力在內)的提高的。因此,國家教育的重點不在單純的智力開發,更在於受教育者創造力的培養之上。
㈣ 如何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
政府鼓勵引導支持,社會參與,個人配合!!
㈤ 什麼是文化,什麼是創新文化
文化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給它下一個嚴格和精確的定義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不少哲學家、 社會學家、 人類學家、歷史學家和語言學家一直努力,試圖從各自學科的角度來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為止仍沒有獲得一個公認的、令人滿意的定義。據統計,有關 「文化」 的各種不同的定義至少有二百多種。籠統地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創新文化已經成為當今成功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在知識經濟時代,創新的作用得到空前強化,並升華成一種社會主題。由於企業文化的獨特性將越來越表現為企業差異化戰略和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創新變成了企業的生命源泉,在劇烈變動的時代,成功者往往是那些突破傳統游戲規則,敢於大膽創新,不畏風險的人,敢改變游戲規則的人,也就是在思維模式上能迅速更新的人。對知識經濟來說,「明天意味著重大事件」,所以企業自上而下,每個毛孔都必須充滿著創新,通過自身主體創新的確定性來應對明天的不確定性。同樣都是做企業,靠什麼說話才更有力?同樣從事製造業,如何能使同類產品具有更優異的性能?同樣從事服務,如何才能讓消費者更願意嘗試和接受?唯有創新,創新的重點在於「新」而非「創」,只有新的亮點,別於其他同行業同類型產品,才能吸引顧客的眼球,才能取得與客戶接觸的機會,進而實現合作。2007年相關數據顯示,注冊企業達12萬,其中存活企業只有2萬。存活下來的企業當然不是「被」注意到並且出於巧合,他們或多或少地在生產加工,經營管理,宣傳推廣等方面進行了創新,使自己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獲得一席之地從而發展起來。因此有人說,創新文化已經成為關系企業生死存亡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創新文化對企業本身具有強大的支撐作用。 如今每年有12萬企業注冊成立,市場競爭可謂殘酷非常,在這樣的歷史大潮中,並非所有的企業都能激流勇進,一些具有一定歷史的老企業,因發展動力睏乏已經退無可退。對於這樣的企業而言,陳舊的管理模式,經營理念已經服務應付現實競爭,就必需樹立創新觀念,剝莠存良的同時發掘企業的優點亮點所在,打破傳統的禁錮,充分發揮文化力對企業的支撐作用,方能扭轉不利局面。 創新文化能夠激發企業的活力。 創新的客觀要求可以理解為「崇尚創新、寬容失敗、支持冒險、鼓勵冒尖」,創新文化建設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企業活力激活的過程。創新文化要求企業員工在工作中創新,同時要求企業管理層在管理中創新,並且以寬容,支持的態度去鼓勵創新。創新使得企業的每一個構成元素都活躍起來,以新的構成形式重新組合,形成新的體制,使企業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斗中更為積極和主動。 創新文化建設不能特指某一個時間段,創新應該作為一種文化,長期作用於企業。創新文化建設不能是前期鼓勵創新,後期扼殺創新;創新文化建設也不是在生產方面鼓勵創新,在生活方面阻止創新。創新文化建設是營造一種有利於創新的文化氛圍,鼓勵創新,包括在創新領域上的創新。 創新文化是指與創新相關的文化形態。它主要涉及兩個方面:一是文化對創新的作用;二是如何營造一種有利於創新的文化氛圍。企業對創新文化的建設必然以提升企業創新能力為目標,提升企業創新能力要通過環境氛圍的營造、創新激勵機制的建立,實現從觀念引導到行動實現的過程,這一過程就是創新文化建設和落地的過程。
㈥ 文化的意思
"文"為名詞,"化"為動詞;文化,即"文而化之",令粗鄙的人識禮儀,令魯鈍的人知節義,令低俗的人變高雅,令狹隘的人有心胸,都是"文而化之"的具體體現
㈦ 為什麼說文化是創造力的開端
文化是創造力的開端
因為只有有了文化的基礎,才有創造一切的可能性
㈧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中什麼意思
意思是文化是一種精神力量,但文化的內容與形式十分豐富,因此文化的力量要表現出來,主要靠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創造力。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它是由人類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人類社會與歷史的積淀物。
(8)文化創造活力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對文化的結構解剖,有兩分說,即分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非物質文化);有三層次說,即分為物質、制度、精神三層次;有四層次說,即分為物質、制度、風俗習慣、思想與價值。有六大子系統說,即物質、社會關系、精神、藝術、語言符號、風俗習慣等。
文化還可分為生產文化、精神文化。科技文化是生產文化,思想文化是精神文化。任何文化都為生活所用,沒有不為生活所用的文化。任何一種文化都包含了一種生活生存的理論和方式,理念和認識。
至於對文化的結構,不同的說法也很多。一般地把它分為下列幾個層次: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心態文化。
㈨ 談談你對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看法
據hi破壞力
㈩ 何為文化創造力
文化部部長蔡武近日稱,當前我國文化產業領域普遍呈「小、弱、散」版狀況,大量呈現「為權他人做嫁衣」的「紐扣現象」。他的擔憂,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國文化產業所處的尷尬局面。我國文化產業在全球的地位現狀是:復制能力強大,但原創能力不高。大量快餐式的文化產品捲起一陣陣熱潮,卻熱得急,涼得也快,真正給大眾留下長遠影響的精品力作難得一見。《貴州民族報》文章指出,文化創造力的核心在於文化人獨立的思想、敏銳的洞察、崇高的責任和不泯的良知。唯有把握時代脈搏、感知人民冷暖、領悟生活真諦、超越個人得失,進而煥發創造激情,激活創新潛能,文化創造才有不竭的源泉。一個民族的復興必然伴隨著文化的興盛。作為國家發展的軟實力,文化理應成為時代變革的先聲,社會進步的先導,民眾心智的明燈。風雲激盪的改革時代,中西交匯的開放格局,急劇變化的社會生活,新舊思想的沖突碰撞,是文化創作最豐厚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