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民歌《小河淌水》的創作背景或民間傳說
當年,有一條通往東南亞的茶馬古道經過彌渡的一個小山村。一支馬幫在這個小山村休整。17歲的小夥子阿桑是這個馬幫的一名隊員。白天無事時,阿桑就在村旁的小河邊玩耍,一天,他遇見一個美麗的少女在河邊洗衣裳,於是他被這個清純美麗的少女深深地吸引住了。第二天,他早早地來到了小河邊,等待著浣衣的那個少女。少女也發現了這個英俊的小夥子在注視著自己。於是她平靜的心湖不知不覺起了漣漪。一走神,她手裡的一件衣裳隨波漂走了。少女發現後,驚叫一聲:我的衣裳!此刻,阿桑急忙跳入水中,將衣裳撈起,遞到少女手裡……於是,一見鍾情的愛,就在這少男少女間悄然發生了。阿桑知道了這個美麗的少女叫阿花,16歲。以後幾天,他們都相約來到小河邊,互相傾訴著愛慕之情。馬幫出發的前一天,在流水嘩嘩的小河邊,阿桑對阿花說:你等著我,這趟從緬甸回來,我就讓父母托媒到你家求婚,我還要送給你一隻漂亮的翡翠手鐲,你一定要等著我!阿花點點頭:阿桑哥,我等你,一定等你回來!
滿載茶葉銀器的馬幫出發了,阿桑阿花依依不捨,兩人眼裡噙滿了淚花。馬幫漸行漸遠,叮當叮當的馬鈴聲,由大到小,由清晰到模糊,不大一會兒就消失了。
一家有女百家求。出落得如花似玉的阿花,求親的人自然是絡繹不絕,但都被阿花謝絕了,她要等待著阿桑哥。之後,阿花就天天盼著阿桑回來,時常一人在洗衣的河邊發呆。只要聽見馬鈴聲,她就跑到村邊的路口翹首以待,看看是不是自己心愛的阿桑哥回來了。
就這樣,一天天地盼,一天天地等。四個月後的一天,阿花終於等到阿桑哥的馬幫回來了,但她找前找後,就是沒有看見阿桑哥。阿花急切地問幫頭:大叔,阿桑哥呢?阿桑哥怎麼沒有回來?幫頭眼窩濕潤,痛苦地說:阿桑變心了,他不回來了,他在緬甸看上了一位富家的小姐。說著,幫頭拿出一個紅綢包,打開後,是一個發出瑩瑩綠光的翡翠手鐲。幫頭說,這是阿桑送給你的手鐲,他讓你從此忘掉他,他說他對不起你。阿花聽後一陣暈眩,眼淚嘩啦就下來了。阿花不停地搖頭說:不是真的,阿桑哥一定會回來的,說好了要回來的,說好了他讓我等著他的……幫頭和馬幫的其他人看著淚人阿花,也都禁不住默默地流淚了。
以後,只要遇見這個馬幫經過,阿花就會對幫頭說:大叔,你遇見阿桑哥,一定要對他說,阿花會一直等他回來的。幫頭大叔就會痛苦和無奈地勸阿花:你不要等他了,他不會回來的。阿花就說:他會回來的,我會一直等他回來!就這樣,一年年過去了,阿花看著來來往往的馬幫,聽著叮叮當當的馬鈴聲,時光就像小河的水一樣嘩嘩地流淌著。十年後,那個馬幫的幫頭大叔,見到阿花還是那樣苦苦地期盼著她的阿桑哥,於是他流著渾濁的老淚對阿花說:阿花,我年紀大了,這是我最後一次走道了,實話告訴你,阿桑回不來了,他如實地對阿花講述了阿桑遇難的經過——
自從阿桑遇見了你,阿桑的心就一直在你這里。阿桑天天催著我們趕快回來,他說回來後就讓父母托媒到你家提親。在回來經過雅魯藏布江的翡翠谷時,他挑選了一塊上好的翡翠石,說雕琢一隻漂亮的手鐲送給你。後來馬幫路遇強盜打劫,阿桑為了救我,他中了強盜的毒箭,最後他流著淚對我們說:我是不行了,回不去了,我對不起阿花,說好我要回去娶她的,你們把這塊翡翠石雕琢成一隻手鐲替我送給阿花吧……
阿花戴著這個手鐲,終身未嫁,她在一直等待著她的阿桑哥。她時常一人站在小河邊,訴說著對阿桑哥的無盡思念:哎~~月亮出來照半坡照半坡~~ 望見月亮想起我阿哥 ~~一陣清風吹上坡吹上坡~~ 哥啊哥啊哥啊 ~~你可聽見阿妹叫阿哥……每當唱到這里,阿花總是淚水漣漣。
有幾個不同的版本,大概都差不多,馬幫漢子和少女的美麗愛情,希望可以幫到你。
2. 民間發明的一些小玩意映射了怎樣的社會背景
民間的一些發明是深刻反映社會環境的這個反應,體現在時代的主題上,人們生活迫切需要的東西,就在這些發明創造之中有所體現,比如太平盛世基本上發明出來的一些都是讓人變得更懶的,然後提高生活樂趣的東西。
在和平的年代,人們更多的發明就是集中在有趣的小玩意兒和讓自己生活變得更懶的一些工具,懶人神器,你搜索這4個字,你在網上找你發現很多很多讓你生活變得更懶的東西,它確實解決你生活中的小問題,比如手機支架有各種各樣形式的,可以避免你看電影或者看視頻的時候用手一直拿著很費力。
3. 西遊記創造背景全文是什麼
《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少年時,就喜聽淮河水神及僧伽大聖等故事,中年後,開始將唐僧西遊故事,結合唐人傳奇、佛道經典、民間故事,淮安地方掌故,在其書房中創作成百回本小說《西遊記》。
有關西遊記的歷史背景,我們不妨先來看看正史當中有關唐僧的記載。在唐朝有一位玄奘法師,也就是三藏法師,他曾經穿越沙漠,遠赴西印度取經,當時歷時了十九年,總共帶回來有六百多部佛經回到國內,這就是西遊記故事的骨幹。當然在西遊記當中的主角唐三藏,也是作者迎合民間心理,另外創造出來的一個人物。很難和正史當中的玄奘法師的豐功偉業聯想在一起的。
歷史上是真正有一位偉大的高僧到印度去取經。但是西遊記的唐僧絕不等於真正的唐僧。真正的唐僧不但是學問好,而且非常有毅力及勇氣。他遇到困難,他不害怕不退縮,一心一意的取得真經。但是在西遊記當中的唐三藏,他遇到困難就膽小如鼠、個性儒弱,甚至從馬上摔下來。西遊記取經這一個小小的集團,其實代表的就是一個王國。唐三藏代表的膽小、儒弱、不明是非、不辨忠奸的昏君。 西遊記的主題其實就是修心,因為這一趟到西方取經的過程,不就正象徵著我們人類不斷地修正自己個性缺點的過程嗎?而故事當中所出現的各種妖魔鬼怪,其實也就是人類各種慾念的化身。貪婪、懶惰、軟弱、甚至愚昧,其實都是人類一直需要修正的一些特質。 同樣的,善良、憨厚、和勇敢也是人類性格當中的寶石。這些特質就透過故事當中各個角色,還有跟神魔鬼怪之間的交戰一一彰顯出來。故事是告訴我們,生命是需要鍛練的,這樣才能夠達到真正的真、善、美的境界。
從表面看來西遊記是一部很有趣的滑稽小說、神怪小說,一般的讀者都以為作者寫作的目的只是在搏君一笑而已,其實作者寫作的動機和目的絕對不是這樣子的。有人以為西遊記是一部闡揚佛學的宗教小說,這個說法也不能夠完全概括。西遊記應該是一部很有深度的諷刺小說,我們應該要從文學、政治學,或社會學的眼光去看它,才能了解這本書真正的題意以及他的文學價值。
要了解一部文學作品,最好要從作者的生世以及所處的時代背景去了解。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是一位讀書很多,很有才華。但是他一生的際遇並不好,當時社會很腐敗,考試也要賄賂。因為他沒有錢財去賄賂學官,所以他履試不中,一直到四十多歲還是一名秀才。
受字數限制,以上供參考。
4. 創作背景和賞析
【寫作背景】
東晉穆帝(司馬聃)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和當時名士孫綽、謝安和釋支遁等四十一人,為禊事活動,在蘭亭宴集.與會的人士都有詩作,事後把這些詩篇匯編成集,《蘭亭集序》就是王羲之為這個詩集所寫的序言.序,文體名,是對書籍和文章舉其綱要、論其大旨的一種文字,相當於引言.
【作者簡介】
王羲之(公元321-379年):字逸少,東晉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縣)人,住在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曾任江州刺史、會稽內史、右軍將軍等職.他書法精絕,為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書法家,有「書聖」之稱.
【蘭亭淺析】
《蘭亭集序》,又題為《臨河序》、《禊帖》、《三月三日蘭亭詩序》等.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時任會稽內史的王羲之與友人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會聚蘭亭,賦詩飲酒.王羲之將諸人名爵及所賦詩作編成一集,並作序一篇,記述流觴曲水一事,並抒寫由此而引發的內心感慨.這篇序文就是《蘭亭集序》.此序受石崇《金谷詩序》影響很大,其成就又遠在《金谷詩序》之上.
文章首先記述了集會的時間、地點及與會人物,言簡意賅.接著描繪蘭亭所處的自然環境和周圍景物,語言簡潔而層次井然.描寫景物,從大處落筆,由遠及近,轉而由近及遠,推向無限.先寫崇山峻嶺,漸寫清流激湍,再順流而下轉寫人物活動及其情態,動靜結合.然後再補寫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輕揚的春風,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萬物.意境清麗淡雅,情調歡快暢達.蘭亭宴集,真可謂「四美俱,二難並」.
但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別離,所謂「興盡悲來」當是人們常有的心緒,盡管人們取捨不同,性情各異.剛剛對自己所嚮往且終於獲致的東西感到無比歡欣時,但剎那之間,已為陳跡.人的生命也無例外,所謂「不知老之將至」(孔子語)、「老冉冉其將至兮」(屈原語)、「人生天地間,奄忽若飆塵」(《古詩十九首》),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每當想到人的壽命不論長短,最終歸於寂滅時,更加使人感到無比凄涼和悲哀.如果說前一段是敘事寫景,那麼這一段就是議論和抒情.作者在表現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嘆中,流露著一腔對生命的嚮往和執著的熱情.
魏晉時期,玄學清談盛行一時,士族文人多以莊子的「齊物論」為口實,故作放曠而不屑事功.王羲之也是一個頗具辯才的清談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與一般談玄文人不同.他曾說過:「虛談廢務,浮文妨要」(《世說新語·言語篇》)在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確地指斥「一死生」、「齊彭殤」是一種虛妄的人生觀,這就明確地肯定了生命的價值.
這篇文章具有清新朴實、不事雕飾的風格.語言流暢,清麗動人,與魏晉時期模山范水之作「儷采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文心雕龍·明詩篇》)迥然不同.句式整齊而富於變化,以短句為主,在散句中參以偶句,韻律和諧,樂耳動聽.
【蘭亭來龍去脈】
會稽山水清幽、風景秀麗.東晉時期,不少名士住在這里,談玄論道,放浪形骸.
晉穆帝永和九年(353)農歷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終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會稽山陰
的蘭亭(今紹興城外的蘭渚山下),舉行風雅集會,這些名流高士,有司徒謝安、辭賦家
孫綽、矜豪傲物的謝萬、高僧支道林及王羲之的子、侄獻子、凝之、渙之、玄之等四十 二人.
江南三月,通常是細雨綿綿的雨季,而這一天卻格外晴朗,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惠風
和暢,溪中清流激湍,景色恬靜宜人.蘭亭雅集的主要內容是「修禊」,這是我國古老
的流傳民間的一種習俗.人們於農歷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日)到水邊舉行祓祭儀式, 用香薰草蘸水灑身上,或沐浴洗滌污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災與不祥.
蘭亭雅集的另一個項目是流觴曲水,四十二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兩旁,然後由書僮將斟酒的羽觴放入溪中,讓其順流而下,若觴在誰的面前停滯了,誰得賦詩,若吟不出詩,則要罰酒三杯.這次蘭亭雅集,有十一人各成詩兩首,十五人成詩各一首,十六人做不出詩各罰酒三杯,王羲之的小兒子王獻之也被罰了酒.清代詩人曾作打油詩取笑王獻之.「卻笑烏衣王大令,蘭亭會上竟無詩.」
大家把詩匯集起來,公推此次聚會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寫一序文,記錄這次雅集,於是,王羲之乘著酒興,用鼠須筆,在蠶紙上,即席揮灑,心手雙暢,寫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被後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文字燦爛,字字璣珠,是一篇膾灸人口的優美散文,它打破成規,自辟徑蹊,不落窠臼,雋妙雅逸,不論繪景抒情,還是評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雖然前後心態矛盾,但總體看,還是積極向上的,特別是在當時談玄成風的東晉時代氣氛中,提
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尤為可貴.《蘭亭集序》的更大成就在於它的書
法藝術.通篇氣息淡和空靈、瀟灑自然;用筆遒媚飄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參差
,既有精心安排藝術匠心,又沒有做作雕琢的痕跡,自然天成.其中,凡是相同的字,
寫法各不相同,如「之」、「以」、「為」等字,各有變化,特別是「之」字,達到了
藝術上多樣與統五的效果.《蘭亭集序》是王羲之書法藝術的代表作,是我國書法藝術 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滋養了一代又一代書法家.
在結構和章法上以情感為線索,敘中有情,以情說理.第一段在清麗的境界中,著重寫一「樂」字,由樂而轉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字,在經過一番痛苦的思考後,不覺感到無限的悲哀,最後以一「悲」字作結.情感色彩迥乎不同,前後過渡卻妥帖自然.
作者以其精妙絕倫的書法書寫這篇文章,真跡據說被李世民置其墓中,但從唐人的摹本中,仍可見其「龍跳虎卧」的神采.《禊帖》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說:「章法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大或小,隨手所如,皆入法則.」
現在陳列在蘭亭王右軍祠內的馮承素摹本(復製品),真本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上面鈐有「神龍」(唐中宗年號)小印,是斷為唐摹的一個鐵證.「神龍本」是現存最接近
王羲之真跡的摹本.因其鉤摹細心,故而線條的使轉維妙維肖,不但墨色燥潤濃淡相當
自然,而且下筆的鋒芒、破筆的分叉和使轉間的游絲也十分逼真,從中可窺王羲之書寫 時的用筆的徐疾、頓挫、一波三折的絕妙筆意.
《蘭亭集序》是世人公認的瑰寶,始終珍藏在王氏家族之中,一直傳到他的七世孫智永遠,智永少年時即出家在紹興永欣寺為僧,臨習王羲之真跡達三十餘年.智永臨終前,將《蘭亭集序》傳給弟子辯才.辯才擅長書畫,對《蘭亭集序》極其珍愛,將其密藏在閣房樑上,從不示人.後被唐太宗派去的監察史蕭翼騙走.唐太宗得到《蘭亭集序》後,如獲至寶.並命歐陽詢、虞世南、禇遂良等書家臨寫.以馮承素為首的弘文館拓書人,也奉命將原跡雙鉤填廓摹成數副本,分賜皇子近臣.唐太宗死後,侍臣們遵照他的遺詔
將《蘭亭集序》真跡作為殉葬品埋藏在昭陵.
5. 「民間先行,以民促官」提出的背景
民間先行 以民促官
中日民間交流,亦稱中日「民間外交」,是在50年代兩國尚未復交,按照國際法仍處於戰爭狀態的情況下而進行的一種非官方交往方式。中日民間交流總是站在中日友好運動的前例,開中日交往之先河,為打開兩國關系鋪路架橋。它運用中日兩國人民傳統友誼的偉大力量,先從經貿、文化交流做起,經過不斷積累和創造條件,逐步迫使日本政府同中國政府進行接觸,以推動中日官方關系的前進。
冷戰下的50年代初,東西方嚴重對立,日本政府以種種限制不許本國公民訪華。1952年10月,繼同年5月帆足計等三名國會議員首次打破日本政府的禁令訪華之後,在日本政府拒發訪華護照和層層設障的情況下,為出席在北京召開的亞洲及太平洋地區和平會議,部分日本代表仍以「條條大路通北京」的決心和毅力,沖破阻撓,強行闖關,甘冒政治和生命危險,或繞道第三國或駕舟偷渡,漂洋過海,歷盡艱辛,顛簸輾轉,達到北京,在中日友好交流的史冊上寫下了感人肺腑、可歌可泣的一頁。
二戰結束後,大量滯留在華日本僑民的回國問題亟待解決。在中日尚無邦交的情況下,基於日本僑民的強烈願望和國際人道主義考慮,中國政府責成紅十字會總會出面予以協助。1953年2月,由日本赤十字社、日中友好協會和日本和平聯絡會等民間三團體組成的代表團,應邀首次持日本政府被迫簽發的明確寫有前往「中華人民共和國」字樣的護照訪華,同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就協助在華日僑回國等問題達成協議。這不僅迫使日本政府首次向日本公民簽發了訪華護照,也解決了當時兩國間迫切需要解決而官方又無法解決的問題。這項順乎民意的人道主義活動,一直持續到50年代末才告結束。據不完全統計,其間,共約有35000名在華日僑和約3600名旅日華僑陸續得以返回各自的國家約3000具二戰期間被抓到日本折磨致死的中國勞工的遺骨被分批送回中國。中日雙方通過上述初期接觸和交往,增進了兩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為迎接中日交往新時期的到來起到了探路先鋒的作用。
50年代的中日民間交流,經歷了由點到面,由淺入深,由單向交往到雙向互訪,由純民間到帶官方色彩並逐步同官方掛鉤的發展過程。自50年代中期起,首先是中日間簽訂的民間交流文件開始由「協議」改稱為官式的「協定」。如第三、四次中日民間貿易協定和第一次中日民間漁業協定等。而到了民間雙方簽訂中日文化交流協定時,則索性把「民間」二字也予以取消了;其次是雙方在對方國家舉辦展出活動時,不僅會展名稱前冠以國名,且在會場上正式懸掛國旗。如1955年在東京、大阪舉辦的中國商品展覽會和1956年在北京、上海舉辦的日本商品展覽會等等;其三是中方訪日代表團名單的個人名字前有意冠以政府職銜。如1954年10月率中國紅十字會代表團訪日的衛生部長李德全、1955年3月率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代表團訪日的對外貿易部副部長雷任民、同年12月率中國科學院學術考察團訪日的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和1957年10月率中國農業代表團訪日的農墾部長王震等。以上這些,不僅表明了迄今由日方單向訪華歷史的結束和中日雙向互訪的開始,也表明互訪的規格提高,官方色彩趨濃,打破了日本政府不與中方進行官方接觸的禁區。兩國民間交流的擴大和要求日本政府改變對華政策的日中友好運動蓬勃開展,迫使50、60年代的日本歷屆政府在制定和執行對外政策時,都不得不考慮到中國的因素及其存在。其中,從50年代中期起即參與中日民間貿易的、具有官方背景的日本日中輸出入組合,就是在這種「民間外交」以民促官的作用下而產生的。
6. 中國四大名著的作者的創作背景
起源與版本
三國故事在中國古代民間頗為流行。宋元時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國劇目達30多種。元代至治年間出現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國志平話》。元末明初羅貫中綜合民間傳說和戲曲、話本,結合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據他個人對社會人生的體悟,創作了《三國志通俗演義》,現存最早刊本是明朝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稱「嘉靖本」,本書 24卷。清朝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辨正史事、增刪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的版本很多,主要有:明弘治刻本《三國志通俗演義》,文字粗朴,內容平易;《三國志演義》,清毛宗崗增刪評點本,約成書於康熙初年,該本在社會上流傳最為廣泛。人民文學出版社多次重印出版。
作者
羅貫中(1330年一1400年之間),名本,號湖海散人,明代通俗小說家。他的籍貫一說是太原(今山西),一說是錢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確考。據傳說,羅貫中曾充任過元末農民起義軍張士誠的幕客.除《三國志通俗演義》外,他還創作有《隋唐志傳》等通俗小說和《趙太祖龍虎風雲會》等戲劇。另外,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水滸傳》後三十回也是其所作。
-----------------------------------------
作者
關於《水滸傳》的作者大致有三種觀點:
全書皆由羅貫中所著。
由施耐庵和羅貫中兩人合寫。
整部小說完全由施耐庵一個人寫。這種觀點是大家最為熟知的。
第一種說法早於明朝已經有人提出。一些支持此觀點的人認為施耐庵是捏造出來的人,真實中並不存在。
持第二種觀點的人之間亦有以下兩種意見:
其中一部分人認為《水滸傳》前七十回為施耐庵作著,後三十回則為羅貫中著。
明代高儒《百川書志》中則說《水滸傳》是「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也就是說主要是施耐庵寫的,羅貫中進行了整理,編輯。這種觀點在學術界頗有影響力。
另外一種觀點認為《水滸傳》屬於累積型群眾創作,無疑施耐庵在創作過程中曾參考、借鑒和吸取了很多素材,包括史籍、筆記和某些完整的小說、戲曲作品或其中的某些片段,但施耐庵的創造性的勞動是不容抹殺的。
施耐庵(1296年-1370年)中國小說家。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的作者。出生於江蘇一代,興化白駒場人。關於他的生平資料正確性有所爭議,也有查無此人之說。主要是水滸傳一書作者素有爭議,有一考為該書根本非施耐庵所寫,而是羅貫中所寫。在中央電視台拍攝的電視劇《水滸傳》中,將作者寫做施耐庵和羅貫中。
------------------------------------
學界有關作者的爭議
西遊記的作者一般認為是明朝的吳承恩。現在出版的各種版本的《西遊記》都署名吳承恩。但是自《西遊記》問世以來,就一直對其作者存有爭議。
明朝流傳的《西遊記》,各種版本都沒有署名。清朝汪象旭在所撰《西遊證道書》中提出《西遊記》為南宋時的邱處機所著。這一看法提出後,清朝的文人大多贊同。清朝末年紀昀等人開始懷疑此說,認為《西遊記》中多處描寫明朝的風土人情,而邱處機是南宋末代人(是明朝以前的朝代的人);此外《西遊記》中多處使用江蘇淮安方言,而邱處機一生在華北地區活動,並未在淮安居住過。也有明朝清朝道士、文人以為《西遊記》是道士煉丹之書。
民國期間,魯迅、胡適等人根據明朝天啟年間《淮安府志》上所載,又據前人所論,推定淮安吳承恩是小說《西遊記》的作者。至此成為定論。
民國後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尤其是1980年以後,有關《西遊記》作者的研究漸成熱點。仍不斷有學者對吳承恩的作者身份表示質疑。理由是今存吳承恩詩文及其友人文字中從未提及撰寫《西遊記》一事;二是《淮安府志》所載吳承恩著《西遊記》一事並未說明是演義、稗官,而通常情況下演義、稗官是不錄入地方誌的;三是在清朝藏書家黃虞稷所著《千頃堂書目》中吳承恩所著《西遊記》被列入輿地類(即地理類)。因此,有人重新提出《西遊記》是邱處機所著,或是其弟子、傳人所著。也有極少數學者立論:《西遊記》是明朝的「青詞宰相」李春芳所著。但是由於論據稀少、牽強,絕大多數學者都不贊同此說。另外一方面,證明吳承恩就是《西遊記》作者的論據似乎更多起來,而且更有說服力。主要有:一,吳承恩的個人情況與《西遊記》創作者的特徵完全吻合。二,對各種質疑給出了較為合理的符合實際情況的解釋。三,也是最有說服力的,是關於《西遊記》各文本中方言的研究。1980年以後這方面的研究有突破性進展,幾乎無可辯駁地證明了吳承恩就是《西遊記》的作者。(相關的研究請參閱劉修業的著作及顏景常著《〈西遊記〉詩歌韻類和作者問題》)
所以現在一般認為,明朝社會宗教盛行,有關唐朝玄奘法師西行取經的傳記、傳說及其它宗教傳說、民間故事在社會上廣泛流傳,吳承恩是在這樣的社會及文化背景下,以上述的傳記、傳說、故事為素材,創作了現今我們看到的小說《西遊記》。
經由吳承恩的重新構思、組織和編寫,較之此前流傳的傳記、傳說、故事、評話,小說《西遊記》不僅內容大大豐富,故事情節更加完整嚴謹,而且人物塑造更加鮮活、豐滿,想像更加多姿多彩,語言也朴實、通達。更為重要的是,小說《西遊記》在思想境界、藝術境界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謂集大成者。
吳承恩(約1504年-約1582年) ,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江蘇淮安人。
吳承恩大約40歲才補得一個歲貢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職,沒有被選上,由於母老家貧,去做了長興縣丞,終因受人誣告,兩年後「拂袖而歸」,晚年以賣文為生,大約活了將近80歲。
--------------------------
請參看:紅學
在20世紀初,「紅樓夢作者究竟是誰」這個問題曾經引起中國學界的爭論,這個爭論至今仍然存在。大致上可分為二說:一、紅樓夢是由曹雪芹所撰寫的;二、紅樓夢的作者另有其人。
至於紅樓夢本身則在第一章中說:這個故事真正作者已不可考,是由曹雪芹傳抄、批閱及增刪數次而成。一般而言,認為曹雪芹是本書作者是比較主流的看法。
曹雪芹(?1715年?1716年?1724年?1725?—?1763年?1764年?),名霑,字夢阮,號雪芹、芹圃、芹溪。祖籍遼陽。祖先原為漢人,後入旗籍,為正白旗。中國清代著名作家。長篇名著《紅樓夢》的作者。
高鶚(約1738年 - 約1815年),滿族人,清代文學家。字蘭墅,一字雲士。祖籍遼寧鐵嶺,著有《紅樓夢》後40回續書。
=================================================
曹雪芹(1715~1763)是清代小說家。名霑(zhan),字夢阮,號雪芹、芹圃、芹溪,先世本來是漢人,後來成為滿洲正白旗「包衣」。康熙年間,從曾祖父曹璽起,三代四人世襲江寧織造60年,成了煊赫一時的貴族世家。後因清宮內部斗爭激烈,其父被株連,獲罪削官,家產被抄,家道日漸衰微。曹雪芹一生恰值曹家由盛極而衰的時期。曹雪芹晚年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貧困。1762年他的小兒子夭亡,曹雪芹悲痛欲絕,一病不起。1763年2月12日終因貧病無醫而去世(也有說1764年去世的)。
曹雪芹是一位詩人,其詩立意新奇,風格近於唐代詩人李賀。他又是一位畫家,喜繪突兀奇峭的石頭。可惜,他的詩畫留存下來的不多。曹雪芹最大的貢獻是創作了文學巨著《紅樓夢》。
《紅樓夢》寫於曹雪芹凄涼困苦的晚年,原名《石頭記》,基本定稿80回,曾以手抄本流傳。1791年,程偉元、高鶚第一次以活字版印刷出版,全書120回,書名改為《紅樓夢》。小說寫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之間的愛情婚姻悲劇,從中表現了賈、王、史、薛四大家族的興衰,揭示了封建社會末期漸趨崩潰的社會真實內幕,反映了那個時代對個性解放和人權平等的要求以及初步的民主主義精神。《紅樓夢》運用現實主義創作手法,自然、逼真地敘述和描寫了豐富的現實社會生活,塑造了一大批典型人物。作者善於在日常生活矛盾中根據人物身分地位刻畫人物,又善於以藝術氛圍烘託人物內心情緒。他筆下的人物,如多情而又富有叛逆精神的賈寶玉,孤芳自賞、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賢淑善良又巧於迎合的薛寶釵,潑辣、狠毒的王熙鳳,逆來順受的尤二姐,剛烈不屈的尤三姐等無一不是栩栩如生。在事件和人物的刻畫上,作者採用對比的方法,將美與丑、虛與實、統治與被統治的描寫相互補充,創造出一個含蓄深沉、博大精深的藝術世界。《紅樓夢》語言簡潔純凈,准確傳神而多彩,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書中詩詞歌賦的運用,對人物塑造、情節展開起了很好的作用。《紅樓夢》的光輝成就達到中國古典小說的頂峰,對後世家庭社會小說有極大影響。
元末明初,我國的小說創作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尤其是章回體小說步入日臻完善的階段。中國的第一部流傳最廣、影響最深、成就最高、氣魄最大的章回體古典小說《三國演義》,即《三國志通俗演義》,就是通過生活在這一歷史時期的、傑出的小說大家——羅貫中的椽筆誕生並風行於世的。他在我國的文學發展史上,建樹了不可磨滅的偉大功績。同時,為世界文學的寶庫,也增添了燦爛的光彩。
羅貫中,名本,別號湖海散人。生卒年不詳。太原清源人(今太原市清徐縣),其祖籍四川成都府,先祖羅仲祥後唐時仕青州(即今清徐)。後因原籍水災且路遠途遙。落籍太原清源,遷居城西白馬山(今白石溝)寺溝村。其父羅錦生有六子,貫中行居第二。
大約是羅氏先祖為仕宦出身的緣故吧,後世羅氏家族很重視對後代進行「水源木本」的家族歷史教育,一直保持了「耕讀傳家,詩禮教子」的家風。在這種家傳的影響之下,貫中從小喜愛讀書,博洽經史,為後來的創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然而,貫中所處的時代是一個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異常尖銳復雜的時代。元朝蒙古貴族的殘酷統治和壓榨,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反抗,推翻元朝統治的斗爭如火如荼。各方義軍,諸如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不僅與元軍奮戰,而且還進行著相互的兼並。據說,步入青年的羅貫中,就在這個歷史大動盪的影響下,浪跡江湖,參加了張士誠領導的起義軍,並入其幕府,充任幕客。而且,王圻的《稗史匯編》就說他「有志圖王」,是一個有政治抱負的人。這一點從他後來所著的《三國演義》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羅貫中從事小說稗史的創作,似乎應得益於他政治上的失意。正是由於此,他才有時間和有可能致力於文學創作,成為我國文學史上首先用全力從事小說創作的作家。他有許多的著作傳世,諸如《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粉妝樓》和雜劇《宋太祖龍虎風雲會》等。相傳,他還寫過十七史通俗演義,並曾參與了《水滸傳》的撰寫。尺蠖齋評釋的《西晉志傳通俗演義》序文就說:「羅氏生不逢時,才郁而不得展,始作《水滸傳》,以抒其不平之鳴。」
貫中的長篇巨制《三國演義》,大約是他後期的作品。這部古典文學名著,描述了從東漢中平元年(18年)的黃巾起義,到西晉武帝司馬炎太康元年( 280年)統一中國的將近一個世紀中,魏、蜀、吳三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歷史。他依據陳壽《三國志》提供的歷史線索和歷史人物,博採裴松之對《三國志》補缺、備異、懲妄、論辯,所保存的大量寶貴史料,吸取了西晉至元一千多年來民間傳說的豐富營養,並在此基礎上結合自己參加元末農民起義軍的生活經歷,發揮個人的卓絕藝術才能,縱橫捭闔,巧妙駕馭,形象生動地描述了近一百年中浩瀚繁富的歷史事件,完成了這部75萬字的古典名著。
在這部名著中,貫中寄託了自己個人的愛憎情感,客觀地揭露了封建統治集團之間政治的、軍事的、公開的、隱蔽的、合法的和非法的矛盾斗爭。淋漓盡致地刻劃了封建統治階級爭名奪利、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明火暗刀的策略伎倆和陰謀詭計。有意或無意地揭示了農民無法生活、挺而走險、紛紛起義的真實歷史背景和原因。
至於《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則是多方面的,充分地顯示了羅貫中在人物的刻劃方面有著驚人的技巧。全書四百多個人物形象中,不管是曹操、劉備、孫權這些群雄之首,還是諸葛亮、關羽、張飛、趙子龍、黃忠、魯肅、周瑜、黃蓋、郭嘉、許攸、張遼、陸遜以及王允、董卓、呂布這些巨謀勇將,忠奸之臣,都具有鮮明的生動的個人特性。尤其是對張飛、諸葛亮和曹操的形象塑造,真可謂出神人化,呼之欲出。
羅貫中對戰爭的描繪是極其成功的,這一點充分證實他確實參加過元末農民起義的戰爭活動。所以能夠把那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戰場,瞬息變化的戰斗形勢,描述的那樣千變萬化,各具特色,顯示出戰爭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然而,正是由於羅貫中有參加戰爭的經歷,再加上他超人的藝術技巧,以及創作時的苦心孤詣,慘談經營,才在他的筆下出現了描述戰爭戰役,重點突出,錯落有致,疏密相間,虛實照應;鋪排戰爭場面,大肆揮灑,波瀾起伏,風馳電掣,氣勢磅礴;渲染戰場氣氛,隨意勾勒,生動逼真,有聲有色。
羅貫中是我國元末明初的一位傑出的古典小說家,是他把意回體小說這一文學式樣推向成熟的階段。後來的很多學者和作家曾給予他極高的評價,把他同馬司遷、關漢卿相提並論。他的偉大的文學創作成就,成為中國文學、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珍貴財富。他所創作的《三國志通俗演義》,不僅在國內家喻戶曉,婦孺皆知,而且被翻譯成十多個國家的文字,風行全世界,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在國外,他的《三國演義》被稱之為「一部真正具有豐富人民性的傑作」,而《大英網路全書》則稱他為「第一位知名的藝術大師」。
施耐庵,元末明初人,一般認為是長篇小說《水滸傳》最早的創作者。關於其生平,至今尚無確切的資料,據說他生於元成宗元貞二年(1296年),卒於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原名耳,又名子安,祖籍蘇州,曾出仕錢塘,又傳他曾參加張士誠軍。但這些都還待證實
吳承恩(1510?——1582?)明代小說家。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懷安山陽(江蘇淮安)人。他生於一個有學官淪落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貧。吳承恩自幼聰明過人,《淮安府志》載他「性敏而多慧,博極群書,為詩文下筆立成。」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補上「歲貢生」,後流寓南京,長期靠賣文補貼家用。晚年因家貧出任長興縣丞,由於看不慣官場的黑暗,不久憤而辭官,貧老以終。
吳承恩自幼喜歡讀野言稗史,熟悉古代神話和民間傳說。科場的失意,生活的困頓,使他加深了對封建科舉制度、黑暗社會現實的認識,促使他運用志怪小說的形式來表達內心的不滿和憤懣。他自言:「雖然吾書名為志怪,蓋不專明鬼,實記人間變異,亦微有鑒戒寓焉。」
吳承恩傑出的長篇神魔小說《西遊記》以唐代玄奘和尚赴西天取經的經歷為藍本,在《大唐西域記》、《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等作品的基礎上,經過整理、構思最終寫定。作品藉助神話人物抒發了作者對現實的不滿和改變現實的願望,折射出作者渴望建立「君賢神明」的王道之國的政治理想。小說藉助唐僧師徒在取經路上經歷的八十一難折射出人間現實社會的種種情況。小說想像大膽,構思新奇,在人物塑造上採用人、神、獸三位一體的塑造方法,創造出孫悟空,豬八戒等不朽的藝術形象。全書組織嚴密,繁而不亂,語言活潑生動且夾雜方言俗語,富於生活氣息。主題上沖淡了故事原有的宗教色彩,大大豐富了作品的現實內容,具有民主傾向和時代特點。作品諷刺幽默。呈現出不同於以往取經故事的獨特風格。
《西遊記》的出現,開辟了神魔長篇章回小說的新門類,書中將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諷刺通嚴肅的批判巧妙的結合的特點直接影響著諷刺小說的發展。《西遊記》是古代長篇小說浪漫主義的高峰,在世界文學史上,它也是浪漫主義的傑作。《美國大網路全書》認為它是「一部具有豐富內容和光輝思想的神話小說」,《法國大網路全書》說:「全書故事的描寫充滿幽默和風趣,給讀者以濃厚的興味。」從19世紀開始,它被翻譯為日、英、法、德、俄、等十來種文字流行於世。
吳承恩的詩文多散佚,有後人輯集的《射陽先生存稿》4卷存世。
7. 自創民間故事
很久以前,一個村落里有一對兄妹,哥哥名叫太陽,妹妹名叫月亮。由於他們十分善良,經常把勞動成果分給窮人,招致了當地富翁的憎恨。
富翁原本想讓窮人借他的錢,他好放高利貸,可是現在兄妹倆斷了他的財路。於是富翁想方設法挑撥離間,像破壞他們的感情,但是都沒有成功。
一天,富翁遇到一個能說會道的人,叫「騙你玩兒」。富瓮便指使他再去挑撥太陽和月亮的關系。「騙你玩兒」也是個壞傢伙,於是答應了。「騙你玩兒」來到兄妹倆家裡告訴他們說西天佛祖最近煉出了一種神葯,喝了就能升天成神仙。但是這種葯只能以個人去求,佛祖不會給兩個人。兄妹倆都想體會一下做神仙的滋味,於是他們聽信了「騙你玩兒」的話,第二天天亮就分別從兩條路向西天行進,約好誰先求到神葯,誰就先做神仙,再想辦法幫助另一個。
「騙你玩兒」提前出發裝扮成一位智叟等在太陽的必經之路。太陽急匆匆地走來了,「騙你玩兒」迎上去嚇唬他說前途充滿艱難險阻,勸他不要去。太陽聽了絲毫不動心,堅定地繼續向西走去。「騙你玩兒」見太陽不上當,第二天又化裝成一位看上去仙風道骨的老爺爺,追上太陽,勸說他不要去西天。太陽見又有人勸他,腳步不僅慢下來。但是他沒有停止,依然向西方走去。「騙你玩兒」見時機已到,又在第三天化裝成一位老奶奶,再次勸說太陽。太陽見這么多有經驗的老人勸自己,再加上出發幾天的疲勞,居然相信了「騙你玩兒」的鬼話。但是,他又不想輕易放棄升天的機會。「騙你玩兒」看出了太陽的心思,就拉住太陽的手,說:「你不是想升天嗎?我教給你一個法兒,准行!」太陽一定來了興趣,忙向「騙你玩兒」請教。「騙你玩兒」故作神秘的說:「我知道你有一個妹妹『月亮』。她不是還在走向西天嗎?你等她回來把她求來的葯偷來不就行了嗎?」太陽開始不忍心,但不久就說服了自己。他跟「騙你玩兒」來到妹妹回來必經的路口一起住下,等妹妹求到升天神葯回來。
很多天過去了,太陽終於等到了妹妹。當時正是深夜,太陽趁月亮睡著了偷走了她的升天神葯。太陽這是第一次偷東西,不免有些心慌意亂,嚇得包袱也顧不上那就狼狽逃跑了。太陽跑了一會兒跑不動了,就拿起升天神葯吃了下去。太陽立刻覺得渾身輕飄飄地升上了天空,但馬上覺得火辣辣的,身上發出萬道金光。太陽吃葯時剛好天亮了,於是他踩著祥雲好奇地在天空中觀察地上的樣子。
再說月亮,她一覺醒來,發現哥哥和升天神葯都不見了,就追了出去。太陽看到這一情景,覺得很愧疚,可是有沒有辦法,就指點
8. 中國民間故事的背景
中國民間故事的背景,任何故事都是有背景的,比如在人類不能征服自然的時候,就想像出誇父逐日,女媧補天,在婚姻不自如的時候就會想出牛郎織女,在人力達不到的時候,就會編出嫦娥奔月的故事,所以民間故事都是在當時條件達不到,內心又嚮往的時候編出來的一種理想境界。
9. 老舍創作背景
答:老舍經歷過抗戰時期、新中國成立、文革等不同的時期,這些時期所形成的精神創作個性對其寫作風格有一定的影響。其作品典型的京味風格,凝練雋永,溫婉多諷。他的作品大多取材於市民生活,善於描繪城市貧民的生活和命運。
拓展資料:
《四世同堂》《駱駝祥子》《茶館》……幾十部經典令讀者手不釋卷;小羊圈胡同的祁家、錢家、冠家,拉洋車的祥子,茶館里的三教九流……數不清的人物讓觀眾回味無窮。半個多世紀以來,老舍的作品一版再版,也屢次被搬上熒幕和舞台,給人們帶來無盡的歡樂與思索。
老舍的幽默獨樹一幟,他的「幽默大師」稱號也由此得來,可他的確有時到了成也幽默、敗也幽默的程度。大體來說,老舍的「喜劇式」幽默用在散文里是成功的,那真是一種蘊滿了靈性的飽含智慧的俏皮與詼諧,一旦滲入小說,便或多或少消解了作品的張力。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經得起時間磨礪,能讓人不斷閱讀、挖掘、研究的作家並不是很多,老舍是一個。
10. 有誰了解民間麵塑藝術的傳統文化背景么比方說這些都叫什麼有什麼寓意啊,希望哪位前輩能出來給解答下,
麵塑以忻州麵塑和絳州麵塑最為出色;
一、麵塑的內涵
山西春節麵塑造型簡潔渾厚、朴實雅潔,是自然崇拜、宗教思想、心理意識、造型語言的綜合凝聚物。造型一般是外型整潔、概括,內蘊飽滿豐富,既有幾何直線形式,又有飽含秦漢遺風的適合紋樣,還有更加具象的獨具漢族民間造型風格的人物、動物、植物形象。將各種不同的造型意識融合一體構成了獨特的民俗節日內容,形成了特殊的漢族民間藝術形式。
清明習俗與寒燕:清明與寒食合二為一是唐代的事了,那時作為遠古歲時標志的風俗節日已加進了敬神、祭祖、崇念聖賢的復合性內容,因此;掃墓之風尤盛。要說祭神是春節習俗之特徵的話,那麼清明則主要是祭祖祭人。孔之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因此極講究「事死如事生」。宗廟,祖墳便是種性之魂,家族之根。山西晉南晉北、祭掃時都要用面做貢,晉南叫蛇盤盤,有的分單頭蛇與雙頭蛇,祭祖前繞墳一周,晚輩吃掉蛇頭,表示滅毒頭、免災禍。這種蛇盤盤造型簡潔、極少雕飾,似有漢唐凝練明快渾沉之遺風。
漢族民間廣泛製作的昭示春天來臨的百樣寒燕麵食,也被易名為「子推燕」。事實上按山西自然地理位置和氣候特徵,春燕凌空正是萬物新生的季節,於是鄉村巧婦感自然之變而為之,借柔軟的面團、籍靈巧的雙手,創造出一個個鮮靈活物,一片片盎然生機,展示出一個美妙神奇的漢族民間藝術世界。特別是山西代縣一帶所作的寒燕天飛地走,水生土長、目中所見、心中所想自然萬物無一不在塑造之列。這些麵塑精巧別致,方不盈寸。所塑動物如虎、獅、馬、牛、貓、龍、猴、羊等,
清明節盡管因為寒食習俗的復合揉進了一些深沉神秘的氣氛,但還是一個希望之節,是一種對春的回歸的祝福和萬物興旺的祈望。麵塑藝術則理所當然地成為這種祝福的主要手段和心靈表現天地。麵塑使習俗成為一種充實的文化,習俗又為麵塑的發生和發展提供土壤和空氣,最終使民藝和民俗成為一種文化整體。
七月十五與送面羊:每個民俗節日的形成,都有它特定的含義,這含義又都有它的文化指向與表達方式。
七月十五家家做面羊,上墳祭祖,饋贈親友,是山西民情風俗的一大特點。從傳統風俗講,七月十五稱為「鬼節」,源於佛教「目連救母」的傳說:佛祖釋迦牟尼弟子目連之母生前不做善事,死後靈魂墜入餓鬼道中,食物入口既化為烈火,其苦難忍,目連求於佛,佛祖告他於七月十五日做盂蘭盆會,置五味百果,靠眾佛僧之善德以超度亡魂,拯救其母。此說又與我國道教中「地官赦罪」之說相融合,深深地影響到民眾生活,於是形成了每年七月十五百姓都蒸做面羊貢祭祖上墳的風俗。其實七月十五祭祖本意正象《東京夢華錄》所說是「……乃告祖秋成之意」,是一種祈望豐收的願望。富有宗教意味的鬼節,發展到後來已全無鬼的蹤影,已是一種人與人的祝福和情感交融的節日。節日前幾天,鄉村的巧婦們三個五個聚在一起,發好精細白面,家長理短談言笑語中,搓的捻的,剪的壓的,一紮一挑,盤棗點豆,一個個活物生生從手下蹦出:急蹦的兔、憨威威的虎、綿善善的羊、活溜溜的魚、獅子,小豬、小雞、小狗,每個物象身上施之於智慧,注之於情愛。待餳好上鍋急火蒸出,一個個白白胖胖,鮮嫩靈活,嬌態可掏,然後點施丹青,打扮齊整,便成為饋贈親友的最好禮品。晉北風俗送男孩為羊,羊為祥瑞之陽物。送女孩為魚,魚屬陰,是為順乎陰陽秩序之作法。晉北的面羊造型渾厚飽滿,內蘊力極強,又加之身上點線的對比,使之極富漢魏風格,這與當地歷史文化和地理環境有關。晉南的走獸花饃造型琳瓏精巧,神態獰厲,設色濃烈。所謂面羊實質是代稱,飛禽走獸其實什麼都有,還有組合的十二生肖,二子戲桃,五子爭腚等。
定襄的「面羊」更以其飽滿挺秀,渾厚博大的造型力度而享譽中外。形制大至三、五斤白面一個,小至三五寸之間,視饋贈對象而定。在造型風格上准確地把握住了隨意性這一特色。在簡括整體的形體上以梳子、錐子等器物壓出點、線或以面做成精巧的紋飾,形成一種力度上的強對比,極象漢霍去病石雕上刻線的運用。製作技巧上把握了良好的分寸感,做成形但不做足,留給面的自然餳發和蒸氣來完成作品,以充分發揮面的特性,體現面的質感,自然天成、朴實渾厚、令人愛不釋手。特別是一種叫「辯不清」的造型,幾個小胖娃娃纏身交臂盤在一起戲耍,使你辨不清是誰的胳膊誰的腿,只看到一組優美的造型,精絕的構思,讓人驚嘆不已。
二、人生儀禮風俗與麵塑
在集體性習俗活動(歲時節令風俗)中麵塑充當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在人生各個展現生命意義的儀式中,麵塑更有它不可取代的地位。
滿月,是人來到世界上的第一個比較隆重的儀式,其時麵塑也頗為講究。霍縣一帶,外婆要做一個直經尺余的叫「囫圇」的食品,上有精細的十二屬相造型,孩子屬什麼,就在那個屬相上點一個紅點,謂之「點頭腦」。「囫圇」中間放置精美的龍、鳳或虎頭叫龍鳳呈祥或猛虎驅邪。送與孩子,分給來探望慶賀的親友吃,取免災之意。晉北人家則多做花饃,叫「桃」,形狀似乳房,乳頭點紅,饃上裝飾各種花草,紋飾吉祥圖案。桃在古俗中本為驅邪之物,諧言「逃」,意為免災。做成乳房狀,表示成熟,是鄉村民俗母性特徵的一種隱喻手法。到孩子周歲時也要做相似的大花饃饃或十二屬相,造型或拙或巧,或雅或俗都隨地方而變。
婚禮迎娶之俗歷來是極為隆重的人生大典。俗語道「結婚勝如小登科」,晉北風俗,迎聚之日早上新郎新娘各自吃一對「歡魚吉兔」,洞房門頂上放一對用紅線連在一起的面兔以象徵玉兔金緣。實則兔之本意為虎,是漢族民間鎮宅驅邪的護佑之神。婚禮麵塑必提及忻州、定襄、原平、代縣一帶的「宮食」,一般要三、五斤白面做一對,大部分造型是玉兔馱仙桃,金魚背石榴,上面精塑十二生肖造型,細加點綴,造型生動,情趣悅人,五彩繽紛,鮮麗明快,線與面、點與塊、塑與畫、拙與巧的結合與對比,形成強烈感人的藝術效果,增強了喜慶的氣氛,豐富了漢族民間婚俗的內容,更為漢族民間藝術增添了俏麗的一枝。
老人們年至花甲,晚輩們慣常要為之祝壽慶賀,祝賀者蒸做漂亮的大壽桃以祝願老人健康長壽,表達對老人們的孝敬之心。
宗教的教義告訴人們,當每個人匆匆走完自己可以感知的人生之路以後,人的靈魂將在另一個世界得到永生和升華。因此,人們將葬禮的種種程序鋪排得格外的隆重和復雜。這是一種對人生意義的贊頌和肯定。這項活動中的主要麵食供品,視親近程度而區別不同形式,有「大供」,「小供」之分,直系的兒孫之輩所做的大供又叫饅頭,圓形上面飾以明快簡潔的花瓣,插上棗花,源於古時三牲祭奠之遺俗,其他親朋則敬奉類似蛇盤盤的小供。定襄宏道一帶則要塑出幾響—個甚至上百個的麵塑人物系列,戲劇人物、天神、地官等等,再以彩紙作裝點打扮。所不同的是在五官描繪上用色甚怪,畫眼不點睛。在分寸上明顯與人間享用品有著美學結構上的區別,讓人在濃艷中感受到一種陰冷的悲涼。
麵塑在人生儀禮中一般是以食的面目出現的,只是把它賦予了一種文化和宗教的意味,使其具有一種復合的價值,從而成為研究漢族民間文化的一種不可忽視的資料。